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司法的監督機制
『壹』 中國的政治監督機制是什麼
政治監督,是指監督公共權力機關在正當范圍內行使職權,是政協組織三大職能之一,分為上行、下行兩種。
在政治管理過程中,為保證社會公共權力機關在所擔負的職權的正當范圍內和軌道上運行,而對其進行監視、檢查、控制和糾偏的各種活動。政治監督本質是以權力制約權力。其目的在於抵禦權力的腐蝕性,避免普遍利益受到特殊利益的干擾,以保證政治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在政治管理過程中,政治監督的主要任務就是防止和懲治腐敗。從行為方向看,有上行、下行兩種。
我國的政治監督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國家性質的體制內監督。體制內監督是在國家機關系統內部或者國家機關各系統之間進行的,包括上級監督,主要是以黨委為領導中心的權力輻射體制;黨內監督,這是一種來自政黨內部的對政黨自身的監督;人大監督,即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屬於立法監督的范疇;司法監督,即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行政監督,由於行政機關與群眾直接打交道,腐敗幾率高,直接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因此行政監督尤為重要。
另一類屬於非國家性質的體制外監督機制,又稱為社會監督機制。體制外監督來自個體公民或者非國家機關的社會組織,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監督,包括公民或者政協、新聞傳媒等對政治權力主體的監督活動。體制外監督的主體是個體公民或者非國家機關的社會組織,監督的客體則是擁有法定政治權力的執政黨或者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貳』 我國法律實施的監督體系包括
法律監督體系包括以下幾種組成部分:
(1)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尤其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2)行政機關的監督;
(3)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審判機關的監督和檢察機關的監督);
(4)社會監督(包括社會組織的監督,社會輿論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
(5)黨的監督。
(2)立法司法的監督機制擴展閱讀:
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涉及各級各類監督主體、監督制度,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部署,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上來,堅持穩中求進、統籌推進,不斷增強監督嚴肅性、協同性、有效性。
(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度。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推進黨的建設,壓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強化日常監督,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
各級黨委(黨組)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強化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監督作用,強化對下級黨組織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把管理和監督寓於實施領導全過程。黨委(黨組)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必須把責任記在心裡、扛在肩上,堅定斗爭意志,把握斗爭方向。
明確斗爭任務,掌握斗爭規律,講求斗爭方法,增強斗爭本領,通過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把每條戰線、每個領域、每個環節的監督工作抓具體、抓深入。
要堅持權責統一,抓好問責條例貫徹落實,以精準規范有力問責,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牢記初心使命、增強政治擔當,主動開展和自覺接受監督,推動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健康發展。
(二)發揮黨內監督主導作用。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黨內監督有力有效,其他監督才能發揮作用。要突出黨內監督政治屬性,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和常態化。
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加強政治建設、做到「兩個維護」,堅守職能定位、踐行職責使命,全面從嚴治黨、正風肅紀反腐,健全制度機制、提高治理能力,確保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要補齊日常監督短板,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貫穿始終,綜合運用平時觀察、談心談話、檢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會、受理信訪舉報、督促巡視巡察整改、提出紀檢監察建議等形式,把日常監督實實在在做起來,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要全面貫徹中央巡視工作方針,深化政治巡視,完善巡視巡察上下聯動格局,建立健全整改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充分彰顯巡視監督嚴肅性和公信力。要完善督察落實情況報告制度,提高發現和處置問題能力。
上級監督必須加強、同級監督不可偏廢、下級監督必須支持,這三點做好了,「關鍵少數」就能盯緊盯牢。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完善對高級幹部、各級主要領導幹部監督制度,完善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制度。
