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一流法治城區

一流法治城區

發布時間: 2022-05-10 04:31:50

㈠ 重慶市民生之路怎麼走

《重慶市沙坪壩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根據《中共沙坪壩區委關於制定沙坪壩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規劃期內政府的戰略意圖、工作重點及政策取向,是未來五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重要指南,是全區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 ^2 ~, `+ d4 W7 b( S' { 「十二五」發展的現實基礎 第一節 「十一五」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完成情況 ' h) P4 y6 A6 I' \/ y ^- ? 「十一五」時期是沙坪壩區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艱巨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區委、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人民,搶抓「314」總體部署、「國務院3號」文件、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五個重慶」建設、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西永綜合保稅區設立等歷史機遇,以科學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改善民生為目的,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方向,「打基礎、建平台、添後勁」,主動實施經濟轉型,加快建設「一區三高地」,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一區三高地」建設交出滿意答卷。西部教育高地形態基本形成,整體教育水平在全市持續保持領先地位。重慶大學城建設基本完成,教育規模、環境與質量創西部第一、全國一流;通過國家「兩基」鞏固提高復查驗收,成為重慶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區」,成功創建國家級「全國群眾文化培訓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高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伴隨西永微電子產業園、綜合保稅區和台資信息產業園加速建設,重慶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井口工業園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一批重大的高新技術項目紛紛落戶,高科技產業的框架已然搭建。區域科技發展水平繼續在全市領先,全區科研院所65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98年,R&D佔GDP比重超過2%,每萬人專利授權數114.9件,成功躋身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現代物流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家西部多式聯運現代物流中心建設穩步推進,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等一批對外開放重大項目順利建成投用;我國第四個特級客運站、西部最大的客運鐵路樞紐——鐵路重慶西站成功落戶沙區,沙坪壩區已確立了建設「一江兩翼三洋」國際物流戰略大通道中的核心節點地位。三大「高地」的建成奠定了重慶對外開放先行區的基礎。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預計「十一五」時期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累計完成1571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倍;進出口總額累計完成34.7億美元,是「十五」時期的2.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112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1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完成743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6倍;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累計完成129.7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6倍。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十一五」期間,不斷淘汰落後產能,加速升級傳統產業,產業結構已從第二產業引領發展演變為二、三產業聯袂發展,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累計分別約為52%、46%,第三產業貢獻率比「十五」時期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以機械加工、裝備製造為主的傳統製造業轉變為高技術產業與先進製造業相互呼應、共同發展,且電子信息產業正快速向第一支柱產業的方向發展;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新興的生產性服務業日益壯大,改變以傳統的商貿流通為主的第三產業結構;傳統農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傳統種養殖業逐步為觀光、休閑、體驗的新型農業替代。伴隨著產業平台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大批技術力量雄厚、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管理先進的各領域知名企業紛紛進駐沙區,並以他們為龍頭形成競爭力強的企業集群。 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穩步推進。「民生優先」的理念逐步樹立並得以實踐。公共資源加大向民生領域傾斜,「十一五」比「十五」時期財政支出用於民生的比例提高近20%。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預計到「十一五」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390元,分別是「十五」期末的1.85倍、1.94倍。教育事業協調發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中小學標准化率達到75%,新增重點中學2所,改擴建中小學31所。城鄉文化持續繁榮,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通過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復查驗收,成為全國文物工作先進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區,磁器口成功創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就業促進工作成效顯著,新增城鎮就業12.1萬人,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管理零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社保體系不斷健全,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醫療保險覆蓋率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法律援助做到「應援盡援」。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中國絡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持續深入,全區衛生機構104個,衛生技術人員7210人,佔全市9%,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3歲。住房保障有效推進,啟動182萬平方米公租房建設,完成危舊房、「城中村」改造296.8萬平方米、集中安置區246萬平方米。平安工程有效實施,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相互銜接的大調解格局基本形成,三級聯動的調解中國絡全面建成,積極化解社會矛盾,有效維護社會穩定,成功創建「法治區縣」。大膽探索社會管理創新,在全國率先試點律師介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查逮捕程序,在全市率先成立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推進法官助理制度試點、量刑規范化試點,在全市率先實施「交巡警合一」和「校園安保警務勤務」機制、設立公安行政服務中心,創建社區警務新模式,基層綜治工作站覆蓋全部社區(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能力明顯加強,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扎實推進。確定以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按照全域城市化的基本理念,確定2012年和2020年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確立推進公共服務均衡化、農民和農民工轉化、新型社區建設三大突破口,探索推進土地流轉、公共財政體制、行政體制等改革試驗。確定了沙坪壩區貫徹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的「321」工作任務。全區土地規模化經營率提高24.7個百分點;建設5個農民集中居住點,「農轉非」人數達到5.5萬人;統籌城鄉醫療衛生持續推進,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提高到96.15%;農村和城市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城鄉低保差縮減140元,分別達到3480元/年•人和2100元/年•人。農村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實現全覆蓋,農村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60%;完成鎮改街1個;新建公共服務中心19個,覆蓋率達100%;戶籍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啟動。/ z$ g5 Q+ T$ i# p* x5 }0 O+ n 城市建設與管理水平較大改善。道路系統建設快速推進,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完成了站西路、石新路、鳳中路等城市幹道的改造,天星橋立交、紅糟房立交等節點工程順利竣工,渝遂高速路等建成通車,軌道一號線開工建設並順利實施,新建道路674.9公里;全區公路里程達到1210公里,路中國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306公里。沙坪壩火車站改造工程、鐵路重慶西站等綜合性交通樞紐項目建設前期工作有序開展。水、電、氣、訊等基礎設施全面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組建「規建委」,引入規劃疊合的理念,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建設數字化、中國格化城市管理系統,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3 r$ N/ Q- j, O. c8 e8 K1 m) ? e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關停歌樂、中梁片區非煤礦山類企業45家,推動市、區兩級共同爭取國家對歌樂山地區實施生態補償,快速推進「森林工程」,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5.6%;加大工業治污力度,依法關停超標排放企業105家,二氧化硫(SO2)、化學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量預計分別減排11.3%、15.6%,完成市下達任務;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6%,污水處理率由「十五」末零處理提升至92%;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4%;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小於60分貝;加強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有效控制農村面源污染;清水溪基本實現沿線污水全面截流,梁灘河沙區段綜合整治進展順利。 「十一五」時期,是沙坪壩區綜合實力提升快、城鄉面貌變化大、社會建設成效好、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多的五年,是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的五年,為「十二五」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沙坪壩區已具備了在重慶率先發展進而全面實現小康、在重慶率先城鄉統籌進而實現民生和諧、在重慶率先協調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進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條件。 序號 指標名稱 規劃目標 完成情況 1 地區生產總值 年均增長12% 年均增長14.6% 2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年均增長10% 年均增長10.9% 3 非農產業增加值比重 達到98.9% 99% 4 第二產業增加值 年均增長12% 年均增長14% 5 第三產業增加值 年均增長13% 年均增長16.3% 6 工業增加值 年均增長13% 年均增長14.8% ' i% h) b9 \* | Z& A% Z 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年均增長16% 年均增長17.8% ! I( t0 Y7 b+ [, B; H1 q* W 8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年均增長12% 年均增長24.6% 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年均增長13% 年均增長18.4% 10 出口額 年均增長10% 年均增長27.2% 11 實際利用區外資金 年均增長13% 年均增長40.3% 12 城市化率 達到80% 達到85% 13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達到33% 達到38% / B$ \$ N2 I6 ^ ~4 z5 @ 14單位本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20%以上下降22.8%; w2 d+ ]$ B( ~& S1 N* u 1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98.5% 16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年均增長30.5%+ a5 t# i. F6 {% m7 O0 a. L 17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50%210%! c* M# N# [/ Q4 u8 R( d( m& A 18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達到95%96% 19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9‰以內1.35‰ 20兒童「四苗」接種率保持98%99.8% 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年均增長13.1% 2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年均增長14.1% 2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2.4%) Z4 z& X, E) @; O* x 24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加人數21萬人以上26.9萬人- e2 i* J' d) c 25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加人數23萬人以上30.1萬人' o; r" l- z! S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達到90% 96.15% ) o) T% [1 I* }5 j 27 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 達到75% 84% 28 二氧化硫(SO2)削減率 11.3% 11.3% ! }7 v1 Y# v' ?