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刑法學得到

刑法學得到

發布時間: 2022-05-10 04:02:17

❶ 中國刑法的體系

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是當前我國刑法學研究的重大課題,而且,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刑法理論的發展表明,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本系,又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
建國初期,我國還沒有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當時不得不從學習蘇聯開始。五千年代後期,開始出現了我國自己的刑法學教科書。這些教科書所建立的刑法理論體系雖然在某些問題上反映了我國刑法實踐的特點,但從總的方面看,無論是基本內容還是體系結構,都非常明顯地打著蘇聯刑法理論體系的烙印,即一方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反映了社會主義刑法的本質;但另一方面又把犯罪構成提到不適當的高度,並似此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的體系。後一種做法存在許多缺陷。因為,研究犯罪構成本來是為了解決構成犯罪的標准問題,但是犯罪構成本身並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一個行為完全符合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就此確定該行為構成犯罪,要確定該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還必須藉助對危害程度和罪過程度的判斷以及對應否受刑罰處罰的認定,如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正當防衛的,緊急避險的行為。相反,一個行為不完全具備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確定該行為就不構成犯罪,如犯罪的預備等。並且,以犯罪構成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體系,無法說明犯罪行為的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罪過程度與刑罰輕重的關系,不能指導刑罰的適用。因此,隨著刑法理論研究的深入,許多同志都提出了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的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為我國刑法理論的研究帶來了光輝燦爛的春天,廣大刑法理論工作者積極探索我們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並且在許多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盡管如此,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建立了系統地反映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包括全國高等院校統編法學教材《刑法學》在內,我們的刑法理論體系還是以蘇聯40—50年代的犯罪構成理論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在一些基本原理上沒有突破蘇聯刑法理論的框框。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李光燦同志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刑法論》)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現是:
1.充分反映了我國刑法在體繫上的獨創性。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刑事法制建設經驗教訓,批判地借鑒我國古代和外國的刑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孕育而誕生的,在體繫上具有獨創性。例如,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了刑法的指導思想和制定根據,這是其他國家的刑法所沒有的。我國刑法在明確規定犯罪概念的同時,又明確規定了不負刑事責任的一些情況,還明確規定了「死緩」制度和減刑制度。這些在刑罰體繫上都是獨樹一幟的。在刑法分則體繫上,我國刑法根據公民個人利益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相一致的原則,按照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主要方面,對犯罪進行分類,也具有獨到之處。我國刑法體繫上的這些創新,在《刑法論》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並在許多問題上還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作了系統深刻的發揮。例如,在「犯罪」一章中用二萬多字展開論述刑法中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在「刑罰」一章中,對「死緩」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死緩」制度存廢的爭論、現行刑法關於「死緩」的規定等作了詳盡的論述。
2.認真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踐。《刑法論》在自己所研究的各個方面,都注意總結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踐,研究社會現實中各種犯罪的特點及其活動規律,探討同犯罪作斗爭的有效途徑。
《刑法論》在論述犯罪的本質和社會根源時,除了概括論述剝削階級社會犯罪的本質和根源外,著重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階段犯罪現象存在的原因和條件,從罪犯本身的特點、犯罪分子的社會聯繫到犯罪現象生存和持續的時間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了當前犯罪規律的特殊性,論證了對犯罪進行綜合治理的方針。
在關於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的概述中,《刑法論》除了論述該類犯罪的概念、特徵和構成外,還著重論證了同該類犯罪作斗爭的重要意義,研究了該類犯罪的規律及其在當前形勢下的特點,指出了同該類犯罪作斗爭時應當注意的問題。在研究故意殺人罪時,《刑法論》除了論述故意殺人罪的概念、特徵和處罰之外,還通過對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論述了殺人罪的歷史根源,分別介紹了「文革」以前、「文革」期間以及當前故意殺人罪的基本情況,分析了這三個不同時期故意殺人罪的類別、原因和特點,提出了對故意殺人案件定罪量刑應當注意的問題。
