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全國法治創新
1. 如何在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
(一)堅持依法執政。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各級領導幹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完善保證黨確定依法治國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工作機制和程序。加強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協調。完善黨委依法決策機制,發揮政策和法律的各自優勢,促進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互聯互動。黨委要定期聽取政法機關工作匯報,做促進公正司法、維護法律權威的表率。黨政主要負責人要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各級黨委要領導和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依法治國中積極發揮作用。
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要堅決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黨委決策部署。各級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黨組織要領導和監督本單位模範遵守憲法法律,堅決查處執法犯法、違法用權等行為。
政法委員會是黨委領導政法工作的組織形式,必須長期堅持。各級黨委政法委員會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協調各方職能、統籌政法工作、建設政法隊伍、督促依法履職、創造公正司法環境上,帶頭依法辦事,保障憲法法律正確統一實施。政法機關黨組織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項向黨委報告制度。加強政法機關黨的建設,在法治建設中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保障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二)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全黨必須一體嚴格遵行。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促進黨員、幹部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黨的紀律是黨內規矩。黨規黨紀嚴於國家法律,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不僅要模範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按照黨規黨紀以更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堅決同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對違反黨規黨紀的行為必須嚴肅處理,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必須抓早抓小,防止小錯釀成大錯、違紀走向違法。
依紀依法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形成嚴密的長效機制。完善和嚴格執行領導幹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項制度規定,著力整治各種特權行為。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對任何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必須依紀依法予以堅決懲處,決不手軟。
(三)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高級幹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幹部。對特權思想嚴重、法治觀念淡薄的幹部要批評教育,不改正的要調離領導崗位。
(四)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的意識,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建設,強化基層法治隊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改善基層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推進法治幹部下基層活動。
(五)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依法治軍的核心和根本要求。緊緊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著眼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創新發展依法治軍理論和實踐,構建完善的中國特色軍事法治體系,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平。
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化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力量結構、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加快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
健全適應現代軍隊建設和作戰要求的軍事法規制度體系,嚴格規范軍事法規制度的制定許可權和程序,將所有軍事規范性文件納入審查范圍,完善審查制度,增強軍事法規制度科學性、針對性、適用性。
堅持從嚴治軍鐵律,加大軍事法規執行力度,明確執法責任,完善執法制度,健全執法監督機制,嚴格責任追究,推動依法治軍落到實處。
健全軍事法制工作體制,建立完善領導機關法制工作機構。改革軍事司法體制機制,完善統一領導的軍事審判、檢察制度,維護國防利益,保障軍人合法權益,防範打擊違法犯罪。建立軍事法律顧問制度,在各級領導機關設立軍事法律顧問,完善重大決策和軍事行動法律咨詢保障制度。改革軍隊紀檢監察體制。
強化官兵法治理念和法治素養,把法律知識學習納入軍隊院校教育體系、幹部理論學習和部隊教育訓練體系,列為軍隊院校學員必修課和部隊官兵必學必訓內容。完善軍事法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軍事法治理論研究。
(六)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憲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依法行使中央權力,依法保障高度自治,支持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保障內地與香港、澳門經貿關系發展和各領域交流合作,防範和反對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運用法治方式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完善涉台法律法規,依法規范和保障兩岸人民關系、推進兩岸交流合作。運用法律手段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推進祖國和平統一。
依法保護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權益。加強內地同香港和澳門、大陸同台灣的執法司法協作,共同打擊跨境違法犯罪活動。
(七)加強涉外法律工作。適應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促進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依法處理涉外經濟、社會事務,增強我國在國際法律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強化涉外法律服務,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國公民、法人在我國的正當權益,依法維護海外僑胞權益。深化司法領域國際合作,完善我國司法協助體制,擴大國際司法協助覆蓋面。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加大海外追贓追逃、遣返引渡力度。積極參與執法安全國際合作,共同打擊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販毒走私、跨國有組織犯罪。
各級黨委要全面准確貫徹本決定精神,健全黨委統一領導和各方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責任落實機制,制定實施方案,確保各項部署落到實處。
2.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下一步研究設想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下一步研究設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其政治發展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法制實踐相結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偉大實踐中,走出的一條符合中國國情條件的法治發展道路。