- ]1 H9 O, Z 29 化學耗氧量(COD)削減率 15.6% 15.6% ) v' a6 q6 K4 R8 G! I, | 30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達到90% 96% 31 森林覆蓋率(%) 達到23% 35.6% ! a" F+ e$ X& n m1 i, i, \ 備註:「十一五」完成情況為預計數。 第二節 「十二五」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仍然是我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重慶加快率先發展的歷史機遇期,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縱深推進的戰略機遇,加快發展,在全市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要抓住重慶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打造綜合新優勢,提升區域競爭力,繼續保持領先發展態勢;要抓住重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機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改善城市形象;要抓住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二環時代」到來的戰略機遇,最大限度聚集要素,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要抓住重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深入推進的機遇,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設步伐,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抓住沙坪壩區成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的機遇,進一步提高全社會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沙坪壩區的發展還存在不容忽視的矛盾和挑戰:一是東部老城區品質亟待提升,西部新城配套設施與功能完善還很不足,城鄉結合部臟亂差及違法建設仍然存在,五星級酒店、高檔寫字樓等功能性設施欠缺。二是中部及西部農村地區一些居民出行、飲水等仍然困難,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仍然艱巨,歌樂山、中梁山生態建設以及「一溪一河」污染治理任重道遠,節能減排壓力巨大。三是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尚不同步,公共管理和服務與以民生為導向的科學發展要求還有差距。四是文化、旅遊、健康以及技術研發、創意設計等特色產業培育不足,科教文衛資源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發展的比較優勢,產業結構調整與提檔升級的任務依然艱巨。五是行政體制適應性調整步伐仍需加快,街鎮、園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仍需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與考核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第二章 「十二五」發展思路 第三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時期必須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中央、市委的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走民生導向的發展之路,著力提升綜合經濟實力,著力推動經濟轉型,著力加快「五個重慶」建設,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著力建設重慶對外開放先行區,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以開放促發展,以改革促和諧,促進沙坪壩區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 t% b* c# F" K& \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是: # X( a; O% S9 \. L5 M ——民生導向。牢固樹立民生是發展的目的和動力、不斷改善民生的過程就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過程的理念。提高社會事業領域的公共服務能力,推進公共服務均衡化,實現公平正義,努力富民、利民、便民、惠民,從「服務生存需要」到「滿足發展需要」,增強民眾幸福感。5 ^, E* g J4 f! q( X 6 D, e0 z) v b7 n ——開放引領。按照重慶市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要求,把對內對外開放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擴大開放領域,建設開放平台,創新開放發展機制,探索形成具有沙坪壩區特色的內陸開放經濟發展新模式,加速建設重慶對外開放先行區,全面提升開放質量和水平。7 ]8 X) p' R+ Z! I' h( V 6 e1 m" `5 f" J: {" w5 _' A ——創新驅動。積極探索城區、校區、園區「三區聯動」和「產學研一體化」機制,搭建創新服務載體、平台和通道,持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企業孵化和產業化,形成互通的內生性增長機制;探索創新型人才聚集、創新型思想萌生、創新型成果匯集的機制;創造條件鼓勵全社會自主創新、再度創新,努力形成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理念和氛圍。通過全面改革創新構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型城區。——統籌兼顧。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體現規劃疊合和主體功能區要求,不同區域按重點、優先、限制、禁止發展區規劃;統籌產業發展,按照「112345」發展思路,加快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物流業、現代商貿服務業、文化旅遊健康培訓業等五大產業的發展競爭力;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在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大力促進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處理好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發展與環境協調;統籌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彰顯山水園林城市特色和歷史人文底蘊。 ——綠色發展。走生態環保的發展之路,確立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發展模式,制定綠色發展計劃,建立綠色發展指標,實行產業准入制度,嚴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進入,對污染嚴重的企業實施治理和搬遷,完善推進綠色發展扶持政策及生態補償機制,在全社會營造健康、綠色消費環境,成功創建環境保護模範城區。第四節 發展目標: |+ |1 V" r. u* t 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堅持和完善沙坪壩區經過多年探索形成的發展思路,綜合考慮外部環境變數和內部發展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 j* N# f5 a; F 到2012年末,「五個重慶」在沙坪壩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重慶對外開放先行區基本建成,基本實現全域城市化,民生改善成效顯著;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般預算收入等指標實現翻番,建成「一區三高地」,完成「五個重慶」在沙坪壩區的建設任務,實現全域城市化,在全市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邁上800億元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一萬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二、三產業聯袂發展。非公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75%;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 ——「一區三高地」建成。建成重慶大學城,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教育培訓全面發展,西部教育高地全面建成;加快西永微電園、台資信息產業園建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為全區第一支柱產業,成為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基地的主要載體,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0%,高新技術產業高地形成;加快物流通道建設,充分發揮「一江兩翼三洋」國際物流大通道的核心節點作用,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建成現代物流高地。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實際利用內資、外資、進出口總額均實現翻番,外貿依存度達到33%,進出口總額接近300億元,累計實際利用內資、外資超過1000億元、30億美元,建成重慶對外開放先行區。6 l8 j+ m$ z) z, [1 Y$ X) o ——國家創新型城區建成。確立全域創新理念,優化創新環境,實施系列創新工程,成為創新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活動交流中心、「長江上游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核心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水平處於西部領先地位,R&D投入佔GDP比重達到2.5%,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達到184件。$ n) a' V" q0 I2 V3 w ( S8 v$ R5 ?3 ?6 T4 P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民生十六條」得到全面落實,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繼續保持一半以上用於改善民生。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實現充分就業。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有力,社會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全覆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6%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 " t) H3 Q7 K0 Y+ {4 q ——城市功能和品質不斷提升。完成「五個重慶」在沙坪壩區建設任務。建成生活舒適、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繁榮和諧生態宜居城區。持續構築綜合交通體系,建成暢通城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8%,城市綠地增量提質。建成社會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的平安城區。市民健康指標、衛生資源指標保持全市領先水平,建成健康城區。) ?/ i I; r) N( m" \- M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5‰左右,人口素質全面提升,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更加完善,社會更趨和諧穩定。4 e4 U8 y$ L$ Y% E* ]) Q, M % e* u: m$ h) E5 g b ——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入落實全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舉措,戶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促進城鄉人口和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基本形成適應科學發展的制度環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 |( _( p$ V( V3 d4 x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高。倡導綠色發展理念,發展循環經濟。保護中梁山脈、縉雲山脈和嘉陵江水域生態環境,加快治理次級河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5%,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量達到全市要求,單位GDP能源消耗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時期累計降低33—34%,各項減排任務如期完成,成功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區

㈡ 國務院: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戶限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

