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武則天以道德

武則天以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11 09:52:28

Ⅰ 武則天身為史上第一位女皇,她都創造了哪些記錄

武則天做為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創造了唐朝的盛世,她在位期間,大肆打壓門閥貴族,扶持庶族,使權力更加的集中,為以後的中國政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大力發展科舉,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嚴懲不貸,她賞罰分明,對有功之臣的獎賞從來都不吝嗇。她重農耕地,為了減輕百姓的壓力,她下令減輕賦稅,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她去世後留下了一個無字碑,將她的功績交於世人評論。她將女子的地位提高,她留下無字碑讓後人評價她的功過。她把國家治理的國富民安,兵強馬壯,是個難得的明君。

Ⅱ 武則天的主要事跡有哪些

一代女皇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皇後,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後。王皇後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宮中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理朝政顯才華 登上皇後寶座的武則天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廢為庶人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資治通鑒》載,唐高宗偶然行間其所,見門窗關閉甚嚴,於是呼曰:「皇後淑妃安在?」二人聽了嗚咽痛哭,說皇上如果念舊日情份使妾再見天日,請改此院為回心院。她們希望唐高宗回心轉意,撤銷對她們的處分。這件事很快被武則天知道。她身為皇後,對後宮操有生殺之權,但她深知一旦讓王皇後、蕭淑妃重見天日將意味著什麼。所以,武則天採取果斷措施,縊死王、蕭二人,以絕後患。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密切配合雖開始於顯慶年間(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際(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礎。《資治通鑒》中載有衛尉卿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潛布心腹於武昭儀的事。說明在永徽年間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可以說他們的配合體制在顯慶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顯慶四年(659年)貶逐長孫無忌之後,史稱「政歸中宮」,武則天在朝廷的影響已比較深遠。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風眩病。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請武則天裁決。武則天生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都稱皇帝之意,從此委以政事,權力與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為文武聖皇帝,自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九月,下詔追復長孫無忌官爵,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長孫無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復;(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上表之後,皇帝下詔施行。從此,武則天在國內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國使臣都共稱唐高宗、武則天為「二聖」。 為稱帝斬政敵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高宗的遺詔,無疑是留給武則天的「尚方寶劍」,成為她日後臨朝的法寶。光宅元年(684年),在廢掉李顯立李旦為皇帝後,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改元光宅。 武則天在消除政敵、為稱帝掃清道路的斗爭中,採用過兩個特殊手段——酷吏與銅匭。酷吏即濫用刑罰、殘害無辜的官吏。銅匭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魚承華之子魚保家設計的,是一個四面開口的意見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東面口曰延恩,獻賦誦求官職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事密計者投之。由正諫大夫、拾遺、補闕各一人管理。武則天為了掃除政敵,它便成為酷吏羅織罪名判殺政敵的工具,因此在歷史上留了一個「告密筒」的臭名。其實,它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沿用時間也很長。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在6萬民眾與官員的擁護下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歷史上將武則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讓帝位去帝號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聖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託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於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後碑於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乾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並)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於李顯。二十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二十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後、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於乾陵,謚號「則天大聖皇後」;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天後」,後又改稱「大聖天後」;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後」;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了家族天下的傳統,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了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指責為「狠毒、淫盪、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輝煌政績。 按照唐初後宮的制度,有所謂「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編制,也就是說,除了皇後之外,還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貴妃、德妃、淑妃、賢妃。 「九嬪」是: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婦」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還有上千的沒有名號的宮女。 編制嚴謹只能依次升補,不能巧立名目,隨意更改。武則天被封為「才人」,算起來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幾位,以她十四歲的年紀,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國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禪,登上山頂,認為泰山太偉大了,置於齊魯平原中,是「蔑矣!盡矣!無以加矣!」都無法形容了,於是立一塊無字碑。另一塊就是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Ⅲ 武則天一生的重要事跡

1、用人上,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維護統治,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但是武則天還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

2、經濟上,武則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數永徽三年(652年)為380萬戶,到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長到615萬戶。

3、宗教上,武則天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女皇,不但會將漢字中的佛字簡化為「仏」,而且還會將國字造成「圀」。而無字碑就是東亞蒙古人種對時空概念的一種表現而已:即將過去放在身前,而將未來放在身後,也就是「無」代表未來,而「有"則象徵過去。

4、政治上,武則天天生就是一個政治家,善於察言觀色,在太宗時期不是特別得寵,就轉向了儲君李治,後來李治當了皇帝,就把出家為尼的她又接進宮去,拜為昭儀。此後因為高宗體弱,武則天就借機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買人心,在690年,以周代唐,當上了皇帝。

5、對外交流上,武則天為保障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積極收復安西四鎮,使唐朝與歐洲的東羅馬帝國聯系在一起;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使唐朝與東南亞、南亞、中亞的國家連接在一起。

參考資料

網路-武則天

Ⅳ 如何正確評價武則天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並州文水縣(現成山西文水縣東),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

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結束,唐朝復辟,恢復以神都為東都。神龍元年農歷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後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

人物生平

出生

武氏為並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東)人,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於帝都長安,一說生於利州。武氏是武士彟和楊氏的次女,有異母兄長武元慶、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兩人,一位是韓國夫人武順,另一位是郭夫人。武氏的本名沒有被記載下來,今有人推測為武元華。

其父武士彟從事木材買賣,家境殷實,富有。隋煬帝大業末年,李淵任職河東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結識。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後,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後,曾以「元從功臣」歷官工部尚書、黃門侍郎、判六尚書事、揚州都督府長史、利州、荊州都督等職,貞觀中,累遷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父親武士彟在貞觀九年(635年)逝世後,堂兄武惟良、武懷運及武元爽等對其母親楊氏失禮。

初入入宮

貞觀十一年(638年)十一月,唐太宗聽說年輕的武氏有才貌,便將她納入宮中,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後世訛稱武媚娘。武氏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對宮中生活,晚年的武氏曾回憶為太宗馴馬一事。當時,太宗有名馬獅子驄,肥逸無能調馭者。武氏侍候在側,對太宗說:『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太宗壯武氏之志。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此後,在侍奉太宗之際,武才人和李治相識並產生愛慕之心。