1、 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的歷史性任務突出地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歷史性抉擇;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通過全會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並作出相應的決定,從而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歷史進程。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所走過的道路,鮮明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當代中國法治發展的堅持不懈的高度關注和執著努力,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對在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規律性有了更為透徹的科學把握,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有了更加清醒的理性自覺。
2、當代中國偉大社會變革進程的法權要求
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社會革命是法律革命的前提。20世紀的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以來,伴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呈現出革命性的變化趨勢。這一進程中的兩次前後相繼的法律革命。1949—1956年的當代中國第一次法律革命,是在中國大地上創建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及其國家治理體系的偉大社會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1978年開啟的當代中國第二次法律革命,則是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程中的兩次法律革命都是一場法律觀念的革命。當代中國的第一次法律革命寄託了人民共和國的創立者們關於社會主義的自由、正義、平等和共同體的價值理想。而第二次法律革命則充分體現和確證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價值目標和社會理想。201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作出專門系統的戰略部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自信
在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鮮明的特色,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位一體的偉大實踐,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把「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設目標,強調「到二二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由此,我們要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改革,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新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更加完備、更加行之有效,從而更加堅定有力地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廣闊天地。
4、務實主義的法治改革路徑
在法制現代化的進程中,確乎存在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方面,社會主體在從事法治改革的實踐中,都受到特定的法治價值理想的支配。他們對法治改革事業的未來和前途以及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過程本身,已經在觀念上產生了一種自覺的認識和要求,形成了自己活動的法治理想目標。因此,法治價值理想的意義,就在於它是社會主體對法治改革所要創設出來的法治模式的一種主觀期待或願望。但是,另一方面,法治價值理想在法治改革事業中的實現過程,又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過程。在相當程度上,這種法治理想與當下的法治現實狀況是不相吻合的,甚至是相矛盾的。這種法治理想模式又不是在現實生活中直接地存在的,而是有待社會主體建構的符合法治發展需要的法治理想實體。這是一個深刻的矛盾。這個矛盾運動表明,法治理想模式是以一定的法治進展為前提的,但又是一種尚未實現的法治發展目標。然而,法治理想模式並不是消極地適應法治現實狀況,而是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所以才能為社會主體提供追求的目標和前進的方向。只有通過主體的創造性的法治改革實踐活動,法治理想模式才能由主觀的期待或願望變為客觀的體現法治文明進步主流的法治現實。因此,推進法治改革,是一個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過程。
3. 為什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第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我們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作出的戰略抉擇。長期以來,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方面進行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奮斗,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也走了不少彎路,甚至遭遇過重大挫折,但重要的是,我們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法治建設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的根本總結,是我們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重要結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深刻汲取歷史經驗教訓,倍加珍惜我們開辟的這條道路,堅定不移堅持和拓展這條道路。
第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政治制度決定法律制度,有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就意味著必須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礎,我國一切法律法規和相關法律制度都必須建立在這個根本制度基礎之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屬性,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當前,關於我國法治建設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爭議,噪音不小。各種敵對勢力把法治作為所謂的「武器」,大肆渲染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提出各種奇談怪論、歪理邪說,目的就是企圖從法治問題上打開缺口,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向全社會發出正確而明確的聲音。《決定》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就是要向國內外宣示,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而不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法治道路,我們要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而不是資本主義法治。只有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才能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不能憑空想像,必須從實際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植根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生發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是在不斷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符合人民群眾願望、符合實踐發展要求的法治道路。「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如果離開我國具體國情而選擇別的什麼法治道路,必將把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引到邪路上去,不僅無法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法治保障,還會動搖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影響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4.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法治國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何影響
你好,這是很好的參考,你看看呢:
四中全會核心議題是「依法治國」,要在原有「依法治國」基礎上對中國法治體系進行全面升級,以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四中全會關於依法治國將形成一個影響中國未來至少數十年的《決定》。那麼,為何此時中央刻意強調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升級版目的又是為了治誰呢?
