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管寧的道德

管寧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11 03:10:19

1. 管寧具有怎麼的優秀品質具體表現在哪幾件事情上

管寧具有的優秀品質:不慕榮華,不貪錢財,善於交友

具體表現:管寧是一個勤奮刻苦好學上進的人,他把金子扔掉了並沒有停下手中的勞動,而當他看到華歆撿金子那一幕並表現出不滿的情緒,因為他意識到華歆貪財的本質,為追逐錢財而停止了勞動。當他看到華歆停下讀書而跑去看達官貴人的時候,他發現華歆為追逐權貴而放棄學習的粗陋本性。由此可以看出管寧具有專心致志不為功名利祿而動心的高貴品質。管寧最終選擇了和華歆絕交不再做朋友。這激勵我們要追求高尚的品格,及時和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劃清界限。

2. 管寧割席中的管寧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管寧割席中的管寧具有拾金不昧的品質,他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不會因為外物改變自己,當然對朋友的要求也很高。

3. 管寧是個什麼樣地人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生於延熙元年(公元158年),卒於正始二年(公元241年)。

遠祖是春秋時代的賢相管仲。他身高八尺,和諸葛亮一般高,也是長了一副好須眉,相貌不錯。管寧家裡很窮,而且他十六歲時就死了父親,親戚朋友可憐同情他,贈送了許多財物讓他葬父,可是管寧一文不取,只憑借自己的真實財力安葬了父親。管寧好學,結交了幾個後來很著名的學友,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但是,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生過一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後人稱之為「管寧割席」,這是出於《世說新語》記載。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一,並不是一味的書獃子。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里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華歆在後邊鋤,過了一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裡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說明,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一截。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裡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裡,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漢末天下大亂之後,人的生命財產都不能保障,中原一帶就沒法再待下去了。管寧、邴原還有王烈幾個人相約,去比較安全的遼東去避難。當時遼東太守是公孫度,很有統治能力,而且遼東地理位置偏僻,戰亂沒有波及,是當時一個理想的避難地。管寧幾個人在中原的名氣很大,公孫度是知道的,所以對他們的到來非常歡迎,專門騰出驛館來請他們居住。見了公孫度,管寧只談了談經典學術,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閉口不談。拜見過公孫度以後,管寧沒有再住驛館,而是找了一處荒山野谷,自己搭個簡易房子、挖個土窯居住。公孫度死後,他兒子公孫康掌了權,野心比他父親還要大,成天想著海外稱王的美事。他想給管寧封個官,讓管寧輔佐他,可是懾於管寧的賢名,硬是開不了口。曹操做司空後,下令徵辟管寧入朝,公孫康把詔命壓下不宣布,管寧當然也不會知道了。中原局勢穩定以後,許多流民都返鄉了。但管寧依然不動,安居遼東。我想,這其實表明了管寧的政治態度,他不承認曹魏皇朝的合法性,所以不願意回鄉。可是,遼東的局勢也有了變化,公孫康死後,他弟弟公孫恭繼位,這個人身體有病,生性懦弱,沒有統治能力,而公孫康的私生兒子公孫淵偏偏是個雄才,不安於下位。管寧看到遼東快要亂了,這才帶著家屬乘船回中原。公孫康親自送他,贈送了許多禮物,管寧先收了,出發時,連同以前公孫度、公孫康的贈物,全部留下來,一芥不取,保持了清白本性。算起來,他在遼東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船隊在海上航行時,曾經遇到風暴,大部分船都沉沒了,管寧坐的這只船也很危險,但是管寧從容不迫,好像沒發生事情一樣。這時,奇跡發生了,夜幕中突然出現了一點亮光,給船隻指引方向,到達了一處荒島,這才轉危為安。當時人們發現,島上沒有居民,也沒有點火的痕跡,這光是從哪裡來的呢?人們把它解釋為奇跡,並說這是管寧的「積善之應」。管寧的回鄉,名義上是奉了魏文帝的徵辟詔書,實際上是躲避即將到來了遼東之難。但回到故鄉以後,魏文帝就下詔封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決推辭,說自己老了,實在沒什麼才能,要求皇帝放過他。可是皇帝偏偏不肯放過他,魏文帝死後,魏明帝又多次徵招他,華歆王朗陳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復地推薦管寧,華歆還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讓於管寧。管寧呢,則是一律推辭,到死也沒有答應出仕

管寧

管寧(158-241) 管仲之後,字幼安,三國魏高士,北海朱虛(治今臨朐東南)人,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一生不慕名利。

