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法立法
『壹』 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
1、法律性質不同,反壟斷法是經濟行政法的一種,屬於公法范疇,而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知識產權法的一種,屬於私法范疇;
2、立法目的不同,反壟斷法調整的目的在於禁止限制競爭行為,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維護合法競爭的自由性,鼓促進經營者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反不正當競爭法調整的目的在於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規范合法競爭的市場秩序,維護合法競爭的公平性,鼓勵經營者積極參予市場的公平競爭,保護經營者的合法地位;
3、執法機關的不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反壟斷工作;
4、規制對象不同,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關注市場上企業間的相互競爭行為,目的是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反壟斷法關注的則是競爭者之間的協調行為,目的是防止市場上形成排除競爭或者嚴重限制競爭的局面;
5、所處地位不同,在反壟斷法的調整過程中,國家是以公權所有者的身份出現,在反不正當競爭法調整過程中,除了有關行政執法部門進行行政執法以外,國家只能以國有財產所有者的身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六條 經營者不得實施下列混淆行為,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
(一)擅自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
(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包括簡稱、字型大小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等)、姓名(包括筆名、藝名、譯名等);
(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域名主體部分、網站名稱、網頁等;
(四)其他足以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的混淆行為。
『貳』 簡述反壟斷的法理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反壟斷的法律基礎是自由、效率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是維護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充分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會整體福利、保護公共利益的功能。提高效率和消費者福利是保持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手段。
反壟斷是禁止壟斷和貿易限制的行為。它是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在公司營銷呈現壟斷或有壟斷趨勢時採取的一種干預手段。 19世紀末,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反壟斷已經成為各國監管的對象。所有國家都通過嚴格的立法來規范反壟斷。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也積極承擔了反壟斷的責任。
拓展資料:
一、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就寬頻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起反壟斷調查。如果屬實,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會被處以數億至數十億元的罰款。 2021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規劃(2021-2025年)》,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重點措施,將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案件審理,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適時制定相關司法解釋,明確規范各類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市場封鎖,促進公平競爭。妥善處理互聯網領域壟斷糾紛,完善平台經濟反壟斷裁判規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平台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政府在國內外對反壟斷也有不同的態度。對內提倡競爭的概念,很少對其利弊進行實證分析;對外,我們根據國家利益調整平衡競爭和壟斷的規模。 對壟斷的判斷有兩個視角:全球和局部。比如,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在中國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但在國際市場佔比不足5%;美國佔全球份額的20%以上,但在一個地方市場上並沒有實現絕對控制。從整體來看,中國電信還遠未實現壟斷,其規模需要持續增長才能與國際巨頭競爭;從本土來看,中國電信明顯處於壟斷地位,需要分離。發達國家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強調局部,忽視全局;中國政府從國家利益出發,兼並大型國有企業組建航母,這是全局的視角。
『叄』 美國反壟斷法的主要內容
美國的反壟斷法由三部法律組成,分別是1890年頒布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頒布的《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和《克萊頓法》。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是世界反壟斷法的開山鼻祖,主要內容是禁止壟斷協議和獨占行為,此後制定的另兩部法律則是對這一法律的補充和完善。《克萊頓法》的主要內容是限制集中、合並等行為。《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則增加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等內容。該法還建立了聯邦貿易委員會。
