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以道德
『壹』 地鐵吸煙男子終獲拘留,請以道德自修,利己利人豈不美哉
吸煙,本無可厚非。據有關部門消息稱,平均每吸一根煙會,會減少當事人11分鍾的壽命,以及造成多種疾病,但都是對吸煙者身體健康不利而已。「爽」伴隨著嚴重的代價,很正常。
那時,如魯迅先生曾講:如此以來,便對嗎?
吸煙可以,別讓不吸煙的人吸到。這次警方處理的結果,以法律對公共安全進行了保護,是治療不文明的第一針,弘揚了正能量。
我們非煙民沒享到吸煙的福,也就別讓我們非煙民遭吸煙的這個災了。
如果各位看官中有這類人,希望您加以改正,對彼此都好。
牢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亦勿強加於人。
『貳』 何拘拘以姜附為咎哉這是什麼意思
出自傷寒?拘拘一般是拘謹刻意之意。如聖人豈拘拘而為之哉。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何必又巴巴的把姜附當作責任呢。須知姜附亦要看情況而定
『叄』 政治與道德的關系
德才兼備。政治領導必須具備最高的道德標准。 政治道德規范是一定時期從政者回在政治活動中所應當答遵守的行為准則,政治道德規范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幹部的政治道德規范就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它既繼承了領導幹部政治道德建設的優良成果,又是政治道德建設的新的發展,加強新時期領導幹部政治道德規范建設,教育是基礎,法制是保證,制度是根本。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領導幹部的「德」比「才」顯得更加重要,重德應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德者,為官之魂」。官德不修何以為官,套用一句俗話就叫「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毒品,無德無才是廢品」。
『肆』 關於夢溪筆談的資料
夢溪筆談
書名。北宋沈括撰。這是一本有關歷史、文藝、科學等各種知識的筆記文學體裁,因寫於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而得名。
《夢溪筆談》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大約成書於1086年~1093年,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
現存《夢溪筆談》分為26卷,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17個門類共609條。內容涉及天文學、數學、地理、地質、物理、生物、醫學和葯學、軍事、文學、史學、考古及音樂等學科。《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網路全書式的著作。
在數學方面開創了「隙積術」和「會圓術」。天文方面指出極星不在天極;得出冬至日長、夏至日短等結論。並且對天文儀器也有所改進。歷法上大膽創新,提出《十二氣歷》。地理學方面以流水侵蝕作用解釋奇異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記載了磁偏角、凹面鏡成像實驗和聲音共振實驗。書中還記述當時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煉銅、煉鋼、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詞是在該書中首次提出的,並且沿用至今。
沈括在晚年用寫成《夢溪筆談》二十六卷,再加上《補筆談》三卷和《續筆談》,共列有條文六百零九條,遍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物以及冶金、機械、營造、造紙技術等各個方面,內容十分廣泛、豐富,是中國科學史的重要著作。《夢溪筆談》中所記述的許多科學成就均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夢溪筆談》中涉及物理學方面的內容主要有聲學、光學和磁學等各方面,特別是在磁學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歷史上對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他在書卷二十四《雜志一》中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時候才發現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發現晚了四百年。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第三卷中《葯議》中又記載道:「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僅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而且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了四種放置指南針的的方法:把磁針橫貫燈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絲線懸掛起來。最後沈括指出使用絲線懸掛磁針的方法最好。
在光學方面,《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知識也極為豐富。關於光的直線傳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為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一性質。他在紙窗上開了一個小孔,使窗外的飛鳥和樓塔的影子成像於室內的紙屏上面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結果,他生動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間的直線關系。此外,沈括還運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形象的說明了月相的變化規律和日月蝕的成因。在《夢溪筆談》中,沈括還對凹面鏡成像、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學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
