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轉移支付立法對預算

轉移支付立法對預算

發布時間: 2022-05-16 06:20:42

Ⅰ 關於轉移支付體制改革方向

法律分析:促進轉移支付與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相適應,加大轉移支付資金統籌力度,進一步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建立健全專項轉移支付設立、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不斷強化轉移支付管理,推動地方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深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情況的報告》 三、下一步改革措施: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是確保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民生保障措施落實的有效手段。按照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有關要求,財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預演算法,結合全國人大有關決議和審計提出的整改要求,進一步推進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堅持以事權屬性為遵循,將轉移支付改革同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相銜接,同績效評價、預算公開、問責機制等制度建設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轉移支付與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不相匹配,轉移支付交叉重疊、退出難、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等問題,逐步形成一套定位清晰、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轉移支付體系和分配科學、使用規范、注重績效、公開透明、監管嚴格的資金管理機制,更好發揮轉移支付的職能作用,提高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效益。

Ⅱ 預算法規定財政轉移支付包括哪些

財政轉移支付也稱財政轉移支出,本意是財政資金轉移或轉讓,主要是指上下級預算主體之間按照法定的標准進行的財政資金的相互轉移。 主要形式有: (1)稅收返還、體制補助和結算補助,這幾部分是1994 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後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性質是維護既得利益,是舊體制的延續,不具有均等化功能。 (2)一般性轉移支付,是在支付過程中按規范和均等化的原則進行,這是國際上通常稱為的均衡性轉移支付。 (3)專項轉移支付,服務於中央宏觀政策目標,用於增加農業、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扶貧等方面的專項撥款,目前這些重點項目主要用於中西部地區。但其核定並不規范,加之往往被層層截留和被擠占、挪用,其性質屬於非均等化轉移支付。 (4)其他轉移支付,包括上述的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三獎一補」轉移支付等,其性質屬於專項轉移支付,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均等化的性質。

Ⅲ 為什麼要增加轉移支付

作為《國務院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的落實,2015年2月2日國務院公布《關於改革和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逐步將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比提高到60%以上。加快轉移支付立法,盡快研究制定轉移支付條例,條件成熟時推動上升為法律。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1994年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以來,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確立。目前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均衡性轉移支付是主體。但受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清晰的影響,中國的轉移支付結構不夠合理;一般性轉移支付項目種類多、目標多元,均等化功能弱化;專項轉移支付涉及領域過寬,分配使用不夠科學;一些項目行政審批色彩較重等。

此次意見要求,按照「加強頂層設計,做好分步實施」「合理劃分事權,明確支出責任」等原則,形成以均衡地區間基本財力、由地方政府統籌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體,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相結合的轉移支付制度。

具體來講,屬於中央事權的,由中央全額承擔支出責任,原則上應通過中央本級支出安排,由中央直接實施;隨著中央委託事權和支出責任的上收,應提高中央直接履行事權安排支出的比重,相應減少委託地方實施的專項轉移支付。

屬於中央地方共同事權的,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擔支出責任,中央分擔部分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委託地方實施。

屬於地方事權的,由地方承擔支出責任,中央主要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給予支持,少量的引導類、救濟類、應急類事務通過專項轉移支付予以支持,以實現特定政策目標。

關於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意見強調要清理整合一般性轉移支付,建立一般性轉移支付穩定增長機制,加強一般性轉移支付管理。

在清理整合方面,意見指出,逐步將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屬於中央委託事權或中央地方共同事權的項目轉列專項轉移支付,屬於地方事權的項目歸並到均衡性轉移支付,建立以均衡性轉移支付為主體、以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為補充並輔以少量體制結算補助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體系。「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逐步將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比提高到60%以上。」

2013年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決算數為2.5萬億,占轉移支付總額的57.1%。2014年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預算2.7萬億,占轉移支付總額的58.2%。

對專項轉移支付,意見提出,在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的同時,還要逐步改變以收定支專項管理辦法,嚴格控制新設專項,規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

