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道德的
❶ 談談道德實踐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性
根據西方哲學思想,實踐和道德修養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只有從要關系,即:道德能回夠在實踐過程中答得以改善.然而你這里應該是屬於毛澤東思想裡面的實踐吧.根據《毛概》,實踐是證明真理的唯一途徑,那麼必然顯現出其地位與作用了.毛先生曾經這樣總結了馬克思的有關結論:思想道德修養的必要條件和重要過程是實踐;實踐在道德修養過程中起到指導作用,是判斷事物對錯的裁判員
❷ 道德實踐的途徑有哪些
首先,道德的實踐最關鍵的一點是自身道德,只有自己內心真正遵守道德,才專能真正的實踐道屬德,其次,道德實踐的途徑很多,個人,社會,他人,從我做起,幫助他人,造福社會,最後,道德的實踐還可以通過督促實踐,督促別人監管自己,讓我們同心協力,做一個道德的人。
❸ 為什麼說道德區別於其它社會意識的根本特徵就在於它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的基本定位:實踐主體的一種品性
唐永澤 朱冬英
我國現行的倫理學教科書一般都將道德定位為一種「規范」,認為它是「行為規范的總和」。這樣的道德界定被稱之為「規范說」或「社會規范說」。其實,這種道德定位似是而非。馬克思早就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如何將道德放到「人的實踐中」去解讀?如何在「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合理解決道德的基本定位問題?筆者認為,這就要把道德理解為人在實踐(行為活動)中顯現出來的一種品性(品質、素質、素養)。這就是說,道德的基本定位是實踐主體的一種品性。這樣的定位,可稱之為「品性說」或「主體品性說」。
首先,將道德定位為實踐主體的一種品性,符合人們對道德的通常理解。
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使用「四有公民」一詞,其中「有道德的公民」之「道德」二字,即是指公民的一種品性(品質、素質),而不是指社會的一種規范。即使使用「社會道德」這個概念,也總是指特定社會的實踐主體(包括個人和單位、群體)的品性、德性之總體狀況,而不會是指這個社會標榜了什麼樣的道德規范;也總是指這個社會成員的道德的集合,而不是脫離社會成員之道德的抽象物。
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雖然沒有對「道德」概念作嚴格的界定,但通讀全文可以悟出,這個《綱要》是將公民道德視為公民的一種素質(品質、品性),進而從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方面來具體論述如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在《綱要》中,諸多道德規范是作為道德建設主要內容的外在形式、作為公民道德素質要求的概念表述而提出來的。這說明,將道德定位為實踐主體的一種品性,更符合《綱要》的基本精神。這也說明,只有將公民道德理解為公民的一種素質,即通過公民的行為活動(實踐)顯現和確證的一種品性,才能全面、准確地理解和貫徹《綱要》。
從「道德」一詞的詞源學意義上看,道德也是指人的一種品性。「道」本義為人行走的道路。《說文》曰:「道,所行道也。」引申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本義與「得」相通。老子的《道德經》曰:「德者,得也」。宋代朱熹說:「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四書集注·學而篇》)《辭海》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稱為「德」。所以,「道德」就是將外在的客觀規律轉化為內在的人的素質而成的一種品性、品德、德性。
其次,將道德定位為實踐主體的一種品性,是道德界定糾正偏頗、還歸正本的內在要求。
道德本是人(實踐主體)的一種品性,這是從內容、實指的意義上對道德作的定位。這種內容和實指在用語言來表達時就獲得了一定的形式和名稱(如克己讓人、損人利己等)。由於正道德的稱謂反映和體現了社會對人們的道德要求,因而便成為社會的道德規范,進而也就成了一定社會進行道德評價的直接的、直觀的標准。所以,「克己讓人」這一類正道德的概念稱謂,它的本義和內涵是指人的一種道德——實踐主體的一種品性,而它作為一種衍生形式才是社會規范——一種社會道德要求和評價標准。這樣一來,人們往往容易從「直觀的形式去理解」,把道德概念如「克己讓人」在本原意義上也理解為一種社會規范,而漠視了它本來是指人(實踐主體)的一種品性。馬克思說過:「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規范說」之道德釋義所以發生基本定位上的偏頗,正是犯了舊唯物主義式的毛病,對道德只是從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沒有把它放到作為主體的人的實踐活動中去理解。
如果承認和接受了「規范說」對道德的定位,那麼,勢必會導致「道德本體失缺症」,也即「道德評價對象失缺症」。因為,「在具體的道德評價中,行為善惡與否,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規范。」這就是說,道德評價的直接標準是道德規范。道德評價的對象是什麼呢?顯然,作為道德評價標準的規范不能再作為評價對象。道德評價對象應該是道德——人的行為活動(實踐)的一種品性。但是,在主張「規范說」的倫理學體系中,「道德是……規范」,也就是說,作為道德評價標準的「規范」又成了道德評價對象了,又成了道德本身了——這是不合邏輯和自相矛盾的。由此可見,將道德定位為實踐主體的一種品性而不是一種規范,是糾正道德界定中的誤解和偏頗,還歸道德之本真面目的需要。
