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五色指

老子道德經中的五色指

發布時間: 2022-05-13 22:55:28

①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的意思

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絢麗多彩的追求,讓你眼花繚亂如入迷叢,也許活得不如一個瞎子,張著明眼四處亂望,不知所措,整天只為了這些亂人眼的色彩而突視了本身的感受。也許一個瞎子的世界比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們心中的那份美麗定是勝過這些繁華似錦。
「五音令人耳聾」迷人亂性的音樂雖然激刺著你的神經,讓你亢奮,讓你充滿了興奮,可那終究有一天,你會發現那都很假,終有一天讓你生出疲倦,在熱鬧中迷失自己,這比聾子還慘,聾子的世界聽不到這迷人亂性的聲音,可是在他們寧靜的內心世界裡,沒有喧鬧帶來的苦惱,沒有糜糜之音帶來困惑,從內心裡尋找屬於自己的音樂,最終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禍活得就是一個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麼都吃,因為部分富人富得有點莫名其妙,他們會跟那些窮到沒東西吃而隨便亂吃東西的人一樣什麼都吃,那種為了口腹之慾的樣子,並不比沒有那沒有吃的人好多少?不過是追求的東西不一樣罷了,但是那種迫切的追求,彷彿與飢餓的人吃到一頓飽飯並沒有多大區別。那種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傢伙,其實都是被飢餓永遠折磨的東西,我們應該可憐他們,他們過著這么一種病態的生活,讓這個社會也變得有些病態。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縱橫在世間,如果不是為了理想,而只是為了貪圖一時的暢快激爽,其實也是一個慾望的奴隸,一個人只是忘記追求,從而注重過程,在過程與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維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於在追求中迷失,心因為過份的激動而狂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們在追求虛無中的獨立無二,忘記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終那獨一無二的標榜也變成了一種為了承認而努力,最終結果還是沒有被承認,需要別人的承認的成功才算成功嗎?一切都以自己努力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眾生息息相關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沒有人追求黃金的稀少,便不會因它而引發多少悲劇,非洲沒有鑽石,戰亂一定會少很多很多,中東沒有石油,戰亂也一定會少很多很多,美國不搞霸權,恐怖怎會存在,富人照顧窮人,窮人怎麼會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窮是相生相剋,若是不能放棄成見,世界那天會和諧?這一句,跟"不尚賢,使人不爭!"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講物,一者講名.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聖人只要吃飽就好,斷然不會為了那虛妄的人生目標而圖傷腦筋,他們更注重於與人相處,與自然相處,與天道合一。

②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抄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fáng)。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各種繽紛美麗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無暇看其它的事物;各種美妙的聲音充滿了耳內,陶醉在其中,使人聽不到其它聲音;各種美味使人吃得很香甜、口爽,激發食慾;在田野中騎馬賓士打獵,使人心潮澎湃,心態張狂;很難獲得的珍貴物品,帶上它走路,就會影響著正常行走,因為要時刻提防著被賊人盜竊。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合於道的人,只求實實在在的事物本原,修煉內在的身心,並不會被外在的各種誘惑影響心性,產生貪妄之心,追求外在慾望。因此合於道的人會去掉貪妄之心,取其事物的實在的本原。

