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圖解法治熱點面對面

圖解法治熱點面對面

發布時間: 2022-05-14 15:32:55

⑴ 公安遴選考試要看什麼書籍

《理論熱點面對面》《法治熱點面對面》。
在遴選考試中可以選擇理論性較強的書籍,如《理論熱點面對面》《法治熱點面對面》等,可以看看天天的新聞聯播記錄一些新聞熱點。
遴選考試是指黨群機關、政府部門根據相關政策的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從已經具備公務員身份和公務員相關資歷的人員中選出符合組織或相關部門要求的部門工作人員,是黨政部門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尤其是基層公務員,可以通過遴選的方式以取得晉升。

⑵ 新時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到底有哪些

(一)社會熱點具有時代性

社會熱點能夠反映當前社會的最新變化,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是廣大群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我國目前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新舊體制的碰撞衍生出具有時代特點的各種矛盾,有很多突出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反腐敗問題、房產政策問題、醫療改革問題、生育二胎問題等等,這關繫到每個社會成員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國情,非常容易成為社會熱點。

(二)社會熱點具有廣泛性

社會熱點能夠引起廣大社會成員的普遍關注,社會熱點的關注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社會輿論,進而形成一種社會心理,社會心理以社會心理氣氛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就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普通民眾的社會情緒,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表現出共同的感受和體會,對一些社會熱點大家感同身受,產生共鳴。甚至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角色。比如某演員的離婚案曾一度成為社會熱點,觀眾的留言刷爆各大門戶網站,可見關注的廣泛性。

(三)社會熱點具有復雜性

從引發社會熱點的原因來看是多重的,具有復雜性。收入差距、環保問題、老齡化問題、科技創新、社會道德、法治建設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引發社會熱點的原因;從社會熱點涉及的領域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民生、自然事件等方面,是不同屬性的社會事件的融合;社會熱點的內容往往具有交叉性,同一個社會熱點可能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即使是自然事件,也可能關繫到政治、外交等問題;關注社會熱點角度的多維性,人們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往往是從自身實際出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難達成共識。

(四)社會熱點具有可導性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不再受地域和傳播媒介的限制,但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溝通越來越少,因此人們對於社會熱點的評價易受他們所接受的信息的影響,輿論的走向非常容易被引導。正如古斯塔夫所說,「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

因此,社會熱點出現時,應該把理性的、符合社會上層建築要求的觀點放在公眾面前,而不是讓其在繁多的信息中自行選擇。對社會熱點的正確引導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從而弘揚正能量;反之則會產生消極影響,對社會公序良俗的形成起反面作用,甚至影響民主法治的完善和社會穩定。

二、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

(一)國內外大事

大學生對國際、國內大事關注較多,比如利比亞難民問題、朝鮮半島局勢、中印邊界對峙等;國內比較關注反腐倡廉、房產政策等。大學生在關注國內外大事的同時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表現出他們逐漸成熟的一面,開始有了家國胸懷,有了社會使命感。

(二)教育改革問題

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中,教育改革是非常受關注的,也是頗有爭議的。大學生最熟悉的就是校園,因此教育改革一直是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從九年義務教育、高考改革到高校擴招等等,尤其是大學的教育改革,大學生生活在大學校園,學校的微小變化也會引起其注意,對於與他們自身有直接關系或影響的改革非常敏感,比如教育收費、學術造假、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脫節等。在關注這些熱點的同時大學生也會對這些問題不斷思考討論,提出合理化建議,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三)倫理道德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但一些負面思潮也隨之蔓延,比如道德滑坡、拜金主義、自私自利等,這給思想單純的大學生帶來了迷茫和困惑,比如,公共交通工具上讓不讓座的問題、老人跌倒扶不扶的問題,很多學生對此類問題非常關注,傳統的助人為樂、尊老愛幼教育遭遇了現實的挑戰,他們對此類問題很無奈,也很糾結。當然大學生也同樣關注傳播正能量的社會熱點,比如對於「感動中國」的人物,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獲獎人物等等,對這些人充滿敬仰。

