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基礎立法人

基礎立法人

發布時間: 2022-05-15 14:53:40

Ⅰ 中國立法的詳細流程

中國立法的詳細流程:
(一)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二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法律規定上述兩類主體可以直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在實踐中,屬於全國人大立法許可權范圍的基本法律的制定,一般都是在全國人大舉行會議之前,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過常委會審議後,再提請大會審議。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對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立法法明確規定,向全國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
2.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委員長會議、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委會提出。二是常委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委會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二)法律草案的形成過程
法律案是指依法享有提案權的機關或個人向立法機關提出的關於制定、修改、廢止某項法律的議案。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資料。其中,法律草案文本是法律案中最重要的內容,它以條文的形式體現立法目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法律草案,是立法工作的基礎性環節。
根據中央國家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的實踐,法律草案的形成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立項,作出立法決策。自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每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五年立法規劃,每年還制定年度立法計劃。通過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將需要制定法律的項目列入規劃和計劃,並列明提出法律草案的大致時間。立項是作出立法決策的重要形式。五年立法規劃經反復討論、徵求意見後報中央批准實施。如果沒有列入規劃和計劃,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和論證,認為需要制定法律的,也可以作出立法決策,組織起草。在作出立法決策時,應當初步明確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立法目的,立法應當把握的主要原則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建立起草班子,開展起草工作。立法列項後,根據提出法律案的時間要求,承擔起草任務的機關或部門即著手起草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建立或指定專門的起草人員,組成固定或相對固定的起草工作班子。起草班子一般由來自於與立法事項有關的領導、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組成。
3.進行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是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的重要方面。調查研究的形式包括召開各種座談會、專題研討會、到基層調查、收集各方面的資料等。調查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對立法事項的規定;二是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和做法;三是立法事項的理論研究情況;四是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五是實際工作部門、專家學者對立法事項的意見和建議等。
4.形成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立法目的,並按照邏輯結構擬出法律框架以及對主要問題的意見,確立起草思路。確定法律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是草擬法律條文的前提和基礎。為了使法律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基本可行,有時還要在一定范圍徵求意見和進行論證,並報起草機關的領導審定,以確保起草工作建立在良好的基礎上。
5.起草條文。確定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後,在研究明確法意的基礎上,著手起草法條,即運用立法技術,科學地表達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出來的法律草案,最初一般稱「試擬稿」,供在一定范圍內研究討論。「試擬稿」經起草部門或單位初步討論同意,有的報送有關主管機關批准同意後,形成為「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發各方面徵求意見。對於起草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復雜和敏感的問題,起草班子還要及時向上級請示報告,以作出正確決策和判斷。
6.徵求各方面意見。「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形成後,通常廣泛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印發有關方面書面徵求意見,二是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徵求意見。
7.形成送審稿並對送審稿進行審查。徵求意見稿經反復討論修改後,形成送審稿,報提案機關討論通過。形成送審稿前,起草單位通常要就法律草案中的重大問題,向上級機關請示報告或正式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提案機關不同,對送審稿的審查程序也有所不同。比如,由國務院部門起草的法律案,在送審稿形成之後、國務院決定提出議案之前,先交國務院法制辦審查修改。經國務院法制辦審查修改,協調各方面的意見後,報國務院決定。軍隊各總部起草的法律案,報中央軍委決定前,交中央軍委法制局審查修改。
8.由提案機關討論決定,形成正式的法律案。國務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央軍委提出法律案,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審判委員會或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和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提出法律案,分別由委員長會議或專門委員會討論通過。提出的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資料,如修改現行法律的議案,一般附有修改前後的條文對照表。
(三)法律案的審議
審議法律案,是立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過程,實質是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程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以便代表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二是在大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三是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全國人大審議法律案,一般經過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委會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大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委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大下次會議審議決定。這種情況,實踐中曾發生過幾次。比如,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審議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後,由於代表對村民委員會的性質等重大問題有較大不同意見,會議決定原則通過該草案,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憲法關於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規定,參照大會審議中代表提出的意見,進一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審議修改後予以頒布試行。據此,1987年11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對草案進行審議修改後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