美國出台反壟斷法有其特定時代背景,主要是源於19世紀末的反托拉斯運動,其根本目的在於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市場競爭。根據美國反壟斷法,一旦企業被裁定有壟斷嫌疑,將可能面臨罰款、監禁、賠償、民事制裁、強制解散、拆分等多種懲罰。而且,由於美國實行懲罰性罰款,一旦企業被認定違犯反壟斷法,罰款金額將三倍於損害金額。
在具體司法操作上,美國奉行訴訟「多軌制」。其中,司法部可直接對涉嫌壟斷的企業提起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美國許多經典案例都是在司法部訴訟下得以完成的。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可以直接進行裁決或提起民事訴訟。此外,受損企業或普通消費者也可直接對涉嫌壟斷的企業提起民事訴訟,並要求三倍的損失賠償。
1890年的《謝爾曼法》是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反托拉斯法。當時,美國在工業革命熱潮中出現了托拉斯組織,比如美孚石油公司,已控制了全國90%的煉油業。大把撈錢的托拉斯遭到普遍反對,輿論要求政府採取行動,由此催生了《謝爾曼法》。1914年通過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實際上是《謝爾曼法》的修正案,對有關條款進行了修訂與說明;同年還出台了《聯邦貿易委員會法》。這三部法律三足鼎立,構成了美國反壟斷法律法規的主體。
在反托拉斯法制定之初,美國對壟斷的界定,主要根據企業規模和產品的市場份額來判斷。企業規模過大,產品在全國市場上佔有份額過大(如80%),就可能被判定是妨礙競爭和貿易的壟斷企業。在美國早期的幾個反托拉斯案例中,如1911年的美孚石油公司案和1983年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案,被告均是因為企業規模過大,妨礙或限制了競爭和貿易,而被判違反美國反托拉斯法並被分解公司的。
隨著美國自由競爭經濟的日益發展,企業規模也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企業兼並風潮和全球化勢頭的加強,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似乎不能再成為判定壟斷的指標。美國反托拉斯焦點也轉向濫用已形成的壟斷地位,非法進行不正當競爭。近年的美國政府狀告軟體業巨頭微軟公司的反壟斷訴訟,是表明這種轉變的典型案例。
1998年5月,美國司法部與20個州分別把微軟公司告上了法庭。這樁反托拉斯案的起因之一是「微軟將IE瀏覽器與視窗操作系統捆綁銷售」。原告認為,「捆綁銷售」是微軟在瀏覽器競爭中獲勝的原因,微軟公司因此被指控不公平地限制了競爭對手的瀏覽器軟體,如網景公司的NN瀏覽器軟體。原告認為,微軟公司濫用壟斷力量,進行了不正當競爭。
2000年,微軟公司被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區法院初審裁定違反《謝爾曼法》,並處罰微軟將其一分為二。後微軟提出上訴,美國司法部和微軟公司於2001年11月達成庭外和解協議,微軟得以免遭分解。
有學者指出,微軟案表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信息產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大企業所佔市場份額,及其客觀上形成的壟斷已無法遏止,如果企業不濫用這種壟斷地位和力量,也可相安無事。這說明美國的反壟斷矛頭,已轉向濫用壟斷地位與實力。
美國經濟學家認為,今後美國的反壟斷實踐,可能將聚焦保障公平競爭、推動技術創新,因為只有創新才能最終保障消費者福利,公平競爭則更有可能帶來創新。
1914年, 美國國會制定了第二部重要的反托拉斯立法《克萊頓反托拉斯法》,作為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補充。該法明確規定了17種非法壟斷行為,其中包括價格歧視、搭賣合同等。根據《克萊頓反托拉斯法》,以下行為均屬非法:
1、「可能在實質上削弱競爭或趨向於建立壟斷」的商業活動。
2、價格歧視,即同一種商品以不同價格賣給不同買主從而排擠競爭對手的行為。
3、搭賣合同,即廠商在供應一種主要貨物時堅持要買方必須同時購買搭賣品的行為。
4、在競爭性廠商之間建立連鎖董事會,即幾家從事州際商業的公司互任董事的行為。
5、在能夠導致削弱競爭後果的情況下購買和控制其他廠商的股票。
《克萊頓反托拉斯法》的主要目的是制止反競爭性的企業兼並以及資本和經濟力量的集中。關於非法兼並和合法兼並的確認原則是在該法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的。此外,由於工人運動的發展,它規定:工會及農民組織不受《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限制
『肆』 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
壟斷法的立法目
《反壟斷法》第1條的規定,即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 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伍』 求我國的反壟斷法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具體規定在反壟斷法第二三四五章中。
第二章 壟斷協議
第十三條 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三)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四)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五)聯合抵制交易;
(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本法所稱壟斷協議,是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
第十四條 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
(二)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三)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第十五條 經營者能夠證明所達成的協議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本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的規定:
(一)為改進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的;
(二)為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進效率,統一產品規格、標准或者實行專業化分工的;
(三)為提高中小經營者經營效率,增強中小經營者競爭力的;