削發與再次入宮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逝世,武才人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發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氏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這時,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後看在眼裡,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氏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當即應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氏便再度入宮,入宮前武氏已懷孕了,入宮後生下兒子李弘。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在後宮有人放出不利王皇後之謠言,傳說:王皇後與其母柳氏找來巫師,她們想企圖用厭勝之術將武昭儀詛咒而死亡。但這不利謠言無所證據下傳到皇帝耳里後,在唐高宗大怒之下,聽信並將其母柳氏趕出皇宮,而且還想把武昭儀由昭儀升為一品宸妃(唐朝後宮四夫人中本來並無宸妃此封號,而原本的四夫人名額已滿,唐高宗為了武氏,才創宸妃封號),由於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不久,中書舍人李義府等人得知高宗欲行廢皇後而立武昭儀消息後,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也向唐高宗接連投遞了請求立武昭儀為後的表章。唐高宗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廢立之意再次萌生。

為後

武則天攻於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歲才產下長女,據《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的長女出生後才一月之際,王皇後來看過她的女兒之後,她就親手把女兒給掐死,並嫁禍於王皇後,高宗一氣之下把皇後打入冷宮,後來被武則天暗中殺死。書里的原話是「送到日本」。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唐高宗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唐高宗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高宗政治上的「戰友」。他們重賞首個明確支持「廢王立武」的五品官員李義府,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形成了「擁武派」,打破了原來鐵板一塊的局面,後來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賜姓李)說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打動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可以說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於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為皇後,武則天隨後做出一系列舉動:殘忍地虐殺了王皇後和蕭淑妃;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做了太子;為高宗出謀劃策,採用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最後除掉了長孫無忌。至此,高宗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掌政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患上頭風之疾,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遂命武皇後代理朝政。在麟德元年(664年)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氏皇後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後詔書還未草擬好,武皇後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面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滿門抄斬。

乾封二年(667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弘監國。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欲自尊。十二月武後上表建議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下)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喪服)三年(過去是一年)。十,上元《年號)前勛官已給告身(委任狀)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高宗詔皆施行之。武則天能夠重視農業生產,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辟,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所編《兆人本業》農書,頒行天下,影響很大。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其宗教政策乃以佛教在道教之上。

上元二年(675年)三月,武後召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范》、《青宮紀要》、《少陽正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范要略》、《樂書要錄》、《百僚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時高宗風眩更甚,擬使武後攝政,宰相郝處俊說:「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後乎!」高宗才罷攝政之意。太子李弘深為高宗鍾愛,高宗欲禪位於太子。武後想總攬大權,不滿於太子弘,剛好太子弘見蕭淑妃之女義陽、宣城二公主因母得罪武後而被幽禁宮中,年逾三十而未嫁,奏請出降,高宗許之。武後怒,不久太子死於合壁宮,時人以為武後所毒殺。

廢立與稱制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則天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後被尊為皇太後。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欲以韋後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不聽,武後遂廢唐中宗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後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同年九月,徐敬業、徐敬猷兄弟聯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後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後下令製造銅匭(銅制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後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陞官。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同時,武後又先後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於是在朝廷內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為獎勵告密,武後對告密者破例授官,以賣餅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無賴,因誣告舒王元名與恆州刺史裴貞謀反,被任命為游擊將軍、侍御史。王弘義以無德行見稱,告鄉里謀反,擢授殿中侍御史。是年殺安南王穎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故太子李賢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殺戮殆盡,其幼弱倖存者亦流嶺南,又誅其親黨數百家。

武後謀奪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沖,垂拱四年(688年)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應。武後分遣丘神勣、魏崇裕擊之。琅邪王李沖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李貞兵敗自殺。武後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

這年命令僧薛懷義率令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條九龍作捧著的姿態。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萬象神宮」。明堂既成,又命僧薛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於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這個大像。所花費用以萬億計,政府財政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後,武後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後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武後當政期間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共錄取進士205人,高宗武後統治期間共錄取一千餘人。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貞觀時增加一倍以上。武後載初元年(690年)武後在洛城殿對貢士親發策問,是「殿試」之始。是年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推舉人材,一年後共舉薦一百餘人,武後不問出身,全部加以接見,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省)舍人、給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制度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之語。武後雖以官位收買人心,但對不稱職的人亦會加以罷黜;明察善斷,故當時的人亦樂於為武後效力。

武後稱帝

次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說武後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後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後准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武後稱聖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河南博物館所藏武瞾金簡,中國唯一的皇帝金簡。武氏在久視元年(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譴宮廷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

同年九月,武氏派右鷹揚衛將軍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赴西域征討吐蕃。十月,唐軍大勝,連克於闐、疏勒、龜茲、碎葉等安西四鎮,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玆,發兵戍守。

長壽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領請以銅鐵鑄天樞,立於端門外,以歌頌武後的功德。武後親題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天樞鑄造歷時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為鐵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環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直徑三丈,盤上四龍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領之名於其上。用銅鐵二百萬斤,「請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率兵起義,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翙。武氏派將軍曹仁節、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討。由於誤中吐蕃伏兵,全軍覆沒。接著,武氏再派武攸宜、王孝傑等率兵討伐,均大敗而歸。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則天又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吒忠義率兵二十萬,討伐契丹。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契丹余眾歸降於突厥。

神功元年(697年)武氏使武懿宗審訊劉思禮謀反事,武魏宗說只要劉思禮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謀反,就免其死罪,於是劉思禮誣告宰相李元素、孫元亨等三十六家「海內名士」,皆遭滅族,親舊連坐流竄者千餘人。時人以為武懿宗之殘暴僅次於周興、來俊臣。

是年,來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則天唯一長大成人的親生女兒),又欲誣皇嗣(唐睿宗)及廬陵王(唐中宗)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打盡。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仇家爭食其肉,不一會就食盡。來俊臣凶狡貪暴網羅無辜,織成反狀,殺人不可勝計。「贓賄如山,冤魂塞路」,武後亦知天下憤怨,下令數他的罪狀,並沒收其家財。

聖歷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當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後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後猶豫未決,狄仁傑對武後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後之侄,中宗、睿宗則武後之子)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又勸武後召還廬陵王(中宗)。武後由是無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乃召廬陵王還東都,皇嗣(睿宗)請遜位於廬陵王,武後立廬陵王為皇太子,命為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率兵擊突厥。武後信重狄仁傑,常謂之「國老」而不呼其名。狄仁傑好諍諫,武後每屈意從之。仁傑卒,武後泣曰:「朝堂空矣!」常嘆:「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後。二人常傅朱粉、穿著華麗的衣服。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

中宗長子邵王李重潤(中宗第二次為太子時封為邵王)與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竊議張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宮」,易之投訴於武後,武後敕李重潤、永泰郡主、武延基皆賜死。

退位

武則天晚年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為武則天的新寵,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因與丈夫武延基和皇兄、時為邵王的李重潤一起議論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處死。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卧床不起,只有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武氏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中宗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周一朝結束,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恢復以神都為東都。

