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王道德
A. 「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是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講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情味的國家。一個干凈的國家
這是一句不對的話。當成雞湯讀一讀還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奉為人生箴言就太可笑了。
首先,這是不是胡適說的,還有待商榷。《四十自述》等介紹胡適的書中並無記載,題主可以自己去翻翻相關的書看。
再者,這句話本身就講不通。
先說後半句話。後者的話,容易被人認為道德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其實很多人都會把「道德」和「偽道德」混為一談,認為拿輿論去壓制別人就是講道德的後果。錯了,道德是律己的,而不是律人的。至於道德綁架就更是偽道德了,因為發出這個命令的人是通過不顧及別人利益的方式去讓別人無條件服從自己,本質上也是違反道德的。拿道德大棒去打壓別人是偽道德,不是真道德。很多人恐怕連真道德和偽道德都分不清吧……
至於如果人人都只講道德的話,那些真正有道德的人總歸還是不會干壞事,但大部分人道德水平沒那麼高。而且講道德不代表遵守道德,只是口嗨一下而已。那些道德水平一般的人通過口嗨來提升自身優越感,以至於他們會以「道德王子」的身份自居,行為越發不檢點。另外,道德無法懲罰作惡的人,所以說一個壞頭蛆在沒有硬性約束的情況下會越發無底線,而道德水平一般的人也會因此而墮落,但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會受影響的。
所以說,後半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至於前半句話的話,那就完全是胡謅八扯了。
道德和規則的最大區別在於,規則是死的,道德是活的。規則是比較被動的,道德是有自發性的。如果人人都只講規則不講道德,人們頂多做到不做壞事,僅僅不做越雷池的事情就足矣了。但不做壞事就意味著做好事嗎?道德的自發性和主動性是規則所不能替代的。規則不會讓你去幫助別人,不會讓你去關心別人,也不會讓你放下歧視和偏見……
綜上所述,這句話就是胡謅八扯。後半句有一定的道理,告訴人們規則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告訴人們要區分開「真道德」和「偽道德」。前半句就沒什麼價值了。
這種話當成一句雞湯讀一讀,尚且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如果把這句話當成張口就來的人生箴言,那就太可笑了。只可惜啊,如果有名人的名義附體的話,狗屁都是香的,讓人趨之若鶩。很多人崇拜這類「名人名言」,也許只是一種附庸風雅的舉措,或者拿來主義式的吸收;再或者說,哪怕出了錯,名人的名號也能讓他們心安理得。
B. 在紂王妲己迫害臣子時,為什麼只有楊任獲救
那是因為在被紂王和妲己迫害的臣子之中只有楊任一個人在雙眼被挖的時候將對商朝的忠心轉化為了怨恨,之後清虛道德真君感受到了楊任的怨恨,覺得楊任可以和周一起討伐紂王,所以才救下楊任。《封神榜》我們都看過發故事,紂王昏庸無道和狐妖妲己殘害了很多的商朝臣子,但是無論是怎樣善良或者高地位的人都未曾受到神仙的幫助,都是以死告終沒有一個活下來的,而活下來的只有楊任一個,而且還只是楊任被挖眼睛就有神仙下來救助。
由此可見楊任獲救不是偶爾,也不是因為楊任人品很好,而是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存在利益的,如果楊任和其他被紂王和妲己害死的臣子一樣,不管紂王和妲己對自己做了什麼依舊對於商朝忠心無二,那麼楊任也不會獲救,所以沒有利益就算是再好的人,神仙也是不會搭救的,因此楊任被就也屬於是利益的關系。
C. 五大七歲男士能否用個曾用名叫王道德
摘要 您好,您好,針對您的問題解答如下, 如果你現在的名字是在原名基礎上改的,可以把原來那個名字加到「曾用名」里去,否則,不可以。政策參考:《江西省常住戶口登記管理規定》第九十六條 公民申請變更姓名,屬未成年人的,應當經未成年人父母雙方或者監護人協商一致;十周歲以上未成年人變更姓名的,還應當徵得其本人同意;對父母一方亡故、另一方再婚的未成年人,以本人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十六周歲以上未滿十八周歲的,可自主決定本人姓名的變更。第九十七條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請變更姓名:
D. 河北工業大學的王牌專業排名
河北工業大學是一所綜合實力非常強的公辦高校,位列「211工程」,師資力量也非常強,對於廣大考生來說是非常好的報考選擇。
1河北工業大學簡介