《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精選文字如下:

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社會性流動基礎

(一)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創造流動機會。堅持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統籌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充分的流動機會。培育和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數字創意等新興產業,實施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培育智慧農業、現代物流等產業,提供更高質量流動機會。研究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技術對就業影響的應對辦法。

(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流動均衡。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引導城鄉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合理配置。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區域互助機制、區際利益補償機制,支持中西部、東北地區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促進區域間流動機會均衡。優化行政區劃設置,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格局,拓寬城市間流動空間。

(三)推進創新創業創造激發流動動力。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加快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開展跨學科和前沿科學研究,推進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厚植創新型國家建設根基。進一步規范行政程序、行政行為和自由裁量權,營造便捷高效、公平競爭、穩定透明的營商環境,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發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創業投資、股權和債券等融資渠道作用,提高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可獲得性,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高質量建設一批創業培訓(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和農村創新創業園,鼓勵勞動者通過創業實現個人發展。

三、暢通有序流動渠道,激發社會性流動活力

(四)以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牽引區域流動。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穩妥有序探索推進門診費用異地直接結算,提升就醫費用報銷便利程度。進一步發揮城鎮化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的作用,全面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推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推動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較多的城鎮傾斜。

(五)以用人制度改革促進單位流動。加大黨政人才、企事業單位管理人才交流力度,進一步暢通企業、社會組織人員進入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渠道。降低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公務員招錄門檻,合理設置基層事業單位招聘條件,對退役軍人、村(社區)幹部等可進行專項或單列計劃招錄招聘。完善並落實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跨地區跨制度轉移接續辦法。

(六)以檔案服務改革暢通職業轉換。流動人員人事檔案可存放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公共人才服務機構等檔案管理服務機構,存檔人員身份不因檔案管理服務機構的不同發生改變。與單位解除勞動關系的大中專畢業生,可憑與原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證明、新單位接收證明轉遞檔案。加快檔案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推進檔案信息全國聯通,逐步實現檔案轉遞線上申請、異地通辦。研究制定各類民生檔案服務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的具體舉措。

四、完善評價激勵機制,拓展社會性流動空間

(七)拓展基層人員發展空間。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政策,落實高校畢業生到艱苦邊遠地區高定工資政策。加快推行縣以下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制度,優化基層和扶貧一線教育、科技、醫療、農技等事業單位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設置比例。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堅持共通性與特殊性、水平業績與發展潛力、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實行差異化評價。

(八)加大對基層一線人員獎勵激勵力度。創新基層人才激勵機制,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人才,加大愛崗敬業表現、實際工作業績、工作年限等評價權重。完善新時代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評選辦法,增加基層單位、一線崗位、技能人才評先選優比例。研究提高技術技能人才表彰規格和層級的具體標准和類型。貫徹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有關規定,研究制定科研人員獲得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計入當年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但不受總量限制且不納入總量基數的具體操作辦法。

(九)拓寬技術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推進職業資格與職稱、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有效銜接,推動實現技能等級與管理、技術崗位序列相互比照,暢通新職業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職稱、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渠道。鼓勵用人單位建立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等崗位,建立技能人才聘期制和積分晉級制度。支持用人單位打破學歷、資歷等限制,將工資分配、薪酬增長與崗位價值、技能素質、實績貢獻、創新成果等因素掛鉤。

五、健全兜底保障機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十)推進精準扶貧促進貧困群體向上流動。堅持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深入推進產業、就業、社會保險、健康、教育扶貧工作,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市場波動、產業結構變化對脫貧地方和脫貧人口的沖擊,及時跟進研究針對性扶持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收入水平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體支持政策。

(十一)推進教育優先發展保障起點公平。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實現縣域內校舍建設、師資配備、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等標准統一。落實國家學生資助政策,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學生等受教育權利。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確保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義務教育。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及技能脫貧千校行動,在貧困縣對口支援建設一批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增加農村地區、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和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

(十二)推進公平就業保障困難人員發展機會。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保障城鄉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依法糾正身份、性別等就業歧視現象。強化公共就業服務,構建多元化供給體系、多渠道供給機制,逐步實現就業扶持政策常住人口全覆蓋。加強就業援助,精準識別就業援助對象,制定個性化援助計劃,實施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對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的困難人員,可通過公益性崗位予以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十三)強化社會救助提高困難群眾流動能力。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健全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農村低保標准達到國家扶貧標准。全面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工作,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加強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強化對困境兒童的生活、教育、安全等全方位保障服務。

六、組織實施

(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重要意義,緊扣人民群眾現實需求,聚焦關鍵問題,形成工作合力,結合實際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

(十五)強化法治保障。健全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領域法律法規,清理妨礙流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加強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相關法律法規學習宣傳,積極開展以案釋法。加強行政執法和仲裁隊伍建設,保障勞動力和人才合法流動權益。

(十六)營造良好氛圍。開展多渠道宣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形成「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輿論環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集聚強大動力。

㈢ 如何提升班級建設水平,體現領先一流的標准

重慶市委、市政府為了滿足群眾的平安要求,提出了「平安重慶」的建設的口號,並為重慶市的平安建設提出了高標准。重慶市委、市政府在下發的《關於建設平安重慶的決定》要求,到2012年,「平安重慶」建設主要指標達到西部領先、全國一流水平,把重慶建設成為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投資者安全放心的直轄市。

治安防控力量達到萬分之四十

「平安重慶」的首要的方面便是維護社會治安。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務——強化治安防控、嚴厲打擊犯罪和加強治安整治。強化治安防控要求建立全面的報警系統,達到主城區接警10分鍾內到現場,農村每5000人建一個警務室。治安防範力量達到萬分之四十以上,重點單位和公共復雜場所人防、物防、技防面達到100%;嚴厲打擊犯罪要保證命案偵破率保持90%以上,刑事犯罪造成人員死亡數每年下降5%。街面犯罪案件下降10%以上。百名民警破案數進入全國前10位,嚴重暴力犯罪案件的破案率提升10%以上;加強治安整治要求建立社會治安形勢分析評估制度,開展經常性治安排查整治。

生產安全保證6個100%

保障生產安全是「平安重慶」的第二大項,包括了加強安全生產設施建設,其中要求非煤礦山100%實現機械化開采,煙花爆竹生產實現100%機械化作業;推進企業安全標准化建設,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建築施工等各類高危行業100%達到國家安全生產標准,消防安全重點單位100%達到標准化管理水平;加快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建設,要求做到對群眾投訴舉報實現100%查處,重大安全隱患限期整治率達到100%;提升安全科技開發和應用水平。

食品申訴處理率100%

確保食品葯品安全是「平安重慶」建設的第三個方面。對重慶的食品安全要全程監管,食品質量監測和快速檢測覆蓋面城區達到93%以上、農村達到83%以上,對本市食品流通環節市場巡查覆蓋面達到100%,消費者有關食品方面的申訴、舉報受理和處理率達到100%。推進葯品安全源頭治理,重慶市生產的葯品和醫療器械抽驗合格率、全市集中采購的基本葯物品種監督檢測覆蓋面達100%。嚴厲打擊葯品制假售假、「醫托」、非法行醫等違法活動,保障市民安全用葯、放心就醫。

