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的道德
Ⅰ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章真正的道德,你怎麼看呢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的無為貫穿全書,無為的境界。
守元換抱一;身心柔和;志向虛懷若谷;愛民治國用道的自然運行法則;氣息柔弱綿長;用道德通達四方;生育萬物不佔有,有作為不恃功,養育萬物不主宰,是最深奧美妙的道德。
為人民服務
老子的要求,修成了聖人的思想和行為還要自律。
生而不有
生育萬物,讓萬物自然運動的規律生長,不拔苗助長,不加以干擾,不把萬物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
有作為不恃功,如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偉大精神。
Ⅱ 如何看待分析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准則。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道德價值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天經地義的神聖道德觀。
第三,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的意義上說,在於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
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託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第四,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
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准,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模範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幹部道德風貌的主流。道德理論發展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道德考驗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道德議題的熱度持續走高,對道德問題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各類媒體常說常新的話題。無論是贊美道德模範的感言,還是抨擊敗德現象的批評,似乎都在印證這樣的評論: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論辯各方對道德問題超乎尋常的關注和唇槍舌劍,折射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底蘊和中國人濃重的道德責任心結。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隨,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風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旅遊景區等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積極變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總之,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資料來源——
求是理論網(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Ⅲ 說一說,真正的道德是什麼樣的
道德,就是人們的行為底限,做人要尊老愛,處世要真誠、誠信,要以禮勞人,利要取之有名,爭之有度。缺失道德,唯利是圖,獸性突顯,喪失人性。
Ⅳ 什麼樣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人總是趨利避害的,對於沒有利益的事不會有動力去做的。古語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干,虧本的買賣沒人做。」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遇事不要總以道德的標准去衡量去譴責別人,而是要利用人性的特點,讓人通過合法的途徑去賺取利益。
關於這一點,孔子反而比某些現代人看得更清楚。《呂氏春秋·察微》里就記載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說,魯國有一條規定,凡是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的,如果有人碰到了,把他們贖回來,就可以到國庫里報銷贖金。這個獎勵機制聽上去挺不錯吧。孔子的弟子子貢,有一次在國外就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回了國之後他不想去拿贖金。因為他認為這樣才是道德。孔子卻不這么認為,他對子貢說:「你這么做,以後就不會有人替魯國的奴隸贖身了。你如果收了國家的報銷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價值。」我們仔細想,就知道,如果大家都向子貢學習,就要自己花一筆錢去贖買奴隸;如果不向子貢學習呢,又顯得自己境界太低。這么一來,就陷入兩難了,乾脆就不贖買了。可見,極端的道德主義,容易把人逼得走投無路,一般人做不到就只能視而不見了。
另一個例子,恰恰和子貢贖人的事相反。有一天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這個人為了表示感謝,就送了子路一頭牛,子路高高興興地收下了。孔子說,從這以後,魯國人一定會勇於去救落水的人。這其中的道理和贖買奴隸是一樣的。
《呂氏春秋·察微》在這兩個故事之後評論說:「孔子在細微之處,看見了大問題。」
雷鋒,是一個為他人做好事時代標桿,對於這樣的典型確實要樹立、要學習。但是現代社會我們是不是要改變過去那種做好事的方法呢?
就拿抗洪搶險來說,這件事專業性還是比較強的,需要一定的經驗,與其讓那些沒有經驗的人上堤壩礙事,還不如大家捐助一些財物,請那些有經驗人去防守,這樣能各施所長,取長補短,反而對整個社會更有利。前一段時間南方暴雨連連,水災不斷,長江中下游沿岸防汛壓力如泰山壓頂之勢。在如此嚴峻的防汛形勢之下,在個別地方防汛竟然難以找人上堤壩巡邏搶險。有的人就說,這是現在世風日下了,過去老百姓都是自發地上堤進行抗洪搶險,哪像現在,有些地方還要花錢請人上堤,巡邏的主力是各級幹部。
我想,這其中不能只用道德來衡量人心,還是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現如今圩區大部分房屋經九八洪水之後都搬遷到洪水淹不到的地方去了。其次,農村大部分農田流轉出去,基本是一些大戶在種植。因此這次洪水除了極少老百姓外,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抱著無所謂的心態,既淹不到田又淹不到房,換作是你,你會急嗎?
