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近代史法治

中國近代史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5-11 18:35:59

㈠ 中國近代法制發展史——從皇權到人權的演變

在詞典中可以找到「法制」的定義: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政權機關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個釋疑既局限於政治角度的分析,又局某於限國家或者某群落的范圍,難以表示真正意義上的法制的本質。如果我們把法制的本質問題從社會進化的角度,放到更加廣闊的宇宙范圍,向一般層面再遞進一步,就可以這樣定義,法制是人類社會維系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社會規則。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的解釋上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際性法則,更加方便評析法制的得失。
法制的歷史地位,就在於法制決定了上層建築能否適應經濟基礎,能否維系本群體生存與發展,能否保持和鞏固政權的統治地位,法制是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實現互動的載體。簡單地說,無論打麻將的規則、體育競賽的規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不近同的,這也是很多游戲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類社會的游戲規則也是如此,當規則不夠適應新的形勢要求的時候就要不斷地修繕和革新,以便使大家能夠在游戲中各得其所,把游戲進行的更持久。如果該革新的長期得不到革新,那麼在游戲中長期吃虧無法再玩下去的人們就要用暴力手段打破舊規則,建立新規則,這就是改朝換代了。前蘇聯傾覆的眾多因素中法制混亂、社會腐敗就是重要一條。縱觀我國歷史,歷代王朝的覆滅無不與法制的缺失緊密聯系。以夏、商、秦等為代表的法制不斷走上嚴酷的極端,以致指鹿為馬、橫征暴斂、路人以目,於是一夫夜呼,應者雲集,揭竿而起,忽焉亡也;另則,以唐王朝、李自成政權等為代表的法制日益寬縱,以致豪強坐大,撼動國本,軍閥混戰,天下易主。這方面比較有代表的可以看一下安史之亂的相關史料和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便大可明了了。
經濟基礎在不斷的變化,法制就要不斷地變化,這個變化的目標是要進一步去平衡隨著經濟基礎不斷變化的社會之間的關系。而實際當中正是由於法制的制定和實施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從而使它往往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打破了社會的平衡,尤其是上層建築與普遍的社會群體間的平衡,加速了上層建築的崩潰。魯迅先生總結的好,人們就生活在暫時坐穩了奴隸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這兩樣時代之中。

㈡ 中國近代歷史上哪個朝代法制最不健全

元朝。看這個帝國的性抄質,它雖然也是一個中央帝國,但又太多奴隸制的殘余,和完全的封建帝國,農業國家,是有很大區別的。而完善的法律,就是產生在封建式的帝國中,所以元朝的法律最不完善,或者叫最不平等。
比如在刑法上:它規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分屬不同的機關審理,蒙古人毆打漢人,漢人不得還手,蒙古人打死漢人只流放北邊充軍。又規定漢人、南人不得聚眾敗獵和迎神賽會,不得執弓矢,甚至連養狗養鵲鳥都不許可。

此外,在《元典章》中紀錄的很多法令,都是針對漢人、南人制定的,並且指出蒙古人不受這些法令的約束。
這種法律,絕對稱不上『健全』二字。

㈢ 中國近代史的失敗我們應該怎麼做 從法制建設方面談

中國近代是沒有法制建設了,第一部憲法也是擺設。

㈣ 中國近代史上最早主張依法治國是誰

中國近代史上最早主張依法治國的是近代「法學泰斗」沈家本。
沈家本,字子敦。清光緒年間進士,早年入仕,歷任天津知府、刑部左侍郎、法部右侍郎、修訂法律大臣、資政院副總裁等職。任職刑部其間,廣泛收集我國古代法律史料,並作了系統整理和考訂;後奉命主持修訂法律,改良清代律制,先後主持修訂《大清律例》、《大清現行刑律》;同時參考泰西刑法,制訂《大清新刑律草案》。使中國幾千年的舊刑法體制有了改良;他主持制定的民法商法草案,雖未得實施,卻給中華法系以強烈震動,中華法系以此為標志終結,近代中國法制歷史從此掀開第一頁。
沈家本堅信以法救國,以法強國的主張。他認為當時中國積貧積弱,受列強欺凌,就是因為法律制度落後和不完善;通過修律,參照世界通行規則,加強權利保障機制,就能收回治外法權,擺脫列強的控制。
1931年6月9日,中國近代貫通古今中西的法學泰斗,在北京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㈤ 中國近代史和思想道德與法治這兩門課程有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
中國近代史主要從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中國歷史。是中國近代歷史上黑暗的時期,幫助學生反思歷史,珍惜當下。思想道德與法治系統地講授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啟迪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端正人生態度,堅定理想信念;用辯證唯物主義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有助於學生弘揚中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中國近代史歷經清朝晚期、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北京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和重慶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

