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基本精神是

法治的基本精神是

發布時間: 2022-05-10 15:51:44

法治精神是什麼呢

法治精神可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

其中,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法治精神包括內容:

1、和諧精神:現代法治的要義在於建立一個自由而有序的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有效治理。要充分運用法律、法治的規范和治理功能,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社會發展。

2、善治精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善於運用法律、法治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依法促進民生問題的解決,確保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深入實施。

3、民主精神: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權益。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本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4、人權精神: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並由人民依法行使;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尊重和保護人權。

5、公正精神:從法律建設、制度建設、政策手段、工作方式等方面,依法建立以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⑵ 法治的基本精神有( ) A良法至上 B法律至上 C權利本位 D民主政治

題目:法治的基本精神有( ) A 良法至上; B 法律至上; C 權利本位; D 民主政治回。

解析:這是一道多答選題。

你的題目是不是有的地方打字打錯了?以你的題目為基礎來回答,應當選B、C;

不過「良法至上」可能是打錯了,如果題目是A . 良法之治; B . 法律至上 ;C . 權利本位 ;D . 權力本位或民主政治。那答案應當是:ABC。法治的基本精神有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權力本位等。

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基礎 ,它決定著法治的價值基礎和效能;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它為民主提供前提、規則、權力制約機制和責任機制。

法治的基本精神,其實就是「良法善治」,遏制權力的膨脹、濫用是其應有之義,權力豈能是本位!如果權利不是本位,那還叫法治嗎?!

⑶ 法治精神指的是什麼啊

「法治精神」的內涵豐富精闢,它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權精神、公正精神以及和諧精神。

1、善治精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善於運用法律、法治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依法促進民生問題的解決,確保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深入實施。

2、民主精神: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權益。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本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3、人權精神: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並由人民依法行使;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 一律平等,維護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尊重和保護人權。

4、公正精神:從法律建設、制度建設、政策手段、工作方式等方面,依法建立以利公平、 機會公平、 規則公平、 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5、和諧精神:現代法治的要義在於建立一個自由而有序的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的有效治理。要充分運用法律、法治的規范和治理功能,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社會發展。

法治精神的弘揚

弘揚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國的戰略性任務,但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法治精神的屬性和內容的理解存在分歧。通過根本性、語境契合性、功能性、涵括性等方面的比較後發現,客觀性應是法治精神的基本屬性。

判斷法治精神的框架性原則包括全面性、內在性、開放性與合目的性原則,而提煉法治精神內涵的方法論立場應基於辯證法治觀。

⑷ 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法定主義。

法定主義就是公民享有的權利是法律規定的,公民所履行的義務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

⑸ 什麼是"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

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徵有:

1、理性概念源於古希臘時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logos)說,它兼有客觀規律和主體理性思維的雙重含義,主要是指合客觀性(區別於信仰)和合邏輯性(區別於感性、情感和慾望等非理性)。

2、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曾說過:「理性乃是人用智識理解和應對現實的(有限)能力。有理性的人能夠辨識一般性原則並能夠把握事物內部、人與事物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某種基本關系。有理性的人有可能以客觀的和超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判斷他人。

(5)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擴展閱讀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治本之策。

其一,黨執政興國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既要靠改革的力量,也要靠法治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並駕齊驅,不可偏廢。

其二,人民幸福安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人民的權益要靠法治來保障。社會主義法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當前,一些損害群眾利益、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的發生,有種種原因,法治精神不彰是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實踐證明,加快法治國家建設,既要注重法律制度建設,又要重視更深層面即精神層面的建設,使法治內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撐。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徵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員網-《求是》評論員: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⑹ 法治精神是什麼

「法治精神」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

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徵

1、理性概念源於古希臘時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logos)說,它兼有客觀規律和主體理性思維的雙重含義,主要是指合客觀性(區別於信仰)和合邏輯性(區別於感性、情感和慾望等非理性)。

2、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曾說過:「理性乃是人用智識理解和應對現實的(有限)能力。有理性的人能夠辨識一般性原則並能夠把握事物內部、人與事物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某種基本關系。有理性的人有可能以客觀的和超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判斷他人。

⑺ 什麼是法治精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語境下,我們講的「法治精神」當然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

一、理性精神

理性概念源於古希臘時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logos)說,它兼有客觀規律和主體理性思維的雙重含義,主要是指合客觀性(區別於信仰)和合邏輯性(區別於感性、情感和慾望等非理性)。

二、誠信守法的精神

「誠信」作為一種道德准則,中國自古有之,但作為法律術語則是從西方移植而來。「誠實信用」直接語源來自德語Treu und Glauben,法語作bonnefoi,均與拉丁文bonafides有某些淵源關系。德國學者的主導觀點是:「誠信原則的內涵是信賴,它在有組織的法律文化中起著一種凝聚作用,特別是相互信賴,它要求尊重他人應受保護的權益。

