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中國建設檢察監督

法治中國建設檢察監督

發布時間: 2022-05-11 09:12:47

A.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做到哪些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1、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憲法是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權威.要進一步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序,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會忠於、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制度.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
2、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推進綜合執法,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減少行政執法層級,加強食品葯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海域海島等重點領域基層執法力量.理順城管執法體制,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
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經費由財政保障制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
3、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統一招錄、有序交流、逐級遴選機制,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職業保障制度。
4、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
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錄制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強化監督制度.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B. 法治中國的司法建設

人民法院是中國的審判機關。人民檢察院是中國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照《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分別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中國審判機關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中國建立健全了審判制度,完善了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大審判體系,形成了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的現代司法制度,努力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正義。
公開審判制度。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依法公開、及時公開的原則。離婚案件和涉及商業秘密的民事訴訟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其他的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犯罪外,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一律公開進行。對公開開庭審理的案件預先公告,允許公民和新聞媒體記者旁聽審理過程。人民法院還主動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旁聽案件的審理,在審理過程中公開舉證、質證,公開審判,在法定時限內快速完整地公開與保護當事人權利有關的立案、審判、執行工作各重要環節的有效信息。
合議制度。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除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外,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審判上訴和抗訴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人民陪審員制度。為保障公民依法參加審判活動,促進司法公正,除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外,人民法院審理社會影響較大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訴訟案件,以及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請由人民陪審員參加的一審案件,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合議庭審判案件,除不得擔任審判長外,與合議庭其他成員享有同等的權利,承擔同等的義務,並共同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行使表決權。
辯護制度。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確保刑事訴訟程序正義,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辯護權,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辯護人依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訴訟代理制度。在民事、行政訴訟活動中,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其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之間相互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均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訴訟代理人以當事人的名義參加訴訟活動,實現和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迴避制度。案件當事人如果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審判人員如果是案件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或者認為自己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的,必須迴避。
司法調解制度。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原則,根據自願、合法、民主的要求,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採取調解的方式,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解決民事權益的爭議。2006年全國民事一審案件的調解撤訴率約為56%。
司法救助制度。對於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為維護自己合法權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實行緩交、減交、免交訴訟費用的救助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定》,依法保障弱勢群體的訴訟權利。
兩審終審的審級制度。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或者裁定,在法定期限內,當事人可以依法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當事人不上訴的,法定期滿即發生法律效力。對上訴、抗訴的案件的判決和裁定,上一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和裁定,除死刑案件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復核外,都是終審判決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是終審判決和裁定。
死刑復核制度。死刑復核制度是獨立於兩審終審的審級制度以外的、對判處死刑的案件進行復查核準的重要制度。死刑除了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於復核死刑案件若干問題的決定》,嚴格掌握和統一死刑適用的標准、統一死刑案件的證據標准,嚴格規范死刑復核程序,確保死刑案件的慎重與公正。從2006年下半年起,所有死刑二審案件全部開庭審理。
中國檢察機關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軍事檢察院等專門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檢察機關,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人民檢察院的職責是維護司法公正和法律的正確實施。法律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叛國案、分裂國家案以及嚴重破壞國家的政策、法律、政令統一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檢察權;對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貪污受賄、瀆職侵權等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進行偵查;對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的案件,依法決定是否批准逮捕;對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進行審查後,依法作出起訴或者不起訴的決定;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或支持公訴等。法律還規定,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公安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偵查活動,監獄的執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監督。各級人民檢察院設立檢察委員會,在檢察長的主持下,討論決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問題。
中國制定了《仲裁法》、《律師法》、《公證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建立了仲裁製度、律師制度、公證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考試制度等制度。
《仲裁法》規定,根據自願原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和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不能仲裁。中國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除非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當事人不能就同一糾紛再次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律師法》規定,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的人員申請律師執業,必須擁護憲法,在律師事務所實習滿一年,品行良好,才能取得律師執業證書。律師可以接受聘請擔任法律顧問,可以接受委託擔任訴訟代理人,可以為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擔任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律師依法執業受法律保護。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有律師事務所13000多個,執業律師130000多人。中國的律師事務所可以由律師合夥或者個人設立,也可以由國家出資設立。
《公證法》規定,擔任公證員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取得執業資格。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公證機構可以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公證文書具有法定的效力,主要包括證據效力、強制執行效力、法律行為要件效力、公示及對抗第三人效力、不可撤銷效力等。全國公證機構年辦證量均在1000萬件左右,其中涉外公證300多萬件,發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有公證機構3000多家,執業公證員近12000人。
中國自1994年起開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公民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依法請求國家賠償,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請求支付勞動報酬,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申請法律援助。在刑事訴訟中,公民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委託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申請法律援助;對於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各級政府建立了法律援助機構,設置了法律援助專職工作人員。