183年(東漢光和元年),平原人華歆慕管寧之名,千里來訪,二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有一次,二人一起「鋤園得金」,管寧視之如瓦礫,棄於一旁。還有一次,二人「同席讀書」,有位達官顯貴坐著豪華的轎子從外面路過,他置若罔聞,照舊專心致志地讀書,而華歆卻面露慕色,跑出去看。華歆回來後,他把席割開, 與華歆分開坐, 並說「子非吾友也。」此即傳為佳話的「割席斷交」、「鋤園得金」。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漢王朝岌岌可危,社會動盪不安。他與同縣好友邴原等避居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度熱情招待,多方資助他。在遼東,他經常給人「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頗受人們愛戴。

223年(黃初四年) ,經司徒華歆推薦,魏文帝曹丕下詔,召還他。在遼東居住達37年的管寧,立即同全家乘船還鄉。臨行前,將公孫度父子積年所贈禮物一並歸還。回來後,在山坡上建起一座小樓,整日閉門攻讀,勤奮著述。文帝詔封他為太中大夫,他託病不受。魏明帝曹睿即位,太尉華歆讓位給管寧。明帝下詔,說他「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欲授為光祿勛,但他上書委婉陳情,說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擔負「棟梁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懇求還鄉。明帝只好讓他返歸田廬。

241年(正始二年) ,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等人向齊王曹芳推薦管寧,齊王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聘請他,而他正在這時病故。後人稱他為一代「高士」、管寧故鄉的人們為懷念他,褒揚他的高風亮節,特建管寧祠,築管寧冢,鄰近5村無不以「管公」名村。

4. 管寧的人物生平

公元223年(黃初四年),魏文帝曹丕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司徒華歆舉薦了管寧,曹丕就專門用安車前往徵召 ,當時公孫康已死,因其兒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孫恭嗣位,但公孫恭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身體虛弱不能治理,而公孫康之子公孫淵才智出眾。管寧擔心禍亂將起,於是帶著家眷部屬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孫恭親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贈給他服飾器物。自從管寧東渡,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前後所給他的資助饋贈,他都接受後收藏起來。西渡之時,全都封好退還給了公孫氏。管寧在遼東,有三十多年,後來公孫淵果然襲奪公孫恭之位,最後蛇鼠兩端、反叛曹魏,僭號稱王,被司馬懿攻滅。遼東人死亡上萬,如正如管寧所想。 管寧回到中原後,曹丕下詔任命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五月,曹丕駕崩,明帝曹叡即位,於十二月改任華歆太尉,華歆稱病請辭,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曹叡沒有同意。但還是下詔徵召管寧為光祿勛。 當時司空陳群也上疏舉薦管寧。
曹叡又下詔給青州刺史說:「管寧堅守道德操守,潛隱海角,接連頒下詔書,違抗命令不來就職,逗留在他的居處,從事他認為高尚的事業。雖然有隱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卻考父增益恭敬的義蘊,使朕虛心等待已有年余,這怎樣說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朕一定要擴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變節操為民造福的人嗎?日月流逝,時間將要過去,潔身自好,將幹些什麼呢?孔子說過:『我不是這人的黨徒又會是誰的呢!』朕命令青州的別駕從事、郡丞掾:奉詔按禮節遣送管寧來京都,供給他安車、隨從、褥墊、路上廚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聞。」管寧自稱草莽之人並上疏辭讓。 從黃初(220年—226年)年間到青龍(233年—237年)年間,徵召管寧的命令接連不斷,常常在八月賜予牛酒。明帝又下詔書詢問青州刺史程喜:「管寧究竟是守節自高呢,還是老病萎頓呢?」程喜上報說:「管寧有一個族人叫做管貢,現為州吏,與管寧是鄰居,臣常常讓他探聽消息。管貢說:『管寧常常戴黑色帽子,穿著布衣布裙,隨季節不同或單或夾,出入於內室外庭,能憑藉手杖走路,不須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總是自己強力支撐,改換衣服,著粗絲棉巾,穿著過去在遼東時所有的白布單衣,親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禮。管寧幼時就失去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樣貌,常常特意加設酒觴,淚流滿面。另外他的住宅離水池有七八十步遠,夏天時到水中洗手洗腳,步行在園圃中。』臣下揣測管寧前後推辭謙讓的意思,只在於認為自己生長在隱居潛逸中,年紀老邁,智力衰退,所以安於休息,每次都謙遜退讓。這是管寧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矯情以顯示自己的高尚。」 管寧自從避難遼東及後來回到中原後,常坐在一個木榻上,持續了五十多年沒有席地而坐,因為屈膝而坐,膝蓋頂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與膝蓋接觸的地方都磨穿了。
公元241年(正始二年) ,太僕陶丘一、永寧衛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舉薦管寧,曹芳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聘請他,適逢管寧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5. 華歆王朗管寧具有怎樣的道德修養