神龍元年農歷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

無字碑位於武則天和高宗和葬於乾陵(今陝西乾縣),整個陵園規制仿照唐京長安城。墓前有兩塊碑,一塊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則天的題詞:另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墓碑。

人物謚號

武則天

雖然唐室依照她的遺詔謚號,後來仍有數次修改:中宗唐隆元年(710年),改為天後。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為大聖天後。

延和元年(712年),改為天後聖帝,未幾,改為聖後。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為則天皇後。天寶八載(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後。

Ⅳ 武則天為什麼能當上皇帝

武則天當上皇帝有三個重要因素: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個人能力與努力,這三樣因素缺一不可。下面就來具體分析三個方面的因素:
1 家庭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從一個小商人起家,到後來機緣巧合遇到了李淵。在一個重視姓氏品階,荒唐貴族的時期,要從小門第壯大,一顆野心是避免不了的。也是為此以後武則天有了進階的機會。
再說說武則天的兩任丈夫。唐太宗時期的武才人並不得寵。做了整整十二年的才人沒有晉級體現的很明顯。也許從訓馬事件中,武才人的剛強鐵腕就凸顯。李世民更偏愛溫柔祥和的女子。這時候只有等,再有野心也不行。唐高宗時期媚娘也是得益於李治有些優柔寡斷的性格,兩個人性格互補,產生了挽留媚娘一生的感情。終於結束了在感業寺的苦日子。
距離當朝天子越來越近,想要掌權,必然要接近離權利中心最近的地方。

2 社會背景
唐朝的社會風氣是在封建王朝中難得的開放,平定突厥之後,社會生產力持續提高。一個社會的開化水平與孕育思想的安穩政治經濟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在李治登基之後,朝中大權在握的其實長孫無忌和其黨羽。要奪回皇權,李治與武則天就有了共同的敵人(雖然李治以後也跟武則天分裂過,但那時武則天根基已經穩固。)自然會扶武則天坐上中宮之主,之後的事情才好順理成章。

3 個人因素
首先美貌是必備的,通常皇帝只喜歡膚白貌美的女人。
第二,武則天身體很好,比李治健康長壽。這也在李治晚年時期能夠進一步鞏固政權,畢竟羸弱的李治想管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比李治壽命長久才能出現以後得武周。
第三,心智堅定。這里不是說她狠辣的意思。十四歲被異母兄長欺誨,入宮時還能口出「見天子焉知非福」。入宮多年苦練書法,從沒放棄過絲毫的機會。心智之堅,怕是世間很多男兒也比不得。
第四,天資聰穎。雖然帝王傳說不一定靠譜,可是自從入宮後她種種舉措,既能籠絡政黨,也能放低身份與宮女相交掌握內宮第一手資料。至於詩詞歌賦曲藝韻律自然也是拿的出手的。李治屬於文藝青年類,不陪他風花雪月一把,不可能讓他愛的死心塌地。
第五,政治覺悟高。懂得用人,也懂得誅心。像來俊臣這種棋子替他辦事,卻也愛惜招攬治國安邦之才,還各種安排她治國期間各地頻冒祥瑞,似乎就有點君權神授的意思吧。
第六,也是最讓人記住的一點,夠狠毒。 親手捂死小公主栽贓嫁禍皇後,因為李治微微動了惻隱之心就將蕭淑妃做成了人彘。武周建立初期,為了加強政權,更是殺人不眨眼。這也是她可怕毒辣卻必不可少的特別之處。

正是因為以上各種條件的具備,於是,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史稱「武周」。武則天以67歲的高齡君臨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Ⅵ 武則天怎樣以德服人的

武則天是唐朝並州文水縣人。他的父親是李唐王朝的開國功臣,他的母親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武則天14歲之前,受到文武兩方面的培養,14歲時做了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高宗李治即位後,武則天地位不斷上升,終於做了皇後,並成了李唐實際掌權人。高宗病逝,武則天又迅速登上皇帝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名副其實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

上官婉兒,是李唐五言詩「上官體」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高宗李治懦弱,後期又不滿武則天獨斷專行,便秘令上官儀代他起草廢後詔書。後被武則天發覺,便以「大逆之罪」使上官儀慘死獄中,同時抄家滅籍。時年1歲的婉兒及其生母充為宮婢,被發配東京洛陽宮廷為奴。婉兒14歲那年,太子李賢與大臣裴炎、駱賓王等策劃倒武政變,婉兒為了報仇也積極參與。但事情敗露,太子被廢,裴炎被斬,駱賓王死裡逃生。上官婉兒明知自己也將被處死,但結果卻完全相反:竟被武則天破例收為機要秘書。

原因何在?主要是上官婉兒有才,而武則天又尤為愛才。上官婉兒14歲時曾作了一首《彩書怨》的詩,被武則天無意中發現。武則天不相信這么好的詩意會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內剪綵花為題,讓她即興作出一首五律來,同時要用《彩書怨》同樣的韻。婉兒略加凝思,就很快寫出:「密葉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武則天看後,連聲稱好,並誇她是一位才女。但對「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裝作不解,問婉兒是什麼意思。婉兒答道:「是說假的花,是以假亂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則天突然問道。婉兒十分鎮靜地回答:「天後陛下,我聽說詩是沒有一定的解釋的,要看解釋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說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答得好!」武則天不但沒生氣,還微笑著說:「我喜歡你這個倔強的性格。」然後武則天將自己14歲入宮當才人時制服烈馬獅子跑的故事,講給婉兒聽。接著她又問婉兒:「我殺了你祖父,也殺了你父親,你對我應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兒依舊平靜地說:「如果陛下以為是,奴婢也不敢說不是。」武則天又誇她答得好,還表示正期待著這樣的回答。接著,武則天贊揚了她祖父上官儀的文才,指出了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的罪惡,期望婉兒能夠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婉兒不但沒有效忠武則天,卻出於為家人報仇的目的,參與了政變,而今成了罪人。這對高宗來說,應是充滿同情和設法庇護的。但他懼怕武則天,只能借口有病,「不能多動心思」,而讓武則天決定。這對司法大臣來說,只能提出按律「應處以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發配嶺南充軍。而武則天則認為:據其罪行,應判絞刑,但念她才十幾歲,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變好的,所以,不宜處死;而發配嶺南,山高路遠,又環境惡劣,對一個少女來說,也等於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資,若用心培養,一定會成為非常出色的人才。鑒於此,武則天決定對婉兒處以黥刑,即在她的額上刺一朵梅花,把硃砂塗進去,並把婉兒留在自己身邊,「用我的力量來感化她」。還表示:如果我連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麼能夠「以道德化天下」呢?

