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講抱怨

道德經講抱怨

發布時間: 2022-05-14 16:50:06

A.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和老子的」以德

歷來我們對於「以德報怨」這個成語的理解是:老子主張「以德報怨」,而孔子則和老子唱反調,主張「以直抱怨、以德報德」.真的是如此嗎?這真是千古的誤解.我們先研究一下這些文字的出處.老子之言出於《道德經》,老子:「大小多少(指仇恨),報怨以德.」孔子之言則出於《論語》,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其實,論語中孔子之言,並未提及「以德報怨」語出老子,所以孔子並非反對老子.但是,孔子所理解的「以德報怨」是以仁德回報仇怨,也正是我們一般的理解,的確和老子所說的「以德報怨」在意義上有很大的區別.孔子不贊成「以德(仁德)報怨」,所以說要「以直(公正)報怨,以德(仁德)報德(恩德).」

老子學說為「法自然」,即遵循宇宙本體之原則來觀察人生.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誤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奧離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義不同.老子於《道德經》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並非一般認知的「仁義道德」.所以,老子說的「以德報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來回報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要義是「萬物平等」,正和孔子以「公平、正直來回報仇怨」的意義相通而且並不抵觸.老子和孔子都不是慈善家,都不會主張「以德(仁德)報怨」.老子更認為「大道廢,才有仁義的產生.」而大道之下是「萬物平等」,同時也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世界,老子當然不會主張「以德(仁德)報怨」.

B. 以德報怨,什麼意思,出自哪裡好像原先說的不是這個意思,記不清了。。。

以德報怨
解釋
德:恩惠。怨:仇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用法
偏正式結構;褒義詞;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
隱惡揚善;不念舊惡
反義詞
以怨報德;忘恩負義;恩將仇報
易錯點
以德報怨,「報」易寫作「抱」—「以德抱怨」

成語出處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六十三章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成語辨析
以德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報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一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後,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德行與恩惠來對待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直」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見的,相對來說,我更願意取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解釋,把「直」解釋成對等的東西,此種解釋也頗與辭典相合(存在爭議,古代漢語詞典中無上文所說意象,但無法肯定李零教授的說法是對是錯,根據詞典,可能的意象是「公正合理」,如是非曲直,理直氣壯,耿直等)。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明一向被認為是謙遜堅忍的,同樣是被人欺負,西方的帶頭大哥耶穌在聖經里就叫囂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小弟們!別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別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來!而東方呢?佛家的精神領袖釋迦牟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而且他可不是說說而已的,鷹要吃小動物,佛說,它也是生命,你為什麼要殺它呢?鷹說:如果我不吃它,我自己就會餓死。佛想了想:說,你說的對,他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就偉大得有點近乎BT了。說完了國外的幾位大領導,再回到中國,孔老宗師的這句話為什麼會被別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心思,無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吧,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殘暴,我們要「以德報怨」,地主剝削,我們要「以德報怨」,八國聯軍都打到北京了,還是要「以德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稱臣,要想盡一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就是沒想過反抗。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里,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惡習,如果孔子這句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曲解成這樣子,我們中國人會養成這樣一種懦弱的思維慣性嗎?有人說西方人的骨子裡本性是狼性,而東方人的骨子裡的本性是羊性,這里如月影倒想問問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了這樣?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那麼一個任人魚肉的印象嗎? 比如中日甲午海戰後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正是因為中國在彈丸之國日本面前的不堪一擊。
如月影同學在 以上總結的非常好,不過我在此要更正如月影一個錯誤,「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出自《聖經-舊約》,不是耶穌說的(耶穌是在《新約》才出現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在舊約多次出現,如《聖經·舊約·申命記》的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為在埃及做奴隸的以色列人的領袖。他發布法令:"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而在《新約》中有這樣的記載:耶穌教導門徒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不可推辭。 可見,如果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強加到耶穌頭上,同樣是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就像我們誤解了孔子一樣……
這里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等於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復,也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一個論辯。他說,別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麼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南懷瑾語不知道准不準確呢?參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聖無常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意思是「對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對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人人同善同德」,應該可以引申為「對我有恩的人,我用付出去回報他:對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自己的恩德去感化他」。
《老子》第七十九章亦有類似說法,「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意思是如果用德來對待別人的怨,那又怎麼能夠行善事呢?這是對現實的一種真實反映,很多人沒有那種海納百川的氣魄。可見在對待德怨的問題上,儒、道兩家還是有相同之處的。
上文引文是存在爭議的,「報怨以德」無法肯定是出自七十九章還是六十三章。
出自七十九章的版本是「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焉(或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大小多少」(大小多少出自六十三章,後接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上文翻譯:和解大的怨恨,必然還有殘余的怨恨,怎麼能算是妥善呢?因此,聖人執借據卻不逼索於人。有德者就象執借據而不逼索一樣,施德不求報,得理能讓人。無德者就象收稅人一樣嚴厲刻薄。
出自六十三章的版本是「和大怨,必有餘怨,焉(或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意思是不論大小多少,都應報怨以德)。
可見前後意思差別之大,所以,對儒道兩家對待此問題的相同之處應持保留意見,依靠讀者自己判斷對錯。