河北工業大學坐落於天津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隸屬於河北省,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河北省「國家一流大學建設」一層次學校、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截至2019年9月,學校總佔地4000餘畝,建有天津校區和廊坊分校,其中天津市北辰區主校區佔地面積3063畝;設有18個教學機構,有73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員工27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近1600人,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3612人。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學科領域分別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2河北工業大學排名
根據2020年校友會最新大學排名顯示,河北工業大學位列全國第100名,星級評定為四星級,辦學層次為中國高水平大學。
年度 全國排名 河北省內排名
2020 100 3
2019 141 3
2018 149 3
2017 157 3
2016 130 5
3河北工業大學王牌專業
1.材料物理系
材料物理系的前身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河北工業大學半導體材料研究所。長期以來,圍繞國民經濟和學科建設的需要,專注於半導體材料、磁性材料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工作,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鮮明的產、學、研特色。多年來,為國民經濟建設輸送了一批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其中多數人已在優勢行業、支柱行業、骨幹產業以及新興產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技術骨乾和管理人才。
一、辦學實力
學科優勢明顯。本系所屬一級學科為材料科學與工程,擁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二級學科為材料物理與化學,該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學科積淀深厚,實力強勁。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河北省新型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生態環境與特種信息功能材料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兩個省部級科研平台,並設有信息功能材料研究所。
實驗設備完善。建有材料制備、加工、性能測試與分析實驗室,並建立了多個校外產學研合作基地,是大學生實踐環節培養的重要場所。
教學效果突出,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近三年來,本專業平均有65%的畢業生考取研究生,其中近80%考入了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或中科院半導體所、北京有色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繼續深造。就業率達100%。學生多次獲得河北省和學校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獎勵。曾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高校實驗系統先進集體,並多次被評為河北省科學技術工作先進集體。
二、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雄厚。本系現有教職工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9人。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人,洪堡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任課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三分之一教師具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多名教師在全國學術組織中任職,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通過學術帶頭人和青年學術骨乾的引進和培養,一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脫穎而出,形成了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的學術梯隊,是一支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教學科研隊伍。
三、科學研究