(四)為實現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救災救助等社會公共利益的;
(五)因經濟不景氣,為緩解銷售量嚴重下降或者生產明顯過剩的;
(六)為保障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中的正當利益的;
(七)法律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
屬於前款第一項至第五項情形,不適用本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的,經營者還應當證明所達成的協議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並且能夠使消費者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
第十六條 行業協會不得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從事本章禁止的壟斷行為。
第三章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七條 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下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一)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
(二)沒有正當理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三)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
(四)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五)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六)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七)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本法所稱市場支配地位,是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
第十八條 認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下列因素:
(一)該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以及相關市場的競爭狀況;
(二)該經營者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
(三)該經營者的財力和技術條件;
(四)其他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
(五)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難易程度;
(六)與認定該經營者市場支配地位有關的其他因素。
第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一)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
(二)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十分之一的,不應當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有證據證明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應當認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第四章 經營者集中
第二十條 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經營者合並;
(二)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三)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第二十一條 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的申報標準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第二十二條 經營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
(一)參與集中的一個經營者擁有其他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的;
(二)參與集中的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被同一個未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擁有的。
二十八條 經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作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但是,經營者能夠證明該集中對競爭產生的有利影響明顯大於不利影響,或者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作出對經營者集中不予禁止的決定。
第二十九條 對不予禁止的經營者集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決定附加減少集中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的限制性條件。
第三十條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將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或者對經營者集中附加限制性條件的決定,及時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一條 對外資並購境內企業或者以其他方式參與經營者集中,涉及國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規定進行經營者集中審查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國家安全審查。
第五章 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第三十二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或者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