C. 報怨以德的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D. 《道德經》中:和大怨,必有餘怨,「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如何解釋

釋義: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妥善的辦法呢?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人。

(4)道德經講抱怨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二、賞析

本章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會構怨於民。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道德經》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形成諸多成語、格言、座右銘。其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准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

E. 請解釋一下,孔子思想中的「以直報怨」與老子思想中的「以德報怨」,兩者對比,如何呢

歷來我們對於「以德報怨」這個成語的理解是:老子主張「以德報怨」,而孔子則和老子唱反調,主張「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真的是如此嗎?這真是千古的誤解。我們先研究一下這些文字的出處。 老子之言出於《道德經》,老子:「大小多少(指仇恨),報怨以德。」孔子之言則出於《論語》,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其實,論語中孔子之言,並未提及「以德報怨」語出老子,所以孔子並非反對老子。但是,孔子所理解的「以德報怨」是以仁德回報仇怨,也正是我們一般的理解,的確和老子所說的「以德報怨」在意義上有很大的區別。孔子不贊成「以德(仁德)報怨」,所以說要「以直(公正)報怨,以德(仁德)報德(恩德)。」 老子學說為「法自然」,即遵循宇宙本體之原則來觀察人生。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誤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奧離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義不同。老子於《道德經》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並非一般認知的「仁義道德」。所以,老子說的「以德報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來回報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要義是「萬物平等」,正和孔子以「公平、正直來回報仇怨」的意義相通而且並不抵觸。 老子和孔子都不是慈善家,都不會主張「以德(仁德)報怨」。老子更認為「大道廢,才有仁義的產生。」而大道之下是「萬物平等」,同時也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世界,老子當然不會主張「以德(仁德)報怨」。

F. 《道德經》如何來到「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道德經》如何來到「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答:我們要邁向高等心靈!「學道」就是要邁向高等心靈。高等心靈就是沒事,大化小、小化無;有是非,變成沒是非。所有的事情都是朝向越來越單純化。不是消極悲觀,而是從根本去解決,朝向沒事、少事,大家越來越快樂。但這裡面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核心:您有沒有開發出那個「道之心」,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如果你有學到這一種高等心靈品質,你應用到一切處都會是這樣去做的。你看:「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在這個世間我們會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遇到很多的恩怨、批評、批判、是是非非、攻擊。有的是惡意攻擊,有的是因為不了解,有的是為我們好的一些批評、批判。當然,為我們好的我們一樣要感恩回饋。

那些對我們傷害、包括惡意攻擊的,像這方面,一般人的處理方式是:「你對我怎麼樣,我就以牙還牙,甚至要報復,然後比之前你給我的要更多、更厲害給你。給你顏色瞧瞧,讓你知道我的厲害、不是好欺負的!」一般人會是這樣的處理方式。但是你可以擺平得了一時,會不會累積恩恩怨怨?那這些恩怨會沒完沒了!

你要在是非裡面,包括認為自己是正義之師、正人君子,然後要替天行道!這樣一直在那裡挑剔別人、講別人的是是非非,沒完沒了的。不管你再怎麼認為自己是正義之師、正人君子,那都是沒完沒了地在是非不斷的世界裡面糾纏、輪回啊!

要根本地解決,最輕松、最好的方式就是老子跟我們講的:「為無為,事無事。」具體要怎麼做?「報怨以德」!別人傷害我們、攻擊批評我們、對我們不好,沒關系!原諒別人。「以德報怨」,這就是處理的方式。你是想越處理越復雜、恩怨不斷?還是越處理越單純、把恩怨是非化解?到我們這里就變成為祥和、寧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原則,大家要學會。