2.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程序。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常委會會議舉行的7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委會組成人員,以便常委會組成人員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二是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由提案人委託的人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及法律草案的主要內容作出說明;三是常委會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在此基礎上,必要時可以召開聯組會議進行審議;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常委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其他各方面的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常委會提出審議意見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3.關於三審制。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般實行三審制,即一個法律案一般應當經過三次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才能交付表決。實踐證明,實行三審制,對於充分發揚民主,保證常委會組成人員有充分的時間對法律案進行深入審議,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立法法又規定了三種例外情況:一是,如果各方面對法律案的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二是,對屬於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如果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三是,如果法律案經常委會三次會議審議後,仍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由委員長會議提出,經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同意,可以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根據立法法規定和實踐做法,三次審議之間的主要分工是:
一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草案進行初步審議。一審著重審議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法律的框架結構是否合理等問題。
二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委員會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稱「二次審議稿」)進行全面、深入的審議。二審重點審議法律草案二次審議稿對若干主要問題的規定是否合適、可行。
三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委員會提出的新的法律草案修改稿(稱「三次審議稿」)再次進行深入的審議。三審的審議重點是,各方面提出的對法律草案中若干主要問題的意見是否得到妥善解決,對沒有採納的意見是否有充分、合理的解釋和說明。根據常委會的分組審議意見,法律委員會在當次會議中再次召開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必要的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交分組會議作最後的審議。如果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建議表決稿沒有大的不同意見,則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以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過半數通過。
4.關於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制度。在立法過程中,除了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參加審議討論、提出意見外,還要廣泛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是我國立法工作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和基本經驗。立法法總結實踐經驗,對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制度,作出了比較全面的規定。主要包括: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等幾種制度。
書面徵求意見和座談會簡便易行,可以根據法律草案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確定書面徵求意見和參加座談會的機關、組織和專家,便於對有關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因此是我國立法實踐中最經常運用的兩種方式。
論證會,是就法律草案中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問題,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從科學性、可行性角度進行研究,提出論證意見。論證會制度主要是解決立法的科學性問題,論證意見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對立法具有重要影響。為了保證論證意見的客觀、公正,舉辦單位在邀請論證會參加人員時.應當使持各種不同意見的專家都有代表參加,發表意見。論證結論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由同意論證結論的人員簽署,並附少數人的不同意見及其理由,以供立法機關作出全面判斷。
聽證會,是面向社會公開舉行聽取意見會的一種方式。聽證會的主要特點:一是公開、透明。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內容一般事先向社會公布,如果公民有意願出席聽證會發表意見,可以報名參加。聽證會一般公開舉行,允許公眾旁聽和新聞媒體采訪、報道。但如果公開舉行會損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則可以不公開舉行。二是充分、客觀。聽證會的組織者應當在報名參加聽證會的公民中選擇各種不同意見的代表參加聽證會,以使各種不同意見都得到比較充分的反映和表達。三是程序性強。聽證會參加人員往往比較多,為了使參加人員都有平等的機會發表意見,也為了提高聽證會效率,聽證會一般都要制定聽證規則,對聽證會的發言順序、發言時間、會場紀律等作出規定,以保證聽證會有秩序地進行。聽證會結束後,應當將聽證記錄整理成聽證報告書,提交常委會作為參閱資料。
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是立法發揚民主的又一重要方式。對於一些重要的法律案,特別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案,除採取以上幾種方式徵求意見外,還採取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的方式,公開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先後向社會公布了憲法修改草案、民法通則草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婚姻法修改草案等十多部法律草案,公開徵求各方面的意見,收到了很好效果。
(四)法律案的表決
列人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團進行審議,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會進行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所謂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是指實有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不是指代表名額或常委會組成人員名額,也不是指到會的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所謂過半數,是指贊成票超過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半數,贊成票剛好是半數,不是過半數。
(五)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後,及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所謂標准文本,就是凡發現各種法律文本之間不一致的,均以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以維護法制統一,保證法律的正確貫徹實施。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立法基礎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立法基礎是(A、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而制定的法律。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作為一部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社會關系的重要法律,相信從公布施行以後,對於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將會發揮其重要作用。老年人不僅增強了自身法律保護的意識,還會從各個層面提高生活質量與幸福滿意度。



