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轉變的意義
A. 法律體系的形成對國家,社會有何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夯實了立國興邦、長治久安的法制根基,從制度上、法律上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確保國家一切權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確保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確保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和各民族大團結,確保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確保國家永遠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前進。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涵蓋了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在各個方面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也把國家各項工作納入了法治化軌道,從制度上、法律上解決了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法制保障。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旺發達的法制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日益繁榮、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構建,確定了明確的價值取向、發展方向和根本路徑,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B.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形成,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正式形成,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里程碑,對我國法治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框架的形成,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成果。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標志著我國整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體現了各項制度的成熟。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基本方針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模式的結果。5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標志。
C. 如何實現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的轉變
法律體系說的是法制,法治體系說的是法治。有法制不等於有法治,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意義可想而知。如何實現,就是制定科學的法律制度,然後不折不扣的執行下去。
D. 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意義
怎樣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新華網北京4月日電
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對於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的意義。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們所說的法治,不應是「治民」,而應是「民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E.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也是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唯一正確道路。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從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國家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旺發達的法制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把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從制度上、法律上解決了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5)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轉變的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特徵:
1、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它確立的各項法律制度,必須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以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本質要求。
2、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作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實踐,為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波瀾壯闊的舞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相伴而生、相互促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3、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科學要求。它們由不同立法主體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立法許可權制定,區分不同層次,具有不同效力,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4、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建,始終立足於基本國情,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兼容並蓄,充分體現這個法律體系在文化上的先進性、包容性和廣泛性。
5、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因而反映並規范這種制度和體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就必然具有穩定性與變動性、階段性與前瞻性相統一的特點。
F. 為什麼說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1、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是黨在認真總結建國以來執政的歷史經驗教訓和借鑒西方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做出的一個正確的判斷,這預示著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後,一個新的體系將建立起來——— 法治體系。
2、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客觀要求上層建築領域進行適應經濟發展的變革。
繼經濟體制改革後,政治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主要著力點之一。
中國雖然以東方文明古國著稱,但是封建傳統文化根深蒂固,人治的觀念在治政的過程中總是揮之不去,民眾的法治觀念也比較淡薄,致使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幾經波折。這就意味著全面實現依法治國將會是一個相當長期的歷史過程。
3、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011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宣布,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意味著中國三十年就走過了許多西方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立法過程——— 法治建設的重點也從「有法可依」轉向如何真正落實「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八大後,中國法治發展的主要方向將從形成「法律體系」向形成「法治體系」轉變。
