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深圳特區立法權的形成

深圳特區立法權的形成

發布時間: 2022-05-16 02:03:19

⑴ 深圳經濟特區為什麼能成功,是否有可復制的經驗

深圳經濟特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是由多方面因原因共同影響的,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優越性,全國人民艱苦奮斗的,根本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所以經濟特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以至於現在深圳發展為一個非常發達的城市,深圳作為一個經濟特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政府也極力的支持和關注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為祖國的進一步建設做出了相關的一些具體建設性內容。

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了解經濟特區發展取得的一些巨大成就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夠方便自己有一個更好的選擇性,全國各地都應該向經濟特區學習學習他們的一些發展情況和經濟要領,讓自己也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條件,而且對於深圳經濟特區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30年深圳經濟特區堅持銳意改革,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和創新理念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奇跡,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貢獻。所以深圳的發展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而且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

中央將一如既往的支持經濟特區的大膽嘗試,先行先試發揮作用,所以現在政府對於經濟特區的發展非常關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形成達到的基本路線,基本理論,基本綱領是完全重重正確的重要,做出新辦經濟特區的決策也是完全正確的。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是必須要經過一些具體改革創新的,所以深圳在發展的同時勇於改變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現在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經濟特區不僅應該繼續辦下去,而應該辦得更好,所以經濟特區在發展的同時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具體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有一個更好的指導方針。

主要原因是堅持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大力發揚了改革開放的開拓創新精神,特區人民艱苦奮斗,而且積極的進行生產,大力生產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而且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都是深圳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深圳經濟特區的不斷發展,說明了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的進步。源泉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所以要想讓中國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條件,要更好地讓這些經濟特區的建設有利於展示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有利於形成示範效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對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可以更好進行更好的詮釋。

(1)深圳特區立法權的形成擴展閱讀

深圳經濟特區位於深圳市南部,東起大鵬灣,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陽台山脈,南鄰香港,以深圳河為界。東西長49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實際可開發面積110平方公里。設有全長86公里的特區管理線。特區范圍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和鹽田區。

深圳經濟特區前身為原寶安縣的縣城,197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有6000萬元。1979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率先在蛇口開發了一平方公里的荒坡建立工業區,興辦了23家工廠,開通了國際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貨運碼頭。

其後又吸引外資興辦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化的工業小城。1980年8月,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利用3000萬元的銀行貸款與部分地方財政,參照「蛇口模式」在羅湖區0.8平方公里的區域興建金融、商業、旅遊住宅設施提供給外商,利用從中賺到的利潤繼續進行工業園區的基礎建設。

這種利用銀行貸款「滾雪球」式的發展為珠海、汕頭的起步建設提供了經驗。根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包括企業經營自主權、稅收、土地使用、外匯管理、產品銷售、出入境管理等。通過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和租賃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加速了經濟特區的迅猛發展。

自1979年創辦深圳經濟特區,至2002年止,實際利用外資315.18億美元。其中,1979~1989年10年間,深圳與世界3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客商簽訂協議6890多項,實際利用外資27億美元。至1999年20年間,共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深投資,累計投資項目2.36萬項,合同外資298.3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0.45億美元。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4479.15億元。

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2000年開始施行的立法法,繼續保留了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同時還授予經濟特區所在市以較大市立法權。隨著深圳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區內、外地方性法規的不一致,造成「一市兩法」現狀,給整個城市發展帶來諸多障礙。

《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下簡稱《方案》)2009年5月6日獲國務院批准通過後,深圳市高層正加緊研究該《方案》的3年分步落實規劃。其中2009年的改革重頭戲包括向中央申報將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市,即將原屬關外的寶安區、龍崗區和光明新區納入特區之內。如果獲得批准,深圳特區的總面積將由2009年的395平方公里擴容為1948平方公里。

⑵ 我國經濟特區建立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2)深圳特區立法權的形成擴展閱讀

深圳經濟特區位於深圳市南部,東起大鵬灣,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陽台山脈,南鄰香港,以深圳河為界。東西長49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實際可開發面積110平方公里。設有全長86公里的特區管理線。特區范圍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和鹽田區。

深圳經濟特區前身為原寶安縣的縣城,197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有6000萬元。1979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率先在蛇口開發了一平方公里的荒坡建立工業區,興辦了23家工廠,開通了國際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貨運碼頭。

其後又吸引外資興辦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化的工業小城。1980年8月,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利用3000萬元的銀行貸款與部分地方財政,參照「蛇口模式」在羅湖區0.8平方公里的區域興建金融、商業、旅遊住宅設施提供給外商,利用從中賺到的利潤繼續進行工業園區的基礎建設。

這種利用銀行貸款「滾雪球」式的發展為珠海、汕頭的起步建設提供了經驗。根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包括企業經營自主權、稅收、土地使用、外匯管理、產品銷售、出入境管理等。通過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和租賃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加速了經濟特區的迅猛發展。