(2)基礎立法人擴展閱讀:

贍養人應當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強迫老年人居住或者遷居條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侵佔,不得擅自改變產權關系或者租賃關系。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贍養人有維修的義務。

老年人對個人的財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不得以竊取、騙取、強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財產權益。

老年人有依法繼承父母、配偶、子女或者其他親屬遺產的權利,有接受贈與的權利。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侵佔、搶奪、轉移、隱匿或者損毀應當由老年人繼承或者接受贈與的財產。

Ⅲ 我國普通法律立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普通法律立法的基礎規定見於憲法及立法法。
《憲法》第六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普通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
《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Ⅳ 現代立法的基礎

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
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內容突出地體現為:一切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都應當有法的根據,立法活動的絕大多數環節都依法運行,社會組織或成員以立法主體的身份進行活動,其行為應當以法為規范,行使法定職權,履行法定職責。在立法需要遵循的法的根據中,憲法是最高規格的根據。堅持立法的法治原則,就要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立法制度,為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為立法活動的進行,提供法的根據。特別要有關於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立法運作程序、立法與政黨、與政府、與司法的關系和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的關系等方面的健全而具體的法律制度。
3、民主原則

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其主要理由在於:首先,這是實現人民主權所必需。中國是人民主權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的主體,國家活動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特別是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權利。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用立法的形式充分反映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讓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真實的主人,正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其次,這也是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觀規律所必需。要使所立的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就要使人民成為立法的主人。要使所立的法正確反映客觀規律,就要注意總結實踐經驗,因為法要符合客觀規律,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中介來實現,而人民群眾正是實踐的主體,讓最有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主人、參與立法,便能有效地反映客觀規律。如果只由少數人閉門造法,這種法即使「很完備」,也難以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客觀規律。再次,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也是對立法實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濫用立法職權、個人獨斷或不盡立法職守所必需。可見,中國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是現代立法的普遍規律和中國國情的雙重要求。
遵循立法的民主原則,也需要把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同中國國情吻合起來。首先需要從國情出發,健全較為完備的民主立法制度。在立法許可權劃分和立法權行使方面,既要注意保障全部立法權歸於人民,又要注意在初級階段由於人民的政治覺悟、文化水平、管理國家的能力和國家的經濟實力、交通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尚不能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權,只能將立法權委託給人民代表或有關主體代為行使。其次,要根據國情,在觀念和制度的結合上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中國是封建專制的遺毒極深的國家,過去沒有民主傳統,缺乏公民權利意識。因而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應當注意以立法的形式反對封建特權和專制,不允許任何個人、組織和國家機關侵犯人民的合法權益,特別要注意用立法肯定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第三,在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方面,應當注意使立法面向社會公眾,使公眾能有效參與和監督立法。立法所反映的意志和利益應當客觀,把各方面的矛盾、問題、意見都擺出來,多方徵求意見,集思廣益,在高度民主的基礎上盡可能把正確的意見集中起來,使立法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第四,也要注意民主與集中相結合。在立法的本質、內容和目的上,所立的法要反映經過集中的人民共同意志,即立法不是反映人民的所有意志,而是反映經過選擇的有必要提升為國家意志的人民共同意志。在立法權方面,要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其他法不得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在立法過程中,既要保障群眾能有效地參與立法,也要加強專門機關的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專門機關、專家和其他有關人員的作用。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中國有著悠久的成文法傳統,積累了豐富的立法經驗。但這種經驗中的主要成分,是統治者運用立法的方式治國安邦維護家天下的經驗,其中堪稱科學立法的因素並不算突出。而且,在人治當道的情形下,即便有一些科學立法的經驗、理論和知識,也難以受到重視,更難以使其上升到制度層面而在立法實踐中得以貫徹。最近二十年來,關於立法的科學化問題,在有關立法學者的著述中已引為注意,但立法實踐中對立法的科學化問題,殊少有人看重。這種狀況不能不從負面嚴重影響到立法的質量,使大量的法律、法規難以成為良法,難以在生活中獲取好的實效。轉變這種狀況,提升立法質量,更多地產生良法和更多地減少惡法、笨法,從一個重要的側面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亟待重視科學立法,亟待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中國立法的科學原則。
立法遵循科學原則,首先需要實現立法觀念的科學化。要把立法當科學看待,以科學的立法觀念影響立法,消除似是而非貽誤立法的所謂新潮觀念和過時觀念。構造立法藍圖,做出立法決策,採取立法措施,應當自覺運用科學理論來指導。對立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教訓,應當給予科學解答和理論總結。立法實踐主要是摸索的實踐、試驗的實踐而不是自覺的實踐,立法經常付出沉重代價、高額學費,這種狀況必須改變。第二,需要從制度上解決問題。要建立科學的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和立法運行體制。整個立法制度應當合乎社會和立法發展規律,合乎國情和民情,合適、合理、完善。立法主體應當由高素質的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員組成。第三,更具直接意義的,是要解決方法、策略和其他技術問題。從方法說,立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和注重理論指導相結合,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相結合,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時變動性相結合,總結借鑒和科學預見相結合,中國特色和國際大勢相結合。從策略說,要正確處理立法的超前、滯後和同步的關系;要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來確定立法指標;要盡可能選擇最佳的立法形式、內容和最佳的法案起草者;要顧及全局並做到全面、系統,同時還要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各個項目的先後順序。從其他要求說,要注意各種法之間的縱向、橫向關系的協調一致,法的內部結構的協調一致;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所立的法要能為人接受,寬嚴適度易於為人遵守;還要特別注意避免和消除立法中的混亂等弊病。

Ⅳ 法律人具備哪些特點

法律人具備以下特點:
一是,要有廣博深厚的法律知識素養。深厚的法律知識素養包括三個層次:良好的法律理論素養;良好的部門法知識素養;熟練的法律實踐經驗。法律實踐經驗是對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也是對具備的法律知識素養的檢驗,它是法律人法律知識素養的有機的組成部分。

二是,要有明辨審慎的法律判斷能力。法律活動的本質是一種對事實和法律的兩個方面的判斷活動,就是運用法律判斷事實,通過事實適用法律。法律實踐作為正義之事,法律尤其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惟有如此,才能日漸接近正義,維護正義,伸張正義。

