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當道德
A. 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他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他人不好,我覺得人們相處,無論輩份.、官階、性別、地域等有差異,但在講話做事等一律平等,只有職輩高低,沒有人格上下。任何時候,互相尊重。有事對事不對人,批評恰如其分,就是老闆或老爸都不應當高高在上,就是站在所謂道德制高點,過份殺傷力,無情鞭撻。應當人性化教育,中肯批評。只有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榮辱存亡的不可調和的問題上,向一切危害國民的重大問題,需要每一個愛國同胞挺身而出,就必須站立在道德制高點,予以痛擊。
B. 什麼叫做偏見什麼叫做偏見意識一樣的嗎
偏見----見解背離了事物或事件的本來面目。
偏見意識---人對外在事物的了解就是用自己己有的知識、經驗去衡量未知的事物、事件,這樣往往造成對事物錯誤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角度與知識儲備量不同,故每個人的見解不同),但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見解是最正確的,最完美的,故稱偏見意識。
從二者概念上己不難看也異同。解決偏見意識的最好辦法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首先不要執著自己的見解(我是最正確的),放下自己的成見,在這個基礎上再去了解事物,分析問題,這樣我們才會靠近事物的本來面目。
偏見是一般是指對社會上某種特定群體或個人所擁有的缺乏充分事實依據的否定態度。錯誤的社會認知或某些情緒體驗容易形成偏見心理。對某人所屬團體的知覺是導致偏見感情的因素,它使偏見者進入錯誤的信息加工及回憶起對態度對象的否定感情。
偏見思維「我們的觀念決定我們所看到的世界」---- 這是某人的一張臉,請問他在想什麼、他准備干什麼、他目前是一種什麼狀態。比如他正在發怒,他感到非常委屈,他也許在偷聽什麼人說話等等,想得越多越准,他的發散思維的能力就越強,看人識人的本領就越大。
(2)偏見當道德擴展閱讀:
偏見異於誤解。偏見根源於認識者的偏頗式心理,例如喜歡熱鬧的人認為安靜者無趣,其實各有各的趣味領域,愛好冥想的修煉者在自己的領域有他人難以體會的樂趣。
而誤解是根源於對象的復雜性,例如李四看到張三做了一件壞事而認為他是惡人,彼此不熟悉,其實張三可能是好人而特殊情況下做了件壞事,張三表現的復雜性是李四不了解的,導致誤解,例如李四平時可能樂於助人而有的情況下心情不佳而不助人,張三不了解這種全面情況。
在我們的社會中,偏見是普遍存在的,並且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消極後果。但是,偏見並非是不可消除的。只要我們對症下葯,便可達到預防和消除偏見的目的。社會心理學家們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種解決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條。
(1)消除刻板印象。偏見和一般的態度一樣,也具有認知、情感、意向三種成分。而偏見的認知成分往往是一種社會刻板印象。一般人對某些群體的成員常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如白人認為黑人智力低下、不求上進,男人認為女人有依賴性、被動性等。
根據研究,由偏見對象表現出與刻板印象相異的行為來,會有助於偏見的消除。例如,如果黑人從事一些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並在其中取得成就的話,就有助於減少人們對黑人持有的偏見。
(2)增加平等的、個人間的接觸。平等的接觸和個人間的接觸都是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接觸雙方的獨特性。不平等的接觸妨礙雙方相互間的深入、細致的了解,並且還易產生先入為主的、刻板化的判斷,這種判斷往往是對地位地下者不利的。