自1979年創辦深圳經濟特區,至2002年止,實際利用外資315.18億美元。其中,1979~1989年10年間,深圳與世界3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客商簽訂協議6890多項,實際利用外資27億美元。

至1999年20年間,共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深投資,累計投資項目2.36萬項,合同外資298.3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0.45億美元。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4479.15億元。

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2000年開始施行的立法法,繼續保留了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同時還授予經濟特區所在市以較大市立法權。隨著深圳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區內、外地方性法規的不一致,造成「一市兩法」現狀,給整個城市發展帶來諸多障礙。

《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下簡稱《方案》)2009年5月6日獲國務院批准通過後,深圳市高層正加緊研究該《方案》的3年分步落實規劃。

其中2009年的改革重頭戲包括向中央申報將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市,即將原屬關外的寶安區、龍崗區和光明新區納入特區之內。如果獲得批准,深圳特區的總面積將由2009年的395平方公里擴容為1948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深圳經濟特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特區

⑶ 從《經濟生活》的角度,分析深圳經濟特區能夠創造「奇跡」的原因

自1978年中國的經濟政策確定了改革開放路線之後,經濟特區的設立可以說是首波重
大的經濟政策,而經濟特區也儼然是中國由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實驗室」,在1980年
核准成立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中,深圳地區由於得到政策的偏好與地理位置的優勢,短短十年
之內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其經濟成長的速度和程度在中國幾乎沒有地區可以與之相比.然而
當深圳特區完成市場經濟的階段性任務之後,政策優勢開始轉移至其他地區,因而此區的建
設進程逐漸緩和下來,經濟成就也相繼被其他經濟特區超越,由於區域發展過於快速,深圳
地區雖然曾經擁有傲人的發展成績,但也嘗到了發展的惡果.
邊區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因資源有限,遠離中央,故在發展的契機上,有其
局限性,因而造成國家力量在邊區發展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國家政策的施予,邊區
會依據特定的政策目標接收來自中央的行政資源,導致邊區發展受制於國家政策,而
有跳躍式的情況發生,中國經濟特區產生,就是一個標準的案例.
經濟特區在定義上是「國家在其領土范圍內劃出的,為外國投資者提供減免關
稅和勞動力 市場等優惠條件的一定區域.是一種對外開放 對內實行不同於國內其
他地區的管理方式並適當隔離的特殊經濟區域.」因此「經濟特區」
在區域的發展上,完全是受制於政策導引,而其中又以深圳特區為發展之最.
深圳特區座落於深圳市南側,東臨大鵬灣,西接珠江口,南為深圳河,北
傍梧桐山和羊台山,呈東西向狹長帶狀分布,自1980年成立以來,從昔日的廣東沿
海小鎮,逐步建設為百業俱興,高樓林立,工商,農牧,住宅,旅遊等綜合發展的新
興現代化城市人口超過700萬的大都市,發展歷程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第11屆三中全會,首度啟動經濟改革政策,鄧xp要求「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行.中央各部門要允
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試驗」因此「經濟特區」便是在這樣的政
策目標下產生,即利用開辟特別行政區域的方式,獨立於當時現行的法令規章,甚至
是意識型態(即在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資本主義活動),在中國先行試驗市場經濟體制,
於是1979年3月以原廣東省寶安縣改隸深圳市,1980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廣東深圳
與其他地區(珠海,汕頭和福建廈門),成立經濟特區.
深圳特區總面積為三二七.五平方公里,占深圳市總面積的六分之一,人口四
十七萬.(江季樺,1988),並於1983年耗資一億三千萬元人民幣,著手建立一條長
達84公里的第二國境線(簡稱二線)將深圳特區異於其他地區的管轄,
不論是投資,旅遊都可享受免稅或減稅的優待,但是在特區生產的貨物如要銷往中
國,則必須補辦完稅,檢驗等手續,才能通過「二線」,人員要從特區進入,亦要辦
理一般的入境手續藉此區隔特區管理與其他地方行政區的不同.
深圳特區的功能隨著發展的進程而有所調整,綜觀其發展過程,可以分成兩個
時期,即優惠政策時期與後優惠時期.
一,政策優惠時期
深圳經濟特區最初成立的目標,在於成為類似其他國家的加工出口區或是出口
特區 ,此時期的產業結構以「三來一補」產業為主,即來料加
工(外商提供企業材料,經加工後收取加工費),來樣加工(外商提供式樣,品質與規格,
並供應原料,經加工後收取加工費),來件裝配(外商提供配件,而委任進行裝配工作,
裝配完成,收取裝配費)及補償貿易(外商提供信用貸款,或直接提供生產所必須的機
器設備,技術,物資或勞務,期限內以產品或勞務等價值償還外商).
所以「三來一補」的產業便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工和低廉的生產成本,來吸引
外商進行投資,屬於典型的勞力密集產業,綜合分析深圳的產業結構和技術構成,前
18年深圳基本上是以引進國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形成了勞動密集行為主導的
產業格局,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引進成效不太顯著,大工業基本未能成為深圳經濟主體
與產業支柱因此「三來一補」的政策,將使外商轉移生產技術
較低的產業,甚至只做簡單的裝配工作,緊縮「三來一補」將成為
特區管理的新的轉捩點.
1991-1995是深圳特區的轉型時期,首先1991年7月深圳證交所開業,10月耗
資一億八千五百萬美元的深圳國際機場啟用,1992年1月鄧xp南巡,1992年7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立法權,深圳市將有更多的自主權從事擴大改革開放,但
是無可否認,過去十多年來深圳經濟的高度成長,主要仰賴政策優惠,特別是藉「外
匯留成」所形成的競爭優勢,而中國中央為紓緩內陸省市與特區間的利益矛盾,日前
取消特區外匯留成之優惠,改為「二八分帳」,深圳的外貿靈活度立遭打擊而1994年起,「三來一補」也不再享有三年免稅的待遇 1980年深圳只是個年平均所得100美元的地方,而自1980年至19955年,外資
企業赴大陸的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90%流入沿海的12個省分,因此內
陸的18個省也想要吸引外資,並認為必須停止經濟特區的優惠條件,才能改變外商
的投資態度 因此從1992年開始,新一輪改革開放開始,到1995年特區優惠政策基本上走
完淡化的歷史過程,特區的優惠政策從出台,實施到淡化,取消,表明經濟特區已經
走過一個相對完整的發展階段 由此可見,政府對經濟特區優惠
政策的逐步取消,也是其他地區有機會起步發展以及深圳逐漸喪失部份優勢的原因.
二,後優惠時期
面對政策優惠的逐漸喪失,深圳特區勢必在產業政策上必須有所調整,即深圳
地區的產業由原來的勞力密集產業,逐步傾斜至高科技產業,因此經營模式用「先進
工業」來代替一般工業,隨後更進一步明確提出以「高,精,新」作為發展工業的方

