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感受

道德經感受

發布時間: 2022-05-11 11:38:17

道德經的感悟是什麼

道德經的感悟:

活在當下的我們,面對經濟發展、物慾橫流,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問「道」,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作為一名剛入路的新職人員,我想我應該做的是,踏踏實實地工作、學技術,盡心盡職地擔起社會責任,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而這些,需要一顆平常心。用平常的心態去了解社會,抵禦不良誘惑。

《道德經》中提得最多的是「道」,還數次提到水,「水」成為這「哲學長詩」中的重要意象。第八章開頭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認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簡介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⑵ 道德經的感悟總結簡短怎麼寫

思路:根據道德經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感悟展開說明。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朴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

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2)道德經感受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⑶ 自己對道德經的感悟有哪些

每一個人都是師者,都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必須首先要讓自己始終不懈,堅持走在正道上。探尋宇宙真理,挖掘生命實相,讓自己跳出自己的生活,站於更高處,鍛煉俯瞰之力,提升覺知之力,把自己的良心、道心、愛心、慈悲心,以及責任感等充分激發出來,讓生命品質得以提升,使自己的心靈回歸真正的自由,時刻走在幸福和諧快樂之路上,才是一個真正的師者。

通過學習《道德經》第四章、第五章,進一步理解了「道」為一切萬有的總源頭,感恩天地萬物的化育養育之恩!世間雖無絕對的公平之事,但我們應生發平等之心對待萬事萬物,因為我們本同根同源;我們要返璞歸真,回歸到生命最清凈的狀態,把生命經營好,把人做好,把該做的事做好,感恩每一天!感恩天地萬物創造出的無限精彩。

通過學習《道德經》第六章、第七章,進一步認識了天地父母的浩瀚、偉大與神奇!他無條件、無所求、無我無私地化育成就萬物眾生,我們應當時刻充滿感恩與敬畏之心!「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乾涸」,我們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祖國的發展大潮,兢兢業業,竭盡所能,只有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

⑷ 學了道德經以後的感悟有哪些

範文如下: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認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願的學習。

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⑸ 對道德經的感悟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並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並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麼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 ,即德在先,道在後。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⑹ 《道德經》感悟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通過讀過的內容,給出一定的感悟,最後做出總結。

無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為,人生下來,活下去,生長老死,本自然之過程,一切隨其自然。並隨大自然而為之,白天活動,夜晚睡覺。餓則吃,困則息。

吃,隨大自然賜予的食物來吃,而不離奇百怪地吃。隨自己的身體,情緒而為之,不壓抑自己。並引導自己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做事中,也同樣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為之,不亂作為,不多作為。也是一切隨本性而為之,同樣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無為之事。

清凈,做了那無為之事,生下來的就是清凈了。一個人可以帶著,可以發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動,所以不想,放鬆身體,放鬆思想。讓自己清凈下來。

工作上,本有的各負其職。每個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崗位上的基本任務,責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職務。

可在工作中的一個現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應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門的管理辦法,管理項目,其結果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經》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去做了,行動了,從小開始,從無為開始,做了就到了。

⑺ 《道德經》感悟及體會是怎麼樣的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道德經》感悟為題,圍繞《道德經》蘊含的道理種種展開詳細描寫,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觀點。

正文:

公司組織學習了曾仕強教授講的《道德經的奧秘》,通過這次學習我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據我的所學所得,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修身——正確的處世態度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

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麼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二、無為的思想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展的規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並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聖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律,處理事情是要去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

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朴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從這里可以結合我們公司的發展情況,有很多時候,公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遇到的困難是肯定有的,我們能怎麼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會適得其反。

三、以無私來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

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聯繫到我們公司的情況,在本來優越的工作情況下,我們創造了這個公司。在公司處於危難之時,我們從來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都想將公司做起來。

我們正是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所以我們信邦在一步步的發展,壯大。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公司,公司壯大了,我們個人的財富也會增加,這不正是「以其無私成其私」嗎?

⑻ 道德經的感悟分享怎麼寫

寫作思路:感悟分享寫作圍繞原文的內容加上自己的感悟,描述出自己心中的體驗。根據對《道德經》的的內容理解和感受,寫出自己從中所得到的啟示。

範文:

讀《道德經》後,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僅要了解別人能戰勝別人,更就應了解自己有勇氣戰勝自己。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

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貼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⑼ 道德經的感悟是什麼

道德經的感悟是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經》通篇論述道與德、善與惡、仁與義、美與丑、天與地等之間的關系,奉勸人們認道識德,從善如流,仁義待人,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通過道德認識天地人之間的共生共存。

《道德經》的價值影響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方面。

⑽ 讀《道德經》的真實感悟是什麼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們讀老子的道德經,可以說不僅是簡簡單單的讀和學習,而是一種做人,一種對自己人生的檢驗,從學習老子道德經中你會發現自己的一些問題。

就如老子所說言,德善,德信,聖人皆孩之這幾個看似普通的字句,卻能讓人感悟到了人生智慧,並對你的思想及靈魂都會受到洗禮,使我們每一個學習道德經的人都會感到震撼。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熱點內容
合肥市瑤海區法院 發布:2025-01-09 21:43:56 瀏覽:933
腳部刑法圖 發布:2025-01-09 21:23:15 瀏覽:339
法律援助辯護發生在那一階段 發布:2025-01-09 21:19:49 瀏覽:56
律師微信簽名 發布:2025-01-09 19:42:17 瀏覽:219
法制社會和法治社會 發布:2025-01-09 19:36:48 瀏覽:202
商法公司法題目 發布:2025-01-09 19:24:07 瀏覽:844
消法規定半個月退差價 發布:2025-01-09 18:53:35 瀏覽:203
刑事訴訟法解釋504條 發布:2025-01-09 18:37:26 瀏覽:188
違法轉包業主單位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8:22:00 瀏覽:825
法院書記員速錄技巧 發布:2025-01-09 18:19:32 瀏覽: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