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反壟斷法立法原則

反壟斷法立法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5-12 14:33:59

㈠ 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則

1、立法目的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內益容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2、基本原則

(1)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原則。

(2)保護經濟自由權與監管和調控相結合的原則。

㈡ 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

壟斷法的立法目
《反壟斷法》第1條的規定,即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 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㈢ 《反壟斷法》中對壟斷是怎麼定義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拓展資料 :(一)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該法共八章,57條。
該法第1條規定了立法目的:「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可以看出,「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是其直接目的,「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是其根本目的。這樣理解使得反壟斷法與其功能最為相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聯系與區別清晰可辨。
(二)反壟斷法的調整對象和范圍
反壟斷法調整的主要是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因此必須對經營者作出定義。該法第1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而經營者之間的競爭,主要存在於相關市場之中。對相關市場,反壟斷法第12條第2款的定義為「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務(以下統稱商品)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
同時,結合我國實際,延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思路,反壟斷法將具有行政壟斷性質的反競爭行為納入調整范圍。如該法規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反壟斷法作為內國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從事的壟斷行為自不待言;但是考慮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活動(特別是大型企業的壟斷行為)的影響並不限於一國境內。為此,該法進一步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這一規定是在參考了許多國家的競爭法之後作出的、符合國際慣例的選擇。
(三)反壟斷法的基本原則
根據反壟斷法第一章總則的相關規定,我國反壟斷法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
1.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原則。反壟斷法的出台,使其與反不正當競爭法一同構築起我國競爭法體系的骨架,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規則。
2.保護經濟自由權與監管和調控相結合的原則。反壟斷法抑制壟斷並不消滅壟斷。它承認並保護經營者的經濟自由權,允許經營者通過公平競爭、自願聯合,依法實施集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同時為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而監管和調控經營者的反競爭(如壟斷協議、惡意並購、限制競爭等)行為。

㈣ 簡述反壟斷的法理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反壟斷的法律基礎是自由、效率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是維護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充分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會整體福利、保護公共利益的功能。提高效率和消費者福利是保持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手段。
反壟斷是禁止壟斷和貿易限制的行為。它是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在公司營銷呈現壟斷或有壟斷趨勢時採取的一種干預手段。 19世紀末,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反壟斷已經成為各國監管的對象。所有國家都通過嚴格的立法來規范反壟斷。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也積極承擔了反壟斷的責任。
拓展資料:
一、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就寬頻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起反壟斷調查。如果屬實,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會被處以數億至數十億元的罰款。 2021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規劃(2021-2025年)》,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重點措施,將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案件審理,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適時制定相關司法解釋,明確規范各類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市場封鎖,促進公平競爭。妥善處理互聯網領域壟斷糾紛,完善平台經濟反壟斷裁判規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平台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政府在國內外對反壟斷也有不同的態度。對內提倡競爭的概念,很少對其利弊進行實證分析;對外,我們根據國家利益調整平衡競爭和壟斷的規模。 對壟斷的判斷有兩個視角:全球和局部。比如,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在中國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但在國際市場佔比不足5%;美國佔全球份額的20%以上,但在一個地方市場上並沒有實現絕對控制。從整體來看,中國電信還遠未實現壟斷,其規模需要持續增長才能與國際巨頭競爭;從本土來看,中國電信明顯處於壟斷地位,需要分離。發達國家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強調局部,忽視全局;中國政府從國家利益出發,兼並大型國有企業組建航母,這是全局的視角。

㈤ 反壟斷法的適用原則是什麼

  1. 企業在相關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所謂的相關市場就比較復雜了,主要看你怎麼解釋;市場支配地位是指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以上,或兩者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以上,或者三者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以上,其中有的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十分之一的,認定為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即微量不計原則。)

  2.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壟斷高價與壟斷低價行為、掠奪性定價行為、拒絕交易行為、限定交易行為、搭售與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差別待遇(價格歧視)、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當然,這只是最常見的,行政機關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的自由流通的也算在內的。

簡單的說,壟斷是一種市場狀態,本身並不違法,只有壟斷者利用自身的壟斷優勢,採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排除、限制競爭對手的時候,才算壟斷違法行為。