第三十三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實施下列行為,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的自由流通:
(一)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或者規定歧視性價格;
(二)對外地商品規定與本地同類商品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准,或者對外地商品採取重復檢驗、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三)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的行政許可,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四)設置關卡或者採取其他手段,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或者本地商品運出;
(五)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自由流通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四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以設定歧視性資質要求、評審標准或者不依法發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經營者參加本地的招標投標活動。
第三十五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採取與本地經營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
第三十六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強制經營者從事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
第三十七條 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
『陸』 《反壟斷法》中對壟斷是怎麼定義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拓展資料 :(一)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該法共八章,57條。
該法第1條規定了立法目的:「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可以看出,「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是其直接目的,「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是其根本目的。這樣理解使得反壟斷法與其功能最為相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聯系與區別清晰可辨。
(二)反壟斷法的調整對象和范圍
反壟斷法調整的主要是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因此必須對經營者作出定義。該法第1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而經營者之間的競爭,主要存在於相關市場之中。對相關市場,反壟斷法第12條第2款的定義為「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務(以下統稱商品)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
同時,結合我國實際,延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思路,反壟斷法將具有行政壟斷性質的反競爭行為納入調整范圍。如該法規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反壟斷法作為內國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從事的壟斷行為自不待言;但是考慮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活動(特別是大型企業的壟斷行為)的影響並不限於一國境內。為此,該法進一步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這一規定是在參考了許多國家的競爭法之後作出的、符合國際慣例的選擇。
(三)反壟斷法的基本原則
根據反壟斷法第一章總則的相關規定,我國反壟斷法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
1.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原則。反壟斷法的出台,使其與反不正當競爭法一同構築起我國競爭法體系的骨架,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規則。
2.保護經濟自由權與監管和調控相結合的原則。反壟斷法抑制壟斷並不消滅壟斷。它承認並保護經營者的經濟自由權,允許經營者通過公平競爭、自願聯合,依法實施集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同時為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而監管和調控經營者的反競爭(如壟斷協議、惡意並購、限制競爭等)行為。
『柒』 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則
1、立法目的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內益容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2、基本原則
(1)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原則。
(2)保護經濟自由權與監管和調控相結合的原則。
『捌』 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現狀
反壟斷法》背後的部門「卡位」
眾多行政部門對立法主導權「青睞」,根本動因是為了獲取法案執行權,進而獲得相應的機構設置權和財權
2005年初,一則有關三部委角力《反壟斷法》立法權,從而導致該法十年難產的報道,再度引發了外界對《反壟斷法》的關注。商務部相關負責人隨後進行了澄清,表示該法案經過商務部努力,已經上報國務院進行審議。
商務部的反應相當迅速,但在澄清說明中卻對另外兩個涉及角力的部委——國家工商總局、發改委——是否參與了立法隻字未提。這似乎更印證了人們的種種猜測。
誰是主導者
據本刊記者了解,早在1987年8月,國務院法制局就成立了《反壟斷法》起草小組,1988年就提出了《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暫行條例草案》。