同樣,非個人間的接觸通常也只能導致接觸雙方之間膚淺的、形式化的認識。只有平等的、個人間的接觸,才有利於真實地了解對方獨特的能力、性格、愛好、抱負等,避免形成先入為主的判斷,從而達到預防和消除偏見的目的。
(3)共同命運與合作獎勵。社會心理學家謝里夫在暑期夏令營的研究中發現,競爭可以引發兩組原來互不相識的群體相互間的敵視和偏見。
在該實驗室中,謝里夫把營區的供水系統加以破壞,使兩個群體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命運,解決這個困難只有依靠兩個群體全部成員的共同合作才能消除。結果證明,共同的命運與合作性的獎勵(獎勵的給予視全體人員是否共同合作而定)是消解群體間的敵對情緒和偏見的重要途徑。
(4)制定有助於消除偏見的社會規范。人們都有服從並認同社會規范的行為傾向。如果社會規范對其他群體是可以接受的,則人們就比較有可能改變對其他群體的偏見。
C. 很多人都帶有色眼鏡去看待別人,偏見到底有多可怕
偏見深入骨髓。
當有一天,你覺得自己無法理解這個世界,想一想,等你老的時候,你是否不能摘下彩色的眼鏡。
而其他班的人也不知道真相,也選擇了相信謠言。
她真的很好。那天我買了點東西,但不知道辦公室在哪裡。她看見我帶我去那裡。
後來,宿舍里的其他幾個女孩在她不在的時候把她的衣服和床單都剪了。
再後來,她走了,到了收拾行李的那天,宿舍里的人都鄙視地看著她。
她獨自一人拿著行李,我覺得我的良心又受到了責備。她沒有做錯什麼,甚至幫了我。後來我幫她收拾行李搬到樓下。她對我說謝謝,我永遠不會忘記她的表情。
已經四五年了。我真的很抱歉我…唉
D. 人有表達偏見的自由三辯
偏見,是指基於部分或錯誤信息而形成的認知,它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舊時的人們認為黑人低人一等是典型的偏見,因為過去社會思想未啟蒙、人權難以保障,社會上形成了諸多令人反感的偏見,於是偏見被許多人誤解為純粹的貶義詞。但事實上,任何看似理性的觀點,都可能因為形成觀點所用的信息不完備而成為偏見,比如認為對少數裔權益充分保護是一件好事,但結果可能造成對多數群體的不公平;認為全球化能促進經濟進步,但有些國家可能把全球化當作賺取貿易差額的工具。正是基於類似的反思,人們發現,由於人能獲取的信息有限,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具有局限性,無論一個觀點被接受的程度有多高,或多或少都帶有偏見的色彩。
也因此,人們會因為觀點中偏見的成分而遭到他人道德的批判,被認為觀點不全然客觀,需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道歉,甚至人格會遭受攻擊。但事實上,人有沒有表達偏見的自由,無法論證,因為面對道德批判時,有人選擇堅持表達偏見,有人選擇沉默、不再說話,因人而異。所以論證的關鍵在於價值的選擇,如果認為人應該有表達偏見的自由,則不應該對表達偏見的人進行道德的批判,要讓其暢所欲言;相反,認為人不應該有表達偏見的自由,則要進行道德的批判,對表達偏見的人施以懲罰,限制其表達的自由。我方認為,不應該對表達偏見的人進行道德批判,如此反而會激化矛盾,讓偏見更穩固。
首先,對被批判者而言,他們更容易滋生反抗的情緒,讓偏見更穩固。
被認定為表達偏見的人,會因為害怕被批判,而將偏見藏在心中,偏見本身並沒有消失,只是極少表達。因為偏見無處訴說,於是導致他們內心對這種道德壓力感到不滿,產生憤怒的情緒,堅定地站在批判者的對立面,加深自己的偏見。比如有人對具有男權思想的男性進行曝光和道德批判後,部分男性選擇沉默,但內心覺得對方利用道德強迫自己,心中更加憤怒,更堅定地保留男權思想。這額外滋生的對立情緒,就會讓偏見更為穩固。
其次,對道德批判者而言,其抱有的觀點難免也有偏見的成分,當其將自己認定為客觀並譴責他人時,更容易加深偏見。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客觀的,而他人是在表達偏見時,更傾向於尋找他人觀點中偏見的部分,當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有不同,傾向於認定他人是錯的,自己是對的。這就導致更難自省自己觀點中的偏見成分,並且因為對方害怕道德批判而沉默不語,更加不會懷疑自己,偏見的認知更穩固
E. 當道德不產生任何快樂時,我唾棄道德什麼意思
要麼就是和道德背道而馳。
要麼就是被道德壓的喘不過氣來!