③ 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及譯文和評析

以下為梁海明譯注的原文和譯文: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聾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馳騁⑦畋獵⑧,令人心發狂⑨;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⑩。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譯文1
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縱馬狩獵令人心思狂盪,寶貴難得的財物令人行為不軌,五味雜亂令人口味敗壞,五音紛雜令人聽覺失靈。因此,聖人的治理主張只求填飽肚子,而不貪求聲色悅目。所以他舍棄那些聲色物慾,而選取這平靜溫飽。
以下為本人譯文與評析:
譯文2
五色者,紅、黃、青、黑、白,紅黃青是三原色,可以調和出任何顏色,黑色是最富集的顏色,而白色是最初始的顏色,因此五色可以指眼睛所能看到的繽紛世界,也指代我們視聽器官被動接受的整個物質世界。然而你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客觀的世界,那隻是世界在你眼中的成像,是可見光這種電磁信號與視網膜神經之間的電磁感應,從而產生的一個主觀世界;你聽到的世界也是如此,同一個聲音,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盡相同。僅僅通過觀察、聆聽,我們和瞎子、聾子沒什麼區別,然而我們卻因為能看到、能聽到,覺得自己可以了解萬事萬物,而失去探究萬物本源的慾望和能力,使自己始終處於「瞎子」和「聾子」的狀態,是為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者,唇、舌、齒、鼻、喉,這是我們語言交流的基本器官,我們藉此來發出聲音用以表達自己,也泛指所有用以表達的方式,如書寫、作曲等。然而相比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表達能力是非常匱乏的,無法真實的刻畫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別人也無法理解我們的真實想法。而華麗的詞藻、豐富的肢體語言只會讓我們誤以為清晰的表達了自己,而不再去設法尋找更有效的溝通媒介,使交流雙方始終處於「聾子」的狀態,是為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者,酸、甜、苦、辛、咸,范指人類主動探索世界的感受,例如辛酸、苦悶等說法,它們是產生我們思想體驗的基本元素,然而每個人對辛酸、對苦難、對所有這些感受的體驗是不同的,這些感受不過因人體生化反應而產生。和我們被動接受世界的視覺、聽覺等五感無法真實反映物質世界一樣,這些主動感受世界的感受也無法真實還原我們對世界的感知。

綜上,我們認識的萬事萬物不是完整的,只是事物的極小一部分;也不是真實的,只是我們主觀認為的——被我們的主觀意識扭曲了;甚至我們自己的主觀意識都無法正確表達我們的需要。
畋,獵取禽獸也。因為以上原因,在縱情騎射之類的競技中,人的目的是虛妄的;在財色物語的世界中,人的慾望是不符合自身真實需求的。這就是為什麼聖人只追求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飽腹,而不尋求那些虛妄的欲求。去彼取此,彼是虛妄欲求、是被動接受到的外部世界、是表達的自己心聲、是主動感受的切身體會;此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是客觀的物質世界、是自己的真實想法、是自己的真實需求。
評析
首先,受限於書寫媒介(老子時期主要是竹木簡)和書寫方式(刀刻),古人行文很少啰嗦重復,惜墨如金,按照譯文1中的解釋,完全沒必要分別寫五色、五音和五味。老子這樣寫必然有其更深的用意,本人翻譯的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不失為一種翻譯思路。
其次,最後一句中「聖人為腹不為目」如果指治理民眾時對百姓的要求,是不符合無為而治的老子思想的,因此我理解為這是聖人對自己的要求。

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略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請問什麼意思呀

該句出自道德經,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權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4)老子道德經中的五色指擴展閱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⑤ 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 什麼意思

「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5)老子道德經中的五色指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對於《道德經》第十二章,人們普遍認為老子是針對奴隸主貴族貪欲奢移、縱情聲色而寫的,是揭露和勸誡,也是嚴正警告。

老子生活的時代,正處於新舊制度相交替、社會動盪不安之際,奴隸主貴族生活日趨腐朽糜爛。他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因而他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但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

在此,老子所反對的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生活方式,並不是普通勞動民眾的,因為「五色」、「五味」、「五聲」、打獵游戲、珍貴物品並不是一般勞動者可以擁有的,而是貴族生活的組成部分。

這里老子是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俗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里,則越會流連忘返,產生自我疏離感,而心靈則會日益空虛。所以,老子才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慾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

《道德經》十二章中,老子提出「為腹不為目」的主張。

從修身角度來看,「為腹不為目」首先意味著對「慈愛原則」的肯定,慈愛原則意味著對於仁愛原則的弊病的克服和超越。慈愛原則所根據的是大道的原則,慈愛原則施行的意義就體現在具體的愛他者的過程中,而不是通過一種愛人的行為來確立主體自身的價值。

在實際的施為過程中,慈愛的原則強調以無為的方式來進行。無為的方式避免了個體對於他者的壓迫,體現出對於他者的意志和價值的充分尊重,故而慈愛原則又是以「容」的原則作為其首要的價值原則。

而從治國角度來看,「為腹不為目」意味著政治的首要目標就是讓老百姓能夠各正性命,保有自身的素樸本性。從具體施為上來看,「為腹不為目」意味著不以「刑名」的方式來施政,而主張「愚民」。

從統治者自身而言,其統治的意義並非出於對於權力的慾望、利益;而是出於對於他的子民之愛,並欲為之安頓的責任。故而在政治實踐中,老子所主張的是「和」的原則,而不是「法」的原則。

⑥ 佛學中說的「五色使人目盲」中的「五色」是指哪五色

「五色使人目盲」,這句話出自《老子》
佛學上的「五色」,是指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基本色),又名五正色、五大色。
經典中提及佛的五色光時,也有說青、黃、赤、白、紅,或青、黃、赤、白、綠等不同的『五色』。
密教則專用青、黃、赤、白、黑五色,並常與五佛、五智、五根、五方、五轉、五字、五大、五形等配合。
賢善成就,普願吉祥!

