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農村跟法治

農村跟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5-12 20:33:14

⑴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法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歷史任務,正在變化和發展中的中國農村,再次成了整個社會關注的新熱點。政法綜治工作在這一熱潮中必須做到拓展視野,創新思路,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以農村平安創建為目標,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努力開創政法綜治工作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駕護航。
一、提高認識,深刻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豐富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的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拓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字」方針,全面、科學地概括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豐富內涵,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嚮往的現代化農村的美好圖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把農業和農村工作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更加突出位置,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農村的小康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保障農民的權利,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創建和諧農村,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不斷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賦予了政法綜治工作光榮而神聖的使命。政法機關作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穩定、保護人民利益、創建社會秩序的主要職能機關,在發揮法律保障與法律服務作用的同時,必須增加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協調利益、化解矛盾的功能,擔負起維護穩定和捍衛社會和諧發展的歷史重任。

二、認清形勢,准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政法綜治工作的新要求

社會主義新農村突出的特點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諧富足,每一個方面都與政法綜治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目前,我國正處於「十一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的開局時期,這既是經濟體制轉型期、經濟結構調整期、加快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的高發期、社會問題的復雜期。當前農村基層出現了一些不利於穩定的因素和影響平安建設的問題。主要有:一是農村土地問題。農村土地問題是近年來農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是造成農村不穩定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幾方面:1、徵用地補償標准低,截留或移用土地補償款現象突出。2、征地程序透明度不高。3、非法使用土地問題突出。4、征地後對失地農民安置手段單一。二是農村集體經濟問題。三是社會治安問題。四是基層組織建設及幹部作風方面問題。五是農村的環境保護問題。從近年泉州實際情況看,雖然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呈下降趨勢,群眾滿意率不斷上升,但影響農村發展的不安定、不和諧因素依然存在,搶劫、搶奪、入室盜竊等侵財性犯罪案件仍居高不下;破壞農田基本設施、銷售假冒農用物資等案件仍然存在,因山林地界、拆遷改造和民間矛盾糾紛等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阻礙了和諧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政法機關要深刻認識當前政法綜治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准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政法綜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要提升對政法工作的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政法綜治工作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認識。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看,我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在城鄉之間,貧富之間差距拉大的情況下,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出來。可以說,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和諧穩定,就不會有全國的和諧穩定;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全國的現代化。只有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任務的順利實現。

二是要拓展政法工作的視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把政法綜治工作的視野拓展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穩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對新形勢下的政法綜治工作任務和職能有新的思考、新的認識,自覺地把政法綜治工作置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這個總要求中來思考和謀劃,把促進新農村建設作為政法綜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是要創新政法工作的思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是「新」。政法機關必須團結「新農村」這一核心,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方式方法,將工作重心向農村傾斜,向一線傾斜。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進來,堅持專群結構、依靠群眾、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將一切積極因素調動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宏偉目標上來。

四是要提高政法工作的能力。為了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政法機關必須增強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分析判斷復雜形勢、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整合社會資源、進行社會管理的能力,做好群眾工作、疏導群眾的工作能力。提高「四個能力」是政法綜治工作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必然選擇,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政法綜治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