F. 柴靜經典語錄賞析
柴靜經典語錄
一、「一個人,一個活物就該這么活著,春天來了,推開門,風進來,花香進來,顏色進來!」
二、那位朋友看到的節目中,我采訪的官員批評上級政府財政決策失誤,說了四十五分鍾,很坦率。
三、每一個輕松笑容的背後,都曾經是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看見》
四、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但惡也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的也沒有意義。一個片子里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五、不要因為一件東西死去就神話它。《看見》
六、新聞是選擇的結果,是人選擇呈現什麼。《看見》
七、林濤如怒,滾滾若萬馬下山。村居闃寂似曠古墓園,唯聽那山海之間狂瀉而至的激憤,一如群猿嘯哀,嫠婦夜哭。這樣的怒夜,非喝酒磨刀,不足以銷此九曲孤耿。《日暮鄉關何處是》
八、陳虻說「寬容的基礎是理解」,我慢慢體會到,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到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柏大夫說的,「強大了才能變軟」。《看見》
九、如果你一直表現的很有涵養,其實不如說是在傳遞一種不以為然的意思。《看見》
十、人心的事,沒有經受過的人,往往想不到,所以還是留些敬畏,如得其情,哀矜為宜。如果褒貶相激,都只依據簡陋的事實輕易評判他人,流於武斷,有了戾氣,話象車輪子一樣從人心上輾過去了。時間長了,把心都硬化了,碰上什麼事都進不去,象在水泥地上一樣流過去了。
十一、有些笑容背後是緊咬牙關的靈魂。《看見》
十二、失敗不是悲劇,放棄才是。《看見》
十三、他(盧安克)說很多人都試圖幫助他,「城市人好像不太願意承受各種事實,就想出各種改變事實的手段。但我都不願意走那種非常規渠道,因為這樣的渠道和手段才讓我的社會變得不公平。」
十四、他說:「我也不知道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什麼,有什麼使命,這個只能是慢慢摸索的,所以只能慢慢看有什麼結果,也許過了幾年我明白,為什麼要這樣。」
十五、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要做個落後於時代的人,凝視人心。《看見》
十六、他回信說:「我不要你們關心我,我要你們關心我的教育方法。」她來信說:「我不太理解你的教育方法,但非常理解你。」他寫過:「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為崇拜基於的往往是幻想上崇拜,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失望。」《看見》
十七、她是一個走投無路的人,仍然有自尊的需求,我懂她的心,所以我傷心。《看見》
十八、有次與《半邊天》的張越聊起,她說:「阿甘是看見了什麼,就走過去。別的人,是看見一個目標,先定一個作戰計劃,然後匍匐前進,往左閃,往右躲,再弄個掩體……一輩子就看他閃轉騰挪活的那叫一個花哨,最後哪兒也沒到達。」《看見》
十九、我問盧安克:「我怎麼老沒辦法改變我的弱點?」
二十、8)人去做什麼,是因為心底有愛惜。
二十一、他家王老師掙錢比他還厲害,不化妝,背個「為人民服務」的布包,聰敏過人,飯桌上,他稍說句過頭話,她看他一眼,他就笑嘻嘻舉杯敬她「王老師,祝你幸福」《雜種馮唐》
二十二、他解釋:「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看見》
二十三、斯賓諾莎還說過一句:「希望和失望也絕不能是善。因為恐懼是一種痛苦,希望不能脫離恐懼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識的缺乏,和心靈的軟弱無力。」
二十四、在等待那個風雨夜歸的人。《用我的一輩子去忘記》
二十五、小時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樹根上,我奶奶沒說什麼,只是拿小鏟子把肥皂水鏟起來,埋在了別處——人去做什麼,是因為心底有愛惜。
二十六、今天你可以失去獲得它的權利你不抗爭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利.人身權.財產權.包括土地.房屋..中國現在這種狀況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長期溫水煮青蛙的一個結果.大家都覺得農民的土地被侵佔了與我何干.火車不開發票.偷漏稅與我何干.別人的房屋強行拆遷與我何干.有一天,這些事情都會落在你的身上..《看見》
二十七、但這就是細節的力量,它告訴你,沒有一勞永逸的答案,也沒有完美的世界圖式。必須老老實實承認和呈現現實問題的復雜性,認為一個概念就可以徹底解決現實問題,如果不是出於無知,就是出於智力上的懶惰。《給我一個賓語》
二十八、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工作、上學,努力活著,但他們不能公開身份,絕大多數不得不與異性結婚。《看見》
二十九、張潔總擔心善良的人做不了剛性調查。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看見》