所有這些,都使刑法理論研究緊密地與我國刑法實踐相結合,使它的研究成果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能夠直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服務。
3.放棄了以犯罪構成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體系的傳統。《刑法論》雖然也堅持了犯罪構成理論但並沒有把它提到不適當的程度,沒有以此為中心建立我國的刑法理論體系。其最明顯的突破表現在犯罪論的體系和分則各章的論述之中。
1952年蘇聯司法部全蘇法律科學研究所集體編著的《蘇維埃刑法總則》[1]中的「犯罪論」體系是:第一章,犯罪的概念;第二章,犯罪構成;第三章,犯罪客體;第四章,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第五章,犯罪主體;第六章,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第七章,免除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情況;第八章,故意罪的發展階段;第九章,共同犯罪。
1982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我國高等學校法學統編教材《刑法學》中的「犯罪論」[2]體系是:第六章,犯罪概念,第七章,犯罪現象及其原因,第八章,犯罪構成,第九章,犯罪客體;第十章,犯罪客觀方面,第十一章,犯罪主體;第十二章,犯罪主觀方面;第十三章,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第十四章,故意犯罪的階段;第十五章,共同犯罪。[3]
而《刑法論》第二章所建立的「犯罪論」體系是:第一節,犯罪的階級性質和根源;第二節,犯罪和刑事責任;第三節,犯罪中的因果關系;第四節,刑事責任年齡;第五節,故意犯罪;第六節,過失犯罪;第七節,刑法中一些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第八節,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第九節,共同犯罪。
從上述比較清楚地看出,《刑法論》與《蘇維埃刑法總則》在「犯罪論」體繫上幾乎一致,與《刑法論》與《蘇維埃刑法總則》在「犯罪論」體繫上則完全不同。那麼,這種不同有何優點呢?
我們認為,《刑法論》把犯罪構成置於犯罪概念之中,有助於用犯罪概念所揭示的犯罪木質特徵統轄犯罪構成的各個要件,不再使人感到犯罪構成可以獨立於犯罪木質特徵之外而存在。把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作為犯罪的兩大類型重點進行研究,有助於全面認識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在主客觀方面的不同特點和各自的發展規律,從而克服過去把它們放在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進行研究所造成的人為局限,使刑法理論研究更能符合犯罪的客觀實在。把刑法總則中規定的各種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放在一起專門進行研究,能夠在區分罪與非罪的問題上給人以系統的認識,從而避免了傳統的犯罪論體系在這個問題上所造成的零碎現象。此外,《刑法論》在分則部分對各類犯罪的研究中,也不是以犯罪構成為中心,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有關問題的論述與我國關於該類犯罪的立法,把該類犯罪的法律特徵與歷史演變結合起來論述,從而使讀者能夠深刻把握各類犯罪的本質,獲得對各該類犯罪的木質和構成要件的一致認識。
《刑法論》在體繫上的這些創新,使我們感到,這是一部我國自己的刑法學。當然,《開J法論》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方面,還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在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方面,還有探討的餘地,在許多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的。
在《刑法論》的啟迪下,我們對如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產生了一些初步的想法。藉此機會,我們不揣冒昧地把它奉獻給讀者,祈望得到刑法學界同仁們的指教。
我們認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是指充分反映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刑法意識,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刑事法制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特點,能夠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刑法的基本要求的理論體系,它應當是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與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經驗相結合、把刑法的基本原理同中華民族新的刑法意識相融合的理論體系。因此,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除了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為指導,保持我國刑法理論的社會主義方向之外,還應當著眼於以下幾點:
1.在刑法理論研究中反映我國刑法制定、施行的時代特點,為實現刑法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任務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在結束了長期存在的「左」的指導方針,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歷史條件下,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制之的。它的基本任務是運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罪和其他刑事犯罪作斗爭下,維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所必需的這些環境。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日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的逐步加強和健全,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推動下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涉及我國在