三、發揮職能,全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

政法機關的根本職能是維護社會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要更好地服從服務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偉大實踐,就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把切入點放在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上,把著力點放在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地享受法律保護上,把落腳點放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上,全面發揮維護國家安全、化解矛盾糾紛、打擊預防犯罪、管理社會秩序、維護公平正義、服務改革發展的職能,緊緊圍繞農村平安創建工作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維護農村社會政治穩定擺在突出位置,著力化解農村各類矛盾糾紛,著力解決農村各類不和諧、不穩定問題,保障廣大農民群眾心平氣順、安居樂業。穩定的社會秩序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石。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並不是一個沒有矛盾、問題的社會,而一個能夠及時化解糾紛、緩解矛盾、疏導情緒、理順心氣,確保矛盾不積累、不膨脹、不激化的社會。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加快的特殊時期,農村滋生矛盾的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多。對農村常見的矛盾糾紛,政法綜治部門要注意研究其規律、特點,切實增強預見性、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對農村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善於用改革的思路和發展的辦法去解決,努力把握好維護群眾利益與維護社會穩定的結合點,做到既有效地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又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切實維護好農村社會治安、嚴密防範、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集中整治突出治安問題,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的安全感。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是一個和諧穩定社會的基本構成要件。從當前農村治安狀況看,農村的違法犯罪問題既有與城市違法犯罪問題的共同特徵,又有農村自身的特點。影響農民群眾安全感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入室盜竊、搶劫、搶奪、地方流氓惡勢力、制假販假等侵害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犯罪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政法綜治部門對這些群眾深惡痛絕的違法犯罪問題,要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予以嚴厲打擊、集中整治,切實把農村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高發的勢頭壓下來,確保刑事犯罪案件發案不出現大起大落的波動和震盪,始終保持農村社會治安的持續穩定。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嚴格執法」與「熱情服務」有機結合起來,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激發農村社會的創造活力。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法制意識和民主訴求不斷增強,對政法工作最集中、最強烈的願望越來越傾向於要求政法機關公平地對待各類主體,公正、高效、文明地裁判和執行,在司法活動中體現社會主義法律的人文關懷。這就要求政法機關要深入地研究和探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一步強化對公民和社會的保護與服務意識,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政法工作的職能。不但要通過打擊犯罪、加強治安管理來維護好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受理群眾求助、提高司法效率、及時調節經濟社會關系、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等方面充分發揮政法工作的保護與服務職能。樹立起「執法為民」、「以人為本」、「執法平等」和「執法最佳效益」的理念,努力做到依法打擊與依法保護並重、辦案數量與辦案質量並重、嚴格執法與文明執法並重、堅持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並重。自覺地把政法綜治工作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局中去思考,納入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推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制觀念,使農村基層各項工作納入到法治化管理的軌道。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強基層民主和基層組織建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平安鄉村、和諧鄉村,始終離不開法制的有力保障。法制宣傳教育是實現和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法律培訓,有效保障農村各項活動依法有序進行,從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各種影響農村社會穩定事件的發展。要結合當前「五五」普法,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增強農民群眾依法辦事的意識。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行政執法隊伍,建立符合實際的農村行政執法體制,保證農村執法工作的順利實施。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法制建設,全面提升村級事務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協調發展,用法治來保證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任務重、責任大、要求高,政法機關必須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執法公正、一心為民」的方針,不斷加強和改進政法綜治工作,深化農村平安建設,共同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未來。

⑵ 農村法治的含義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我國農民有九億,各方面的基本法都會涉及到農村,如國家憲法、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部門實體法與程序法,均涉及廣大農村。還要加上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專業法律法規。主要關於農村的法律有《農業法》、《林業法》、《漁業法》等,和農民利益聯系比較密切的有《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權法》《村民組織法》等。其他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就太多了,需要用的時候再去「法律法規網」查看。

⑶ 如何實現對農村的法制宣傳,確保依法治村

一是鎮街法治宣傳服務站建設常態化。該市各鎮街區建立了法治宣傳服務站,主要負責法治宣傳、法律培訓、法律咨詢及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等工作。法治宣傳服務站設在司法所,司法所所長兼任站長,服務站成員由鎮街站室所負責人組成。肥城市司法局專門下發了文件,對法治宣傳服務站的人員組成、場所建設、工作職能作了明確規定。目前,該市14個鎮街全部建立了法治宣傳服務站,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依法治村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二是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常態化。該市各村(社區)將法治宣傳教育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村「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集中學法每年不少於3次,每年開展不少於2次的群眾性普法活動,並建立了普法教育檔案。肥城市司法局、市普法辦組織各級執法單位和部門,充分利用元旦春節期間送法下鄉、4月份法治集中宣傳月、「12.4」國家憲法日等關鍵時段,到農村集貿市場、休閑廣場等人員流動多的場所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和法律咨詢服務。在依法治村專項整治行動期間掀起農村普法新高潮。春節前後,已經在該市鎮街開展了送法下鄉活動16場,現場發放了法治宣傳冊、法治日歷掛圖、法治圖書、發放明白紙8萬余份,解答群眾法律咨詢500餘人次,受教育群眾達到15萬餘人。四月份法治宣傳月活動期間,該市司法局在依託桃花節開幕期間遊客眾多的有利時機,在劉台風景區組織開展了法律進桃花源活動,市直60多個行政執法單位參加了現場普法宣傳活動,重點突出了對涉農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各鎮街也結合當地實際,相繼開展了集中法制宣傳活動。

