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健法學
A. 商業物業返租模式是什麼產權完整的經營式物業又怎麼理解呢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城鎮國有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分別是: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中國大陸法律規定城市土地是歸國家所有,這是當初在房改的時候就碰到的一個迴避不了的問題,因為從產權上來說,土地是不能買賣的。當時為了想辦法繞過這個壁壘,這才有了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相結合的房改制度。"專門從事房產土地相關法律研究的上海社科院法學所副研究員王叔良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而對於美國、日本和大多數西歐國家來說,由於土地本身就是實行的私有化,因此房屋產權和土地所有權是捆綁在一起的。中國在進行房改時,某種程度上是借鑒了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
港資房產業企業基強聯行總經理陳基強介紹,香港實行土地批租制度,主要是因為香港大部分土地是英國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清政府租讓新界得來。由於土地並非港英當局所有,按法理在租借期滿之後必須歸還,所以在解決土地流轉問題時,香港實行了批租制度,即在一定期限內轉讓土地使用權。由於租界新界的期限是99年,所以香港的批租年限沒有超過99年的。"後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又達成協議,最長的批租期限到期日不能超過香港回歸後50年左右。"陳基強表示。
上海房地政府部門有關專家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70年)這個規定的依據當時並沒有解釋,出來後大家也都接受,基本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從國際上來講,土地批租90年100年都有。中國的這個規定可能主要考慮的是,房子一般在70年之後基本上價值就會折舊到零。"
而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建偉則表示,這與人的壽命長度也有關系,因為一般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就是70歲左右,所以當初可能綜合這些因素,定出了70年的期限。
批租到期後的解決之道
"美國、英國的住房自有率也就剛過60%,而中國則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達到了70%以上,有的城市甚至超過了80%。"浙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賈生華表示,"土地批租問題的牽涉面非常之廣,必須妥善解決。"
賈生華介紹,根據中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二十一條,"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屆滿,土地使用者需要繼續使用土地的,應當至遲於屆滿前一年申請續期,除根據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該幅土地的,應當予以批准。經批准予續期的,應當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屆滿,土地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者雖申請續期但依照前款規定未獲批準的,土地使用權由國家無償收回。"
但是,法律沒有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怎麼確定。上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管健強對此表示擔憂:"實際上現在的政府是用子孫的資源在獲取收益。數十年後,如果將來的政府也想從已經到期的批租土地中,獲取較高的收益,而業主不能接受那樣的土地租金,最後發生沖突就在所難免!"
上海毅石律師事物所王震宇表示,"從法理上說,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是有權收回土地使用權的。關鍵的問題是,現在的土地批租合同上並沒有約定批租期限到期後續租的地價問題,價格談不攏,國家就可以不租給你。"
賈剩華認為,批租期限到期後,如果隨著將來物業稅的實行,土地租金已經包含在這個綜合稅種之中,或者實行年租金制度,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了。
但上海房地政府部門有關專家則認為,物業稅在國外是實行土地私有的國家在使用,這些國家與中國的國有土地制度不同,物業稅並不實用中國。至於土地年租金在國外只有10多個國家實行,也未必適合中國。為此該專家認為,批租期限到期後政府不會讓老百姓出多少錢,就是象徵性地出點錢而已,而且費用不應該超過房屋交易的契稅
房屋產權不會到期,到期的是房屋所站土地的使用權、再交納土地出讓金即可!