在聲學方面,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精心設計了一個聲學共振實驗。他剪了一個紙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彈動和該弦頻率成簡單整數比的弦時,它就振動使紙人跳躍,而彈其它弦時,紙人則不動。沈括把這種現象叫做「應聲」。用這種方法顯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創。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紀,義大利人才開始做共振實驗。至今,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的中學物理課堂上,教師還使用這個方法給學生做關於共振現象的演示實驗。
原文閱讀:http://www.tianyabook.com/mengxibitan/index.htm 宋代是中國古代數學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中,有10多條有關數學的討論,內容既廣且深,堪稱我國古代數學的瑰寶。
沈括最重要的數學探討是隙積術和會圓術。隙積術在我國數學史上開辟了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研究領域,對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始自沈括。
所謂「隙積」,指的是有空隙的堆積體、例如酒店中堆積的酒壇、疊起來的棋子等,這類堆積體整體上就像一個倒扣的斗,與平截頭的長方錐(芻童)很像。但是隙積的邊緣不是平的,而中間又有空隙,所以不能照搬芻童的體積公式。沈括經過思考後,發現了正確的計算方法。他以堆積的酒壇為例說明這一問題:設最上層為縱橫各2個壇子,最下層為縱橫各12個壇子,相鄰兩層縱橫各差1壇,顯然這堆酒壇共11層;每個酒壇的體積不妨設為1,用芻童體積公式計算,總體積為3784/6,酒壇總數也應是這個數。顯然,酒壇數不應為非整數,問題何在呢?沈括提出,應在芻童體積基礎上加上一項「(下寬-上寬)×高/6」,即為110/6,酒壇實際數應為(3784+110)/6=649。加上去的這一項正是一個體積上的修正項。在這里,沈括以體積公式為基礎,把求解不連續的個體的累積數(級數求和),化為連續整體數值來求解,可見他已具有了用連續模型解決離散問題的思想。
會圓術是對圓的弧矢關系給出的比較實用的近似公式,主要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沈括進一步應用《九章算術》中弧田的面積近似公式,求出弧長,這便是會圓術公式。沈括得出的雖是近似公式,但可以證明,當圓心角小於45°時,相對誤差小於2%,所以該公式有較強的實用性。這是對劉徽割圓術以弦(正多邊形的邊)代替圓弧思想的一個重要佐證,很有理論意義。後來,郭守敬、王恂在歷法計算中,就應用了會圓術。
在《夢溪筆談》中,沈括還應用組合數學法計算得出圍棋可能的局數是3 361種,並提出用數量級概念來表示大數3 361的方法。沈括還在書中記載了一些運籌思想,如將暴漲的汴水引向古城廢墟來搶救河堤的塌陷,以及用挖路成河、取土、運輸,最後又將建築垃圾填河成路的方法來修復皇宮等。沈括對數的本質的認識也很深刻,指出:「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數。」顯然他否定了數的神秘性,而肯定了數與物的關系。他還指出:「然算術不患多學,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乃為通術也。」
『伍』 陳平為什麼能不受倫理道德等拘束,辦成大事怎麼來看待陳平的用間
1:首先,陳平的思想不受封建道德約束,更趨近於李白似的天馬行空,放任自我
2:其次,陳平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當然也得有施展他本事的平台
3:陳平初期的坎坷是為了他以後的飛黃騰達鋪路的,試想連剛開始飯都吃不飽,後來卻能成為重要的謀臣,勢必要付出難以想像的努力
『陸』 怎麼理解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柒』 傳統道德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如老子對孔子說的,他說你所專研的多半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死了,連骨頭都也爛了,不過剩下那麼幾句話,你不能把那些話看得太死,對於社會的發展來說是總體利大於弊的,對於一些其他的缺陷事情你不能強求道德能給你一個完美的答案,應該變通取之,你想想你的一些工作證上的照片都是沒有長痘時的照片吧?你絕對不會在長痘的時候去拍照貼上並紀念,說明你對自己的認識是本質的,你不長痘時是漂亮的,不漂亮只是暫時的,如道德一樣,道德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不適合現在發展的,或者說我們人還沒能夠很好地結合道,但是隨著時間我們人類會慢慢的從中改正它一些缺陷,並更加完善它,你可以對自己如此公正,所以也要對道德觀念有公正的態度,別太拘泥於它的弊端。
『捌』 中國古代道德的本位是什麼
儒家的社會觀:忠、孝、禮是最基礎的道德本位!是中國幾千年最本位的道德觀念。
道家以道德經為本位,體現德之為人的思想: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的德觀念。
佛家以忍辱,持戒等為德。
中國幾千年的歷程是三家相融相合的過程,也是道德觀不斷的變化,但總體不離於上述的一個發展。
『玖』 辯論會資料:成大事者拘小節
成大事者也拘小節
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業。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
下?」陳蕃無言以對。蕃改之,後有所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自己的門庭都掃不幹凈,何以掃天下雪 勿以善小而不為。
大事都應該從小事做起,小事不願做,不屑做,拒絕做,大事就只能成為空想。
成事者必有眾人幫助,如不拘小節,則難以服眾。漢劉邦,為成大事,婦女無所幸,財物所取。今天,凡成功企業與成功者,無不看眾人氣。人氣何來,自然要從小節來。比爾以前不分場所,一概休閑,如今每逢場面,必西裝革履方顯英雄本色。所以,我說要發展必重小節。
其實,世界上的人各方面素質差不大,關鍵是小節方面。有多少大意失荊州,又有多少一失足成千古訓呀!真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我等後人復哀後人呀!
