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道德圖
❶ 老子為什麼留下道德經
簡單的說就是,老子要出關,守關的官員尹喜一定讓他寫點東西才放他出關,所以老子就寫了道德經。
老子出關的傳說:
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他決定離開。老子當時是往西邊去(至於老子為什麼要西行,最後到了哪裡,這個目前還沒有定論!),這就得經過函谷關。(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知道是有聖人來了!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就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他傳承點東西,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司馬遷《史記》載:「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老子當然是不太願意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老子沒辦法,於是只得答應條件。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了。我們就是看到這團紫氣也解讀不出來嘛。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了,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世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
❷ 道德圖片
求解,這是馬鞍山哪裡的照片。大概什麼時候的?急,急,急。謝謝!!!!!!
❸ 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老子的意見是:「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它的功能專。這里,「道」之屬所顯現於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稱為「德」,「道」產生了萬事萬物,而且內在於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表現了它的「德」,在人生現實問題上,「道」體現為「德」。
❹ 道德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顧名思義,講的是道和德,先有道而後有德,德不過是道在人類社會的折射,因此,道遠比德更重要。所以,說清了道,德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什麼是道?古往今來,大家都是稀里糊塗矇混過關,道就成了胡說八道的道。所以,對於《道德經》的解讀,絕大部分都是胡說八道。
什麼是道?老子在《道德經》里說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什麼是道,看起來老子也不知道。道,就是不知道的道。不過,老子雖然不知道道是什麼,總算知道道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面這句話怎樣解釋?人法地,就是人類的生存要遵從地理條件的規律;地法天,就是山川河流季節變化的方式要遵從於地球運行的規律;天法道,就是地球的運行要遵從於天地運行的規律;道法自然,就是天地的運行要遵從於宇宙生成滅亡的規律。
所以,道,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天地要遵從的法則。而這個法則的具體內容,老子當然不知道。
實際上,以上的說法也可以說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就是士兵聽班長的,班長聽排長的,排長聽連長的。
到這里,老子的說法非常正確。但是之後,老子開始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
既然說人法天地,那麼在接下來就應該說人怎樣去適應天地,譬如逐水草而居,譬如春情萌動,譬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譬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等。然而,老子卻開始大講人類如何應該法道,如何應該按照道的要求去做。
這,就好像不是教導士兵如何聽從班長的指揮,而是教導士兵去聽排長的指揮。於是,一切亂套。
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什麼?也就是說道的要求是什麼?天地運行,要求各自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互不幹擾互不接觸,就像地球和火星,它們可以靠得很近,它們可以總是互相看見,但是,決不會零距離。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它們都將毀滅。所以,天地運行,追求的是一個永不改變的平衡。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則,就是道。
問題是,老子用這個標准來要求人類。天地的運行,不需要個體的智慧,不需要慾望和追求。如果把這些投射到人類,那就必然是小國寡民、愚民政策和無為而治。
所以,當你明白《道德經》就是試圖用天地運行的「道」來應用於人類,你就能輕松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話。你可以把每一句話轉而用於天地運行,你會發現那就是真理。
所以,道德經其實很簡單,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習了現代天文地理的人來說。是的,天地運行的無為無語保證了「天長地久」。如果人類也能如此,人類也能「千秋萬代」,而不用擔心自我毀滅。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是有慾望有追求的。人如果無知無欲,與草木有什麼區別?
《道德經》的道,是坐而論道的道。
❺ 易經就是簡易道德經
是的
。
。「易經」一詞,最早出於《簡易道德經》記載:「簡生道,易生經,回固恆,固常,包宇,答含宙,無始,無終。」在《簡易道德經》里,易是萬變,經是萬法。對於《易經》,很多學者,光研「易」字,很少談經,人們往往把「經」字當成一種附帶的詞。
❻ 為什麼《老子》又叫道德經
一開始不叫道德經。《韓非子》,是戰國末期的作品,書里引用到老子的話,但專韓非子稱《道德經》屬為《周書》。《史記》西漢初期,寫到老子列傳的時候,是說「上下篇」,沒有說道德經的。頂多說了「老子修道德」而已。馬王堆帛書甲本、乙本,是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道德經全本,也並沒有冠以道德經一名。只是其中一本帛書在每篇最後寫了「德 多少字」「道 多少字」而已。至於道德經這個名字,好像是在唐朝開始才稱呼。
❼ 什麼是思想道德
思想道德素質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在政治傾向、理想信仰、思想觀念、道德情操等方面養成的較穩定的品質
❽ 常言社會公德,到底何為社會公德圖片
公德就是人類文明的底線。比如說,贍養老人,尊重長者,文明禮貌等等,這些是區分人與動物的最大特徵,這是一個很大的范圍,如果有一點沒做到,失德了,那就距離動物近一點,一般人都在公德平均線以上。
❾ 怎麼做人,品德圖片
圖片自己搜搜看~誠信是為人之本。
真誠贏得尊重,虛偽內失去朋友。學會尊重他容人,就是尊重自己。
對於人品不好的人,沒有人會喜歡的,個個離他遠遠的,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性格好的人不管走那兒,只要以誠相待,都會遇到能交心的朋友。
人品好才容易讓人好感~待人誠懇,善解人意,會體貼人,對感情認真負責,有責任心,有遠大理想~
❿ 老子所指的道德指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奇書,老子所著《道德經》曾被做出過無數種解讀。有人認為本書是一本兵書,其中說盡了各種行軍打仗及詭譎變化之事;有人認為本書是一本治國之書,其中內容多離不開君王和臣民,更是將為國、為家作為最終的政治理想;也有人認為,這本書是一本純粹的哲學作品,老子第一次為「道」賦予了超越的屬性,從而使其成為「軸心時代」的東方代表人物。古往今來各家各派的名士對《道德經》一書做出過註解,雖然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不盡相同,但彼此始終不離二字,即《道德經》的最核心——「道德」。
老子所言的「道德」具體指什麼?