結果,武則天確實把婉兒感化了。該殺而不殺,反而留她在自己身邊,這使婉兒感激涕零。此後,武則天又一直對婉兒悉心指導,從多方面去感化她、培養她、重用她。婉兒從武則天的言行舉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國天才、博大胸懷和用人藝術,對她徹底消除了積怨和誤解,代之以敬服、尊重和愛戴,並以其聰明才智,替她分憂解難,為她盡心盡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甚至婉兒的生母也曾對人私下議論:婉兒的心完全被武後迷住了!

Ⅶ 武則天事跡

1、二聖臨朝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李治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

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採納並下詔。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及群臣勸諫下才作罷。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及時發現,軟硬兼施,廢後之事只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李治建議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二人合稱「二聖」。此後,武則天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

由於李治在位時期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李治封禪泰山。在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後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後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後配享,彰顯後土之德。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監國。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則天以兩萬貫脂粉錢,命人根據自己的形象在洛陽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此工程歷時三年九個月完成。

2、情詩訴衷情

唐太宗駕崩後,作為才人,武則天居感業寺為尼。此前,武則天就和太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有過感情。在感業寺,武則天寫下了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武則天到晚年,還常默誦這首詩。

武則天與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夥伴。在李治駕崩後,武則天撰寫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李治合葬。二人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規格建造的。

3、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卧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紫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洛陽紫微城之西,亦稱「西宮」)。李顯復位後,率百官到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

又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周一朝結束。二月,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復稱神都為東都。

據記載,晚年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等到退位遷入上陽宮後,卻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為此而大驚。

武則天哭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託付於你,而五賊(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里。」

李顯聽後,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有觀點認為,正是此事,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仍能夠參與朝政(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並赦免王皇後、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4、創字改名

武則天為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韓國慶州也發現過則天新字的印經。

武則天稱帝前一年,改名為「曌」(zhào)。曌是「照」在則天文字中的寫法,取「日月當空」之意。又作「瞾」,取「雙目當空」之意。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5、鳳凰來儀

據《資治通鑒》記載,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五日,群臣上言:「有一隻鳳凰從明堂之上飛出,落在了上陽宮的肅政台梧桐樹上。」武則天率眾人觀看,只見鳳凰看到武則天後便向東南飛去,身後卻有數萬朱雀雲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離去。

看到此景,一個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則天解釋道:「鳳凰象徵的就是神皇您,它飛到肅政台,見到您後才離開,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寶;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們,您如果還是不登基,就是違背天意,朱雀們便不會離開,我們也將長跪不起呀!」

在看似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武則天決定「順應天意」,登基稱帝,身後的數萬朱雀也果然飛走了。

其實,這並非真的天降祥瑞,而是武則天為登基而製造的輿論。鳳凰是孔雀所扮,「赤雀數萬集朝堂」是因為武則天事先派人在朝堂上布滿鳥食,掐准時機將數萬赤雀從籠中釋放,餓了許久的鳥兒見到朝堂上的「饕餮盛宴」,自然久久不肯離去,於是成功製造出了這一出瑞兆。

Ⅷ 武則天時期的重要變法是什麼

武則天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改革家。她在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以超人的魄力,無畏的膽略,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對唐朝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一、參預朝政時期的改革

在唐高宗統治時期,武則天參預朝政20餘年,幫助唐高宗進行了一些改革。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圍繞著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和提高行政效率而進行的。改革的內容包括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及對官制進行局部調整等。

《氏族志》是唐太宗貞觀年間修成的一部關於士族等級的書。唐太宗修《氏族志》的目的,是為了打擊那些不利於自己統治的舊門閥,扶植那些在唐朝建立和統一過程中立有戰功,在「玄武門之變」中支持自己的謀臣猛將,以鞏固李氏王朝的統治。事實上,《氏族志》問世之後,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這樣的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氏族志》成了維護元老重臣和達官貴人利益的工具,也成了阻礙「寒族」晉升的一大障礙。當時,庶族勢力發展很快。不少人在經濟上發了跡,要求相應的政治地位,但仕途多為士族控制;有些人雖然通過科舉入仕,也常常「撓不得進」,因而反感《氏族志》。這樣,對唐高宗來說,就有了修改《氏族志》的必要。武則天此時雖已顯達,但究其門第,不在《氏族志》之內。因此,修改此書,更是武則天的願望。所以,武則天幫助唐高宗下達了修改《氏族志》的命令。《資治通鑒》卷200顯慶四年六月載:「丁卯(22日),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初,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升降去取,時稱允當。至是,許敬宗等以其書不敘武氏本望,奏請改之。乃命禮部郎中孔志約等比類升降,以後族為第一等,其餘悉以仕唐官品高下為准,凡九等。於是士族以軍功緻位五品,預士流。時人謂之『勛格』」。《唐會要》卷36也有類似的記載。從表面上看,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只是用不同的標准重新劃分了士族的等級,實際上它對統治階級各個階層的地位作了一次大調整,其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它限制了唐初以來士族官僚的權勢,維護了新興官僚貴族的利益,為庶族地主勢力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在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之後,武則天又幫助唐高宗對官製作了一些調整:如顯慶元年(656),置驃騎大將軍。龍朔二年(662)二月,廢尚書令。總章二年(669)二月,令同三品入銜。永淳元年(682年)七月,置州別駕;令外司四品以下知政事者以平章事為名。又如,龍朔二年(662)二月,改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中台;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僕射為匡政,左右丞相為蕭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其餘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七監、十六衛,並以義訓更名。在銓選方面,針對「承平既久,選人益多」的狀況,制定新的銓選制度。總章二年(669),根據裴行儉的建議,設長名姓歷榜,分銓注法,定州縣升降、官資高下,按照「身」、「言」、「書」、「判」四條標准錄取人才。兵部課試,考騎射及翅關、負米。黔中、嶺南、閩中州縣官,不由吏部派遣,令都督選擇土人補授。凡居官以年考,六品以下,四考為滿。儀鳳元年(676)八月,又設置了「南選」。為了改善民族關系,大量吸引周邊少數民族首領和鄰國酋長作官。如龍朔元年(661)在吐火羅、波斯等十六國置都督府,州七十六、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並隸安西都護府,多以其渠帥為刺史、縣令。

此外,武則天還提出過一些重要的改革主張。史載,上元元年(674)十二月,武則天上表,「建言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秦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覆;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廩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進階申滯。」唐高宗下詔貫徹執行。象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不勝枚舉。通過這些改革,理順了社會關系,維護了「貞觀之治」的成果,使唐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發展。