三是,要有理性嚴謹的法律思維技巧。法律的思維不同於日常思維的基本特點是,法律是理性嚴謹的邏輯,而日常生活思維則理性與情感並重。

四是,要有公正嚴明的法律道德操守。法律乃正義的化身,法學乃正義之學。法律人必須具有正義的品德、公平的心態、嚴明的操守,這是保證法律公正得以實現的基礎,沒有這樣的道德基礎,法律就會成為不良利益主體為惡的工具。

五是,要有以人為本的法律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中心考察一切法律活動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法律的制度設計乃至程序展開都應當貫「人」的標准,而不是某些抽象的「概念」或者西方的「學說」;同時法律人也應當把「為了人的發現」和「一切為了人」的「現世」精神和最起碼的人文關懷注入到自身的法律實踐過程中,始終把當事人的利益放在重要的法律實踐位置上,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與利益。

Ⅵ 基本法律由誰頒布

是由國務院頒布的
我也是的啊,分手已經一年了,但還是會經常想起他。

有時候會想,如果兩個人沒有分手該有多好,或者當時的自己處事成熟一些,是不是兩個人就會是不同的結局。

可是,這個世界最確定的就是沒有如果。開弓沒有回頭箭,世上沒有後悔葯。

我們都是很驕傲的人,都在這個地步了,怕是怎麼也不會回頭的。回頭是不可能的,擰掉我的腦袋都不會回頭的。畢竟剛鬧矛盾的時候已經給了他台階,也說了不想要分手。可是他還是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啊。甚至兩個人都沒有提分手,從開始至最後,一直冷處理,冷暴力,再不相見。

可能女孩子的天性比較喜歡幻想吧,幻想他還愛著自己,可能還會回頭。但是理智一直告誡自己,一切的分手都是預謀已久,可能早就想要分手了,只是找了個契機提了出來,哦不,他沒有提出來,還想要我逼我提出來,為什麼壞人要由我來做呢?一個懦弱到分手都不敢提的人,還值得自己繼續愛著嗎。

其實,分手後也經歷了漫長的痛苦期,畢竟是第一次談戀愛,沒有經驗,不像他哦,經驗豐富。一個向來冷靜理智的淚點極高的天蠍都會在深夜痛哭。可是,那又怎樣呢,他不會回頭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我現在不再是你偏愛的了。我現在無比的慶幸,在他面前沒有流露出痛苦,保留了最後的尊嚴,既然分手不體面,就讓我在你眼裡走的體面一些吧。

你給我的傷害既定,已經發生的無法避免。我無數次希望可以回到過去,挽救兩個人的結局,可是我最終沒有超能力。之前說過兩個人分手不希望你過得好,畢竟我是高冷傲嬌的天蠍啊。剛分手時希望你不孕不育子孫滿堂,後面感覺這樣子有點惡毒哦,可是你真的傷害了我啊,應該也傷害了很多其他小姑娘吧。你是我的唯一,可是,我並不是你的唯一,二十幾分之一吧,以後會更多,我在你的人生篇幅中只佔了那麼小的一部分,可是你卻給了我那麼大的傷害,讓我一個高冷傲嬌沒心沒肺的人抑鬱了好久。所以,往後餘生,希望你過得不好,不論事業,生活或其他。不要怪我惡毒哦,畢竟真正愛過你,又怎麼能夠容忍你過的比我好。

你再也找不到像我這么漂亮這么可愛的小仙女了啊。嗯,就是這樣。

說來,我現在還在視奸你呢。天蠍喜歡視奸啊。我知道視奸也是一種感情投資,可是我真的控制不住啊。還是想要知道你過得怎麼樣,身邊有沒有其他小姐姐,有沒有談朋友,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要小朋友。從你的動態中推測你的蛛絲馬跡。甚至奢望你可以回頭找我,說愛我。之前想著我還年輕,30歲前結婚就好了,跟你分手後,才發現,其實我已經做好了和你結婚生小朋友過一輩子的打算。一輩子那麼長,我想要你陪在我身邊,抵抗世界的惡意,擁抱那麼多的溫暖。可是,你已經不要我了啊。只留我一個人在原地。

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吧。沒有愛情了,就好好工作吧。努力在這個陌生的大城市立足,沒有人可以依靠,就依靠自己吧,強大自身。

身邊也有其他男孩子追我,可是我不喜歡他們,我只喜歡你。記得你之前說過,讓別的女孩子放不下你,會有些得意。看,我成了被你攻略的一個,完全攻略。但我絕對不要成為你和朋友茶餘飯後的談資。所以保留自己最後的尊嚴,努力向前走吧,前方光明啊。

