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企業建設
『壹』 分析我國加強法制建設對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影響
高度重視並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這是因為:
第一,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些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必須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
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這是中國幾千年來政治史上的一次巨大歷史性飛躍。這個歷史事實,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加強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依法充分行使自己的各項民主權利。這是改革和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這個事實,也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階層結構出現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和願望也日益多樣化。在這樣的新形勢下,為了更好地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協調、兼顧各方面群眾的具體利益,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必須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目標。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都離不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時間還不很長,要建立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任務相當艱巨,需要我們作出長期的努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規律,堅定不移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使之呈現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
第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對於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設,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國家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不斷發展,社會實現全面進步。這些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作為上層建築總體上是與我國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加強制度建設。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關繫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民主是法制的基礎,法制是民主的保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必須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黨的十五大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治理國家的經驗,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縱觀當今世界,各種勢力的矛盾和較量錯綜復雜,既發生在經濟領域,也發生在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冷戰結束後,我們與西方敵對勢力在民主、人權、民族、宗教等問題上的斗爭,說到底,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斗爭。只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好了,我們才能更有力地抵制西方敵對勢力的政治滲透。建國前,毛澤東同志在同黃炎培先生談話時就提出,民主是保證我們黨不腐敗、跳出舊政權興亡周期率的根本途徑。我們要始終堅定不移地發展民主。但必須明確,我們要發展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而不是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一方面,我們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另一方面,我們在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時,要堅決抵制西方敵對勢力的政治滲透,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這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
第三,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而在我們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重要歷史使命,也是全黨全社會面臨的共同任務。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和明確要求,包括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維護社會穩定。我們要在黨的領導下,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把各項任務和要求落實到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及各項社會事業的決策和管理中去,落實到各項制度和實際工作中去,落實到廣大人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的實踐中去,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這些任務相當艱巨,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就要求,一切國家機關、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法辦事,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全體公民都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自覺履行法定義務,依靠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各級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全面提高依法決策、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和能力。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發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重點是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政府立法工作;繼續推進司法行政體制改革,維護司法公正。
『貳』 「十三五」期間,法治企業建設面臨的企業內部需求環境主要是什麼( )。
「十三五」期間,法治企業建設面臨的企業內部需求環境主要是什麼(答案:AB )。
『叄』 淺談如何建設企業法治文化
(一)在樹立法治文化理念上取得新進展
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牢固確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在深入開展普法工作及法治文化建設中,要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教育,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用它來指導法治文化建設實踐。
二是要強化服務群眾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法治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導人,以法治實踐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終達到提高人的法律素質,確立法治精神意識。
