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小學道德與法道德與法治現狀

小學道德與法道德與法治現狀

發布時間: 2022-05-10 19:09:54

1. 小學生怎樣學好道德法治

小學階段上好道德與法治課十分重要。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關鍵性階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學生接受怎樣的教育,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在新形勢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小學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進行了新的認識,從基本學情出發,確定教學策略,以此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1.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
教會學生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後就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轉變教學的觀念,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去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是必要的,這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知識總體上難度系數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並且參與到其中就能夠對知識進行總結,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讓學生能夠跳出以前的漩渦。
2.從學生出發,優化教學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知識有效傳播的效率,就要認真地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創新已有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對學習過程進行優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參與其中才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探究慾望,才能不斷地產生對學習的新鮮感,不斷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教學的留白在最近幾年的小學教學過程中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已經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廣和使用,並且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在課堂上教師並不是一味向學生灌輸學習的內容,而是要給學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時間,以此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多的探究性認識,提升探究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這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此種教學設計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中能夠讓教學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不斷地突出特定的思維和習慣,找出更加科學的答案,由此提升學生的實踐和研究能力。
3.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現代化教育理念當中非常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位置明確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此成為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樹立起以人為本的觀念,首先需要教師轉變思想,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增加交流和互動,適當進行角色的互換。其次,適合進度和方向,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使用多種方式營造輕松和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若是學生的興趣點比較低,教師就需要究其原因,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應,明確地擺正教師自己的位置,改變沉悶的課堂環境,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在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地革新教學思維,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學對策。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去對整個教學的環境和教學的過程進行優化,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促進學生多方面的進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對教學的內容,面對教學的環境以及教學的目標,需要教師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綜合研究各類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學習要素,做好教學的准備和設計,由此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夠更好地教授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4.評價方式多樣,促進學生發展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有助於教師獲得教學反饋,同時有助於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及時發現自身學習的優點和不足之處。為了更好地達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教師應當採用多樣化評價,促進學生發展。《上學路上》一課教學結束之後,我不是以書面成績簡單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而是根據學生本堂課參與度、小組合作效率、提堂提問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參與度越高,小組合作效率越高,回答問題正確率越高,最終獲得的評分也就越高。除了我本人作為教師參與評價之外,我還請學生對自己本次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自評,請小組成員彼此互評。這種多樣化評價主體的方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積極性,他們覺得自己也被當作課堂主人公,相當有成就感。評分完成之後,我挑選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同學,對他們進行了公開表揚,每人得到獎勵,還鼓勵其餘學生向這三位同學看齊。學生羨慕極了,表示自己下次也要更努力學習,以獲得大家的認可。

2. 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效性,應如何解決

引言:老師如果想提高小學道德法治的教學實施性,一定要從學生的平常入手。

3.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2016年小學《品德與生活》改名為《道德與法治》。提高小學內《道德與法治》容教學的有效性,旨在引導小學生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逐漸讓小學生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這是《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育意義的本質體現,本文筆者針對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措施展開探析,以供廣大學者參考。

4. 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更好的落實法制教育,提高德育教育


如何根據「五五」普法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小學生的身心特徵與認知特點,開展小學生的法制教育,著力提高小學生普法教育的實效性,不僅要解決普法的組織領導機構、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等至關重要的問題,同時還要解決具體的運作方法和程序問題。如果說隨著普法教育的深入,第一個問題由於已經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校長、老師的高度重視,情況有了很大改觀,而第二個問題由於是操作中的問題,並沒有引起大家足夠的關注,存在的問題不少,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學生作為法制教育主體沒有真正到位,法制教育與實踐脫離、與行為脫節的現象比較嚴重。如果這一現狀得不到有效解決,中小學普法教育的成效就很難得到保證。筆者在分析、總結和研究法制教育開展得比較好的中小學的科學經驗和成功做法後認為,將滲透教育、體驗教育和養成教育融為一體,可以大大增強中小學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推進中小學法制教育上一新台階。

