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學生道德教育

中學生道德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2-22 21:46:09

1. 對中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當前我們的道德教育存在不少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道德教育的內容脫離青少年的實際。這方麵包括目前道德標准高深的理論遠離了青少年的實際生活,抽象的內容影響了青少年的理解,單一的標准影響青少年多樣化的發展,道德教育與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處在分離狀態。
二是道德教育的過程脫離青少年的主體。包括傳統教育的方向、內容、目標主要不是從青少年出發,而是把青少年作為被塑造的客體,這樣造成與目前青少年主體的核心價值相背離,不能適應社會的變遷。
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脫離社會及青少年的現實。目前學校主要是以灌輸形式進行道德教育,忽視德育過程中青少年之間、青少年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在社會層面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存在著青少年低參與、甚至不參與的現象。
四是道德教育結果認識與行為嚴重脫離。目前道德價值標准存在虛化的現象,學生的道德行為已完全社會化,使學生在道德能力上面臨多種挑戰,在道德認識上都知道那麼做,但道德行為卻做不到。
一、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的性格各不相同,即使對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他們的看法也存在著差異。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對待他們。還要做到熟悉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對症下葯,切切實實地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別是對於一些學習不是很好,心理素質差,存在著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學生,更應該時刻關心他們,用愛來打開他們的心房,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促使他們進步。同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還要遵循心理規律,注重心理輔導,通過教育、疏導、啟示,使學生的思想問題得到解決。
二、集體主義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
由於現在的孩子集體意識較為淡薄,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別人合作及欣賞別人的精神,為此對學生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會穩定發展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個人的主體性,重視人本身的建設和個性發展,將集體發展的訴求與個人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恰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基礎和條件。陶行知說過: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指向。學生主體意識的思想,主要是通過各種集體活動來實現的。在活動中,調動學生對集體的事情主動參與意識、主人翁的意識,注重讓學生從自身的特點出發,積極為集體出力,讓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主人,主動關心集體的事情,關心集體的活動,如:開展品德好差生結對子、一幫一等活動,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帶動品德行為不良學生的轉變;還可以定期召開一些主題班隊會,要求學生共同討論班會的內容、活動方式以及自己參與的形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通過參與集體活動產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善於調動大家為集體出主意,為集體出力,為集體的問題分憂,另外,要讓集體的每個成員都負有適於他們的具體責任,這樣就能夠進而形成對集體的責任意識。學生自覺意識到作為集體成員的尊嚴和榮耀,從而更加熱愛集體,珍惜集體的榮譽,並能推動學生積極向上。
我們常說: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明天。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是與學生們生活在一個健康向上、團結友愛、活潑和諧的集體中分不開的,從小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感,並可以較好的處理好它們的關系,將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三、以課堂教學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並大力加強學生課余活動主陣地的建設。
1、學校開設的教育課程,尤其是德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要想實現德育效果,單一的德育課是無法達到的,要在其他課程中滲透德育內容。如語文課、綜合實踐課等,可以通過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課文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通過描寫英雄人物的文章以榜樣的光輝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素養。總之,應使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使其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同時,教師還要不斷改進教學形式和方法,使學校的德育課程成為學生喜愛的課程,真正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渠道。
2、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弘揚主旋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我們學校平時注意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如組織讀書演講等。身為老師更是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和社區公益活動,參加生產勞動實踐。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四、教師都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追求目標,以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響學生。
學生是最聽教師的話的,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學生是教師的鏡子。我們老師作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孩子成人成材,因此,我們必須十分注重培養自己良好的品德。我們要認清自己肩上的責任,努力加強自身的修養,首先要公道、正派、清正、廉潔,同時還要有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精神,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響和帶動學生,努力把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其次,老師還要提高情感素質,必須對學生有熱愛之心,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礎。

