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稅制立法

稅制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5-13 16:23:38

Ⅰ 直接稅立法意味著什麼

您好,屬於直接稅的這類納稅人,不僅在表面上有納稅義
務,而且實際上也是稅收承擔者,即納稅人與負稅人一致。目前,在世界各國稅法理論中,多以各種所得稅、房產稅、遺產稅、社會保險稅等稅種為直接稅。

直接稅以歸屬於私人(為私人佔有或所
有的所得和財產為課征對象,較之對流通中的商品或勞點:

(1)直接稅的納稅人較難轉嫁其稅負;

(2)直接稅稅率可以採用累進結構,根據私人所得和財產的多少決定其負擔水平;同時,累進稅率的採用,是稅收收入較有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動平抑國民經濟的劇烈波動。

(3)直接稅中的所得稅,其征稅標準的計算,可以根據納稅人本人及家庭等的生活狀況設置各種扣除制度以及負所得稅制度等,使私人的基本生存權利得到保障。因此,直接稅較符合現代稅法稅負公平和量能負擔原則,對於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和社會保障的滿足具有特殊的調節職能作
用。
直接稅也有不足:
(1)稅收損失較大。納稅人直接負擔重,徵收阻力大,易發生逃稅、漏稅。(2)征稅要求高。征稅方法復雜,要有較高的核算和管理水平。

將稅收劃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始於19世紀中期,它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與
商品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也是當今西方各國稅收中使用較多的兩個基本稅收術語,許多國家按照這種方法對稅收進行分類。並且各種直接稅特別是所得稅不僅成為現在世界上各經濟發達國家(除法國外)稅制中的重要稅種,構成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這些國家調節經濟運行的重要工具。

目前,對稅收以稅負能否轉嫁為標准,區分為直接稅與間接稅的觀點還有幾
種不同看法。
(1)從管理角度上解釋,認為直接對最終納稅人所徵收的稅就是直接稅,而要通過第三者(如批發商)徵收的稅則是間接稅。按這種解釋,所得稅是對收入取得者徵收的稅,沒有經過第三者,稱為直接稅;增值稅、消費稅不是對消費者徵收,而通過第三者,這些都是間接稅。
(2)以立法者的意圖為標准。凡立法預定稅收負擔不會由納稅人直接承受,而可以順利轉嫁給別人,這些稅就是間接稅;凡立法者的意圖是使某種稅的納稅人即是稅負實際負擔者,不能轉嫁給別人的,為直接稅。

(3)以稅源為劃分標准,對收入征稅的就是直接稅,而對支出征稅的則為間接稅。按這種分法,所得稅為直接稅,消費稅為間接稅。
法律依據:
《稅法》

Ⅱ 我國稅收立法現狀 我國現行稅種有哪些

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種,分別是:
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版維護建權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