⑦ 五色使人盲目中的五色是哪五種是誰說的

「五色令人目盲」,不是佛學之語,而是出自老子《道德經》中。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此處指色彩多樣。目盲比喻眼花繚亂。這句話說的是繽紛的色彩,會使人眼花繚亂。

⑧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的出處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此語化用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四十》(亦見於《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十二》,這句話,強調的是防微杜漸,從小處時時警醒自己的涵養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28日)中提到:要時刻用黨章、用共產黨員標准要求自己,要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精神,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努力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

(8)老子道德經中的五色指擴展閱讀

深刻解讀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化用了中國古代「慎微」和「節欲」這兩種思想。

1、所謂「心不動於微利之誘」,本質上就是在講「慎微」。《論語》講:「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心不動於微利之誘」就是講道德修養要從小事做起,要學習儒家的「正心」觀念和佛教的「定心」觀念,不要被蠅頭小利誘惑,因此失去操守、壞了大事、忘了大義。

2、「目不眩於五色之惑」本質上講就是「節欲」,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目不眩於五色之惑」指不要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誘惑,不要被慾望牽著走,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3、「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這兩句話是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的說法,2013年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曾經講過,現在再提出來還是提醒廣大黨員幹部,要時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培養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4、除了「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習近平總書記還使用了「堤潰蟻孔,氣泄針芒」這句古訓來補充說明領導幹部要常修政德,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堤潰蟻孔,氣泄針芒」出自《後漢書》,意思是:小小的螞蟻窩能夠使堤岸潰決,針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氣泄掉,比喻忽視小事會釀成大禍。

5、政德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也是政治生態的導航儀,習近平總書記的兩處用典都在反復提醒領導幹部牢記,作風無小事。堅持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嚴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漸,時刻保持人民公僕本色。

⑨ 誰能解釋下老子這句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主要 是依據他的樸素辯證理論,一般地討論作為藝術美鑒賞對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變成了過分的感官享受和毫無節制的滿足,就會失去鑒賞藝術美的初衷,甚至 會失去其審美價值,而成為一種事與願違、傷害身心的精神負擔和審美「災害」。

老子的美學觀,與其哲學觀中「道」的學說和政治觀中的「無為」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他認為凡是那種「服文采、帶利劍」(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為的東西一樣,只能對人有害,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十二章),都是說「有為」之美必然損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來,真正的美不在聲色、富貴等外在的東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從「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十九章)之道才能體現。這樣的美,就表現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即是說,最完美的音樂是從沒有聲音處聽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從沒有形象處顯現的;一旦有了具體的聲音、形象,反而破壞了自然的完美。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這些見解,接觸到審美的境界問題,揭示出審美活動中一種超越對藝術的簡單感知的審美體驗,開了中國古代美學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聲之美」等理論的先聲,也奠定了與儒家美學雙峰對峙的道家美學的基礎。

⑩ 老子講的「五色」是哪五種顏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你要問的是是這裡面的五色嗎? 這里的五色是指繽紛的色彩具體是(青黃赤白黑)。老子那時候可能還不知道有七種顏色吧!~ 呵呵

熱點內容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交通事故 發布:2024-11-02 18:25:53 瀏覽:624
首封法院和 發布:2024-11-02 17:42:10 瀏覽:937
法規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4-11-02 17:35:33 瀏覽:82
法院勞務派遣書記員 發布:2024-11-02 17:14:59 瀏覽:226
首次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2 16:38:50 瀏覽:426
康德道德判斷 發布:2024-11-02 16:28:19 瀏覽:273
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中規定 發布:2024-11-02 15:23:30 瀏覽:553
廣東順創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02 14:29:09 瀏覽:108
台灣同志婚姻法2017 發布:2024-11-02 13:44:51 瀏覽:127
初級經濟法關於試用期的規定 發布:2024-11-02 13:35:31 瀏覽: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