二 臨朝稱朝時期的改革

唐高宗死後,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文明元年(684)九月,改元光宅,大赦天下。同時下令改變旗幟,服色和文武百官的稱謂;改「東都」為「神都」,改洛陽宮為「太初宮」。這一做法引起了部分宗室成員和「皇唐舊臣」的不滿,發生了徐敬業的叛亂。武則天以鐵的手腕派兵平定了叛亂。一年以後,社會趨於安定,武則天下詔「復政於皇帝(睿宗)」。唐睿宗奉表固讓,武則天繼續臨朝稱制,直到載初元年(690)。這一時期,武則天的改革是圍繞著改朝換代進行的。

(一)、廣開言路。垂拱元年(685)二月,武則天下制:「朝堂所置登聞鼓及肺石,不須防守,有擊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狀以聞。」垂拱二年(686)三月,又令巧匠魚保家作銅匭四枚,共為一室,「四面置門」,分別為青、紅、白、黑四色,置於朝堂,以收天下常人表疏:青匭在東,名「延恩」,告「養人及勸農之事者」投之;白匭在西,名「伸冤」,有「欲自陳屈枉者」投之;黑匭在北,名「通玄」,獻「謀智者」投之。令正諫大夫、補缺、拾遺一人充使,於朝堂知事者,「每日所有投書,至暮並進」。「由是人間善惡事多所知悉」。

(二)、擴大仕途。首先,使「常舉」制度化,堅持每年開科取士,不以任何借口停止貢舉。其次,調整取士科目。重點發展進士科,適當發展諸科,降低明經科的地位。與此同時,擴大制舉,縮短制舉時間,擴大錄取人數。為了進一步搜羅人才,武則天還創立了殿試。載初元年(690)「二月,辛酉(14日),太後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此外,武則天還採取了破格用人的辦法。垂拱元年(685)五月,「制內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不論是現任官吏,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才幹,都可毛遂自薦,以求進用。在擴大仕途的同時,武則天也很注意對官吏的培養。為此,她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親自撰寫《臣軌》一書,從十個方面對臣下提出要求,其中心思想是要求臣僚成為德才兼備、忠君愛民的人。

(三)、加強法制。武則天在臨朝稱制時期,曾派人重新刪定了律令格式。修改律令的指導思想是約法省刑。她說:「朕情在愛育,志切哀矜。疏網恢恢,實素懷之所尚;苛政察察,良夙心之所鄙。方冀化致無為,業光邢措」。由於《永徽律疏》本身「得古今之平」,因而修改時大抵依舊,「惟改二十四條」。對於格式,則根據便於時而堪為當時行用的原則作了較大的變動,編成了《垂拱式》二卷,《垂拱留司格》六卷,《垂拱式》二二卷。由於武則天的主導思想正確,加上刪修官韋方質、王守慎等精通法律,因而垂拱格式,「議者稱為詳密」,施行之後,頗見成效。武則天本來是痛恨酷吏的,但當她的權位受到威脅時,便開始使用酷吏打擊政敵。這種變化,史書中或多或少有所披露。如《舊唐書·刑法志》載:「則天臨朝,初欲大收人望」,「然則天嚴於用刑,屬徐敬業作亂及豫博兵起之後,恐人心動搖,欲以威制天下,漸引酷吏,務令深文,以案刑獄」。重用酷吏,以誣告、通供、誅殺等辦法對付政敵,手段是殘酷的。但這對武則天來說卻十分重要。封建史學家說:武則天因酷吏以自肆,天網一舉,而坐移唐鼎,「卒籠八荒」。武則天的親信大臣朱敬則也說,武則天開告端,重酷吏,「故能計不下席,聽不出闈,蒼生晏然,紫宸易主」。這些評論,從不同角度誇大了酷吏的作用,但無疑重用酷吏是武則天走向皇帝寶座的重要一步。

(四)、布政維新。在打擊政敵的同時,武則天在洛陽修建了「明堂」,並下詔說:「時既沿革,或沒相遵,自我作古,用適於事,今以上堂為嚴配之所,下堂為布政之居。」闡明「自我作古,用適於事」的思想,將大享明堂提到議事日程之上,並在永昌元年(689個正月,舉行了大享明堂的活動。在大享明堂之後,武則天進行了一系列「惟新活動」。如改羽林軍百騎為干騎,牢固控制禁軍,改正朔,優待陣亡戰士家屬,整飭風俗,制禮作樂,改革文字等。此外,還利用宗教,為改朝換代製造輿論。史載,「懷義與法明等造《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閆浮提主,唐代合微,」。又說:「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表上之,言太後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薛懷義等人巧妙地將佛教舊經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所撰經疏突出了神皇受命於天的主題,因而武則天看後十分滿意,立即頒布天下,令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時間,東起渤海,西至蔥嶺,南抵交趾,北迄大漠,人們都在談論神皇受命的話題。

(五)、改唐為周。載初元年(690)九月,神都洛陽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請願活動,以武承嗣和李旦為首的文武百官,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數萬人請求武則天改朝換代當皇帝。於是,武則天命有司「正皇典」,「恢帝綱」,准備改朝換代的禮儀。九月九日,武則天在洛陽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宣布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大宥天下,咸與維新」。五天以後,群臣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乃降皇帝(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令依舊名輪,徒居東宮,其俱儀一比皇太子。」至此,「武周」取代了「李唐」。武則天戴皇冠,穿龍袍,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

正因為武則天足智多謀,審時度勢,採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嬴得了大多數的支持,懾服了少數反對派,才使改朝換代得以順利進行。以女子登皇位,「不出宮闈」而易社稷,並且保持了社會的安定,這是前所未聞的奇跡。陳子昂所謂「伏惟聖神皇帝陛下闡元極,升紫圖,光有唐基,以君周室。不改舊物,天下惟新,皇王以來未嘗睹也。」並非誇飾之語。登基大典結束後,在群臣的一片嘔歌聲中,武則天舉行了尊崇武氏的活動:立武氏七廟於神都。不久,「改置社稷於神都」,作為「大周」的象徵。接著,又改左右羽林軍為左右羽林衛,加強神都的軍事力量,形成居中御外的形勢,以保障神都的安全。

三、治理大周時期的改革

「大周」政權的建立,打破了千百年來男子專政的局面,同時也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激烈的動盪。不少士大夫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擁護武周政權,也有許多士大夫抱殘守缺,對武周政權懷有敵意。為了鞏固武周政權,武則天憂勞天下,勵精圖治,推行並制定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其一、統一思想。