2. 如何做好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關鍵是培養學生來學自習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何愁教不好?他們自己也會學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3. 如何加強中學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獨立思考的、尊重社會公德的勞動者。德育過程作為一個動態系統來考察,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過程,德育過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統一才能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經過多年班主任工作實踐我總結出一點德育工作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教育說服法
教育說服法是通過「曉之以理」啟發和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社會道德行為准則,改正錯誤的道德觀念,從而指導道德行為的一種教育方法。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師曉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學生心悅誠服時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要求,進而產生道德動機推動道德行為 」因此,如果學生對教師講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壓制和強迫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結果,還會產生負效應。因此教育說服法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說服法很多,如主題班會、思想品德課、座談會等。下面談談我作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2 情感陶冶法
積極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構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創設富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學生在特設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陶冶情操、修養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品德培養的有效方法。
高中生學習和活動所處的主要是在學校和班級中,其道德認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和班級的環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風和班風是一個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環境,對學生是一種異常活躍的教育因素,它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等,多會產生直接而巨大的影響。所以,對於一個高中班主任來說,能否經過努力引導學生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風,關繫到能否為學生品德的培養創造一個健康的道德環境。我在建設班風的實踐中越來越感覺到優良的班風可以使整個班級形成一種強烈而感人的氣氛,優良的班風能充分地發揮情景教育的功效,對學生產生巨大而無形的「滲透性」影響,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鳴,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從而達到「修身養性,壯情煉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響作用,是因為在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是非標准,對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能明辨是非美醜和善惡榮辱;同時,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體輿論,這種輿論對每個學生具有某種威懾作用。在這種健康輿論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的道德行為不斷擴展與發揚光大,使錯誤的道德行為受到譴責、抑制甚至消除。
3 實踐鍛煉法
學生品德的養成,無論是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意志的鍛煉,還是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各種實踐活動。學生的優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時由於高中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積極好學、求知慾和上進心強,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實踐活動恰恰特別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能滿足他們的多種需要。我在實踐中也大量地採取各種實踐鍛煉方式,創設各種情景,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特定事情採取他們所認為有效且符合道德規范的措施,然後以探討的方式附於集體討論法,最終得出一定的道德評價。
4 耪樣模仿法
耪樣模仿法是引導學生通過模仿英雄模範和其他先進人物的思想言行,促進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種教育方法。班主任作為一名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導航者。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其思想品德和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在學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樣。為了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我作為班主任,要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對學生傳授道德規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既重言教,又重身傳,努力做學生修養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一般地說,「知」的培養是基礎;「行」的實現是關鍵和標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劑」的作用。因此,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促進四要素統一和諧地發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慮認識過程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班會或團隊活動向同學們正面宣傳提倡什麼,限制什麼,禁止什麼是需要的,但抓住時機,創設自然融洽環境,努力激發學生自身的「內應力」與道德情感則是另一回事。在校內、教室是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在這兒,有的通過別開生面的班隊活動,有的挖掘學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則根據學生個性與心理特徵,因勢利導,達到各種教育預期目的。但也應看到,由於對學生「主體需求是內化的原動力」這一點認識不足,在如何把社會首先規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品質方面研究得不夠,我們的某些方面教育就顯得脆弱與生硬。學生在那種正面教育場合,有時很難放開自己,他們經常只是首先意識的被動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學生在活動中發言,所說的也常是此刻我應該說此什麼,而非內心真實所感,不能期望這種形成會達到很好的效果。其實,真能觸到學生靈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跡。它不僅發生在操場上,發生在課間十分鍾,而且發生在事先無所准備的最自然的生活與情境中。因此,進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開學生心靈的啟動器,是「知」與「行」的中介和「催化劑」。
(1)以情育情,以情動人。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說,情能動情。即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發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緒。我曾帶過一個班,有兩位女同學因小事發生口角,繼而惡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軒然大波。事後,我不是武斷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當事人心平氣各地了解情況,並打算抓住這個時機,召開一個主題班會。班會以小組為競賽單位,安排了學生喜聞樂道的歌曲、典故、諺語、名人名言等項目,圍繞著「團結、友情、親情」進行了緊張的比賽,學生們情緒高漲,竟相參與。當活動進行到高潮時,我在黑板上寫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幾個大字,緊著錄音機里傳出了《相親相愛》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情感共鳴。隨著如潮般的掌聲,那兩個同學不約而同地走上講台,四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4. 如何加強中學生的道德

