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金稱帝

道德金稱帝

發布時間: 2022-05-13 15:46:52

❶ 唐朝時說老子是皇帝

唐代,唐高祖、唐太宗認老子為先祖,封其為「祖神」、「族神」。在乾封元年,唐高宗親至亳州(今安徽省亳縣)「老君廟」祭拜,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儀夙三年,高宗詔《道德經》為「上經」,規定百官皆要習誦《道德經》,並作為考選官員的科目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詔令全國各地每戶必備一部《道德經》,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兩策,加《老子》策;開元二十五年,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並置「崇玄學」,令生徒誦習《道德經》、《南華經》(俗稱《莊子》)等道家諸子;天寶元年,詔《漢書·古今人物表》玄元皇帝升入「上聖」(《舊唐書·禮儀志四》);天寶二年,追尊玄元皇帝為「大聖祖玄元皇帝」;天寶八年,親謁(yè)太清宮,冊聖祖玄元皇帝尊號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年,親朝獻太清宮,上玄元皇帝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頒御注《老子》並義疏於天下;甚至還親受道教法籙(lù),成了道士皇帝(《舊唐書·玄宗紀》)。老子成了「聖祖」—— 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老子》成了「聖典」——《道德真經》。

❷ 帛書道德經為何不避諱恆字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抄漢墓的挖掘過程中,考古學家在其中的三號墓中同時發現了兩本《老子》的帛書。根據推測,這兩本帛書《老子》,其中的甲本抄寫時間在劉邦稱帝之前,乙本的抄寫時間也在漢文帝登基之前,距今兩千多年,之所以能確定抄寫年代,主要的證據就是邦和桓的避諱,帛書《老子》甲本中所有的「邦」和「恆」都保持原貌,乙本中的「邦」改成了「國」,而「恆」則保持了原貌,這也是歷史學家推測其抄寫年代的重要依據;

❸ 馬王堆為什麼出土了不一樣的道德經

古時書籍都由人抄寫,抄寫過程中錯漏在所難免,時間越早的抄本越接近原貌
另一方面,由於秦始皇焚書和秦末戰亂,書籍損失很大,許多書籍都是由人背誦下來直到漢文帝以後才重新抄錄,由於時間較久,記憶出錯,錯誤脫漏難免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
乙本避劉邦諱,可以斷定它是漢朝的抄寫本無疑。甲本由於不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因此可推斷它當抄寫於劉邦稱帝之前。甲本帛書很有可能是直接從戰國時期的竹簡上轉抄過來的,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保存最為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

兩種《老子》抄本大體相同,但和今本(底版是三國時魏人王弼注的《道德經》)對照,在文字上和篇章次序上都有較大出入。

《老子》甲本卷後四篇古佚書,均無篇題,文獻記栽也無可查考。第一篇共181行,約有5,400佘字。是有關儒家思想中的「慎獨」、「性善」的內容。第二篇是有關伊尹論「九主」的內容,共52行,約1,500多字。文中講到九種君主,特別肯定了「法君」。第三篇共48行,約1,500多字。是有關兵家論述攻戰守御的內容。第四篇共13行,約400佘字。文字簡短,綜述了「五行
」和德、聖、智的關系。因後部殘缺甚多,文意不明。《老子》乙本卷前四篇古佚書皆有篇題,為《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共抄有175行,約11,160多字。除少數幾篇文字略有殘缺外,其餘保存的都很完整。
據整理者研究其成書年代當在戰國或秦時。有的人認為這四篇佚書或即為《漢書·藝文志》中列在道家的《黃帝四經》,因漢文帝時祟尚黃老,所以把有關黃帝內容的四篇與《老子》合抄為一卷。有人認為第二篇《十大經》中記載黃帝初立,以及他的大臣如力黑(即力牧)、閹冉、果童、太山之稽(即大山稽)、高陽等人的事跡和相互間答之詞,因此可能是《漢書·藝文志》中所列的《黃帝君臣》,或是列入兵陰陽類的《力牧》。

❹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史料記載有八位皇帝注釋過《道德經》。這其中有四位皇帝的注本已佚失無法考證。注釋作專品流傳下來屬的有四位皇帝。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1. 唐玄宗李隆基第一個開御注《道德經》先河的皇帝《御注道德真經》。

