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知到道德經答案

知到道德經答案

發布時間: 2022-05-13 12:57:22

道德經的一些問題,求助

3 人贊同了該回答

問題的參考答案:(適當參考,可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選擇)
1.以下說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A.仁義禮智B.恭寬敏惠C.清虛卑弱D.和靜清寂(選擇C,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恃)
2.在《道德經》中,下列選項不屬於「反」所具有的含義是
A.相反相成B.禍福相依C.道法自然D.反向思維(選擇C,其餘三個都是「反者道之動」中「反」的具體含義)
3下列不屬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觀點是
A.水不與其他事物爭地B.水柔弱而不爭強C.水善於處下而不爭上D.水可以洗凈自己的污濁(選擇D,D是「孰能濁,徐之以清」的內容)
4.「大國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義是
A.卑鄙齷齪之意B.處在水的下游C.指地位微賤的人D.比喻眾惡所歸的地方(選擇B)
5下列不屬於《道德經》中對於「道」的觀點的是
A.弱者,道之用B.道可道,非常道C.天之道,利而不害D.忠恕之道(選擇D)
6.游擊戰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所體現出的道家智慧是
A.柔弱勝剛強B.上善若水C.哀兵必勝D.為而不爭 (選擇B)
7下列選項中屬於對《道德經》評價的是
A.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B.「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C.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D.「帝王之上師 臣民之極寶」 (選擇D,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評價)
8.下列有關老子所講「無為」的含義錯誤的是
A.不多為B.不作為C.不妄為D.有所不為 (選擇B)
9.關於道教與道家的區別說法錯誤的是
A.道家追求精神境界,道教追求治國方略B.道家產生於先秦時代,道教產生於漢代C.道家講哲學智慧,道教叫方術養生D.道家創立者是老子,道教創立者是張陵 (選擇A)
10關於《道德經》所講內容,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道德經》是一部講戰爭用兵的書B.《道德經》是一部講治國管理的書C.《道德經》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D.《道德經》是一部講哲學智慧的書 (選擇C)
11動善時的正確意思是
A.海水寬廣、清澈 B.水善於掌握機會C.水能容納萬物D.水給予人好處、利益的同時給人以尊嚴 (選擇B)
12.下文中可以體現老子節儉思想的是
A.物壯則老B.上善若水C.聖人無常心D.治人事天莫若嗇 (選擇D )
13下列不屬於「政善治」的觀點是
A.政善治就是政清如水B.好的政府應該清廉C.好的政府應該公平D.做人要多才多藝 (選擇D.因為D是「事善能」的觀點)
14.下列對《道德經》中的「道」和「德」解釋正確的是
A.「道」就是講事物發展的方向、道路和規則B.道者,物之所得C.德者,物之所由D.「德」就是講事物發展的方向、道路和規則 (選擇A,其他選項都有混淆含義)
15.下列與「反者道之動」無關的詞語是
A.相反相成B.大巧若拙C.大音希聲D.相得益彰 (選擇D)

㈡ 關於《道德經》出兩道選擇題,帶有思考性的。沒怎麼讀過,所以出不出來,謝謝大家幫忙!

1、請問道德經中說: 一個國家出現忠臣的時候,代表著這個國家
A。百姓很富有;內B、國容王很賢明;C、國家很動亂,D、人們很團結。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答案:C)

2、老子認為,天下的大事,都是怎麼做成功的?
A、靠關系, B、努力學習,C、從小事做起, D、命中註定
(見道德經六十三章 無難。答案:C)

㈢ 關於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誰解釋的最透徹

清之前,《道德經來》版本有源103種。迄今,校訂本共三千多種。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東漢末期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1969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兩個抄本(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現代,蕭天石先生的《道德經聖解》偏重於道教修煉,被譽為近代第一注家;馮海濤先生的《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則著眼於人們的尋常日用,經文前後文印證,以老解老。

㈣ 道德經對現實人生有何指導意義

《道德經》抄內容涵蓋哲學、倫襲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4)知到道德經答案擴展閱讀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

㈤ 道德經題目2

lwz199509 :你好。
道德經第六章主要表現了為人處世的原則。
答案:是【錯】的。
我認為正確的答案應是:修道養生。【道】的體、用,守中,不死的穀神,是永恆、永存的【道】。

㈥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包羅萬象,他包來括宇宙及萬物的起自源於歸宿--生於無而又歸於無;治國修身之道(這個裡面講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為官從政之道。我曾經說過,君子用《道德經》無為之用,小人用《道德經》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說,真正讀懂了《道德經》,上可得屠龍之術,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會得到無限的自由與灑脫,當然還可能成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議研究一下,不過慎為小人之用。

㈦ 智慧樹道德經章節答案

復制對應考試題的題目,然後粘貼到 手電筒校園,公z號,系統會自動返回答案

㈧ 《道德經》 第一章說的是什麼請不要給我千篇一律的回答,網上還沒一個正確答案哦!