參考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城鎮國有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B. 70年後到期 房子怎麼辦 我們住在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城鎮國有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分別是: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70年從何而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城鎮國有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分別是: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中國大陸法律規定城市土地是歸國家所有,這是當初在房改的時候就碰到的一個迴避不了的問題,因為從產權上來說,土地是不能買賣的。當時為了想辦法繞過這個壁壘,這才有了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相結合的房改制度。"專門從事房產土地相關法律研究的上海社科院法學所副研究員王叔良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而對於美國、日本和大多數西歐國家來說,由於土地本身就是實行的私有化,因此房屋產權和土地所有權是捆綁在一起的。中國在進行房改時,某種程度上是借鑒了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 港資房產業企業基強聯行總經理陳基強介紹,香港實行土地批租制度,主要是因為香港大部分土地是英國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清政府租讓新界得來。由於土地並非港英當局所有,按法理在租借期滿之後必須歸還,所以在解決土地流轉問題時,香港實行了批租制度,即在一定期限內轉讓土地使用權。由於租界新界的期限是99年,所以香港的批租年限沒有超過99年的。"後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又達成協議,最長的批租期限到期日不能超過香港回歸後50年左右。"陳基強表示。 上海房地政府部門有關專家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70年)這個規定的依據當時並沒有解釋,出來後大家也都接受,基本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從國際上來講,土地批租90年100年都有。中國的這個規定可能主要考慮的是,房子一般在70年之後基本上價值就會折舊到零。" 而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建偉則表示,這與人的壽命長度也有關系,因為一般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就是70歲左右,所以當初可能綜合這些因素,定出了70年的期限。 批租到期後的解決之道 "美國、英國的住房自有率也就剛過60%,而中國則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達到了70%以上,有的城市甚至超過了80%。"浙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賈生華表示,"土地批租問題的牽涉面非常之廣,必須妥善解決。" 賈生華介紹,根據中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二十一條,"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屆滿,土地使用者需要繼續使用土地的,應當至遲於屆滿前一年申請續期,除根據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該幅土地的,應當予以批准。經批准予續期的,應當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屆滿,土地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者雖申請續期但依照前款規定未獲批準的,土地使用權由國家無償收回。" 但是,法律沒有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怎麼確定。上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管健強對此表示擔憂:"實際上現在的政府是用子孫的資源在獲取收益。數十年後,如果將來的政府也想從已經到期的批租土地中,獲取較高的收益,而業主不能接受那樣的土地租金,最後發生沖突就在所難免!" 上海毅石律師事物所王震宇表示,"從法理上說,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是有權收回土地使用權的。關鍵的問題是,現在的土地批租合同上並沒有約定批租期限到期後續租的地價問題,價格談不攏,國家就可以不租給你。" 賈剩華認為,批租期限到期後,如果隨著將來物業稅的實行,土地租金已經包含在這個綜合稅種之中,或者實行年租金制度,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了。 但上海房地政府部門有關專家則認為,物業稅在國外是實行土地私有的國家在使用,這些國家與中國的國有土地制度不同,物業稅並不實用中國。至於土地年租金在國外只有10多個國家實行,也未必適合中國。為此該專家認為,批租期限到期後政府不會讓老百姓出多少錢,就是象徵性地出點錢而已,而且費用不應該超過房屋交易的契稅。
C. 怎麼寫法制論文
現行流浪乞討人員治理的價值困境及改革對策
【內容提要】流浪乞討人員的大量涌現是近年來一個比較引人關注的問題,為了更好的實現對流浪乞討人員的管理,各地政府先後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同時也採用了一些救助管理的辦法。這些管理行為在存在正當性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法律和價值方面的困境。筆者試圖從整體上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對流浪乞討人員相關治理歷史、政府治理原因、現行治理中的價值困境的分析,得出政府應該堅持法治原則,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來解決這一問題的結論。