科研特色明顯,成果突出。本系瞄準目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以及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需求,重點研究信息功能材料包括半導體材料、磁性材料等的組成/結構、測試/表徵、制備/合成、性能/應用等四要素及其關系,材料科學和材料工程相輔相成。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及省市級科研項目。獲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著作4部;多項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了鮮明的產、學、研特色。依託本系技術支持的河北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生產基地,產品覆蓋光伏全產業鏈,年產值近200億元,其控股的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於2007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被評為全國產學研合作優秀案例。
2.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本專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培養目標
本專業致力於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國際視野、不斷學習與適應專業技術發展的能力,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科學素養,能夠在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相關領域從事機械產品設計、製造、技術開發、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學生畢業五年左右,預期能達到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成就如下:
目標1:(社會素養)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科學素養。能夠在機械工程及相關領域實踐中綜合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並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目標2:(職業能力)能夠運用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相關領域的工程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從事機械產品設計、製造、技術開發、應用研究、教學科研、工程項目管理及生產管理等工作。
目標3:(競爭能力)具有創新能力,能夠解決機械產品設計、製造過程及其自動化系統復雜工程技術問題,成為所在工作領域的專業技術骨幹。
目標4:(團隊協作)在工作中具有團隊合作精神、溝通交流能力、組織協調及管理能力,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成為項目負責人或管理骨幹。
目標5:(學習能力)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國際視野,能夠不斷學習,適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相關領域前沿科技發展。
主幹課程
工程圖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控制工程基礎、機械製造工程學、機械製造裝備設計、數控技術、機械裝備電氣與PLC控制、液壓與氣壓傳動。
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能從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相關領域的機械產品設計、製造、技術開發、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生產管理等工作。
E. 三綱五常是什麼,具體內容都有哪些
一、三綱五常
1、三綱
具體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中,「君為臣綱」當是其首,其行為規范表現是「忠誠」,即對君主盡心竭力,坦誠相待,如果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會太平安定。
「父為子綱」則是基礎,它所要求的社會規范就是孝敬,即指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父母有過錯,不能觸怒父母,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確的是孝敬,社會規范中的是非,善惡的標准都可不予考慮」。
「夫為妻綱」則是夫妻構成的家庭式人倫關系得以產生的基礎,而對應的行為規范是「節」,朱比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正是對這種行為規范的體現。
2、五常
具體指仁、義、禮、智、信,即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范。「仁」是愛人、人道的意思;「義」是承擔合理的責任的意思;「禮」是道德約束,起到為達到「義」而預防的作用;「智」是指知識,尤其是現代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信」是信任、誠信的意思。