❷ 羅翔是誰

羅翔,1997年出生,湖南耒陽人,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刑法學研究所所長。

羅翔於1995年—1999年本科就讀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畢業獲得法學學士學位;1999年—2002年碩士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畢業獲得刑法學碩士學位;2002年—2005年博士就讀於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獲得刑法學博士學位;2005年進入中國政法大學執教;2009年—201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2013年—2014年在美國杜克大學做訪問學者。

羅翔的研究領域為刑法學、刑法哲學、經濟刑法、性犯罪。在中國政法大學2010—2011學年度「中倫·榜樣法大」獎學金評優頒獎典禮上,羅翔作為教師代表發言:「榜樣是可以復制的;榜樣不是永恆的,需要不斷地努力進取,需要懷著感恩和謙卑的心靈;真正的榜樣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那是與生俱來的道德良心和感恩之心。」

❸ 先行行為的范圍

不作為犯罪的成立必須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的作為義務為前提,而先行行為是行為人對因自己行為引起的特定危險狀態負有作為義務的根據。先行行為,自德國學者斯鳩貝爾首倡以來,在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其作為保證人類型之一,得到了刑法學界的肯定與司法判例的支持。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構成先行行為,不同的學者對先行行為的內涵和外延持有不同的觀點。本文主要就先行行為的定義、構成要素以及幾種特殊形態的行為是否構成先行行為進行探索和分析。

關鍵詞:先行行為;不作為;危險狀態

一、先行行為的概述

先行行為也稱事前行為,指先於成為問題的法益侵害行為的行為,是相對於危險狀態出現後行為人的不作為行為而言的。刑法學理論將先行行為歸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之一。我國刑法典並沒有對先行行為進行明確的規定,但是不可否認先行行為在研究不作為犯罪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先行行為理念最早並非來源於刑法學的研究中,而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6年古羅馬制定的《阿奎利亞法》,該法中明確提出對於自己的積極行為開始後又中止,則應該為其中止後的消極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盡管這種規定主要是針對民事侵權行為,但是可以表明人們應該為自己的先行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的這種理念已經淵源已久。到1828年,德國學者斯鳩貝爾在《論數人共同犯罪》中從沒有防止犯罪結果等於消極地參與犯罪這種不作為犯的觀點出發,進一步論證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會因為某種關系或者因為前行為,而負有法律上的作為義務。若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將他人置於欠缺救,助即無法存活的狀況時,就會構成殺人罪。該理論的提出打破了費爾巴哈關於義務來源僅包括法律與契約的論斷,也開啟了將先行行為置於不作為犯罪理論的框架中進行研究的浪潮。到19世紀中期,先行行為作為義務的來源在關於不作為因果關系的爭論中逐漸得到刑法學界的廣泛認可。而且,司法實踐中法院的判例也逐漸開始支持該學說,最終於1884年10月21日被德國萊比錫法院通過判例確立了其作為義務來源的地位,並逐漸演變成一條基本原則,且在不純正不作為犯的認定與處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也為作為義務發生根據的實質化探討奠定了基礎。雖然存在質疑的聲音,但是先行行為已經奠定了其成為作為義務發生根據之一的地位,也普遍為各國學界及判例認可。

二、先行行為的構成

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之一,其成立是有一定的條件的。其具體的行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可以成為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的來源,對於不作為犯罪的判斷,不作為犯罪理論的完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先行行為的構成要素進行闡述。

1.行為要素

要成立先行行為,首先,在客觀上行為人必須實施了一定的行為。所謂行為,是指獨立於人內心活動的動靜和現象。如果沒有客觀行為的存在,僅僅停留在人抽象的思維想像之中,那麼是不可能受到當前刑法的追究的。因為當前刑法不追究思想犯,就更不可能成為先行行為。若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必須是該行為使得法律所保護的某種法益受到危險。其次,先行行為必須是違反義務的行為,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構成先行行為。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之一,是因為其存在使受害人的法益受到損害,或者說加劇受害人的法益受到損害的危險。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違反法律所要求的義務,是合法的行為,則該行為不屬於先行行為。例如,一個成年人帶著鄰居家的小孩子去游泳,那麼該成年人就對該小孩有保護義務,如果小孩子不識水性,生命受到威脅,該成人不進行救助則違反了救助義務,構成不作為犯罪而受到刑罰的追究。但是游泳池旁邊的人即使能救助也沒有救助也不會構成犯罪,因為他的不救助行為並沒有違反法律所要求的義務,因此不構成犯罪。