首先,學校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師隊伍。俗語說:「正人先正已。」道德教育的實施者必須有良好的自身修養和道德素質,在日常言行和規范上發揮表率的作用。因此,每個教師在這項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學校必須加強對教師言行規范的引導。
其次,學校要對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進行轉變和創新。學校德育工作要從重道德規范轉變為重道德實踐與擇善能力的培養,因為單純的道德規范教育容易使學生方行不一致。學校在道德教育內容上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辨別能力與擇善而行的能力,並把學生的基礎文明素質製成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內容,由低到高做起。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從灌輸與約束為主轉變為疏、堵結合,採取潛移默化的方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三,要重視發揮學生幹部、團員隊伍的作用。學生幹部、團員是學生中的優秀分子,他們的特殊身份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信服。他們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輕視和替代,他們的榜樣作用鮮活生動,有很強的號召力、感染力,他們對學生的監督與管理有利於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工作者、自我管理。他們與學生平等,不是居高臨下式的教育,有利於啟發並促進學生溝通、反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四,要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環境是校園文化應該發揮的作用。要利用宣傳陣地,如櫥窗、標語牌等促進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用樹立先進典型感染人、塑造人,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如徵文、各類比賽等啟發人、教育人;用寓教於樂的活動,如演講、經驗介紹等激發人、陶冶人;還要利用網路、廣播、文體活動、自辦刊物及有關制度規則等軟體、硬體,引導學生對自身道德行為進行思考、理解並注重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中。
第五,要嚴格日常管理,完善評價制度。道德教育不能完全依賴學生的自覺性,要以日常行為規范管理與規章制度的約束為保證,管理育人必須到位,並將其進行量化管理。學校德育主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改進管理方法,完善評價制度,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第六,要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強化道德觀念的形成和鞏固。學生不可能只生活在校園中,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在社會中接受「開放式」教育,到社會中去體會,去感悟自己的言行、別人的言行正確與否,避免因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脫節而出現的教育問題,這才是最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七,要利用課堂教學巧妙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新課標更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特別是語文、政治、歷史等課程,很適合利用來對學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樣既完成了學科教學任務,又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在學校,但仍需要全社會的配合,保證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教育的有效實施,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5. 德育有哪些方法中學生德育教育方

德育有哪些方法中學生德育教育方
所謂德育,是指培養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使人們能從理智上對客觀社會現象進行評價的一種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價值。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國維說:「美學上最終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把美系和倫理學用之於教育實踐的德育與美育,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創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與德育有密切的關系。德育給美育以豐富充實的內容,保證美育的正確方向。美育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過美並利用美進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一、課堂中滲透德育的優勢

學校慣用的德育方法是說教法,即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提高思想品德,現代的中學生個性鮮明,思想活躍,此法不免讓學生感覺枯燥、甚至厭煩,往往收效有限,難能深入其內心。在藝術課堂中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並在此積極滲透德育,相信其效果頗豐。

1、情感體驗法

在藝術課堂的教學中,有眾多的藝術作品需要學生去欣賞、思考,以至得出他們自己的結論,抒發各自的情感。例如:藝術教材上的歌曲《在老師身邊》,這首歌曲,是通過對自己成長經歷的回憶認識到:在此過程中老師付出的點滴汗水將其從一個懵懂的兒童澆灌成有知識的少年,表達了對老師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通過欣賞,演唱的教學手段,著重挖掘、激發他們的真情實感,唯有這樣才能將歌曲演唱好。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學生對於尊師的傳統美德便有了真實的感知,認識也進一步得到升華。在優美的歌聲中從心靈深處體驗尊師的美德。諸如此例的藝術作品很多,在此當舉一反三。

1、「真」是形成道德習慣的前提

良好的道德習慣,是一點一滴的美好的情感取向凝結而成的,虛情假意本身就是品德中的劣質,因而要情「真」。在藝術課堂中,帶領學生去欣賞一支樂曲或唱一首歌曲,若無認真的態度,虔誠的心境去欣賞,去歌唱,「不首先感動自己何以感動他人。」那麼不僅在精神上無法與作品形成共鳴,而且唱出的歌也將是無情無義的,或虛情假意,且實現不了審美的愉悅和創造美的成就感,這樣的結果:首先達不到藝術教學的目的,更與美好的品質是背離的。所以,只有真的去聽、去看、去想、去彈、去唱,才有收獲,才能慢慢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

2、「善」是道德約束的關鍵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與自然和諧,人類和諧共處的基礎。只有頌揚善、體驗善、實踐善,才能給人類一個和平安定的家園。藝術中有大量的表達人類善良美好的情感的作品,比如畢加索的繪畫《和平鴿》,歌曲《我們要陽光》等。通過對這些藝術作品的欣賞和二度創作,將「善」成為學生的道德歌謠。在藝術課堂的教學中,善始善終地讓善成為學生的行為法則。善是一切優秀品質的基礎,一個人若成不了人才,但一定得成一個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對社會無害的人,從善做起。