(5)河北王道德擴展閱讀: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婦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
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可謂宇宙的根本法則。
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
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F. 道德標准飽受質疑的國家有哪些
這個不好說。
如果人人都只講道德的話,那些真正有道德的人總歸還是不會干壞事,但大部分人道德水平沒那麼高。而且講道德不代表遵守道德,只是口嗨一下而已。那些道德水平一般的人通過口嗨來提升自身優越感,以至於他們會以「道德王子」的身份自居,行為越發不檢點。另外,道德無法懲罰作惡的人,所以說一個壞頭蛆在沒有硬性約束的情況下會越發無底線,而道德水平一般的人也會因此而墮落,但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會受影響的。
道德和規則的最大區別在於,規則是死的,道德是活的。規則是比較被動的,道德是有自發性的。如果人人都只講規則不講道德,人們頂多做到不做壞事,僅僅不做越雷池的事情就足矣了。道德的自發性和主動性是規則所不能替代的。規則不會讓你去幫助別人,不會讓你去關心別人,也不會讓你放下歧視和偏見。
G.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
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漢〗
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 人。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膠西王相。漢武帝朝舉賢良文學之士,進「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採納,形成「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治格局,為此後兩千餘年間封建統治者所沿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為一,形成封建神學體系。其說以「天人感應」說為中心,以為「君權神授」,「天」對地上統治者經常用符瑞、災異等表示願望或譴責。又將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以論證其「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觀念。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並宣揚「黑、白、赤三統」循環的歷史觀。所著有《春秋繁露》(經後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中國封建社會基本道德規范。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者絕對服從於君、父、夫;為君、為父、為夫者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關系的行為規范。三綱、五常語出西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內容則源於先秦諸子之學,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說;韓非稱「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為「天下之常道」。三綱五常連用始於宋代朱熹。
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按現有文字記述應起於夏禹時期,而以社會思想文化強調其作用的重要性則始於孔子的終身致力而為,然後是孟、荀、董、程、朱的發展豐富和經院形式地實踐演繹。
孔子的倫理道德的思想宣傳創立時期,從其所處時代積極作用的方面講,孔子將文化從上層階級的少數人的范圍傳播到了普遍地民間;他的倫理道德的思想觀念正確地認識到其作用對社會穩定和正常運轉發展的性質;但是,孔子的觀念實踐不能認識到無論是沒落時期的奴隸主階級或者是處於萌動創立新的社會秩序的封建地主階級均需要多樣形式的手段來為自身服務的現實;他不能從哲學上把握倫理道德的人本體的存在和關系中人本體的表現的必然。倫理道德、生產經濟、軍事手段等等均不能獨立絕對化地行之於社會成為社會整體的絕對支撐,而必然是倫理道德、生產經濟、科學技術、政治科學、文學藝術和軍事手段等等的共同結構才能形成健康穩定正常發展的社會實體。人本體的倫理關系中的存在和人本體的受一定倫理形式和觀念的影響、採取一定地倫理道德形式的存在是一切社會中行為的基礎起點。
西周社會的產生發展,在於商紂無道周文王行「仁」道使人心嚮往,並未單純依靠道德教化;周公制禮,以「敬德保民」求「享之天命」,建立奴隸制社會的穩定輝煌時期;周王朝興於禮又未去禮而亡,在於其沒有能繼續全面穩定發展其社會各領域的既有成績,在於其政治的不自覺發展和封建諸候的發展、在於生產經濟等各種文化發展間的不平衡存在,在於兩種不同的倫理關系已在觀念上形成對立、各種不同倫理觀念支配的人本體的對立。