⑶ 遴選看什麼雜志

第一、了解考試題型,有針對性選擇

遴選考試全部是主觀題,測試考生的政策理論水平,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說實話,做完整套題對大部分考生而言沒有多大問題,但如果想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還是很難得,這很考驗考生的文字功底及思辨能力。在遴選考試中可以選擇理論性較強的刊物,如《理論熱點面對面》、《法治熱點面對面》等。可以看看天天的新聞聯播記錄一些新聞熱點。

第二、合理利用工作中黨政報刊

公務員遴選看什麼書?工作中黨政報刊也是很好的選擇。提前半年收集黨報黨刊上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區域發展熱點領導講話,理論文章等,這類的版面全部留下,認真研讀,每天早上仔細看,晚上鞏固記憶,覺得有用的,乾脆就背下來,這樣的好處是寫文章的時候有話可說,有話能說說,彰顯水平。切記,一定要動筆寫,不然在考試中吃大虧,畢竟考試中有太多深藏不露的筆桿子,你平時不練,考試中吃虧的準是你。

第三、選擇與歷年的真題有關的書籍

平時要選擇與歷年真題有關的書籍多做題。根據自己所報考的崗位的題型,找一些往年的遴選考試真題再看相應的答案方式,構建大體框架,然後根據這些東西填充物件,例如材料分析,策論文,公文寫作,遴選考試熱點都可以。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⑷ 法治熱點面對面:怎樣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

注重依法治國的全局性、整體性與系統性注重立法與法律實施的對應性與協調性內注重「自上而下」容與「自下而上」的共同發力注重法治民主性與科學性的內在統一彰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相輔相成強調依法「治官」與依法「治民」二者不可偏廢

⑸ 依法行政熱點新聞最新

在全面依法治國新征程中,我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和韌勁,全力推進法治湖南建設,法治政府的樣本意義進一步凸顯。

穩定、公平、可預期法治環境,帶來深切獲得感

近年來,我省先後出台了全國首部系統規范行政程序、行政裁量權和政府服務行為的省級政府規章《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湖南省規范行政裁量權辦法》、《湖南省政府服務規定》等,搭建起了「一規劃兩規定六辦法」的頂層構架,制度的籬笆越織越密,成為享譽全國的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湖南樣本」。

今年2月1日,省政府公布實施省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和省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5年本),涉及省政府46個工作部門的行政權力3700多項、主要職責600多項,外商投資禁止和限制類項目90多項,共取消、下放30多項省政府核準的投資審批事項,有的邊界交叉職權,責任規定細化到了某單位的具體處室,在釐清政府與市場、部門和層級之間的權責邊界上實現新突破,加大了政府自身限權力度。

「三清單一目錄」公布後,不少網民評價:覆蓋面廣,幾乎囊括了政府全部工作部門;職責分解詳細、邊界責任劃分准確清晰,監督責任和公共服務責任一目瞭然,法治政府建設穩定、公開、公平、公正、可預期的法治環境,值得期待。

中聯重科每年有上千次減免稅業務要辦理,過去進一批貨就得到海關辦一次業務,繁瑣耗時,長沙海關根據「三清單一目錄」,對重裝項目實行年度總擔保制度,企業一年只用去兩次就可以全部搞定。3月23日,正在長沙海關辦理業務的中聯重科工作人員高興地對記者說:「制度紅利讓我們有了深切的獲得感。」

以公開倒逼規范

向行政執法頑疾開刀

日前,省交通廳與省公路管理局、省水運管理局、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省道路運輸管理局、省交通建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局等5個廳直行業管理局,簽訂了2015年度行政執法責任狀,以執法責任制和責任倒查制,進一步規范交通系統行政執法行為。

選擇性執法、執法不作為不嚴格不規范、不執行行政裁量權基準,是行政執法的「多難區」、行政機關腐敗的「高發區」,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重災區」。我省法治政府建設中,突出問題導向,向行政執法中的頑疾開刀,回應人民群眾關切。

全省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普遍推行了行政執法責任制,促使行政執法人員在行政處罰、行政徵收、行政許可等行為中,嚴格按照程序、法律規定行事。在城市管理領域開展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長沙縣進一步深化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試點,探索把地域從城區擴大到全縣范圍,將25個部門的2000多項行政處罰權集中到行政執法局統一行使。