不希望你過的好啊,往事隨風,再愛也不回頭

Ⅶ 法律人應當具備哪些職業素養

法律人」是立法、司法、用法,使法之精神薪火傳承的「人」,這就要求他們除了專業素養之外,具備幾個基本品質:獨立思考的能力,合理懷疑的態度,維護正義的使命感。

清華大學的一位教授在某比賽的致辭中說:「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大法官、大律師。」所謂「大法官」「大律師」「法學家」就是對法律人這一概念的粗線條描繪,但不管怎麼描繪只能是粗線條的解釋這三個字。

對於立法者,當在社會道德和法理之間尋找切合點,尊重歷史,放眼發展,使法之功能延展到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對於司法者,如法官,則應秉承著正義的信念,保持客觀、理性、真實的態度,使法律的正義與現實的公平相印證。

對於一般法律執業人員,例如律師,則應當在維護法律正義的前提下,追求當事人利益的最大化。一言以蔽之,任何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的基本行為准則均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

(7)基礎立法人擴展閱讀:

價值標准

堅守社會正義是法律人培養的本質要求。正義作為社會普遍的價值標准,不僅具有一般的社會意義。對於法律來說,正義往往被當作法律最高的或根本的價值,更是具有長久而又深遠的影響。

在通常的情況下,許多法學家們都傾向於以正義的價值為出發點和歸宿來對待和評價法的體系或法律制度,在他們眼裡,法律是建立在正義基礎之上的,是由正義才延伸出法律,反過來,法律又維護和促進著正義的實現。

在一定的層面上,可以肯定地認為,正義與法律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內在的密切聯系,如果將正義視為法律的內在生命力,而法律則使這種正義的生命力得以物化為可感知的生命肌體。

因此,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政法院校必須把追求社會正義作為法律人培養的核心理念來對待,這不僅是一種法律專業主義的專業表現,不僅是一種正義守望者的職業要求,更是法律人所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精神信念。

因此,政法院校在教學工作中應切實做到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課堂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以多種形式弘揚社會正義,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社會正義的價值與作用,、。

促使學生以社會正義為內在精神動力來推進學習,在眾多學子走上工作崗位後,內化到他們在本職工作中將維護社會正義作為自己堅守的信念。

Ⅷ 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是什麼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一條開明宗義,指出它的立法意義和基礎: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即(一)保護消費者權益有利於鼓勵公平競爭,限制不正當競爭。(二)保護消費者權利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三)保護消費者權利有利於提高企業和全社會的經濟效益。
立法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條明確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在「消費者的權利」中又明確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受尊重權等,在「經營者的義務」中也明確了經營者經營當誠實信用的一些具體義務,在「法律責任」的規定中,更規定了經營者違反此原則的處罰措施。‍