三是農村普法陣地宣傳常態化。該市大部分村(社區)按照要求建立了法治宣傳欄、法治文化圖書角,明確了專人負責。宣傳欄每季度更新一次內容,法律文化圖書角每年都要補充法律書籍。通過及時更新宣傳內容,及時補充法治宣傳資料、書籍,使群眾不斷獲取法律知識,接受法治教育,樹立法治理念。有的村設立了電子屏幕,定期滾動播出法律知識;有的村建立了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牆;有的村與法庭結合,法官定期到村開庭辦案,使廣大村民潛移默化地受到法治教育。

四是農村法治宣傳員、法律明白人培訓常態化。肥城市「六五」普法宣講團定期到鎮街區,以村「兩委」幹部為重點,開展對基層司法人員、村法治宣傳員、法律明白人的法治培訓。今年以來,已舉辦過各類法律知識講座36場,培養了一大批農村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宣傳員。

各鎮街區法治宣傳服務站也通過以會代訓、舉辦法治講座、以案釋法等形式,每月對農村法治宣傳員進行一次法律培訓。大部分村利用農閑時節,組織開展對「法律明白人」村民代表的法律知識宣傳普及活動,引領村民學法用法。

五是農村法律服務常態化。為提升農村依法治理能力,該市推廣實施了「一村一名法律顧問」工程。截至目前,全市80%以上的村(社區)配備了法律顧問。法律顧問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每月至少兩次到村(社區)開展工作,為基層群眾、村(社區)組織提供法律咨詢、開展法律知識講座、起草修改村規民約、審查合同等法律服務。

⑷ 鄉村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

新鄉村的美好建設是我國獨特的新提法,它不但非常適應我國新鄉村的建設和發展,還有著進一步豐富的提升空間,更貼合我國社會主義創新的實際。

一、依法整治建設新鄉村的建設有著最重要的內容和基本保障,要想改變我國新鄉村的建設整體目標,我們就必須制定改進更加全面科學的法律、法治,這也是為了保證我國的法律法治得到新的改變、以及新鄉村有著更大的發展。

二、我國的法治文化歷史淵遠流長,紮根於廣大的鄉村之中,我國很多地方城市的法治文化和鄉土文化是相互繼承發展的,科學合理的鄉村法治建設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是一項難點多的系統綜合性工程,這些年以來我國各地人大常委會多次提出對建設新鄉村法治工作的意見建議。

三、目前,我們國家已經具備了新農村法治建設與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它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促進經濟發展,同時還可以對農業整體系統進行保護和支持,更好的促進新農村整體建設的進程。同時,我國新農村建設起步的基礎點較高,所以為了盡快的改善農村的基本法治條件,應該做出一套更有力、更直接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為新農村進程的順利進展,積累更多有益的經驗。我們應該有理由完全的信任,健全的法律法規建設與推廣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全新農村整體環境。

⑸ 光明時評: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法治保障,鄉村振興的意義是啥

光明時評: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法治保障,鄉村振興的意義是啥?近年來鄉村振興這個詞語頻頻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鄉村振興是我國關於農村地區發展的一個規劃,這個計劃有著重大的意,義為減小我國城鄉差距,減少我國貧富差距,為振興鄉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計劃,它的實施在未來可以提供給廣大農村人口就業機會,和經濟發展的機會。

一,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計劃,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讓鄉村能夠振興,這個振興不管體現在哪個方面,經濟也好,鄉村的基礎設施,鄉村村民的生活生產狀態,都是振興的方面。鄉村振興的意義巨大,可以解決我國現在社會上存在的許多矛盾,還有一些地區的發展困境。