這個時期,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從1995年的225.8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2
年的1710億元,增長了29.4%,而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5
年的20.5%,提高到2002年的47.88%.而高科技產業中,又以電子信息產業一枝獨
秀,2002年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產業值達到2011.90億元,比2001年增長34.6%,
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50.9%提高到56.3%,所以深圳現階段可說是全力
發展高科技產業.
其次,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成為此一時期的重要課題,過去第三產業的存在是為
了服務加出口業,其發展處於次要地位,而隨著高科技產業的提倡,第三產業的服務
成為重要的支柱,再加上深圳地區第三產業在第一時期的所奠定的基礎,使深圳成為
全國第三產業數一數二的城市,例如深圳有全國第二大的股票市場,僅次於上海,又
有180多個國家地區,300多家金融機構在此建立「代理關系」,以深圳的第三產業
規模,不但可以服務境內的產業,還能成為中國其他地區的服務中心,因此第三產業
也成為深圳「勝出」的重要發展方向.
深圳特區的優勢
深圳地區之所以發展起來,除了國家政策的給予援助之外,其本身也具有區位
優勢,以及因經濟建設所累積的制度和法律優勢:
一,區位的優勢:「比鄰香港」可以說是深圳最大的區位優勢,這樣的位置使深
圳一方面可借鑒香港先進的市場管理經驗和市場法律體系,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上可
以和香港做連結,因此在成立經濟特區之後,深圳成功地吸引來自香港勞動型產業,
截至2002年,港商在深圳實際投資累計達200多億美元,占外商在深圳實際投資金
額的70%多,而深圳的港資企業約有9000餘家,占深圳外資企業的80%左右.從海
港來看,深圳具有區位優勢,其「東南臨海,東部和東南部是大亞灣,大鵬灣,西部
和西南部是朱江口,伶仃洋,海岸線總長229.96公里,具有建設深水港的天然條件」
目前深圳東部開發了3個港區,西部開發了4個港區,其中鹽
田港區更有建設成為國際中轉樞紐港的實力所以"以港強市"
也成為深圳的發展優勢.
二,制度的優勢:「深圳特區二十年來最大的成就不是蓋了多少樓,有多少產品
出口,而是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算哪一天深圳一夜之間被夷為平
地,只要這套機制還在,二十年後,又是一個深圳!」由這一段話就可以看出,深圳特區的成立,基本上就是一種制度的創新,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驗室,在中國其他地區經濟未開放之時,深圳就扮演體制改革的先鋒,
而二十年來在深圳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已成為深圳最大的賣點.
三,法律法規的優勢:深圳市於1992年獲得單行法規的立法權,在這之前,有關經濟特區的立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國務院制定法規和發布政策文件,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具體法規,深圳市政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所組成取得立法權之後,深圳市人大,深圳市政府開始進行大量的立法工作,對批發市場,保稅生產資料市場,拍賣行,期貨交易等,都頒布了管理的規章或規定,並「在反暴利,反不正當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都有立法 深圳地區的商業法制相較於其他地區是比較完善的.而從對經濟活動最有直接影響的
司法來看,深圳特區的立法也較其他地區迅速與彈性,例如深圳率先制定了幾個有
關重要的公司地方法規,《深圳經濟特區股份有限公司條例》(1993.4),《深圳經濟特
區有限責任公司條例》(1993.4),《〈深圳經濟特區有限責任公司條例〉實施細則》
(1993.9),和《深圳經濟特區股份合作公司條例》(1994.4),這些公司法律法規的確定
不但在時間上比其他地區超前許多,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實質內容的優勢 土地制度的改革
今日深圳特區的建設和發展是起源於中央決策,但發展的初期深圳除了國家給
予的優惠政策之外,唯一的資本就只有土地,當時中國土地由國家和集體所擁有,土
地的使用都必須經由這兩個單位審批,劃撥,沒有對外開放的土地交易,計畫經濟體
制下的傳統土地供應制度,對土地實施單一的行政劃撥供給制度和無償,無限期使
用,以及排斥市場流通為特徵因為沒有外來的投資或私人投資,沒有開放土地交易的需求,土地使用權一直掌握在國家或集體手中.但是隨著經濟改革,深圳成立經濟特區之後,為了能靈活運用土地資本,深圳市於1987年公開拍賣了第一塊土地使用權,自此宣告中國的土地改革向市場經濟靠攏.
深圳特區在發展初期,急需大量的基礎建設,城市規劃和各種配套措施,這些
建設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而錢從哪裡來 唯有將土地轉換成資金,才能支撐龐
大的硬體建設,當初深圳市政府將福田區30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交給香港的地產商
來開發,中方用以地入股的方式合作開發,深圳就是用這種成片開發,分塊出讓,滾
動發展並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模式,依靠賣地的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修路,修橋等,
據統計從特區成立之初,依靠土地積累每年投入到公共建設的資金達40多億,這一
數字從1996年後每年更達到100多億
1987年2月,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批准了《深圳經濟特區土地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提出在堅持土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實行土地有償,有限期使用制度,
建立規范化的土地開發供應計畫制度"接著於1998年雖然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規定》,《深圳經濟特區土地使用權出讓條例》等法令,但在1999年之前,90%的土地還是以非市場化的方式協議出讓.2001頒布實施《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場管理規定》,此後深圳特區除了非營利性土地以行政協議
方式之外,把各種土地使用權的出讓行為都納入市場機制,以市場公開拍賣,招標的
方式來進行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土地交易范圍除了土地使用權出讓(屬於土地一級交
易)之外,還包括轉讓和租賃(分屬於二,三級交易),之前的土地交易法規只規定土地
使用權出讓部分,而2001年之後便納入轉讓和租賃的部分,使土地交易體系更形完
整.