【關鍵詞】流浪乞討人員 政府管理 遷徙自由 法治原則 公民權利 社會保障
2003年《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正式生效,為了更好的貫徹相關法規,落實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各地先後出台了一些地方性規章。其中以北京率先將流浪乞討等行為定義為「禁止性行為」為標志,新一輪針對流浪乞討人員治理的行動宣告開始[1]。然而在實際治理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這種問題集中表現在政府治理流浪乞討人員方面存在著一些價值困境,同時政府現行的管理辦法也有一定的弊端,筆者試圖對這一價值困境展開分析,並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一、現階段政府治理流浪乞討人員的價值困境。
目前政府的治理行為,主要源於流浪乞討人員爆炸性的增長對城市的管理已經構成了現實的重大影響,而且各地制定相關的救助管理實施辦法也是為了更好的貫徹國務院和民政部新的《救助管理辦法》及其細則,為了更好的落實對城市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管理,加強社會救助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從各地出台的相關規定來看,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分工和適當限制也相對合理。【2】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府在相關法規的制定上,無論是程序,還是規章的內容都具有很大的正當性。而且其中對救助管理具體實施過程中的詳細規定,也使相關法規能夠得到較好的執行(例如:各地都區分了對不同救助對象的具體救助辦法,以及相關部門,人員之間的分工和協調問題)。應該說,如果認真的貫徹各地的相關規定,對城市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無疑會取得實質性和建設性的進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規章的實際執行中,這種合理性卻發生了岐變——即規章自身文字層面上的正當性和規章實際隱含的目的以及規章具體實踐層面產生了巨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現階段流浪乞討人員治理中價值危機產生的原因。
筆者試圖從其隱含目的和實踐操作兩方面對這一價值困境進行分析。
(1)、救助管理中將流浪乞討人員遣送回原籍實際上是阻止流浪乞討人員遷徙自由的行為,這一行為的正當性有待商榷。
現行《救助管理辦法》於2003年開始實施,其實施標志著中國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治理實現了從「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重大轉變。從立法上來看,《救助管理辦法》的立法宗旨主要在於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在具體操作上,也比原有的《收容遣送辦法》有了較大的改進。然而其依然秉承了原有法規對流浪乞討人員治理的臨時性,遣返性的特點。尤其是其中遣返性的特點涉及到限制公民遷徙自由這一基本憲法性權利。盡管現行憲法沒有明確提到「遷徙自由」,但依據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可以推出遷徙自由這一憲法性權利。而且各國的憲政實踐也證明遷徙自由是國家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它直接關繫到公民的生存權利和發展權利。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遣送,無疑妨礙了公民遷徙的自由,也自然是違背憲法的。政府在治理流浪乞討人員的過程中,可以有相應的規范和限制,但這種限制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框架內進行。由於中國目前經濟、社會狀況的限制,要求政府對所有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妥善的安置存在困難,但政府在制定相關的規定時必須考慮到憲法賦予公民權利以及保障遷徙自由對一個統一的法治國家所具有的重大意義。「憲法為國家的政治統一提供了法律框架,而遷徙自由是政治統一的必然結果,它將不同地區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在這個意義上,遷徙自由不僅是一項個人權利,而且對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憲法必須保證體現於公民權和遷徙自由的國家統一不會被形形色色的地方限制所割裂」【3】
「在我的國家我可以自由行走」不僅是一種話語上的宣昭,也是公民認可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一部統一的憲法的行動體現,這是一個法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也是政府所應為的最起碼責任。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便地方為了實現這種權利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這種代價如果是為了國家的統一,憲法的統一,那麼這種付出無論多少都是合理的。
(2)、救助管理實施過程中劃定禁討區的行為其正當性有待商榷。
從各地的規章來看,絕大多數地方沒有劃定禁止乞討區域的文字規定。【4】但在實踐過程中,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行為上或者區域上的限制卻相當普遍。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這一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分析。