目前, 全省13個設區的市、123個縣市區(含洪江區),全面完成了在城市管理領域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142個無執法主體資格的單位停止了執法活動,163個行政執法單位完善了委託執法,省工商局等12個省直部門還在互聯網上公布了行政處罰決定書,全省4000多個單位制訂並公布了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發布行政執法指導案例2000餘個。以公開倒逼規范,初步解決了城市管理領域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執法擾民等問題,「同案不同判」、「同判不同罰」等問題明顯減少。

「關鍵少數」起關鍵作用 「指揮棒」樹起法治權威

作為依法行政考核的具體承辦部門,近年來,省政府法制辦堅持全省政府法制工作一盤棋,以推動解決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重點,充分發揮在全省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中的組織協調、督促指導、考核評價作用。

2014年初,省政府法制辦進一步完善了對省政府各部門、中央駐湘單位和各市州政府的依法行政考核方案。一是把國務院關於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和我省「一規劃兩規定六辦法」的有關規定指標化、具體化,推進依法行政各項制度在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特別是在基層的落實。二是改變依法行政考核工作「一鍋煮」情況,首次按照單位職能和許可權,針對重點工作、難點工作和薄弱環節,將省直單位分為一類、二類、三類,根據不同類別分別設置依法行政考核項目和指標,使考核「指揮棒」更加科學、具有針對性。三是嚴格考核。分組對各市州和16個省直、中央駐湘單位的依法行政工作集中進行抽查核實,綜合評定依法行政年度考核和績效評估中依法行政分值。同時,建立起各級政府依法行政巡查通報制度。

「指揮棒」樹起法治權威,「關鍵少數」起到關鍵作用,在政府科學決策、職能轉變、政務公開、規范執法等方面開拓新境界。現在,全省三級政府常務會議會前集體學法普遍推開,領導幹部尊法尚法學法、信法守法用法,將法治政府建設與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考核。

⑹ 《七個「怎麼看」——理論熱點面對面·2010》可以發給我嗎謝謝[email protected]

七個"怎麼看"---理論熱點面對面---2010

七個"怎麼看"之一:
攜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麼看我國發展不平衡

浙江省杭州灣跨海大橋,長達36公里,總投資約118億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這是在中國。
雲南省瀘水縣六庫鎮,當地村民只能通過滑索掠過怒江江面去對岸,在江上架一座橋僅需四五十萬元,但對於貧困地區來講十分不易。這也是在中國。
重慶市解放碑商業區,高樓林立,商貿雲集,夜幕下斑斕閃爍的霓虹燈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這里的繁榮與活力。這是在中國。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慶市武隆縣大山深處一個貧困村,對這里的大多數村民來說,每月幾元錢的電費已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這仍然是在中國。
……
也許要問,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其實,它們都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總體快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也逐漸突出。由此帶來的種種現象和問題,像一個個謎團一樣,讓人們充滿了探究的熱情。