加強紀委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委員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情況的監督,推動主要領導幹部決策和用人情況等在適當范圍內公開,確保權力受到嚴格約束。
(三)強化紀委監委專責監督。紀檢監察機關是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專責機關,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處於主幹位置、發揮保障作用,必須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統籌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紀檢監察機構改革。
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不斷提升履職盡責水平。加強上級紀委監委對下級紀委監委的領導,堅持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監委領導為主、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提名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推進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
發揮紀委監委合署辦公優勢,健全統一決策、一體運行的工作機制,堅持紀在法前、紀嚴於法,推動執紀執法貫通、有效銜接司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能力。完善派駐監督體制機制,加強對派駐機構的直接領導和統一管理,實行派駐機構履職考核以上級紀委為主。
深化垂直管理單位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推動紀檢監察工作向基層延伸,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真落實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和監察機關監督執法工作規定,強化紀法思維、程序意識,嚴格工作規程,健全內控機制。
對紀檢監察幹部違紀違法行為「零容忍」,把依規依紀依法體現在各方面各環節,推進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
(四)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已由前期的夯基壘台、立柱架梁,中期的全面推進、積厚成勢,進入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
各領域各環節監督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種監督都會對其他監督產生重要影響,也都需要其他監督協同配合,必須上下統籌、聯動推進。要緊緊圍繞構建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著力加強黨對監督體系建設的統一領導,牢牢掌握主導權。
著力消除對公權力行使的監督空白和盲區,把所有黨員幹部及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置於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監督之下;著力健全協作配合機制,形成配置科學、權責協同、運行高效的監督網。要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
加強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部門、派駐紀檢監察組、巡視巡察機構之間的信息互通、監督互動,匯聚監督合力。要健全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制度,發揮審計監督、統計監督職能作用。
健全信息溝通、線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形成合力。
『叄』 如何完善法律監督制度
完善我國法律監督體系是一項綜合、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治力量、經濟規則、法律制度、社會環境等介入,需要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
1、堅持民主集中制,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建立權力部門工作定期通報制度,增強權力透明度,建立人民議政征詢線和群眾舉報網,對容易產生謀私行為的重要流程一定要透明操作,使人民群眾和相關人享有廣泛的知情權、選舉權、彈劾權、監督權、審議權、罷免權。解決權力過分集中,合理分散權力;輪換敏感崗位,適當調整權力;搞好廉政教育,大力淡化權力。只有這樣才能為打破既得權力集團、有效監督權力、減少以權謀私、徇私枉法行為打下基礎。預防權力濫用,制衡權力、監督權力。加強權力行使主體的制約,對領導者特別是一把手個人的權力要做出適當限制,以防其權力的無所不管、無所不在。
2、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增強法制觀念,依法治權
第一是合理設置權力結構和科學配置權力,明確規定各權力機關和工作人員的職責許可權。
第二是明確規范權力行使的操作規則運行程序和行為方式,對各種權力機構部門及人員哪些事能辦哪些事不能辦應該怎麼辦都有明確的可操作的規范,包括必須遵循的原則,組織制度和程序。
第三是建立和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監督權力行使不脫離法治軌道,使一切權力操作更加公開公正公平,使一切權力行為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2)加快監督立法,與現行監督配套
要盡快制定人大監督法、黨政監督法、人民監督法、新聞輿論監督法、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審計制等,使監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完善已有的監督法規進一步增強法規的可操作性,以避免在案件處理過程中人為的伸縮性而造成的失之於寬、失之於軟的現象發生。
通過立法,在監督手段上大膽採用違憲審查、質詢、罷免、彈劾等現代監督手段,使之制度化並增強其效力。只有這樣才能使監督工作從主要依靠個別決策以及個人的威信和能力,轉向依靠制度的整體力量,才能使監督工作遵循比較穩定、客觀的標准,從而避免以言代法、以罰代刑的現象發生,有效防止權錢交易,權錢互惠行為。