C. 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個體系是什麼

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個體系是: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加快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1、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一些法律規范不協調、不一致、體系性差等問題依然存在。

2、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對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提出了更為突出、更加緊迫的要求。「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於事。」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重點難點,加強法治實施能力建設,以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提升全面依法治國的成效。

3、加快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效制約和監督,才能確保公權力的行使永遠體現黨和人民意志,始終為人民服務。近年來,我們黨堅持加強對權力的監督,構建結實的制度籠子,努力使權力運行處於陽光之下,一套集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於一體,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的監督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4、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沒有法治保障體系作為動力和規范,全面依法治國的「火車頭」就開不動、跑不快甚至跑偏、脫軌。需要看到,構建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亟須對各種制約因素進行系統梳理和逐一解決。例如,強化體制機制保障,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確保行政機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5、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依法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到一個新高度,《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等一系列相關法規成為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途徑與保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都是黨和人民意志的反映,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D. 十八屆三中全會規定的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措施有哪些

(1)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憲法是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權威。要進一步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序,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會忠於、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制度。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
(2)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推進綜合執法,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減少行政執法層級,加強食品葯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海域海島等重點領域基層執法力量。理順城管執法體制,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
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經費由財政保障制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
(3)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統一招錄、有序交流、逐級遴選機制,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職業保障制度。
(4)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
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錄制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強化監督制度。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
(5)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
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E. 建設法治中國獻一策

建設法治中國,培養法制人才
法治人才培養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保障
法律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在制度與人的關繫上來看,好的制度還要靠人去執行,制度本身也要靠人去制定。明代海瑞即言:「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則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則法必不能濟。人法兼資,而天下之治成。」這說明,要推進依法治國建設,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絕對是一個關鍵因素。
法治工作隊伍既包括法治專門隊伍,也包括法律服務隊伍;前者包括立法隊伍、行政執法隊伍、司法隊伍,後者主要是律師隊伍;在廣義上,法治隊伍還應包括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隊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一個立體、動態、有機完整的體系,它包括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法治人才隊伍是法治保障體系中一個重要方面,直接影響著其他體系的形成和實現。只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以及促進全民守法的重任才能得到更好地實現。
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進入本世紀的10多年來,經過恢復、重建、改革和發展,在我國以法學學士、碩士、博士教育為主體,法學專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法學教育體系已經形成,在招生人數、向國家和社會輸送法治人才方面形成了相當規模,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需要。據粗略統計,1977年,全國只有三所法律院系,1978年全國法學專業共有在校學生223人,到1990年全國已有70多所高校設置法律院系或法學專業,1999年這一數量已經超過300所,而現在全國有600多所高校有法學本科專業,全國每年招收法學本科生超過10萬,在校的法學本科生超過了40萬;300多所大學或者研究機構招生法學碩士或者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年度招生約2萬人,在校生規模超過6萬人;有40多所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具有招收法學博士的資格,法學博士研究生年度招生超過1000人,在校生規模大約3000人。法治人才隊伍的壯大,為推動中國的法治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同時,我國的法學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具體體現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不夠深入,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不足。法治人才的培養面臨著多重矛盾和困境,主要包括規模和質量的矛盾、現實需求和供給不足的矛盾、模式化培養和多樣化需求的矛盾、法學教育和司法考試的矛盾等。其中,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一方面,法律類專業擴張迅速,但低水平重復建設較多,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就業形勢嚴峻,法科畢業生總體上供過於求,法科畢業生就業率非常低,近年來甚至被排到了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之一而被警示,已經就職的多數人也從事著與法律無關的工作;另一方面,人才培養規格單一,難以滿足社會對多樣化法治人才的需求,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法治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高層次法律職業人才和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嚴重不足,以至於我國涉及世貿和其他國際爭端的官司往往要請國外的律師,面臨很大的泄密風險,相關國際組織中的我國法律雇員也少得可憐。因此,有人指出,我國法學教育現在面臨的最基本問題是學生的就業生存,還談不到培養的法學人才怎麼引領社會發展,怎麼參與國家、國際社會的事務與秩序構建。這種觀點雖然不夠全面,但也有一定道理。這些都為我國法治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強我國法治人才培養需要創新培養機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法治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機遇。法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嚴密的邏輯體系,這決定了法治隊伍的基本特點也在於其專業性,要求具有法律專業精神和專業素養,形成法律職業共同體,即以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家為核心的法律職業人員所組成的特殊的社會群體。它必須經過專門法律教育和職業訓練,是具有統一的法律知識背景、模式化思維方式、共同法律語言的知識共同體;其成員間通過長期對法治事業的參與和投入,達成了職業倫理共識,是精神上高度統一的信仰共同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形成法律職業共同體成為我國法治社會生活的內在要求。法治人才隊伍和法律職業共同體不會自發形成,而需要培養。雖然培養的渠道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無疑是專門法學教育機構的專業培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法學教育。與此同時,我們建設的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必須始終高度重視和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精髓貫徹其中,來加強法治人才的培養。結合四中全會精神和我國法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滿足法治國家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可以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夯實法學教育基礎。在技術的教育之上是思想的教育。法學教育應當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組織編寫和全面採用國家統一的法律類專業核心教材,納入司法考試必考范圍。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規范、基本能力的訓練,使之有清晰的邏輯思維,有較好的組織材料、推理、表達的能力。
第二,加強職業素養教育,培養法律職業操守和職業倫理。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導向,在知識與技能教育之外,進行深入細致的職業倫理教育,使得培養出的人才具有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民主意識、公正意識,為全民法治素養的培育奠定基礎,以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第三,進一步明確各層次法學教育的定位,實行法治人才的分類培養。法學本科教育、法律碩士教育、法學碩士教育、法學博士教育等不同層次教育有各自的功能和目標定位。法治國家建設既需要立法人才、行政執法人才、司法人才等法治專門隊伍和律師等法律服務隊伍,也需要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人才隊伍,法律職業人才和法學學術人才宜做分類培養。其中,法學學術人才培養應當少而精,而法律職業人才培養則是主要任務,為此應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
第四,建設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於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應當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
第五,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實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門人員互聘計劃,重點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深厚、熟悉中國國情的高水平法學家和專家團隊,建設高素質學術帶頭人、骨幹教師等。