●發展不平衡問題為何引起人們廣泛關注?
我們黨領導人民幹革命、搞建設、促改革,就是為了讓全國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民都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大力推進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華大地上創造了震古爍今的人間奇跡。
——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極大增強。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5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12倍,年均增長近10%。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對外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二,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一。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1978—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4元增加到17175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到5153元,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並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邁進。
——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依法治國深入推進,教育、科學、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強,全社會煥發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但我國在方方面面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凸顯,引起了人們的擔憂。
比如,城鄉發展差距較大。改革開放後城鄉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縮小,1983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82∶1,但後來又逐步拉大,2009年擴大到3.33∶1。從絕對差距來看,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關,達到1242.6元,2009年達到12022元。
比如,區域發展差距明顯。30多年來,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長,但不同地區間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國東部地區年人均收入為38587元,西部地區為18090元,差距達2萬余元。從省際差別來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為76976元,最低的貴州省為9187元,兩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國4007萬貧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區所佔比重高達94.1%。
比如,除經濟差距外,城鄉、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也較大。目前西部地區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僅為東部地區的73.5%;城市擁有約70%的衛生資源,而廣大農村只擁有約30%的衛生資源,農村居民人均衛生費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再比如,同經濟發展相比,社會事業等發展相對滯後。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公平的問題比較突出;醫療服務供給總量相對不足,人民群眾對看病難的反映仍比較強烈;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應該說,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層次,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2009年12月下旬,一部名叫《國情備忘錄》的電視紀錄片在廣大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這部紀錄片以廣闊的視角、形象的手法對我國國情作了深入解讀,也生動展現了我國發展不平衡狀況,使人們對城鄉、區域等方面的發展差距有了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
發展不平衡,概括地說,是指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不匹配和不和諧的關系。它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無論在全球還是在一個國家范圍內,發展過程的不平衡性始終廣泛存在,只不過在不同階段表現程度不同而已,必須客觀辯證地看待,歷史地、全面地、具體地進行分析。那麼,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自然條件迥異,決定了不同地區發展存在"先天性"差異。比如,東部地區以平原為主,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據先天發展優勢;西部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氣候乾燥,生態惡化,交通閉塞,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貿易往來受到限制,經濟社會發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歷史原因。數千年來我國就一直存在發展差距,國家的經濟重心處在不斷變遷中。中原地區很長時間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唐代以後特別是北宋以後,經濟中心逐步向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轉移。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70%以上的工業和交通運輸設施主要集中在佔全國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地帶。雖然國家在"一五"計劃、"三線"建設時期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投入和扶持,但總體不平衡狀況沒有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改革開放以來,縱向比較,各個地區都有很大發展;橫向比較,地區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國發展不平衡的一些問題,也與一定時期內實施的具體政策有關。比如,改革開放後,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實施了非均衡發展戰略,採取積極促進東部沿海率先發展、率先開放的政策,在投資、財稅和金融等方面對東部地區進行傾斜。這些政策給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發展,但客觀上也拉大了東部與中西部發展的差距。
四是體制原因。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發展不平衡問題還有體制的因素。比如,計劃經濟時代不盡合理的價格體制對城鄉、區域差距擴大有明顯影響,國家為積累工業化所需資金,長期維持了能源原材料產品和農產品的低價格,使中西部和農村發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觀念、資金和管理等的差異,市場競爭會造成不同市場主體的優勝劣汰,從而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也會擴大不同地區和同一地區不同主體間的差距。
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發展不平衡問題,涉及面廣,原因很復雜,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響的結果。

●如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201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出今後10年的目標任務和要著力做好的重點工作。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周年之際,對下一步工作進行全方位部署,不僅有利於推動西部地區的新一輪發展,也將為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10年前,針對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黨和國家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決策,後來根據國家整體發展的需要,又先後實施了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近年來,又出台了一系列區域規劃和政策文件。在這些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動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08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全面超過東部。2009年,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同比分別增長10.7%、11.7%、13.4%和12.5%,西部地區增速繼續處於領先地位,中部和東北地區增速繼續快於東部。目前,中國經濟四大板塊逐漸成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當然也應看到,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必須立足長遠、合理規劃,進一步加大統籌區域發展的力度,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逐步形成東中西良性互動,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一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強化支持,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健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使其成為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是積極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細化國土開發格局的空間尺度,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制度,加大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實相關規劃和政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提高自主發展能力。今年中央將陸續投入330億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完善欠發達地區綜合發展規劃,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落後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鼓勵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對口支援,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惠互利機制,調動各方面參與扶貧的積極性。
四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僅要縮小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的的公共財政體系,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今年中央擬安排均衡性轉移支付4168億元,比上年增加250億元。要進一步明確政府職責,建立健全考核體系,推動中西部地區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茫茫九脈流中國,縱橫當有凌雲筆。"讓所有地區、全體人民都共同富裕起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億萬人民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個協調發展、和諧發展的中國,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七個"怎麼看"之二:
「招工難」引發的思考——怎麼看就業難

2009年8月,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尚未消退,我國東南沿海一地區,卻開始出現了「招工難」。到2010年春節前後這一現象逐漸波及更多地區,甚至一些內陸省份。2月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企業中有70%預期今年招工「有困難」或「有一定困難」。據廣東省發布的監測信息,廣東省用工缺口約90萬人。許多企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時「沒米下鍋」,現在好不容易等來訂單又找不到「煮飯的人」。
對於廣大群眾來說,「飯碗」是天大的事。就業領域里的「風吹草動」,無不引起社會的關注。從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數千萬農民工返鄉,到目前一些地方出現「招工難」,同時又還有很多大學畢業生陷入找工作難的困境。很多人不禁疑惑:對現在的就業形勢到底應該怎麼看?