⑷ 深圳是直轄市嗎

深圳目前是唯一的綜合性經濟特區,唯一的中央計劃單列市,唯一的經濟直轄市、非正式直轄市。
第一個唯一來源於全國人大,授予了深圳特區立法權,可以抵觸國務院法規。這是國內其他城市包括直轄市所不具有的特權。而這個許可權其他經濟特區也有,只是其他特區有的政策深圳都有,深圳有的政策,他說經濟特區不一定有,這是第一個唯一。
第二個唯一,直轄市的政策待遇深圳是唯一一個不是直轄市而享受到的,之所以能夠享受在於,深圳不是正式的直轄市,並不等於深圳不是直轄市,實際上掛有中央字樣的只有四個,還有其他三個中央直轄市,並未包括天津。
第三個唯一在於,深圳的地位特殊,諸如中國經濟中心就三個,為何有深圳而兩個直轄市都沒有這個資格?說白了就是經濟直轄市。

⑸ 全國人大是什麼時候允許深圳市立法權

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

中國的立法權

1982年底以前,中國有權制定法律的只有憲法確立的最
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1982年12月,五
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的第四部憲法。 這部憲法授予
了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部分立法權。同時規
定,國務院 和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
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等單位,有權制 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
自治條例。後經修改的地方組織法又增加了省、自治區人民政 府
所在地的市和經過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
法許可權。

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廣東、福建省人大及其常
委會制定經濟特區各項單 行經濟法規,使其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
起「立法試驗田」作用。