1993年9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但《反壟斷法》卻未能出台。1994年《反壟斷法》被列入八屆人大的立法規劃。當時人大委託國家經貿委和國家工商總局兩部門起草該法案。此後,兩部委成立了工作小組,開始了法案的起草工作,一些法學專家也受到邀請加入其中。但是,這部法案卻遲遲沒能順利出世,以致該法案又相繼被九屆人大和十屆人大列入立法規劃。
2003年,國家經貿委在機構改革中被裁撤,經貿委有關反壟斷的立法工作轉交給了商務部。《反壟斷法》的起草也相應變成了商務部和國家工商總局的合作。
盡管存在延續十年之久的合作關系,但兩部委在如此長的時間沒能完成反壟斷法的起草工作,讓民間產生了有關兩部委間相互角力的猜測。
而這種猜測在2004年似乎明朗化了。當年3月,商務部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送審稿)》單獨提交了給國務院法制辦,而作為一直參與反壟斷法起草工作的國家工商總局卻並沒有出現在提交者名單之內——按照常規,如果屬於兩部門共同起草,則應當由雙方一起提交到國務院。
當年6月,商務部聯合國務院法制辦、監察部、財政部、交通部、稅務總局、質檢總局等七部門發出《關於清理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規定的通知》,要求各地對屬於排斥外地產品和服務、對本地產品和服務予以特殊保護的各種分割市場的規范性文件以及其它相關文件進行清理。當年11月8日,商務部等七部門又組成了聯合工作組開始到各地進行監督檢查。
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無論是發出《通知》還是聯合檢查,這樣一個涉及市場監管和反壟斷的活動,卻偏偏漏下了部門職責為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並一直進行反壟斷工作的國家工商總局。
及至2004年年末,發改委研究機構發布題為《當前經濟形勢及2005年的政策取向》的報告,呼籲「盡快制定和出台《反壟斷法》,從依法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價格監管等方面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管理」。此舉令圍繞《反壟斷法》立法權的角力更形復雜化。
主導權的含金量
民間評論普遍認為,眾多行政部門對立法主導權「青睞」,根本動因是為了獲取法案執行權,進而獲得相應的機構設置權和財權。而這一點在圍繞《反壟斷法》的角力中頗為明顯。
本刊記者從有關渠道了解到,在向國務院提交的《反壟斷法》草案中,商務部將反壟斷的執行權劃歸自身所有。但此舉卻並沒有得到國務院的首肯,同時也遭到其它部門的反對。而在2004年9月,商務部即成立了反壟斷調查辦公室。商務部對其職能的定位是「承擔有關反壟斷的國際交流、反壟斷立法及調查等相關工作」。盡管目前該機構還是虛置的狀態,但它的設立無疑是在為《反壟斷法》的執行而做的「熱身准備」。
發改委則在2003年通過了自己制定的《制止價格壟斷行為暫行規定》,規定中明確賦予發改委對價格壟斷行為的認定、處罰、解釋等權力。
在此一輪對執行權的「卡位戰」中,國家工商總局的表現相對較為低調,除了在2004年6月推出一份《在華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為表現及對策》的報告外,別無其它行動。
評論人士指出,這與工商部門擁有行政執法權的「天然」優勢地位不無關系。實際上,早在10年前,國家工商總局就在其公平貿易局下設了反壟斷處。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反壟斷處的第一條職責即是「參加《反壟斷法》的立法工作。研究擬定有關反壟斷的規章制度及具體措施、辦法。」
同時該處還負責「市場壟斷狀況的調研和動態分析,搜集、處理、分析反壟斷的數據資料」以及「協助辦理反壟斷案件的行政復議」等工作。
據本刊了解,工商總局從1999年開始,每年都要進行查處壟斷行為的專項執法行動,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執法經驗。從1995年到2004年,工商部門共查處行業壟斷6000多件,行政壟斷500多件。不但查處數量多,涉及的壟斷性行為的種類也非常豐富,涉及供水、供電、供暖、供氣、鐵路、電信、郵政、保險、商業銀行、煙草、石油、鹽業壟斷行業。同時還對經營者之間通過協議聯合劃分市場、統一價格等卡特爾行為進行了查處。
超越部門分割之途
長期研究反壟斷法、並參與草案制定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律所經濟法室主任王曉曄認為,為了避免部門分割減弱執法效力,應當設立一個獨立、權威的反壟斷執法機關。
王曉曄向本刊解釋說,《反壟斷法》與其他法律制度不同,它的任務不僅是要同大企業集團或者壟斷企業限制競爭的行為作斗爭,而且還要同政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的行為作斗爭,這就要求執法機關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和足夠大的權威性。
特別是行政性限制競爭的案件,往往有著盤根錯節的復雜關系,調查難度大,如果反壟斷法的主管機關沒有相當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它的審案工作就會受到其他行政部門的干擾和影響,不利於依法做出裁決。
一位長期從事工商執法工作的人士也向本刊表示,工商部門在查處壟斷行為時,的確會遇到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責任不明確、調查取證困難、處罰力度輕、行政干預多、執法權被肢解等諸多難點。「這些問題的解決最終要還是要依靠法制的完善。」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曙光教授認為,阻礙《反壟斷法》出台的難點不僅在於統一的反壟斷機構如何設置,同時也在於國有壟斷企業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企業擁有強大的博弈能力,同時各行政部門為了本部門的利益,也會「主動」維護本部門下屬企業的利益。這也使得反壟斷法出台的過程變得極為艱難。
2005年2月底,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2005年立法計劃中,《反壟斷法》又一次被列入立法計劃。
參考文獻:中國新聞周刊
『玖』 《反壟斷法》主要指的是什麼
我國的反壟斷法應具有停止壟斷,維持競爭和保護多重利益的基本立法目的,反壟斷法的制定始終遵循以下原則,國際性與地方性相結合的原則,概括與枚舉相結合的原則,程序與實體相結合的原則,維護國家經濟利益的原則,以及效率優先原則,具體而言,鼓勵公平競爭,依法集中注意力,提高市場競爭力,禁止濫用行政權力以及消除和限制競爭的原則。
盡管《反壟斷法》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但它仍有很大的解釋空間通過相關的執法實踐證明,通過及時有效地調查和懲罰壟斷行為,保護市場競爭最終將使消費者受益,這樣對於一些商人的權益都可以得到保護,而且也可以很好的控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