(二)在法治文化培育陣地上要有新進展
一是要發揮電視專欄的普及作用。電視等大眾媒體是面向百姓進行宣傳最有效、最節約社會成本的方式,可快捷地傳播法律知識,提供法律服務。群眾接受信息最快的方式和渠道更多的不是在課堂里,而是在網路上、電視里、報紙雜志上。
二是發揮法制書刊的引導作用。法治文化具有先導作用,唯有能夠滿足領導幹部依法決策的需求、公務員依法行政的需求、青少年學生提高人文素質的需求、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防範法律風險的需求、農民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的需求及流動人口依法維權的需求,才能有效增強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
(三)在法治文化建設長效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一是要完善組織領導責任機制。推進法治文化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依託法治建設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對法治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要盡早研究制訂關於進一步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相關實施意見,以構建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框架。
二是要建立經費保障機制。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有必要的經費保障。在政府加大經費投入的基礎上,還應採用財政支持與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保障法治文化建設所需費用。要積極鼓勵運用社會化、市場化辦法籌集法治文化活動經費,將法治文化宣傳過程自然生成的各種產業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起來。
『肆』 如何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深入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一、堅持科學立法,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領域、新情況、新特點,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及時制定、修改、完善各項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
二、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法治國家對政府行政活動的基本要求。深入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恰當行使自由裁量權,正確使用相關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損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盡可能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應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五是要求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六是要求權責統一。通過科學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規定和配置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和責任,保持責任與權力的對應;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切實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三、堅持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發揮著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保障社會成員合法權益,建立和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等重要作用。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對於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要堅持司法公正。嚴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同時理性地權衡案件所關涉的各種社會利益,妥善把握和處理好案件所關涉的各種關系,對各類案件作出正確處理,對各種糾紛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實現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資源,不斷完善司法程序,切實改進司法作風,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全面提升司法活動的效率,有效應對社會生活中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
要樹立司法權威。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要切實做到公正、高效、廉潔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會要依照憲法的規定,尊重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尊重司法機關作出的生效裁決。
四、堅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社會成員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社會基礎: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每一個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模範帶頭遵守法律;每一個社會成員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必須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的合法權利與自由,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運用法律規定或法律允許的方式與手段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要廣泛深入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五、強化監督制約,構建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社會主義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權之治」。要從法律上構建起「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以道德制約權力」的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以保證執政黨的權力和立法、執法、司法等各種權力的設置和行使始終不偏離我國民主政治的正確軌道。要圍繞權力運行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完善各種權力的配置,統籌發揮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人民法院對於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專門監督機關的監督以及行政機關自我約束與監督的作用,擴大公民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有序參與,強化人民群眾對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廣泛監督,同時重視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要從法律上規范各種監督行為,不斷提升監督的科學性、合理性,建設性和實效性。
『伍』 對建設法治中國三點建議
市場自由、市場秩序和法制建設的缺位
在我看來,自由和秩序是中國法制建設的一個永恆主題。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我們知道,無論對於一個社會,或者是對於一個市場來說,法制建設的目標就是要解決自由和秩序的問題。