一、著眼於滲透教育

小學開展法制教育離不開課堂教育這一主陣地。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的「四五」普法規劃提出的「各級各類學校要開設法制課,並且做到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的要求,各地中小學在法制教育活動中,編寫法制教材,設置法制課程,培訓專門師資,保證了法制課的正常開展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然而,法制教育僅僅通過課堂上灌輸法律知識是很不夠的,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開展法制教育,勢必會提出法制教育的滲透性問題。
中小學法制教育要堅持滲透性,就是學生在校期間,教師不要過早地揭示理性概念,把知識原理全盤托給學生,而應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和開展的各種教學和文體活動,有意識地給學生以暗示、熏陶與感染,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法律方面的知識,並從中受到法制方面的教育和啟發。教師在具體運用法制教育滲透性原則過程中,一般可以採取隱形式滲透和暗示式滲透兩種途徑。所謂隱形式滲透,就是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組織的文體活動中,巧妙地把法制教育滲透進去,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所謂暗示式滲透,就是用含蓄的方法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產生迅速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增強法制觀念和意識。一般而言,中小學滲透法制教育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法制教育要滲透到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中去。學校的規章制度是基於國家的法律和人們的道德認識而建立的,是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所必需的。一般而言,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既體現法律的精神和要求,同時又符合學校的實際,學校應當將遵守規章制度和遵守法律結合起來,因勢利導地進行法律和規章制度方面的教育,讓中小學生認識到規章制度的正確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熟悉和掌握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真正遵守規章制度,按規章制度辦事,為今後能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奠定良好的基礎。將法制教育滲透到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中其實非常簡單和實在,例如,平時對遵紀守法學生所表示的一種贊許的表情示意,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一次看似隨意的表揚,都能夠起到激勵學生遵紀守法的良好暗示效果。
其次,法制教育要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去。法制課承擔著法制教育的重任,但其它學科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職責,所異同為,法制教育課作為直接圍繞法律常識開展的教育,內容比較集中但課時十分有限,而其它學科則是滲透性教育,內容比較分散但作用常常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出來。學校應將法制教育有意識滲透到各門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去,並將其作為學校法制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和改革的主攻目標。各科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法制教育素材,通過分析政治歷史事件、剖析文學作品、介紹學科歷史傳統、傳授文化知識等途徑,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法制教育素材,尤其是與學科有關的涉法案例,重點加以介紹和剖析,從而積極引導學生掌握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例如,在組織體育課時,可以將中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防範、自我保護教育等內容滲透進去;在講授歷史課時,可以將國防法律、毒品預防等內容滲透進去;在講授自然課時,可以將環境保護法等內容滲透進去等。法制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中去,切忌形式主義,不能牽強附會,要自然結合、啟發引導、選擇好教育的切入口,要引發學生學法用法的興奮點,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本身、智力得到發展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對法律知識有所了解,法制意識得到加強。這就得講究滲透的藝術。
第三,法制教育要滲透到校園環境氛圍中去。法律意識的形成,教育很重要,環境情感的熏陶也不可少。校園環境氛圍既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和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也是培育法制意識的有效陣地。中小學要根據學校的特點,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園法制氛圍。要抓住校園網、校內廣播、宣傳板報和橫幅等各種載體,組織一些學法用法的網上知識競賽,張貼一些宣傳法制的名人名言和標語口號,播報一些有關法制教育的廣播,以形成校園內法制教育的宣傳強勢。
第四,法制教育要滲透到家校互動中去。中小學生法制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家校互動,密切聯系。針對家庭對中小學生成長過程的影響,學校應當重視法制教育對家庭的滲透作用。讓法制教育內容滲透到家庭中,學生用課堂所學法律知識來幫助家長,再使家長以良好的家教去影響學生,就能達到家長、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為此,可針對法制教育方面的內容,布置一些家長、學生共做的作業,目的在於讓家長同時了解法制知識,督促學生完成所布置的作業,達到學生的知行統一。同時,學校還可通過家訪、開家長座談會等方式來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對家長進行適度的法制教育,有效地發揮學校法制教育對家庭的滲透作用。
法制教育滲透的前提是強化教師的滲透意識,形成堅定、明確、一貫和持久的滲透意識。只有教師本身具有比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比較全面的法制知識,才能在學校各項工作和活動中自覺地進行法制教育的滲透,才能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到滲透的具體途徑和形式,也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隨著普法的不斷深入,滲透性的法制教育必將受到更大的重視,並有可能成為普法教育的主渠道。