重慶市委、市政府還提出了要促進居住安全。加強居住安全規劃、嚴格建設監管、實行建築材料淘汰認證制度和加強住宅使用管理四個角度,對重慶的居住安全提出了要達到的目標。

客運車輛行前安檢100%

增強交通安全是「平安重慶」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重慶市地處半山區,交通道路情況復雜,全城都建設在山上,道路崎嶇。這就給重慶的交通帶來了極大的交通安全隱患。「平安重慶」的建設要求交通安全,並提出了交通安全的高標准。實施交通安全「生命工程」。大力推進「生命工程」向縣鄉村延伸。「平安重慶」的要求是新安裝危岩、陡坡等危險路段防撞護欄3000公里,形成8000公里的「生命保障線」;整治危橋150座,建設鄉鎮客運站400個;長江干支河流客渡船全部達到標准化要求;全市120公里以上時速的鐵路干線100%實行全封閉。加強交通安全管理。加強交通安全檢查,客運班車出站運行前安全檢查率達到100%,對全市公路、鐵路、航道實行定期安全檢查。

法制宣傳普及面95%以上

營造良好法制環境。(一)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扎實開展「五五」普法工作,推進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進監所、進中介。到2012年,60%的區縣達到法治區縣創建標准,85%的村(社區)達到民主法治村(社區)標准,全市法制宣傳教育普及面達95%以上。(二)確保執法司法公正。實行陽光司法,依法全面公開法院立案、庭審、執行工作,推進裁判文書公開。加強警務、檢務、獄(所)務公開。實行案件質量大評查和錯案倒查制度,強化偵查、公訴、審判、刑罰執行監督機制,確保警風監督員、人民監督員和人民陪審員依法參與、監督執法司法活動。從嚴查處執法人員以權謀私、徇私枉法等違紀違法行為,防止冤假錯案,促進公正執法。加大生效判決裁定執行力度,有效解決「執行難」問題。(三)落實執法為民措施。建立市、區縣財政司法救助專項資金,實現司法救助「應救盡救」。擴大法律援助范圍,逐步放寬受援條件,持續實現法律援助「應援盡援」。建立便民訴訟網路,大力推進電話預約立案、巡迴審判、就地辦案,實現群眾不出鄉鎮即可就近打官司。全面推進社區矯正,社區服刑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率控制在0.5%以內。強化安置幫教工作,刑釋解教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率控制在3%以內。全面推行監外罪犯刑罰執行「流程卡」制度,杜絕脫管、漏管現象。加強對社區閑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流浪兒童的教育、服務、救助和管理。依法推進對乞討人員、暴力型精神病人的救助、救治工作。

政法幹警觸高壓線一律先停職

為了使「平安重慶」達到目標,建設愛民為民的執法隊伍,就成了重慶的當務之急。全市政法系統縣處級以上幹部每年脫產學習時間不少於110個小時,其他執法幹部不少於100個小時。同時適時開展紀律作風整頓和執法執紀教育整頓活動,嚴肅整治冷硬橫推、吃拿卡要、濫用職權行為,糾正漠視群眾疾苦、傷害群眾感情、損害群眾利益等突出問題。嚴格執行全市政法系統領導幹部「六個一律」、行政執法系統「五堅持、五嚴禁」、法院系統「四個一律」、檢察系統「十個嚴禁」、公安系統「十條禁令」等紀律規定,強化紀律約束「高壓線」,對觸碰「高壓線」的人員,一律先停職、再查處。

最後,重慶市委、市政委還為「平安重慶」建設提出了多項保障措施。

㈣ 巴中二中,巴中三中,巴中四中,巴中五中,幾所學校相比較,哪所好些分別在巴中市區的學校里排第幾

巴中二中相對好一些,巴中二中排名第二,巴中三中排名第三,巴中四種排名第四,巴中五中排名第五

巴中二中,處於巴中城區的中軸線上,依偎在鍾靈毓秀的南龕山下,坐落於人流川涌的三號橋端。文化底蘊厚重,地理位置優越。

學校創建於1959年,是巴中市首批示範性高中。現有兩個校區,117個教學班,學生5893人,教職工482人。2003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國家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007年被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確定為「實驗基地學校」並授牌。

辦學理念:

學校堅持「以法治校,推進民主管理;以人為本,培育學府文化;科學發展,打造名校品牌」的發展思路。構建了「重高、普高、藝高」整體發展的辦學體制、「全員聘任、競爭上崗」的激勵機制、「集體備課、資源共享」的教學教研機制、「任務到班、責任到人」的目標管理機制、「突出重點、打造精品」的分層教學機制。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巴中二中

㈤ 如何創建法治文化陣地

一是深入開展各類法制宣傳教育主題宣傳活動。
深入推進「法律八進」活動,以宣傳「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相關法律法規等為內容,製作了5大系列30塊展板,在機關展廳(過道)、文化廣場(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新居民較多的村(社區)、企業等人流量集中的區域進行巡迴展示。組織並參加全市「依法信訪」主題宣傳月活動動員會,副市長祝亞偉以「用法治思維推進信訪工作」為主題做了重要講話。
二是深化鞏固傳統法治文化陣地建設。
在全市集中建成一批有特色亮點、群眾看得見的法治文化陣地,目前,全市已有法制宣傳戶外廣告牌137個,法治文化公園5個,法治文化廣場7個,法制宣傳電子顯示屏583個。開展法治文化長廊展示展評活動,到6月底,全市共有33個長廊申報立項。平湖、海寧、桐鄉等地專門編排法治文藝節目,通過「流動大舞台——法制宣傳浙江行」、法治文化演出、送戲下鄉等形式,開展多形式「五水共治」法制宣傳活動,增強依法治水宣傳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時,積極參加全省及全國的評選活動,整理匯總並向省普法辦選送了47件2013年度法制好新聞作品。
三是加強新媒體陣地建設。
完成2014年度嘉興市領導幹部浙江普法手機報征訂工作,為全市238名領導幹部、法制宣傳教育骨幹征訂了全年的浙江普法手機報。深化「嘉興普法」微博群為品牌的法制宣傳新媒體建設,目前已有粉絲14669人,發表宣傳微博1343條。開通「嘉興普法」微信平台,提升質量,擴大知名度。積極組織參加省「新華頻媒」法制宣傳專欄宣傳活動,上報普法宣傳短片,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時代性、群眾性和滲透力。

㈥ 關於法治的標語

1、培育法治文化,創建法治城市;樹立法律權威,構建和諧水城。

2、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3、忽視法制吃苦頭,依法經營有甜頭。

4、誠是做人之道,法乃治國之本。

5、百行德為首,萬事法為先。

6、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

7、一日學法、終身受益,一人學法、全家受益,全家學法、社會受益。

8、質量是安全基礎,安全是健康前提。

9、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10、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

11、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12、公民依法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相統一。

13、守法,法有情有義;違法,法鐵面無私。

14、創建法治縣市區,推進區域法治化。

15、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加速實現奮力崛起。

16、增強全民憲法觀念和憲法意識,保證憲法的正確貫徹實施。

17、深入開展法治縣創建,促進和諧犍為平安犍為建設。

18、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弘揚法治精神。

19、健康發展,依法經營,與時俱進,步步為贏。

20、凈化青少年成長環境,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21、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2、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升文明城市建設水平。