3、加強人大監督
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大是地方的國家權力機關,其他的國家機關如政府、法院、檢察院等都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並對它負責,受它監督,憲法還賦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立法權,國家重大事務決定權,人事任免權以及監督憲法法律實施的權力,憲法和地方組織法還賦予省、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地方法規制定權。
可見,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對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在我國法律監督體系中起主導的、核心的作用,任何國家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權威地位,自覺接受它的監督。在國家權力機關設置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可以充分發揮人大的法律監督職能。這個專門機構應把黨的紀檢機關,行政監察機構,檢察機關中的反貪機構統一起來,在三機構合並的基礎上形成獨立的,有權威的監督機構,負責法律監督和查處各類腐敗案件。
加強人大監督首先要強化立法監督,不斷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加快廉政建設步伐,堵塞現行監督體制和立法上的漏洞;其次要強化執法監督。充分發揮其最高層次監督的威力,加強對一府兩院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使各種權力包括監督權力都納入法制的軌道;再次,強化質詢和詢問功能,堅決受理各種申訴、控告、檢舉,對違法、違紀人員,一經查實,該罷免的罷免,該撤職的撤職,最大限度地維護人大的權威,維護人民的權威。
4、重視新聞、輿論監督
新聞、輿論監督是現代社會文明的象徵之一,它透明度高、信息量大、傳播范圍廣、社會影響深、監督成本低、制約效果好,具有獨立性、開放性、及時性、廣泛性、深刻性之特點。
加強輿論監督,在用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引導的同時,還要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新聞機構的言論出版自由和監督報道自由,保護新聞工作者的合法權益,讓新聞界有可操作的監督權而不能讓其只搞正面宣傳不去揭露腐敗;要壯大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的監督力量,賦予其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等各種權力;要開拓各種渠道,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直接監督創造條件。
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把握好度,運用電視廣播板報通報互聯網等形式揭露壞人壞事鞭撻丑惡,使違紀者、違紀現象「千夫所指」。最後還要探索群眾監督的積極性、有效性、規范性形式,使新聞、輿論監督具有任何監督模式都不能替代的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使它成為法治社會的一道有效屏障,成為法治社會或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成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從而更有效地遏制腐敗、防止權力的濫用。
『肆』 談談我國法律的監督原則!
一、法律監督的主要功能
所謂法律監督,從一般意義上講,就是對法律活動的
監察、督促和控制,其目的在於預防和糾正立法、執法、司
法、守法活動中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各種偏差和錯誤,
督促各級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依法辦事,制約國家權力,
維護法律的統一和尊嚴。
法律監督在形式上由法律監督主體、法律監督客體和
法律監督內容三大要件構成。所謂法律監督主體,是指行
使法律監督權的人或機構,也就是法律監督活動的實施
者。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法律監督的主體是十分廣泛
的,既包括各級人大、行政監察、法律監督等國家專門機關
和其他國家機關,又包括強大的社會力量。在社會力量中,
又有執政黨和其他民主黨派,群眾組織和公民個人。所謂
法律監督客體是指法律監督的直接指向,即法律監督的對
象。在我國政治生活中,法律監督的客體主要是各級國家
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前者包括各級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
司法機關;後者是在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各級國家機關中
任職的公職人員。要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法律監督的內容,
需要從靜態的結構和動態的過程兩個方面來考察。首先,
從靜態的結構來看,法律監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
是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各個系統內的自我監督;
二是系統之間的相互監督;三是社會力量對國家權力的監
督。從動態的過程來看,法律監督主要有以下三個環節:第
一,對權力主體的產生方式和權力獲得進行法律監督;第
二,對權力運行過程進行法律監督;第三,對權力行使的後
果進行法律監督。上述三個環節構成了法律監督的基本內
容。其中,對權力產生方式的法律監督是基礎,對權力運行
過程的法律監督是關鍵,對權力運行後果的法律監督是保
障。三者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構成了從防範、控制到懲處
這樣一個完整的法律監督機制。
法律監督既是現代國家法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
分,又是實現法制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功能可大致概括為