2.危險狀態要素

這里所說的危險狀態是指由於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的法律所保護的某種法益處於損害的危險狀態,或者使得損害處於上升的趨勢。從這一論述可知,符合這里的先行行為的危險狀態必須具備以下要求:首先,危險必須是由行為人的行為導致。導致危險狀態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行為人的行為必須是其主要原因。例如,上例中,成人帶鄰居家小孩去游泳,出現小孩在水中處於被淹死的危險,該危險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行為人的先前行為——帶小孩去游泳。如果危險狀態的發生或損害的上升趨勢不是由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的,如游泳池旁邊的路人甲、乙、丙與該危險的產生毫無關系,那麼其行為自然不會構成我們這里所研究的先行行為,更不會受到法律的追究,頂多也只會受到道德的拷問。其次,危險必須是現實的。這里所說的現實性,主要是指先行行為所涵蓋的危險必須是現實的緊迫性,也就是要求先行行為的行為與危險必須處於同一發展過程之中,並且是正在發生或者說根據客觀規律發展。如果不被其他因素中斷該危險狀態,發展成為危險結果是一種必然趨勢。如上例中,如果行為人不救助該小孩,也沒有其他人進行救助,那麼就會出現該小孩被淹死的結果;又如,一成人帶生病未痊癒的小孩去人潮擁擠的商場逛街,在逛街過程中小孩子病情加重,呼吸困難,如果不立刻送去醫院將有休克的危險。此時該成人帶小孩逛街這一行為使得小孩的健康危險處於上升的趨勢。如果該成人沒有及時對該小孩進行救助,則應該成立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最後,危險是法律禁止的。生活中各種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及其他潛在的危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並不是所有的危險都要進行法律歸責。如成人教小孩子做飯,小孩子切菜時不小心切傷手指,此時這種危險結果是被法律所認可和接受的,當然該行為就不構成這里討論的先行行為。

❹ 刑法有那麼多條,我該如何去記住他們

死記是沒有用的。建議樓主學習刑法的時候首先要對總則部分多加理解,總專則部分牽涉到很多刑法學屬原理,這部分不學好是不可能學好刑法的。分則部分先是要知道一些重點罪名,知道其構成要件,刑罰倒是其次的。再後才是那些非重點罪名。
任何部門法的法律條文都是很多的,背是沒有用的,最好的方法是經常性的去看,多運用

❺ 什麼是「刑法人類學派」什麼是「刑法社會學派」謝謝大家。

刑事人類學派

它是首先攻擊刑事古典學派教條主義研究方法,而以人類學方法研究犯罪的學派,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創始人是義大利都靈的一名法醫學教授C.龍勃羅梭,繼之而起的代表人物有義大利學者E.菲利(1856~1929,以後又轉向刑事社會學派)和R.加羅法洛(1851~1934)。這個學派又稱龍勃羅梭學派,因為上述3人都是義大利人,所以也被稱為義大利學派。
龍勃羅梭的成名著作是《犯罪人論》(1876)。他用解剖學的方法對一部分囚犯的生理構造進行統計歸納研究,認為犯罪原因存在於隔世遺傳和病理關系兩個方面。所謂隔世遺傳指犯罪人的身體具有先天的動物特徵,例如有巨大的顎、高顴骨、發達的眼巢弓、很強的犬齒等,這些都是肉食動物及野蠻人的特徵。所謂病理關系指犯罪人身體發育上的缺陷和疾病,特別是癲癇性的疾病。他認為上述兩個原因是先天的。具有這兩種先天特徵的人,有犯罪的必然性,同「自由意志」沒有聯系,於是提出「天生犯罪人」的結論。他還論證這種天生犯罪人在犯人中約佔1/3,是侵害社會安寧的罪犯隊伍的主要部分和最有害的部分,因此主張預先對他們採取保安措施,予以隔離,從而進行預防。
上述論點在理論上完全背離法制原則,在政治上為帝國主義統治服務,反對勞動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龍勃羅梭和R.拉斯基合著的《法律及刑事人類學關系中的政治犯罪與革命》(1890)一書中,作者竟力圖證明巴黎公社的革命者都是「天生犯罪人」。