23、糧食行政管理機關應當依法履行對全社會糧食流通監管的職責。

24、以法為准以理說話理性維權。

㈦ 如何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深化法治建設的實施意見的建設

一、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增強深化法治長治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賦予了更新內涵。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法治建設,結合省委、省政府《關於深化法治山西建設的實施意見》,制定了《法治長治建設實施綱要》,推進普法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創建,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我市法治建設現狀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盼還有一定差距,依法執政和行政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執法不嚴格、不規范、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潔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市實施「五五」戰略、加快轉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的重要階段,也是深化法治長治建設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從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社會長治久安、保障和促進轉型跨越的戰略高度,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深化法治長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教育為重點,以創建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和各級依法治理示範單位為抓手,以強化法治文化建設為支撐,大力推進黨委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企業依法經營和全社會崇法守法,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快建設法治長治。
二、著力推進依法執政,切實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市全過程
1.健全依法執政機制。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充分發揮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積極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職責、依法行政,支持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支持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全市各級黨組織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2.提高依法決策水平。完善依法決策程序,對涉及全市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重大決策以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市委要適時向市人大或其常委會和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議和意見,把黨的意志和路線方針政策轉化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范,落實到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
3.樹立法治思維方式。領導幹部要帶頭厲行法治,帶頭學習、遵守憲法和法律,切實增強法治意識,自覺做到依法辦事、辦合法事,做到辦事情、想問題、作決策堅持以法治為主要標准,以法治為主要手段,以法治為基本方式,自覺摒棄人治思維,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4.增強依法執政能力。建立黨員領導幹部法律知識學習培訓長效機制。黨委(黨組)中心組要每年集中學法1~2次,市、縣(市、區)要每年舉辦1~2次綜合性學法報告活動。推行領導幹部任前法律考試,探索建立領導幹部述法制度和公務員、事業人員任職和招考法律知識考試制度。紀檢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幹部和黨員反腐倡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加大黨內監督和查處大要案力度,切實推動全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開展。各級組織部門要把能不能依法辦事、遵守法律情況作為考察識別幹部的重要內容,使法治建設真正成為一種硬標准、硬要求、硬約束,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三、著力推進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切實提升人大依法監督工作水平
5.加強監督工作。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市、縣(市、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加大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作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促進人民群眾法律素質的提高,推進法治長治建設。
6.做好立法調研工作。根據上級人大立法調研工作安排,廣泛聽取和徵求廣大群眾意見和建議,結合我市實際,認真分析研究匯總,為上級立法提出科學、具體、有價值的建議意見。
7.加強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工作。市、縣(市、區)人大常委會要嚴格按照省人大常委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規程加強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規范性文件,嚴格執行規范性文件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公布制度和有效期制度。
四、著力推進嚴格執法,切實加快法治政府建設
8.依法規范政府職能。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依法規范市、縣(市、區)政府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能,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切實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進一步清理、減少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加強規范性文件清理審查工作。行政機關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實施行政管理和執法;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社會的自我完善功能。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通過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行政機關不通過行政管理去解決。
9.健全依法決策程序。嚴格執行重大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程序規定。建立重大決策事項會前交由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制度,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全面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凡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影響面廣、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問題的重大決策事項,都要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建立決策跟蹤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凡超越許可權、違反程序的決策行為及決策失誤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嚴肅追究決策部門、單位和相關人員責任,堅決防止因決策不當引發社會矛盾。
10.嚴格規范執法行為。各級行政機關要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狠抓業務能力、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完善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徵收或徵用等行政執法案卷的評查制度,嚴厲查處各類違法案件和行為。扎實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合理界定執法許可權,明確執法責任,推進綜合執法,減少執法層級,切實解決多頭執法、多層執法和執法缺位、執法混亂問題。改進和創新執法方式,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處置與疏導結合,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扎實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強制度建設,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細化執法流程,明確環節步驟,嚴格程序公正,規范裁量許可權,堅持做到平等對待、適當適度、文明執法。加強行政信息化建設,推行執法流程網上管理、執法活動網上監督、執法效果網上考核,提高執法效率和規范化水平。
11.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動、及時、准確、具體向社會公開。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實施、社會公益事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推進辦事公開,拓寬公開領域,所有面向社會服務的政府部門都要依法公開辦事依據、條件、要求、過程和結果。創新政務公開方式,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推行網上電子審批,充分發揮政務網站的信息查詢和在線辦事功能。規范和監督醫院、學校、公交等公共企事業單位的辦事公開工作,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優質、高效、便利的服務。
12.大力加強行政監督。行政機關要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司法機關的法律監督,高度重視輿論監督,切實強化行政機關內部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探索建立監督聯席會議制度和行政執法人員執法檔案制度。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評議工作,拓展評議范圍,完善評議方式,擴大群眾參與,提高評議實效。認真按照行政訴訟程序履行職責義務。嚴格行政問責,嚴肅查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和失職瀆職、濫用職權、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做到有錯必究、有責必問。對因違法行政導致發生重大責任事故、事件或者嚴重違法行政案件的,堅決實施行政問責。
13.依法化解矛盾糾紛。建立健全政府負總責、政府法制機構牽頭、各職能部門為主體的行政調解工作體制,充分發揮行政機關在化解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行政復議工作,扎實推進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工作。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重大復議案件出席聽證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與信訪的銜接機制。完善行政應訴制度,大力推進行政機關負責人主動出庭應訴制度,不斷提高行政機關負責人行政訴訟出庭應訴率。
五、著力推進公正司法,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14.深化司法改革。認真落實中央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的各項部署,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職權結構和組織體系。完善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司法經費保障體制。進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和刑事賠償制度。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擴大司法參與。積極穩妥地推進勞動教養制度改革、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依法理順政法機關內外、上下、左右關系,確保執法權、司法權高效正確運行,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
15.維護司法權威。各級黨委要帶頭維護司法權威,市、縣(市、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實施監督,各級行政機關要依法參與訴訟活動、認真履行協助義務、自覺履行生效裁判。加強司法保障機制建設,建立對非法干預司法活動進行備案登記和查處追究制度,堅決排除地方保護主義和本位主義對司法活動的干擾,規范新聞媒體對司法機關正在辦理案件的報道,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司法不公問題,健全司法糾錯機制。加大生效裁判的執行力度,建立健全執行聯動威懾機制,有效解決執行難問題。把解決信訪問題納入法治軌道,依法維護公正結論、依法保障合法權益、依法糾正錯誤裁決,保護合法信訪、制止違法鬧訪,努力實現案結事了、息訪罷訪,實現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與維護司法權威的統一。
16.規范司法行為。進一步規范辦案流程,所有司法行為都要嚴格依法依規依章進行,針對容易出問題的環節,要明確權力運行的范圍、條件、程序和界限,避免司法隨意性。規范執法尺度,完善案例指導制度,及時發布指導性案例,統一類案裁判標准。推進量刑規范化工作,促進量刑公平公正,增強法律適用的統一性。積極引導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確保自由裁量合法合情合理,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17.提高司法效率。進一步完善案件繁簡分流的制度,優化配置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降低司法成本。處理好實事求是、有錯必糾與維護司法既判力的關系。進一步完善涉法涉訴案件的終結機制,減少非法上訪、無序信訪對司法機關人力財力等資源的消耗。加大清理超期羈押案件的力度,嚴格依法處理,避免久押不決、久拖不決。
18.強化司法監督。強化上級司法機關的監督職能,通過訴訟程序及時糾正下級司法機關錯誤裁決。充分發揮政法各部門在刑事案件中的監督制約作用,共同保證刑事案件的公正處理。加強黨委政法部門的執法監督、人大的權力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促進公正司法。完善司法機關的內部監督制度,通過案件管理機制改革,提高司法效率和辦案質量。
19.推進司法公開。嚴格落實警務公開、檢務公開、審判公開制度,除法律規定保密的情況外,最大限度地向社會公開執法依據、執法程序、執法時限、執法進度和執法結果,保障當事人和社會公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進一步拓寬公開渠道,將公開載體從傳統的公示欄、報刊、宣傳冊等,拓展到網站、博客、微博客、即時通訊工具等網路新興媒介,豐富司法公開載體。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布例會制度,及時發布司法信息,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通過裁判文書上網、邀請群眾旁聽庭審、推行司法開放日制度等措施,拓展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
20.提升司法能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和專業化、職業化水平較高的司法隊伍。加大培訓力度,積極推進專題培訓和崗位練兵,加強司法人員對法律精神的學習掌握和對司法規律的研究把握,切實提高法律素養、司法能力、辦案水平。加強專業化建設,深入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建立職業准入、分類管理、職業保障等制度,研究完善符合司法職業特點的人事管理、人才保障制度,為司法人員提供良好的職業保障,增強司法人員的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
六、著力推進全民守法,切實加強法治社會建設
21.全面實施全民普法規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堅持法制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相結合、與公民意識教育相結合,突出抓好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宣傳教育,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公務員、青少年、企事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深入推進法律「六進」及法律宣傳日、宣傳周、宣傳月等普法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創新法制宣傳教育形式和手段,堅持傳統手段與現代宣傳方式相結合,切實增強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推動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風尚。
22.大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機構、行業團體和法律服務中介機構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繁榮法學教育和理論研究,促進法學理論與法治實踐相結合。著力加強教學課堂、媒體網路、影劇院、城市廣場、移動通信、集貿市場、城鄉居民區、流動屏幕、LED屏、各種宣傳欄廣告牌「十大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推動法治文化與社會文化有機融合、法治文化設施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功能互補。積極推動法制電視片、法制文藝表演、法制書畫攝影、法制專欄版面、法制夜校、法制文化大院、法制演講比賽、法律知識競賽、法制大篷車、法制集市「十大法治文化工程」,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文化的需求。
23.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加強基層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推廣網格化管理服務體系,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深化平安建設,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深入推進社區居民自治,鼓勵城鄉社區居民積極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新途徑、新辦法。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通過轉變工作方式、創新管理手段、構建服務平台,切實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組織、制度優勢轉化為服務和管理優勢,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24.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深化地方、行業、基層依法治理,形成市、縣、鄉、村、校、企「六位一體」聯動格局。加大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力度,依法嚴厲查處安全生產、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食品葯品安全、交通安全、假冒偽劣、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違法案件,嚴厲打擊各種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堅持普法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推進城鄉居民依法自治,推進基層法治服務陣地建設,積極推廣在鄉(鎮、街道)、社區(村)建立「法治服務中心」、「公民法治驛站」、「居民法治之家」等做法,積極引導公民有序參與基層民主法治實踐,推進基層依法治理深入開展。把推進企業依法經營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制度。完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提高企業防範處理法律風險的能力和依法經營管理水平。
25.加強誠信長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誠信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的意見》(晉辦發〔2013〕8號),以市場主體准入、依法納稅、合同履行、產品質量、社會成員信用度建設為重點,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及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社會誠信意識、政府依法行政意識、司法公信力和企業信用度,逐步建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確保社會誠信環境明顯優化。
26.拓寬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信訪制度,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建立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加大各類法律服務、司法救助和全社會各項救助工作力度,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著力解決農村土地徵用、城鎮房屋拆遷、企業改制、涉農利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訴等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大力實施法治為民工程,進一步提高法律服務和保障水平。
27.深入開展法治創建活動。扎實推進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和依法治理示範單位創建活動,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考評指標體系和簡便實用的考評辦法。廣泛開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示範點等行業法治創建活動和法治機關(單位)、誠信守法企業、法治鄉(鎮、街道)、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等系列法治創建活動,形成以法治城市和法治縣(市、區)創建為引領、以行業法治示範點創建為支撐、以基層法治創建為基礎的覆蓋全市的法治創建活動體系。
七、強化組織領導,切實保證法治建設扎實推進
28.加強組織領導。法治建設在市委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市委依法治市領導組作為市委的議事協調機構,要定期研究解決法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領導組辦公室要履行規劃指導、組織協調、督促檢查、考核驗收、總結評比的職責,推進法治建設各項工作扎實開展。各縣(市、區)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加強對法治建設的組織領導、科學謀劃、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確保法治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大經費保障力度,積極為法治建設創造必要條件。
29.建立工作機制。建立六個專項聯席會議機制。一是建立依法監督聯席會議機制,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牽頭,研究推進法律法規實施監督檢查工作。二是建立依法行政聯席會議機制,由市政府法制辦牽頭,協調推進依法行政。三是建立公正司法聯席會議機制,由市委政法委牽頭,協調推進政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四是建立依法經營聯席會議機制,由市工商局牽頭,協調推進市場主體依法經營。五是建立基層民主法治建設聯席會議機制,由市民政局牽頭,組織開展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工作。六是建立普法和依法治理聯席會議機制,由市司法局牽頭,協調推進依法執政、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設及基層法治創建工作。六個專項聯席會議要實行項目化管理方式,確定一批帶動性強、能夠產生累積效應的重點工作項目,以重點項目帶動法治建設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縣(市、區)要建立相應的協調推進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協調有力、高效運轉的工作格局。
30.加強督導考核。市委依法治市領導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全市法治建設的調研指導,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及時了解掌握基層法治建設的推進情況。確定一批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法治建設試點,按照實踐探索、基層突破、試點先行、總結經驗的工作思路,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探索形成法治建設工作新範式。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法治建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把推進法治長治建設情況作為考核評價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發揮考核評價的杠桿作用,加快依法治市步伐,為實施「五五」戰略、加快轉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㈧ 哈爾濱主城區實行「靜態管理」,對違法違規行為將如何處罰