Ⅲ 我國現行的稅法體系包括

我國現行的稅法體系包括:流轉稅類、所得稅類、財產和行為稅類、資源稅類、特定目的稅類。
拓展資料:
我國稅法體系的現狀
法律體系是指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它應該包括一個國家的全部現行法律,而不應該有所遺漏,否則就不是完整的體系。法律體系的內部構件是法律部門,具有系統化的特點,它要求法律門類齊全,結構嚴謹,內在協調。一切法律部門都要服從憲法並與其保持一致,各個法律部門內部也要形成由基本法律和一系列法規、實施細則構成的完備結構。鑒於與法律體系的定義保持一致,稅法體系應表述為:在稅法基本原則的指導下,一國不同的稅收法律規范所構成的、各部分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層次、多稅種、多環節的稅法體系。但由於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復雜多變和不穩定性以及稅收立法的滯後性,現行稅法體系還存在著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一些問題,還沒有最終達到建立一個完善、 科學 的稅法體系的目標。
首先,作為稅法立法依據的憲法規定過於簡單,難以為我國的基本稅收立法提供直接的憲法根據。現行《憲法》只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該規定僅僅只是憲法對公民的基本義務方面的規定之一,沒有規定納稅人的權利,也未規定征稅主體更應依法征稅,似有不妥。
其次,稅法原則體系尚未確立。在 現代 國家,凡屬稅收活動必須遵循的一般原則,都應當以法律形式加以肯定,稅法基本原則的缺失將全面影響稅法體系的建設。
再次,稅收立法許可權體制不盡合理。我國涉及稅收立法權的法律主要有《憲法》、《立法法》和《稅收征管法》,但由於規定內容過於原則,缺乏操作性和協調性。由此導致的突出問題是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在行使稅收立法權方面存在很大的隨意性。
第四,稅法體系的內容不完整,相關法律規范缺失。我國沒有一部稅收基本法,稅收實體法和程序法也不完備。這就無法有效消除平行的獨立稅法之間的不協調等問題,從而對稅收立法和稅收執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實體稅法中主體稅種不夠完善,同時,被各國稅收實踐證明了的一些優良稅種,如遺產稅、環境稅和社會保障稅等仍然缺位,應當適時開征。稅收程序法仍有待改進,需要完善稅務責任、納稅人權利救濟等法律制度。
最後,稅收法律與稅收行政法規、規章比例失衡,立法技術不高。除上述極少數稅法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以外,稅法中的實體法部分基本上都是由國務院及其主管行政部門制定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效力層次低,權威性不高,內容難免重復、交叉。特別是沒有效力層次高、具有較大權威性的稅收基本法,稅收法制的統一難以實現,在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保護主義傾向的驅使下,法出多門,極易產生法律規范相互沖突、矛盾的現象。同樣,由於法出多門,極易產生立法上的技術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是名稱混亂、內容表達不規范以及缺乏系統化。

Ⅳ 中國稅收的立法

稅收立法是規范和完善稅收法律體系的前提和核心。依法治國背景下,稅收法律體系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占據愈來愈重要的地位,雖然我國初步形成了稅收法律體系,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規范之處。在此背景下,稅收立法研究凸顯出重要性和緊迫性。稅收立法屬於法學和經濟學的交叉領域,學術界分別從法理視角和經濟學視角展開了研究。

Ⅳ 稅法立法

稅法即稅收法律制度,是調整稅收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憲法為依據,調整國家與社會成員在征納稅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稅收秩序,保障國家利益和納稅人合法權益的一種法律規范,是國家稅務及關機一切納稅單位和個人依法征稅的行為規則。
廣義的稅法:是指國家制定的用以調節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正納稅方面的權利及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狹義的稅法:特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制定和頒布的稅收法律

【稅法的分類】
稅法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兩大類
稅收實體法:指確定稅種立法,具體規定各稅種的徵收對象、徵收范圍、稅目、稅率、納稅地點等。包括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車船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契稅和耕地佔用稅等,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都屬於稅收實體法。
稅收程序法:指稅務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稅收管理法、發票管理法、稅務機關法、稅務機關組織法、稅務爭議處理法等。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理法》。
稅收征稅法理:根據《憲法》第5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的規定,制定稅收徵收管理的相關法律。

【稅法構成要素】
稅法構成要素是稅收課征制度構成的基本因素,具體體現在國家制定的各種基本法中。主要包括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減稅免稅、納稅環節、納稅期限、違章處理等。其中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三項是一種稅收課征制度或一種稅收基本構成的基本要素。
納稅義務人簡稱納稅人,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是繳納稅款得主體,直接同國家的稅務機關發生納稅關系。
課稅對象:也稱課稅課體,指針對什麼樣的標的物進行課稅。
稅率:稅法規定的每一單位課稅對象育英納稅款之間的比例,是每種稅收基本法構成最基本要素之一。納稅可分為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定額稅率三種。

【稅法的立法】
一、稅收法律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或者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二、有關稅收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等。
三、有關稅收的部門規章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和國務院稅稅收關則委員會等部門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理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其中,有些重要規章要經過國務院批准以後發布,如《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