《道德經》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把這當成古代哲學思想就可以,古代開創學說的人物,都是搬出一堆玄之又玄的理論忽悠人,其實別上當,別理解太深奧,把其當成一種世界觀就可以。

本章開頭四句,是說大道的本源,無形無狀,不可思議,難以窮究。在天地未開之初,混混沌沌,沒有端倪可見;此種境界在人心,就是致虛守靜時的無為狀態。大道元始一炁分判,天地開辟;在人就是靜極而動,一覺而醒,真炁已動,此即是煉丹育神之機。這種轉瞬之變,非有智珠慧劍,不能得也。其要在於:一覺起處為玄牝,這是人體內天地開辟之端。此覺不是後天欲心妄念,而是在人心全無,靜極之後的一種先天真性的閃露。自古仙佛聖真,無不是從此一覺而動之機所造成。

在修心問題上,在世界觀與認識論上,在心的境界上,要跨越一大步,才能進入修道的實質階段。不在心上下功夫,即使理論上可以口若懸河,長篇大論;即使具有許多功能,有很高的神通。若離開修心這個根本,終而難達真境。

首先應知何為心?對於不知此「心」深刻內涵的常人而言,似乎就是「唯心論」。這是莫大的誤解。僅僅觀肉心,觀主觀意識之心,是永遠無法得道的;不僅不能得道,就是識道、有道、證道也無法實現。大道靠自悟,也要靠心傳,無法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清楚。我們祖先中的成道者,慈憫後代,不得已而用文字表達大道真理。由於顯態文字對表述大道的局限性,因此只能採用喻示法,借用世人所熟知的事物,以小喻大,以高喻低……使尚未得道者得到啟示,具有感性認識,使其逐漸認知,並進而修證實踐大道。