三十、現在的人啊,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三十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答案,也沒有完美的世界圖式。認為一個人、一個概念、一次訴訟就可以徹底解決現實問題,如果不是無知,就是智力上的懶惰。但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上,還是有一個共有的規則存在。《看見》
三十二、他在最後說:「你會覺得好笑嗎?我曾以為你會是我的另外一半。」《看見》
三十三、將來有一天,我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我的孩子還在其中生活,這個世界就與我有關,所以我才凝視它,就像我凝視你,所以我才守護它,就像我守護你。《穹頂之下》
三十四、有這么一媽,他就不太可能成阮籍,嵇康。加上他是紅旗下的蛋,沒戰火沒亂世《雜種馮唐》
三十五、把一個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點,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這個人孤立和開除出去,才能看清這個事件對時代生活的意義。《看見》
三十六、我們倆就看著這一幕,那種心情特別像一個小孩兒看著最後一顆糖,你不吃你知道它就要化了,你吃你又知道快沒有了,那種又甜蜜又憂愁又氣急敗壞的感覺《穹頂之下》
三十七、山西,山西,當一個山西人來過南方後,打定主意不回去。為了發展經濟,挖,蓋,排,沒有清山,綠水也沒了,地下水也被污染,水利局怎麼不公開消息,還不如不發展《看見》
三十八、人們在強大的力量面前,總是選擇服從。如果今天你放棄一張礦泉水的發票,明天就有可能被迫放棄土地權、財產權和生命安全。權利如果不用來爭取的話,權利就只是一張紙。
三十九、要不斷的跳出來,理智,冷靜的看事物的本質。
四十、人們驚嘆他的「神性」,這是與他最相悖之處,他認為人的內在毫無神秘可言。他在廣西的山村裡,把十幾本德文的精神科學的書翻譯成中文,就是想揭示精神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破壞和脫離精神依賴並得到獨立意識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學。人們只有相信科學,才能獨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獲得自由。」這過程意味著人人可得。《看見》
四十一、承擔命運施加於自己的一切,不粉飾、也不需要虛浮的憐憫。
四十二、是,我本性不是。我每天四處打電話爭取采訪機會,做了很多獨家的選題,但這么做的目的,只是為了讓領導和同事接受我,讓這件事成為第二天的媒體頭條。我知道什麼樣的題能拿獎和被表揚,可我心裡清清楚楚,這些不是我打心眼兒里有慾望的題,它們不會觸動我。《看見》
四十三、童年,作為母子共同的一段回憶,是母親讓人值得落淚的珍藏。
四十四、事後他寫:「這些事情全都失敗了,失敗得非常嚴重。但假如我當時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會變得很大,而我自己就會變成我不喜歡的那種人,命運通過失敗指出應該走的路。」《看見》
四十五、我沒話可說,端起桌上那隻青釉的日本瓷杯准備喝他「唉」一聲,伸過手把杯里第一遍泡的茶倒了,換上九四年的普洱,「這樣喝茶你的舌頭才喝得出薄厚。」《看見》
四十六、他(錢鋼)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碼,在一定年紀的時候,自然會啟動。《看見》
四十七、陳虻說:「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別問了。」
四十八、他說得有理,長夜無事,四下無聲,我搬出這些本子,抄抄寫寫,有疑惑也寫下來,試著自問自答。閑而求知,沒有了什麼目的,只是為了解開自己的困惑。眼酸抬頭時,看到窗外滿城燈火,了解他人越多,個人的悲酸歡慨也就越不足道,在書中你看到千萬年來的世界何以如此,降臨在你身上的事不過是必然中的一部分,還是小宏那句話:「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看見》
四十九、愛情,應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看見》
五十、我就像是動物世界裡的豹子要改變身上的花紋,註定讓自己全身血淋淋。
五十一、初次接觸,接受,總結,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模樣
五十二、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看見》
五十三、你的問題是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辦法真實地認識事物。《看見》
五十四、年輕人,是對社會的參與最有熱情的階段,可是,我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開始去面對和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政治和我有些什麼關系?教育是用來干什麼的?政府的存在是為了什麼?人與人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系?