現在成大事總會成為大家關注的對象.而且關注的不僅是"大事",連"小節"也關注.如果"小節"沒做好的話必然要給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而這種印象也會阻礙"大事".
如:德國足球前國家隊教練道姆因毒品丑聞被解聘.原利物蒲及英格蘭國家隊球員福勒,因在進球後做出吸毒狀的慶祝動作,以及球場外的各種事件,終被球隊掃地出門...
小節,字典上解釋為「與原則無關的瑣碎的事情」。但小節並非小事兒,一些不文明的習性乃至一些有損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節引起的。小節,把握不好就會身受其害。
小節不慎道德失准。只要稍留意就會發現,在一些公共場所有個別人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購物插隊,等等,這種不拘小節的行為,已影響和破壞了他人的生活環境,侵犯了別人的合法權益。近期媒體報道有消費者對這些行為投訴,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在敦促大家自覺養成公德習慣,值得我們拍手稱道。
小節不慎影響團結。有人把不拘小節當成為自身開脫的「萬金油」,只要做了有損他人利益或影響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的事,就把錯誤歸咎於「不拘小節」。常見的不良行為主要有:傳播小道消息、公眾場合衣著不整、說粗話等。這些行為如果不加註意或制止,常常是影響團結的隱患。
小節不慎貽誤人生。有道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古往今來,因小節導致失節的事並不鮮見。有個寓言故事就揭示了這樣的道理:一個人偷拿了鄰居家一根針被告官,法官在量刑時卻定了與一位偷牛賊同樣的罪。小偷很不服氣,問法官為什麼偷了區區一根針卻判得與偷牛一樣重。沒等法官回答,偷牛賊搶著說:「我當初就是從拿別人一根針開始的。」近年來,一些人因貪污受賄而落馬,追根溯源,也大都是從吃別人一頓飯、收別人一些土特產開始的。總認為這些東西是人之常情,禮尚往來,但事實上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繼而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那些腐敗分子在反省時總是後悔當初不該輕易地吃了喝了收了,可惜悔之晚矣。
小節不拘,終累大德。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小節問題並非小事,它不僅是國民素質的一種反映,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日常小事著手,於細微處講品格,莫讓小節影響了構建和諧社會之大德
進程中一個環節疏漏也會半途而廢,主因次因常常是轉化的。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我方觀點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何謂「不拘小節」?這是一個很泛化的概念,為了使討論更有針對性,我們自然需要對其給出一個合理的界定。正本清源, 「不拘小節」一詞出自《後漢書•虞延傳》,商務印書館的解釋是形容待人處世不拘泥於小事,不為小事所約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在這里有兩個詞需要對方辯友尤其要注意:「拘」和「小節」。首先,「拘」在這里是拘泥的意思,形容被束縛其中。很明顯,不拘泥並不等於不注重,不遵守。不束縛於小節,讓我們做事的眼界更寬闊、更靈活。其次,「小節」是指無關大局的細枝末節,非原則的瑣事。它的外延非常之廣,小到生活瑣事:衣著起居;大到自身利益:生死攸關。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整日蓬頭垢面,可謂不拘小節;大文豪李白豪放不羈,當稱不拘小節;偉大的雷鋒同志,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不在乎己身利益,更是不拘小節啊!此外,「小節」不等於「細節」,「細節」是構成事物的要素,不可或缺。小節是事物發展的次要矛盾,把握事物的發展更應看方向和主流。