儒家思想中,沒有女人可以當皇帝的說法,但它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維護統治極為有利。所以武則天在當上皇帝後,便著手利用儒家學說中有利於自己統治的部分,別貴賤,正名分,調整最高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在太宗、高宗統治時期,乃是李氏一統天下,李氏為宗室。武則天當皇後、皇太後時期,其娘家武氏為外戚,而武則天稱帝後,改變了李武二家的「名位」。李家原來享有的皇位,擁有的「宗室」、「太廟」和「陵寢」,現在都要由武氏予以代替。皇位就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地位。天授元年九月九日「革命」以前,睿宗居於皇位,九月十五日,武則天稱「皇帝」,降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降皇太子成器為皇孫。宗室就是皇帝的宗族。「革命」前,宗室是李淵一系。「革命」後,天授元年冬,武則天「封建」親戚,廣樹「宗枝」:追封伯父武士讓為楚僖王,士逸為蜀節王;異母兄元慶為梁憲王,元爽為魏德王。封元爽子武承嗣為魏王,元慶子武三思梁王。封眾父兄子皆為郡王。改唐為周前,李氏有宗廟和陵寢。改唐為周後,武則天下令在首都洛陽立武氏七廟。長壽二年追尊三世祖先,並對其陵墓的稱謂也作了相應的變動。

武則天認為,利用儒家思想,提倡禮樂是很有必要的,因而積極制禮作樂,藉以統一人們的思想。這方面的活動很多,除經常性的享祀明堂外,還有置七寶,封神岳和鑄九鼎等。「七寶」本來是佛教的七種寶物。唐制,天子有八璽,即神璽,受命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玉為之。「神璽以鎮中國,藏而不用。受命璽以封禪禮神,皇帝行璽以報王公書,皇帝之璽以勞王公,皇帝信璽以召王公,天子行璽以報四夷,天子之璽以勞四夷,天子信璽以召兵四夷,皆封泥」。武則天即位後,「改諸璽皆為寶」。長壽二年九月又稱「金輪聖神皇帝」。披上佛教面紗之後,又做了不同於佛教七寶,但與佛教相聯系的七種寶綬,即金輪寶、百象寶、女寶、馬寶、珠寶、主兵臣寶和主藏臣寶。「每朝會,陳之殿庭」。以象徵自己超邁古昔的權力。封禪歷來被認為是帝王的盛典。武則天稱帝後,決心登封嵩山, 天冊萬歲二年臘月十一日,武則天「御金蹕,登玉輿,環拱百神,導從群後。遂陵桂萼,攀松磴,跨崢嶗而出煙道,排烈缺而班天門」,登上中嶽之巔。接著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自製《升中述志碑》,立於封祀壇為丙地。又令李禪作《大同降禪碑》。崔融作《朝覲台碑》以記封禪之事。「九鼎」是古代象徵國家的傳國之寶。相傳離鑄九鼎,以象九州。夏德喪,鼎遷商色。商德衰,復遷洛邑,及周室滅亡,秦欲取之,其一沉於泗水,餘八下落不明。一說皆設於泗水彭城。武則天知周鼎難求,乃征銅五十六萬余斤,以司農卿宗晉卿為九鼎使,重新鑄之。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令書法家賈膺福、薛昌容、李元振、鍾紹京分題額鼎,又令畫家曹元廊圖寫各州山川物產之像於鼎上,然後,令宰相,諸王率南北牙宿衛兵十餘萬人及仗內大牛,白象,自玄武門外作坊曳鼎入宮。「置於朋堂之庭,各以方位列焉。」

武則天封中嶽,鑄九鼎,無疑有宣揚天人感應,搞個人崇拜的意思。但這方面最突出的表現,還要數接受尊號一事。改唐為周後,群臣屢上尊號。武則天批准群臣所請,稱「聖神皇帝」。意思是說,她和以前的封建帝王不同,不是一般的平庸之輩,乃是具有聖明和神威的皇帝。長壽二年九月九日,稱「金輪聖神皇帝。」借佛教「金輪王」之義,說自己就是象金輪王一樣聖明的皇帝。三年五月十一日,稱「越古金輪聖神皇帝。證聖元年(695)正月初一,稱「慈氏越古金輪王聖神皇帝」;九月九日,又稱「天冊金輪在聖皇帝」。從「聖神皇帝」到「天冊金輪大聖皇帝」,地位愈來愈崇高。此外,還有樹立天樞的活動。延載元年(694),諸蕃酋長慕義,獻錢請立天樞於瑞門之外,以記武則天的功業。證聖元年(695)四月一日,天樞成,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武三思制頌文,紀武則天功德,以黜唐頌周。「悉鏤群臣,暮酋名氏其上」。天樞立。「萬國」會,群臣賦詩,皇帝臨觀,可謂盛況空前。這實際上也是統一思想的一種手段。

其二、重用賢才。

武則天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曾重用過酷吏,並造成了恐怖的政治氣氛。但武則天深知酷吏的危害,她只不過是把酷吏當作是改朝換代的工具。一旦這個目的達到,勢必要限制酷吏的勢力。事實也是如此。改唐為周之初,因政局尚未穩固,武則天仍在使用酷吏,但武則天並沒有讓酷吏掌握朝廷要職。武周政權鞏固後,武則天立即「尊時憲而抑奉臣,聽忠言而誅酷吏。」先後殺掉了索元禮、周興、傅游藝、王弘義等人。萬歲登封元年(695)十月,又發布了一道詔書,減大理丞、廢秋官(刑部)獄,禁止為官殘濫,表示「將使三千之罪,永絕當年;豈惟數百之刑,僅寬於昔代」。神功元年(697)元月,武則天又將最大的酷吏頭目來俊臣送進了墳墓。至此,酷吏便退出了武周的政治舞台。

在抑制酷吏的同時,武則天通過多種渠道,千方百計地搜羅人才,讓那些有經邦治國才能的賢能之士居要職,任宰相,掌中樞,協助她治理武周天下。為此,她進一步發展科舉制,令貢舉人停修《道德經》,改學《臣軌》,更新考試內容,「廣搜遺逸」。使通過科舉入仕的人數,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她還經常要求臣下自薦並推薦人才。天授二年十月,「制官人者咸令自舉。」鑒於許多名士不願自薦的情況,武則天特別強調推薦,把薦舉人才作為官員的一項任務。證聖元年詔:「其長才廣度,沈跡下僚,據德依仁,韜聲幽閉,懷輔佐之器,乏知己之容,宜令京官職事五品以下及刺史,上佐、縣令量各准狀薦舉」。有時武則天還特別要求某些大臣薦舉人才。如聖歷元年令宰相薦尚書郎,其後,令雍州長史薜季昶擇僚吏堪為御史者。長安四年,令宰相各舉堪為員外郎者。並要求「務取得賢之實,無貽濫吹之譏」。對於「非舉其士」者,予以貶責;對於「薦若不虛」者,則予以褒獎。由於武則天通過各種渠道鼓勵薦舉人才,又不限門第高下、富貴貧賤,也不限種落族屬,離親遠近,;求之恆如不及」,因而選司空前忙碌,以至出現了「多士如林」的局面。對於選撥出來的人才,武則天皆「量才授職」,委以重任。