五十五、10)我們有責任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時可以是潔凈的美好的。
五十六、我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
五十七、他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去知道自己是多麼重要。他說過:「以為自己的名字能給別人力量,是最壞的一種幻覺或者邪教。」《看見》
五十八、1)每次在夜空中,看到這顆星球孤獨旋轉,我心中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依戀和親切。
五十九、「因為他只能專注一個事,你不能分心,你必須全力以赴工作,不要謀求幸福。」《看見》
六十、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看見》
六十一、教育就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不管是故意還是不故意。《看見》
六十二、同性戀者就這樣隱身在這個國家中,將近三千萬人,這個群體之前從來沒在央視出現過。《看見》
六十三、關鍵不是別人能給什麼,而是自己內心想要什麼。
六十四、「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六十五、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裡的壩。《看見》
六十六、能放棄狹隘的一己之私,予人以溫厚親愛的情義,是幸福的唯一來源。《用我一輩子去忘記》
六十七、他說:「官僚系統是個復合機構,只有一種人就玩不下去了。」
六十八、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看見》
六十九、有觀眾看了這個節目,在我博客里留言:「那你說說,什麼是探尋?」
七十、「這個社會對媒體的容忍有多大,這個社會進步就有多大,一個文明、民主、法治的社會是需要傳媒監督的。」
七十一、知道和感覺到,是倆回事。《看見》
七十二、我做的節目(關於非典)播出後,有同行說:「你們在製造恐慌。」當時我身邊坐著時任《財經》在職主編的胡舒立,她說:「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看見》
七十三、我寫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國醫生施韋澤的故事,他在非洲叢林為黑人服務五十餘年。在書里他寫道:「無論如何,你看到的總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蟲,它是像你一樣為了生存而奮斗的生命,像你一樣喜歡太陽,像你一樣懂得害怕和痛苦,現在,它卻成了腐爛的肌體,就像你今後也會如此。」
七十四、這個演講場地很小,水泥檯子上放了個噴塑的泡沫背景板,大紅的仿宋體寫著「為祖閩驕傲,為女性喝彩」。底下坐了兒十人,評委坐在課桌後,桌上面鋪著鮮紅的絨布。這是一個有點簡陋的場地,但人站在了這里,這里就是真的。《看見》
七十五、我看著這段采訪,能不能采訪准確,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樂趣這么簡單,這事關人的性命,我要是問得不準確,不配坐在這椅子上。《看見》
七十六、孟子說,「仁」就是「道德」......那麼,什麼是仁?他說,惻隱是「仁之端」。但惻隱是什麼?對象是誰?在什麼范圍內存在?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解。《看見》
七十七、哪兒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看見》
七十八、所以我才凝視它,就像我凝視你,所以我才守護它,就像我守護你。《穹頂之下》
七十九、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訴別人應該怎麼樣,這就是錯的方式。《看見》
八十、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
