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認知模式
㈠ 當代西方德育理論與模式有哪三種
西方學校的德育模式。
(1)道德認知發展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國道德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等,認為道德教育的關鍵是發展兒童認知 判斷的能力,他們把兒童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分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道德教育只有遵循階段發展的規律,才 能獲得成功。
(2)社會學習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國的班杜拉、米切爾等人。認為品德發展是社會實際影響作用的結 果,因而十分注重社會榜樣、觀察學習等在激發動機促進學生品德發展中的作用。
(3)人本主義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心理學家羅傑斯、馬斯洛等,認為人生來具有自我實現的內在趨向, 只有尊重人的發展,施以合理的教育,人就能獲得充分的發展,成為健全有效能的人。
(4)價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為美國拉斯、哈明、西蒙等人,認為社會是變化發展著的,不能僅傳授某種 固定的價值觀點,而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價值,善於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擇。
(5)體諒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英國的麥克菲爾等,認為在品德結構中最重要的是發展、關心、體諒別人 ,只要兒童能形成從別人的觀點和立場出來考察自己的道德行為,就能發展成有道德的社會公民。
(6)理論基礎建構模式,代表人物是詹姆斯·謝弗,謝弗對教師如何作出道德決定的關注超過考察學生是 如何進行同樣的決定,它的模式可以為那些願意開始實施道德教育計劃教師提供指導和鼓舞。
(7)價值分析模式,代表人物是羅爾德·庫姆斯、米而頓·穆克斯、詹姆斯·查德威克等人,該模式在於 幫助學生學習社會,學會以一種高度系統循序漸進的方法來作出道德決定,准確估計道德價值。他們提出價值 分析更注重教學法。為了幫助學生處理解決價值問題,安排了分步程序。
(8)品德教育教程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國威爾遜等,針對學生不具備一般道德知識和行為規范的問題,強 調發展正規教程的品德教育。
(9)社會行動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弗雷德·紐暑,他提出了為了公民的行動而改變課程的主要注 意中心,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發現、探索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建議學生既要學習有關課程也要參加社會 活動。
(10)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認為人的道德行為是由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行動三大要素構成的,只 有個體同時具備這三種內在一致的要素,融為一體,他的行為才能是道德的。為此,德育要根據這三個要素設 計完整的教育規劃,研究防止各種不利影響,使道德知識教學與個體的道德行動相一致。
(11)四位一體的德育模式提出,必須從知、情、意、行道德的完整本質出發,強調德育工作的整體性, 把學校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整個過程中進行。即既注重道德知識教學,也重視通過各科教學進行;既注重知識 的領會,情感的培養,更應注重具體的行為表現。
㈡ 德育模式有哪些
一、認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而後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該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斷力按照一定的階段和順序從低到高不斷發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展及其行為的發生。
認知模式的特色在於:一是提出以公正觀發展為主線的德育發展階段理論;二是建構了較為科學的道德發展觀,提出智力與道德判斷力關系的一般觀點;三是通過實驗建立了嶄新的學校德育模式。
二、體諒模式
體諒或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為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創。
體諒模式的特色在於:有助於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一社會問題的各種可能反應;有助於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一社會問題時可能遭到的種種困難,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關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應,教師能夠根據它們指導學生圍繞大家提出的行動方針進行講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題。
三、社會模仿模式
社會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國的班杜拉創立的,該模式認為人與環境是一個互動體,人既能對刺激作出反應,也能主動地解釋並作用於情境。
社會模仿模式可資借鑒的地方在於:在探討道德教育與行為形成方面,社會學習理論的許多成果值得借鑒,對我們加強道德知識教育和行為習慣培養有較大啟迪作用;強調自我效能,注重個體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努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強化。
四、價值澄清模式
價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這種模式著眼於價值觀教育,試圖幫助人們減少價值混亂並通過評價過程促進統一的價值觀的形成。其目的是通過選擇、贊揚和實踐過程來增進賦予理智的價值選擇。
價值澄清模式認為,人們的價值觀並不是一種固定的觀點或永恆不變的真理,而是建立在個體親身經歷的社會經驗基礎上的一種指南。因此,要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就必須經過選擇、評價和按這些價值觀行動的過程。
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專門設計的方法和練習,通過創造一種沒有威脅的、非強制的、「柔和」的對話環境,幫助學生運用到現存的理念和行動中,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觀。
五、發展模式
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柯爾伯格。他反對相對主義的道德價值觀,主張建立普遍的道德價值。道德判斷的重要假設:
①道德判斷形式反映個體道德判斷水平。道德判斷有內容與形式之別。所謂道德判斷內容就是對道德問題所作的「該」或「不該」、「對」或「錯」的回答;所謂道德判斷形式指的是判斷的理由以及說明過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後者反映個體的道德判斷水平。
②個體的道德判斷形式處於不斷發展之中。
他設計了「兩難故事法」用以測定青少年的道德發展水平和階段,並提出了著名的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學說,即: 前習俗道德水平(階段1—— 懲罰與服從, 階段2——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換) 。
習俗道德水平(階段3—— 相互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 階段4——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後習俗道德水平(階段5——至上的權力、社會契約或功利, 階段6——普遍性倫理原則)。
㈢ 德育模式的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模式
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柯爾伯格。他反對相對主義的道德價值觀,主張建立普遍的道德價值。 道德判斷的重要假設①道德判斷形式反映個體道德判斷水平。道德判斷有內容與形式之別。所謂道德判斷內容就是對道德問題所作的「該」或「不該」、「對」或「錯」的回答;所謂道德判斷形式指的是判斷的理由以及說明過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後者反映個體的道德判斷水平。②個體的道德判斷形式處於不斷發展之中。