  2. 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8)八月,下詔把他的《御解道德真經》頒行天下。

  3. 明太祖朱元璋《道德真經》。當皇帝的第六年親注《道德經》頒布天下。

  4.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御注道德經》。


    另外4位皇帝和他們注本是:


    1.梁武帝《老子講疏》、《老子義疏理綱》;

    2.梁簡文帝《老子義》、《老子私記》;

    3.梁元帝《老子講疏》;

    4.魏孝文帝《老子注》、《老子義疏》等,

    非常可惜的是原注本早已佚失。

❺ 《道德經》「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如何解釋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天意想要讓它收縮,一定是因為它不斷擴張的緣故;天意想要削弱它,一定是因為它已經變得非常強大的緣故;天意想要廢除它,一定是因為它過於興盛了;天意想要去奪取、滅亡它,一定是它太不自量而越度。這些叫做隱蔽微妙的道理。柔弱就這樣勝過剛強。魚不能離開深淵——它的根本之地,國家的鎮國重器絕對不能顯示給人看。

所以說,老子提倡安守柔弱,因為柔弱是生機旺盛的;提倡「守雌」,「雌」就是柔順安忍。要「處其實不居其華」,要「處其厚不居其薄」。這種明悟就叫做「微明」。說它是「微明」,是因為它是隱蔽而微妙的,是不容易為世人所發現、所領悟的。

柔弱為什麼能勝剛強?就是因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是「生之徒」與「死之徒」的較量,時間會證明誰才是最後的勝利者。這是包含「道」的慧眼所看到的世界的真相。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為什麼不能離開深淵?因為深淵是魚的根本,是魚的藏身之地,魚躲在深淵里,可以自由自在,人不能發現它更加進一步地去想傷害它。如果魚非得跳出來去顯示自己的存在,那麼魚的災難就開始了。

「國之利器」為什麼不可以示人?因為「國之利器」是國家的根本。一旦有意地炫耀和無意的泄露之後,就會把「無形」的利器轉化為「有形」,天下所有有形的東西都是可以破解的,這樣,再好的「國之利器」也就形同虛設了,國家的災難就要來了。

❻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去了哪裡他真的得道成仙了嗎

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陽甲年,玄妙王之女理氏在河邊洗衣服,看到上游漂下來一個拳頭大的黃梨子,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胎81年,生下一個男孩,白眉白發,白絡腮鬍子。因此理氏給他取名「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指著院子的一顆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那麼老子到底是不是神人呢?道教的創始人是被稱為張天師的張陵,而老子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被尊為道教神仙中三清之一太上老君的化身,並將其《老子》一書改名為《道德真經》,作為宗教的主要經典。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尊稱名稱為「太上老君」,亦被尊稱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❼ 道德經全文加上標點符號到底有多少字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專,因此,在不斷屬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現存《老子》的版本,以帛書甲、乙本為最早。甲本文字,不避漢高祖劉邦諱,可證它是劉邦稱帝以前抄寫的。乙本避劉邦諱,但不避惠帝劉盈、文帝劉恆諱,可知它是劉邦稱帝以後,劉盈、劉恆為帝以前抄寫的。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標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計5467字。甲本尾題殘缺不明。兩本都不分章次。