綜上幾點薄見,筆者建議:在藝術課堂中緊緊圍繞「真」、「善」的兩個基本點,採用藝術課堂特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渴望點點滴滴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使得其學習更有意義。在美育中德育,在德育下尋美怡情,讓學生美好健康的發展,成為品學兼優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6. 如何對中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當前我們的道德教育存在不少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道德教育的內容脫離青少年的實際。這方麵包括目前道德標准高深的理論遠離了青少年的實際生活,抽象的內容影響了青少年的理解,單一的標准影響青少年多樣化的發展,道德教育與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處在分離狀態。 二是道德教育的過程脫離青少年的主體。包括傳統教育的方向、內容、目標主要不是從青少年出發,而是把青少年作為被塑造的客體,這樣造成與目前青少年主體的核心價值相背離,不能適應社會的變遷。 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脫離社會及青少年的現實。目前學校主要是以灌輸形式進行道德教育,忽視德育過程中青少年之間、青少年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在社會層面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存在著青少年低參與、甚至不參與的現象。 四是道德教育結果認識與行為嚴重脫離。目前道德價值標准存在虛化的現象,學生的道德行為已完全社會化,使學生在道德能力上面臨多種挑戰,在道德認識上都知道那麼做,但道德行為卻做不到。 一、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的性格各不相同,即使對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他們的看法也存在著差異。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對待他們。還要做到熟悉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對症下葯,切切實實地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別是對於一些學習不是很好,心理素質差,存在著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學生,更應該時刻關心他們,用愛來打開他們的心房,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促使他們進步。同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還要遵循心理規律,注重心理輔導,通過教育、疏導、啟示,使學生的思想問題得到解決。 二、集體主義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 由於現在的孩子集體意識較為淡薄,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別人合作及欣賞別人的精神,為此對學生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會穩定發展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個人的主體性,重視人本身的建設和個性發展,將集體發展的訴求與個人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恰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基礎和條件。陶行知說過: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指向。學生主體意識的思想,主要是通過各種集體活動來實現的。在活動中,調動學生對集體的事情主動參與意識、主人翁的意識,注重讓學生從自身的特點出發,積極為集體出力,讓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主人,主動關心集體的事情,關心集體的活動,如:開展品德好差生結對子、一幫一等活動,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帶動品德行為不良學生的轉變;還可以定期召開一些主題班隊會,要求學生共同討論班會的內容、活動方式以及自己參與的形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通過參與集體活動產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善於調動大家為集體出主意,為集體出力,為集體的問題分憂,另外,要讓集體的每個成員都負有適於他們的具體責任,這樣就能夠進而形成對集體的責任意識。學生自覺意識到作為集體成員的尊嚴和榮耀,從而更加熱愛集體,珍惜集體的榮譽,並能推動學生積極向上。 我們常說: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明天。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是與學生們生活在一個健康向上、團結友愛、活潑和諧的集體中分不開的,從小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感,並可以較好的處理好它們的關系,將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三、以課堂教學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並大力加強學生課余活動主陣地的建設。 1、學校開設的教育課程,尤其是德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要想實現德育效果,單一的德育課是無法達到的,要在其他課程中滲透德育內容。如語文課、綜合實踐課等,可以通過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課文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通過描寫英雄人物的文章以榜樣的光輝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素養。總之,應使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使其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同時,教師還要不斷改進教學形式和方法,使學校的德育課程成為學生喜愛的課程,真正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渠道。 2、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弘揚主旋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我們學校平時注意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如組織讀書演講等。身為老師更是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和社區公益活動,參加生產勞動實踐。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四、教師都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追求目標,以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響學生。 學生是最聽教師的話的,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學生是教師的鏡子。我們老師作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孩子成人成材,因此,我們必須十分注重培養自己良好的品德。我們要認清自己肩上的責任,努力加強自身的修養,首先要公道、正派、清正、廉潔,同時還要有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精神,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響和帶動學生,努力把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其次,老師還要提高情感素質,必須對學生有熱愛之心,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礎。