Ⅸ 請問如何成為當代中國法律人

寫這樣的文字,是出於一種情緒:很多大名鼎鼎的法律圈內人,他們徒有其表,不管他們有多大的名聲和多富的金錢,他們沽名釣譽,他們更巧取豪奪。這些人,我可以列出一個名單來。但情緒歸情緒,仔細思量,我覺得我也有必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認識和思路,並同時表達自己的一些感受。從另一個角度講,我也有資格給好些人作導師了,給他們講一講如何作一個當代中國法律人。
做當代中國法律人,需要有堅實的知識基礎。這里的知識不僅僅包括法學知識,還包括對傳統文化,現代社會的知識,甚至包括對未來社會的一些預見和判斷。這樣講也許是空洞,但從法學這一塊知識出發來觀察,也可以從中看出當代中國法律人的知識要求。
我國傳統社會中存在一些法律現象,但即使有歷史上的法家學派,歷朝也建立了各種各樣法律制度,我國卻應當被認為嚴重缺乏法治。中國歷史上,法律只是統治的工具,而統治的依據是政治。政治其實是很骯臟很卑鄙的權力斗爭和操弄,沒有法治的政治更是如此。沒有法治的開明政治也許會帶來一時的社會進步,卻最終會順著政治的庸俗化腐敗化而讓社會整體喪失理性,最終導致朝代的更替和新朝代對以前法律制度的廢除,又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於是就形成了我國歷史發展上的一個奇怪現象:我國雖然有很多年的人類文明文化,卻始終沒有留下多少嚴格意義的法律制度,當然就沒有了法治。沒有體現人類理性的法律制度遺產,相關的社會人際關系只留給了道德標准,只留下了所謂的儒家文人範式。
道德標准和文人範式是很主觀的東西,更是體現個性的東西,其中沒有了法治彰顯的理性標准下的對錯。即使某人的行事已經偏離理性理解的邊際,卻可以以個性偏好而得到合理解釋。即使已經侵害了他人權利,卻從道德倫理的同情感性得到不應當的縱容。社會大眾要譴責他,他卻在自己的圈子裡得到欣賞與同情,於是社會就在這樣的小圈子裡自娛自樂,沒有了整體的進步。從這點看,我國沒有從農業社會走出來進入到工業社會,沒有法治應當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以上對我國傳統社會中的法律現象的認識,這些認識並不能夠從中國文化本身出發就能夠看個清楚,相反,是對照了現代西方法治知識,才得以進行合適的反思。於是就不得不轉向深入到西方法治知識的研究。
中國傳統法律現象雖然沒有留下法治的根本性社會共識,但也有一些法律制度相當有價值,比如民事法律中的物的擔保的典當制度,又比如刑事法律中的親親相隱制度。這些法律現象的存在是研究中國傳統法律的價值所在,這些法律現象的意義,可與信託法律制度之於英國法律傳統的意義。不同之處在於中國的這些傳統法律制度沒有得到深入研究和現代化改造,觀念還在,但已經為立法忽視。
研究西方法治知識之前,還需要研究中國與西方法治的接觸。從近代開端的施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洋為中用,到後來的體用之學,最終形成西法東漸的趨勢,這是中國與西方法治交流的發展歷程。
當代中國處於這個歷程的什麼階段呢?我很高興也很不幸地告訴大家:代表理性之治的法治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國實現法治的趨勢勢不可擋!但是,在邁向光明前途的征程上,我們只是走過了第一個山頭,到達了一個平台區,這時可以繼續前進,也可能會後退,甚至可能因為出現政治丑惡與民眾性不理性而又被打入下一個新的惡性循環。
這就是說,我國當代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是走向法治更高階段的進步,還是因為政治丑惡或民眾性不理性而出現歷史往復?那麼接下來的結論就是:不進行向法治方向的改革努力,即使改良政治,或馴服民眾,出現歷史往復是必然。
由於我國傳統的法律基本不適應具有後發優勢迅速發展的中國現代社會,我國不能從傳統中尋找發展現代法治的制度資源。前面說的,就是做當代中國法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當代中國現實的相關知識。有了前述的知識基礎,才會轉向,轉而研究西方法治。這就是我認為做當代法律人的第二個方面的要求:堅實的西方法治知識。西方法治是一個很大的概念,現代西方國家實行的法律制度各各不同,但並不因為西方國家之間的不同而不能從中概括出法治的最基本知識。
法治首先是理性之治。理性應當是社會存在的最根本,任何東西,需要符合理性的要求。不符合理性的,那就是個人隨意,個人任意,甚至暴力沖動,任何社會都應當盡力避免不理性。經濟活動以營利為根本,但經濟活動必須以理性認識市場的需求供給變化,甚至市場的需求供給變化也以個體的理性經濟活動為前提基礎。政治活動以勝利為目的,但政治活動必須接受理性為其設定的規則底線,政治活動的不理性最終導致更加不理性的反對或反抗。人的其他活動應當遵守自由與個性的原則,這是人及人類得以發展的根本,但人的自由與個性的活動也得有一個邊際,而且這個邊際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變化,一個明顯的體現就是人的權利邊際的變化。一個人不得損害他人的利益,一個集團的人不得損害另一集團的人的利益,這里集團的人的說法雖然是相對於個體來說,但這里的集團的人的利益卻是一個政治性的概念,基本上是政治解決,但如前所講。政治解決這些利益時也需要有理性,當一個集團過度損害了另一集團的利益,得一時之逞或可,得永久的逞卻根本不可能。