●「招工難」是如何形成的?
「招工難」現象引發了社會熱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招工難」表明農民工就業難問題已發生「逆轉」;也有人表示,「招工難」只是暫時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那麼,「招工難」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招工難」源於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用工需求明顯增加。農民工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從事加工製造業的中小企業里,這些企業多為出口外貿型,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較大。2009年年初,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企業訂單大幅下滑,經營陷入困境,導致大批農民工集中返鄉。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好轉和世界經濟的復甦,許多工廠新接訂單持續增加,用工需求相應大量增加。
「招工難」源於農民工返鄉就近就業和創業。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從事農業的收入有了明顯提高,同時,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速,就業機會也明顯增加。如果扣除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實際收入與在沿海地區打工相差並不大。於是很多農民工返鄉後便選擇了在家鄉就近就業和創業。
因此,既要看到「招工難」現象對於促使企業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待遇、維護農民工權益等方面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也要看到「招工難」並不意味著當前就業形勢已經出現明顯好轉。企業「招工難」與求職者就業難並存,凸顯了深層次的就業結構矛盾,今後還會進一步加劇。對於解決就業問題的嚴峻性和長期性,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為什麼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就業,涉及千家萬戶的生計和發展,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妥善解決就業問題尤為重要。我國的勞動力人口近8億,相當於所有發達國家勞動力資源的總和。特殊的人口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努力讓更多的勞動者獲得工作崗位。
就業關乎個人生存和尊嚴。古人說:「無恆業者無恆產,無恆產者無恆志。」一個人只有從事某種職業、某項工作,付出勞動獲得經濟收入,才能獲取生活資料,維持生計、改善生活。同時,勞動者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還能夠享受勞動的喜悅,體驗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成就感,實現有尊嚴的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以說,就業是一個人生存、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徑。就業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前提。只有人們都有工作干,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會思安,才會增強社會歸屬感和安全感,社會才會穩定發展。充分就業也有利於減少貧困,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發展的事實也說明,失業率過高往往成為引發社會動盪的重要原因。
就業關乎經濟健康發展。就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反映經濟運行狀況的「晴雨表」。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財富的日益增加,歸根到底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不同的就業崗位上創造出來的。如果大批勞動者處於失業狀態,不創造財富卻在消耗財富,必然削弱經濟增長的活力。同時,只有實現充分就業,使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才能刺激消費需求,使經濟發展獲得持久的動力。
為實現更充分的就業,近年來黨和政府堅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在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不斷加大解決就業問題的力度。特別是2008年年底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推出一系列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政策措施,使就業情況好於預期。2009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02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3%,低於4.6%的年度預期目標。在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極為不易。
今年是經濟形勢極為復雜的一年,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給就業問題不斷帶來新的挑戰和變數。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運行中的新老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同時還面臨著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艱巨任務。這些問題應對不好,都會給擴大就業帶來不利影響。而且目前30%—40%的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屬於靈活就業,部分已就業的農民工崗位不穩定,收入較低,也增加了保持穩定就業的難度。
同時,長期存在的勞動力「三碰頭」形勢和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使就業形勢更加復雜。一方面,我們長期面臨青年就業、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三碰頭」局面,這是其他國家不曾有過的;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總體素質偏低,大量農民工包括青年農民工,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技術工人特別是技師、高級技師卻相當緊缺,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需要。這些也都增加了解決就業問題的難度。
總之,特殊的國情、復雜的經濟形勢、突出的就業壓力,決定了我國就業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黨和政府已明確提出,擴大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要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我們必須下更大的決心,用更大的力氣,千方百計做好擴大就業這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如何促進農民工就業?
2010年,青島市推出了惠及數萬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全年組織培訓農民工5萬人,對培訓合格的農民工給予200—500元的補貼;培訓「金藍領」2000人,其中技師1000人,高級工1000人……不僅培訓力度比往年更大,而且適應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對農民工技能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突出了培訓的針對性,著力提升農民工的就業層次,受到熱烈歡迎。
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農民工總量為22978萬人,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單一、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原因,他們的就業面臨著特殊困難。必須給農民工更多的關懷、支持和鼓勵,切實幫助他們解決求職就業中遇到的種種難題。
穩定企業就業。企業是經濟活動和吸納就業的主體。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過程中,國家實施「五緩四減三補兩協商」等措施,引導企業盡量不裁員、少減員。要保持援企穩崗政策的連續性,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在崗農民工就業崗位。大力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服務業發展,增強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能力。發揮政府投資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對穩定就業的導向作用,盡可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強化就業服務。組織實施「春風行動」等各種農民工就業服務活動,加強用工信息搜集和發布工作,推進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台,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進一步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服務信息網路建設,做好城市和縣鄉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間的信息對接,及時為農民工提供有效崗位信息。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提高就業服務水平。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及時舉辦招聘會,為農民工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擇業機會。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監測系統,完善統計和調查制度,提高對人力資源配置的預測和反應能力。 加強技能培訓。要根據企業用工急需和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信息,組織開展上門、對口培訓和崗前培訓,實現培訓和上崗就業無縫對接。根據農民工意願,分級分類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中短期實用技能培訓、崗位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各類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農民工創業就業能力。強化企業責任,用人單位要結合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組織農民工參加崗位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
優化創業環境。要將農民工納入創業政策扶持范圍,在用地、收費、信息、工商登記、納稅服務等方面,降低創業門檻,給予農民工創業更大的支持。推行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等,開辟農民工創業「綠色通道」。組織開展創業培訓,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薦、開業指導、後續支持等創業服務。做好農民工創業的金融服務工作,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產品支持力度,提供符合農民工創業特點的金融產品。農民工創業屬於政府貼息的項目要按照規定給予財政貼息,幫助其解決創業資金困難。
加強權益保護。依法規范農民工的勞動關系,指導、幫助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及時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違法行為,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深入開展工傷保險全覆蓋行動,推進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加強職業病防治和農民工健康服務,落實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移接續辦法。