Ⅵ 稅收的立法原則是什麼

稅收立法原則是指在稅收立法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准則。我國的稅收立法原則是根據我國的社會性質和具體國情確定的,是立法機關根據社會經濟活動、經濟關系,特別是稅收征納雙方的特點確定的,並貫穿於稅收立法上作始終的指導方針。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從實際出發,這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在稅收立法實踐中的運用和體現。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要求我們在一切工作中必須從實際出發,也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引出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貫徹這個原則,首先要求稅收立法必須根據經濟、政治發展的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也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充分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稅收分配理論。其次,要客觀反映一定時期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既不能被某些條條框框所束縛,也不能盲目抄襲別國的立法模式,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技術手段,不斷豐富稅收立法理論,完善稅法體系,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公平原則
在稅收立法中一定要體現公平原則。所謂公平,就是要體現合理負擔原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參加市場競爭的各個主體需要有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而稅收的公平是實現平等競爭的重要條件。公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稅收負擔能力上看,負擔能力大的應多納稅,負擔能力小的應少納稅,沒有負擔能力的不納稅。二是從納稅人所處的生產和經營環境看,由於客觀環境優越而取得超額收入或級差收益者多納稅,反之少納稅。三是從稅負平衡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間及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實際稅負必須盡可能公平。

三、民主決策的原則
民主決策的原則主要指稅收立法過程中必須充分傾聽群眾的意見,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確保稅收法律能體現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這個原則,要求稅收立法的主體應以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主,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對稅收法案的審議,要進行充分的辯論,傾聽各方面意見;稅收立法過程要公開化,讓廣大公眾及時了解稅收立法的全過程,以及立法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爭論情況和如何達成共識的。

四、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制定稅法時,要求明確、具體、嚴謹、周密。但是,為了保證稅法制定後在全國范圍內、在各個地區都能貫徹執行,不致與現實脫節,又要求在制定稅法時,不能規定得過細過死,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講,就是必須貫徹法制的統一性與因時、因地制宜相結合。法制的統一性,表現在稅收立法上,就是稅收立法權只能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來行使,各地區、各部門不能擅自製定違背國家憲法和法律的所謂「土政策」,「土規定」。但是,我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平衡,政治狀況也不盡相同,因而對不同地區不能強求一樣。因此,為了照顧不同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情況和特點,為了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在某些情況下,允許地方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適合當地實施辦法等。因此,只有貫徹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全國統一性要求,又能適應各地區實際情況的稅法。

五、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而在發展過程中,又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稅法,是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稅法一旦制定,在一定階段內就要保持其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變化不定。如果稅法經常變動,不僅會破壞稅法的權威和嚴肅性,而且會給國家經濟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這種穩定性不是絕對的,因為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是不斷變化的,稅法也要進行相應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具體表現在:有的稅法,已經過時,需要廢除;有的稅法,部分失去效力,需要修改、補充;根據新的情況,需要制定新的稅法。此外,還必須注意保持稅法的連續性,即稅法不能中斷,在新的稅法未制定前,原有的稅法不應隨便中止生效;在修改、補充或制定新的稅法時,應保持與原有稅法的承續關系,應在原有稅法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經驗,修改、補充原有的稅法和制定新的稅法。只有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規律的稅法。

綜上所述,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公平原則;民主決策的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Ⅶ 我國稅收制度的特點

稅收制度是指國家(政府) 以法律或法規的形式確定的各種課稅方法的總稱。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是政府稅務機關向納稅人征稅的法律依據,也是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法律規范。從一般意義上說,稅收制度是由稅收主體、稅收客體、稅率和違章處置等要素構成的。
稅法是稅收制度的法律體現形式,它是國家制定的用於調整稅收征納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稅法的主要特徵:
1、稅與法的共存性
2、稅法關系主體的單方固定性
3、稅法關系主體之間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性
4、稅法結構的綜和性
任何稅制都必須經過立法,得到國家和政府的確認、保護和推動,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兩者的關系:稅制決定稅法,稅法稅制服務。
(一)稅法的社會經濟作用:①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法律保證。②是國家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的工具。③是正確處理稅收分配關系的准繩。④是國際交往中,貫徹平等互利、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二)稅法的法律規范作用:①稅法的指引作用。②稅法的評價作用。③稅法的強製作用。④稅法的教育作用。
(三)稅收法律關系
應答時間:2021-04-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Ⅷ 稅收立法攻堅提速 多部稅法將有突破性進展