㈥ 中國近現代法制史的詳解,哪位高人推薦一些資料看看。本人不勝感激。

張晉藩的《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算比較早的吧,然後中國政法大學許多博士回都也寫有比較多的謝答法律近代化的博士論文。

現代的法制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出的中國法制史教材有這方面內容。

近代的資料比較多,如果簡要了解一般的教材基本都有寫,要細一點的就得自己去找史料了,很雜亂的。

㈦ 中國近代史上有關民主法制的重大事件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198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㈧ 中國法制史的的歸納總結

中國法制史的十點歸納.【問題】中國法制史中的「第一」【解答】鑄刑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戰國時期魏國魏文候的相李悝在總結春秋以來各國成文法的基礎上制定的,在中國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強盛起來,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宋刑統》是歷史上第一部原創刊印頒行的法典。《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大清新刑律》是清廷公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文件。2.【問題】中國法制史中的「第二」【解答】鑄刑鼎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3.【問題】「三刺」、「三不去」、「三司推事」【解答】「三刺」——西周時凡遇重大疑難案件,應先交群臣討論,群臣不能決斷時,再交官吏們討論,還不能決斷的,交給所有國人商討決定。「三刺」制度說明西周對司法判案的慎重,是「明德慎罰」思想在司法實踐中的體現。 「三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有所娶而無所歸,不去。其中,「有所娶而無所歸」是指女子出嫁時有娘家可依,但休妻時無本家親人可靠,若此時休妻則置女子於無家可歸之地,故不能休妻。「與更三年喪」是指女子入夫家後與丈夫一起為公婆守過三年孝,如此已盡子媳之道,不能休妻。「前貧賤後富貴」是指娶法律教育網原創妻時貧賤,但以後變得富裕。按禮制夫妻應為一體,貧賤時娶之,富貴時休之,義不可取,故不能休妻。「三司推事」——唐代中央或地方發生重大案件時,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組成臨時最高法庭審理,成為「三司推事」。4.【問題】四等人、四級三審制【解答】四等人——在元代任何法律制度當中,都找不到一個明確規定四等人制度的規則,但是在元代卻在一個一個具體制度設計上,很明顯讓人感覺到人是分四等的:最高貴的人是蒙古貴族,所以的蒙古貴族在當時都受到一種優待;次一等的是:色目人,所謂色目人就是這些人的眼睛的顏色特別多;第三等人叫做漢人,所謂漢人就是指後來蒙古貴族進入中原,和當時南宋聯手,滅掉北方的金,金傳統的中國人和西南地區的民族,統稱為漢人,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漢族人;而和元政權一直相對抗的、抵抗到最後的南宋統治下的民眾稱為「南人」,也是所謂第四等人。四級三審制——清末確立一系列近代意義上的訴訟制度,實行四級三審制,規定了刑事案件公訴制度、證據、保釋制度;審判制度上實行公開、迴避等制度。5.【問題】「五聽」、「五過」、唐律中的「五刑」、「准五服以制罪」【解答】「五聽」——制度指判案時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五種方式。具體內容是:辭聽、色聽、氣聽、耳聽、日聽,即通過觀察當事人的言語表達、面部表情、呼吸、聽覺、眼睛與視覺確定其陳述真假,說明西周時已注意到司法心理問題並將其運用到審判實踐中。「五過」——是西周有關法官責任的法律規定。「五過」的具體內容是:惟官,畏權勢而枉法;惟反,報私怨而枉法;惟內,為親屬裙帶而徇私;惟貨,貪贓受賄而枉法;惟來,受私人請托而枉法。凡以此五者出入人罪,皆以其罪罪之。唐律中的「五刑」——(1)笞刑;(2)杖刑;(3)徒刑;(4)流刑;(5)死刑。「准五服以制罪」——《晉律》與《北齊律》中相繼確立「准五服制罪」的制度。服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喪服為標志,區分親屬的范圍和等級的制度。按服制依親屬遠近關系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服制不但確定繼承與贍養等權利義務關系,同時也是親屬相犯時確定刑罰輕重的依據。如斬衰親服制最高,尊長犯卑幼減免處罰,卑幼犯尊長加重處罰。6.【問題】「六禮」、《法經》六篇、「六殺」、「六贓」、「六禁」【解答】「六禮」——西周時期「六禮」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合禮合法的婚姻,必須通過「六禮」程度來完成,即納采:男家請媒人向女方提親;問名:女方答應議婚後男方請媒人向女子名字、生辰八字等,並卜於祖廟以定凶吉;納吉:卜得吉兆後即與女家訂婚;納征:男方送聘禮至女家,故又稱納幣,一旦女方接受彩禮就不能再悔婚;請期:男方攜禮至女家商定日期完婚;親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取女子至家。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終成立。