F. 如何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深入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一、堅持科學立法,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領域、新情況、新特點,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及時制定、修改、完善各項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
二、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法治國家對政府行政活動的基本要求。深入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恰當行使自由裁量權,正確使用相關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損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盡可能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應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五是要求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六是要求權責統一。通過科學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規定和配置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和責任,保持責任與權力的對應;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切實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三、堅持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發揮著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保障社會成員合法權益,建立和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等重要作用。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對於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要堅持司法公正。嚴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同時理性地權衡案件所關涉的各種社會利益,妥善把握和處理好案件所關涉的各種關系,對各類案件作出正確處理,對各種糾紛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實現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資源,不斷完善司法程序,切實改進司法作風,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全面提升司法活動的效率,有效應對社會生活中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
要樹立司法權威。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要切實做到公正、高效、廉潔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會要依照憲法的規定,尊重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尊重司法機關作出的生效裁決。
四、堅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社會成員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社會基礎: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每一個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模範帶頭遵守法律;每一個社會成員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必須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的合法權利與自由,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運用法律規定或法律允許的方式與手段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要廣泛深入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五、強化監督制約,構建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社會主義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權之治」。要從法律上構建起「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以道德制約權力」的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以保證執政黨的權力和立法、執法、司法等各種權力的設置和行使始終不偏離我國民主政治的正確軌道。要圍繞權力運行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完善各種權力的配置,統籌發揮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人民法院對於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專門監督機關的監督以及行政機關自我約束與監督的作用,擴大公民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有序參與,強化人民群眾對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廣泛監督,同時重視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要從法律上規范各種監督行為,不斷提升監督的科學性、合理性,建設性和實效性。

G. 檢察院對政府部門監督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中國檢察制度應當是應然性與實然性的統一。也就是說,一方面必須內符合中國檢察制度容的本質和規律,必須符合我們設置中國檢察制度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必須符合我國法律監督現實的客觀需要與可能。近些年來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監督的實踐充分證明,檢察機關對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行政執法行為的監督不是檢察機關創新沖動的權力越界,而是完善我國行政法制監督制度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我國憲法對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應然性要求和中國檢察制度、行政法制監督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H. 檢察機關如何加強對權力運行的法律監督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7日訊(記者 李萬祥)9月1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印發《關於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確定了北京、吉林、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西、重慶、寧夏為開展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改革試點的省(區、市),明確了人民監督員的設置、管理和選任機關、選任條件、選任程序。其實,9月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就印發《人民監督員監督范圍和監督程序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下稱《方案》),確定自今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改革試點地區的檢察機關,同步開展人民監督員監督范圍和監督程序改革試點工作。

9月17日,中國經濟網記者就《關於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人民監督員監督范圍和監督程序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相關問題專訪了最高檢辦公廳負責人。

問:請介紹一下《意見》出台的背景和意義?