刑事社會學派

這一學派認為犯罪與社會環境有關,但又採用刑事人類學派的部分理論。1869年,比利時人A.凱特萊(1796~1874)著《社會物理學》一書,強調犯罪的發生和消滅、增加和減少,都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這種觀點為德國人 F.von李斯特和菲利等人吸取。進入19世紀90年代,李斯特、菲利協同A.普蘭(1845~1919)、G.A.van哈默爾(1842~1917)等人組織國際刑法學會,刑事社會學派的主張就由這個組織代表。他們主張犯罪是犯人的個性與自然,尤其是社會環境(指失業、貧困、通貨膨脹、居住條件惡劣、酗酒、娼妓等)的產物。他們雖也承認經濟的影響,但拒絕從社會制度去探究犯罪原因。
刑事社會學派雖不承認天生犯罪人理論,但斷言有一種人,由於生理或心理上存在某種缺陷,而處於犯罪的「危險狀態」,特別容易受社會上的「犯罪傳染病」的傳染。因此主張對這些不能矯正的「危險狀態的承擔者」採用不定期刑。這種「危險狀態」論在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曾風靡一時,流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在美國有R.龐德主張的「預防刑法論」;在德國有李斯特、M.利普曼(1869~1928)主張的「教育刑論」等。名目雖多,但異曲同工,都是為壟斷資產階級制定鎮壓人民的刑法製造理論根據。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的理論,廢棄了刑事立法上的罪刑法定主義、罪刑相適應原則和人道主義原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義大利刑法典》和希特勒修訂的《德國刑法典》,就是典型例子。
墨索里尼在1930年制定了新的《義大利刑法典》,在刑法史上第一次把保安處分作為制度規定下來:不論是否實施了犯罪,只要是法官推定為「對於社會有危險性的人」,就可以適用保安處分。希特勒也對德國1871年《刑法典》進行了多次修改,使之日益法西斯化。如1933年在第1章後面補充了「第一章之一」,規定系統的「保安和矯正處分」,在其 7項措施中,就有「去勢」(即消滅生殖機能和性機能)一項,並且不規定保安處分的期限。1935年又把原第 2條規定的罪刑法定原則改為:「任何人,如其行為依法律應處罰者,或依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和人民的健全正義感應受處罰者,應判處刑罰。如其行為無特定的刑事法律可以直接適用者,應依基本原則最適合於該行為的法律處罰之。」所謂「人民的健全正義感」,是由忠於法西斯主義的法官裁定的,其結果無異於取消刑法。這一時期的德國還頒布了大量的特別法,法外製裁更難以數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西斯主義受到人們的深惡痛絕。一些國家對刑法進行了改革。1962年,美國由法律研究所提出了一個《標准刑法典》草案,促使聯邦和州的刑法進行一次全面的審查。1966年美國國會建立的全國聯邦刑法改革委員會,於1970年提出了一個研究草案,經過 9年的工作,它已於1979年由參院通過。在英國已經通過了幾個重要的改革(包括盜竊法、性犯罪法、非預謀殺人法),而且英國法律委員會正在從事編訂刑法典的工作。這些改革使英美法系成文法的重要性大大增加。聯邦德國也對刑法進行了修改、補充和改革,特別是1969年,通過了修改總則的法律,1974年通過了修改分則的法律,最終形成了一部新的《刑法典》,在1975年1月1日生效。在其他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義大利、瑞士、巴西、日本等,也都對刑法進行了改革。
以上這些國家在刑法的改革中大致有以下一些傾向:①恢復傳統的資產階級觀點,認為在理論上刑法是超階級的。例如聯邦德國H.-H.耶舍克(1915~ )就認為,刑法是全民的而不帶有階級性質,因為它不是保證某個階級利益的工具,而是保衛由自由的人組成的整個社會。②在立法上恢復資產階級傳統的一些民主原則,重新規定了「罪刑法定主義」,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刑法典》第 1條宣布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犯罪的原則。《奧地利刑法典》(1975年1月1日生效)第1條規定,沒有法律就沒有刑罰。日本《刑法修正草案》、美國《標准刑法典》草案都有類似規定。同時,「罪刑相適應」原則和減輕刑罰、廢除死刑的適用等,也在一些國家的刑法改革中得到體現。但是,在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卻又制定許多特別刑事法規,排除了普通刑事法律中某些規定的適用。如1975年10月德意志聯邦議會通過關於激進分子的法律,規定了廣泛的法律加以禁止的職業。同時,在一些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仍保留保安處分制度,在英美法系國家,仍保留不定期刑制度。

❻ 關於刑法的特徵

刑法具有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有屬性,這主要表現在:

(1)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規范,而其他法律規定的都是一般違法行為及其法律後果。

(2)一般部門法都只是調整和保護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而刑法所調整和保護的社會關系相當廣泛。

(3)一般部門法對一般違法行為也適用強制方法,但其嚴厲程度輕於刑法所規定的刑罰。

(4)刑法具有補充性,即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保護;只有當一般部門法還不足以抑制某種危害行為時,才能適用刑法。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保護的合法權益,也都藉助於刑法的調整和保護。

(6)刑法學得到擴展閱讀

我國的刑罰分為主刑、附加刑。

主刑就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於其他刑種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就是作為主刑的補充而附加適用但也可以獨立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這實際上也屬於附加刑。

我國刑罰就是通過有主有從、互相配合,有輕有重、互相銜接的設計方式,形成了嚴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個刑種都有它特定的內容和作用。刑種的多樣性,是為了適應犯罪性質和情節的多樣性,便於體現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所以,這些刑種是切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的。

❼ 中國刑法法學專家有哪些

中國刑法法學專家有張明鍇、高銘暄等。

1、高銘暄

高銘暄1951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國際刑法學協會名譽副主席暨中國分會名譽主席。

高銘暄是當代中國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中國國際刑法研究開創者。中國刑法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高銘暄教授與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馬克昌教授合稱為中國刑法學界「北高南馬」。

2、張明楷

張明楷教授主要從事刑法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獨著《犯罪論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刑事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刑法的基礎觀念》(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犯罪與對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未遂犯論》(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版)、《刑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1年第4版,2015年將出版第5版)、《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7年第2版)。

曾獨立承擔了多項科研課題,參加過聯合國預防犯罪委員會科研項目,並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國家重點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

(7)刑法學得到擴展閱讀

研究對象

刑法學主要分為以下類型

1、規范刑法學,是指以本國的現行刑法為研究對象,主要採取注釋方法揭示法條的內容,並加以評注而形成的刑法規范知識體系。

2、理論刑法學,是指採用思辨方法,對蘊含在法條背後對法條起支撐作用的法理加以闡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在理論刑法學中,按照其內容又可以分為刑法法理學與刑法哲學。

3、比較刑法學,是指採用比較方法,研究各國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異同,闡述其特徵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4、國際刑法學,是指對國際刑事法律規范(包括刑事實體法規范和刑事程序法規范)進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銘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明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刑法學

❽ 請問刑法學研究生畢業了可以做些什麼工作啊困惑啊

大家好,我是真相帝!
作為曾經的一名法學專業畢業生和正在工作的過來人回,我的意見其實是有參考性的。答
不管是什麼法學方向的畢業生,也無論你是本科還是研究生,要想在法律領域得到認可,哪怕是一點點的認可,你都首先需要通過司法考試。
通過司法考試是從事專業法律相關職業比如律師、法官的首要條件,但並不意味這你通過考試後就一定能從事這些工作,也不表示法學專業只能在這狹隘的范圍內就業。
將來你的工作可能和你的專業有關系,有可能一點關系也沒有。
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主要取決於你自己對工作的定位:是用以謀生還是據以研究。。。

實際上你可以參與的工作很多:比如一般企業里的法務人員,不過建議你加強民商法的了解

工作沒有自己不能做的,只有自己不想做的。我,很年輕,三流法學本科畢業3年了,3年前就通過司法考試,2年前還曾經有機會去江西某地檢察院工作,如果真的去了,成為檢察官也只是時間問題。。。。
我現在在一家典當行工作,我挺滿意,也挺開心。
所以說,工作沒有你不能做的,只有你不想做的。另請不要太以為自己如何如何了得,你再了得,也需要渠道讓社會認知、認可。。。。
望有幫助。