占豪認為,當前提出依法治國根本原因有三:
一、法治文明建設的需要。
新中國以後,中國法治文明呈螺旋式上升趨勢,總體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是,我國的法治無論是體系、人民的法律意識或是執法機構,所體現出來的法治文明程度都仍然不夠。文明的社會一定是法治的社會,一定是法治體系完善、執法公平的社會。基於當前現狀,繼續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與社會和諧的根本需要。
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規范政府和資本權力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政府應逐漸從主導經濟資源配置、主導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者角色中解脫出來,在市場機制逐漸完善的情況下,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激發市場的活力嗎,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才能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已經明確,繼續深化市場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管轉變。另外,還有包括深化財稅改革、城鄉一體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創新等。
如此變化,意味著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人為干預減少了,事前管得少了、限制少了,市場本身在經濟運行中起的作用將被大大放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法律法規等制度限制,那麼市場就會陷入原始的市場競爭當中。這種原始的競爭,市場上的競爭者會為了經濟利益不擇手段。這種野蠻的市場競爭,不但不會促進經濟發展,還會破壞市場的有序運行,如此必然會導致社會混亂,經濟發展會受到重創。鑒於此,國家出台法律法規,由政府加強市場監督、監管並依法治理的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這些法治體系,去監督市場的運行,從而保證市場處於公平的競爭之下。只有這樣,市場才能是公平的市場,競爭才能是公平有序的競爭。當然,國家才能對資本不失控,社會經濟才不會變成各種勢力之間的征伐,經濟、社會才會處於可持續發展和進步當中。
更直白點說,就是國家、政府放權給市場,是為了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卻不能失去對資本、資源的終極控制,避免經濟走向失控,社會走向失序。
當然,這種規范更為重要的是規范政府的權力,避免權力濫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避免權力和市場進行直接的、私下的利益交換,避免以權謀私形成黑色利益,增加市場的不公平競爭。一個公平的市場,一定是一個在政府依法嚴密監督,同時又給市場足夠發展空間的市場。中國的依法治國的改革,正是基於此,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充分活躍、有序的市場經濟體系,同時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的公民社會。
三、反腐、打黑除惡,打破局部利益,避免形成阻礙社會發展的既得利益集團。
我們知道,自新一屆領導人上台,中國就進入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反腐進程。反腐近兩年來,共有18萬幹部落馬受到懲治,僅省部級以上官員的落馬數量就達53名。在此期間,不僅僅是對政府官員反腐,還包括對媒體的反腐,對學術的反腐,對媒體的反腐等。當然,也包括打黑除惡。改革開放以來,包括腐敗分子、黑社會、無良媒體等黑惡勢力,他們已經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創造的價值有限,但卻不斷巧取豪奪社會資源,掮取更大的權力以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繼續得利模式。譬如,面家形成的官僚集團,保護傘下卻是黑社會集團劉漢。再譬如,一些媒體失去職業道德的敲詐行為、以權謀私行為等等。
上述這些黑惡勢力,他們逐漸聯合起來,形成了很強大的利益集團,他們占據了大量社會資源、經濟利益,掌握了大量的權力。如果整個國家、社會,盤踞著大量這種既得利益集團,那結果會是什麼呢?就是國家發展逐漸喪失活力,經濟陷入停滯,國家推行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也將無法改動。因為,一改就會動到這些勢力的利益,他們就會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種權力、各種社會資源,對改革者進行抹黑、打壓。如此一來,國家改革將無法繼續推行,民眾利益將無法得到保證,社會將逐漸變成一潭死水。至於那些利益集團,他們猶如盤踞在國家人民身上的吸血鬼,他們不創造經濟利益,倒是不斷貪婪地吸食著百姓的血汗。長此以往,社會各個階層會出現嚴重對立,社會矛盾必然激化,整個國家可能因此陷入動盪之中。歷史上,所有的朝代興替幾乎都是因為這種原因導致的。
因此,我們可以這么認為,四中全會依法治國主要針對的目標是包括貪官、違法商人和擁有某種權力的既得利益體,依法治國的目的是節制包括政府行政權力、資本權力和其它權力,將各種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各種權力只能在合法的渠道內、社會的陽光下有序運行。只有這樣,才能還社會一個清明,還市場一個公平,才能可持續地推動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
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鼓勵鼓勵熱心人,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啊~~~·
5. 應在哪些方面推進法治理論創新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6. 說說十八屆四中全會有哪些創新