具體操作上,意見稱,取消專項轉移支付中政策到期、政策調整、績效低下等已無必要繼續實施的項目。屬於中央委託事權的項目,可由中央直接實施的,原則上調整列入中央本級支出。屬於地方事權的項目,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確需保留的中央地方共同事權項目,以及少量的中央委託事權項目及引導類、救濟類、應急類項目,要建立健全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對其中目標接近、資金投入方向類同、資金管理方式相近的項目予以整合,嚴格控制同一方向或領域的專項數量。

此前轉移支付尤其是專項轉移支付,管理漏洞較多、信息不夠公開透明;地方配套壓力較大,財政統籌能力較弱。意見強調,取消地方資金配套要求,除按照國務院規定應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的事項外,中央在安排專項轉移支付時,不得要求地方政府承擔配套資金。嚴格資金分配主體,明確部門職責,社會團體、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等非行政機關不得負責資金分配。

意見還要求,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轉移支付,研究用稅收優惠政策替代部分競爭性領域專項。對保留的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競爭性領域專項,探索實行基金管理等市場化運作模式。基金可以採取中央直接設立的方式,也可以採取中央安排專項轉移支付支持地方設立的方式;可以新設基金,也可以扶持已有的對市場有重大影響的基金。基金主要採取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模式。

中央基建投資專項是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見要求,調整優化中央基建投資專項,要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投入,規范安排對地方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補助,逐步減少對地方的小、散投資補助。

Ⅳ 什麼叫財政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業無償地支付給個人以增加其收入和購買力的費用。它是一種收入再分配形式。轉移支付包括政府的轉移支付和企業的轉移支付。政府的轉移支付大都帶有福利支出性質,如社會保險福利津貼、撫恤金、養老金、失業補助、救濟金以及各種補助費等;農產品價格補貼也是政府的轉移支付。由於政府的轉移支付等於把財政收入還給個人,故有的西方經濟學家稱其為負稅收。

Ⅳ 一般性轉移支付

法律分析:轉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業的一種不以購買本年的商品和勞務而作的支付,即政府或企業無償地支付給個人或下級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購買力的費用。它是一種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各國轉移支付的具體辦法不盡相同,主要有一般性轉移支付和特殊性轉移支付兩種。

一般性轉移支付又稱體制性轉移支付,是指上級政府根據依法核定的下級政府標准財政需要額與財政支出額的差量以及各地區間在人口、資源、貧富等方面存在的差別因素將其財政資金轉作下級政府財政收入的一種補助形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實施條例》 第六條 一般性轉移支付向社會公開應當細化到地區。專項轉移支付向社會公開應當細化到地區和項目。政府債務、機關運行經費、政府采購、財政專戶資金等情況,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決算應當公開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部門預算、決算支出按其功能分類應當公開到項;按其經濟性質分類,基本支出應當公開到款。各部門所屬單位的預算、決算及報表,應當在部門批復後20日內由單位向社會公開。單位預算、決算應當公開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單位預算、決算支出按其功能分類應當公開到項;按其經濟性質分類,基本支出應當公開到款。