所以,孔子把倫理道德的「仁」、「禮」觀念看成是一種無社會現實各領域結構關系、無歷史發展抽象絕對化地政治存在就是片面地社會存在觀念,期望「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就不是可實踐的社會指導思想,孔子一生抱負終成遺憾就理之所以了,在失去了應有可能的觀念依據的人本體的現實存在,往日倫理關系中的人本體已不是應對新的、倫理形式的代表本體。
孔子的思想觀念作為社會中的一門科學內容,關系社會本體或主體的人的倫理必然和道德原則,關系人本體和自然倫理社會倫理的必然現實存在,人本體的自然本體的規定和社會本體的之雙重規定和歷史必然變化發展的存在,他的積極有意識獨立成論的努力和教育宣傳的實踐本身,也可以作為社會對一切理論獨立建立的必然,去進行分析研究、批判思維、判斷認識。
春秋時期奴隸制的崩潰,形成「天命」與倫理「禮」「紀」間的相對性關系,這是自然知識、生產經濟與軍事力量在社會中作用的被認識和運用產生結果的結果,「天命」與「倫理」之間絕對同一地關系不復存在,甚至是倫理的自然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的作用也動搖了,奴隸主階級集團內的等級秩序更是被裂變的面目全非了,禮的倫理必然性在醞釀之中,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在萌芽建立狀態之中。奴隸制社會的倫理秩序既然產生於原始公社的氏族血緣關系之中、從而突出其個人氏族血緣在社會中的至愛親近、粉飾其絕對性的是其享天命的自我意識,新的政治經濟秩序興起自然而然這一切將受到直接沖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前提下,任何否定「禮」和舊倫理的絕對地位的政治學說和舉動就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可以取天下推進社會歷史進步的違「禮」「紀」悖道德的行為甚至可以認為是大義之舉,故這一時期百家爭鳴,法家和兵家最為社會實力集團所接受,在這個時期不論任何社會力量代表的政治家問政於儒有自取其辱之愚,是此孔子哪有機會獲寵於當時;而且,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前提下也就斷送了集團任何一個可以獲得天下的機會,道德不可能在暴力相向的社會環境中具有稱雄割劇的絕對地作用能力,即便文王周公再世與其興周當時,「禮」也只能為事實上其中一種政治響應力量而不能為取天下的絕對地力量。——所以,群雄並起,何人會「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而斷送機遇呢。
奴隸制的鼎盛發展就是氏族—的血緣宗法制——國家組織一體,並容納異姓婚姻氏族的貴族奴隸主的存在為補充,形成奴隸主階級的存在。孔子所處時期奴隸制的國家集權崩潰,權利下移而政出「諸候」、「大夫」、「陪臣」等。顯然,原先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秩序紊亂。血緣宗法本身就是人的自然的規定性與社會性的同一,血緣宗法在奴隸制中與國家政治的同一就是「家天下」的,就是私有制的極端存在的形式;就是一方面以私有制的極端性的存在,「人」的權利的極端異化在社會中一小部分為人權配天命,而一大部分等同工具財物的非人(人鬲)完全喪失任何現代意義上的人權內容。
奴隸制的崩潰是氏族——國家形式與地域日益開拓、認識視野與生產能力發展的人口數量迅速增長起來形成的政治形式的對立沖突;一方面是國家集權的氏族——家族化的寡頭政治,一方面是地域和交通、財富與人口的為諸候力而據之的條件刺激起來對利益的無限追求,都會形成同氏族和不同氏族間的、甚至是大夫陪臣參予的政治權利爭奪的斗爭;一方面奴隸主殘酷的壓迫,一方面是奴隸們的消極怠工——生產與戰場不用命,解決這樣地社會矛盾狀況形成了封建制社會的必然產生。
封建制的社會倫理狀況,血緣家族的與國家形式的同一不再是無限制的擴張,婚姻的異性家族不再絕對享有皇(或王族)的裂疆封土的權利,皇族的分封也只享有一定范圍內自然資源——土地賦稅——徭役——財物的按法定的徵收享用;土地與地主階級、農奴(農民)階級也不再是絕對全面地奴役的關系,以土地為中介地主享有對土地的所有權——在此前提下收納地租,農奴(農民)則耕種土地交繳地租,農民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工具類的居住類的財產,組成家庭;國家的權利由各級政權依序形成組織系統,家族分封王甚至不再掌握相應地軍隊,官吏在范圍內行使軍、政、教等不同的權利;皇(或王)依賴著主要是階級和國家各級政權行使著天下管理的權利和聚斂財富的為己所用。在這種社會政治、經濟的狀態下,多種姓大分散小集中形成家庭或家族的倫理必然性和普遍性;倫理秩序的普遍性不再是奴隸制社會內奴隸主階級內容的自然血緣的社會秩序化的輩份、等級的規范,而是社會普遍成員自然血緣的社會普遍化秩序;往日奴隸主王的氏族——家族的祖、父、子各輩的長幼男女的貴賤分別,在封建社會的普遍范圍內又演化出與政治權利獨立、政治秩序嚴格地政治倫理形式的普及應用。