法治以理性之治的名義,成為社會的最高准則。法律成為社會一切主體的一切活動的最高准則,根據法律對社會一切主體的一切活動進行評價,而且法律評價是最高和最終的評價。於是政黨,政府,公司,社會團體,個體,他們的活動必須遵守法律,他們作出的活動一旦有人提出異議時,就需要接受法律的評價。政治人物,法官的行為也是如此。為了保障法律評價作為社會的最高准則的公信力,就需要司法獨立並讓法官作為有專業訓練的人能夠獨立作出依法的判決。法治成為最高准則本身就包含了司法獨立的內容,沒有司法獨立,就沒有法治。
法治是理性之治,這樣深層的結論運用於相反方向就是:法治不能成為非理性的治,隨意的或暴力的治。這里的治包括權力集團的治,也包括個人的行事或判斷。那麼也可知,法治在個體理性,社會理性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後才能夠實現。個體有理性也許並不難,便現實中國的個體理性已經存在很多障礙,社會有理性卻相當困難。一個政權建立的基礎是否符合理性的要求,比如財產所有制,比如權力代表者的產生基礎和程序,比如權力者的管理,又比如個體的理性活動能不能在這個社會中得到理性對待和評判,這些是體現和要求社會理性的地方。個體不能充分享有自由,不能行使權利的社會,權力者的產生並不遵循理性的社會,權力者的管理並不遵循分而治之相互制衡的社會,我們很難說這是一個理性社會。
法治有了理性的基礎之後,還需要以理性建立符合理性要求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包括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概念這些元素。法治最終體現為建立在法律概念之上的法律規則。法律規則調整權利義務。這里講一講實體法律權利與形式法律權利。可以吹牛地說,這是我自己多年浸淫法學研習而產生總結一個法學知識認識。如言論自由的權利,這個權利應當普遍平等地為每一個人享有。言論自由是一個實體法律權利,這個實體法律權利在不同社會階段有不同的邊際范圍,比如封建專制時期評論國王可能不是當時的言論自由的一部分,現代社會也有法律認為在公眾場合宣揚宗教不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再比如政治人物的私生活這個問題,美國和法國的言論標准就不同。但平等地、普遍地享有相同的言論自由的這類形式法律權利的要求,比如法律上的平等、公開的權利,就是我所說的形式法律權利。這類形式法律權利只有實施程度的不同,而且很容易就考查出是否達到相關形式法律權利的要求。考查一個社會是否是法治社會,只要考察一下這類形式法律權利就很容易得出結論。一些深入研究法律的人都明白,法治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些人說在根本層次上,法治是形式法治。其實除了實體法律權利與形式法律權利這類並不為很多人知曉的提法之外,法學知識中有很多關於權利研究的劃分和提法。比如公法權利與私法權利,實體法權利與程序法權利,個人法律權利與團體法律權利。
江平前幾天在北大的講演中提到公法與私法的問題,公法權利與私法權利就是建立在公法私法的劃分之上。這就需要有關公法與私法的相關知識。公法與私法是羅馬法的提法,當時及之後的相當歷史時期,法律的對象是國家與個人,不包括公司及社會團體之類人的集合,涉及國家權力的法律就是公法,只涉及個人權利或個人之間關系的法律就是私法。公法私法的劃分就形成了分別適用於公法與私法的不同規則,比如公法關注國家權力對公共利益或社會利益上的作用,強調公法權力的行使應當得到規范,符合目的和程序。私法則強調意思自治,當事人之間平等。公法私法理論發展成熟於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特別是德國與法國。但是英美的普通法系卻沒有公法私法的劃分,他們沒有這種理論上的劃分,更強調法律的實證效用。現代社會,公法私法的理論劃分又因為人與人之間更加緊密的社會化聯系而出現了問題。比如關於某個行業規范管理的法律,特別是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這很難納入公法私法的劃分。這就是關於公法與私法的知識,需要系統學習研究,如果不用心,也許讀到法學博士也不能完全掌握這方面的知識。
這幾天賀衛方提出一個問題:逝者應不應當享有名譽權。那麼按照賀衛方的提法,又可以分出逝者法律權利與活人法律權利。當然,如果逝者不享有法律權利,這個分類就不成立。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切社會活動都以活著的人為中心,逝者只能是活人的活動受體,即支配對象,難道死還可以起來相對活動或反對?其實這種看法把人類動物化了,人類是有理性的,有規則的,逝者卻可能通過規則以及社會的理性繼續產生主動性的活動。比如遺囑的執行,又比如著作法中對人去世後若干內的著作權保護。
我給這個問題一個肯定的答案:逝者應當享有名譽權。首先需要解決主體問題,以及實現這個權利的法律主體。賦予逝者有這個民事權利,但逝者已逝,沒有民事行為能力,他如何主張?他通過他的繼承人主張。一個未成年人,他的民事權利可以通過他的監護人主張。一個逝者,他的名譽權利也可通過他的繼承人主張。如果沒有繼承人,則可由相關的享有了繼承權利人的主張。這里可看出,法律規定的繼承人范圍就很重要,幾代人內可繼承,繼承人主張保護逝者名譽權,就需要證明這個繼承關系。如果是法律規定的繼承代數之外的人,我稱為間接繼承人,他們是否又可以主張保護逝者,這又是一個法律選擇的問題。其次需要解決名譽權的范圍問題,對於存續著的人來說,普通個人與公眾人物的名譽權保護范圍不同,自然人與法人的名譽權保護范圍也不同。逝者的名譽權保護可能也需要為其確實不同的名譽權范圍,以及區分逝者中公眾人物與普通民眾的不同名譽范圍。