老子
唐玄宗在《御制道德真經疏》中曾講到:「《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慾,以虛心實腹為務。」此觀點,作為中國古代皇王社會對《道德經》一書的至高評價,一直影響了幾千年來人們對《道德經》的理解。畢竟,唯有對治家理國有實際作用的作品,才有可能具有流傳萬世的意義。也正因為此,人們對這一傳世之作的理解往往容易禁錮於「人」的概念上,所有的解讀都必定是出於人世的價值和判斷。而「道」本身所有具有的生化性和超越性,其實是「無情」的,是表現為「天地不仁」的。
老子所言的「道德」具體指什麼?
道德經
那麼,若想要理解「道德」二字的真意,一則要跳脫人們在世俗生活中具有強烈認知的儒家忠孝節義的價值觀點,回歸到老子從氣數將盡的周王朝的時代背景下去認知,由此才會更加明白老子作此書的真正意圖所在;二則更要脫離我們當下的語言環境,把「道德」二字與日常中所涉及到的個人品質相剝離,從「道」和「德」之內在與外顯的層面去理解老子對整個宇宙世界的認知,而非僅僅只是對人類社會的敘說,否則就極容易把《道德經》對整個生命體的關注降低到以人為主的高度上。
由此,首先要著重強調「道」的屬性。老子在《道德經》25章中第一次為「道」下了定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在老子的概念中,「道」不再單純地是人們行走的道路,也不僅僅是我們如今所理解的萬物運行的規律,而是在天地誕生之前就存在的某種事物,或者稱為某種具有氤氳、混沌屬性的狀態,是在人類對其有認識之前就已經亘古存在的。在天地萬物中,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是生化一切的本源,又是寓於萬物之中的本性,同時還是生老病死之周而復始的本質。「道」效法的是「自然」,並非我們常說的大自然,而是萬事萬物的自我之本然。在道家的思想觀念中,只有一切事物都按照自我的規則運行,才是世界「周行而不殆」地運轉的內在驅動力。
老子所言的「道德」具體指什麼?
道法自然
「道」雖然並不是一種有形有相的事物,但萬物所具有的道性是共通的。如果在塵世的范圍內來闡述的話就會發現,萬物在同一道性的生化作用下,則會表現了出了萬千種不同的情態。而萬物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表現或存在方式,即是道家所謂的「德」。「道」是「德」的內在屬性,「德」是「道」的外在體現。但同時,「道」與「德」又是不可分離的,二者共同構成了我們所能夠觸及的物質世界。所以蘇子在那篇著名的《赤壁賦》中寫道:「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此「造物者」,即是「道」也;此聲色之屬,即是「德」也。
從「道」的虛空到「德」的實有,中間起到連接作用的便是道家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陰陽與五行。「道」的存在,是以陰陽的方式來運化萬物。《易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整個世界存在的方式正是以陰陽的互相生化為基礎的;「德」的彰顯,是以五行的概念來昭類萬物。金木水火土,並非實指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要素,而是從萬物各自屬性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相生相剋的道理。正是因為有生有克,所以才能保持彼此之間的平衡狀態,不會使世界走向「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的極端。
老子所言的「道德」具體指什麼?
乾坤八卦
所以,在道家的理解中,「道」是形而上的超越,「德」是形而下的展現。在這里提到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又與中學課本中所講到的觀點有所不同。顧名思義,形之上下的概念是建立在萬物固有的形態之上的。從「形而上」方面去探討萬物本我屬性後的真諦,是所有宗教與思想致力於的終極命題;從「形而下」方面去鑽研萬物的具體構成,是所有實踐與技術致力於去深化的歷史使命。以此可知,所謂「科學」,乃是一科之學問,而非僅僅只是指實踐科目的「形而下」。若以「形而下」去驗證、去懷疑甚至去否定「形而上」,便等於是以人們自我的已知去判斷超越形骸的本真是否正確,這無疑是犯了學問上的大忌。南華真人有言:「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在「道」的層面去看這些是是非非的辯解,真乃是貽笑大方之說。
明辨了「道德」二字的實際含義是什麼,也就不難理解《道德經》一書的用意,自然就不會把本書當成是各種方術之流了。「術乃道之末」,老子正是因為看到了人們用盡術數才使天下大亂,所以作書以明其中道理,希望後來者們可以超越彼此之間的不同,從而使天下臻於「玄同」的大境界。聖人之心,可悲可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