以上,歡迎大家評論補充,寫作不易,歡迎各位點贊關注。

⑹ 如何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農村是法治建設相對薄弱的領域,必須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同時要從農村實際出發,善於發揮鄉規民約的積極作用,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1、健全農村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的保護。抓緊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明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具體實現形式,界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之間的權利關系,保障好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統籌推進與農村土地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和修改工作。抓緊研究起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加強農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2、健全農業市場規范運行法律制度。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法律制度,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交易,營造農產品流通法治化環境。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適時啟動相關立法工作。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規范農業投入品管理和生產經營行為。逐步完善覆蓋農村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方面的法律法規,適時修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3、健全「三農」支持保護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規范各級政府「三農」事權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支出責任。健全農業資源環境法律法規,依法推進耕地、水資源、森林草原、濕地灘塗等自然資源的開發保護,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等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明確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支農責任,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農業保險健康發展。加快扶貧開發立法。
4、依法保障農村改革發展。加強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農村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立法要主動適應農村改革和發展需要。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立法條件成熟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需要明確法律規定具體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的,要及時作出法律解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繼續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強化基層執法隊伍,合理配置執法力量,積極探索農林水利等領域內的綜合執法。健全涉農行政執法經費財政保障機制。統籌城鄉法律服務資源,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4、提高農村基層法治水平。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各級領導、涉農部門和農村基層幹部法治觀念,引導農民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引導和支持農民群眾通過合法途徑維權,理性表達合理訴求。依法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依靠農民和基層的智慧,通過村民議事會、監事會等,引導發揮村民民主協商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出發,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切實防止出現放鬆農業的傾向,勇於直面挑戰,敢於攻堅克難,努力保持農業農村持續向好的局面。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研究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面臨的風險挑戰,科學謀劃、統籌設計「十三五」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各項「三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堅持不懈改進工作作風,努力提高「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⑺ 為什麼說農村是法制建設的薄弱環節

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明顯增強,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成效顯著,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自開展全民普法教育以來,農民的法律、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民知道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總體來看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還處於較低水平,農村法制宣傳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對法律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學習積極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農村普法宣傳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環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國家「五五」普法20多年的發展進程,在明確提出「法律進鄉村」的大背景下,人們對於法律的了解還是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農民百姓認識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們需要更多的法律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糾紛,促使其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農民接受法制學習教育的機會總體來看還是比較少,農村法制宣傳存在「死角」
,農民日益增長的法制需求與落後的法制宣傳教育還存在著比較突出的矛盾。
(二)農民對法律的認識不到位,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淺薄。

大多數的農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更多的人認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為的發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選舉中我們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選票,候選人用金錢「買選票」的事情屢屢發生。他們不知道這樣濫用自己權利的後果是導致選舉結果並不能達到真正實現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損壞自己的利益告終,而這種權利、義務意識的淺薄最終不能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農民法律維權意識存在誤區。覺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維權的手段,特別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徵用賠償等問題上更是望而卻步。由此造成許多本可以通過法律訴訟、司法調解等法律途徑解決的問題,演變成了信訪問題。法律意識維權上的這一誤區直接造成對政府的信賴往往勝過對法律的信賴,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訪的工作量以及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三、問題存在原因
(一)主觀原因:1、農民群眾本身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村民對於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農村村民特別是農村青壯年湧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而這樣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識字的占據了絕大多數,他們不懂法律並且法律意識相當薄弱,所以這樣的農村村民較少參與普法活動。正是由於他們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都比較低,對法律缺乏信任感,從而不會應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2、鎮、村雖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機構,但法制宣傳作為一種「軟指標」做與不做在短時期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在一些村幹部中,他們本身的法律知識就相當的薄弱,更別說讓其帶頭學法了。所以少數地方的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應付檢查上。
(二)客觀原因:1、封建文化思想在農民百姓腦中已根深蒂固。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廣大農民思想觀念中,權大於法的思想難以根除。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農民對國家法律看到更多的是其強制性的一面,認為法律的主要職能是鎮壓,而相對忽略了法律同時還具有權利保護的一面。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政府的權利大於法律的思想認識。這種法律制度與封建文化思想之間的鴻溝,阻礙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2、法制宣傳隊伍力量薄弱,經費缺乏。