❽ 歷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過《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震古爍今,歷史上曾有四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詮注,史稱「御注道德經」。現采其自序,以饗網友。
唐玄宗序
昔在元聖,強著玄言。權輿真宗,啟迪來裔。遺文誠在,精義頗乖。樶其指歸,雖蜀嚴而猶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餘浸微,固不足數。則我玄元妙旨,豈其將墜?朕誠寡薄,嘗感斯文。猥承有後之慶,恐失無為之理。每因清宴,輒叩玄關。隨所意得,遂為箋注。豈成一家之說,但備遺闕之文。今茲絕筆,是詢於眾。公卿臣庶,道釋二門,有能起予,類於卜商針疾,同於左氏渴於納善。
朕所虛懷,苟副斯言,必加厚賞。且如諛臣自聖,幸非此流。縣(懸)市相矜,亦雲小道。既其不諱,咸可直言。勿為來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宋徽宗序
《道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萬世而無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老子當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書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謂之經。其辭簡,其旨遠,學者當蔽識而深造之。
《德經》:道無方體,德有成虧。合於道,則無德之可名;別於德,則有名之可彼辨。仁義禮智,隨量而受,因時而施,是德而已。體道者異乎此,故列於下經。
明太祖序
朕本寒微,遭胡運之天更,值群雄之並起。不得自安於鄉裏,遂從軍而保命,幾喪其身而免於是乎。受制不數年,脫他人之所制,獲帥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統育黔黎。
自即位以來,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晝遑遑,慮穹蒼之切,鑒於是,問「道」諸人。人皆我見,未達先賢。
壹日,試覽群書,檢間有《道德經》壹冊,因便但觀,見數章中盡皆明理。其文淺而意奧,莫知可通,罷觀之。後旬日,又獲他卷,注論不同。再尋較之,所注者人各異見。因有如是,朕悉視之,用神盤桓其書久之,以壹己之見,似乎頗識。意欲試注,以遺方來。恐今後人笑,於是弗果。
又久之,見本《經》雲:「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懼之?」當是時,天下初定,民頑吏弊,雖朝有十人而棄市,暮有百人而仍為之。如此者,豈不應《經》之所雲?朕乃罷「極刑」,而囚役之。
不逾年,而朕心滅恐,復以斯經。細睹其文之行用,若濃雲靄群山之疊章,外「虛」而內「實」,貌態「彷彿」,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巒,倏態成於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噸鴻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則又若皓月之沈澄淵,鏡中之睹實象,雖形體之如,然探親不可得而捫撫。況本《經》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豈不明鏡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慮明鏡水月,形體雖如,卻乃虛而不實,非著象於他處,安有影耶?故仰天則水月象明,棄鏡捫身則知已象之「不虛」。是謂物外求真,故能探其壹二之「旨微」。遂於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筆強為之辯論,未知後世果契高人之志歟?
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非金丹之術也。故悉朕之丹衷,盡其智慮,意利後人,是特注耳。
是月甲辰書成,因為之序。
清世祖序
朕聞:道者,先天地而為萬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於身,故其德為玄德,而其言為聖言。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餘言,明清凈無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
嘗觀其告孔子曰:「為人子者,無以有已;為人臣者,無以有已。」而仲尼答曾子之問禮,每曰「吾聞諸老耽」,豈非以人能清凈無為,則忠孝油然而生,禮樂合同而化乎?猶龍之嘆,良有以也。
自河上公而後,注者甚眾。或以為修煉,或以為權謀,斯皆以小智窺測聖人,失其意矣。開元、洪武之注,雖各有發明,亦未彰全旨。朕以聖言玄遠,末學多岐,苟不折以理衷,恐益滋偽誤。用是博參眾說,艾繁去支,厘為一注。理取其簡而明,辭取其約而達。未知於經意果有合否。
然老子之書,原非虛無寂滅之說,權謀術數之談。是注也,於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國之道,或亦不相徑庭也。愛序諸簡端,以明大旨雲。
順治十有三年,歲次丙申仲春朔日序。

❾ 數千年家天下皇帝及統治階級,按老子道德經劃分,算是上士,中士,還是下士呢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是以其得之愈厚,於道愈遠,故為下士。

❿ 以下五位皇帝中,哪一位沒有為《道德經》作過注

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為《道德經》作過注,他們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趙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竹簡《文子》稱《上?經》、《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漢景帝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熱點內容
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4-11-02 20:02:54 瀏覽:465
神州租車公司法人 發布:2024-11-02 18:32:38 瀏覽:508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交通事故 發布:2024-11-02 18:25:53 瀏覽:624
首封法院和 發布:2024-11-02 17:42:10 瀏覽:937
法規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4-11-02 17:35:33 瀏覽:82
法院勞務派遣書記員 發布:2024-11-02 17:14:59 瀏覽:226
首次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2 16:38:50 瀏覽:426
康德道德判斷 發布:2024-11-02 16:28:19 瀏覽:273
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中規定 發布:2024-11-02 15:23:30 瀏覽:553
廣東順創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02 14:29:09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