哈爾濱主城區實行靜態管理,對違法違規行為將由公安機關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對違法違規行為將如何處罰?

疫情防控期間對違反是指揮部公告規定的人群,造成嚴重後果,必須由公安機關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構成違法犯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疫情當前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應該了解相關法律,避免做出造謠傳謠的事件,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不受影響,動態清零的主要措施包括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四早措施,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學會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健康,如果出現新冠肺炎典型症狀也要引起重視,沒有條件做核酸的可以選擇用抗原篩查,這樣可以更早的發現病例。

㈨ 常德GDP增速很快,究竟是靠什麼支撐的

㈩ 社區建設與社會工作的關系

社區建設與社會工作的關系

關於和諧社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黨的十六大、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提上我們黨的議事日程。2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開幕式上,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基本特徵、重要原則、主要任務,以及需要進一步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探索的重大課題發表了重要的講話。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系統全面,高屋建瓴,求真務實,理論性、思想性、針對性、指導性都很強,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科學拓展,是積極應對國內改革發展繁重任務和國際復雜局勢的戰略舉措,是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有力推動,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積極推動理論創新的偉大成果,體現了我們黨的政治智慧、歷史眼光和理論創新勇氣,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什麼是和諧社會?按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表述,就是「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根據這個定義,政治學家從政治學的角度說: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始於初級階段,又高於初級階段,是結構合理、行為規范、運籌得當的社會,是改革配套、發展協調、穩定持續的社會;哲學家從哲學的高度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系統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之間各個子系統,要素之間處於相互促進、良性運行、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狀態;社會學家從社會學的角度說:所謂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系統中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