八十一、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看見》
八十二、新舊之間沒有猿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看見》
八十三、錢鋼老師說:「他這么做對么?不,先別回答,你要像蘇聯作家說的那樣,'在清水裡嗆嗆,血水裡泡泡,鹹水裡滾滾',十年之後咱們再來討論。」《看見》
八十四、「靠我為權利作的斗爭。權利是用來伸張的,否則權利就只是一張紙。」《看見》
八十五、什麼事真實?真實是很豐富的,需要有強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從惡種看到真實是很單一的。人能從潔白里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看見》
八十六、偶爾落腳在這兩千多米的蒼山上,四下沒有村落,到暮晚時山黑雲暗,一兩盞燈更有凄清之感。他說過有時夜裡驟雨突來,「林濤如怒,滾滾若萬馬下山。村居闃寂似曠古墓園,唯聽那山海之間狂瀉而至的激憤,一如群猿嘯哀,嫠婦夜哭。這樣的怒夜,非喝酒磨刀,不足以銷此九曲孤耿。
八十七、窗口正對著老榆樹,倦了便望望它,春綠冬白,永遠永遠。《用我一輩子去忘記》
八十八、我問一個哈佛的老教授,社會上這么多問題,改起來有很多惰性,怎麼改?他說,讓問題浮出水面,讓他「不得不」改變。《看見》
八十九、做新聞的人常常通宵,還面臨許多危險
九十、「為了你們,我為你們而工作,你們高興,我就高興。」《看見》
九十一、「人能從潔白里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里拷打出潔白。」
九十二、他一再說:「很多人需要我告訴他們一個怎麼樣才正確的生活,但我真的沒有辦法告訴他們。假如我知道那麼多,這些積累的知識也只會阻礙我的行為。如果一個老師不理踩自己的感受,僅僅根據知識去做,這會讓學生感到虛假。怎麼會有對和錯的事呢?根據自己的感受去做,這就是對的吧。」《看見》
九十三、說實話,他的坦率讓我絕望。一個過於主動甚至積極坦白自己內心陰暗面的人,往往會讓原本想去挖掘他內心弱點的人感到尷尬和一絲不安。他甚至都不為自己辯解一句。《看見》
九十四、已經知道有些人承受的東西是他人無力改變也無法體會的。唯一能做的是得到別人允許後,陪伴於此。跟你一起,試圖感受你的感受《看見》
九十五、想起在「百家講壇」采訪易中天,他反客為主,問我,「新聞調查」的口號是探尋事實真相,你說說什麼是真相?
九十六、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你不能要求別人去寬容《看見》
九十七、如果自己作為老師,想像學生該怎麼樣,總是把他們的樣子跟覺得該怎麼樣比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礙。
九十八、二十齣頭,在湖南衛視時,我采訪黃永玉,問他的」人生哲學「是什麼?
九十九、人們聲稱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後回憶起來才那麼幸福。
一百、在這段話邊上,學生時代的何帆給的批註是:「偽善。」
一百〇一、你看玩電腦游戲的孩子,什麼時候說過自己累?有樂趣的人從不說累。《看見》
一百〇二、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期,傳統的家族、集體斷了,新的又沒有建立起來,空虛只會導致消費和破壞,只有當人們能感到創建自己世界的滿足,不會與別人去比較,不會因為錢,因為外界的壓力感到被拋棄,這才是真正的歸屬。《看見》
一百〇三、人性自身卻有它的力量,它從故事的枝條上抽枝發芽長出來,多一根枝條,就多開一層花,越來越繁茂廣大。安娜的死亡最終超越了小市民式的道德判斷,在人的心裡引起悲劇的共鳴。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看見》
一百〇四、只有通過爭論才能達成共識。《看見》
一百〇五、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看見》
一百〇六、他小細眼從黑框眼鏡上方瞪我:「你爸不是中醫么,中醫講望聞問切,你急什麼?江湖的事不是非要人性命不可,你能不能先看一看,聞一聞,聽聽水聲,讓鏡頭里的氣淌一淌,再問?"