Ⅵ 如何建立健全我國的轉移轉移支付立法

借鑒國際經驗,對我國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構想
(一)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取向
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都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目前,中國不僅在形式上難以滿足財政轉移支付必須由立法機關以法律規定的要求,而且在轉移支付的法治實體價值上,如正義、公正、民主、自由,也同樣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時由於現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立法層次太低,制度的穩定性較差,法律規定缺乏權威性,立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難以保證等,嚴重製約著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完善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財政法制建設是進一步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要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就必須在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的基礎上健全轉移支付立法。
(二)我國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原則
1 轉移支付立法的指導思想應強調公平。因為財政轉移支付的目標是提供均等化服務,追求的是公平;轉移支付的主體是政府,其主要職責就是創造有利於「市場創造競爭、企業創造效率、人民創造財富」的公平的環境;轉移支付的作用就在於加強宏觀調控,調節不同階層與區域收入的再分配,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的支持,保障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繁榮與社會文明的協調發展,這本身需要公平;轉移支付立法的指導思想是「三個代表」思想,其重要歸宿就是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缺乏公平的立法是無法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
2 堅持「兩個結合」的立法原則。「兩個結合」是指轉移支付立法要與我國現階段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間不平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與我國公共財政體制和財政法律體系的完善相結合。前者要解決立法的針對性,以增強轉移支付立法的整體效益;後者要解決立法的協調性,使轉移支付立法在我國財政改革和發展過程中,與預演算法等法律法規有機結合,共同發揮其積極作用。在轉移支付立法的制度設計中,只有堅持「兩個結合」的立法原則,才能有效提高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質量水平。
3 轉移支付立法要具有開放性和前瞻性。財政轉移支付立法既要立足現在,又要著眼未來;既要有微觀的考慮,又要有宏觀的把握;既要借鑒國外財政轉移支付的成功經驗,又要與世界貿易組織基本規則的要求相結合。實行開門立法、民主立法,增強轉移支付立法的開放性、民主性與前瞻性,體現立法的導向性。
(三)健全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構想
1 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與財權。我國目前政府間職責存在「越位」與「缺位」的現象,導致各級政府的事權范圍模糊不清,影響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對此必須以法律形式明確各級政府職責范圍。通常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央政府的事權主要是履行中央政府職責,包括維護國家主權以及政權穩定,大型的、跨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央政府運轉的一般性社會公共服務,調整國民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實施宏觀調控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業發展支出等。地方政府的事權主要是履行地方政府職能和滿足地區事業發展的資金需要,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機構運轉的資金需要,發展地方教科文衛事業、社會保障事業以及其他不屬於中央政府管理體制的事權。據此,對原由中央政府委託地方政府代管的事權支出應上劃中央本級支出,對應由地方政府支出事權,中央政府不再安排專項撥款, 為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創造條件。對於財權的劃分,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原則,即凡是對流動性生產要素的課稅,具有再分配和經濟穩定功能的稅收歸入中央稅;對流動性弱的生產要素的課稅,其較穩定的稅收可歸為地方稅,受益稅和使用費則可根據受益范圍分屬於各級政府。