《法經》六篇——《法經》從結構上共分為六篇:《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其中《盜法》、《賊法》是關於懲罰危害國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財產的法律規定。《網法》又稱《囚法》,是關於囚禁和審判罪犯的法律規定;《捕法》是關於追捕盜賊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規定。《網》、《捕》二篇多屬於訴訟法的范圍。《雜法》是關於「盜賊」以外的其他犯罪與刑罰的規定。「六殺」——《唐律》賊盜、斗訟篇中依犯罪人主觀意圖區分了「六殺」,即所謂的「謀殺」、「故殺」、「斗殺」、「誤殺」、「過失殺」、「戲殺」等。「六殺」理論的出現,反映了唐律對傳統殺人罪理論的發展與完善。反映出唐律無論在立法技術還是適用法律的原則上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六贓」——指《唐律》規定了六種非法獲取公私財物的犯罪。唐律要求官吏廉潔奉公,嚴懲利用職權牟取私利或貪贓枉法的行為。在量刑上,對於官吏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的行為,唐律中均規定了較常人犯財產罪更重的刑罰。六贓具體包括以下罪名:(1)「受財枉法」,指官吏收受財物導致枉法裁判的行為;(2)「受財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財物,但無枉法裁判行為;(3)「受所監臨」;(4)「強盜」;(5)「竊盜」;(6)「坐贓」。「六禁」——《法經》中《雜法》是關於「盜賊」以外的其他犯罪與刑罰的規定,主要規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7.【問題】「七出」【解答】西周時期解除婚姻的制度,稱為「七出」。所謂「七出」,又稱「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項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棄之,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8.【問題】「八議」【解答】《曹魏律》將「八議」制度正式列入法典;「八議」制度是對封建特權人物犯罪實行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它包括議親(皇帝親戚)、議故(皇帝故舊)、議賢(有傳統德行與影響的人)、認能(有大才能)、議功(有大功勛)、議貴(貴族官僚)、議勤(為朝廷勤勞服務)、議賓(前代皇室宗親)。9.【問題】「十九信條」【解答】全稱《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是清政府於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後拋出的又一個憲法文件。形式上被迫縮小了皇帝的權力,相對擴大了議會和總理的權力,但仍強調皇權至上,且對人民權利隻字未提,更暴露其虛偽性。因此,也未能挽回清王朝的敗局。10.【問題】「重罪十條」、「十惡」【解答】「重罪十條」——北齊為維護封建國家根本利益,在《北齊律》中首次規定「重罪十條」,是對危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十種重罪的總稱。把「重罪十條」置於律首,作為嚴厲打擊的對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懾力量。「重罪十條」分別為:反逆(造反)、大逆(毀壞皇帝宗廟、山陵與宮殿)、叛(叛變)、降(投降)、惡逆(毆法律教育網原創打謀殺尊親屬)、不道(兇殘殺人)、不敬(盜用皇室器物及對皇帝不尊重)、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禮制服喪)、不義(殺本府長官與授業老師)、內亂(親屬間的亂倫行為)。「十惡」——是隋唐以後歷代法律中規定的嚴重危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十種最嚴重犯罪,淵源於北齊律的「重罪十條」。隋《開皇律》在「重罪十條」的基礎上加以損益,確定了十惡制度。唐律承襲此制,將「十惡」列入名例律之中。《唐律》名例疏議即雲:「五刑之中,十惡尤切,虧損名教,毀裂冠冕,特標篇首,以為明誡。」具體內容包括:(1)謀反:謂謀危社稷,指謀害皇帝、危害國家的行為;(2)謀大逆:指圖謀破壞國家宗廟、皇帝陵寢以及宮殿的行為;(3)謀叛:謂背國從偽,指背叛本朝、投奔敵國的行為;(4)惡逆:指毆打或謀殺祖父母、父母等尊親屬的行為;(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為;(6)大不敬:指盜竊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偽造或盜竊皇帝印璽、調配御葯誤違原方、御膳誤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無人臣之禮等損害皇帝尊嚴的行為;(7)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經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門戶、分異財產,對祖父母、父母供養有缺,為父母尊長服喪不如禮等不孝行為;(8)不睦:指謀殺或賣五服(緦麻)以內親屬,毆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長等行為;(9)不義:指殺本管上司,授業師及夫喪違禮的行為;(10)內亂:指奸小功以上親屬等亂倫行為。