所謂「法治體系」就是包括民主、人權、憲政等價值評價標准在內的制度運行過程。「法治體系」排在第一位的是執政黨的依法執政,然後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會共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法治體系」的追求目標就是要實現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義在於充分保障公民權利、提升公共決策績效、建設和諧社會、維持國家長治久安。
(6)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轉變的意義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G.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國家意志和法律規范的形式,集中反映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充分體現了黨的主張、人民意志與社會發展規律的有機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政治領導、人民代表大會民主主導、各國家機關全面配合、億萬人民積極參與的結果,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法體制和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模式的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從整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依法治國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有法可依,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前提;有法必依,則是依法治國的靈魂。國家權力機關要依法行使監督權,加強和改進監督工作,確保憲法和法律得到正確實施。要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各級政府、各個執法部門,首先要建立嚴格依法辦事的理念。整個社會著力於構建一種遵守法律、崇尚法律的氛圍。
法律的權威源自公正。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是維護法律尊嚴的重要手段,是保證法律實施效果的重要環節。
國家行政機關要嚴格按法律許可權和程序辦事,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另一方面,國家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既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依法執政、立法機關民主立法、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建設公平正義司法體制、全體公民學法守法用法取得明顯進步的充分肯定,是對舉國上下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文化、堅持和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也是對未來堅定不移地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供的一個良好平台,是堅定不移地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起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以後,將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和立法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無法可依的問題基本解決以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一項基本任務應當是實現依法辦事,法治建設的關鍵應當從以立法為中心向切實實施憲法法律為中心轉變,黨和國家應當更加重視和加強憲法法律的實施,實現憲法法律實施與法律體系構建的全面協調發展。
第二,有法可依的法治目標基本實現以後,我國的依法治國和法治建設需要向縱深發展和推進,應當從以立法為中心加強法律制度規范建設,向以法治文化為重點加強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識建設,努力使法治成為人們的價值信仰和生活方式,實現法治文化與法律體系的全面協調發展。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以後,我國的立法工作應當從數量型立法向質量型立法轉變,不僅要考察立法數量,更要關注立法質量的實效;不僅要有不計其數的紙面的法律規范,更要有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的現實的法治效果。
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以後,我國的立法工作應當從以創製法律為主,向統籌創製法律與清理法律、編纂法典、解釋法律、修改法律、補充法律、廢止法律的協調發展轉變,使法律體系的清理、完善和自我更新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使法律體系更加科學、穩定、權威和有生命力。
第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以後,我國的立法工作應當從「成熟一部制定一部、成熟一條制定一條」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立法模式,向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協調發展的立法模式轉變,從立法項目選擇的「避重就輕」、「拈易怕難」向立法就是要啃硬骨頭、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轉變,使立法真正成為分配社會利益、調整社會關系和處理社會矛盾的藝術,成為在「矛盾的焦點上」劃出的杠杠。
H. 法律體系轉向法制體系有何意義
近日發布的中國社科院2011年法治藍皮書總結了中國提出和形成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歷史過程,分析了形成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對於中國法治發展的重大意義。藍皮書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具有三大歷史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中國社科院2011年法治藍皮書指出,建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有法可依,是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也是新時期立法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把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勝利成果,納入到憲法法律確認和保障的范圍,最大限度地規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記載了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同奮斗的主要歷程,指明了未來中國改革發展的奮斗目標和基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以民主立法方式與時俱進地體現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從而不斷確認和鞏固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合法性基礎,確認和鞏固了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的合法性、權威性,維護和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和尊重保障人權,極大地保障和推動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改革開放以來基本路線方針政策法律化的重大成果
中國社科院2011年法治藍皮書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是對30多年來改革開放所形成的基本經驗的法律總結,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所取得成果的法律肯定,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法律確認,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法律化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意味著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方向不可改變,意味著中國走具有自己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不可逆轉,意味著中國人民奔小康求幸福的決心不可動搖,意味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必將實現。
中國法律體系的形成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標志