1、禁止乞討區域或者對合法乞討行為進行限制是對法律、法規的一種違背,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違法行為。
《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劃定禁止乞討區域或者是從行為上對流浪乞討人員限制是對公民這一憲法區權利的侵犯,也是對流浪乞討人員行使憲法賦予權利的一種阻卻。因為流浪乞討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或者殘疾、以及沒有勞動能力的兒童,對其進行限制自然構成對憲法的違背。《救助管理辦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國家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政府對流浪乞討人員劃定禁討區,或者限制乞討行為明顯與該條鼓勵救助流浪乞討人員的立法精神不符,而且也實際上妨礙了他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的合法權利。第三、由於行政行為自身的特點決定了行政行為必須符合合法性原則。也就是任何一種行政行為必須在法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行使才能具有合法的效力。既然各地在制訂流浪乞討人員管理辦法時沒有規定劃定禁討區或者對合法乞討行為一概禁止,那麼行政主體所做的限制行為因法無明文規定而自然無效,而其實施對流浪乞討人員權利的侵犯因無效也構成了違法。
2、劃定禁止乞討區域或者對合法乞討行為進行限制存在著法理上的不足。
在一個重視和保障人權以及自由的法治國家裡,任何公民都享有其所應有的權利。這種權利不僅限於法律規定,而且部分來自道德范疇。法治國家的精神使人民有理由相信,任何限制公民權利的規定都有可能違背法律。政府在制定規則時可以基於其自身判斷確定那些權利應該受法律保護,那些權利應該被法律限制。但對公民權利的限制應該遵守兩個基本原則:(1)、只有社會其他成員的個人權利才是與公民享有的權利足以對抗的權利。(2)、只有將要發生的普遍公共利益,而不是可能發生的普遍公共利益才是阻卻公民權利的充分理由。【5】因此政府對流浪乞討人員進項限制必須至少具備兩個理由:(1)流浪乞討的行為已經對社會其他成員的合法權利造成損害或者構成威脅;(2)流浪乞討人員的行為已經危害到公共安全或者是普遍公共利益。事實上,至今政府沒有足夠的理由證明流浪乞討人員進行乞討的行為已經對公民的財產權利或者人身自由造成侵害。在現實生活中,施捨者基於同情而施捨的財產顯然是一種自願行為而不是對其財產權益的侵犯,而公民在公共場合、主要街道依然享有自由行走,自由購物、休閑的權利,而並非因乞討者的乞討而構成了限制。當然對於乞討中的非法討要、搶奪、偷竊等行為已經構成了對他人合法權利的侵犯,自然應該堅決打擊。這也體現了各地政府制定法規時的合理性。
那麼能否以流浪乞討行為中存在諸如非法討要、搶奪、偷竊、欺騙等非法行為便禁止所有的乞討行為呢?答案顯然是不能,因為假如按照這種邏輯那麼社會上的幾乎所有行為都應該被禁止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某種行為中的部分違法因素並不足以影響到整體行為的效力,除非這種非法的比例已經達到足以顛覆整體行為合法性的地步。自然我們也不能因為流浪乞討中的部分非法因素而應然的推斷這一行為整體非法。目前政府劃定禁止乞討區域的理由主要是此類行為有礙城市形象,影響社會治安,或者是違法乞討行為屢禁不絕(可以參見各地制定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根據)。但這種理由只是一種推斷或者說是一種猜測,而不是具體的實證分析。也就是說還是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將要發生的事情。在政府不能充分論證流浪乞討行為的危害性之前,流浪乞討行為可能發生的後果還處於未知狀態,我們自然沒有理由去推崇流浪乞討這種行為,但同時也沒有理由宣布這種行為為非法而予以禁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斷然的認為流浪乞討行為為禁止行為至少缺乏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
3、劃定禁止乞討區域或者對合法乞討行為進行限制存在著道義上的不足。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現階段政府加強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治理部分源於社會整體排斥心理的影響。城市居民對外來人員的排斥(包括流浪乞討人員)很大一部分源於城市就業的壓力,社會保障水平等現實因素的影響。這種歧視從城市居民對貧困的態度就可以看出,據調查,有69.1%的被調查者認為貧困問題時自身造成的,只有22.4%的人認為貧困是社會原因造成的。在涉及政府是否應該對此類人員救助時,約40%的被調查者認為不是政府的義務,而是政府出於社會穩定的考慮,甚至還有少部分人認為政府不應該救助。【6】
正因為政府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限制部分是順應社會整體排斥心理的結果,政府頒布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治理的規章大大降低了政府所承擔的風險。現階段,司法對政府制定的各種規章或者條例還沒有審查的權力,依據行政法的規定,對於政府抽象行政行為,公民沒有起訴的權利。事實證明,假如司法對規章之類的規范性文件沒有審查的權力,而依靠人大備案只是一種事後監督,依靠上級和人大以及群眾監督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的情況下,那麼政府制定侵犯一部分人合法權利的規章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便僅僅是道德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將絕大多數民眾帶有歧變色彩的社會排斥心理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強化,政府的道德風險便會降到最低點。而且以一個龐大的政府和一個絕對多數人對法律還缺乏必要的熱情的社會氛圍來分析,這種道德壓力又進一步得到了分解。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制定這類法規的原動力便會得到強化,因為這幾乎是一種超利潤的行為——既防止了地方福利的流失,又不需承擔本身應該承擔的風險。這也是各地禁止乞討如火如荼的原因之一, 同時這種彼此的學習效應和承擔風險的一體化也降低了原來就少的可憐的風險,或者是壓力。