第三,將道德定位為實踐主體的一種品性,符合馬克思關於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的基本思想。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論述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在說到由具體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體這一方法時,提出人類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四種,即科學精神的方式、藝術精神的方式、宗教精神的方式和實踐精神的方式。根據筆者的理解,這四種方式的主要適用范圍和特點是:科學精神的方式主要體現在理論認識活動中,採用抽象思維(也稱邏輯思維)來求得認識世界之真理;藝術精神的方式主要體現在審美活動中,採用形象思維來求得欣賞之愉悅;宗教精神的方式主要體現在宗教信仰活動之中,採用假想思維以求得超脫現實世界、步入虛幻世界之慰藉;實踐精神的方式主要體現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之中,採用價值思維(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價值評價等)以求得改造世界之價值。
道德活動屬於哪一種掌握世界的方式呢?我國倫理學著述在談及這一問題時一般都將它歸入實踐精神的方式,這是對的。但是,這些著述大都只是在某個章節中順便談及,而在總體思路中並沒有將道德視為屬於實踐精神的方式,視為人們(主體)改造對象世界的行為活動(實踐)的一種精神品格。真正按照道德是「實踐精神」的思路來研究道德,那麼首先應把著眼點放到主體的行為活動(實踐)上來,把倫理學作為行為科學的比鄰學科,認真考察行為活動之前、之中、之後的種種情況,看這種種情況體現了主體的何種精神;並且,把行為活動(實踐)作為貫通倫理學體系的主軸,由它來聯結、負載道德的其他的方方面面——通過研究道德形成發展的過程、要素、結構、條件、功能、作用方式以及評價、導控等問題,來建構倫理學的體系。我國現行倫理學教科書並沒有這樣做,它們往往把「道德行為」作為龐大體系中的某一章節或其中的某一點來論述,形成這種體系格局的根本原因在於它們把道德定位為一種原則規范。所以,糾正「社會規范說」對道德定位的偏頗,確立起「主體品性說」之道德定位,有助於使我國的倫理學回歸到馬克思關於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的基本觀點上來,有助於構建合乎道德本性要求的倫理學體系。
❹ 道德為什麼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是否高尚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不是站在高處說大話,所以就是一種實踐精神。
❺ 如何理解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可以說是一種幻想的概念,也可以說它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載體,但是在社會上還是需要實踐的。道德信仰在人社會當中還有生活當中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的性質都是有度的規定。
從道德信仰上來看,主要表現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段還有社會,有很多的人本身就有可能不具有真正的道德。從道德信仰的主觀方面來看,對道德價值的信仰感情和意思過分膨脹,可能會導致道德狂熱。
❻ 什麼叫道德實踐
1.道德是人的行為制規范與判斷標准,即什麼行為可以什麼不可以。道德分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三類。道德實踐指的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實現、尊守道德。
2.學校要求學生的道德實踐指的是社會公德方面的實踐。具體的是:可寫一篇在社會實踐中尊守社會公德的體會,如在公交車上讓座、將地面垃圾拾入垃圾箱,在此過程中自己是如何想的,為何這樣做,做了有何意義。
❼ 為什麼說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回。不同的時代答、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7)實踐是道德的擴展閱讀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❽ 談談實踐在思想道德修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西方哲學思想,實踐和道德修養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只有從要關系,即:道德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得以改善。然而你這里應該是屬於毛澤東思想裡面的實踐吧。根據《毛概》,實踐是證明真理的唯一途徑,那麼必然顯現出其地位與作用了。毛先生曾經這樣總結了馬克思的有關結論:思想道德修養的必要條件和重要過程是實踐;實踐在道德修養過程中起到指導作用,是判斷事物對錯的裁判員!---《毛澤東文集》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