2019年我國稅收立法全面提速。我國首部資源稅法正式通過並將於2020年9月1日實施。財政部先後就土地增值稅法、增值稅法、消費稅法公開徵求了意見。契稅法和城市建設稅法也將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展望2020年,對照稅收法定原則目標,立法任務更加繁重,業內預計稅收立法會進一步提速攻堅,進入最後沖刺。增值稅法等重頭法律將有突破性進展。

2019年稅收立法全面提速

「落實稅收法定原則」,首次明確提出是在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按照這一原則,新開征的稅種應制定相應的稅收法律,現行的稅收條例應通過修改上升為法律。近年來,我國多項財政法律、法規制定工作蹄疾步穩。尤其是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幾乎每次人大常委會會議都有相關稅收法律審議內容,稅收法定步入快車道。

落實稅收法定原則,2019年是關鍵的一年、攻堅的一年。在這一年,通過了一部稅法——資源稅法,此外,包括土地增值稅法、增值稅法、消費稅法在內的多部稅法公布了財政部部內徵求意見稿,契稅、城建稅等將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2019年8月26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資源稅法正式通過,將於2020年9月1日正式實施。

日前,繼土地增值稅法徵求意見稿發布後,財政部陸續公布了增值稅法、消費稅法的徵求意見稿。尤其是作為我國第一大稅種的增值稅立法邁出實質性步伐,被業內視作我國落實稅收法定的關鍵一步,對於健全我國現代稅收制度體系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體量上來說,增值稅是我國第一大稅種,其立法是我國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重大進步。對於2020年落實稅收法定,增值稅能否立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2019年完成多個稅種的立法工作,統籌考慮、同步推進,及時讓稅制改革成果體現為法律,通過落實稅收法定來進一步鞏固及拓展減稅降費的成效,也為2020年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打下堅實基礎。

除了落實稅收法定之外,2019年的稅收立法保障了減稅降費成果,增強了稅收確定性。李旭紅指出,隨著2019年稅收制度加快落實稅收立法,一些短期性的政策性減免將轉變為法定式減免,通過落實稅收法定來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將深化稅制改革與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相結合,及時以法律形式體現稅制改革成果,有效增強稅收確定性,從而形成了協同作用,在振興實體經濟、激發市場活力、助力創新創業、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指出,稅收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稅收立法既是為了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同時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加強立法、補上財稅立法的短板,將稅收納入法治框架意義重大。同時,稅收法定的落實是不斷形成共識的過程,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艱巨復雜工作,每一項都要穩妥推進,植根我國現實國情,既立足現階段,也著眼長遠。

稅制改革與稅收立法相融共進

值得關注的是,多部稅法中都強調了平移稅制和總體稅負不變,用立法形式鞏固改革成果的同時,也為下一步的稅制改革預留了空間。

以增值稅法為例,李旭紅表示,增值稅立法的徵求意見稿中充分反映出了現代稅制的特點,例如將留抵退稅制度法制化,減少了企業的資金沉澱,打通了增值稅鏈條,避免重復征稅,充分體現出增值稅的中性原則。從徵求意見稿的內容看,基本按照保持現行稅制框架總體不變的原則,平移了現行增值稅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有助於穩定各界預期,減少增值稅立法工作給征納雙方帶來的影響。此外,為避免「一刀切」的立法改革,特別安排了「過渡期」,有助於確保立法工作的平穩過渡。