2 逐步以「因素法」取代「基數法」。首先,鑒於我國事權尚未真正分開,基礎數據建立不足,我們應在現有基礎上,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有限的收入支出型」公式。「有限」是指與均衡目標層次性相對應的對標准支出需求實行有限的測算,其均衡項目只能包括那些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服務項目,以後逐步擴大其均衡范圍。其次,摒棄傳統的基數法,選擇更客觀科學的因素法為計算基礎。「因素法」有利於提高財政轉移支付的透明度、可預見性和客觀公正性,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程度。這些因素應包括:人口因素、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財政收入、自然因素(包括土地面積、地理位置氣候、資源、交通運輸等)、特殊因素(包括少數民族人口、貧困縣和貧困人口等)等。要注意區分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保證通過因素法的公式具有科學性。
3 歸並現行種類繁多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調整轉移支付結構。依法簡化與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形式,重新歸並現有的幾種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形式,建議在條件成熟時,依法取消體制補助、決算補助等非規范化的轉移支付形式,使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支付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專項轉移支付為輔來實現。同時依法規范專項補助,改進專項撥款的分配辦法,保證專項撥款的程序法定化,以提高專項撥款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效益性,從而建立科學、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四)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法律體系
1 提高立法位階,增強法律效力。首先,為提高財政轉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權威性,應該考慮在適當的時機修憲,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確認財政轉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憲法地位。其次,建議由全國人大牽頭,在爭取政府支持的條件下,協調財政和各部門的關系,形成對政府轉移的集中反映機制並以此為基礎形成管理機制,藉此次《預演算法》修改之機,將其寫入《預演算法》或《財政基本法》,待時機成熟時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財政轉移支付法》單項法律。盡可能以法律的形式確立財政轉移支付的目標、基本原則、資金來源、法定形式、核算標准、分配方法及轉移支付的監督及法律責任等,確保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在預演算法中得到完整、准確的體現,同時也要對專項轉移支付的總體數額和大致分配方向進行初步限定,以此將財政轉移支付全程納入法制化軌道,進一步增強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法律效力,規范對省以下地方各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行為的規范。
2 明確財政轉移支付主體及其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關於財政轉移支付主體及其權利和義務,應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堅持決策協調主體一元化。即將財政轉移支付的決策協調主體限定在上級政府的財政部門,其他任何單位包括財政部的各個司都無權單獨對財政轉移支付的資金撥付做出決策。決策主體的一元化有利於實現財政轉移支付的權責一體化。第二,建立財政轉移支付的專門審批機構,專門負責對財政轉移支付進行申請和決策的審批,並監督轉移支付資金的流向和使用情況。審批主體與決策協調主體的分離,有利於財政轉移支付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第三,明確規定財政轉移支付的接受方。規定財政轉移支付的接受主體必須是為正當履行其公共服務職能而依法接受和使用轉移支付資金的地方各級政府,它們有義務嚴格依據法律規定或審批機關確定的用途使用轉移支付資金,並在使用中隨時接受法定機構的監督檢查。
3 盡快建立財政轉移支付的配套法律和程序。首先,盡快整合現行法律制度,修改現行法中有關財政轉移支付的不適當內容,盡快修訂《預演算法》,或通過制定《政府事權劃分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稅收基本法》等法律規范,以構成完整協調的財政轉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框架體系,通過配套法律建設,提高財政轉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權威性和實效性。其次,進一步明確規定財政轉移支付工作的程序,包括決策程序、預算程序、審批程序、監督程序、權利救濟程序和責任追究程序。堅持決策程序的民主性和科學性,確保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來源和投向以及測算標准和依據的公開、公平、公正;堅持審批程序公開透明,將審批作為實現和確保財政轉移支付目標實現的手段,實現審批程序的科學化和效率化;通過立法確認監督程序、權利救濟程序和責任追究程序,實行財政轉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Ⅶ 轉移支付和轉移支出的區別