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權力正常運行的保障和導向作用。建立法律監
督機制,其目的並不是消極地限制權力,妨礙權力的正常
行使,而是對權力進行科學管理,保證它在預定的軌道上
健康運行,實現既定的目標。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保證權
力正常運行的重點放在對權力行使者的教育上,主要是通
過思想政治工作,啟發人們的思想信念,促使權力行使者
進行道德自律和自省,正確對待和使用手中的權力。不可
否認,這種「軟約束」對保證權力的正確行使曾起到了積極
的作用。然而,如果把思想教育作為唯一的手段,完全寄希
望於權力行使者的「信念、忠誠和其他優秀的精神品質,這
在政治上是完全不嚴肅的。」,」因此,在對權力進行「軟約
束」的同時,必須加強對權力的「硬監控」。只有這樣,才能
彌補「軟約束」的不足,從而保證權力行使的正確方向。
(二)對權力偏離軌道的防範和矯正作用。由於權力的
所有者與權力的直接行使者有時並不完全一致,權力在被
使用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違背主體意志、偏離正常運行
軌道的現象,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權力錯位」。為了防
治這種「權力錯位」,就必須建立和完善權力運行的法律監
督機制。
(三)對權力行使者的懲戒和教育作用。權力在完成受
托過程之後,就具有了相對獨立性,並面臨著被濫用或誤
用的可能。而任何消極的權力運行後果,都會損害社會利
益。因此,要根據政治法律規范.使權力行使者對自己行使
權力所帶來的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對濫用或誤用權力的
人予以必要的制裁,這就是法律監督的懲戒功能。
(四)對法制統一的維護和促進作用。法律監督是民主
制度下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制度。在代議民主制中,人民
作為國家權力的實際主人,並不直接行使國家權力,而是
通過選舉,推選出自己的代表組成國家權力機關來行使國
家權力。法律監督的實質就是在於保證廣大人民的意志和
利益能夠得到正確的反映和真實的實現。為了對委託出去
的權力進行有效的監控,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正確實施,維
護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就必須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法律監督
機制。
二、法律監督的具體要求
(一)法律監督主體的廣泛性,權力滲透在社會的各個
方向,具有普遍性。要防止和減少弱監、虛監、失監現象的
發生,就必須把專職機構的監督與全體社會成員的監督有
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監督網
絡。也就是說,監督主體要具有廣泛性。就目前我國的情況
來看,法律監督體系主要由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兩部分有
機結合而成。其中,國家監督又包括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和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社會監督既
包括政黨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和社會團體的監督,也包
括公民個人的直接監督。
(二)法律監督手段的強制性。法律監督活動需要監督
對象的合作,但卻不能完全建立在被監督者合作的基礎
上,而是要以權與法為後盾,建立在強制的基礎上。也就是
說,法律監督是一種強制的力量,不管監督客體願意與否,
都必須接受主體的監督。法律監督的強制性有時雖然沒有
直接表現出來,但它作為後盾,作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要求
監督對象來服從,仍然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實踐證明,只
有以相應的強制力量為手段,才能保證監督主體對客體
進行有效的控制。
(三)法律監督客體活動的公開性。實行公開原則,增
加透明度,把監督客體的活動置於專門機關和人民群眾的
監督之下,這是法律監督富有成效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
件。真正有效的法律監督總是與政治公開、民主政治聯系
在一起的。只有把國家機關的有關活動(國家機密除外)和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主要是負責人)的有關情況向公眾公
開,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才能使國家權力始終處於有效
的法律監督之下,從而保證權力合理使用,杜絕或減少官
僚主義、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反之,如果決
策、施政和司法不公開,法律監督主體不能及時了解真相,
也就無法去行使法律監督權,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會產生
腐敗。
(四)法律監督關系的對等性。法律監督主體同法律監
督客體應該是平等的,這種對等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法律監督的主、客體處於平等的地位,彼此之間沒有
支配和隸屬關系。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權在其職責范圍
內對普通公民實施管理,反過來,普通公民亦有權對國家
機關工作人員依法進行監督。如果僅僅賦予權力行使者一
定的權力,而不相應地賦予法律監督者一定的權力,那麼,
法律監督就無從進行。二是法律監督者本身也要受到法律
監督。無論是政治團體、專職機構,還是公民個人,其法律
監督權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如果監督
主體不受監督,其監督權無限擴大、任意使用,同樣會使權
力關系失衡。
(五)法律監督結構的協調性。在法律監督系統的建設
中,必須切實加強各法律監督主體之間的相互配合,保持
彼此之間的協調,注意發揮法律監督機制的整體效能。具
體來講,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確定法律監督機制的
核心,以免群龍無首;二是進一步明確各法律監督主體的
職責許可權,避免相互扯皮,出現「監督空白」;三是構建法律