王朗容易輕易接受他人的請托,但是一旦形勢緊急,便「欲舍所攜人」。而華歆謹慎對待別人的請托,但一經接受請托,遇到危急情況並不相棄,表明他重信義,救人能救到底,所以,更顯得品格高尚。

6. 讀《管寧割席》說說管寧和華歆人品如何

「管寧割席」的故事,載於《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寧之所以要與他的好友華歆「割席」絕交,不是因為有甚麼大的政治矛盾或觀點歧異,而僅僅是因為「恰同學少年」結伴讀書時的兩個細微末節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園中鋤地時,他倆同時發現「地有片金」,管寧看都不看,視為瓦石,而華歆卻拾起察看之後才甩掉。這被管寧視之為見利而動心,非君子之舉。二是門外有官員的轎輿前呼後擁而過,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忍不住放下書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熱鬧。這被管寧視之為「心慕官紳」,亦非君子之舉。於是,管寧毅然對華歆說:「看來你不是我的朋友」,並割斷坐席,與之斷了交情。

故事被載入《世說新語》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關德行。事情很小,確實是人們容易忽略的細微末節,然正因其小,足見當時的士大夫讀書人品評他人與約束自己的尺度之嚴,見微而知著,因小而見大。

華歆拒金品德高尚

管、華二人「割席」之後如何呢?前述故事中「因小見大」的「大」,即日後二人的作為、抱負、成就等等究竟怎樣呢?這些問題之所以耐人尋味並吸引著人們亟欲窮根究底,實乃管、華二人日後的發展與「結局」,關涉到當初的「割席」是否確能「預見」未來?是否確能折射出二人終生的成敗得失?

《三國志.卷十三》之《魏書十三》載有《華歆傳》。據此傳,此人後來成就為一個了不起的棟梁之才,以至三國時期的大人物如袁術、孫策、孫權、曹操等,都曾先後相邀其出山為官,並委以重任。魏國建國以後,華歆又先後在魏文帝和魏明帝兩朝擔任要職,官至相國、司徒。然而,華歆雖身居宰輔高位,卻嚴於律己。他的廉潔清貧是世所公認的,史稱他「素清貧、家無擔石之儲」,以致魏文帝聽說後感動不已,下詔說,現在宮中的飲食是美味多樣的,而華歆官為司徒,卻以蔬菜下飯,這太說不過去了;特地賜給他御衣,並且給他的妻子兒女全部做了衣服。傳記中還記載著一則「華歆拒金」的著名故事。當初,華歆受天子之召,離開孫權去京城任職時,賓客好友前來相送者逾千人之眾,贈送給他幾百金的錢財。華歆當面都不予拒絕,卻暗地裡給各份禮金都寫上饋贈者的姓名,臨別時,他召集各位賓客,誠懇地說:「我本不想拒絕諸位的好意,然因單車遠行,所載禮物太多,會因財寶惹眼而招來意想不到的災禍,所以只好將所載禮物給各位留下了。」於是照單發還。此舉不僅清廉,而且「策略」得很有分寸。賓朋無不嘆服其道德人品。

寫到這里,不由得想起《管寧割席》中華歆拾金「視之而擲」的細節。看來,管寧當年的小題大做,是很值得懷疑而站不住腳的了。

欲讓官管寧更顯襟懷

華歆不僅為官清廉,而且為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他曾上書天子,勸諫其「留心治道」而減少「征伐之事」;他聽說戰事征役頻繁「頗失農桑之業」,又上書懇請重視農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飢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這些強農固本、富國安民的政治見解,在今天讀來仍具有現實意義。故爾史書稱道他「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歆「紅火」之後對待舊友管寧的態度。《華歆傳》寫華歆官至司徒時,將管寧當作品德高尚、卓爾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舉薦;華歆官至太尉時,又上書欲「讓位」於管寧。由此可見華歆對管寧當年「割席絕交」的過分之舉,非但沒有耿耿於懷,挾嫌泄私,而且以極其大度的胸懷,出以公心,舉賢薦能。華歆其人之德行高潔亦由此可見一斑。順便提及,《三國志》中《管寧傳》稱管「心懷道德,胸藏六藝,清靜謙虛,廉潔清白」,足見管寧也確是德才兼備的人才。