❾ 怎樣認識犯罪學與刑法學的關系

大家好,我是真相帝!
就樓主的問題我做幾點簡要回答,以發表下個人意見:
1、從歷史發端上看,刑法學的起源無疑要遠早於犯罪學。自從法學產生之後,最初得到發展的就是憲法學、民法學和刑法學。而犯罪學則是一部分法學專家在研究刑法學中犯罪是如何產生的問題是提出來的。犯罪學直到龍博羅梭《犯罪人論》的出版才算面世,而且只是犯罪學中犯罪人類學。
2、從歷史淵源上看,犯罪學的產生是在研究刑法學犯罪問題時產生的,這一點我已經說過了。因此我們可以說,犯罪學是在刑法學研究、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刑法學向社會學方向發展的分支。但是,隨著犯罪學研究的深入,各種犯罪學流派紛紛產生,如犯罪人類學、犯罪社會學、犯罪心理學、組織犯罪學等等,犯罪學不再簡單是刑法學的延伸,它逐步發展出自己的獨特的研究對象——犯罪行為。
3、研究對象上看,刑法學研究的是什麼是犯罪,如何對犯罪行為進行處罰以教育公眾,維護法律權益,實現公平正義;犯罪學則研究的是為什麼會產生某種犯罪,如何去預防該種犯罪的產生。看起來,刑法學側重如何去罰犯罪,而犯罪學則偏重於從各種流派的不同角度來解釋如何去定義「罪」和為什麼會「罪」、如何預防「罪」。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犯罪學研究的前提是:具有犯罪行為。也就是說需要某種行為被刑法學認定是犯罪行為。可以說,刑法學是犯罪學的指路明燈,為犯罪學的研究指明了目標。
4、從研究意義上看,刑法學是為了更好、更公正的去處理罰的問題,以實現在處罰行為人,慰藉受害者的同時能去的最大的社會教育效果。犯罪學則是盡力去研究犯罪的產生土壤,去研究如何預防犯罪,如何去為犯罪定製最恰當的刑罰。犯罪學為刑法學修正刑罰手段提供了素材與指導。
望有幫助

❿ 犯罪學上的犯罪構成的理論

淺談犯罪構成要件
對於犯罪的概念,在刑法學和犯罪學上有不同的解釋,因此要談犯罪的構成要件就必須從刑法學與犯罪學兩個方面展開。
一、刑法學方面
刑法上認為,犯罪的概念為: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一規定不僅較為詳細的揭示了我國現階段犯罪的階級性、社會性特徵和法律特徵,同時也通過規定但書,將犯罪行為與尚不構成犯罪的一般違法行為區別開來。
上述定義是由我國刑法規定的,是一個很具體、實用性很強的概念,它符合我國刑法制定的目的,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實質上也就是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公民權利。
此定義的研究角度主要是從定罪量刑來說的,它是基於刑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則,同時也是為了保障無罪的人免受國家的刑事追究。
刑法上的犯罪構成要件包括四個方面:犯罪的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
1.犯罪客體

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刑法總則條文在規定犯罪的概念時概括列舉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分則條文則規定了各個具體犯罪所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某一方面。由於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集中表現在犯罪對社會關系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侵害上,因此,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成立都不可缺少的要件,只不過不同的犯罪所侵犯的具體客體有所不同而已。由於犯罪對社會關系的侵犯通常通過對一定的物或人即犯罪對象的侵犯體現出來,因此犯罪對象也是許多犯罪成立的必備條件。當然,犯罪分子的行為作用於犯罪對象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其背後體現的仍是具體的社會關系。

2.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以及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犯罪客觀方面是表明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的要件。說明犯罪客觀方面的事實特徵是多種多樣的,概括起來,首先包括危害行為。只有通過危害行為,社會關系才會受到侵犯。犯罪本身就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構成的其他要件其實都是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嚴重程度的事實特徵,因此,危害行為是犯罪構成的核心要件。其次,犯罪客觀方麵包括危害結果。危害結果即危害行為對社會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如果行為不可能給社會造成危害,不屬於犯罪行為。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是任何犯罪成立必須具備的犯罪客觀方面要件,除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外,有些行為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實施或採取特定的方法、手段實施才能構成犯罪。因此特定的時間、地點、方法成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選擇要件。這些選擇要件對某些犯罪的成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行為的自然人與單位,因此,犯罪主體是表明行為必須由什麼人實施才能構成犯罪的要件。犯罪主體主要是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危害行為的自然人。除自然人外,單位也可以構成一些犯罪的主體。根據刑法規定,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或不能辨認、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自然人不具備犯罪主體資格,達到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自然人只能成為刑法所列舉的某些特別嚴重犯罪的主體。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稱為一般主體。此外,有些犯罪還需要行為人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職務才能構成,這類犯罪的主體稱為特殊主體。