㈨ 中國近現代的法治發展歷程怎麼樣

近代各國走上法治抄之路,首當其沖的便是制定一部憲法抑或憲法性的制度,從而從根本上確保資本主義革命的成果——虎互港就蕃腳歌協攻茅遏制封建專制、維護人權。啟蒙學者從自然法理論出發推演出一套完整的近代法治理論體系,認定由人民制定的憲法是最能反映自然正義的法...

㈩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歷史趨勢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說:
一是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近代中國的政治政策的變動。
為了統治中國,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政治上採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國政府,操縱中國的內政、外交,把中國當權者變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馴服工具。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和瓜分的圖謀,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達到高潮。1851年~1864年義和團運動之後,列強經過反復爭吵、協商,最後認定,還是暫緩瓜分中國,而採取保全清政府為其共同的統治工具,實行「以華治華」,對自己更有利。
二是中國內部自身謀求的政治變革。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1840年~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簽訂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結束。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好友魏源在1843年1月把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時收集的資料和《四洲志》書稿編成《海國圖志》,在此書中,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
1851年~1864年間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是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來農民對擁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畝制度》中比較完整地表達了出來。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們希望通過實施這樣的方案,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但這具有不切實際的空想性質,根本無法付諸實施。《資政新篇》則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這反映了太平天國某些領導人在後期試圖通過向外國學習來尋求出路的一種努力。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並未能付諸實施。
1856年~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此時的清政府剛剛簽訂完不平等條約,又要集中力量鎮壓愈演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如奕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主張引進、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設近代企業,興辦洋務。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富國強兵的目的沒有實現,甲午戰爭一役,洋務派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失敗。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早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產階級維新派早期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就主張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具有比較強烈的反對外國侵略、希望中國獨立富強的愛國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如鄭觀應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同西方國家進行「商戰」,設立議院,實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張。這些主張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的意義。而在中日甲午戰爭後,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政治舞台,開展戊戌變法運動。它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希望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度。卻在1898年9月21日遭到守舊勢力的反擊和鎮壓,終告失敗。
1899年~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直接導致了1900年英、美、法、俄、日、德、意、奧組織八國聯軍,發動新一次的侵華戰爭。1901年,中國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也是在這一年,清政府開始推行「新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制定了一個仿效日本實現君主立憲的方案。1911年5月,清政府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成立了責任內閣,但讓立憲派大失所望,統治集團內部也分崩離析,責任內閣被譏為「皇族內閣」。「皇族內閣」的出台標志著清末「新政」的破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揭開辛亥革命的序幕。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但在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就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反動政權。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稱帝。1917年張勛擁立溥儀復辟。當時中國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認為只有把人們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改造中國的國民性,才是「根本之救亡」。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人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宣揚科學與民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繼續。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引發五四運動。它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顯示了偉大的力量。工人在斗爭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這個事實,給予先進知識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五四運動由於具備了以上特點,使其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綜上所述,中國政治變革的歷史趨勢是漸進的,由學習器物和技術,到學習制度,再到文化與思想。

熱點內容
法治解難題 發布:2024-11-02 23:54:00 瀏覽:17
政務院和法院 發布:2024-11-02 23:47:43 瀏覽:427
一般來說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 發布:2024-11-02 23:33:08 瀏覽:576
快遞條例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2 23:08:48 瀏覽:237
物業管理人員罰款條例 發布:2024-11-02 21:59:17 瀏覽:251
四中全會依法治國認識 發布:2024-11-02 21:55:50 瀏覽:150
行政法講課開場白 發布:2024-11-02 21:43:33 瀏覽:760
西城金華志法官 發布:2024-11-02 21:20:06 瀏覽:425
軍事法規級別劃分 發布:2024-11-02 20:49:09 瀏覽:348
民事訴訟法關於涉外的規定 發布:2024-11-02 20:47:06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