為了使各級官員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武則天向他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如此,還加強左右肅政台的力量,常派使者對官吏進行督促檢查。對於無所作為或不稱職的官吏,及時予以貶逐;對於政績卓著的官員,則大力進行提拔。在這種方針的指導下,許多有才能的人都被提升到重要的職位。武則天所任用的宰相,絕大多數都是有才華的人。姚崇、韋安石、狄仁傑等人就是如此。武則天用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成見,皆以是否稱職為標准。中唐名相陸質說武則天「弘委任之意,開汲引之門,進用不疑,非但人得薦士,亦許自薦其才。所薦必行,所舉輒試,……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也說:「太後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這些評論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其三、勸課農桑。

武則天認為:「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家足人足,則國自安焉」。她將所撰農書《兆人本業記》發給諸州來京的朝集使,頒行天下,以境內農田狀況作為獎懲官吏的標准,還採取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發展農業生產,在邊遠地區實行屯田。在屯田方面,婁師德、郭元振等人的成績十分顯著。婁師德「率士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無轉鑲和糴之費」。武則天慰勞說:「自卿受委北陲,總司軍任,往返靈(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夏(夏州,治所在今陝西靖邊北),檢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積,不煩和糴之費,無復轉運之艱,兩軍及北鎮兵數年鹹得支給。」郭元振在涼州五年,軍威大振,屯田積谷,發展生產,使「牛羊被野,路不拾遺」。除了在隴右等地區實行屯田,武則天還注意興修水利。她統治時期,地方水利建設蓬勃發展,僅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就有十九項水利工程。與此同時,均田制也繼續得到推廣。武則天還比較注意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光宅元年(684)改少府監為尚方監,分中尚、左尚、右尚、織染、掌治等五署;改將作監為營繕監,掌營構宮室房屋,製作磚瓦等。當時采礦業很發達。除國家開采外,亦允許私人經營。規定「凡天下諸州出銅鐵之所,聽人私采,官收其稅」。對商業也採取了比較寬松的政策。

其四、鞏固邊防。

武則天對國際關系和民族關系極為重視。有關國際關系和民族關系的事,大都親自予以處理。她以撫慰和懷柔的准則,對承認武周地位,嚮往中原文化的國家和少數民族政權,皆予以支持,保護和優待。武則天規定:東至高麗國,南至真臘國,西至波斯、吐蕃及堅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並為入番。以外為絕域。所謂「入番」,就是離武周神都較近的,應該來入貢的「蕃國」;所謂「絕域」,就是不受武周管轄的、遙遠的國度。對於「絕域」國家,武則天採取睦鄰友好政策。如果這些國家派使者來,武則天皆予以厚待。對於「蕃入」者,武則天也沒有什麼特別要求。只要他們各守其土,按期朝貢。如果其國王死了,武則一皆予以冊封。對於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武則天的要求比對「蕃國」要嚴。所謂嚴,並不是要求他們在經濟上能對中央有多在幫助,而是要求他們在政治上絕對服從中央,各安其地,固守邊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武則天對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實行了明顯的撫慰政策。一方面,廣泛吸收少數民族成員參予武周政治。當時少數民族成員在朝廷任職者很多。另一方面,允許少數民族酋長改過、和親。此外,還注意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

其五、移風易俗。

武則天以女主君臨天下,「移風易俗」,使社會生活領域發生了很大變化。風俗習慣展現出新的姿態。在婚姻方面,武則天嚴格要求嫁娶以時,禁止「別宅夫人」,力圖使「內無寡女,外無曠夫」。在喪葬方面,嚴禁「富族豪家」喪葬逾禮,鋪張浪費。故墓形制趨於規整,隨葬明器與唐初變化較大,鎮墓獸日漸高大兇猛,「唐三彩」大量出現。當時,百官服飾略同上元、文明之制而稍有改作。天授二年二月,朝集刺史賜綉袍,各於背上綉成八字銘。長壽三年四月,敕賜岳牧金字銘袍。延載元年五月,出緋紫單銘襟背衫,賜文武三品以上。至於百姓之服飾,皆隨其所欲。值得注意的是,武則天採取了不少提高婦女地位的措施。武則天特別強調婦女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放寬了原來限制婦女社交活動的種種清規誡律。凡大朝會,允許命婦與百官雜處。在婦女的服飾問題上,也有很大改變。規定婦女出行,戴帷帽即可。還允許婦女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當時婦女騎馬、射箭、穿男人服裝,是很常見的事。神功元年,突厥入侵,古元應妻助夫守城,頗有功績。則天下制對她進行褒獎,封她為「徇忠縣君。」萬歲通天元年以後,令上官婉兒「內掌詔命,……群臣奏議及天下事皆與之」,使她成為活躍宮中的「女強人」。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婦女的面貌。現在一些學者喜歡談唐代女子的相對自由解放以及唐代婚姻的開放風氣等等。這種風氣的形成,是與武則天提高婦女地位的努力分不開的。

總之,武周時期,武則天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實行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大部分對鞏固武周政權、發展社會經濟、加強國防力量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正因為如此,國家在其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史稱其有「貞觀遺風」,號稱「武周之治」。

Ⅸ 有關武則天品質的事例150字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欲自尊。十二月武則天上表建議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
二,給復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之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
五,省功費力役。
六,廣言路。
七,杜讒口。
八,王公以降(下)皆習《老子》。
九,父在為母服齊衰(喪服)三年(過去是一年)。
十,上元《年號)前勛官已給告身(委任狀)者,無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增加薪水)。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

Ⅹ 一代女皇武則天一生有哪些事跡,如何評價她

一代女皇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皇後,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後。王皇後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宮中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武則天的一生
武則天,名曌,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人。生於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龍元年(705年),享年82歲。67歲登基稱帝,在位15年。退位後,唐中宗李顯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死後謚號「則天大聖皇後」。從此,「則天」二字逐漸代替其名,傳至今日,人們都稱之為武則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則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縣的第八代子孫。北魏時,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書、晉陽公,食邑於文水,賜田50頃。這塊封邑大約占據著南徐至北徐兩村之地。在這塊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關的古跡,如則天廟、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轅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淵的開國功臣,歷任井鉞將軍右廂衛、工部尚書,封應國公。