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廣泛實行人民監督員制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文件中對改革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作出明確部署。經最高檢、司法部研究,報中央領導同志和中央政法委同意,由司法行政機關負責選任管理人民監督員,開展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改革試點。

人民監督員的選任管理是人民監督員制度的基礎性工作。改革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由司法行政機關負責人民監督員的選任和培訓、考核、獎懲等管理工作,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有利於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提高人民監督員制度公信力,加強對檢察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提升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能力,對於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問:為何改變原有的選任管理方式,由司法行政機關負責選任管理人民監督員?

答:作為一項外部監督制度,監督主體即人民監督員應該由檢察機關以外的單位或部門負責選任管理,才能從源頭上保證制度的公信力和監督的實效。由於人民監督員制度是檢察機關主動創設的一項制度,在制度試點階段和擴大試點工作之初,為及時啟動和推廣這項工作,人民監督員是由檢察機關商請其他單位、組織民主推薦,檢察機關進行考察確認後產生的。2010年10月,最高檢部署在全國檢察機關全面實行人民監督員制度至今,各地檢察機關主要實行由上一級檢察院和「選任委員會」兩種方式選任人民監督員,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各個檢察院自行選任人民監督員監督自身執法辦案活動的矛盾,從程序上加強了對人民監督員行使監督權的保障。

為從根本上解決檢察機關「自己選人監督自己」的問題,推動人民監督員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最高檢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司法改革要求,對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改革進行了重點研究。在深入調研論證、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最高檢提出了由司法行政機關負責選任管理人民監督員的改革思路。自2013年10月以來,最高檢與司法部通過多次協商並組織開展聯合調研等活動,就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改革達成了一致意見,認為由司法行政機關選任管理人民監督員符合中央司法改革精神和人民監督員工作實際,有利於強化司法民主,拓寬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渠道;有利於體現人民監督員制度的外部監督屬性,加強對司法權運行的監督制約;有利於綜合發揮司法行政職能和法律監督職能,更好地促進國家民主法治建設。後經最高檢和司法部商議,制定人民監督員選任管理方式改革試點工作意見,在部分省市開展改革試點工作。

問:為何要拓展人民監督員監督案件范圍,完善人民監督員監督程序?

答:修改後刑訴法確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賦予檢察機關採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等強制措施的職權,並對阻礙辯護人、訴訟代理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和應當退還取保候審保證金不退還等司法權行使加強監督制約。《方案》根據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將查辦職務犯罪案件中可能出現問題的三種情形納入人民監督員監督范圍。

人民監督員制度自2010年10月全面實行以來,在實際運行中遇到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監督評議案件程序不完善、人民監督員知情權保障不到位、對採納多數人民監督員意見的處理決定缺乏救濟程序等。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民監督員參與監督的積極性,弱化了監督效果,制約了人民監督員工作的健康深入開展。《方案》針對這些問題,從完善監督前、監督中的程序,設置復議程序,建立健全知情權保障機制等方面作出調整。

問:為何設置復議程序?

答:人民監督員監督效果的實現要有健全的程序作為保障。實踐中許多人民監督員認為,僅經過一次監督評議,對多數不同意檢察機關處理決定的監督意見沒有救濟程序,影響人民監督員參與案件監督工作的積極性,監督效果不能完全保證。為此,《方案》明確檢察機關處理決定未採納多數人民監督員評議表決意見,經反饋後,多數人民監督員仍然不同意的,可以要求組織案件監督的檢察院復議一次。

問:如何保障人民監督員知情權?