●怎樣幫扶困難人員就業?
5月13日,由天津市殘聯等單位舉辦的「攜手助殘就業,改善殘疾人生活」殘疾人專場招聘會拉開帷幕。財務會計、工程師、廣告設計、軟體編程師、車工、鉗工……170多個用人單位提供的1500多個就業崗位,靜候殘疾人求職者的挑選。近年來,天津市每年都為殘疾人舉辦多場專場招聘會,為許多殘疾人朋友打開了就業的新天地,找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在我國龐大的就業大軍中,有一個自身條件較差、非常渴望工作崗位而又很難實現就業和創業的群體,被稱為就業困難人員。這一群體,主要包括以「4050」人員為主的大齡失業人員、殘疾人、低保對象、「零就業家庭人員」等。
解決好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幫助他們找到或重新找到工作崗位,有助於改善他們的生活,解決民生問題中的「短板」,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任務。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必須進一步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的扶持力度。
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要引導各類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對於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簽訂勞動合同並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在相應期限內給予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補貼等優惠政策。推進城市環保、綠化、衛生、治安、交通、便民服務等公益性崗位開發。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安置符合崗位要求的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強化就業援助和服務。要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中設立專門為就業困難人員服務的綜合服務窗口,免費提供勞動保障、政策咨詢、職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針對就業困難人員的特點和需求,集中開展上門服務和「一對一」精細化援助。進一步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落實鼓勵就業困難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政策,鼓勵他們立足實際、各展所長,多渠道就業和創業,並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
「我們要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廣大勞動者各盡所能、各得其所。」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作出的庄嚴承諾。我們深信,隨著各項促進就業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實施,各類群體就業難的問題必將得到進一步緩解,社會就業總量和結構更加均衡、就業環境更加完善、就業保障更加健全、就業質量更加良好的就業局面也一定會逐步成型。

⑺ 關於法制主題的手抄報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成長。我國青少年教育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較低的。但近年來由於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率日漸突出,給社會、家庭和個人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對實現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為此,我們對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現狀、特點、成因進行了調查,對如何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一、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特點及成因