監督系統聯系的紐帶,使其相互補充,由缺乏協調和聯系
的「各自為戰」轉變為分工負責基礎上的密切配合。
三、法律監督的基本原則
(一)民主原則。主權在民,這是近代西方民主理論的
核心。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人民訂立契約建
立國家,他們便是國家權力的主人。人民主權不可以分割,
也不可以轉讓。「行政權力的受任者絕不是人們的主人,而
只是人們的官吏,只要人們願意就可以委託他們,也可以
撤換他們。對於這些官吏來說,絕不是訂約的問題,而只是
服從的問題;而且在承擔國家所賦予他們的職務時,他們
只不過是在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而並投有以任何方式來
爭論條件的權利。」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
家裡,更應當堅持這一原則,充分體現國家權力的人民性
和政治的民主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法律監督的正確方
向,使一切權力都時時處處處於有效的法律監督之下。由
於國家的性質不同,法律監督的性質也不相同。非民主的
法律監督(專制的法律監督)是一元化的、單向的、封閉性
的,缺少良好的系統間交互法律監督機制和社會法律監督
機制,監督權最終由少數人或一個人掌握,其目的是為了
確立、強化某種集權和專斷,維護專制統治。而民主的法律
監督應當是多元化的、雙向的、開放性的,有良好的系統間
交互法律監督機制和社會法律監督機制,監督權最終屬於
人民。它是民主政治的產物,其目的是為了確立和保障某
種程度的民主制度,維護人民的利益。
(二)公開原則。實行公開原則,增加透明度,是對權力
進行有效監控的必要前提,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
勢。封閉性和神秘性是封建專制條件下的國家活動的主要
特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成為封建統治者的經驗
總結。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民主政治已經呈現出公開性和
開放性。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一本質決
定了它應該比資本主義社會具有更大的公開性和開放
性。列寧在談到蘇維埃政權與舊政權的區別時指出:「這個
政權對大家都是公開的,它當著群眾的面辦理一切事情,
群眾很容易接受它。」實踐證明,只有實行公開原則,「重
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事情經人民討論」,才能有效地規
范權力行為,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
(三)法治原則。法律監督中的法治原則,是指法律監
督主體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賦予的職權和法律規定的程序,
對法律監督客體及權力行為進行法律監督。具體來講,有
兩個方面:一是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法律
監督權,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二是必須按照法定程序
來行使法律監督權,避免隨意性。實踐證明,要增強法律監
督的准確性和權威性,必須健全法律體系,依法進行法律
監督活動。也就是說,無論是法律監督主體還是法律監督
客體.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開展活動,決不
允許超越或凌駕於法律之上。
(四)獨立原則。法律監督的主體具有相對獨立性,是
法律監督活動能夠正常實施井達到目的的基本條件,也是
法律監督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具體來講,有三個方面:一
是法律監督機構依法設置,任何機關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
規定任意決定其存廢;二是法律監督人員依法任命,任何
機關和個人都不能隨便剝奪其監督權;三是法律監督活動
依法進行,不受其他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這
種相對獨立性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權力的行使和運用能實
現某種利益,權力行使者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和維護,
總是力圖擺脫監督,千方百計地對法律監督主體進行干
擾。如果法律監督主體不能排除這些干擾而屈服於法律監
督對象的壓力,則法律監督活動就無法實施。在法律監督
活動中,監督主體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是非常重要的。倘若
監督主體受制於監督客體,缺乏必要的獨立性和應有的權
威性,就不能正常發揮自己的職能,法律監督就難以落到
實處。
(五)協調原則。按照系統論的原理,任何系統都是由
若干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要素和部分組成
的具有特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就法律監督系統來說,它
是一個由眾多層次不同、類型各異、功能有別的子系統構
成的立體網路。在我國現行法律監督體系中,按照法律監
督主體的不同,分為執政黨的法律監督、權力機關的法律
監督、行政機關的法律監督、司法機關的法律監督以及人
民群眾的法律監督。要使其整體功能達到最優化,實現
「1+1=2」或「1+1>2」的效應,各法律監督主體必須分工
負責、各司其職、互不幹擾,同時又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協同作戰。反之,如果各種法律監督主體之間職責不清,權
限含混,就會扯皮推諉,相互掣肘,出現多頭監督、重復監
督或「漏監」、「失監」現象,影響法律監督系統的整體功能。
(六)效能原則。追求高效率,是一切國家機關活動的
起點和落腳點,法律監督當然也不能例外。法律監督的效
能原則,是指法律監督的措施得力,及時有效。法律監督作
為一種機制,不僅是對權力行使者的監控和激勵,同時還
發揮著重要的糾偏、懲戒作用。對權力的法律監督越及時、
越有效,就越能更好地防止和減少權力負效應的發生,從
而達到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目的。如果法律監督不及
時,沒有效力,它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4卷)[M]
[2](法)盧梭.杜會契約論
132.