孔子理念傳播的倫理仁義,在漢朝武帝即位及之後得到了重視,經董仲舒以系統化和實踐形式化,他的理論以提出「三綱五常」為代表,即: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三綱」是社會中實踐秩序原則的分類,「五常」是實踐的倫理道德的原則內容。董仲舒從孔孟理念中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的五倫中分析認識判斷應以君臣、父子、夫婦的關系最為普遍重要,「君臣」甚至可以泛意為全社會成員的對皇權的服從——只是君臣具有國家形式上組織性與序列性,「父子」是血緣延續的和人類社會延續的現實體現、是社會中自然倫理與社會倫理同一的序時傳播;「夫婦」是婚姻血緣父系社會的肯定,是家庭責任權利義務的絕對性和權威性的肯定。
董仲舒的「五常」與「三綱」統一排斥對倫理必然和道德原則的理性認識,對孔孟的繼承同時否定了前人的「仁德」至上和「仁德」理性形式地認識,他的理論具有明顯地實踐形式性和實踐片面性特徵,如果講孔孟的直接理論中還有誨人不倦和諄諄善導讓人們知道仁與禮為何物,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就是要讓仁與禮通過對君、父、夫的意志服從中得到絕對體現。
曾子曰:……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孝經》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
曰:「禮重」。
「色與禮孰重?」
曰:「禮重。」
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禮迎,則不得妻;不禮迎,則得妻,必禮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者?不揣其本,而齊其未,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珍兄之譬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珍,則不得食,則將珍之乎?愈東家牆面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孟子》告子章句下 「聞誅一夫付矣,未聞弒君也。」《孟子》
與此比較,董仲舒的倫理道德觀念是反對理性認識而帶有明顯地意志客觀絕對化傾向,孔子和孟子則是強調「仁」與「禮」絕對存在前提同時強調其具體關系中的具體體現,反對將「仁」「禮」與其他具體存在對立起來和形式抽象地理解,認為「仁」與「禮」是與視、聽、言、動相同一的而不是相對立的,關健在於事實是否與「仁」「禮」同一。
中國的儒家思想實際上歷經了漫長地二千多年的歷史和不同具體地社會階段,但處於奴隸制沒落時期和封建制正式確立之前為一個史期應是以孔子與孟子同屬一個階段,孟子的觀念也並沒有與當時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取得一致地默契,這一時期社會的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農奴)階級還沒有最終定型;董仲舒的觀念則反映了社會穩定、階級定型構成、封建中央集權確立,他的理論對象面對社會普遍成員的存在,所以有人性「三類」的提法,既所謂:聖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的區別,與孔子的「惟上智與下愚不移」人性論出於一轍,但是孔子「克已復禮」的對象寄望的階級前提的絕對化是根本否定「下愚」社會歷史中絕對存在地位的。然而,董仲舒的理論反映對象作為社會政治經濟地位構成,性三類的內容指向都是社會中肯定存在的階級的代表概念,作為社會完整地政治形式他強調德與刑的並用和「三綱五常」都體現了封建社會狀況統一的政治實踐的意志。
倫理的關注表明社會人本體的存在與關系的地位存在被社會主體意識的承認,道德的關注表明社會人本體的倫理道德意志表現的絕對性程度。前者是人本體存在及其關系客觀規律性的存在,後者則是人的本體主觀積極運動、相互主動作用的一種基本表現。道德的水平狀況表明其對人本體存在的社會狀況反映和反思地肯定或否定的狀況,表明著人本體的意識認識對自身存在的自然血緣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承認程度,表明著存在於人本體的人類社會歷史中自然與社會的認識與實踐發展程度;道德的狀況取決於倫理必然客觀的存在的文明化認識,道德的社會實踐則表明著人本體的倫理文明化發展程度。總而言之,倫理與道德在社會中的觀念反映表明著人類社會對作為社會本體的人的地位承認的變化發展。封建社會對人的承認應該說是社會普遍的,至於人的權利的承認封建社會以「三綱」中各個「綱」的君、父、夫的實體否定了臣、子、妻的實體的絕對地位,這不僅是政治、經濟的否定,而且包括對其認識和行為意志的否定,以「綱」為准,惟命是從而已。
封建社會和奴隸制社會一樣之處,在於採用「上帝」「天命」等神秘主義的宗教思想進行思想統治,而採用這些異於人本體的客觀異己力量來統治現實的人的精神意識,在於這些人本體自身的意識承認其客觀絕對地位。雖然從認識史的變化中人們知道這些「異己」物是人主觀局限意識的臆造,這些情況表明社會階段上人們對這些異己力量的承認和接受也是社會人本體精神存在狀況的一種客觀現實;而當異己神秘的力量絕對地位不再被承認,人們會尋求自我力量的現實體現,之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就在於奴隸制沒落時期的諸候、大夫、陪臣們的意識不承認「神」「怪」的存在,反對秩序的破壞採用暴力、違悖倫理的逆亂作為。孔子的「克己復己」就有著實際針對性,所以才有哲學上的「正名」之說,孔子希望奴隸主諸候最終服從「周禮」「先王」的禮制,而「克己」行為之實。孔子與孟子面臨的社會任務一樣都局限於社會的上層,這突出反映社會倫理矛盾現實、體現理性階段和意識行為的階級層面,任何異於其利益意志的存在都不會被承認、包括神秘主義的「客觀」的神或上帝、包括約束其行為的先王道德行為,利益的現實驅動著意志而奮發圖強。