一百〇七、我的醫生朋友小心翼翼地跟我談:「這期節目(雙城小學生連環自殺事件)很好……」
一百〇八、「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說,「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看見》
一百〇九、一個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看見》
一百一十、他說:「你變了,從你的眼神里就能看出來。」
一百一十一、盧安克說:「我的學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麼是他們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給他們的是走這條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看見》
一百一十二、人的悲哀,在於被自己曾經厭惡的東西捕獲。《憤怒時對自己無能的痛苦》
一百一十三、作為一個記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艱難,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須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這個職業中,我願意傾盡所有,但是,作為一個人,我是如此不安。《看見》
一百一十四、采訪不用來評判,只用來了解;不用來改造世界,只用來認識世界。記者的道德,是讓人「明白」。《看見》
一百一十五、罪是她受的,但她沒有痛恨過去。《看見》
一百一十六、自己文藝了幾年,怕出門,怕遇友,怕應酬…需要參與這個世界
一百一十七、社會需要的不是安樂死合法化,而是給予更多的生命活下去的理由。
一百一十八、周揚在八十年代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賭腦袋得結果是產生新的偏見與迷信」《看見》
一百一十九、如果已經理解,然後再去跟他們說一句話,跟反感而去說一句話是不一樣的《看見》
一百二十、十年前,當陳虻問我如果做新聞關心什麼時,我說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我推到今天。《看見》
G. 法大於德的辯論詞
首先,樓上所謂的法的定義是不準確的。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從定義上看,法規范的是行為,以國家暴力機關為後盾,它的主要價值是通過其工具性——即可操作性來實現的。道德規范的既有行為也有思想內容,但是道德不具備國家暴力機關這一保障,由於其內涵和外延非常廣泛,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中道德的差異也很大,因此一般來說道德的規范作用沒有一個具體的機關來控制,不具有可操作性。就兩者的相互關系而言,法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或者說法是道德的底線。
其次,法大於德或者德大於法,這種比較關系必須放入一定的語境中才能有意義,機械、片面的討論二者誰更重要並沒有實際意義。因此,你方論證的法大於德必須從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角度來闡述才能體現其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是道德的底線,法保障最基本的為社會所公認的道德價值。由於人類的素質和修養,遠遠達不到不需要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境界,因此在處理違背社會基本價值的情況下,道德的違背成本遠不能達到遏制甚至消除這種行為的目的,只有法才能保證最根本的社會價值,此其一。
其二,法是以權力和義務為內容的行為規范,有法之權利必有法之義務,反之亦然;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道德作為柔性的社會規范未必能要求個人修養不高的人去行駛毫無權利的義務,而法最為剛性的社會規范將權力與義務統一,迫使人必須遵守義務的同時又享有了相應的權利,更容易令人接受。
其三,法是道德的最終形態,道德是法的終極目標。一種道德要成為普適性的行為規范,為大眾所接受,最終要靠法來確認。如前所述,由於道德的多樣性,各地各人群的道德觀念是存在差異的,因此道德所調整的社會范圍相對法來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當道德上升為法,才能躍出這種局限成為普適價值。
其四,法之於道德的優勢在於其確定性、強制性和工具性。法的確定性在於: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凡是在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之內,要麼是守法,要麼是違法,不存在既守法又違法的現象;道德由於其本身並沒有明文規定,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釋,並且遵守某種道德的同時又有可能會違反另一種道德(我們常說忠孝難全)。強制性和工具性前面已經論述過了,就不再多說了,你自己發揮。
最後,從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角度出發,法的作用是直接的、具體的、可以控制的;道德的作用是間接地、抽象的、難以控制的。注重法的作用不代表輕視道德的作用,而是在權衡利弊之後得出:道德很重要,法更重要,所以法大於道德。這也是辯論防守的底線。
另外,說點題外的東西:本題的立場對你方是比較有利的,因此在辯論准備中要尤其注意分析對方的破題思路。辯論無對錯之分,關鍵是誰的邏輯緊密,觀點清晰,論證嚴密,表達清楚,語言精彩,所以站在立場不利的一方往往能出奇制勝,這是無論在哪個辯題之下都應當注意的。這種思辨性質的辯題是比較容易出彩的,古今中外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用,所以眼光要放遠一些,內容要豐富一些,修辭要華麗一些。一些簡單的辯論技巧可以參照爭鳴口才網的專題帖子。祝你好運了~!