    ㈨ 我們從老子《道德經》里究竟能學到什麼,它的核心是什麼

    能學到的東西太多,包羅萬象,大到宇宙天地,小到人生百態,他的核心就是道、德,宇宙的一切離不開道,人生百態難逃「德」,道德經是人生值得用一輩子時間去誦讀、體悟的

    ㈩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詳解

    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老子寫《道德經》的開宗明義之句,其分量是極重大的。如果這個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沒有弄清楚,那麼以下整本《道德經》都沒有法子好好地讀下去,更不要說如何去正確理解和實行了。然而,這個「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關鍵的問題乃是:「常道」二字,到底應該怎樣詮釋、怎樣理解呢? 論者或謂,老子既然說出一個「常道」來,而未加進一步的解釋,正好給後人留有餘地,幫他解釋發揮。縱觀古今,對「常道」的解釋大致分成兩類:一是本著「六經注我」的原則,憑借自己的想像力與思辨力,創造或嫁接出一個「常道」的意義來;二是本著「我注六經」的原則,從《道德經》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後把它們「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認為「常道」即是不可思議的、永恆不變的,那麼它必定是超越於萬有之上,或超越於可道之道的一種「東西」。現存《道德經》註解,《河上公章句》雖歸「六經注我」一類,但以長生成仙為旨趣,其所謂「常道」乃「自然長生之道」,故不入此類之大流。後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歷代官學各界奉為「通行本」,他對此六句的解釋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誘在註解《淮南子·泛論訓》時,開始直白地說:「常道,言深隱幽冥,不可道也。」推到《關尹子》(偽書):「不可言者,即『道』。」達到了極端。從古至今,不知道有過多少人注釋過《道德經》,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這么解說的:「可以被人說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恆不變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那一成不變的永恆之道。」或許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總體意義,都是相差無幾。我們查看過《道德經》的16種英文譯本,這句話都被翻譯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譯文變易一些字眼,也於大意無害。可見中外古今,俱是這般解說,就應該是鐵定了的,不容別人置喙!可是仔細推敲起來,這種訓釋的本身,不僅文法上有問題,意義和邏輯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個「道」字是名詞,第二個「道」字是動詞,「可」字是副詞。第一個「道」字是一個總體的名稱,它的內涵應該是整本《道德經》的內容。「可道」,是去界定頭一個「道」字,說它是「可以說明」的,引申來說,就是「可以思議」的。因為「言」為「心聲」,必先有思,後才有言。根據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如:「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35章)「道沖而用之。」(4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這「道」不僅可以思維,可以議論,可以闡明,而且可以施行,並且很有實用價值。因此,「道,可道(言說和遵循)。」 這句話是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與《道德經》自相矛盾,就大錯而特錯了。 可是,跟著來的「非常道」這一句話就出了問題。這個「非」字一般人都把它當「不是」講,「常道」是一個專有名詞,在五千八百多言的《道德經》中,只出現了這一次。「常道」可以當「平常之道」、「正常之道」講,也可以當「永恆之道」、「不變之道」講。二字《楚簡》本不存,證諸《帛書》本,原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今本以「常道」為「恆道」,蓋為漢人為避文帝劉恆之諱而改。把「常道」解釋成「不變的永恆之道」,乍然觀之,似乎比較接近「合理」,而古今中外一般學者也大都是這么解釋的。把「道可道,非常道。」前後兩句話連接起來,就自然變成:「那可以思議的道,【但,並】不就是那不變的永恆之道。」這樣初讀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不妥,不過,如果我們把這句話反轉來讀,「常道乃不可道之道。」就是「那不變的永恆之道是不可思議的,不可言說的,不可施行的,不可實用的……。」這樣一來,問題可就大了。 我們接著必定要問:第一,這個「常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老子既然提出這個名詞,為什麼不說它是什麼,給它特別下個定義?第二,老子既然只提出而不加說明,大概是因為它是不可以說明的。既然是個不可說明的東西,那麼提它出來做什麼?第三,老子在《道德經》第一句里,就提出一個「常道」的概念,可見是很重要的,甚至於比第一個「道」字還重要些。可它又是一個永遠無法「接觸」到的東西,那麼把它放在第一句話里,除了「否定」了第一個「道」的總體意義上的重要性外,還有什麼作用?第四,老子既要些寫《道德經》來傳「道」,而第一句話,就把「道」否定了,這是何苦來哉?因為除了「永恆之道」以外,就是相對的、暫時的、不穩定的「道」。用整本書來描寫那樣無謂的相對的「道」,又所為何來?第五,在短短有限的五千八百個字里,要說「宇宙論」、「本體論」、「目的論」、「方法論」;還有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甚至於策略。這么多東西,為何還提出一個毫不相乾的「常道」來?如此等等,還有許多連帶的問題,問不勝問。總之,是老子自己矛盾呢?還是解讀老子的人矛盾? 實在地說,老子一書,「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非不可言說者也。老子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而以「常」謂不變不易,實為解老者之偏。 有些人強調「不可道的常道」,是把「常道」放在「道」之上的說法,等於替老子建立了一個「自在天」。佛教不立「自在天」,就是佛教不相信創世主。其他如猶太—基督教,就有一個全智全能、自在、永在、無所不在的創世主「耶和華」,回教稱「阿拉」,儒教中也有自己的「天」、「上帝」。這個創世主是有人格的。把「常道」看成了創世主一類地東西,甚而至於把老子這個「人」變成了個創世主。這個「命題」,牽涉到了由哲學到宗教的演繹,內容十分龐雜,不是本文的重點,只好到此打住。 有些人根據《道德經》說:「復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意思是說:回復到根本(如葉落歸根),就叫做「常」。知道(認識)「常」的,就叫做「明」。他們把這句話說成:回復到根本就是「常道」,認識「常道」的,就是聰明。這似乎太簡易了,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那《道德經》第一句里的「常道」,應該是個很重量級的奧秘字眼,而且註明了是「不可道」的。怎麼在這里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馬馬虎虎地就「說明」了那個「常道」?知道葉落歸根就是「常道」,知道「常道」的就是聰明。這有什麼神秘不可說的地方?這個「常」字分明不是「常道」,應該是「常理」、「常規」或「常識」。不然,那個不可思議的一成不變的永恆之道,不就成了個「紙老虎」了嗎?其次,例如「見小曰明,……是謂襲『常』。」(52章)意思說:見得到微小之處,叫做聰明,……這就是因襲了「常道」。