自由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同樣如果我們的市場經濟沒有自由的話,就失去前進的動力。記得我第一次到德國去,了解到德國有一個《反卡特爾法》(《反壟斷法》),當時覺得很奇怪,因為馬列主義教給我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那麼帝國主義怎麼不保護壟斷,還要反壟斷呢?我就問德國同行,他們說,道理很簡單,西方的市場經濟,核心的動力就是自由競爭,如果沒有競爭,就沒有前進的動力,所以無論是國家壟斷也好,私人壟斷也好,只要違背自由競爭的原則,一律都要反對。我們提倡的最重要的規律,就是競爭自由,這是最根本的原則。
秩序則是一個關乎安全的問題。我們生活的社會,如果人身沒有安全保障,市場沒有安全保障,那就意味著脫離了法制建設的根本目標。因此我覺得,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就是兩個保障,一個是保障自由,一個是保障秩序。這應該是很重要的兩個准則。
從我國的狀況來看,應該說我們在市場自由和市場秩序建設方面,均存在欠缺。這和西方國家不太一樣。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建基於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學,經歷了成熟的自由競爭的歷程,所以當後來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人們發現自由過度了,於是出現了凱恩斯主義,出現了國家調控市場的手段。但是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從計劃經濟轉過來的,原是自由缺乏,也可以說,我們的市場一開始就面臨著雙重缺乏:第一種缺乏就是,沒有西方那種發達的成熟的市場自由,或者說我們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原始積累中的暴發戶式的自由;另外一種缺乏就是,我們的市場並不是全面開放的,很多交易活動還處在國家嚴格控制下。在美國經濟危機出現的時候,中國人有點沾沾自喜,認為我們之所以避免了金融危機,是因為幸虧我們沒有搞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其實,如果我們要是按照成熟的市場經濟標准來衡量的話,我們還是一個很不發達的市場經濟,如期貨、期權,及我們剛剛起步的股指期貨,都是在國家嚴格控制下的市場交易。所以有人說中國的市場經濟,大概也只是一個電動自行車時代的市場經濟,或者是剛剛發展為小汽車時代的市場經濟,我們還沒有進人比較發達的市場經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保障市場自由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
但是相比之下,我們在市場秩序建設方面欠缺更多。可以說,我們國家在相當一段長時間之內,注意到了市場自由方面的立法,但是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市場秩序方面的立法。我們現在包括合同法、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等在內的一些法律,在市場秩序方面的立法還比較欠缺。市場秩序的欠缺突出表現在信用欠缺方面。最近很多媒體刊登了中國18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被停牌或者摘牌的丑聞,[1]表明我們的企業中存在的虛假現象和誠信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我記得當時談到企業上市,都用包裝這個詞。所謂包裝上市,就是把企業本來虧損的部分篡改成盈利,這明顯是一種欺騙的行為。我們在美國上市的部分企業,更是下大力氣在包裝上市上,甚至連美國的會計公司都感覺很為難,如果不給中國公司包裝上市,那就沒有市場,如果要有自己的市場,就必須冒違反商業道德的風險。所以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可以說,做假賬在中國的企業界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難怪朱銘基同志為國家會計學院題寫的校訓是「不做假賬」,當時人們都覺得很驚訝。以此直截了當的白活「不做假賬」作為國家會計學院的校訓,恰恰說明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
企業失信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來,如偽劣產品、欺詐行為橫行,在中國市場上成為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但是中國的市場秩序的表現在世界很靠後。中國市場經濟混亂的情況給中國丟了很大的臉,包括上文說到的18家上市公司在美國被停牌和摘牌,中國的商品在世界上的信譽蒙受損失。現在當然好一些了,但是這些問題依然很嚴重,函待解決。
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法制建設所要解決的目標,一個是給市場充分的自由,一個是給市場安穩的秩序。如果這兩個目標沒有做到,就表明我們的法制建設,離我們所要實現的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
毋庸置疑,自由和秩序是一個矛盾的兩面。如果我們過分強調自由,沒有秩序,那就會缺乏安穩的保障;反過來如果我們過分強調了秩序,忽略了自由,也會形成一個有了秩序,但是沒有自由,沒有動力,沒有活力的局面。在自由和秩序這一對矛盾裡面,應該說自由主要是通過私法來保障的。
我們知道,法律上分成公法和私法兩個方面,雖然現在有些人認為公法和私法界限已經相對弱化了,但是基本的劃分仍然存在。私法講的是私法自治,在私法領域,應該由當事人自己來作主,決定自己的權利如何行使。而市場秩序就涉及到公法的范疇了,公法的范疇就含有管理和強制的概念。舉例來說,我們國家剛開始起草的《信託法》包含了私法的內容,也包含了公法的內容,也就是說釗言托法》草稿不僅包括了信託各個方面的權利和義務,信託財產的地位,還要包括信託公司怎麼成立,信託業怎麼管理,信託的風險怎麼迴避等問題。可是後來我們在制訂過程中發現,作為私法的《信託法》比較好寫,但是涉及到信託業的管理的公法就比較復雜。所以當初幫助我們制定召言托法》的日本專家,主張應該將《信託法》中的私法和公法分開寫。我們不得不接受日本專家的建議。最後,《信託法》起草的時候,由於信託的公法拿不出來,所以我們出台了純私法性質的《信託法》。但是問題也出來了,不久前在一次信託業研討會上,大家深深感到,信託產業光有私法還不行,雖然有國務院的一些命令、一些規定,但是沒有公法,就沒有辦法保障信託業安全的實施。所以從這點來說,立法的時候很重要的是一個配套。我們立了《信託法》,但是我們沒有《信託業法》,也沒有《稅法》。信託業怎麼上稅?沒有規定,也沒有規定國家設立信託公司的要求,信託公司設立有哪些條件?它的保證金在運轉的過程中怎麼能夠保證安全?這些都沒有。
應該說,一個國家從側重市場自由到市場自由與秩序並重這個局面的形成,要經歷三個階段。最早的階段主要是通過《民法》保障市場的自由,但是同時也捎帶講講市場秩序的問題。隨便舉買賣關系為例。過去的時候也有欺詐,但是最早的時候,對待欺詐的辦法是採取一個原則,就是讓買者小合,誰買東西誰要小心,如果認為對方欺騙你,是因為你不了解買賣的規則。但是後來逐漸發現這個規則不對了,不能僅僅要求買者小合,還需要追究賣者的欺詐行為,所以規定了對於欺詐的一些措施。德國《民法典》裡面有個帝王條款,比如誠信就是《合同法》裡面的帝王條款,買賣雙方訂合同,首先要根據誠信原則,不誠信怎麼行?這些應該基本上是在民事規范裡面解決的。
第二個階段,解決在《商法》裡面出現的新問題。我們拿最典型的《證券法》為例,《證券法》是解決商事規則裡面最重要的法律。但是我們把《證券法》寫在商法裡面,而台灣地區的法律,把它列在行政規范裡面,這是一個公法范疇。因為在《證券法》裡面,不僅要保證證券交易雙方的自由,而且還要解決交易過程中的欺詐行為,防止交易過程中的欺詐。我們後來的商法裡面,很多採用了這樣的辦法來解決。
最後一個階段,應該說是經濟法的體系出現了。以美國為例,美國1890年通過了《榭爾曼法》,該法就是以反壟斷著稱,本來兩個企業合並是企業自己的事情,但是現在就不行了,如果兩家很大的企業相互兼並,就會損害別人,因為侵吞了過多的市場份額,會把別人的市場擠掉。所以在這一點上,法律要做特殊的規定。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作為經濟法出現的《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傾銷法》,還包括《反欺詐》等等這樣的法律。
『陸』 企業法治文化建設工作介紹怎樣寫
隨著企業間的競爭不斷加劇,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對象之一,建立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下面企業老闆們需要從三個方面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
一、虛擬文化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典型產物就是虛擬,就是與信息緊密掛鉤的高智能性知識密集型產品和產業。
企業經營的虛擬化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利用高信息技術手段,在全球范圍內通過軟性操作系統整合優勢資源,既增加企業運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工業經濟時代常規運行中的硬設施投入,從而降低了企業運行成本;