目前農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進行。全國農村人口占據全國總人口的80%,如此龐大人口的法制宣傳任務,僅僅讓鄉鎮司法所工作人員擔負,
普法職能存在嚴重不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法律維權意識的薄弱現象,影響農民百姓對法律的深入了解。
另外由於普法經費的缺少也影響著普法宣傳工作。
3、普法宣傳的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首先,農村普法的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時候還是採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通過掛橫幅、貼標語進行宣傳,往往造成農民只知法律名稱而不知其內容。至於分發的宣傳資料,雖然內容詳細,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響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其次,內容缺乏針對性表現在,沒有對不同地區的農民百姓所需的法律知識進行認真的分類。

⑻ 農村法治的重要性

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是促進新農村建設各方面工作開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強農村法治回建設,才能推進農答村物質文明又好又快發展,豐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強化農村政治文明建設。在加強農村法治建設中,必須把握好以下工作重點。即: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以全面提高農村幹部群眾的守法意識和用法水平;深入開展依法治村工作,把依法治村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健全完善農村民主政治,實現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加強農村法治建設,要把農村法治建設與農村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與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緊密結合,與農村社會穩定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加強農村法制建設,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農村干群法律意識和法治素質,提高農村整體法治水平上來,用法治手段解決農村穩定存在的各種問題,以確保農村繁榮穩定,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健康、順利進行。

⑼ 如何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識與法治素質的途徑和方法

1、通過正確的教育指來導,自使他們的概念建立憲法和法律的最高權威,培養法治秩序和自由的概念統一,引導他們建立規則意識,權利和義務相一致,與實踐的行為准則,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2、加快普及素質教育。通過大規模的國家素質教育的普及,社會的所有成員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這樣社會的成員有一個強壯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獲得知識和技能,有很強的能力獲得和運用法律知識。

3、提高普法水平。普法工作應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提升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為目標,以現代法律的基本概念為主要內容,重點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訴訟意識和法治意識。

4、完善法制。完善法制,需要加強立法,提高立法水平,使法律更加嚴謹、具體、可操作性強,從而更有效地規范和制約現代社會生活的運行。

5、建設良好的法制環境。當今社會法律意識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識普及的結果,而不是深層社會現實和文化的發展。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社會效應和公共性的作用,這也是提高法律意識的必要手段。

⑽ 鄉村振興戰略如何推進鄉村治理具體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當前社會發展的信息化步伐越來越快,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信息的內容也變得多樣化。在農村地區,人們的文化素質和教育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總體上仍然存在著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質不高的現象。農村人容易受輿論影響,判斷能力較低。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多種多樣,信息傳播的媒介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從機制入手,做好政策聯動。做好全面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對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扶貧開發和農村綜合改革,有效對接體制機制和政策。要借鑒扶貧形成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責任制度、監督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等,建立和鞏固扶貧成果,防止重返貧困和新貧困,解決二次貧困和相對貧困。完善有效工作機制,豐富和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激發主體活力和要素活力,更好實現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對接。

熱點內容
國安立法之後的香港會如何 發布:2025-01-07 07:37:32 瀏覽:664
房產律師事務所律師顧問 發布:2025-01-07 06:41:00 瀏覽:112
申請法律援助工資不得高於 發布:2025-01-07 06:15:47 瀏覽:935
駐檢察室法院 發布:2025-01-07 06:14:22 瀏覽:674
司法考試論壇哪個好 發布:2025-01-07 05:52:44 瀏覽:796
金融律師咨詢 發布:2025-01-07 05:47:45 瀏覽:99
安全事故電工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7 05:47:34 瀏覽:900
勞動法全文辭退 發布:2025-01-07 05:33:17 瀏覽:766
關於勞動法的書籍 發布:2025-01-07 05:17:59 瀏覽:476
浙江大學光華法律碩士非法學夏令營 發布:2025-01-07 04:41:28 瀏覽: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