7. 如何抓好中學生德育工作

一、引言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點、政治准則轉化為個體思想品質教育。學校德育是指學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德育對中學生思想覺悟、政治立場、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起巨大作用,它是塑造中學生靈魂的系統工程。本文從中學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出發,就學校應如何抓好中學生德育工作進行了分析。
二、中學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處於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學生在年齡是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上沒有成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關鍵階段,既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又是德育的最佳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對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出現失誤和疏漏,容易形成學生的扭曲和反常人格,這不但會對學生個人造成不幸,也會影響到其家庭和社會。從當前形勢上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中學生德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學生的行為習慣、道德水準、思想觀念、法紀意識、集體主義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或多或少存在缺失,甚至有些方面非常突出,因此中學生德育工作的任務非常艱巨。中學生的時間大部分在學校度過,所以學校作為好中學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必須抓好其德育工作。
二、中學生德育工作現階段需要面對的問題
1.德育理念應與時俱進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思潮呈現多元化。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學生容易出現思想、道德、情感唯我獨尊的現象。因此對中學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與時俱進,針對當前中學生出現的新問題,探索新的符合時代特徵的德育理念,服務於新時期中學德育工作。
2.德育管理與教育工作出現錯位
相當一部分學校中教學工作與德育工作存在分工現象,導致出現管教學的校領導不管德育;抓德育的校領導不管教學的問題,德育管理與教育工作因此出現了錯位。另外,日常教學與德育工作兩者之間也需要加強磨合,每位任課教師都應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將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學校管理教學過程中,都應重視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自身所承擔的德育責任,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3.德育評估體制存在缺失
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只注重學習成績的現象,對學生的德育評估考核普遍是做個樣子、走個過場。對學生的德育評估流於形式,甚至學習成績的好壞成了衡量學生思想品德好壞的標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會被評為「優秀」,學習成績差的則被評為「不合格」。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也僅看升學率,升學率是評價一個學校好壞的唯一標准。
三、抓好中學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強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學校作為中學生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加強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首先,學校的校長、書記等領導要有正確的認識,除了要抓好全體教師的師德師風工作,還應抓好學生德育工作。學校可建立含書記、主管政教的副校長、政教主任等在內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各班主任為成員,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德育教育體系。其次,學校可制定德育工作相關的考評制度,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德育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規范學生的德育考核
針對德育評估體制缺失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可依法制定量化的德育工作考核細則,考核細則應貫穿於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避免畢業時一次性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可組織學生進行德育理論測試,針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進行測試,把德育考核和文化考核相結合,與升學率直接掛鉤,由此可給德育工作產生強大的動力。
3.充分發揮課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育是學校進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思想政治課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系統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識教育,為學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論基礎,以理論觀點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來武裝學生,逐步達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認知能力的目的。其次,各學科教師也同樣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溶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課堂教育作為學校進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師要善於把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善於引導學生由知識向行動、修養和世界觀方面轉化。教師應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學習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現已成為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緒。學校可通過成立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心理輔導教師等方法,打開學生心靈窗戶,使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幫助學生及時消除心理壓力,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發展,使其具有較強的自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5.重視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既應重視學生的學科知識教育,又應注重他們的實踐教育和體驗教育。學校可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組織指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走進自然,了解社會,把實踐性的體驗活動與學生的內心道德需求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時代所需要的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
6.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
在德育工作中,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傳媒作用,使其承載德育,服務德育。首先,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上,學校的整體布局應體現學校教育的整體性與其使用價值,更應體現其美學價值和深刻的教育價值。其次,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上,學校應在管理實踐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第三,在物質、制度文化建設的基礎上,學校還應形成自己獨特的校園精神文化,包括良好的校風、嚴謹的教風、和濃厚的學風等。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每一位師生的愛校意識,真正發揮校園環境的德育功能。
7.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方聯合教育
廣義的德育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為了更好的抓好學生德育工作,必須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使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教育相互配合、促進。例如學校可與當地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駐地部隊等單位保持聯系,建立各類校外德育基地。另外,可開辦家長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設立家長信箱,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學校聯系反饋機制。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促使家長提高自身素質,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並主動協同學校搞好學生的德育工作。
四、結論
總之,中學生的德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的緊密配合。通過加強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出發,通過規范學生的德育考核、充分發揮課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方聯合教育等措施,全方位的抓好學生的德育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8. 談談如何加強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當前,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國家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第一次被嚴肅地擺在眾人面前。 那麼,如何加強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了擺在每一個中學教師面前的至關重要的課題。下面,我就學校實際情況談談我的觀點和看法。 首先,學校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師隊伍。俗語說:「正人先正已。」道德教育的實施者必須有良好的自身修養和道德素質,在日常言行和規范上發揮表率的作用。因此,每個教師在這項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學校必須加強對教師言行規范的引導。 其次,學校要對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進行轉變和創新。學校德育工作要從重道德規范轉變為重道德實踐與擇善能力的培養,因為單純的道德規范教育容易使學生方行不一致。學校在道德教育內容上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辨別能力與擇善而行的能力,並把學生的基礎文明素質製成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內容,由低到高做起。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從灌輸與約束為主轉變為疏、堵結合,採取潛移默化的方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三,要重視發揮學生幹部、團員隊伍的作用。學生幹部、團員是學生中的優秀分子,他們的特殊身份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信服。他們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輕視和替代,他們的榜樣作用鮮活生動,有很強的號召力、感染力,他們對學生的監督與管理有利於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工作者、自我管理。他們與學生平等,不是居高臨下式的教育,有利於啟發並促進學生溝通、反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四,要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環境是校園文化應該發揮的作用。要利用宣傳陣地,如櫥窗、標語牌等促進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用樹立先進典型感染人、塑造人,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如徵文、各類比賽等啟發人、教育人;用寓教於樂的活動,如演講、經驗介紹等激發人、陶冶人;還要利用網路、廣播、文體活動、自辦刊物及有關制度規則等軟體、硬體,引導學生對自身道德行為進行思考、理解並注重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中。 第五,要嚴格日常管理,完善評價制度。道德教育不能完全依賴學生的自覺性,要以日常行為規范管理與規章制度的約束為保證,管理育人必須到位,並將其進行量化管理。學校德育主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改進管理方法,完善評價制度,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第六,要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強化道德觀念的形成和鞏固。學生不可能只生活在校園中,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在社會中接受「開放式」教育,到社會中去體會,去感悟自己的言行、別人的言行正確與否,避免因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脫節而出現的教育問題,這才是最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七,要利用課堂教學巧妙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新課標更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特別是語文、政治、歷史等課程,很適合利用來對學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樣既完成了學科教學任務,又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在學校,但仍需要全社會的配合,保證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教育的有效實施,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9. 如何抓好中學生德育工作