再比如,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指出,我國資源稅法中對減免稅政策進行了規范。對現行長期實行而且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優惠政策稅法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同時為了更好地適應實際需要,便於相機調控,稅法授權國務院對有利於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護環境等情形可以規定減免資源稅,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稅收立法不是簡單地從「條例」變成「法」,而是要在立法要素確定上凝聚社會共識、傾聽民意,這是非常關鍵的。稅制改革在立法框架下實施,無疑有助於凝聚共識。同時,稅制改革也為稅收立法提供了鮮活支撐,改革的目標和立法宗旨精神嚴格貫穿,實施稅收立法也是實施改革的過程,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過程。

2020年稅收立法將再提速

「根據稅收法定原則,實體性稅法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確,應抓緊推動稅收立法工作,明確我國稅收相關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征納規則和法律責任,盡快將目前成熟的暫行條例等上升為正式的法律,以提高稅收法律的權威性。」李旭紅指出。

她表示,預計2020年關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契稅、土地增值稅等稅種的立法工作會有突破。在她看來,最值得關注的稅種包括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增值稅由於適用面廣並且是最大的稅種,因此其立法工作對於我國建立現代稅制而言十分關鍵。消費稅改革廣受關注的重點在於其對於收入分配機制的影響。而關稅的立法由於與國際貿易及經濟開放緊密相關也十分重要。

她指出,在立法過程中應注重稅法內部的系統協調性,加強不同稅種政策的整合,使稅收政策恰到好處、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施正文對記者表示,稅收立法正在緊鑼密鼓推進,2019年進度明顯加快,不過對照稅收法定原則的目標,2020年稅收立法的任務依然很繁重,預計會進一步提速攻堅,進入最後沖刺。他預計契稅法、城建稅法明年有望通過,印花稅法、土地增值稅法、增值稅法等有望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力爭在明年取得突破性進展。

他同時表示,要處理好稅收立法和稅制改革的關系,改革要做到在法治軌道上改革,於法有據。涉及重大改革的稅收立法可以通過試點探索尋找正確的政策,取得經驗。立法是為了更好地引領和規范改革、保障改革成果,同時要注意為未來的改革預留空間。

Ⅸ 已經立法的稅種有幾個

已經立法的稅種有12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建設維護稅、車船稅、印花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和耕地佔用稅。
法律分析
稅收徵收方式有 (1)查賬徵收,是指由納稅人依據賬簿記載,先自行計算繳納,事後經稅務機關查賬核實,如有不符合稅法規定的,則多退少補的一種稅款徵收方式。(查賬嘛,就是得要有賬簿啊,就記住這點好了) (2)查定徵收,是指由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的生產設備等情況在正常情況下的生產、銷售情況,對其生產的應稅產品查定產量和銷售額,然後依照稅法規定的稅率徵收的一種稅款徵收方式。(查定啊,看到沒上面的查定產量和銷售額) (3)查驗徵收,是由稅務機關對納稅申報人的應稅產品進行查驗後征稅,並貼上完稅證、查驗證或蓋查驗戳,並據以征稅的一種稅款徵收方式。(這句話裡面有很多次的提到查驗的) (4)定期定額徵收,是指稅務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一定的程序,核定納稅人在一定經營時期內的應納稅經營額及收益額,並以此為計稅依據,確定其應納稅額的一種稅款徵收方式。(定期就是在一定時期啊,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了) (5)代扣代繳,是指按照稅法規定,負有扣繳稅款的法定義務人,在向納稅人支付款項時,從所支付的款項中直接扣收稅款的方式。(就是先有錢放在這里,才可以進行扣繳的呀) (6)代收代繳,是指負有收繳稅款的法定義務人,對納稅人應納的稅款進行代收代繳的方式。即由與納稅人有經濟業務往來的單位和個人向納稅人收取款項時,依照稅收的規定收取稅款。(如沒有錢放在這里,那就是要先收,再代交啊) (7)委託代征,是指受託單位按照稅務機關核發的代征證書的要求,以稅務機關的名義向納稅人徵收一些零散稅款的一種稅款徵收方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 第二十七條 按照稅種結構簡單科學、稅制要素充分優化、稅負水平明顯降低、收入歸屬清晰、財政收支基本均衡的原則,結合國家稅制改革方向,建立符合需要的海南自由貿易港稅制體系。全島封關運作時,將增值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等稅費進行簡並,在貨物和服務零售環節徵收銷售稅;全島封關運作後,進一步簡化稅制。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海南省及時提出簡化稅制的具體方案。