(一)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不容樂觀,可以用「數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個詞來概括。從數量上看,全國約2.5億學生,其中違法犯罪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總數的萬分之六。大城市更高,達到萬分之二十點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達70%左右;從危害性看,由於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單純,易於沖動,不計後果,其犯罪危害極大。如建國以來,紹興縣第一起綁票案作案者陳鐵江(當時17歲),因經常逃學,與社會上一幫游手好閑的人混在一起,染上賭博和玩游戲機,為弄錢以綁票索要錢物2萬余元,並將9歲男孩殺死,給社會造成了很大危害;從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強,其犯罪行為、手段相互傳播,結幫成伙,同一類案例在某一地區迅速蔓延開來,重復發生。團伙犯罪愈演愈烈,像紹興前幾年也有結幫搞派團伙作案的,如「東街幫」、「城南幫」等。

(二)當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點有:①犯罪呈低齡化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齡為16歲,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齡已降低到14-15歲。②社會閑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違法犯罪青少年多數是輟學生、失學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務工的青年農民等。他們大多閑散在社會,無所事事,極易發生違法犯罪行為。③在校學生作案逐年遞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約占青少年作案人數的18-22%。④犯罪的類型復雜,他們或敲詐勒索,或盜竊搶劫,或聚眾斗毆,或殘害親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計算機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環境方面等客觀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觀因素;從主觀上看青少年正是長身體、長知識,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思想認識上漸趨成熟,敏感好奇,富於想像,喜歡模仿,但辨別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極易受不良影響而導致違法犯罪;從客觀方面原因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學校、家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許多影響青少年成長的新情況、新問題,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誤,學校教育的偏差和社會上各種不良或腐敗風氣的影響等,都會使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題目自己改

⑻ 法治在線的法治熱點

法治在線》欄目,它是中國法治熱點的晴雨表。從節目版塊上看,《法治在線》給自己設置了難題。「第一現場」的理念應該是直播新聞或動態消息等節目類型所追求的,作為日播的專題節目,要達到這樣的理念談何容易,尤其是法治新聞事件,並不是每天都有重大和熱點題材可供挖掘。因此,這就給選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選題上,選題是不可預測的,它盡量追求突發事件,讓觀眾看到社會法治的過程,體會法理和法治精神的存在,甚至感受到節目中蘊涵著的人文關懷。設置這樣的難題其實是在追求一種節目的標高,也是營造品牌節目的策略。從2003年5月1日開播至今,人們逐漸熟悉了《法治在線》的節目定位,以至於形成相當程度的信賴感,就是有關於法治的重大熱點事件,觀眾首先鎖定《法治在線》欄目,它提供了比新聞報道更為深廣的新聞背景,也提供了現場感很強的畫面。該欄目曾經第一時間獨家專題報道的「貪官王懷忠」案、「劉涌再審案」、「馬家爵」案、「楊新海案」、「西安寶馬彩票案」、「余振東外逃案」等重大法治案件對於人們形成收視心理定勢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些重大的熱點法治案件的專題報道,該欄目無形中給觀眾「偷渡」了這樣一個潛意識——但凡社會重大熱點法治事件,《法治在線》必播無疑。因此,在節目的播出與收視之間形成了一種張力,構成了某種期待,觀眾的收視興趣往往會較為持久地停留在該欄目。

熱點內容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交通事故 發布:2024-11-02 18:25:53 瀏覽:624
首封法院和 發布:2024-11-02 17:42:10 瀏覽:937
法規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4-11-02 17:35:33 瀏覽:82
法院勞務派遣書記員 發布:2024-11-02 17:14:59 瀏覽:226
首次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2 16:38:50 瀏覽:426
康德道德判斷 發布:2024-11-02 16:28:19 瀏覽:273
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中規定 發布:2024-11-02 15:23:30 瀏覽:553
廣東順創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02 14:29:09 瀏覽:108
台灣同志婚姻法2017 發布:2024-11-02 13:44:51 瀏覽:127
初級經濟法關於試用期的規定 發布:2024-11-02 13:35:31 瀏覽: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