抓好中學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


1.加強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


學校作為中學生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加強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首先,學校的校長、書記等領導要有正確的認識,除了要抓好全體教師的師德師風工作,還應抓好學生德育工作。學校可建立含書記、主管政教的副校長、政教主任等在內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各班主任為成員,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德育教育體系。其次,學校可制定德育工作相關的考評制度,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德育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規范學生的德育考核 。


針對德育評估體制缺失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可依法制定量化的德育工作考核細則,考核細則應貫穿於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避免畢業時一次性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可組織學生進行德育理論測試,針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進行測試,把德育考核和文化考核相結合,與升學率直接掛鉤,由此可給德育工作產生強大的動力。


3.充分發揮課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


課堂教育是學校進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思想政治課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系統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識教育,為學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論基礎,以理論觀點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來武裝學生,逐步達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認知能力的目的。其次,各學科教師也同樣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溶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課堂教育作為學校進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師要善於把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善於引導學生由知識向行動、修養和世界觀方面轉化。

教師應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學習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現已成為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緒。學校可通過成立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心理輔導教師等方法,打開學生心靈窗戶,使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幫助學生及時消除心理壓力,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發展,使其具有較強的自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5.重視社會實踐活動 。


學校既應重視學生的學科知識教育,又應注重他們的實踐教育和體驗教育。學校可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組織指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走進自然,了解社會,把實踐性的體驗活動與學生的內心道德需求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時代所需要的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


6.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 。


在德育工作中,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傳媒作用,使其承載德育,服務德育。

首先,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上,學校的整體布局應體現學校教育的整體性與其使用價值,更應體現其美學價值和深刻的教育價值。

其次,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上,學校應在管理實踐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第三,在物質、制度文化建設的基礎上,學校還應形成自己獨特的校園精神文化,包括良好的校風、嚴謹的教風、和濃厚的學風等。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每一位師生的愛校意識,真正發揮校園環境的德育功能。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
列舉國家的五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3 23:10:17 瀏覽:375
投資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3 23:03:07 瀏覽:450
三大訴訟法管轄 發布:2025-01-23 22:43:06 瀏覽:841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
刑事訴訟法懷孕的婦女 發布:2025-01-23 21:55:06 瀏覽:249
新刑事訴訟法對公安工作的影響 發布:2025-01-23 21:41:10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