交友勿苛 「斷交」須慎

竊以為:《管寧割席》作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從細節入手,以「見微而知著」為著眼點,作為封建士大夫道德教化與行為規范的文本,仍是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參考意義的。「見微而知著」雖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斷。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准,便斷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也過於絕情寡義。須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不以一眚掩大德」,這才是冷靜客觀、寬容大度的交友態度。

7. 管寧與華歆 這個故事給你怎樣的啟示

做人要淡泊名利、不慕虛榮,不要為金錢權勢所誘惑是一點,但應原諒朋友,不能像管寧一樣,結交朋友要謹慎。

管寧滿腹詩書,才華橫溢,卻始終沒有踏入仕途一步,曾經曹魏幾代的統治者都聽說他的賢明徵召過他,但是管寧卻都拒絕了,他寧願過著清心寡慾無憂無慮的生活,也不想踏入世俗,污染了他一生的人生守則。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管寧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

(7)管寧的道德擴展閱讀

管寧的一生都堅持著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守住自己的本心,任世間浮華飄散,也不改變心中的矢志。在他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而他的家境十分的困難,周圍的親戚朋友體諒他的境地,紛紛伸出援手,可是卻無一例外地被管寧拒絕了,他只是用自己僅有的能力,給父親辦了一個簡單的葬禮。

按說有人可能認為管寧實在是太傻了,不過管寧有多大能力就辦多大的事兒,況且,為父親辦葬禮憑借的是自己的一顆真心,管寧做到了,那麼其他的還有什麼更重要的意義呢?他雖然不是什麼大人物,可是他的身上卻有著不一樣的耀眼的閃光點。他的清高和朴質,讓人們揭開了他神秘的一面。

8. 「管寧割席」可以看出管寧是個怎麼樣的人

「管寧割席」可以看出管寧是一個淡泊名利,不事權貴、非常清高的一個人。

管寧割席故事:

管寧(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仲的後人,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高士,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一生不慕名利。

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號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當時的名士,後因厭惡華歆為人而傳有割席而坐的佳話。一生講學,居住於遼東。

(8)管寧的道德擴展閱讀:

管寧割席:

【解釋】:管寧:人名;席:坐卧用的編織物。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華歆曾經同席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寧可割席分座,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示例】:像那種不仁不義的朋友,早該「管寧割席,一刀兩斷。」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

9. 《管寧割席》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真正的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斗目標上,一起追求、一起進步。如果沒有內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了。

漢管寧,字幼安。少好學,與華歆同席肄業。有乘軒過門者,歆廢書往觀,寧遂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坐一木榻,積五十五年,未嘗一箕踞,榻上當膝處皆穿,征命凡十至不起。

割席斷交

管寧和華歆(xin)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里鋤草。兩個人努力干著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
只見管寧抬起鋤頭,一鋤下去,「當」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麼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著,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他的草。
「什麼?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裡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裡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一邊揮舞著手裡的鋤頭幹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
華歆聽了,口裡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裡卻還捧著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捨不得放下。後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可是他心裡還在惦記金子,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里經過。一大隊隨從佩帶著武器、穿著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保衛著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著的車簾是用五綵綢緞製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對於這些很不以為然,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裡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著人群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10.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的啟示是什麼

啟示:不要被金錢和名譽迷惑了,失去了自我,這樣很難交到好的朋友,應該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選擇學習專注、有修養的朋友,謹慎交友。
補充:
出處: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miǎn)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熱點內容
法律責任故事 發布:2025-01-10 07:47:53 瀏覽:699
南京法官的 發布:2025-01-10 07:46:59 瀏覽:731
法院陳述詞 發布:2025-01-10 07:26:44 瀏覽:951
四川師范大學非全日製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0 07:25:19 瀏覽:508
補償責任的法律規定 發布:2025-01-10 07:25:17 瀏覽:616
新勞動法十年工齡年假嗎 發布:2025-01-10 07:23:43 瀏覽:89
18以後承擔法律責任么 發布:2025-01-10 06:42:49 瀏覽:142
行政法中的授權理論 發布:2025-01-10 06:32:37 瀏覽:852
被告的妻子負連帶責任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發布:2025-01-10 06:24:07 瀏覽:719
宜良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10 06:22:46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