二、注重體驗教育

法制教育不僅需要知識的滲透性教育,還需要有意識的體驗性教育,也就是說,要在組織法制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努力突出中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通過開展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具有學生情趣和時代氣息的法制教育實踐活動,來幫助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律真諦,培育法制意識。筆者之所以強調體驗教育,是因為法制教育惟有經過體驗,才能夠一改以往給學生上課時嚴肅有餘、生動不足的現狀,形成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使法制教育受到學生發自內心的真誠歡迎;惟有經過體驗,法律知識在一次次體驗中積累,法制意識在一次次體驗中形成,學生的思維才能產生飛躍,獲得的法律思想意識和掌握的法律知識才能刻骨銘心;也惟有經過體驗,才能使中小學生在學法的同時能夠自覺遵守法律並維護法律的權威,法制教育的目標才能達成。可以這么說,體驗教育是對「實踐育人」教育思想的深化和發展,它可以伴隨著學生成長的過程,幫助其實現從無意體驗向有意體驗的轉變,從體驗中提升學習法律的興趣和提高學習法律的效果。
法制體驗教育需要選擇好載體。中小學法制教育要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樹立法制意識,促進自我發展,它需要我們積極利用好各種教育資源,尋找好適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的現場感、實用性強的各種活動作為法制體驗教育的載體。例如,與公安司法機關的先進集體和模範人物進行座談,成立法制學習興趣小組,開展法制演講比賽、辯論賽,舉辦法製作文競賽,參觀少管所和少教所等各種法制教育基地,組織模擬聽證會、模擬法庭等法制教育活動,等等。法制體驗教育載體甚多,相信通過有意識的挖掘,可以選擇到適合學生特點的體驗教育載體,並使廣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法制教育活動,扮演一個角色,體會一種職責,獲得一種感受;了解一點知識,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只有這樣,方能改變法制教育「台上老師大聲講、台下學生無人聽」,以及「考前拚命背書、考後毫無印象」的不正常狀況,調動起學生學法用法的積極性。
法制體驗教育需要抓住主體體驗環節。學生是法制教育活動的主體,如果一味被動地接受教育,缺少過程性的參與積極性,教育效果肯定不會好。法制體驗教育實際上就是強調抓住主體體驗的關鍵環節,通過中小學生的踐行、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用「心」去體驗,自覺來感悟,使廣大學生能夠在參加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法制教育活動過程中真正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識。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抓住中小學生的主體體驗環節,如學生可以自行組織起來,對發生在自己身上和校園內的案例進行法律剖析,從而教育自己,警示他人;可以創辦從編輯到打字員都由學生自己負責的法制小報,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工作來宣傳報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法律伴我行」等夏令營或冬令營,利用假期接觸公安司法機關,了解適應這些崗位所必備的知識、能力及職業道德等。法制教育活動一旦新穎、有趣,對學生有了吸引力,其預期的效果就會體現出來。
此外,法制教育貫徹體驗教育還需要注意三點:一是體驗教育活動不應當針對少數特定的學生,而是應當面向全體學生。法制教育不僅是預防違法犯罪的需要,而且還包括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一更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所有的學生都應當接受法制教育,都應當參與體驗教育。二是體驗教育貴在學生自己參與,切忌老師包辦代替。法制體驗教育的真正意義來源於學生的參與。因此,法制體驗教育在開展過程中,必須實現教育工作者地位的轉變。原來老師的角色常常是一手包辦,體驗教育開展過程中老師應當從台前走入幕後,成為法制教育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而學生則應當從配角轉為主角。三是法制體驗教育應當開拓思路,校內外體驗教育並行。學校不僅要給中小學生提供校內體驗的機會,還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接觸社會,到校外的社會實踐中去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成長。