1988年,海南省在建省之初便開始享有地方立法權。

1990年,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
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 本法》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
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

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
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 本法》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
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1994年,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

1996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珠海和汕頭兩個經濟特區地
方立法權。 至此,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和大特
區的海南省享有了地方性立法 權。

我國的地方立法權
狹義的立法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和相關決定的活動。廣義的立法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規范性文件即法律和地方性法規的活動;另一種是指包括制定法律、法規、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與規章在內的所有制定規范性文件的活動,其立法主體除國家權力機關外,還包含國務院及其部門和有立法權的地方行政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立法制度採取的是分散立法許可權的模式,縣以上各級人民政府都或多或少地享有立法職權,在其職權范圍內對所轄行政區域內的部分或者全部事務依法行使立法職權來進行管理。在這種立法模式下,提高了立法效率,從中央到地方的立法速度大大加快。
1954年制定新中國首部憲法,確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也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惟一機關。取消了一般地方享有的法令條例擬定權,意味著宣告中國絕大多數地方不存在地方立法;它僅規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授權常務委員會制定單行法規的決議》,把享有國家立法權的范圍擴大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常務委員會依照憲法的精神、根據實際需要,適時地制定部分性質的法律即單行法規。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廣東、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經濟特區各項單行經濟法規,使其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起「立法試驗田」作用。
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的第四部憲法。這部憲法授予了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部分立法權。同時規定,國務院和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等單位,有權制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後經修改的地方組織法又增加了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過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人民政府的立法許可權。「較大的市」的概念及其法律依據源於此。
1990年,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1994年,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1996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珠海和汕頭兩個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至此,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都有了地方性立法權。

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以來,我們已制定了近300項地方性法規。在外商投資方面,1997年我市就頒布了對外商實行國民待遇的法規。
在教育法規建設方面,自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市地方立法權以來,市人大頒布了3部地方性教育法規,主要有《深圳經濟特區成人教育管理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教育督導條例》和《深圳經濟特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若干規定》。

⑹ 深圳市有獨立的立法權嗎

深圳有獨立立法權。

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經濟特區地方內立法權。
獨立法權是省、容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優缺點

優點

地方立法權的存在是中央和地方治理分工的需要。地方立法權是地方發揮積極性、更好履行治理職能的制度保證。地方立法權有利於提升立法質量。地方立法權有助於降低立法成本和風險。地方立法權有利於促進地方政府競爭,推動制度創新。

缺點

泛立法傾向明顯,立法繁瑣細密。重復現象明顯,地方特色不足,立法質量不高。在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作用下,法律沖突現象突出。