㈥ 《反壟斷法》主要指的是什麼

我國的反壟斷法應具有停止壟斷,維持競爭和保護多重利益的基本立法目的,反壟斷法的制定始終遵循以下原則,國際性與地方性相結合的原則,概括與枚舉相結合的原則,程序與實體相結合的原則,維護國家經濟利益的原則,以及效率優先原則,具體而言,鼓勵公平競爭,依法集中注意力,提高市場競爭力,禁止濫用行政權力以及消除和限制競爭的原則。

盡管《反壟斷法》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但它仍有很大的解釋空間

通過相關的執法實踐證明,通過及時有效地調查和懲罰壟斷行為,保護市場競爭最終將使消費者受益,這樣對於一些商人的權益都可以得到保護,而且也可以很好的控制市場。

㈦ 我國反壟斷法的特點是什麼

您好,我國反壟斷法的特點如下:(我們老師說的!)

1.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做出了規定,列舉了強制交易、地區封鎖、強制經營者從事壟斷行為等行為。
2.中國反壟斷法平等地適用於所有的市場主體,不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
3.排除農業生產者及農村經濟組織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運輸、儲存等經營活動中實施的聯合或者協同行為的適用。

如果想記得方便點,就是:

一是,原則性立法,總共八章共57個條文。
二是,經營者承諾制度。我國《反壟斷法》第45條引人了這一制度。
三是,寬恕制度。
四是,經營者集中採取了強制的事先申報制度。
五是,反壟斷法的適用豁免制度。
六是,明確規定了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反壟斷法無疑屬於國內法,其效力本應及於域內。

經濟法學簡述反壟斷法規制的內容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經濟法律應有的基本精神、基本理念,是對經濟立法、經濟司法以及經濟法學研究具有指導作用和適用價值的根本思想。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規所體現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指導原理,是經濟規律與法律科學結合的具體體現.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過程中,確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對健全經濟法律體系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必將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不僅要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的本質特徵,還要體現我國信守對世貿組織的承諾,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應隨之注入新的內容.

在中國,經濟法學在1979年我國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改革開放的實行而產生的。在20年來的學說爭論和法治發展的過程中,經濟法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且理論界相當普遍地承認了經濟法是一個獨立而且重要的法的部門。經濟法的調整對象、體系淵源、地位作用等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正在日益深入。本文正是基於這個基礎來討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

一、經濟法基本原則提出的理論依據和背景
在我國,經濟法學界已經一致承認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整個法學界絕大多數人也承認經濟法在法的體系中的地位是確立的。
法律部門是「按照法律規范自身的不同性質,調整社會關系的不 同領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劃分的不同法律規范的總和」。①法律所調整的對象無非是以各種形態為表現形式的社會關系,包括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宗教關系等等。法律部門就是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內容作為依據來劃分一部法律屬於哪個部門的。那麼,一個法律部門地位的確立,必須有其特有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簡稱國家經濟調節關系,或國家經濟調節管理關系」。②具體分為:宏觀調控關系,微觀規制關系,國有參與關系,對外管制關系,市場監督關系五個方面。③而且,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同其他法的部門的調整對象是可以分開的。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法的立法工作緊密結合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對一些重要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准則制定了一大批經濟法律和法規。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體系已初具規模,為經濟法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礎。
法的分類(divisions of the law)是指「在任何一個已有合理的,成熟的理論和已形成內容豐富的原則和規則的法律體系中,法學家為了評注和研究的方便,總是把所有規則分成一定數量的部門和次部門,並不斷尋求合適的方法對它們進行歸類和分組」。④由此可見,法的部門的確立和法的分類必須具備另一個條件――「形成內容豐富的原則」。民法作為一個完善和重要的法的部門,有以《民法通則》為核心的規范性文件體系,有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權利濫用等基本原則。相對應的,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的法的部門,也應該有其基本原則和核心基本法。