在目前勞力資源短缺的時代,一位60歲以上的勞力出去做一天小工也會有一兩百元的收入,難道他還會為了與自己無關的事去出力嗎?即使有些還有一兩畝田地的人家,一畝田的收入算好的也只有1000元多一點,並且後期還要投資投勞力,還不如出去打點零工挽回損失來得更快。
Ⅳ 何為道 何為德 何謂道德
道德
道是上帝的意識、上帝的靈、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維護宇宙有序運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對道認識基礎之上的人類社會中聖人和賢哲具備的內在品質,是維護人類社會沿著理性、祥和、健康、快樂道路前進的動力。
道德就是維護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法力和動力。
聖人具備道德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奧妙,德概括了人類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質。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聖和諧一體的所有內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賢人的品質,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恆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聖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聖人不能具備,當今社會誰敢說"我具備了道德"?如果有人說"我正在認識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經了不起了,已經超凡脫俗了,已經進入了賢人的行列,可以歸入"可雕"范圍,他已經激動得徹夜難眠,心潮澎湃了。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對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經》對道和德進行了概括和簡要的闡釋,要認識道德,最好從理解《道德經》開始。
無神論者心理發育天生有缺陷,"一陰一陽謂之道,"可他們只陽不陰,只要半個世界,《莊子》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蟲永遠不知道自然界還有春天、秋天和冬天,無神論者永遠不清楚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個反物質世界,所以,無神論者永遠也具備不了道德。
那麼,是不是說有神論者就可以認識道德、具備道德呢?有神論者若不具備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變成鬼怪,比無神論者更可怕,禍害起人類社會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神論者只能對人的肉體和思想實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論者將會對人的靈體和精神實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類要想進入一個美好的時代,最好是所有政黨和宗教都逐漸消失,由聖人來實施教化,由賢人們去管理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
凡俗人對聖人有一種天生的偏見,可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愛錢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也是為了錢,愛名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是為了出名,愛權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就是為了掌權。
一群羊總懷疑牧羊人心懷叵測:"這個牧羊人總拿著鞭子在威脅我們,總讓我們聚在一起,不讓我們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到莊稼地里去飽餐一頓,到河對岸去吃個痛快,這傢伙肯定想當我們的頭羊,想當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願意變成一隻羊,去當羊群的王嗎?
當年許多人想使耶穌當以色列的王,耶穌當了嗎?躲之惟恐不及啊!
釋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統江湖",可他想嗎?他壓根就沒有想過當王。
凡俗人揣摩聖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惻度大海蛟龍行為,可以理解,只不過太荒唐。
---------摘自:法船網
Ⅵ 道德在不同時期有哪些體現
1、原始社會的道德,以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為基本原則,倡導共同勞動、平等互助,人們無條件地踐行公共義務,推崇正直、誠實、勇敢等品格。但同時,氏族間的復仇殺戮、血親之間的通婚以及人食人的風氣則表現出這一時期道德形態的缺陷。
2、奴隸社會的道德,講求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服從和人身依附,主流社會鄙視勞動和勞動者,並奉行男尊女卑、男主女從。這一時期,西周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姬旦創立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宗教政治倫理觀。而春秋時代的孔子開始形成以「仁」為中心的道德體系。
3、封建社會,道德被用來維護宗法等級關系,具有政治化、宗教化、規范化、理論化的特徵。封建制度以小農經濟為基礎,而小農經濟需要宗法制度來維系,於是,宗法制度及其派生出來的倫理文化獲得尊崇和弘揚,逐漸演化為以「三綱」、「四維」、「五常」、「六紀」、「三達德」、「八德目」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要內容的一整套道德修養理論。封建社會道德的基本規范就是忠君、孝親。
4、鴉片戰爭後,西方思想逐漸傳入古老的中國。以嚴復、孫中山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將資產階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天賦人權論等學說,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等資產階級的基本道德規范引進了中國。當時的中國屬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產階級的道德原則對推動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其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道德局限性也表現得十分明顯。
(6)正在的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快樂常常誘導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則迫使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的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的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Ⅶ 道德包括哪幾方面
道德包括:
一、一般慾望部分