⑺ 深圳經濟特區的相關信息

特區內外一體化
2010年5月31日在深圳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大會發言時,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代市長王榮給大家爆一個「猛料」:「特區內外一體化方案已經獲批,國家的批文已經在印刷廠了。」隨後
,場下掌聲一片。這意味著,在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市民盼望已久的「特區外擴」終於可能成為現實。
雖然王榮書記昨日沒有透露特區內外一體化方案的具體內容,但人們普遍推測是,特區內外「合二為一」,二線關的問題不可迴避,而且深圳「一市兩法」的問題也必須完全破解。而在此利好政策下,關外將迎來怎樣的一場巨變,也是大家所關注的。 關內外一體化獲批
在昨日上午的大會上,深圳市政協委員、致公黨深圳市委會副主委韋朴就加快推進特區關內外一體化發言。他表示,30年前,為確保香港平穩過渡,為全國改革開放當好試驗田,深圳通過設關被劃分為兩部分,分別按不同法律和條例進行管理,但這種劃分的負面效應逐漸凸顯,並亟待解決。
「國家的批文已經在印刷廠。」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代市長王榮在回應該項內容時的發言讓現場與會人員驚喜不已。他表示,這是紀念30周年重大政策出台的內容之一。王榮同時表示,特區外面積是特區內的四五倍,開發水平、密度、潛力很大,該政策出台無疑為深圳新一輪發展拓展了空間。
「但是,真正做到特區內外一體化,不是一個文件可以說了算,可以說要若干年的精力、財力、物力各方面建設。」王榮說。 關內外發展失衡掃描
在致公黨深圳市委員會的提案上有這樣一組數據:2010年,深圳全市生產總值達8201.23億元,關內與關外生產總值比為「1.2:1」,這意味著關外每平方公里產值僅相當於關內的21.2%,也就是五分之一左右。
「關內是歐洲,關外是非洲。」「寧要關內一張床,不要關外一套房。」這些話形象地道出了深圳關內和關外的顯著差別。政協委員們表示,長期以來,在深圳人心目中,形成了關內是城區,關外是郊區的概念。在基礎設施、市政配套以及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與特區內差距明顯。 十八年前,一條東西全長90.2公里的邊防管理線把深圳「一分為二」。這條相對於海關的分割線,便被稱為「二線關」。
然而,隨著邊防證檢查撤銷,特區內外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二線關」已經成為深圳城市發展的障礙。近幾年來,有關二線關議題幾乎成為深圳每年兩會的例行話題。要求撤關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政協委員們認為,由於「二線關」的存在,人為造成一個城市兩種制度,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此外,人為分割的城市二元結構,導致特區內過度開發,特區外開發不足。 關內外二元分割的另外一個突出表現在於「一市兩法」問題上。在本次特區內外一體化方案中,將重點對「一市兩法」問題進行破解。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已授予深圳「特區立法
權」,但特區立法只能在特區內施行,而不能適用於經濟特區之外的寶安、龍崗兩區。長期以來,「一市兩法」造成特區內外執法標准不一,給深圳的行政管理、司法以及公民權益保障帶來諸多困擾。 據了解,2009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盡管該方案中未明確提出「深圳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但中央明確指出相關需要突破的重大事項可專項申報。2008年9月出台的《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三年(2009~2011)實施方案》明確了今後三年深圳綜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任務,重頭戲包括向中央申報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市。
2009年10月,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落實《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常務副市長許勤透露,深圳特區版圖擴大的方案已由省政府提交給國務院。若深圳申報中央的特區擴容獲批,面積將擴大5倍。
而在上周結束的深圳市第五次黨代會上,在新一屆的市委常委中,周林祥、蔣尊玉分別是來自關外——寶安區、龍崗區的區委書記。相關專家表示,這昭示著特區外將成為深圳下一輪發展的重點地區,特區內外一體化的進程必將加快,下一個特區可能就在關外. 發展關外將「反哺」特區
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達志昨日表示,特區內外一體化有利於深圳經濟、民生、社會等各方面統籌兼顧的發展,而具體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深圳的經濟特區立法權可以覆蓋寶安、龍崗兩個區,使其享受特區內的法規,加速關外兩個區的發展;其次,將兩個區納入特區發展規劃中,對整個深圳的經濟發展具有投資拉動和消費拉動的作用,將『反哺』特區。」此外,魏教授表示,「特區內外一體化有利於整個深圳共同進步,邁入後工業化時代。」

⑻ 深圳先行示範區改革全面提速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在《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一年後,10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

根據目標,深圳今年會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等重要領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實施首批綜合授權事項清單;2022年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成果;2025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標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試點改革任務,為全國制度建設作出重要示範。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探索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是《方案》的重點內容之一,在土地管理制度、勞動力流動制度、技術成果轉化制度、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等領域提出了具體的探索方向。

為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方案》明確將國務院可以授權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委託深圳市政府批准。

「過去深圳房價快速上漲,主要原因是人們相信深圳土地供應不足以滿足龐大的人口住房需求,以此為基礎進行投資。但實際上,深圳的土地供應不足,除了地理條件限制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策限制。大量的小產權房、農民房、城中村、廠房宿舍不具備上市流通的條件,無法形成有效的住房供應。這一歷史問題在現行的制度框架下長期得不到解決。在每年50萬人口流入的背景下,單單只依靠少量的商品房,供需矛盾日益激化。」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對此,政策賦予了農地轉建設用地更大許可權。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政策類似規定使得後續深圳在獲取增量屬性的建設用地方面有更大的許可權。此類做法實際上對於一些建設用地緊缺的城市是有啟發意義的,類似規定能夠減少土地徵收徵用的時限,促進相關土地市場的改革,最終增加土地供給的規模和提高效率。」

同時,《方案》支持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的前提下,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支持盤活利用存量工業用地,探索解決規劃調整、土地供應、收益分配、歷史遺留用地問題。探索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進行開發建設的市場化機制,完善閑置土地使用權收回機制。

深化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託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設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市場,完善一二級市場聯動的土地市場服務監管體系。試點實行土地二級市場預告登記轉讓制度。

許小樂認為,《方案》優化增量土地與存量土地的循環利用。一些閑置、低效工業廠房倉庫將能夠轉化為住宅用途,使工改租、商改租更為順暢。另一方面,深化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繼續擴大城市圈的資源合作利用方式,從城市圈外部獲得可用資源,將惠及周邊城市。兩者一起真正豐富深圳的土地供應。

拓寬特區立法空間

除了土地管理制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也是深圳經濟特區綜合改革試點的關鍵所在。

《方案》明確,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特區立法。按程序賦予深圳在幹部和機構管理、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權。探索完善行政爭議多元解決機制,健全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銜接機制。

同時,支持深圳擴寬經濟特區立法空間,在新興領域加強立法探索,依法制定經濟特區法規規章。

去年《意見》對於特區立法權的表述就曾引起關注。《意見》提出允許深圳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深圳自1992年7月1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授予「特區立法權」以來,充分發揮「特區立法權」優勢,截至去年8月,共制定法規229件,現行有效法規168件,其中經濟特區法規130件。