那麼,成大事者為什麼不拘小節呢?我方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從「成大事者」的主體特點看。成大事者,決非普通的成才。他必然在某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並對社會產生較大並持久的積極影響。縱觀古今之成大事者,可以發現他們身上共同的特徵:(1)具有長遠的眼光,對事物發展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預見力;(2)他們善於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能夠明晰「小節」的地位作用,不會拘泥於無原則的瑣事上;(3)成大事者往往性格獨特,不拘小節。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中就提到:要用人唯賢,不拘小節……包括一些有怪脾氣的人(鄧小平文選第二卷),這就從客觀上肯定了人才與不拘小節的關系。
第二,從現實角度分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欲成大事,必需洞察方向、把握大局。正所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心無旁騖,才能專心致志。若拘於小節,將精力和時間過度的投放在非原則的瑣事之上,「眉毛鬍子一把抓」,必然對成大事產生阻礙作用。
第三,從理論層面判斷:事物的矛盾可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向」、「大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小節」是次要矛盾。處理問題不能捨本逐末。要知道,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綜上三點所述,我方一致認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二辯補充發言(區別「小節」與「細節」):
我們今天辯題的是不拘小節,我想對方很大程度上已經把「小節」誤解成「細節」了「小節」絕非「細節」!他們有著怎樣的區別呢?讓我借對方辯友一雙慧眼吧
「細節」是從事物本身的組成而言,「小節」是從與事物的相關程度而言。細節是構成事物的基礎,是要素,不可忽視;而「小節」是指無關大局的細枝末節,非原則的瑣事,對事件的發展和方向不起決定作用。一個很小細節的疏忽往往會影響事物的成敗;而一個很大的小節可能對事物的發展於事無補。
這好比河中的貨船,如果船底缺了一條小木板就會沉入河底,這條木板就是細節;而如果水面上的甲板上缺了一塊木板,除了影響美觀外,卻不會造成任何損失,這條木板就可稱為小節。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哦!
再者,我方也承認,小節與細節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貨船被當作藝術品擺在藝術館里的時候,它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此時的船用於欣賞,則要強調其完整性和藝術性,此時每一塊木板都是細節,不可或缺。這正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相互轉化的結果。所以,小節決不同與細節。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對方辯友不要混為一談哦!
【不拘小節】釋義:
解釋: 拘:拘泥。不為小事所約束,待人處世不拘泥於小事。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出處: 《後漢書•虞延傳》:「性敦樸,不拘小節。」
很可能在定義上爭論!!!必須和反方說清楚,拘的意思!拘:拘泥。防止把拘的意思往遵守、注重上推。不是不守小節而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拘泥於小節。不拘小節而非無視於小節、不要小節,正因為不拘泥,不限制固有的模式,不為瑣碎小事所牽絆。
關於: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後漢書•陳蕃傳》
東漢名臣陳蕃少時獨居一室而院內齷齪,薛勤批評他:「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陳蕃:東漢名臣(字仲舉),從政數十年,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被世人稱為「不畏強御陳仲舉」。請問他最終有沒有掃天下呢?(他如果掃了屋子,或許就更成功了呢?)哦!那我建議對方,你現在不要辯論了,趕快回去掃宿舍吧,這樣你就會更成功了!
事例:
陳景潤不拘小節(走路撞電線桿)摘得數學王冠上的明珠
牛頓不拘小節(煮飯是將手錶放到鍋里),堪稱經典物理學界的泰斗
李白不拘小節(豪放、不惟權貴)做得一帶文豪
劉邦不拘小節贏得天下!
君不見終日頭發亂糟糟的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後院起火的林肯成為美國最有作為的總統之一!
