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名言名句賞析
A.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B. 《道德經》的經典語錄有哪些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譯文:
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4、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譯文:
狂暴的颶風刮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譯文:
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五音鏗鏘、使人聽覺不敏,五味悅口使人口味敗壞,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
C. 道德經的十句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D. 《道德經》中的名句,你感悟最深的有哪些
最早知道《道德經》這部經典,應該是在上初中的時候,當時給我留下印象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名言。然後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到了大學,對儒釋道三家乃至諸子百家的經典,就更加入迷。下面就分享幾句《道德經》中感悟最深的句子:
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我們姑且把人的悟性分為三種: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聽了「道」的理論,馬上就明白了,就會積極地去實踐,把這些理論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聽了「道」的理論,半信半疑,有時候相信比較多一點,有時候懷疑比較多一點,有時候也會去實踐一下,但不久又放棄了,我們大多數人,都屬於這一類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聽完「道」的理論後,他完全聽不懂,他以為你在講故事,開玩笑,所以就會哈哈大笑起來,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稱為「道」了。
一部《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可以說句句都是經典,句句都意趣無窮,值得我們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E. 道德經經典名句100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經·第七十章》
說話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小鮮是指小魚。治理龐大的國家,就像是烹調小魚一樣。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干實事而不與人爭高下。
4、少則得,多則惑。 ——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學到的知識少,反而能夠有所收獲,學到的多,反而會使人產生迷惑。這句話是指學習,應當能夠專一,而不應當繁雜。
5、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知識淵博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沒有多少學識。
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菱角的,最寶貴的器物,是在最後製成的。至大的聲音聽起來卻似沒有聲音,最大的形體,卻反而沒有形狀。
F. 道德經名句賞析
道德經名句賞析
1.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六十四章》
行:路程。 始:開端,起始。 足: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哪怕一千里那麼遠的行程,也是從腳下開始起步的。比喻無論多麼大的事情,都得從頭實施,循序漸進來完成。
2.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老子·五十八章》
廉:東西的棱邊。為人處世應當方正,而不應生硬勉強,一直有太過有稜角,將人割傷。
3.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老子·六十七章》
慈善之人,才能夠勇武。簡朴之人,才能夠心胸寬廣。
4.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四十六章》
知:知道,明白。 足:滿足。 常:經常。 知足常樂:知道滿足,才會時常感到快樂。
5.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第四十章》
無:沒有,不存在;未曾發生或出現過的事物。 有:存在,發生過或是出現過的事物。 無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從無中來。後被人們用以形容那些本來沒有,卻憑空編造出來的事物。
6.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大音:美而宏大的音樂,比如天籟。 希聲:老子曾說「聽之不聞,名曰希」,這里的「希聲」和「此時無聲勝有聲」中的「無聲」類似。 大音希聲:那種宛如天籟一般美好宏大的音樂,總在似有似無、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里
G. 道德經經典名句100句及其翻譯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
【解釋】五光十色,有時會令人眼花瞭亂,看不清丑惡;優美的順音,有時會令人聽不到忠言;美味佳餚十分爽口,有時會令人品嘗不了疾苦;騎馬游獵,有時會讓人性情放縱;有時一些稀有珍貴的物品會讓人圖謀不軌。
11、寵辱若驚。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
【解釋】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當成重大的事情,重視起來,敏銳地覺察其中的危險和機遇,而不得意或沮喪。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出處】《道德經》第十六章。
【解釋】認識了自然規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達,能公正豁達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長治久安,終身沒有危險。
13、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解釋】必須讓百姓的思想行為有所規范,保持純潔朴實心態,減少私心雜欲。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
【解釋】大家都認為懼怕的東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
【解釋】眾人都覺得自己過得充實有餘,我卻遺世而獨立。眾人自以為清醒聰明,我卻昏庸迷糊;眾人都以為精明,我卻什麼也不知道。