「深圳特區立法一直發揮著試驗田的作用,完善經濟特區立法,也是在落實此前《意見》精神,繼續通過經濟特區立法解決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繼續解決新領域落地與法律法規嚴重滯後之間的矛盾。」卓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孫志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深圳聚焦「法治城市示範」,用足用好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深圳出台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加快制定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個人破產條例等一批全國首創法規。

打造保護知識產權標桿城市

知識產權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正式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極大地激發了企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使深圳在最新的全國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績效考核中躍居第一。《方案》進一步提出,要將深圳打造為保護知識產權標桿城市。

具體來看,開展新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試點,完善互聯網信息等數字知識產權財產權益保護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證據披露、證據妨礙排除和優勢證據規則,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探索在部分知識產權案件中實行舉證責任轉移制度。實施知識產權領域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

「首先,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經過長期發展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科技融合的前沿陣地,已經具備了知識產權標桿城市的外部經濟環境和科技環境優勢;第二,深圳營商環境在國內首屈一指,司法執法環境也在全國領先,也已經具備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保障優勢。」孫志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此外,深圳特區屬性決定了其在法律制度制定和適用具備了其他區域不具備的天然優勢,具有制度層面上可不斷試錯不斷改進的制度優勢;其毗鄰香港,近年來也允許特定案件特定區域香港法律適用,因此在融合英美法系和內地法系各自優點方面具有地域上融合優勢。

孫志峰認為,最為值得關注的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如果這一體系在深圳取得良好效果,無疑將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和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完善帶來相當價值的影響。」

⑼ 深圳1980-2008年的發展歷史歷程是什麼

深圳經濟特區位於深圳市南部,東起大鵬灣,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脈,南鄰香港,以深圳河為界。東西長49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實際可開發面積110平方公里。設有全長86公里的特區管理線。

特區范圍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和鹽田區。

1980年8月,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利用3000萬元的銀行貸款與部分地方財政,參照"蛇口模式"在羅湖區0.8平方公里的區域興建金融、商業、旅遊住宅設施提供給外商,利用從中賺到的利潤繼續進行工業園區的基礎建設。這種利用銀行貸款"滾雪球"式的發展為珠海、汕頭的起步建設提供了經驗。根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包括企業經營自主權、稅收、土地使用、外匯管理、產品銷售、出入境管理等。通過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和租賃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加速了經濟特區的迅猛發展。自1979年創辦深圳經濟特區,至2002年止,實際利用外資315.18億美元。

其中,1979~1989年10年間,深圳與世界3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客商簽訂協議6890多項,實際利用外資27億美元。至1999年20年間,共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深投資,累計投資項目2.36萬項,合同外資298.3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0.45億美元。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4479.15億元。

鄧小平為深圳特區題詞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2000年開始施行的立法法,繼續保留了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同時還授予經濟特區所在市以較大市立法權。隨著深圳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區內、外地方性法規的不一致,造成"一市兩法"現狀,給整個城市發展帶來諸多障礙。