在唐太宗朝,歷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大都督。貞觀九年(635年),卒於荊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歲。其母楊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楊達之女,自幼篤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養,42歲嫁武士彟為繼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則天是其次女。武則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

武則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後來是聖神皇帝,關於她的事跡被人們傳為神話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傳說,至今,四川廣元還留有望雲鋪的地名。相傳,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關山上看見利州方向有王氣,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雲鋪,見利州上空祥雲累累,說:「王氣至。」武土彟聽說他善長相面,便邀至府上。當時武則天尚在強褓懷中,穿男孩服裝,袁天罡看後說:「龍瞳風頸,富貴之極。」又反復細看說:「若是女當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婦女遊河灣,是四川廣元一年一度的民間例會,相傳這天是武則天的生日。還有則天婆婆梳妝樓、則天壩等遺跡與傳說。

從才人到皇後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受召入宮。臨別時,母親楊氏傷心慟哭,武則天卻泰然處之,安慰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則天從小即見識非凡。

武則天入宮之初被冊封為才人,但10多年過去了,武則天既無子女也沒有被提升,可見她在當時的處境並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則天卻時時在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政治抱負。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馬,名號「獅子驄」,沒有人能夠馴服,唐太宗為此嘆息不已。當時武則天侍侯在側,她勇敢地提出馴馬的要求,說:「妾能馭之,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錘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馬供人騎,若不能馴服要它何用。」唐太宗聽了誇獎她的膽略。這也正是日後武則天的一條馭政之道。之後,她逐漸與太子李治志趣相投,關系密切。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按當時宮廷常規,武則天出家為尼。兩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顧了宮廷生活的富貴與艱險,在政治上日趨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則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唐朝皇官。這是她與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時還有著另一層復雜的背景,這就是王皇後在宮中受到蕭淑妃爭寵的困擾,迫切希望借武則天回宮來離間皇帝對蕭淑妃的寵愛之情。武則天回宮之初,也只是宮女身份,安排王皇後身邊。武則天出於政治上的要求,聰明乖巧,「卑詞曲體以事後」,王皇後「數稱其美於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生了長子李弘,給自己帶來了晉升的希望,也給王皇後增加了一層憂慮。本來武則天就與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對她的恩寵日益增多,使王皇後大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則天被冊封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與淑紀,成為後宮的第三號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後密於母柳氏求巫祝厭勝(即請巫師作法咒詛他人),事發,唐高宗大怒,斷令柳氏不得人宮,舅柳(特殊字)罷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詔:「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一並除名流放嶺南。亡父王仁佑追奪告身。」連貶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潛通宮掖,謀行鳩毒處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後。登上皇後寶座,是武則天一生成敗的關鍵環節,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開始了。

理朝政顯才華

登上皇後寶座的武則天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廢為庶人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資治通鑒》載,唐高宗偶然行間其所,見門窗關閉甚嚴,於是呼曰:「皇後淑妃安在?」二人聽了嗚咽痛哭,說皇上如果念舊日情份使妾再見天日,請改此院為回心院。她們希望唐高宗回心轉意,撤銷對她們的處分。這件事很快被武則天知道。她身為皇後,對後宮操有生殺之權,但她深知一旦讓王皇後、蕭淑妃重見天日將意味著什麼。所以,武則天採取果斷措施,縊死王、蕭二人,以絕後患。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密切配合雖開始於顯慶年間(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際(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礎。《資治通鑒》中載有衛尉卿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潛布心腹於武昭儀的事。說明在永徽年間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可以說他們的配合體制在顯慶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顯慶四年(659年)貶逐長孫無忌之後,史稱「政歸中宮」,武則天在朝廷的影響已比較深遠。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風眩病。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請武則天裁決。武則天生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都稱皇帝之意,從此委以政事,權力與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為文武聖皇帝,自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九月,下詔追復長孫無忌官爵,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長孫無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復;(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上表之後,皇帝下詔施行。從此,武則天在國內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國使臣都共稱唐高宗、武則天為「二聖」。
為稱帝斬政敵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高宗的遺詔,無疑是留給武則天的「尚方寶劍」,成為她日後臨朝的法寶。光宅元年(684年),在廢掉李顯立李旦為皇帝後,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改元光宅。

武則天在消除政敵、為稱帝掃清道路的斗爭中,採用過兩個特殊手段——酷吏與銅匭。酷吏即濫用刑罰、殘害無辜的官吏。銅匭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魚承華之子魚保家設計的,是一個四面開口的意見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東面口曰延恩,獻賦誦求官職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事密計者投之。由正諫大夫、拾遺、補闕各一人管理。武則天為了掃除政敵,它便成為酷吏羅織罪名判殺政敵的工具,因此在歷史上留了一個「告密筒」的臭名。其實,它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沿用時間也很長。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在6萬民眾與官員的擁護下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歷史上將武則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讓帝位去帝號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聖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託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於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後碑於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乾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並)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於李顯。二十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二十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後、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於乾陵,謚號「則天大聖皇後」;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天後」,後又改稱「大聖天後」;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後」;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了家族天下的傳統,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了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指責為「狠毒、淫盪、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輝煌政績。

按照唐初後宮的制度,有所謂「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編制,也就是說,除了皇後之外,還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貴妃、德妃、淑妃、賢妃。
「九嬪」是: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婦」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還有上千的沒有名號的宮女。

編制嚴謹只能依次升補,不能巧立名目,隨意更改。武則天被封為「才人」,算起來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幾位,以她十四歲的年紀,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國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禪,登上山頂,認為泰山太偉大了,置於齊魯平原中,是「蔑矣!盡矣!無以加矣!」都無法形容了,於是立一塊無字碑。另一塊就是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熱點內容
非責任事故法律依據 發布:2024-11-03 02:12:58 瀏覽:864
勞動法關於拖欠工資的條款 發布:2024-11-03 01:48:40 瀏覽:225
寧波大學訴訟法研究所 發布:2024-11-03 01:31:10 瀏覽:911
遼寧省北票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03 00:47:34 瀏覽:511
法治解難題 發布:2024-11-02 23:54:00 瀏覽:17
政務院和法院 發布:2024-11-02 23:47:43 瀏覽:427
一般來說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 發布:2024-11-02 23:33:08 瀏覽:576
快遞條例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2 23:08:48 瀏覽:237
物業管理人員罰款條例 發布:2024-11-02 21:59:17 瀏覽:251
四中全會依法治國認識 發布:2024-11-02 21:55:50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