H. 道德經做人經典語錄
1、《道德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這句話告訴我們,你做出的成果不要具有己有,你取得了成就不要恃功而傲。很多東西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麼追求也沒有用,所以人生要懂得淡然知足。
2、《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慧的人從不多說話,到處說長論短的人一定會惹是非上身。「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舌頭本是最柔軟的,但有時又會變成最鋒利的武器,傷害別人,傷害自己。謹言慎行是我們一生都該恪守的為人原則。
3、《道德經》: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做人當朴實無華,虛懷若谷,低調謙遜。謙虛的人總是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體貼尊重他人,不會盛氣凌人。當你懷有謙卑之心低調生活時,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多。
4、《道德經》:渙兮若冰之將釋
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寬容的道理,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明代楊翥有德量。鄰居丟了雞便罵是姓楊的偷的,楊翥聽到後勸家人說:「街坊中又不只有我一家姓楊。」另一個鄰居每逢雨天都會將院子里的積水排到楊翥的院子中來,楊翥又說「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漸漸的鄉親們被楊翥感動,後在有賊侵入時,自發到楊家門口守夜防賊。
5、《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看別人總是很容易,但是認清自己卻是很難。很多人一生都沒有認清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一輩子都在做自己不適合做的事情,到頭來碌碌無為。認清自己,堅守自己的本分,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與本分的事情。
6、《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道德經》中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世上哪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你經歷過的每一個挫折,你堅持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你寶貴的財富。不要總羨慕那些少年成名,年青得志,腳踏實地一步步走來,什麼時候成功都不晚。
7、《道德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做人要以和為貴,隨和的人不論到哪受人歡迎。隨和的人能看到別人的優點,不自我,不自私,不拘泥於一定的形式,懂得變通,隨和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你喜歡一個刻薄自私,整天陰沉著臉,象誰欠了什麼似的人嗎?沒人喜歡!
8、《道德經》:合抱之樹,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合抱之樹,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腳踏實地,從小處做起,慎終如始,必能成功。也告訴我們,做事情,如何邁出第一步很重要,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頭可能就成功了一半。
9、《道德經》: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先秦·李耳《老子》第70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懂得勤儉節約,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攀比不浪費。同時,警醒我們不要只注重外表,有太多的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但是也有很多人可能是沒被開發的璞玉。
10、《道德經》: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是老子所描繪的小國寡民形象。吃得飽,吃得香,不刻意追求山珍海味,人健康吃東西就會覺得香;衣著保暖舒適,不刻意追求名牌,不與人攀比;居住擋風避雨簡單,不刻意追求豪宅;按自己的習俗過自己的生活,其樂融融。有了這樣的一種心態,我們每個人怎麼還會不幸福呢?現在的人太累,為什麼?刻意的追求豪宅,豪車,名牌滿身,去追求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不相匹配的東西,能不累嗎?
I. 老子道德經名言警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
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
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J. 老子道德經名句解析
從上邊的老子名言可以看出,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處世方式。
筆者在《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
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
人爭奪名利地位的心理過於強烈,對利益過於貪心,容易導致事業失敗。少爭奪名利地位或不爭奪的,才能成功。不爭奪名利地位的,才是大智之人。
二,《道德經》講:「聖人行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為大智者(聖人)不爭名利地位,所以生活中只做些普通的事,沒有什麼作為,這就是「無為」。因為大智者不想得到老師的地位,所以不用語言去教導別人,這就是「不言之教」。
沒什麼作為和不用語言去教導別人都表現出大智慧者(聖人)的「不爭」思想
三,《道德經》講:「上者,下知有之」。
意思是說,上等的領導因為不爭名利地位,所以很少做事,沒什麼作為。下面人只知道有他這個人存在,並不知道他有什麼功勞。
但沒有作為的領導工作效果是最好的。因為他給下屬以高度的信任,不幹預下屬的工作,讓下屬自主決定怎麼干。下屬感覺能完全發揮自己的能力,所以整個單位的工作效果是最好的。
正是因為上等的領導不追求名利地位,所以這個單位的工作才達到最好。由此看出「不爭」的好處。
四,《道德經》講:「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是像水那樣。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居於低窪之地。居於低窪之地反映了水「不爭」的思想。不爭的,是上等的「善」。
一般人都是追求高地位,而水願意處於低窪之地。願意處於低窪之地的就是不爭之人,不爭之人有大智慧。莊子就是這樣,他一生都過著貧窮的生活,國君請他去做相國,他卻不去。他就是不爭名利地位而很有智慧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