其實那些主張逝者應當沒有名譽權的人,你只需要舉示一個反證就可以說服他們:你們直接侮辱謾罵他等人離世的長輩大人即可驗證出來,看他等人還能否堅持逝者沒有名譽權。即使他等人無名譽至此,我想很多人也會出來路見不平。
當然,這里的應當享有名譽權利,與現實法律的權利保護是不同的。一個理論上的應當,一個就是現實的實際情況。一個法治不健全的社會,有些權利沒有法律保護,或是法律保護不力。
前面這一段講的法治本身的知識問題。只有通過廣泛深入的學習研究,對一個西方國家的法治進行研究,還對多個西方國家的法治進行比較研究,才可能形成堅實的法治知識。這一眼望過去,可以用學海無涯來容易。但是也不要有畏難情緒,情緒都是不理性的,用心研究,成為某個法學部門的專家還是可行的。
具備這些知識之後,還要回過頭來學習研究中國現行有行的法律。只有法學理論,沒有對現行法律的研究,只能是空頭高談闊論。甚至有些所謂的法學理論家,他們的理論根本就沒有結合任何一個相關的法律,他們的理論就更空頭了。他們就只好說著一些原則性的套話,舉一些隔空的孤例,對他們的理論進行一番空洞的誇大和扭曲。這種誇大或扭曲很符合普通民眾的口味和思維方式,贏得很多鼓掌當不奇怪。我國當代就有很多這兩類的所謂法學家。
有了對我國傳統法律知識的認識,有了我國西法東漸的知識,加上對西方主要法治國家的法律研究,加上對我國現行法律的研究,才可能具備了知識能力上的准備。當然,在有這些知識准備的同時,也應當養成了相關的法學研究和思考方法。形成這樣的知識和方法,也許已經很不容易,出來挑一挑那些沒有這樣儲備的人的錯誤,可以手到擒來。
但是要做一個當代中國法律人,更需要以下兩個方面的努力,一個是踐行,一個提升。
踐行一是以自己的知識能力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可以直接參與到具體事務的處理中。在踐行中更需要尊重自己作為法律人的基本底線:自己懂法,遵守法律。懂法並不容易,需要動用法學理論,研究現行法律,知道其中的實體邊際和形式程序。只有自己懂了,發出的聲音才會不出錯,並點出其中的具體關鍵。這里我特別強調具體關鍵,拒絕把一切問題都籠統地說成法律不健全,而應當指出在哪些地方如何不健全,又當如何健全。有一些人,自稱為法律人,即使他自主認為具備了知識儲備,卻不知道自己不懂法律,或沒有遵守法律。
那些不具備法律功底的人,即使他們成天講依法辦案,即使他們掌著權柄指示依法辦理,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辦理。於是依法成了當代中國社會最流行的空頭套話一個法律人,他的踐行范圍有大小,從參與案件到理論研究,從普法宣傳到立法活動。在當代中國,法治還不完善,政治權力還沒有納入法律規則的理性,踐行法治有時不得不採取一些政治斗爭的方法。這是我個人認為的一種斗爭方法了,但我認為採取政治斗爭的方法也要遵守法治精神為這些手段設定的底線。無論在什麼范圍活動,都應當踐行法治。否則,他不配成為法律人。比如搶奪同行業務的律師就不能算作法律人。
提升主要指理論方面的,比如針對理論上的完善,針對現實問題的法律分析並上升到理論高度。這就更難了。但事因能而可貴,能夠作出一點提升成效,當可稱為法學家。也許有人在現實中推動了法治的發展,但如果他們並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他們的推動不是以法學知識的要求而進行,至少他們的立法就沒有採用法學上的說服力。這是一個根本。其次也可以看到,作為社會制度的一部分,一時的推動可能會因為沒有法學功底而錯誤,而成為將來的阻礙。
能夠做出提升成果的人,當是法律人中的翹楚。講正面人物,我列出三位我認為傑出的中國法律人,他們依次是史尚寬、王澤鑒、梁彗星。其他有幾人可以歸入下一個層次,有些人的層次就更低了,甚至有很大部分人應當被排除在法律人圈子之外,他們只是自己宣稱為法律人而已!說了這么多的話,最後卻是要告誡非法律人: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標志就是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技術的進步表現為專業的細分,不同專業的分工與合作。法治以理性的高度需要成為社會的最高准則,法治本身也是社會分工合作的一個范疇。如果你們不是法律人,雖然從法律上我不能要求你們KEEP

Ⅹ 如何理解立法是基礎,執法是關鍵,監督是保障法律宣傳也很重要

意思是:人大是基礎,政府(包括公安局)、法院是關鍵,紀檢、檢察院是保障,宣傳部、司法局也很重要。

熱點內容
首次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2 16:38:50 瀏覽:426
康德道德判斷 發布:2024-11-02 16:28:19 瀏覽:273
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中規定 發布:2024-11-02 15:23:30 瀏覽:553
廣東順創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02 14:29:09 瀏覽:108
台灣同志婚姻法2017 發布:2024-11-02 13:44:51 瀏覽:127
初級經濟法關於試用期的規定 發布:2024-11-02 13:35:31 瀏覽:928
葯師管理與法規歷年真題 發布:2024-11-02 13:35:30 瀏覽:254
國歌法規定 發布:2024-11-02 13:14:54 瀏覽:850
2015年張翔民法 發布:2024-11-02 13:07:46 瀏覽:396
東奧中級經濟法第二章 發布:2024-11-02 12:31:58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