在一個沒有多元對抗文化的社會中,流浪乞討人員幾乎沒有話語權,也沒有可以為其辯護的代言人。也許有學者可能會辯解:憲法以及法律規定了公民享有監督政府、發表自身言論的權利,但事實上,法律的規定與實際的存在向來都會有巨大的差距。試想:一個經濟上毫無地位,而生活上又依靠他人的救濟消極生存,道德上承擔著巨大壓力的群體,有多少動力去聲明自己的權利,即使聲明又有多大的話語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是政府承擔風險的降低,另一方面是流浪乞討人員話語權力的喪失,政府在制定相關法規或者是實際執行過程中幾乎不承擔風險。但這種不承擔自身應有的風險的行為本身便是不道德的。作為社會權力的集中實行者,政府有責任維護其每一個成員的合法權益,而不論其經濟社會地位如何。在資源的配置上,政府更應該講求公平和公正。在引導社會意識上,政府應該做到善良和理性。民眾可以依據其無知而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歧視,但政府不能順應這種無知,相反,卻是應該通過制定規則,通過實際的行動來削弱這種歧視,達到社會公平,維護社會正義。這是一個有為政府最基本的責任。
二、對流浪乞討人員治理的建議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政府在規章層面上做到了應有的公正,但謔導手蔥兄腥匆蛭�髦衷�蚨�薹ㄊ迪止����閉��謐齜ㄉ隙粵骼似蛺秩嗽鋇南拗剖遣緩鮮實男形�R虼擻斜匾�韻衷謚釗綞粵骼似蛺秩嗽苯�星菜突蛘呋�ń�蠱蛺智�虻刃形��泄嬤疲��備ㄒ雲淥�侄我勻繁6粵骼似蛺秩嗽鋇鬧衛砟芄蛔齙膠戲ā⒐��⒂行А1收呷銜�梢源右韻錄阜矯孀銎穡?
1、堅持依法行政原則,認真貫徹相關法規規章的規定.
法治國家的最基本原則之一便是要求行政主體做到依法行政。在具體實踐中,政府的一切行政行為應該依法而為,受法之約束.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管理是政府行使其行政管理職能的一個體現,這一行政行為自然應該堅持依法行政原則。既然國家和各個地方都有相關的法規或者規章,而且這些規章自身基本符合法治精神,那麼行政主體在具體管理中便應該遵守這些規定,而不能做出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之外的行為——例如劃定禁止乞討區域,或者類似的限制性規定。
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不僅應該遵守依法行政原則,也應該堅持行政便民原則和行政公開原則。目前,各地限制流浪乞討人員實際上使用的是一種「潛規則」——即以救助管理為名而實際上限制流浪乞討人員。這種潛規則的使用盡管是部分的,不足以影響目前治理工作整體的良好狀況,但也對各地規章或者立法宗旨構成了現實性的威脅。這種潛規則的使用,違反了行政公開原則,應該引起各級政府主管部門以及相關監督部門的重視。在治理流浪乞討人員時,相關職能部門應該認真貫徹相關法規、規章的規定,堅持自願、合理、便民的一些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各地的規章落到實處,真正起到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和管理。
2、司法權力應該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必要的司法救濟。
正如前文所言,地方規章整體上體現了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救助管理的立法宗旨,而在實際執行中部分發生了歧變。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行政機關應該對此類行為加強監督,而且司法機關應該在流浪乞討人員合法權利遭到侵害時為其提供必要的救濟。具體做法可以主要包含兩個方面:(1)司法權力對地方規章涉及違反法律、法規宗旨或者規定的享有審查的權力。(2)對行政主體的侵犯流浪乞討人員合法權利的行政行為提供必要的司法救濟。需要強調的是,司法權力為此類人員提供司法救濟應以必要為限,而不得違反司法權力自身消極性的特點——即司法部門不能主動干涉或者引導有關人員對行政機關進行訴訟。
另一方面,鑒於流浪乞討人員自身的特點,目前的法律援助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3、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
流浪乞討人員的大量涌現,從根本上說體現了城鄉經濟的巨大差異從社會保障水平上來看,1991~2001年,城市人均社會保障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為15%,而農村只佔有0.18%,城市人均社會保障費用支出是農村90倍之多。在目前所能及的范圍內,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可行的方法便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只有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減弱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異,才能使流浪乞討人員最大可能的降低。這也是目前解決流浪乞討問題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對於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制,目前學界有不同的說法,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有兩類:(1)。以土地換保障。(2)。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具體做法有: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及救災制度;盡快建立農村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制度。【7】
4、強化財政撥款制度,實行激勵機制.