用人為賢、不拘小節的曹操:他的用人思想是「人無完人,慎無苛求,才重一技,用其所長」,沖破了東漢末年重視出身、門第的迂腐標准,正是因為曹操不拘小節的氣魄,才招納了一大批能征善戰但性情古怪,恃才傲物的得力將領,幫助其實現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反方可以駁:曹操唯才是舉,不拘小節。他雖然網羅了眾多人才卻沒有徵服人才的心: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司馬父子雖然輔助曹操,但最終還是奪了江山,滅了曹操子孫!這樣看來,成大事者還能不拘小節嗎?)
這是曹操死後的事啊!事實上曹操在世時,司馬懿根本沒有得到重用!
問題: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在論述人才思想中就提到:要用人唯賢,不拘小節……包括一些有怪脾氣的人,請問對方辯友如何理解?(肯定了人才與不拘小節的關系,如果說用人要拘小節,恐怕就沒有那麼多人才可用了吧?
•為什麼現在的領導人身邊都要配勤務員、秘書、私人醫生,運動員身邊配備營養專家呢?如果他成大事要拘小節的話,這些事都交給他自己做不是更好嗎?(社會分工的意義,從小節瑣事中解放出來,這樣才會更有精力做大事啊!)
•金銀誠可貴,生命價更高。請問對方辯友,火災發生時你是先逃命呢,還是先拿錢呢?
——金銀與生命相比,算得了什麼。而多少人因為火災發生時為了幾個小錢喪失了寶貴的生命,拘小節的後果真可怕哦!
——那我就應該給對方辯友傳輸一點火災發生時的逃生意識,生命第一重要,千萬不要因為尋找貴重財物而耽誤逃生時間。
•我國文化淵源流長,中國仁人志士數不勝數,諸葛亮可謂家喻戶曉,請問對方辯友諸葛亮為何會勞累而死呢?
——那我就來詳細告訴對方辯友吧,諸葛亮就是事必恭親,管太多瑣事小事,過於操勞,而英年早逝。真可惜,如果他將精力花在統一大業上,說不定我國的歷史會因此改寫呢!每當讀到史料中記載諸葛亮「軍中罰二十以上必親覽」,對方辯友難道不會和我們一樣惋惜那是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嗎?
•韓信跨下
之辱不比馬家爵受到的恥辱要小吧,他當時怎麼就不趁月高夜深時用一把小榔頭砸死那個敢當眾侮辱他的人呢?韓信正因為不拘小節,甘受胯下之辱,得以保全性命,才能在蜀漢立下漢馬功勞,名載史冊啊!而馬家爵的拘小節只給世界增添了四條亡魂落到最後不得不浪跡天涯。這就是拘不拘小節本質的不同吧!
•鄧小平同志的英明決策,改革開放有利有弊,你是盯住弊端和小節不放,還是要清楚地看到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效呢?對方辯友可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哦!