二、關於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學說
明確經濟法原則的含義是評判學說的前提和基礎。法律原則是「法律的基礎性真理、原理,或是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的原理或出發點」。⑤基於這個論述,筆者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當是能夠全面反映它所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本質和內在規律,寓存於整個經濟法體系中的指導思想。首先,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法律作為其工具性的一面,是為統治階級的需要而服務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主權者有不同的利益追求,那麼經濟法所調整的國家經濟調節關系也會有不同的變化,其指導性原則也就隨之變動;第二,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帶有國別色彩的,英美為主的西方國家的經濟法往往著重於國家干預,而我國需要的是開放自由的市場,防止行政壟斷的干預;第三,原則必須是高度概括性的,若確立得過於具體化,就是屬於法律規則的范疇了。
當前學術界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則主要有⑥: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的原則;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實行責、權、利相結合和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統一的原則;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原則;經濟民主和經濟法制相結合的原則;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原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等等。

三、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
上述學者提出的觀點,有其可取的部分,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我國經濟法學界一般認為,傳統民法強調「私法優先」,傳統行政法強調「公法優先」,而經濟法則是將私法和公法放在「互為優先」的地位。這個「互為優先」反映的即是一種社會本位思想,即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兼顧;然而像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就不應該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因為這個思想不僅僅是經濟法要貫徹的,同時也是商法、行政法等部門法都應堅持的,故應該將其視為憲法原則。
筆者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主要是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第一、協調經濟原則。市場管理法,如反壟斷法律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票據法律制度、證券法律制度等等都是國家對經濟的調整管理,「國家之手」在經濟關系中的作用是協調本國經濟,完善產業結構。在調整過程中應該遵循客觀的經濟規律,注意客觀經濟條件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主動靈活地發揮經濟法的調節作用。
第二、效率公平原則。「效率是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公平是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效率和公平往往是不能兼顧的,一項政策的出台和實施要麼重效率輕公平,要麼重公平輕效率。經濟法的作用就在於用法律的形式保護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和公平。在某一個階段可以促進其中的一面,但就整體而言必須兼顧二者。
第三、利益兼顧原則。要貫徹利益兼顧原則必須正確處理以下四個關系: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國家與勞動者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企業與勞動者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利益關系。⑧經濟法的任務就在於堅持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兼顧地方、企業、個人等各種利益,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
第四、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考慮的重大課題。經濟的發展涉及到資源的開發利用,廢棄物的排放,環境保護和治理等一系列社會性問題。因此,經濟法必須強調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能為眼前的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

四、經濟法基本原則確立的意義
上述四個原則是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聯系著各個經濟主體的利益分配,貫穿了國家調控經濟的全部過程,使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得到結合,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基本原則的確立,鞏固了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的部門的地位,完善了經濟法學理論體系,有利於抵制「大民法觀念」和「經濟法學說」,有力駁斥「經濟法沒有理論」的觀點。
其次,在實務上,原則的確立為經濟法規則提供了基礎和出發點,對新法律法規的制定具有指導意義,對理解經濟法律具體條文亦有指導意義。經濟法原則可以作為未被法條規定的疑難經濟案件的斷案依據和審判依據,並且為制定《經濟法綱要》指出立法方向。
經濟法學界、整個法學界,乃至國民經濟發展都會因基本原則的確立而受益。

㈨ 簡述《反壟斷法》規制的幾種壟斷行為及具體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行為及具體內容如下:

1、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

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1)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2)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3)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4)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5)聯合抵制交易

6)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1)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

2)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3)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2、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

1)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

2)沒有正當理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3)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

4)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5)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6)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7)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3、經營者集中

1)經營者合並

2)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3)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4、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下列行為,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的自由流通

1)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或者規定歧視性價格

2)對外地商品規定與本地同類商品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准,或者對外地商品採取重復檢驗、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3)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的行政許可,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4)設置關卡或者採取其他手段,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或者本地商品運出

5)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自由流通的其他行為

(9)反壟斷法立法原則擴展閱讀

反壟斷法的任務就是防止市場上出現壟斷,以及對合法產生的壟斷企業進行監督,防止它們濫用市場優勢地位。具體地說,反壟斷法主要有以下任務:

1、禁止卡特爾

經濟學家亞當· 斯密曾經說過,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很少聚集在一起,如果他們聚集在一起,其目的便是商討如何對付消費者。反壟斷法上把這種限制競爭性的協議稱為「卡特爾」。在各國反壟斷法中,上述各種嚴重損害競爭的協議一般得適用「本身違法」的原則,即不管它們是在什麼情況下訂立的,都得被視為違法。

2、控制企業合並

出於維護市場競爭的需要,各國反壟斷法都有控制合並的規定。這種控制的目的不是限制企業的絕對規模,而是保證市場上有競爭者。這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合並的申報和審批制度,即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合並需要向反壟斷法的主管機關進行申報。

3、禁止行政壟斷

行政壟斷在中國當前主要表現為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行業壟斷即是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經營者的市場准入,排斥、限制或者妨礙市場競爭。行政性限制競爭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也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利益。濫用行政權力的行為還為某些政府官員以權謀私和權錢交易提供了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腐敗,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因此,反壟斷法應當將反行政壟斷作為一個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的任務。

4、禁止濫用市場支配

反壟斷法雖然不反對合法的壟斷,但因為合法的壟斷者同樣不受競爭的制約,它們就非常可能會濫用其市場優勢地位,損害市場競爭,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國家必須對那些在市場上已經取得了壟斷地位或者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加強監督。

㈩ 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1、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之間的聯系: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都屬於競爭法的范疇,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相互交叉,互為補充。
如果一個國家只是反對壟斷,而不反對不正當競爭行為,企業就可能會濫用它們的自由競爭權利,隨意侵犯其他企業的正當權益,或者侵犯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反對限制競爭和反對不正當競爭是同等重要的任務。市場經濟既然會同時出現限制競爭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就會成為一對雙胞胎,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市場經濟本能和內在的要求。
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不僅互為條件,很多情況下也是交叉存在。如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1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第12條規定,「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願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這些行為之所以被視為不正當競爭,這是因為它們具有不合理性,即對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來說顯得不公平。但另一方面,這些行為如果真正達到損害市場競爭的程度,行為人一般都佔有市場支配地位。這些行為從而也可被視為限制競爭的行為或者壟斷行為,受反壟斷法的制約。我國台灣1999年修訂後的《公平交易法》第18條(轉售價格協議)和第19條(拒絕交易行為和歧視行為)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即這些行為在該法中雖然被視為不公平的競爭行為,但它們同時也應被視為壟斷行為。
2、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它們不同的立法目的,此外它們二者也有著不同的執法程序和執法機關。
從立法目的上說,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反對經營者出於競爭的目的,違反市場交易中誠實信用的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攫取他人競爭優勢的行為。因此,它首先保護的是受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善意經營者的利益,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公平競爭。反壟斷法則是從維護市場的競爭性出發,目的是保證市場上有足夠的競爭者,以便使交易對手和消費者在市場上有選擇商品的權利。根據反壟斷法的理論,只有當市場上出現了壟斷或者壟斷趨勢的時候,政府方可干預市場,干預的目的是降低市場集中度,調整市場結構。因此,概括地說,反壟斷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自由競爭,目的是保障企業有自由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提高經濟效率和消費者的社會福利。

熱點內容
市江陽區法院 發布:2025-01-08 11:58:15 瀏覽:429
新婚姻法2019第三者 發布:2025-01-08 11:51:46 瀏覽:553
山東省土地增值稅實施條例 發布:2025-01-08 11:03:06 瀏覽:763
荷蘭同性婚姻法 發布:2025-01-08 10:58:10 瀏覽:639
新勞動法員工未按規定離職 發布:2025-01-08 10:38:29 瀏覽:624
公司法第一次作業 發布:2025-01-08 10:05:47 瀏覽:370
合同法第三人規則 發布:2025-01-08 09:56:48 瀏覽:207
加班費爭議是否適用勞動法 發布:2025-01-08 09:44:36 瀏覽:36
勞動法關於年假的補充標准 發布:2025-01-08 09:34:38 瀏覽:411
中日消費者合同法 發布:2025-01-08 09:16:37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