答:知情是監督的前提。人民監督員對案件監督知情渠道較少、缺乏制度保障等是人民監督員工作客觀存在的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監督員案件的案源問題,更好地發揮人民監督員監督作用,必須建立和健全知情權保障機制。

比如,建立職務犯罪案件台賬制度。建立案件台賬既是檢務公開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民監督員發現監督線索、啟動監督程序的重要保障。《方案》要求,對職務犯罪立案情況、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情況,扣押財物的保管、處理、移送、退還情況,以及刑事賠償案件辦理情況建立相應台賬,供人們監督員查閱,便於人民監督員掌握案件辦理情況和發現監督線索。

建立人民監督員監督事項告知制度。控申部門接待屬於本院辦理的職務犯罪案件舉報人、申訴人時,應告知其在控申部門處理完畢後,對處理結果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向人民監督員反映。在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的偵查、審查逮捕、審查起訴等訴訟環節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執行搜查、扣押時以及執行凍結後,應向舉報人、申訴人、犯罪嫌疑人及其近親屬告知有關人民監督員監督事項的內容。相關告知文書附卷備查。

建立人民監督員參與案件跟蹤回訪、執法檢查等機制。《方案》建議,在開展職務犯罪案件跟蹤回訪、執法檢查、執法評查等工作中,應邀請和組織人民監督員參加。在查封、扣押職務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財務和文件時,可以邀請人民監督員作為見證人並接受其監督。

I.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的五大監督格局

會議提出的「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這「五個體系」將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再上新台階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必須於法有據,必須始終在法治的軌道上。但是,法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完備的過程。新一屆黨中央高舉依法治國偉大旗幟,並將於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工作若乾重大問題,其目的就是要為今後乃至更長時期如何推進依法治國統一思想、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從而更好、更有效地指導依法治國工作。當然,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從中央到地方始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固步自封、因循守舊,難以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法律再完備、規范再嚴格,不實施、不落實、不執行,都是空擺。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本質體現。必須通過各級各地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以及全面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使懂法、遵法、用法、守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自覺,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各級各地各部門務必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推進依法治國「落地生根」。

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是依法治國的根本。監督是良葯。法治中國建設、依法治國方略的完備和落實,沒有嚴密的監督體系不行。法治監督體系分國家和社會兩種體系。國家監督分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三種監督。具體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民代表大會和人大常委會。社會監督是國家監督的重要來源和重要補充,體現了人民直接參加國家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如社會輿論監督、新聞媒體監督、群眾監督等。只有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監督是責任。對於地方政府幹預執法部門的行為,對於執法部門執法違法的行為,對於那些玩忽職守、不作為的行為,對於那些損害群眾利益、破壞社會公平正義的行為,都要嚴格追究辦事人的責任及責任單位的領導責任,視其情節,給予處分、撤職,甚至刑事處罰。

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依法治國的標志。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央提出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積極推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法治保障的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黨員、幹部心裡要始終裝著人民,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社會、服務基層,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以優質高效的服務贏得群眾支持和信賴;要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法律需求,把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作為重要任務,積極做好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法律服務、法制宣傳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幫助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人心安定、社會和諧,共同營造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法治環境。

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必須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水平,不斷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和中央部門雖然制定了一大批黨內法規,但是,由於立法沒有整體規劃,缺乏頂層設計,使得黨內法規存在「碎片化」現象:許多領域缺少必要的基礎主幹性的法規,有的領域雖有基礎主幹性法規,卻缺少配套性法規,還有些領域的某些法規存在著相互重復,甚至相互沖突的情形。這就需要不斷加強黨內法規清理,並不斷完善、規范黨內法規體系,使黨內法規制定和落實工作更加有序,使依法執政更有底氣,從而領導好、推進好依法治國各項工作。

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工程、系統工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需要強化頂層設計更需要狠抓貫徹落實,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既需要國家層面更需要社會層面,既需要搶抓當前更需要常態長效。有了「五個體系」的支撐和保障,依法治國將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新的強大動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J. 中國的法治建設的重要

重大意義抄: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內和改善黨的領導;容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熱點內容
非責任事故法律依據 發布:2024-11-03 02:12:58 瀏覽:864
勞動法關於拖欠工資的條款 發布:2024-11-03 01:48:40 瀏覽:225
寧波大學訴訟法研究所 發布:2024-11-03 01:31:10 瀏覽:911
遼寧省北票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03 00:47:34 瀏覽:511
法治解難題 發布:2024-11-02 23:54:00 瀏覽:17
政務院和法院 發布:2024-11-02 23:47:43 瀏覽:427
一般來說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 發布:2024-11-02 23:33:08 瀏覽:576
快遞條例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2 23:08:48 瀏覽:237
物業管理人員罰款條例 發布:2024-11-02 21:59:17 瀏覽:251
四中全會依法治國認識 發布:2024-11-02 21:55:50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