[3]列寧全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5.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北京:人民出版社,1858.215,
『伍』 構建權責清晰的執法司法責任體系完善什麼管理監督方式
法律分析:構建權責清晰的執法司法責任體系,完善程序化、平台化、公開化管理監督方式。
法律依據:《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第三十一條各級黨委應當將領導和組織開展政法工作情況納入黨內監督體系,實行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增強監督合力。黨委政法委員會應當指導、推動政法單位建立健全與執法司法權運行機制相適應的監督制約體系,構建權責清晰的執法司法責任體系,完善程序化、平台化、公開化管理監督方式。政法單位黨組(黨委)應當依法依規將政法工作情況納入黨務政務公開范圍,依法有序推進審判執行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司法行政公開、獄(所)務公開,完善政法單位之間監督制約機制,確保政法工作在依法有效監督和約束環境下推進。
『陸』 我國權力機關應該如何監督立法權和司法權呢謝謝大家了,很急哦~
監督立法權,主要是對各級立法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和備案進行的,如果發現其他立法機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違反憲法、法律的情況,那麼就可以撤銷或者變更。
對司法權的監督力度是較弱的,只能是向法院進行訊問,同時通過對法院、檢察院院長和法官、檢察官的任免,實現對司法權的監督。另外,我國的訴訟法規定,在遇到重大疑難案件時,審判委員會和法院院長的意見不一致的,報請同級人大常委會確定,這也是一種監督權。
監督行政權,主要是對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進行監督,另外就是通過聽取行政機關的報告,通過訊問和質詢進行監督,同時通過對行政機關人員的任免進行監督。
『柒』 執法司法制約監督機制意見建議
法律分析:著力優化互相制約監督。落實權力制約機制,健全公安、檢察、審判、司法行政機關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合理設定權力運行程序,健全運行規則,統一責任要求。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統一常見多發刑事案件基本證據標准,落實偵查機關辦理重大、疑難案件聽取檢察機關意見和建議制度,有效發揮審判對偵查、起訴的制約和引導作用。強化檢察監督,靠前開展偵查監督,充分發揮「捕訴一體」優勢,加強對刑事立案和偵查活動的全程監督。精準開展審判監督,完善抗訴、再審檢察建議、糾正意見等多元化監督格局。同步開展執行監督,全面鋪開跨區域交叉巡迴檢察,維護好「高牆」內的公平正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捌』 論述我國憲法規定的法制監督體系及特點
憲法監督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組成部分。它保障著憲法正確的、充分的實施,維護並鞏固著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基礎,因而在國家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總結了長期的歷史經驗而逐步建立並發展起來,是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督制度。
我國憲法監督制度的主要特點 :
一、從憲法監督的機關來看,我國的憲法監督屬於代議機關監督體制。
1、按照現行憲法的規定,我國憲法監督的權力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見我國憲法監督機關是代議機關,即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2、同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有協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進行憲法監督的職責。
3、強調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憲法監督中的作用。
二、從合憲審查的方式上看,我國憲法監督採取事前審和事後審相結合的方法。
1、事前審表現為對有關地方性法規的備案和批准程序,對違背憲法規定的地方性法規不予批准;
2、事後審表現為: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違背憲 法規定的立法;
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違背憲法規定的行政法規;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三、從違憲制裁措施上看,我國憲法監督採取的措施有:
1、撤銷違背憲法的法律;
2、不批准違背憲法的法案;
3、罷免違憲責任者的職務;
4、責成違憲機關糾正違憲行為。
『玖』 憲法監督機制是什麼
憲法的監督包括權利機關的實施監督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其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憲法的監督,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憲法實施的監督,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違憲監督,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對憲法實施的監督。在司法機關適用和執行法律過程中,對社會主體的違憲行為予以監督,並通過法律予以制裁。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一百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在審查、研究中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制定機關提出書面審查意見、研究意見可以由法律委員會與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召開聯合審查會議,要求制定機關到會說明情況,再向制定機關提出書面審查意見。制定機關應當在兩個月內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見,並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反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根據前款規定,向制定機關提出審查意見、研究意見,制定機關按照所提意見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進行修改或者廢止的,審查終止。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經審查、研究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而制定機關不予修改的,應當向委員長會議提出予以撤銷的議案、建議,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