Ⅹ 稅收立法的現狀評析

憲法缺失和落伍,難以實行依憲治稅
我國《憲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筆者認為這一規定存在的不足或缺失是:首先,它僅強調納稅主體—公民的納稅義務要依照法律產生和履行,並未明確征稅主體一一國家應依照法律的規定征稅,而後者則是稅收法定主義更為重要的方面這種只規定公民納稅義務而忽視公民權利的條款,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稅收觀是「權利與義務相對稱」,即只要納稅人依法履行了繳稅義務,便擁有了向政府索取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權利。長期以來,我國稅收法律、法規的「通病」是過分強化納稅人的納稅義務,忽視對納稅人權利的保護,這種弊病與憲法中稅收的缺失有密切關系。其次,在納稅人范圍的界定上,與我國同時行使的地域稅收管轄權和居民稅收管轄權確定納稅人身份的做法不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主體呈現多元化,納稅人不僅涵蓋內資企業,還有外資企業;不僅涵蓋中國公民,還有符合法定條件的外國人。《憲法》這一規定具有片面性,在文意上造成中國公民依法納稅是一項憲法義務,而內外資企業、其他單位和外國居民在《憲法》上並無此納稅義務。最後,《憲法》尚未確立稅收法定主義原則,這就為不規范的稅收立法和稅收執法留下了較大的空間。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或許人們認識到稅收法定主義缺失的危害,為了彌補憲法之不足,我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三條規定:「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該規定較之憲法有關稅收的規定,的確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悅收立法級次較低的缺憾,出現「法律倒置」的錯誤傾向。
缺乏稅收基本法的統一和協調
目前我國《憲法辦與一些單行稅法之間形成空檔,難以銜接,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目前尚未制定稅收基本法(稅收母法)。有關稅收立法許可權、立法程序等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間題散見於各單行法律規定中,缺乏在整個稅收法律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並統帥其他單行稅法,決定國家稅收立法、執法、司法活動的基礎性法律規范
稅收立法權耗散現象普遍
在理論上和憲法及《立法法》的規定上,我國立法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但實踐中稅收立法權的耗散現象嚴重。我國現行稅種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A.《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四部稅法由國家立法機關—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正式立法外,其餘稅種均採取由全國人大及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制定各稅的暫行條例或試行草案,再由財政部或國家稅務總局制定實施細則或具體的稽徵管理辦法,即採取授權立法的形式主體稅種如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均是國務院以暫行條例的形式發布的。按理說既然稱《X火暫行條例》,它就應當有嚴格的時間限制,而現行的稅收暫行條例短則八九年,長則十幾年,其結果是稅收法律少,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多,立法級次低執行中不得不靠大量的內部紅頭文件操作實施,社會公眾難以通過各種傳媒獲得涉稅信息,缺乏透明度、穩定性和可預見性,不僅直接影響了稅法的效力,還影響了稅法應有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反觀我國現行稅收立法狀況,行使立法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一全國人大,長期授權行政機關立法,涉及的稅種量多面廣,又未建立相應強有力的監督機制,其行為本身極不妥當
改革趨前、立法滯後的矛盾較為突出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正處在轉型時期,許多稅收法律規范仍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相當數量的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已不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發展的要求,改革趨前、稅收立法滯後的矛盾愈來愈突出。表現在一方面,一些稅收法律規范與改革實踐發生了沖突,立法妨礙了改革的發展,如《憲法》關於稅收法定主義的缺失、內、外資企業所得稅雙軌運行的弊端等;另一方面,立法嚴重滯後於稅收改革實踐,如我國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與目前通貨緊縮形勢背道而馳。此外,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尚無稅收法律規范加以調整,如社會保障稅、環境保護稅、遺產贈與稅、反傾銷稅等方面還是立法空白。