中國社科院2011年法治藍皮書指出:實行法治,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和前提是要做到有法可依,中國法律體系的形成推動了有法可依的實現,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既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立法機關民主立法、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建設公平正義司法體制、全體公民學法守法用法取得明顯進步的充分肯定,是舉國上下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文化、堅持和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也是對未來堅定不移地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供的一個良好平台,是堅定不移地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法治國家的新起點。
中國社科院2011年法治藍皮書指出:法治建設和立法工作應當實現幾個轉變
中國社科院2011年法治藍皮書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僅僅是基本解決了無法可依的問題,未來還需要著力實現幾個轉變。
向加強憲法法律實施為中心轉變
有法可依的問題基本解決以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一項基本任務應當是實現依法辦事,法治建設的關鍵應當從以立法為中心向切實實施憲法法律為中心轉變,應當更加重視和加強憲法法律的實施,實現憲法法律實施與法律體系構建的全面協調發展。
向加強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識建設轉變
中國的依法治國和法治建設需要向縱深發展和推進,應當從以立法為中心加強法律制度規范建設,向以法治文化為重點加強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識建設轉變,努力使法治成為人們的價值信仰和生活方式,實現法治文化與法律體系的全面協調發展。
從數量型立法向質量型立法轉變
立法工作應當從數量型立法向質量型立法轉變,不僅要考察立法數量的GDP,更要關注立法的質量和實效;不僅要有不計其數的紙面上的法律規范,更要有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的現實中的法治功能。
向立法的統籌協調發展轉變
立法工作應當從以創製法律為主,向統籌創製法律與清理法律、編纂法典、解釋法律、修改法律、補充法律、廢止法律的協調發展轉變,使法律體系的清理、完善和自我更新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使法律體系更加具有科學性、穩定性、權威性和生命力。立法工作應當從「成熟一部制定一部、成熟一條制定一條」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立法模式,向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協調發展的立法模式轉變,從立法項目選擇的「避重就輕」、「拈易怕難」向立法就是要啃硬骨頭、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轉變,使立法真正成為分配社會利益、調整社會關系和處理社會矛盾的藝術,成為在「矛盾的焦點上」劃出的杠杠。
I. 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法治復包括兩個重要內容:制一個是「法」,一個是「治」。從「法」的角度來講,核心是「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從「治」的角度來講,法治不光要有良法,還要有善治,關鍵在於「法治體系」的建立和健全。這就要在強調「立法」和「普法」的同時,落實「執法」、「司法」和「守法」,也就是形成和貫徹「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這次十八屆四中全會對「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做出了全面論述,主要是五個具體體系,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意義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繼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當代中國語境下的法律體系,已經不是學理概念的法律體系,它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發展的目標,被賦予了豐富的社會政治意義。
第一,法律體系被看作是制度的載體。
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狀況,反映著這個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程度狀況。法律體系完備的國家,都是制度比較成熟的國家。因而,法律體系的完備程度是現代國家的一項重要制度指標。
第二,法律體系被看作社會政治價值觀的載體。
法律反映社會政治價值觀,是指法律通過發揮自身功能可以保護和促進國家的政治目標和社會理想。法律體系的性質和內容由國家制度的性質和社會需求所決定,從制度上、法律上確保國家的政治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法律是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結構化體現,也體現著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制度化安排。
第三,法律體系被賦予保障法律規范和諧統一的功能。
法律體系是由法律規范構成的,一個法律規范可能分別表現在不同的法律條文,或者不同層級的法律條文之中。法律體系的內部結構要求保證法的原則、目的與價值的一致性,法律規范的一致性。
第四,法律體系被看作法律平衡發展的指標。
通過不同國家法律體系的比較,以及對本國法律體系中不同法律部門的比較,可以發現制度建設的「短板」。從各個法律部門發展的不平衡看制度和現實的不平衡,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強立法,適應社會全面進步的需求。
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本質上是一個政治發展目標,它的提出是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聯系在一起的,其部門法劃分不僅僅是對法律的分類,也是制度建設和完善的指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意義,那就是它圓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建設一個法律制度完備的強大國家的百年夢想。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有成文法的國家,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曾經制定「禹刑」,據考證有三千條之多,而且以法典形式表現。此後歷朝,法律傳統未曾中斷,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盛唐時代達到鼎盛,以唐律為代表,形成了律、令、格、式齊全的中華法系。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法系曾經影響了東南亞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曾經是古代世界法律文明的巔峰。
從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不僅侵略和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而且向中國輸出他們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西方15—16世紀出現並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法治,伴隨著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成為工業社會政治文明的「標准」。外國侵略者進入中國,與政治壓迫和經濟侵略相伴的是法律上的滲透。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之下,清朝末年法律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摒棄中國自己的法律制度和傳統,翻譯西方國家的法律並搬過來作為中國的法律。
歷史證明,國運衰敗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法制式微。沒有強大的國家,就沒有法律的立足之地。中國歷史上的先進分子也曾經努力從西方的制度中尋找出路,他們不斷提出改良、維新、變法的主張,希望通過法律改革讓國家富強。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把移植西方模式的憲法和法律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方略」,希望通過法律改造傳統的社會秩序,建立西方模式的民主主義共和國。毛澤東在談到這段歷史時寫道:「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麼書也看」,學了西方文化的人們「在很長的時期內產生了一種信心,認為這些可以救中國」,「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在外敵侵略、內戰迭起、軍閥混戰的年代,通過法律救國只能是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