轉移支付(transferpayment),又稱無償支出。
轉移支出是指政府單方面的,無償的資金支付,不相應地獲得商品和勞務。
轉移性支出(transferexpenditure),購買性支出的對稱。指政府無償向居民和企業、事業以及其他單位供給財政資金。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財政資金無償地,單方面轉移給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轉移性支出主要由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構成。支出分補助支出、捐贈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三類,它體現的是政府的非市場型再分配活動。在財政支出總額中,轉移性支出所佔的比重越大,財政活動對收入分配的直接影響就越大。這是一種收入再分配的方式。
轉移支付(transferpayment),又稱無償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級政府之間為解決財政失衡而通過一定的形式和途徑轉移財政資金的活動,是用以補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種無償支出,是政府財政資金的單方面的無償轉移,體現的是非市場性的分配關系。是二級分配的一種手段。
政府的轉移支付
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質,如社會保險福利津貼、撫恤金、養老金、失業補助、救濟金以及各種補助費等;農產品價格補貼也是政府的轉移支付。由於政府的轉移支付實際上是把國家的財政收入還給個人,所以有的經濟學家稱之為負稅收。通常在經濟蕭條時,總收入下降,失業增加,政府撥付的社會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這樣通過增強購買力,提高社會總體需求,從而抑制或緩解蕭條。當經濟中出現過度需求時,政府可以通過減少轉移支付量,抑制總需求水平的升高。
企業的轉移支付
通常是指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贈款或捐款,以及非企業雇員的人身傷害賠償等等。轉移支付在客觀上縮小了收入差距,對保持總需求水平穩定,減輕總需求擺動的幅度和強度,穩定社會經濟有積極的作用。
政府間的轉移支付
一般是上一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補助。確定轉移支付的數額,一般是根據一些社會經濟指標,如人口、面積等,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擔的社會經濟活動,如教育、治安等的統一單位開支標准計算的。政府間的轉移支付主要是為了平衡各地區由於地理環境不同或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產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證各地區的政府能夠有效地按照國家統一的標准為社會提供服務。
社保支出
1.社會保障支出和社會保障制度
(1)社會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規定了的、按照某種確定的規則實施的社會保障政策和措施體系。社會保障支出,一方面是出於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實施成本,增強抗拒風險的能力,還可以運用社會保障調節經濟的運行。
(2)社會保障的意義在於:矯正市場分配的不公;具有"內在穩定器"的作用;彌補私人保險市場存在的種種局限。
(3)西方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及運籌資金的方式各有特色,共同的特點可概括為如下幾點:保障項目名目繁多;社會保障資金有確定的來源;社會保障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
(4)改革開放以後,針對原有社會保險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國家在社會保險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建工作,形成了以養老、失業、醫療三大保險為基本項目、以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為輔助的項目社會保險體系。
2.中國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
(1)養老保險。為了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職工養老制度,國務院先後頒發了《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1991年6月)、《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1995年3月),於1997年7月又頒發了《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該《決定》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統一的養老保險方案,於是奠定了現行養老社會保險制度的基礎。
(2)失業保險。1999年1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失業保險條例》,將失業保險的實施范圍進一步擴大,從而創立了現行的失業保險制度。
(3)醫療保險。1998年12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從而創建了我國現行的醫療社會保險制度。
3.中國的輔助社會保險項目
(1)工傷保險。2003年4月16日國務院討論通過《工傷保險條例》,該條例從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2)生育保險。1994年12月勞動部頒發《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該辦法從1995年1月1日起執行。
(3)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項目。包括: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崗職工生活補貼;農村"五保戶"救濟;災民救濟以及具體社會福利項目。
4.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改革方向和有待完善的問題
總的方向: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2002年11月)指出:"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2003年10月)還提出了"要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迫切要求。
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養老社會保險的籌資模式問題;開征社會保險稅問題;廣大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問題。
財政補貼
1.財政補貼的性質和分類
影響相對價格結構,從而可以改變資源配置結構、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政府無償支出。
在我國政府的財政統計中,財政補貼主要有物價補貼(在現行財政科目中名之曰"政策性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兩大類。除了物價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以外,政府還提供某些專項補貼、財政貼息,還有稅收支出實際上也是一種財政補貼形式。
2.財政補貼經濟影響的機理及其實際經濟效應
(1)對財政補貼經濟影響機理的分析可從以下這四方面著手:財政補貼可以改變需求結構;財政補貼還可以改變供給結構;將外部效應內在化;財政補貼運用的限度。
(2)財政補貼的經濟效應在於:有效地貫徹國家的經濟政策;少量的財政資金帶動社會資金,擴充財政資金的經濟效應;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產業升級;消除"排擠效應";對出口貿易和外資財政補貼的效應;社會經濟穩定的效應。
3.中國現行財政補貼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的思路
(1)存在的問題:補貼過多過濫,財政負擔嚴重;長期的補貼使企業產生依賴思想,影響經濟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而且人為地加劇了企業的不公平競爭;不利於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某些補貼的不當,扭曲了價格體系,刺激了不合理消費,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
(2)建立新型財政補貼制度、提高財政補貼的支出效益:提高財政補貼支出效益,必須從制度上創新入手;改革補貼方式,重新規范財政補貼的重點和范圍;改革財政補貼制度的配套措施。
稅收支出
1.稅收支出的概念與分類
稅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條款規定的、給予特定類型的活動或納稅人以各種稅收優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損失或放棄的收入,是政府的一種間接性的支出,屬於財政補貼性支出。
從稅收支出所發揮的作用來看,它可分為照顧性稅收支出和刺激性稅收支出。
2.稅收支出的形式
就刺激經濟活動和調節社會生活的稅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致有稅收豁免、納稅扣除、稅收抵免、優惠稅率、延期納稅、盈虧相抵等。
3.稅收支出的預算控制
稅收支出預算控制採取的方式:綜觀世界各個國家的實踐,盡管做法不一,但仍可歸納為三種類型,即非制度化的臨時監督與控制、建造統一的稅收支出賬戶以及臨時性與制度化相結合的控制方法。