除了我們個人之外,我們要擴及到社會,包括全人類。尤其整個人類互相能夠來到「以德報怨」,這個世界真的各種沖突、對立都會大大減少,世界真的會朝向和平、和諧。

G. 以德抱怨,真的是孔子提倡的精神嗎

有感於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最近到朋友處閑聊,他向我推薦一本叫《於丹「論語」心得》的書,說實話,我總覺得孔老夫子迂腐的很,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深受其思想的毒害,再加上自感沒有哲學頭腦,無法領悟這么高深的學問,因此本人對此書不甚感興趣,奈何禁不住朋友一再推薦,只好拿來一閱。不想,信手翻來,感覺還不錯,作者用了許多故事把「論語」講的通俗易懂,於是,我便仔細的把它讀了一遍。
孔老二的思想確實博大精深,以前,談起孔子多有些誤解,只知道他講什麼仁愛、忠孝等為封建王朝服務的東西,這次讀來卻發現孔子的哲學的的確確蘊藏了有益的處世哲理,尤其是他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思想讓我感觸良多,他不提倡「以德報怨」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孔子提倡寬恕與仁慈,但寬恕與仁慈也是有限度的。總體來說,孔子的上述思想就是體現了「恕」與「仁」,這個思想也具有兩面性,用好了可以使人知書達理、心胸開闊,用不好反而會使人變得迂腐,中國古代的帝王們正是使用了愚民政策來維護他們的王權統制。我們今天重新審視孔子的思想具有現實的意義,從個人來講,「恕」與「仁」是一種胸懷,它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在同朋友、同事的交往中、在工作上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這就需要我們掌握分寸、以理服人、更要得理讓人,要懂得修身養性、尊重別人、謙和禮讓,要心胸寬廣,不論遇到多大的挫折我們都應該用平和的心態來面對,該放下的放下,不要讓它影響今後的生活,這樣,我們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上才會過得更加和諧、完美。從一個國家來講,「恕」與「仁」是一種治國的理念,現在我們已進入21世紀,國家正在飛速發展,但在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尤其是對現在弱勢群體大家的關注不夠、腐敗問題嚴重等等,假如我們的地方領導都做到孔子的「恕」與「仁」,那麼,弱勢群體將會得到足夠的關懷、腐敗問題將會被唾棄,國家自然就會更加和諧發展,這就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前面我們說過,孔子提倡寬恕與仁慈,但寬恕與仁慈也是有限度的,他不提倡以德報怨,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在建設精神文明的同時,必須採取有效的法制措施,對那些害於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行為和政策一律加以破除並堅決打擊,這樣才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國家才會長治久安。說到這個「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思想,在當前的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和處理兩岸關系問題上更具有現實的意義,特別是在處理兩岸關系問題上,長期以來,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在處理兩岸關系的過程中,一直都以「以德報怨」的思想來對待台灣的一切,這本來體現了我們的大度和寬廣的胸懷,但一味的忍讓卻促使台獨分子越來越猖狂,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思想內涵,我們把它當作一面鏡子,在對待新形勢下的台灣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分清誰是真正的台灣同胞,誰是阻礙兩岸統一的敵對分子,對於那些頑固的台獨分子要絲毫不留情面。我們必須看到,當前的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我們的領導人正是採用了孔子的「恕」與「仁」的思想來與各個不同的國家進行交往,這一政策是符合我們的實際利益的,要知道,我們的國家目前還不夠強大,在建設國家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想盡一切辦法來提高自己的實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與一些有爭議有矛盾的國家提倡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的原因所在,等到我們的國家真正強大的那一天,我堅信,那所有本應屬於我們的東西遲早會拿回來的。作為我們個人,要保持冷靜而清醒的頭腦,不要因一時的頭腦發熱而作出有損國家利益的行為,用自己的行動踏踏實實的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
捫心自問,我們都是一些平凡的人,要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並達到他那樣的境界是難以做到的,但孔子講「君子要訥於言、敏於行」,如果我們每個人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凈化自己的靈魂,用寬廣的胸懷和謙和的態度來對待別人,遇事多思考,那麼,即使你成不了君子,也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

H. 老子曰:「報怨以德。」此之謂也。現代文的意思是

抱怨以德就是以德抱怨。
意思是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對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對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人人同善同德。
引申為對我有恩的人,我用付出去回報他:對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自己的恩德去感化他。

熱點內容
首次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2 16:38:50 瀏覽:426
康德道德判斷 發布:2024-11-02 16:28:19 瀏覽:273
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中規定 發布:2024-11-02 15:23:30 瀏覽:553
廣東順創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02 14:29:09 瀏覽:108
台灣同志婚姻法2017 發布:2024-11-02 13:44:51 瀏覽:127
初級經濟法關於試用期的規定 發布:2024-11-02 13:35:31 瀏覽:928
葯師管理與法規歷年真題 發布:2024-11-02 13:35:30 瀏覽:254
國歌法規定 發布:2024-11-02 13:14:54 瀏覽:850
2015年張翔民法 發布:2024-11-02 13:07:46 瀏覽:396
東奧中級經濟法第二章 發布:2024-11-02 12:31:58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