現行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主要有三個特徵: (1)臨時性;(2)遣返性;(3)無償性.這種特徵在存在合理的同時,也有其弊端,主要表現在救助管理的臨時性和遣返性無法真正解決流浪乞討人員的生存問題。治理流浪乞討人員從各地來看是其地方管理的問題,將此類人員遣返會減少當地的社會壓力。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這種遣返並未解決問題——流浪乞討人員並不會因為遣返而減少,政府在遣返過程中並未解決問題,相反卻因遣返增加了管理成本,這種行為從整體上來說是不經濟的。但各地為何還有積極性去從事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救助管理的經費是由各地財政支付,也就是說流浪乞討人員實際上是在消費地方的社會福利 。事實上,很多流浪乞討人員進入城市便源於「福利移民」的潛在誘惑。由於城鄉經濟的巨大差異,以及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反差。很多人乞討的錢可能要比自己在家鄉的勞動收入高得多。【8】而且伴隨著政府治理理念和服務方式的轉變,流浪乞討人員享受城市的部分福利待遇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在目前的情況下,既要做到對流浪乞討人員的合理救助,又能激發地方治理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由中央財政對地方救助管理工作進行一定的補貼,在具體補貼上實行傾斜支持。對救助管理壓力比較大的城市,中央財政可以撥付較多的款項,而救助管理壓力較小的城市可以適當的減少經費。同時對救助管理機構由省級政府統一協調,合理布局,以期使有限的救助管理經費在使用中做到經濟、效能。
另一方面可以將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納入當地政府部門的政績考核指標之中,確立激勵機制。這樣便於救助管理工作的開展,也會為流浪乞討人員治理提供一種動力。
5、放寬慈善機構進入標准,發揮慈善機構救助作用。
據統計,2002年我國慈善公益組織大約有100多個,而在1998年美國政府僅豁免稅收的慈善機構就達120萬個【9】。中國的慈善事業遠遠落後於外國,而且大多數慈善機構並非社會組織而是政府的官辦組織。《救助管理辦法》規定:「國家鼓勵社會和個人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救助」因此,加強慈善機構對此類人員的救濟,廉價的收集社會愛心,無疑也是解決流浪乞討人員問題的一個比較現實的方法,事實上,在歷史上,諸如英國之類的國家在濟貧問題上便一直走的是政府救濟與社會慈善救濟想結合的道路,而且最終效果很好。在實際操作中,政府應該降低此類機構進入的標准,為其運作提供較好的法制環境,鼓勵和扶持慈善機構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救助。
流浪乞討人員的治理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由於其涉及到一個國家的人權保護狀況,憲政實施程度以及政府治理理念。因此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治理必須堅持法治原則,從公正、合理、有效的原則出發,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來解決。在具體操作中,應該不斷針對治理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的調整治理方法,相信經過政府的不斷探索和努力,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治理會不斷取得進步。
注釋與參考文獻
[1]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北京、上海、雲南、重慶、蘇州、南京、常州、廣州、深圳、珠海、成都、長沙、沈陽、西安、鄭州等省市出台了針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救助管理的辦法或者劃定了「重點救助區域」。
【2】這種相對合理主要源於對規章本身文字價值的判斷,各地的限制性規定(按照規定應當處罰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在重要公共場所擾亂社會秩序的;2、影響交通運營安全的;3、偷竊、詐騙、搶奪、拐賣兒童、參加黑社會性質乞討團伙等犯罪行為的;4、以暴力、威脅等手段妨礙執法的。
【3】張千帆:《流浪乞討人員遷徙自由及其憲法學意義》,《法學》2004年6月,54頁
【4】目前在規章層面上明確規定劃定或者允許設定禁討區的主要有雲南省、南京市,例如南京便將14個區域設為「重點救助區域」——即所謂的禁討區。
【5】參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243~270頁。
【6】楊立雄,2004
【7】】楊翠迎:《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差異及統籌改革思路》,《浙江大學學報》2004年3月,12~20頁
【8】管健:《職業乞丐現象透析》,《社會》2004年6月54~57頁
【9】贛濟香: 《「禁討令」出台的深層原因》,《中國社會導刊》2004年5月,18~19頁。
D. 土地使用年限和房屋使用年限是一個概念嗎土地使用年限到了怎麼處理