三、講究養成教育

盡管法制教育需要了解法律知識,樹立法制意識,但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更需要大家去執行。因此,法制教育絕對不是簡單的靠苦口婆心的口頭說教就能夠奏效的,很重要的是要將教育轉變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因此符合法律規范的行為養成非常重要和必要。中小學生處在人一生發展最為迅速、最為關鍵的時期,是養成教育的起始階段,抓好中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將為人一生的遵紀守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反過來,人的思想又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有的中小學生從小養成了不良習慣,學會了吸煙、喝酒、賭博和打架等,有的甚至形成了惡習。他們把這些不良行為視為「神氣」、「有派頭」,其實,這正反映出這些學生的無知。不好的行為習慣常常給人們一種不文明的印象,暴露出不好的思想,同時,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還會引起一個人的受害、失足和墮落。因此,中小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努力將其貫穿於生活的各個方面。
話既如此,中小學生必然會提出,究竟哪些是美好的行為,哪些是不良的行為,是不是應該有一個客觀的標准?確實,中小學生的行為應當有一個評判的標准,這個起碼標准應當是自己的行為既不給本人的身心帶來危害,同時也不給他人、集體與國家的利益帶來危害。對中小學生行為的判斷,主要有道德標准和法律標准兩大類。所謂的道德是同人們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相適應,由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信念保證實現的行為規則,例如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就屬於這一范疇。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規定,就是屬於這一范疇。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這些基本行為習慣既是德育的落腳點,也是法制教育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這兩方面都可以作為中小學生行為判斷的客觀標准。
對於學校法制教育來說,承擔著養成學生好習慣與矯治學生壞習慣的雙重任務,但以養成教育為主。養成遵紀守法好習慣的同時,對壞習慣也自然地產生一種矯治的作用。中小學生法制教育要和培養良好習慣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不間斷地反復訓練來養成好習慣,矯正壞習慣,強化遵紀守法的意識,形成遵紀守法的習慣。當然,不染惡習是對中小學生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但中小學生不應該滿足於不染惡習,還應該向更高的目標努力,達到行為美。什麼是行為美,從最基本的要求看,學生遵紀守法就是行為美。
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既包括行為習慣的培養,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養成教育是計劃性很強的工作,培養什麼習慣,用什麼方法培養,都要事先計劃好。從學校角度看,就是要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和思想實際,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訂成為明確而不含糊、具體而不抽象的規范,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提出明確的要求,定出規矩,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做到,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法制教育就應當在這方面下功夫,見成效。

5.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如何評價

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測評現場

沒有試卷、沒有答題紙,小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如何測評?蘆淞區第三小學進行了嘗新,研發了一套「道德與法制學科表現性評價現場測評系統」。

對價值觀成績不滿意 可申請再考

2019年12月30日下午,南方第三小學開展了四年級道德與法制學科表現性評價現場測評活動。

評委除了學校教師外,還邀請了學生家長。現場測評包括「我來露一手」「答題我能行」「環保小達人」「尋找智多星」「愛心加油站」五項內容。

測評過程中,學生們在現場完成剝豆子、剝大蒜、折衣服,去校園撿三種不同的垃圾進行分類,給幫助自己的人寫感恩卡,掃描二維碼「挑戰答題王」等活動任務。

該校校長黃新說,除此以外,還有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考察,主要通過網上測評。學生如果對自己成績不滿意,可以再次申請考試,一直考到自己滿意為止,「如此一來,正確的價值觀就慢慢形成了。」

為什麼這么測?

2018年,南方第三小學成為我市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駐點教研校。經過一年多探究,該校探索出了一套「綜合素質評價系統」。上述測評,是對中小學綜合素質測評中五個維度中的「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維度的再次研究與開發。

黃新介紹,該評價系統是基於教材的目標對學生道德素質、法治觀念、環保意識、正確的價值觀幾個方面來進行表現性的評價,分為課堂評價、網路評價與期末評價,可採用作品展示、技能考核、自我評價、行為觀察、日常觀察、價值判斷等方式。

據悉,小學生道德與法治學業綜合評價,日常評價占綜合評價的60%,期末測試占綜合評價的40%。

市教科院工作人員余民說,這樣的考核具有可操作性,有領先性和創新性,也有可推廣性。

內容來源:株洲新聞網

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熱點內容
陝西路政條例 發布:2025-01-10 10:51:08 瀏覽:61
合同法302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0 10:38:06 瀏覽:983
違反訴訟保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0 10:17:14 瀏覽:637
勞動法中室內工作最低溫度 發布:2025-01-10 09:58:34 瀏覽:392
新公司法虛假出資 發布:2025-01-10 09:42:55 瀏覽:178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 發布:2025-01-10 09:33:16 瀏覽:913
無人生還法官怎麼知道罪行的 發布:2025-01-10 08:51:58 瀏覽:444
沒有合同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0 08:47:08 瀏覽:541
要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0 08:42:28 瀏覽:425
海南廢止法規 發布:2025-01-10 08:17:07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