⑽ 特區的一般性法規需要通過省人大嗎

經濟特區是在國內劃定一定范圍,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採取較國內其它地區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區。在我國,是中國政府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並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在經濟特區內,對國外投資者在企業設備、原材料、元器件的進口和產品出口,公司所得稅稅率和減免,外匯結算和利潤的匯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屬隨員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續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中國經濟特區立法是中國在經濟特區[1]實行特殊的改革開放政策的產物,是隨著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間,中國經濟特區立法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而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於當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以下簡稱《立法法》),卻是中國經濟特區立法完成新舊格局轉換的最為重要的里程碑。在《立法法》頒布和實施之前,我國的經濟特區立法主要表現為授權立法的形式,是基於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專門授權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地方立法。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授予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制定法規,在海南省經濟特區實施,揭開了中國經濟特區授權立法的序幕。1992年7月和1994年3月以及1996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全國人大又先後作出了《關於授權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別制定法規和規章在深圳經濟特區實施的決定》、《關於授權廈門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分別制定法規和規章在廈門經濟特區實施的決定》以及《關於授權汕頭市和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人民政府分別制定法規和規章在各自的經濟特區實施的決定》,分別授予深圳、廈門、汕頭和珠海經濟特區授權立法權,至此中國五大經濟特區都擁有了授權立法權。在《立法法》公布實施之前,中國經濟特區立法已走過了十多年的歷程,在這十多年中,中國經濟特區的授權立法都成為經濟特區法制建設中最為活躍的部分,其立法成果為經濟特區的經濟與法制建設的快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國家授權決定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加之立法監督不力等原因,中國經濟特區立法也存在一些問題,諸如重復立法、越權立法等在一般地方立法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經濟特區立法中也時有存在。理論界與立法部門也多有探討,並力圖解決這些問題,但由於各種原由,這些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這不能不影響經濟特區經濟和法制的建設,甚至影響到我國法制的統一性和權威性。解決這些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為統一規范立法活動,2000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了《立法法》,該法以基本法的形式規定了中國經濟特區立法的新體制,中國經濟特區立法呈現出新的格局――授權立法與職權立法兩種不同性質立法的並存。在這種新格局下,經濟特區的授權立法制度和立法主體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首先,就經濟特區的授權立法制度來說,根據《立法法》第65該條款的規定[2],經濟特區的授權立法制度發生了三大變化:其一,統一了經濟特區立法權的來源,規定經濟特區授權立法主體的立法權僅來源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其二,減少了授權立法主體,規定享有授權立法權的僅為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其三,減少了授權立法的形式,規定授權立法只採取法規的形式,今後不會再有新的專門適用於經濟特區的規章的出台。此外,就經濟特區立法主體來說,根據《立法法》第63條第2款、第4款及第73條第1款的規定,[3]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作為「較大的市」,其人大及其常委會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其人民政府享有規章制定權。這樣,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不僅是授權立法的主體同時也是職權立法的主體,而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則由原來的授權立法主體變為職權立法主體。中國經濟特區授權立法體制及立法主體的這些變化,至少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中國經濟特區由過去單一的授權立法改為職權立法與授權立法的並存,授權立法主體和職權立法主體承擔不同的立法任務,這不僅將緩解經濟特區授權立法主體的繁重的立法任務,而且將改變過去職權立法與授權立法混同的現象,使經濟特區的立法更加規范化。第二,由於取消了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的授權立法權,一方面不僅從立法上理清了中國權力體系的關系,而且還將避免權力交叉而引起的立法的混亂現象;另一方面將避免重復立法所造成的立法資源的浪費,減少立法成本。[4]縱觀中國經濟特區的立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試驗性。中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區和發展對對外經貿關系的窗口。全國人大和人大常委會之所以授予經濟特區授權立法權,其目的之一是通過授權使經濟特區立法主體在授權范圍內,就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尚不宜制定為法律的事項先行立法在特區實施,進而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更成熟、更穩定、適用於全中的法律積累經驗、准備條件。因此,經濟特區的授權立法具有明顯的試驗性。而中國經濟特區自有授權立法權以來,在這方面也已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第二,靈活性和自主性。較之職權立法,經濟特區的授權立法具在較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根據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決定以及《立法法》的規定,經濟特區授權立法主體只要遵循憲法的規定,不違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就可以根據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自主地制定法規,甚至可以作出一些變通性的規定。而職權立法的基本原則是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因此相對而言,經濟特區的授權立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第三,優越性。經濟特區是中國自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為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吸引外資,引進技術而實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地區。經濟特區的魅力和生命力在於「特」,「特」在除了經濟特區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具有「窗口」的歷史地位和「試驗區」的作用外,還「特」在國家讓特區實行與一般地區有所不同的特殊政策。以國家賦予的優惠政策為啟動機制,並同區位優勢相結合,這是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特區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的主要原因,[5]同時也是經濟特區立法的優勢所在。第四,雙重性。授權立法與職權立法並存,這是自《立法法》頒布實施以來中國經濟特區立法的首要特徵。職權立法的主體是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以及人民政府,適用范圍是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整個行政區域;授權立法的主體是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僅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在這種格局下,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便擁有職權立法和授權立法的雙重立法權,既可致力於經濟特區建設,又可不耽誤整個城市的城市功能建設。第五,多樣性。隨著《立法法》的實施,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以職權立法主體的身份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以授權立法主體的身份制定法規,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規章。這樣,經濟特區的立法形式既有地方性法規,又有規章;既有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又有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既有適用於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又有適用於經濟特區的法規,立法形式呈多樣化的特點。

熱點內容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發布:2024-12-29 00:26:44 瀏覽:613
資源環境法規總結 發布:2024-12-29 00:21:52 瀏覽:58
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微博 發布:2024-12-29 00:02:17 瀏覽:239
合同法的法律意義 發布:2024-12-28 23:57:53 瀏覽:154
基金法規庫 發布:2024-12-28 23:57:41 瀏覽:628
三月一號法規 發布:2024-12-28 23:50:58 瀏覽:420
人民防空法律法規試卷 發布:2024-12-28 23:50:06 瀏覽:247
關於孕婦夜班的勞動法 發布:2024-12-28 23:15:34 瀏覽:795
司法考試各科老師 發布:2024-12-28 23:00:30 瀏覽:235
刑法學的向度 發布:2024-12-28 22:39:15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