還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5章)這些地方,帛書《老子》用的也是「常」字,而不是由「恆」改成「常」字的,分明不能就把它認作第一章里的那個「常道」講,把它們當作同一回事。 如後一類的方式,雖然因王弼的引領而使絕大多數人盲從,但也並不是沒有一兩個獨立思考的古今人士。古今研究《道德經》的學者們,對首章之句,不是沒有另一種的讀法和解釋。他們把這句話做了這樣的解讀:「道,是可說明的;道,不是一成不變、永恆的。」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的解說接近於這種觀點:「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也,訓通訓徑。首一字標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之由徑,可稱為道,故雲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無定方,強為之名,不可遍舉,故或大或逝,或遠或返,是不常於一道也,故雲非常道。」然而2000多年來,持此論者可謂鳳毛麟角。當代著名學者朱謙之先生在此基礎上給予更高度的概括和總結,他說:「老子著五千之文,於此首發其立言之旨趣。蓋『道』者,變化之總名。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雖有變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謂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不知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既無永久不變之道,亦無永久不變之名,故以此應物,則『建之以常無、有』(《莊子·天下》),言能常無、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無,故曰:『復命曰常』(16章);『知和曰常』(55章)。常,即非常也。」(《朱謙之文集》卷3《老子校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他把老子所說的「道」,定義為「變化之總名」,因為《周易》是周朝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易」就是變化,宇宙萬有都在陰陽的相激相盪、相輔相成中變化無窮。《易經》的大前提是: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地變化,所以稱之為「易」。但變化不是沒有規則的亂變一通,它是有一定的法則的,所以稱之為「易簡」。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的變化中,卻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變化」的本身。變化的本身是不變的,也是不許變的。因為如果「變化」的本身都變了,那就變成沒有變化了。這樣就會破壞了大前提。所以稱之為「不易」。「不易」已經被包藏在「變易」之中,因此不必再作單獨強調。這一點與老子整體思想沒有什麼不通之處。老子說:「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23章)天長地久,四時變化,都是可變可易,安有所謂「常」者哉?這種解法完全破解了 「不可道的永恆不變之常道」。 如果把「常道」仍看作一個專有名詞。應該著重研究的就在這個「非」字上。「非」字可以當作「違背」解,可以當作「錯誤」解,……也可以當作副詞「不是」解。問題是:「非」字能不能當作「無、沒有」解?考諸古籍,《書經·大禹謨》:「後非眾,罔與守邦。」孔穎達疏:「君非眾人無以守國,無人則國亡。」其次,《元史·食貨志》:「民非食貨則無以為生。」近代鄒容《革命軍·革命之原因》:「一兩之稅,非五六兩不能完,務使鬻妻典子而後已。」以上之例,都是把「非」字當作「無、沒有」解。如果「道可道,非(無、沒有)常道。」那麼就徹底否決了常道的存在。排除了因「常道」而帶來的困擾,和朱、林二人殊途而同歸,也徹底解決了矛盾。不過,這里比較更直截了當。 另外,還有一種讀法,就是把「非常」兩個字連用,當作形容詞,去形容最後那個「道」字。也就是把這句話解讀成:「道是可道的,是非常的。」就是說: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談的「道」,既是可思議的,也是特殊的,不是一般普通的道。唐代道士李榮曰:「道者,虛極之理也。……聖人慾坦茲玄路,開以教門,借圓通之名,目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道德真經注》)其意為:道即虛極之理,理是可以說的,所以道可道;但這個道不是人間常俗之道。今人已有一些學者認識到這層意義,郭世銘先生《老子就竟說什麼?》一書(華文出版社1999)以注原書思想的內在一致性而超群出眾,他說:「整個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說清楚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說的那樣』。也就是說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時別人也在講道(事實的確如此),不過老子認為他們講得都不對,現在要重新來講。」這種解釋,即使並非老子要表達的原意,也道出了老子《道德經》蘊含的思想特徵。不難想像,在老子寫書的時代,社會上還存在了一些別的「道」,例如,周朝開國是的先王禮樂之道;鄭子產的治道;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夷吾之道;至少還有與老子同時,周遊列國的孔子,到處宣講的堯舜之道、《大學》《中庸》之道、宗祧體制下的孝道。……老子以作者的身份,把自己的著作,做了說明,給它一個與眾不同的定位,不是沒有道理的。不然他如何能開道家學派之先河! 老子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人。他的書中有些話,都要叫人轉幾個圈圈,才能理解(辯證邏輯)。他這《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埋伏」了什麼「機關」在內?因為如果第一句話就解歪了,那麼以下就不知道要歪到哪裡去了。如果解讀的人沒有「真知卓識」,遽而發言,就應了「言者不知」(56章)的話了。按老子的話,本來是:「甚易知,甚易行」 (70章)的,可偏偏就「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因為老子老早就知道:天下人多愛自作聰明,會把最簡最易的事,弄得復雜萬分,就掉到自己的陷阱里,出不來了。他就明說:「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70章)因此,「知我者,希。」(70章)大多數的人把老子第一句話就解歪了。對老子能不能有真知灼見,就在這第一句話上,馬上就現底。莫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老子「埋伏」下的「試金石」?這樣說來,老子真偉大啊!真是微妙玄通。

    熱點內容
    民法三連 發布:2025-01-05 11:16:58 瀏覽:453
    借錢打欠條怎麼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5 11:06:59 瀏覽:537
    研發室規章 發布:2025-01-05 11:01:13 瀏覽:725
    最新勞動法2020有關工傷規定 發布:2025-01-05 10:50:08 瀏覽:142
    破產法院建議 發布:2025-01-05 10:15:19 瀏覽:917
    刑事訴訟法的論文4000字 發布:2025-01-05 09:00:55 瀏覽:489
    法律碩士去哪個國家 發布:2025-01-05 08:18:23 瀏覽:960
    鎮平縣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05 08:18:21 瀏覽:956
    司法考試系統 發布:2025-01-05 07:56:36 瀏覽:570
    巡視工作條例修訂稿 發布:2025-01-05 07:43:28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