他設計了「兩難故事法」用以測定青少年的道德發展水平和階段,並提出了著名的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學說,即: 前習俗道德水平(階段1—— 懲罰與服從, 階段2——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換) ; 習俗道德水平(階段3—— 相互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 階段4——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後習俗道德水平(階段5——至上的權力、社會契約或功利, 階段6——普遍性倫理原則)。
㈣ 如何根據孩子道德認知發展開展道德教育認知活動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8
㈤ 我國的主要的德育模式有哪些方面
我國學校德育內容主要包括的方面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經長期德育實踐而定型的德育活動結構及其配套的實施策略 。這個定義包含著理論指導、活動的結構與程序、實施原則、操作要領等諸因素統一結合構成的德育活動形式 。
㈥ 教師對小學生的不良表現進行指導和教育這說明德育具有什麼功能
摘要 認知模式功能
㈦ 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的介紹
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等人創建的一種德育模式。該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斷力是按照一定的階段和順序從低到高不斷發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展及其與行為的一致性。要求根據兒童已有的發展水平確定教育內容,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和思考高於其一個階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學生認知失衡,引導學生在尋求新的認知平衡之中不斷地提高道德判斷水平。
㈧ 道德認知發展模式是怎麼回事
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柯爾伯格。他反對相對主義的道德價值觀,主張建立普遍的道德價值。
①道德判斷形式反映個體道德判斷水平。
道德判斷有內容與形式之別。所謂道德判斷內容就是對道德問題所作的「該」或「不該」、「對」或「錯」的回答;所謂道德判斷形式指的是判斷的理由以及說明過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後者反映個體的道德判斷水平。
②個體的道德判斷形式處於不斷發展之中。
他設計了「兩難故事法」用以測定青少年的道德發展水平和階段,並提出了著名的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學說,即: 前習俗道德水平(階段1—— 懲罰與服從,
階段2——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換) ; 習俗道德水平(階段3—— 相互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 階段4——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
;後習俗道德水平(階段5——至上的權力、社會契約或功利, 階段6——普遍性倫理原則)。
個體的道德判斷處於不斷發展之中,經歷性質不同但有相互關聯的三種水平和六個階段;上述三種水平和六個階段按照不變的順序由低到高逐步展開;更高層次和階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層次和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則不能。
③沖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展。
第一,道德的發展是學習結果,這種學習不同於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第二,道德的發展有賴於個體的道德自主性。道德不可能從外部強加於人,而是個體內部狀態與外界交互作用的產物。
第三,沖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展。
㈨ 2020年福建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德育中的重要模式
德育模式這部分知識是微觀教育學部分中的內容。這部分知識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來說以客觀題方式進行考查,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不太好理解,且有可能考的知識會比較偏,所以就需要大家在備考的過程中理解知識並加以識記。在本文中,將結合常見的考題以及歷年試題,帶領大家對認知模式以及體諒模式進行系統的梳理,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一定的幫助。
第一個德育模式--認知模式。在認知模式中主要考察四點:
1.認知模式的地位:當代教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的德育模式,同時占據主導地位的學說(地位可能考查單選題);2.認知模式的代表人物:皮亞傑、科爾伯格(可能考查單選題,要求人物與模式相對應);3.此模式的核心觀點:皮亞傑和科爾伯格在研究人的道德發情況時分別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而二者都是假定了人的道德判斷力不斷發展、不斷進步進而得出發展階段理論的。所以認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德育中要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即道德認識。換句話說,就是要將道德認識作為德育的核心;4.要了解認知模式是主動性德育模式。該模式,在提出時做出假設:學生是德育的主體,所以要在德育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培養學生能動性的德育人格。
第二個德育模式--體諒模式。在體諒模式中主要考察三點:
1.體諒模式的代表人物:麥克費爾(可能考查單選題,要求人物與模式相對應);2.模式的核心觀點:麥克費爾在提出此模式時也做出了一個基本假設,人存在一種基本需要--社交需要的,要想滿足這種社交需要,就要求學生要和他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而如何構建呢,就是要學會關心、學會體諒他人,而在教授這一內容時就需要學生提高相應的道德情況,來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所以,體諒模式是一種把提高道德情感置於中心地位的模式。3.體諒模式的特徵:(1)堅持堅持性善論;(2)堅持人具有一種天賦的自我實現趨向;(3)把培養健全人格作為德育目標;(4)大力倡導民主的德育觀(可能考查多選題,也可能單選題,要求相似理論的特徵相對應)。
結合常見的考題,我們將這部分內容進行相應的鞏固。例如:
1.中小學德育倡導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理念,這體現了德育( )的觀點。
A.體諒模式 B.集體教育模式 C.價值澄清模式 D.認知模式
1.【答案】A。解析:體諒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麥克費爾,其主要主張: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於中心地位。假定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集體教育模式的核心內容是道德的形成主要在集體環境中進行,集體的榮譽靠大家創造,公共秩序靠大家維護;價值澄清模式是指在德育時進行價值觀教育;認知模式是指在德育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故本題選擇A。
【核心考點】教育學——德育——德育模式——體諒模式
【難度等級】
2.認知模式的代表人物有( )和科爾伯格。
A.麥克菲爾 B.皮亞傑 C.班杜拉 D.拉斯
2.【答案】B。解析:A是體諒模式的代表人物;B是認知模式的代表人物;C是社會模仿模式;D是價值澄清模式。故本題選擇B。
【核心考點】教育學——德育——德育模式——認知模式
【難度等級】
㈩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理論的提出者是( )。
正確答案:B
解析: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而後由美國學者柯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