行動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魯莽,遲鈍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節制和自製,不道德有放縱和冷漠,病態和變態等。
二、特殊慾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節儉,不道德有揮霍,浪費和吝嗇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嚴肅和溫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談方面的道德有風趣和誠實,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誇張和刻板等。交際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謙遜,不道德有驕傲,虛榮和虛偽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愛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戀和諂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慮方面的道德有周詳和謹慎,不道德有繁瑣,沖動和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廣博,不道德有膚淺和狹隘等。
(7)正在的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為: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Ⅷ 什麼是真正得道德
個人認為 LZ的提問很有難度
首先說一下道德
我國文學中道德是基由古代道家的理論演化而成的一種民族習俗和信仰之曲間的東西
而以現實角度來看道德是說一個人出生於世 各個方面的感情和心態以及待人待物待事的觀念和修養 也可以說是衡量世事萬物的一種尺度
每個人的尺度都不同 高尚的人道德讓人匪夷所思 渾濁的人道德讓人無法接受 人的德性都是有三六九等 道德是不會有實質的標準的 因為每個人所追求的標準是不同的 如果說是崇高 那就近似於智者的道德
比如孔子 那樣的
就LZ所說的麵包問題 偷盜是錯 這是肯定的 貧困的快要餓死 而偷盜理論上說也是錯 但是從生命來看 如果是為了求生 而去偷盜 過錯會覺得稍微輕一些 畢竟求生是萬物的本能 生存本來沒有錯 存在也沒有對錯
但是偷盜本身也是一種因果循環 倘若偷盜的時候知道自己是錯 而且事後悔恨 那麼這就是為一種生存的本能更進一些 如果偷盜的時候不曾有悔意 心中也無過錯 覺得這樣很對 那麼著就是為過錯就算求生 也不能把他當作是名正言順的 畢竟是去做壞事 自己心中要有那個刻度知道自己犯了錯
下面真善美的問題
真
純粹 清澈 誠實的意思
為人者青聳於天地
真 就是說做人光明磊落 毫不虛偽 可以誠實純朴的去面對世界上的事情
我們中華的道教 就信奉 "真"
修煉者講究反普歸真 拋棄一切執念 惡念 爭斗 慾望 回歸到象孩童一樣單純 真摯 的品格狀態
善
佛家講善講的最多
因為佛教在九州也是歷史悠久 所以中華民族地區的善的含義 被理解成很多
最廣義 就是善良 富同情心 心胸寬廣 大知大慧的意思
佛家講 佛說人性本善
說人生下來 都是善良的 無邪的 因為周圍的環境 和一些遭遇與成長 使人的本性變的渾濁
善也就是 博大 博愛的一種精神 不管對待好人壞人都可以一視同仁 在別人遭受痛苦的時候 自己的心中也會因為同情和博愛 而產生痛苦
而不管別人犯了什麼樣的過錯都可以用寬大的胸懷去包容 去原諒
善 本身更趨向於 愛 也可以是一種慈悲
美`即美德```這個不好說了``真 善 都知道
但是真善美```這三個字 連在一起 是個近代詞語 跟歷史關系不是很大 和宗教也沒什麼關系
近代人們 把道德 分開了 分成 美德和道德兩種
以本人看來 道德最初是為人者善易遵循的高尚品質
可後來 人們的品行在不斷的下滑 最後分成了兩種 道德和美德
把概念性的東西"道德" 轉化為了追求的目標性的東西"美德"
也就是把本應做好的事情 規劃成了類似神話一類的崇高的東西
這是時代與人類的墮落的一種見證 也是一種過程
Ⅸ 沉思中國社會道德現狀:是「滑坡」還是「爬坡
1、核心文獻
談論我國道德建設的形勢,究竟是「滑坡」還是「爬坡」,都會涉及到一個「道德之坡」概念。這個「坡」又是什麼呢?其實它就是由時代決定的,需要建立和堅持的先進的道德規范體系,這是我們觀察和衡量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也是人們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今天,我們中國人民需要的道德之「坡」,既不是西方的資本主義道德,更不是我國古代的封建主義道德,而是與人類文明和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相承接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它集中地體現在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裡,體現在社會主義榮辱觀上。
陳瑛:《是「滑坡」還是「爬坡」?——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思考》,《光明日報》2011年12月06日01版
2、筆者淺見
①此文中「『道德之坡』……是由時代決定的,需要建立和堅持的先進的道德規范體系,這是我們觀察和衡量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也是人們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的觀點是不科學的。
第一,「道德之坡」不是「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
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理應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簡稱個人品德,在我國就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第二、相同的「出發點和目標」不符合生活邏輯。
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是不同的東西。
「道德之坡」理應是指社會道德現狀兩個特殊變遷階段——下滑階段和攀升階段。
社會道德也是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用簡單的示意圖表示為:
②人類道德發展的總趨勢
人類的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進步、升華和完善;盡管在特定歷史時期可能出現滑坡、惡化和敗壞。
第一,從簡單到縝密;
第二,從愚昧到科學;
第三,從盲從到自覺。
從整體上看,現代人的道德好於古代人的道德,或者說現代人的道德比古代人的道德好。
③目前中國的道德現狀既非在「滑坡」(十年動亂之後),亦非在「爬坡」(大張旗鼓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包括道德建設時期),而是處於一個新的正常發展階段。
套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概念,目前中國處於「道德發展的新常態」。
對於社會中出現的不道德現象(事件)不必大驚小怪、憂心忡忡,不要否定主流、否定發展;可以進行必要的譴責,不必連篇累牘地報道。
各類媒體要多宣傳道德楷模和身邊好人,推動道德進步。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Ⅹ 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道德是老子在道抄德經中的闡述,道襲德一詞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
(10)正在的道德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