Ⅷ 轉移支付制度

法律分析:轉移支付制度是分級預算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分級預算管理體制,上下級預算主體間、同級預算主體間的收支規模是不對稱,轉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級預算主體間收支規模不對稱的預算調節制度。財政轉移支付也稱財政轉移支出,本意是財政資金轉移或轉讓。轉移支付制度是分級預算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分級預算管理體制,上下級預算主體間、同級預算主體間的收支規模是不對稱,轉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級預算主體間收支規模不對稱的預算調節制度。

轉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自上而下的縱向轉移,二是橫向轉移,三是縱向與橫向轉移的混合。規范轉移支付制度的原則是:公平原則、效率原則和法治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

第六條 一般公共預算是對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安排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維持國家機構正常運轉等方面的收支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包括中央各部門(含直屬單位,下同)的預算和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轉移支付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包括中央本級收入和地方向中央的上解收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級支出、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

第七條 地方各級一般公共預算包括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下同)的預算和稅收返還、轉移支付預算。

地方各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包括地方本級收入、上級政府對本級政府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下級政府的上解收入。地方各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包括地方本級支出、對上級政府的上解支出、對下級政府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

Ⅸ 轉移支付制度和分級預算體制誰能解釋下

轉移支付制度:是分級預算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均衡各級預算主體之間收支不對稱,以實現縱向和橫向平衡的預算調節制度。轉移支付有三種模式:自上而下的縱向轉移、橫向轉移以及縱向轉移與橫向轉移交錯的混合模式。
分級預算體制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實行的一種預算體制。1994年,我國從本國實際出發,借鑒市場經濟國家的分級預算體制,實行了「分稅制」改革。初步形成有中國特
色的多級預算體制。綜觀各國實踐,分級預算體制的內涵包含以下幾點:
①一級政權,一級預算主體,各級預算相對獨立,自求平衡。在分級預算體制下,國會只審批中央預算,地方預算由本級立法機關審批。各級地方預算經常收人由本級稅收。
本級服務性收人和中央補助組成,收不抵支時,允許發行地方債券或向銀行借款,自求平衡。
②在明確市場經濟下政府職能邊界的前提下劃分各級政府職責(即事權)范圍,並在此基礎上劃分各級預算支出職責(即財權)范圍。在分級預算體制下,各級政府職責分工明確,
各級預算重點層次分明。中央預算除國防費和行政管理費外,
以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為主,地方預算以文教、衛生保健和市政建設為主。
③收人劃分實行分稅制。稅收劃分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按稅種劃分,各級預算都有本級的主體稅種。大宗收入的稅種,如所得稅歸中央;收人彈性小的稅種,如銷售稅,財產稅歸地方。二是對同一稅種按不同稅率分配,並通過中央的基礎稅率限制地方稅率。三是分成或共享制,對同一稅種按一定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共享。分設國稅局和地稅局,分稅。
分管與分征相結合。
④預算調節制度,即轉移支付制度,包括縱向轉移支付和橫向轉移支付。縱向調節的典型做法是補助金制度,分為無條件補助、有條件補助和專項補助,橫向調節是地區間互助式調節,不通過中央預算。
⑤各國的分級預算體制是適應本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和歷史傳統長期形成的,就體制整體而言是相對穩定的,但集權和分權關系及其相應調節方法可以經常調整。
從分級預算體制的內涵可以看出,分級預算體制有三個特點: A.規范化和法律化, B.長期相對穩定, C.地方預算構成名符其實的一級預算主體。
2.簡述中國分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手抄報內容 發布:2024-11-02 12:03:19 瀏覽:333
2016期貨法律法規重點 發布:2024-11-02 11:41:03 瀏覽:376
教育政策法規填空題 發布:2024-11-02 10:43:02 瀏覽:1
美女刑法視頻 發布:2024-11-02 10:11:34 瀏覽:870
合同法探親假 發布:2024-11-02 08:26:53 瀏覽:979
司法部疫情令 發布:2024-11-02 08:26:50 瀏覽:885
立法是誰做的 發布:2024-11-02 06:47:11 瀏覽:354
簡述我國商法的淵源 發布:2024-11-02 06:32:02 瀏覽:948
按勞動法休息日加班12小時怎麼算 發布:2024-11-02 06:21:00 瀏覽:375
初級法院徇私 發布:2024-11-02 06:11:20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