其二,只需要保持對市場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發設計能力,而不必將自己的主要精力耗費在低價值產出和常規的普通工業生產中,後者完全可以通過國際分工體系由訂貨或合營方式來完成。由此可見,企業虛擬文化的要旨在於具有靈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應、高效輸出等素質。虛擬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創造消費、「購買消費」。這里,時間是商品,文化的差異是商品,品味是商品。(相關文章推薦: 企業文化落地難的三種表現 家族企業文化的建設方法)二、創新文化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強化,並升華成一種社會主題。由於企業文化的獨特性將越來越表現為企業差別化戰略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變成了企業的生命源泉,在劇烈變動的時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傳統游戲規則,敢於大膽創新,不畏風險的人,敢改變游戲規則的人,也就是在思維模式上能迅速改變的人。對知識經濟來說,「明天意味著重大事件」,所以企業自上而下,每個毛孔都必須充滿著創新,通過自身主體創新確定性來對付明天的不確定性。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創新文化涵蓋了產品、管理、服務和市場等各個方面,成為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主導文化。
三、速度文化知識經濟中的現代企業已沒有決策大小的問題,只有速度快慢的問題。這個世界上充滿著變化,「一個公司的成敗取決於其適應變化的能力」。這就意味著「速度就是一切」。傳統競爭因素的重要性在不斷減弱,而新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時間競爭。在確定了戰略目標、明確了市場定位以後,企業的經營活動就要圍繞市場營銷組合策略迅速展開。企業在營銷產品時應考慮該產品能否滿足客戶的需求、是否安全便利,同時要拓展有效的營銷渠道,提高營銷效率。美國思科系統公司信奉的企業信條是:「在未來的商場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
『柒』 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什麼
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力。
行政權力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靠特版定的強制手段,為有效執行國家意志而依據憲法原則對全社會進行管理的一種能力。
一般說來,權力是根據行使者的目的去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其內容包括主體、客體、目的、作用和結果等方面。按照性質,權力可以劃分為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社會權力等等。
(7)法治企業建設擴展閱讀:
行政權力的特徵
1、單方面性
從行政權力行使主體的意志來看,行政權力具有單方面性。行權政權力的行使目的是為了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因此,作為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代表的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中一般不必徵得相對方的同意。
2、不可處分性
從行政權力行使的自由度來看,行政權力具有不可處分性。行政權力既是一種權力,表現為一種可以支配或迫使他人服從的力量,同時也是一種職責,表現為行政機關必須履行的義務和必須完成的任務。
3、廣泛性
從行政權力行使的客體來看,行政權力具有范圍上的廣泛性。傳統的行政權力行使的范圍也許只涉及治安、稅務、外交、軍事等為數有限的事務,但是現代行政權力行使的范圍卻極為廣泛。
『捌』 如何加強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以基層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為重點,圍繞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定和完善法規規章,健全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各項辦事公開制度,改進工作機制,依靠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二是堅持科學民主決策。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堅持把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作為政府決策的基本准則。
三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加大法治政府建設力度。抓好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監督檢查工作,推進依法行政和執政為民。加強政府立法工作,重點是發展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加強社會管理、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立法。創新政府立法工作機制,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方法,進一步提高政府法制建設質量。
四是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圍繞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結合行政管理體制及其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把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權力運行過程作為政務公開的內容,方便群眾監督。健全對行政權力監督的體制機制,推行行政問責制度,抓緊建立政府績效評估制度。進一步加強行政監督。
五是完善司法行政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認真總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從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和影響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入手,完善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等制度。
『玖』 公司年度法制建設工作總結
主要寫一下工作內容,取得的成績,以及不足,最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轉載: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檢查、總評價、總分析、總研究,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總結與計劃是相輔相成的,要以計劃為依據,制定計劃總是在個人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對工作的主客觀條件、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工作的環境和基礎等進行分析。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中心。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什麼性質的,怎樣產生的,都應講清楚。
3.經驗和教訓。做過一件事,總會有經驗和教訓。為便於今後的工作,須對以往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
今後的打算。根據今後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吸取前一時期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明確努力方向,提出改進措施等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不誇大,缺點不縮小,更不能弄虛作假。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總結是寫給人看的,條理不清,人們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達不到總結的目的。
3.要剪裁得體,詳略適宜。材料有本質的,有現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去蕪存精。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該詳的要詳,該略的要略。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