董仲舒及其之後的程顥、程頤、朱熹的倫理道德的學說,是孔孟禮教的普遍化與宗教神學、天命天理等客觀唯心主義統一的形成,加強對封建主義社會秩序的理論支持,讓人們在禮教普遍客觀化的同時藉助宗教等神秘主義的觀念馴化人們對封建皇權的服從,封建主義社會的倫理政治理論掩蓋了人本體的絕對地位、片面化人本體道德行為——社會自然倫理與宗教神學結合實用地倫理道德觀念的絕對作用,穩定了封建主義制度的長期延續。
至聖先師孔子自然是講人倫道德的祖宗。但孔子的言論很零散,沒有對道德人倫的原則做一個簡明扼要的總的概括。那這個概括是誰做出的?是漢儒的傑出代表董子(董仲舒)。就是「三綱五常」的概括。這個概括很好,很精闢。但董子雖然對倫理道德的總的原則做出了「三綱五常」的精闢概括,卻沒有對它做出哲學上的系統解說論證。而這個工作最後是誰完成的?就是宋儒。其最傑出代表是朱子。朱子創建了一個系統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從哲學高度,論證了三綱五常的合理性。其宏揚闡明聖教之功,無人可比。故我們後人講倫理道德,必須牢記這三位偉人:孔子,董子,朱子。
H. 三綱五常是什麼意思
三綱五常,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准。三綱指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傳說不一,通常指仁、義、禮、智、信。
【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出處】
1、東漢·白虎觀經學會議《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
白話釋義:什麼是三綱呀?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2、漢·王充《論衡·問孔》:「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也。」
白話釋義:五常的含義,愛之仁,正之義,君之禮,哲思智,情同信。
【例句】
1、五四運動前夕的新文化運動,對維系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2、先生九經皆通,無書不讀,豈不曉三綱五常之理?
(8)河北王道德擴展閱讀
一、三綱五常的近義詞
1、清規戒律 [ qīng guī jiè lǜ ]
釋義:清規戒律指佛寺禪院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戒律。泛指束縛人思想行為的規章制度。
出處:南宋·宗鑒《釋門正統》:「元和九百丈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禪林規式;謂之清規。」
白話釋義:元和九百多丈的懷海禪師,開始建立全國的禪林規式,也就是所謂的規則和戒律。
2、三從四德 [ sān cóng sì dé ]
釋義:意思是婦女的思想品德、言語舉止、儀容態度以至家務勞動,都要嚴格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
出處:春秋戰國·佚名《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白話釋義:女子有三從的道義,沒有其他專門的。就是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要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二、三綱五常的反義詞
1、離經叛道 [ lí jīng pàn dào ]
釋義:原指不遵循經書所說的道理,背離儒家的道統。現多比喻背離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或傳統。
出處:元·費唐臣《貶黃州》:「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叛道。」
白話釋義:況且本官志向遠大、言論浮誇,背離佔主導地位的理論或學說。
2、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釋義:原指犯上謀反。現也指罪大惡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
白話釋義:如今項羽在江南弒殺義帝,實在是罪大惡極。
I. 漢代的人道德思想是不是還是很薄弱諸侯王為何都與親人發生不正當關系
漢代中前期,也就是劉邦之後,許多諸侯王(劉姓王)都存在和親人發生不正當關系的情況,這個說穿了就是亂倫。
我們可以將之看作當時的諸侯王道德思想比較薄弱,但是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和當時所處的年代有關:
在漢初,人倫道德和春秋戰國時代要更接近一點,而中國人在漢代前期或者更早期,思想上並未被儒家思想所統治,而儒家思想很強調「禮」的重要性,這個是這些現象的社會基礎。
當然,我們後人往前去看這2000年歷史,自然知道儒家思想對中國的發展既有利又有弊。
我個人覺得,我們當代人沒有必要去太多討論古人門的道德思想問題,時代的差異是無法跨越的鴻溝,你不能拿現在的思想去衡量古人們的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