多學科的解讀,一是說明了我們學術環境的寬松,社會科學的繁榮和興旺,這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的和諧。再就是可以使我們從更高的視野和更廣大的角度,從理論上去豐富我們對和諧社會這個科學命題的理解。集大家的智慧,我們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是一種結構合理、各盡其能、行為規范、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和協調發展的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從橫向看,不僅是社會,而且與政治、經濟、文化都密不可分;從縱向看,涉及到宏觀、中觀和微觀。在我國,無論農村的微觀社會還是城市的微觀社會,都是由群眾性的自治組織組成的,它們是我們黨的事業的工作基礎和組織基礎,它們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落腳點,正因為如此,胡錦濤總書記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加強城市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從建設和諧社區入手,使社區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發揮服務作用,在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關繫上發揮橋梁作用,在維護社會穩定、為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上發揮促進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同志根據胡錦濤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又進一步明確指出:「社會建設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層,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人民團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中介組織等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整體合力。社區是社會的細胞,建設和諧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要堅持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居民自治為方向,以維護穩定為基礎,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以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為關鍵,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胡錦濤總書記和曾慶紅副主席的重要講話,說明中央領導對城鄉基層自治組織的建設和發展是非常關心和重視的,點出了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切入點,指明了和諧社區建設的工作目標和前進方向。

中央領導這樣從全局的高度來關注和諧社區建設,這絕不是偶然的。這是由社區這些年在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社區是國家與社會的介面。社區居民委員會,是我國城市基層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它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機關,但它與政府的關系是血肉相連、魚水不可分的。從1954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主席主持下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組織條例》起,政府就是通過居民委員會這個管道把國家的公權力傳達給居民群眾的,政府支持和指導居民委員會工作,保障居民委員會依法實行自治,而居民委員會則協助政府把國家的政策法規落實到群眾中,雙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盡管我們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國家還是把居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社會管理的主渠道,作為國家政權的基石,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一直堅持把居民委員會放在第三章《國家機構》中「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的第五節。現在,基層的各種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越來越多,這是社會有活力的表現。但是,居民委員會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都取代不了的,國家離不開居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離不開國家。

社區已形成城市基層的社會共同體。在計劃體制下的居民委員會,沒有什麼活力和凝聚力。工作對象除了居住在社區的老年人外,就是沒有單位的居民,功能非常單薄。而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後的現代社區則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對象外,單位人逐漸演變成了社會人、社區人,流動人口已開始進入社區,總量大大增加。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再加上大量的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的功能從政府和單位中不斷剝離出來,讓社區來承接,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區的功能,豐富了它的內容,拓寬了它的工作面,使它從微觀的層面擔當起了造就大社會的重任,成了能協調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較齊全的「小社會」。

社區是各種社會矛盾的交匯點。我國現在既是經濟的黃金發展期,又是各類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凸顯期。社會轉型必然要造成利益格局的變化和社會階層的變化。地位的下降會引起人們心理的不平衡,收入的懸殊會使人們暴露出不滿的情緒,工作的緊張會增加人們精神的壓力,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會給人們帶來許多的不適應,人口流動頻率的加快會使城市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社會上消極的東西會給人造成負面的影響,再加上突發的天災人禍,這些影響社會穩定的所有因素雖然都反映在社會,但卻都發生在社區,所以社區處在所有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風口浪尖,社區只有防範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種問題消化在基層,才能夠防患於未然。

社區是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演兵場。居民自治,是在基層實行直接民主的一種最好形式。社區居民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參與對社區事務的直接管理,這是國家法律賦予居民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這也是社區事業興旺發達的表現。參與是社區建設的第一原則,也是它的生命線。參與標志著居民對社區的認同和關愛,參與標志著居民既可以對社區內的利益分享,又能對社區內的責任承擔。一個有活力、有創造力、有效率的社區,都是居民參與率相對比較高的社區。當然,我們這里指的參與是居民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參與。居民能夠主動參與社區的事務,說明他把自己的利益和社區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把社區當成了自己的家,這是社區建設的活力,社區建設的基礎,社區建設的源泉。這些年,通過社區建設工作的推進,社區也成為基層民主自治的一個堅實的平台,社區也成為居民從參與管理社區事務走向參與管理社會事務和國家事務的起點。

總之,中央領導同志指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在社區,既是對社區工作這些年在城市基層所發揮作用的充分肯定,又是對今後如何進一步推進社區建設的重大舉措。社區工作的前景是無限的,社區工作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作為所有關心、支持和從事社區工作的人們來說,應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來認識和把握社區工作的機遇,自覺地擔當起構建和諧社區這項重要的歷史任務。

從社區建設開展十多年的情況可以看出,在基層建立和諧社區的條件也是完全具備的。首先,社區地位提升了,社區工作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其次,社區的對象增多了,功能擴展了,組織加強了,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了,在基層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單位和居民對社區事務越來越關心了,在群眾中有了認同感和凝聚力;第四,社區內外關系在不斷理順,社區的制度建設在不斷健全,社區工作出現了良性運行的好勢頭;第五,社區工作人員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結構有了很大改善,而且還在不斷向規范化、專業化、制度化方面發展;第六,社區的硬體設施不斷達標,軟體也在不斷提升,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能為老百姓做的事也越來越多;第七,加強了黨對社區工作的核心領導,鞏固了黨在城市的這個執政基礎;第八,特別是黨和國家對社區工作的關心和重視,為社區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為社區事業插上了騰飛的雙翅。這些都是我們落實中央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有力條件。

什麼是和諧社區?對這個問題表述有多種版本,經過比較,我認為較好的是三種:一是福州的「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發展社區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促進各構成要素自身的發展及相互之間關系的和諧,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人的自我身心內外統一的社區」;二是青島的「以人為本,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使全體社區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社區各要素健康發展、充滿活力而又穩定有序的社區」;三是無錫的「組織和諧、文化和諧、利益和諧、人際和諧、環境和諧的新型社區」。三種表述,各有千秋,基本都把握住了和諧社區的內涵,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但我們認為,作為一種定義,除了把握住總的精神外,還要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色。把宏觀的變成微觀的,把理論的變成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根據這樣一個思路,我們對和諧社區的定義是,「一個健康的、成熟的和諧社區,應該是社區與政府、社區與企業、社區與社會、社區與生態、社區與群眾處於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社區」。這當然是我們的一家之言,但我們認為對和諧社區這樣解讀是可以的:一、突出了「社區」這個主體;二、以社區為圓點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社區是以政府、企業、社會、生態、群眾存在為前提的,沒有這互為依存的前提,也就沒有了社區,所以社區與它們的關系至關重要;三、這既涉及到社會結構的三大板塊——政府、社會與企業,又涉及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諸多方面。所以,到目前為止,這個界定還是基本可行的。

和諧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為依據,認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居民自治程度較高、社會秩序穩定、社會保障充分、生活環境舒適、公共服務完善、各種社會群體和諧相處的現代城市社會生活共同體 ,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和諧社區建設的工作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明確地包含了「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更高、時間更長、任務更重。我們在完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之後,還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長期奮斗。因此,我們的和諧社區建設也不是三年兩載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和構建和諧社會一樣,是我們黨長期堅持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提「和諧社區建設是今後社區建設的中心和主題」是非常恰當的。我們在制定目標時,既要立足目前,又要著眼長遠。近期可從社區環境入手,從老百姓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從困難群體需要提供幫助的問題入手,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長效管理,消化社會矛盾,創建一個環境優美、設施完備,生活便利的生活環境,促進人居環境和諧,讓有困難的人得到幫助,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滿意度和認同感,這需要三五年的時間;第二階段的目標。通過和諧社區建設,進一步完善社區黨組織的統籌協調機制和社區民主自治機制,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使大部分社區建成服務完善、文化繁榮、公平有序、安全穩定、和諧融洽的現代新型的和諧社區,這也需要有三五年的時間;第三階段的目標。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社區公共利益為紐帶,以各種社會組織為載體,以資源整合為保障,構建起政府組織與社會組織及公民個體通體合作的社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以促進政府、社區、居民、社會、企業、生態各方面關系的和諧,從而營造良好的社區自治環境,提升社區民主自治能力,激發基層社會活力,進而提高構建整體和諧社會的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從時間跨度講,這個目標將貫徹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全過程。