三、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

法律權威體現了法律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過程中基礎性和主導性的地位和作用,表明法律的外在強制力和內在說服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從。關於法律權威的來源,分析法學「巨匠」奧斯丁認為,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法律權威來源於強制力。而新自然法學家約瑟夫?拉茲則認為,之所以按照權威的指令行事,是因為受指令者更傾向於接受權威者的理由。

四、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

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是社會公正理念在法治方面的具體體現。羅爾斯認為:「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更准確地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公正的社會制度要求每個人擁有大致相當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否定特權的存在。

五、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糾紛的習慣

中國社會正在步入「權利的時代」。近年來,公眾的權利意識空前高漲,各級法院受理的案件年度數量急劇攀升,信訪案件數量激增,一些重大司法案件、法治事件,尤其是公民維權事件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有學者統計:2003—2012年,「維權類」法治案件占據了每年度十大法治案件的很大比重。

(7)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擴展閱讀:

1、靠法治為改革護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經過30多年的實踐,中國改革的路徑正在發生鮮明變化。如果說,過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過河」的勇氣、以「破」為主的血性、先行先試的闖勁,那麼今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確立,明確了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標志著我們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時代;深水區的利益藩籬,攻堅期的復雜難題,則呼喚著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張轉換成法治主張,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才能確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樣,行穩致遠。

2、以法治作為改革的壓艙石,是轉型期中國的內在要求。

法的基本價值之一,是其安定性。這對於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的當代中國而言,尤為重要。這種安定性,不僅體現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決策出台必須於法有據,更體現為在一個高速前行的轉型社會中,對社會秩序和價值理念所起的穩定作用。

法治是指引中國改革這艘航船風雨中不變航向的燈塔,是阻攔奔騰的市場經濟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壩,是守護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蠶食的堅強衛士。在法治的框架內處理各種矛盾和改革,尋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識,這是中國改革持續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體人民的福祉所在。

參考資料: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徵-人民網

⑻ 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精神

法治文化是一個大題目,理論上一般將法治文化分為三個方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文化學者將文化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屬於顯性文化,精神文化屬於隱性文化。法律精神文化表現的是法律心理、意識、觀念和思想等無形的文化。無形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浸潤於人們的言行舉止之中,彌漫於社會的方方面面。隱性文化既是顯性文化產生的基礎,也是顯性文化存在的依靠。在此我僅就如何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下,推進法治精神文化建設談點粗淺體會。
由於制度文化相對精神文化,具有顯性和剛性的特點,我們一般比較重視法律制度文化建設,相對忽略法治精神文化建設。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建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說初步完成了制度文化建設。但是,我國社會法治精神文化的變化與發展不能適應法律制度的發展與變化,也就是說,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精神文化的回應和支持。正如粱治平教授所說的「制度是現代化的或近於現代化的,意識則是傳統的或更近於傳統的。」 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發生脫節現象。
這種脫節現象反映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說明,某些法律制度的內容不能適應中國現階段的社會實際,是超前的法律,或者不能適應中國國情,缺乏在中國生成的土壤。所以,法治精神文化不認可、不支持。不少法律特別是移植型的法律,由於沒有考慮中國社會實際特點以及法律運作條件,成為紙面上的法律。所謂「立法如林,執法如零」的說法是誇張了,但是「有法可依,有法難依」確實點中了某些法律或者法律中的某些內容的「虛置」現象。另一方面說明,法律制度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落後的文化觀念和社會習慣的抵制和反對。有些法律規定是科學的,也是符合我國現階段需要的,但是,在某些地區某些情況下,仍然不能得到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貫徹起來仍然存在障礙。這主要是因為社會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起著抵制和反對法律的作用,這種情況說明法律文化建設的遲滯和落後。

⑼ 法治的基本精神包括民主,人權,平等,公正司法正確嗎

公正司法是法治的精神,但民主、人權、平等不是,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科學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前提和基礎,治理才是目的和重點,所以其基本精神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公正司法。

熱點內容
經濟法本科屬於什麼學科門類 發布:2025-01-10 13:31:54 瀏覽:969
裁定書發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0 13:22:08 瀏覽:623
合同法設備修理保修期 發布:2025-01-10 12:21:32 瀏覽:169
關於道德的俗語 發布:2025-01-10 12:10:18 瀏覽:798
廚櫃售後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0 11:54:42 瀏覽:865
勞動合同法五金一險 發布:2025-01-10 11:54:02 瀏覽:1000
法院黨建工作問題 發布:2025-01-10 11:44:39 瀏覽:131
行政法公眾號 發布:2025-01-10 11:31:57 瀏覽:773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1-10 11:17:01 瀏覽:652
陝西路政條例 發布:2025-01-10 10:51:08 瀏覽: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