H. 你對孩子的偏見正在毀了他,該如何理解因材施教
常常聽父母說「現在當父母真是不容易」,不容易的又何止父母呢?孩子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由於自我認知和視野的局限,很多父母都陷在看不到孩子優點的怪圈裡,孩子好像怎麼做都是錯的:在焦慮、挑剔的父母眼中,孩子是沒有優點的。只要父母用心,再差的孩子身上也能找到閃光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足以說明伯樂的重要性,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當一個能發現孩子身上優點的伯樂。
I. 短句:「-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 「-因為我們的文化里,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
「把生育當目的」:
對於現在的中國人,特別是老一輩的,希望有個孫子孫女,如果是同性戀的話,那將無法不育出小孩,所以一般的家長是不會同意的。【傳宗接代、延續香火之類的】
「把無知當純潔」
對於現在的中國人來說,同性結婚是遭受排斥,甚至蔑視的一件事。把這件事當做是恥辱,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不會給下一代灌輸同性結婚的知識,如果不知道,就沒有這個想法,就不會去嘗試。也就不會被人恥笑。即你依舊是「純潔」的【要面子】
「把愚昧當德行」
對於現在的中國人,他們不支持同性結婚的觀點,他們認為是正確的,甚至有些偏執的認為這就是真理,是一種道德,【其實這是一種愚昧落後的思想。】一旦同性結婚,不僅會受到輿論的譴責:思想道德敗壞..這樣的言論。【自以為是是真理,並把它當做真理】
」把偏見當原則「
其實這句話跟上面的差不多,就是如今大多數中國人認為同性結婚是意見觸犯原則的無法容忍的事情。
」 看見愛情,應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
這句話應該在講異性戀。告訴我們,愛情不是單純的慾望,而是一種心靈的充實,就比如,只要愛人在身邊,天塌下來了都不怕/只要愛人在身邊,心裡就感到充實與幸福....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希望能幫助你理解哦O(∩_∩)O~其實啊,我覺得,兩個人之間只要有愛,性別其實真的不重要,只是你愛的人恰好是同性而已啦...AOA...】
J. 「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是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講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情味的國家。一個干凈的國家
這是一句不對的話。當成雞湯讀一讀還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奉為人生箴言就太可笑了。
首先,這是不是胡適說的,還有待商榷。《四十自述》等介紹胡適的書中並無記載,題主可以自己去翻翻相關的書看。
再者,這句話本身就講不通。
先說後半句話。後者的話,容易被人認為道德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其實很多人都會把「道德」和「偽道德」混為一談,認為拿輿論去壓制別人就是講道德的後果。錯了,道德是律己的,而不是律人的。至於道德綁架就更是偽道德了,因為發出這個命令的人是通過不顧及別人利益的方式去讓別人無條件服從自己,本質上也是違反道德的。拿道德大棒去打壓別人是偽道德,不是真道德。很多人恐怕連真道德和偽道德都分不清吧……
至於如果人人都只講道德的話,那些真正有道德的人總歸還是不會干壞事,但大部分人道德水平沒那麼高。而且講道德不代表遵守道德,只是口嗨一下而已。那些道德水平一般的人通過口嗨來提升自身優越感,以至於他們會以「道德王子」的身份自居,行為越發不檢點。另外,道德無法懲罰作惡的人,所以說一個壞頭蛆在沒有硬性約束的情況下會越發無底線,而道德水平一般的人也會因此而墮落,但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會受影響的。
所以說,後半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至於前半句話的話,那就完全是胡謅八扯了。
道德和規則的最大區別在於,規則是死的,道德是活的。規則是比較被動的,道德是有自發性的。如果人人都只講規則不講道德,人們頂多做到不做壞事,僅僅不做越雷池的事情就足矣了。但不做壞事就意味著做好事嗎?道德的自發性和主動性是規則所不能替代的。規則不會讓你去幫助別人,不會讓你去關心別人,也不會讓你放下歧視和偏見……
綜上所述,這句話就是胡謅八扯。後半句有一定的道理,告訴人們規則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告訴人們要區分開「真道德」和「偽道德」。前半句就沒什麼價值了。
這種話當成一句雞湯讀一讀,尚且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如果把這句話當成張口就來的人生箴言,那就太可笑了。只可惜啊,如果有名人的名義附體的話,狗屁都是香的,讓人趨之若鶩。很多人崇拜這類「名人名言」,也許只是一種附庸風雅的舉措,或者拿來主義式的吸收;再或者說,哪怕出了錯,名人的名號也能讓他們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