和諧社區建設的基本原則。一、以人為本,服務群眾的原則。社區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導向,以社區居民的參與為動力,為社區居民的滿意程度為准則,為社區居民在社區發展中得到實惠,在參與和諧社區的建設中實現自身的發展;二、圍繞大局,著眼發展的原則。和諧社區建設要有利於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有利於社區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創新,有利於激發基層社會的創造活力,為我國的改革發展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三、有序改革,逐步推進的原則。和諧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目標堅實,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從實際出發,合理規劃,分類指導,一步一個腳印,打牢基礎,鞏固成果,然後再扎扎實實地向前推進;四、整合資源,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調動社區內機關、學校、部隊、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參與和諧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營造出共駐社區、共建社區的良好氛圍;五、注重公平,相互兼顧的原則。只有公平,社會才能和諧,這說明差距、特別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過大,超過了警戒線就可能使社會走向失衡。但是絕對的公平是沒有的,適當有些差距,這是社會有活力、有創造力、有效率的表現。所以要引導人們正確對待差距,正確看待公平,學會互助互愛,學會同舟共濟;六、發揚民主,健全法制的原則。民主的第一個目標是要獲得權力,第二個目標是能夠防止權力的濫用,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但中國的民主不同於西方式的民主,要在黨的領導下和法制的范圍逐步向前推進,任何把民主同政府、同法治、同黨的領導對立起來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我們的民主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

和諧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對於和諧社區建設的內容,從全國層面看,也有幾種模式:一是大連市西崗區模式,他們今年1月就把和諧社區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就以曾慶紅同志在視察江蘇和天津社區工作時的講話為依據,把「堅持以社區黨建為核心,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居民自治為方向,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以維護穩定為基礎」作為建設和諧社區的主要內容。這以後,北京市的宣武區、石景山區、朝陽區和河南省安陽市的殷都區也大體都是按這個思路推行的。但也不盡相同,不少地方都根據自己的特色,提出了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本地實際的和諧社區建設內容。有代表性的,一是青島市文明辦,他們把社區建設的六個方面,作為和諧社區建設的具體內容,這就是社區環境、社區安全、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風尚、社區管理,而且還擬定了量化了的、具有操作性的「和諧社區示範點標准」;西安市碑林區把「基礎設備完備,居住環境優美,民主法制健全,治安狀況良好,社區服務一流,社區管理規范,文體生活豐富,居民行為文明,人際關系融洽,廣大群眾滿意」10個方面作為和諧社區建設內容;成都市成華區和諧社區建設的內容是:「建設自治型社區、促進自我管理的和諧,建設服務型社區、促進居民各類需求的和諧,建設學習型社區、促進創新發展的和諧,建設生態型社區、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建設平安型社區、促進社會秩序的和諧,建設充分就業型社區、促進就業結構的和諧,建設共同富裕型的社區、促進社會群體關系的和諧,建設文明型社區、促進居民素質與時代要求的和諧,建設誠信型社區、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建設先鋒型社區、促進黨群關系的和諧」,要求非常詳盡,措施也很嚴密;中共沈陽市委張行湘書記提出的和諧社區建設標準是:「安寧穩定、環境優美、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特別要指出的是,南京市玄武區的城區和街道,為了構建和諧社區,還和南京市技術質量監督局的同志們一起,用行業的專門術語和專門標准,編寫了專供和諧社區建設使用的《質量手冊》。在這個手冊里,他們把胡錦濤總書記關於和諧社區特徵的表述,作為了和諧社區建設的內容,為了便於操作,還詳細進行了分解,字數有好幾萬,相當於寫了一本書,這完全算得上是和諧社區建設模式的一種創新。

上述這些模式各有各的特色,在構建初期,大家快速響應,百花齊放,這是值得贊揚的;而且直到現在因全國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各地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提出和諧社區的思路有何不可;更何況這些模式特色鮮明,符合大方向,因而總的看都應該說是不錯的,這種開拓創新精神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要在全國面上推開和諧社區建設這項偉大工程,就必須設定一個統一的標准,作為大家共同的依據,有了統一標准,各地再根據實際情況發揮是可以的,但主要的是內容不能變,主要的標准不能變。否則就難於進行操作和測評。全國性標准應一要有共性;二要有權威性;三要便於操作;四要能夠測評。根據這樣一個精神,我們認為大連市西崗區,北京市宣武區、石景山區、朝陽區,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確定的建設和諧社區的內容是比較准確的,但大連市西崗區的內容過於簡單,而北京市宣武區的內容又過於繁細,現在我們取眾家之所長綜合了一個全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區的標准,這就是:

一、社區服務。街道有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有社區服務設施,能基本滿足社區居民需要,便民服務熱線實現了街道、居委會聯網,失業人員再就業率達70%以上,對符合低保條件的做到了應保盡保,殘疾人保障覆蓋率大於90%,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80%以上,制定有地區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預案,無違法生育現象,無違法建設和私搭亂建,社區有清掃保潔隊伍,門前「三包」簽約率達90%以上,垃圾分類收集達到50%,小區綠化覆蓋率不低於30%,95%以上的居民對社區提供的服務感到滿意。

二、社區文化。有社區圖書室,藏書量達到1000冊以上,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動站和社區體育活動場所,社區參加全民健身運動的人口達到50%以上,參加市民文明學校、各類教育培訓活動的人數達到本居住區居民的10%以上,「文明樓院」、「文明家庭」、「衛生之家」分別占轄區總戶數的40%、50%和60%。

三、社區穩定。社區有警務室,治保組織健全,社區內無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有社區矯正人員檔案,對刑釋和解教人員的幫教率達90%,社區內無「黃、賭、毒」現象,無邪教組織,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應急預案,無集體上訪和越級上訪事件,有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機制,社區無重、特大火災,無重大交通安全責任事故,家庭和睦,沒有虐待和不贍養老人的行為,無家庭暴力。

四、居民自治。居民委員會組織健全,能主動接受社區黨委領導,及時受理居民的意見和要求,有《居民公約》和《社區自治章程》,居民對居委會組織的活動參與率在60%以上,社區有志願者組織、居民參加志願服務活動的參與率在8%以上。建立了社區事務聽證會制度和社區事務通報制度,堅持居務公開並有公開欄,與轄區80%以上單位簽有共建協議、並建立了共建機制,社區內單位公益性設備、場地向社區開放率達50%以上,居民委員會辦公用房不得少於60平方米,並配備了電腦、列印機、電話等辦公設施,居民委員會辦公經費有保障。

五、黨的領導。社區黨的領導班子健全,有樓棟黨組織並能認真開展活動,建立健全了黨對社區工作的協調委員會,社區內離退休黨員組織關系轉入社區黨組織達到70%以上,有社區流動黨員管理制度、黨支部組織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會制度,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好,能在和諧社區的建設中為居民群眾作表率。

熱點內容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
奴隸制社會軍事經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1-10 17:26:43 瀏覽:706
16歲具備法律責任么 發布:2025-01-10 17:05:58 瀏覽:270
14歲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0 17:05:52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