70年後到期 房子怎麼辦? 我們住在哪? http://www.soufun.com 房地產門戶-搜房 2005-02-22 10:01: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城鎮國有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分別是: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萬元月薪群英大召集!! 70年從何而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城鎮國有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分別是: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中國大陸法律規定城市土地是歸國家所有,這是當初在房改的時候就碰到的一個迴避不了的問題,因為從產權上來說,土地是不能買賣的。當時為了想辦法繞過這個壁壘,這才有了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相結合的房改制度。"專門從事房產土地相關法律研究的上海社科院法學所副研究員王叔良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而對於美國、日本和大多數西歐國家來說,由於土地本身就是實行的私有化,因此房屋產權和土地所有權是捆綁在一起的。中國在進行房改時,某種程度上是借鑒了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 港資房產業企業基強聯行總經理陳基強介紹,香港實行土地批租制度,主要是因為香港大部分土地是英國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清政府租讓新界得來。由於土地並非港英當局所有,按法理在租借期滿之後必須歸還,所以在解決土地流轉問題時,香港實行了批租制度,即在一定期限內轉讓土地使用權。由於租界新界的期限是99年,所以香港的批租年限沒有超過99年的。"後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又達成協議,最長的批租期限到期日不能超過香港回歸後50年左右。"陳基強表示。 上海房地政府部門有關專家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70年)這個規定的依據當時並沒有解釋,出來後大家也都接受,基本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從國際上來講,土地批租90年100年都有。中國的這個規定可能主要考慮的是,房子一般在70年之後基本上價值就會折舊到零。" 而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建偉則表示,這與人的壽命長度也有關系,因為一般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就是70歲左右,所以當初可能綜合這些因素,定出了70年的期限。 批租到期後的解決之道 "美國、英國的住房自有率也就剛過60%,而中國則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達到了70%以上,有的城市甚至超過了80%。"浙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賈生華表示,"土地批租問題的牽涉面非常之廣,必須妥善解決。" 賈生華介紹,根據中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二十一條,"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屆滿,土地使用者需要繼續使用土地的,應當至遲於屆滿前一年申請續期,除根據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該幅土地的,應當予以批准。經批准予續期的,應當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屆滿,土地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者雖申請續期但依照前款規定未獲批準的,土地使用權由國家無償收回。" 但是,法律沒有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怎麼確定。上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管健強對此表示擔憂:"實際上現在的政府是用子孫的資源在獲取收益。數十年後,如果將來的政府也想從已經到期的批租土地中,獲取較高的收益,而業主不能接受那樣的土地租金,最後發生沖突就在所難免!" 上海毅石律師事物所王震宇表示,"從法理上說,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是有權收回土地使用權的。關鍵的問題是,現在的土地批租合同上並沒有約定批租期限到期後續租的地價問題,價格談不攏,國家就可以不租給你。" 賈剩華認為,批租期限到期後,如果隨著將來物業稅的實行,土地租金已經包含在這個綜合稅種之中,或者實行年租金制度,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了。 但上海房地政府部門有關專家則認為,物業稅在國外是實行土地私有的國家在使用,這些國家與中國的國有土地制度不同,物業稅並不實用中國。至於土地年租金在國外只有10多個國家實行,也未必適合中國。為此該專家認為,批租期限到期後政府不會讓老百姓出多少錢,就是象徵性地出點錢而已,而且費用不應該超過房屋交易的契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