論據:
•多次位居全國民營企業前十強的德力西集團總裁胡成中談到如何管理好企業時指出,要從繁瑣的管理事務中脫身出來,從全局的角度為企業把脈。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只有全部精力集中於他的事業的時候,才能成為一個大師!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捨本逐末;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眉毛鬍子一把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腹中能撐船。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因此人要作成一件大事,往往要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時間去作,因而大多數成大事者一般都有顧不了其他事情的現象。就象激光一樣,集中一點,直奔目標而去,而不顧及其他,才能命中和摧毀靶標。
•大家目標趨同、戰略趨同、結果不一致,主要原因就在於對於細節與小節的尺度把握,細微處一樣體現競爭力。
•一個滑落在跑道上的小鐵片造成了空難,一個小小的零件不合格造成宇航飛機爆炸,一份電文翻譯錯誤造成一場戰役的失敗。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往往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一心渴望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影;甘於平淡,認真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也就是細節的魅力。(對方說的對錯我們先不糾纏,現在我們是在談成大事者,而不是如何成大事)
•劉備教訓阿斗說:」不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
•子言之:「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君子要注重禮節,對於君子來說,禮節是君子的重要因素,不可視為小節,小節會因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意義)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做難事要從簡單的做起,做大事要認真,注重細節,不和我們矛盾)
•列寧:要成就大事,就要從小事坐起。(要先學會做小事,才能做大事,不會做小事有怎能做大事呢?我想不拘小節,不代表就不會做小事吧?)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因小失大,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周恩來會待外賓的時候總是處處小心,禮儀得體,著裝講究。(表面上看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著裝之類可以稱得上小節,但是在總理的身份就完全不一樣了,他的一舉一動關繫到得都是一國之榮辱,當然算不上小節了)
總結陳詞:
1、將細節和小節混為一談
2、著名的德國詩人歌德說過:重要之事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所累。為什麼一些人樹立了目標卻久久不能實現,為什麼成大事者總會那麼少?因為太多人缺少了「不拘小節」的品質和氣魄。他們很容易被瑣碎小事分散精力,而成大事者就不同了,認准了目標就勇往直前就一如既往,拋開了一些不必要的束縛和羈絆,集中精力做要事。久而久之,差距就拉開了,「拘泥小節」的人仍然是一般人,而「不拘小節」的人就成就了大事業。葛雷在《成功的通性》中指出============。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再次陳述我方觀點:
1、必要性。上帝是公平的,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24個小時,不會因為你是成大事者就多給2小時。成大事者與一般人相比,有著更卓越的思想和更超群的能力,他們應該集中精力做一般人不能做成或無能力做的大事,而不該拘泥於瑣碎小事。就全社會而言,成大事者是稀缺資源,這些稀缺資源只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發揮效益最大化,否則就意味著重大損失和浪費。
2、合理性。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每個職位的責任和范圍更加明確。所謂各司其職,不是說一個領導對下屬工作不聞不問,而是說不能越界過多去干涉下屬的具體工作。要不不但自己因為瑣碎之事模糊了整體考慮問題的視野,捨本逐末,做不好本職工作;還會引起信任危機,挫傷下屬的工作積極性。吃力不討好之事,成大事者是不會做的,也是不應該做的。
3、不拘小節是一種高貴品質,值得社會宣揚。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最高層次為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多做貢獻。我國現正處在全面奔小康的關鍵時期,需要一大批仁人志士嘔心瀝血,不拘小節,視國家大局重於個人利益,必要時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適當犧牲一點,適當放棄一些。我們青年一代可能還未能達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境界,但我們熱血方剛,都有一股成就大事的強烈願望,那就讓我們從不拘小節做起吧!因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謝謝
『拾』 古人關於道德修養的名言
1、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
2、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行人。——劉備
5、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7、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唐太宗
8、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
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11、黃鍾毀棄,瓦釜雷鳴。——《楚辭》
12、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
13、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東晉·陶淵明
1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諸葛亮
1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
16、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1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曹操
18、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於謙
19、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三國·諸葛亮
20、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
2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
25、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唐·韓愈
現代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的精選
1、如果沒有德行,人類就是一種忙碌、有害和可憐的生物,不會比任何一種渺小的害蟲更優越。——培根
2、使自己快樂也使他人快樂,別傷害自己也別傷害他人,我以為這就是倫理學的全部意義。——尚福爾
3、德行的實際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誇美紐斯
4、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5、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馬克思
6、如果你的道德觀念令你消沉,那它們就一定是錯誤的道德觀念。——史蒂文生
7、德行啊,你是純朴的靈魂的崇高科學。——盧梭
8、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培根
9、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貝多芬
10、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薩迪
11、不會寬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貝爾奈
12、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達爾文
13、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14、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里特
15、智慧和德行,有如一輛車的兩個輪子。——日本
16、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都德
17、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培根
18、有謙和、愉快、誠懇的態度,而同時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運的'。——塞涅卡
19、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陶鑄
20、道德常常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義大利
21、以為智慧比美德更重要的人,會失去自己的智慧。——猶太人
22、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是每天都在更換主人的。——希臘
23、凡是有良好教養的人有一禁誡:勿發脾氣。——愛默生
24、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25、本性流露永遠勝過豪言壯語。——萊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