4.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主觀方面是指行為人對於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主觀心理狀態。因此,犯罪主觀方面是表明在實施危害行為時行為人所抱的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犯罪主觀方面首先包括罪過,即犯罪的故意或過失。根據刑法規定,主觀上既無故意又無過失,即使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行為人也不負刑事責任。因此,罪過是一切犯罪成立所必備的主觀方面要件。此外,刑法規定某些犯罪必須具備一定的目的才能構成,因此犯罪目的是部分犯罪主觀方面不可缺少的內容。
二、犯罪學方面
犯罪概念在刑法學范圍內是相當確定的。因為我國刑法對犯罪的內涵-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作了明確規定。從而將犯罪認定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觸犯刑法的、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就成為刑法理論的通說。但在犯罪學理論中,應當如何定義犯罪,則存在多種不同看法。考慮到這些看法的種種缺陷,目前在國內基本得到贊同的是「交叉說」。「交叉說」認為犯罪學中的犯罪與刑法學中的犯罪各自服務於不同的研究目的,他們在內涵和外延上既不相互包容,更不等同,而是存在著一種交叉關系。在內涵方面,犯罪學的犯罪概念以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為唯一要素,不受刑事違法性制約;在外延上犯罪學上的犯罪包括絕大多數法定犯罪、准犯罪(如精神病人實施的危害行為)和待犯罪化的犯罪。這種犯罪定義一般表述為;犯罪是自成體系的、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獨立的客觀存在。其構成要件包括:
1.犯罪行為

犯罪行為是英美法系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犯罪行為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犯罪行為,指犯罪心理以外的一切犯罪要件,也就是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包括犯罪行為、犯罪結果和犯罪情節等。狹義上的犯罪行為指有意識的行為,它由行為和意識構成。犯罪行為是法律予以禁止並力求防止的有害行為,它是構成犯罪的首要因素。

2.犯罪意圖

犯罪意圖又稱為犯罪心理,是英美法系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沒有犯罪意圖的行為,不能構成犯罪」是英美刑法的一條原則,它充分體現了犯罪意圖在構成犯罪中的重要意義。在美國刑法中,犯罪意圖分為以下四種:(1)蓄意,指行為人行動時自覺目的就是引起法律規定為犯罪的結果,或者自覺目的就是實施法律規定為犯罪的行為。(2)明知,指行為人行動時明知道他的行為就是法律規定為犯罪的行為或者明知道存在著法律規定為犯罪的情節。(3)輕率,指行為人輕率地對待法律規定為犯罪的結果或情節,當行動時他認識到並有意漠視可能發生此種結果或者存在此種情節的實質性的無可辯解的危險。(4)疏忽,指行為人疏忽地對待法律規定為犯罪的結果或情節,當行為時他沒有察覺到可能發生此種結果或者存在此種情節的實質性的無可辯解的危險。從犯罪意圖的內容來看,主要是行為人對於其犯罪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構成犯罪的基本因素。

3.合法抗辯

合法抗辯,又稱為免責理由,它具有訴訟法的特點,它在長期司法實踐中,對於刑事訴訟中的辯護理由加以理性總結形成的,並從訴訟原則上升為實際上的總則性規范。內容包括:未成年、錯誤、精神病、醉態、脅迫、圈套、安樂死、正當防衛、緊急避難等。
犯罪問題是刑法理論的核心問題。無論定罪量刑都與刑法理論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只有科學的分析犯罪的本質屬性,認識犯罪產生的根源以及犯罪的概念、特徵等一系列問題,才能為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刑法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但由於研究角度的不同,以及研究目的的差異,造成了犯罪概念在刑法學和犯罪學上的不統一,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是相適應的,起到了明確概念的作用。同時,刑法學和犯罪學是密切相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明確二者不同的同時,也要注意二者的聯系。這樣才能促使刑法學和犯罪學共同發展,相得益彰

這是我整理的,哈哈

熱點內容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
奴隸制社會軍事經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1-10 17:26:43 瀏覽:706
16歲具備法律責任么 發布:2025-01-10 17:05:58 瀏覽:270
14歲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0 17:05:52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