「民主赤字」問題嚴重
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在立法程序中普遍設立聽證制度來保障公民參與稅法制定的政治權利。根據我國《立法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立法聽證在我國目前僅僅是一種方式,還未成為一種制度,立法過程中的「民主赤字」問題較為嚴重。實行立法公開與透明,把立法置於「陽光之下」是稅收法治化的必要條件。只有讓民眾參與到事關影響自身重大經濟利益的稅收立法之中,享有發言權或充分表達其意願,才能保障納稅人的民主監督權利,更易於威得公民的好感與信任,從而有利於提高人們依法納稅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以利於稅法的貫徹實施。
成本較低.可操作性差
長期以來,由於稅收立法行政化色彩濃厚,部門自立章法現象普遍,加之許多稅收法規和規章屬應急措施,出台倉促,臨時性和過渡性色彩濃厚,如筵席稅、土地增值稅等,缺乏學者、專家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嚴格論證,制定出來的稅收法律、法規、規章不相銜接,不但與其他法律不協調,而且有些稅種之間相互沖突①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此外有些稅法條文過於籠統,表述不準確,用詞不嚴謹,如「偶然所得」、「無正當理由」等模糊概念,不僅增加了實際操作的難度,而且客觀上也為稅收執法的隨意性留下隱患;致使在執行過程中,一些「補充規定」、「補充通知」、,』)補充辦法」之類的文件層出不窮。立法質量不高,必然導致人們對相關條文理解、解釋的多樣性,使稅收執法成本增大,不利於稅收事業的發展。
立法技術、手續違反法不溯及既往
稅收程序法不僅涉及課稅技術和手續問題,也與納稅人的權利義務具有密切關系。一般而言,稅法應當在公布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方可生效實施。但長期以來我國在稅法建設上存在重實體、輕程序傾向,具體表現在我國現行稅收法規和規章的公布、執行方式上歸納起來有「先公布後執行」、「同時公布和執行」、「後公布先執行」、「文到之日執行」四種。其中後三種方式不符合不溯及既往的法律原則。若後公布先執行,先執行的法律依據不充分,沒有依據進行課稅應屬違法行為,公民有權拒絕納稅;若公布後立即實施,就可能造成人們在無從了解稅法內容的情況下,承擔納稅義務
中央幾乎壟斷地方稅收立法權
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稅收立法權是我國稅權縱向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延續計劃經濟時期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中央統一立法體制,既沒有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行調整,也沒有因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實施而作相應的改革目前地方稅的征管權基本上已下劃到地方,但立法權、解釋權等仍高度集中於中央,地方稅立法權有名無實①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不應是單向依存,而是上下互動的博弈關系。如果缺少激勵相容性,就不能形成納什均衡。如有些地方政府為爭奪稅源,違法出台一些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或隨意減免稅,在國內形成r稅收惡性競爭的棍亂局面;或是在稅收之外尋求財源,導致不規范的「准稅收權」—收費權泛濫失控,甚至亂攤派、亂罰款,使得企業、百姓不堪重負,企業和個人的財產權利難以得到保障,受到不規范的政府行為之侵害。不僅嚴重侵蝕了稅基,削弱了稅收作為地方政府財政收人主要來源的地位,擾亂了國民收人的正常分配秩序,而且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熱點內容
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4-11-02 20:02:54 瀏覽:465
神州租車公司法人 發布:2024-11-02 18:32:38 瀏覽:508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交通事故 發布:2024-11-02 18:25:53 瀏覽:624
首封法院和 發布:2024-11-02 17:42:10 瀏覽:937
法規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4-11-02 17:35:33 瀏覽:82
法院勞務派遣書記員 發布:2024-11-02 17:14:59 瀏覽:226
首次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2 16:38:50 瀏覽:426
康德道德判斷 發布:2024-11-02 16:28:19 瀏覽:273
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中規定 發布:2024-11-02 15:23:30 瀏覽:553
廣東順創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02 14:29:09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