一、目標定位創新:對法治戰略目標確定可謂高瞻遠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實現了從法律體繫到法治體系的根本轉變,著力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二是從分散到整合的轉變,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落腳點,實現了從分散、多層次推進法治向頂層設計並統一到法治國家這一宏偉目標的飛躍轉變。
二、制度系統創新:提出了由五個體系集成的法治體系,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五個體系相互關聯、相互銜接、相互融合、連為一體,構成一個法治總系統,無論是建黨、建國以來,還是在中國法制史上,都是首次提出,旨在為未來構建了一個宏偉的藍圖。
三、指導思想創新:確保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始終堅持正確路線的三大要求是:一是政治正確,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是方向正確,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人民主體的積極性,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真統一起來;三是理論正確:堅持用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引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里特別強調了法治理論的價值功能,增強了法治實踐決策和具體行動的科學性、可預期性、合理性,既符合人類法治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又實事求是、密切契合中國歷史文化傳統與現實國情,從而克服了好高騖遠或畏縮不前的局限,擯棄了食洋不化或固步自封的弊端。
四、治理理念創新: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以法治來實現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呢?最有效、最可靠、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辦法,就是法治。法治從宏觀上講是治國方略和戰略,從微觀上又是方式、依據和手段。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最重要的是法治體系;在治理能力中,最重要的還是法治能力,也就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來深化改革、推進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這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達到天下大治的目標。
五、憲法實施創新:我們已經形成了共識,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但究竟如何克服憲法實施的障礙,一直爭論不休。此次四中全會對此終於有了定論:在模式上,中國不採用美國式的一般法院審查制度,也不用法國式的憲法法院制度,而是採用最高立法機關監督實施制度,即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在內容上,有兩點突破:不僅在實體上要健全實施機制,而且還要完善憲法實施的程序機制。
六、法治政府創新:建立行政機關的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查,這是個全新的提法。其次還要建立決策的責任追究機制,徹底改變以前都負責又都不負責的做法。最後還要建立責任倒查機制,一旦出現了事故、發現了問題、造成了損失,一定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體現了黨中央用法治管好行政權力的決心。
七、司法改革創新: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司法公正是最引人關注的問題之一, 全會提出了人民對司法的公平感、公正感的評測與實施制度與具體機制改革方案。公平感、公正感是一種精神上的表述,一定要靠制度來保障。制度保障的核心法治理念就是去行政化、去地方化,以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
7. 怎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植根中國大地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堅持黨對法治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40年法治建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基本經驗。立足中國國情。
道路標定方向,道路決定前途。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繼承者和豐富發展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發揚光大者。
中華優秀法文化是新時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寶貴財富、歷史資源,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法文化的思想精髓。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時代法治建設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7)第四期全國法治創新擴展閱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早已有明確表述,「黨的領導要通過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來實現,而黨自身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四中全會再次明確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為此,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是四中全會的一個重要議題。四中全會不僅明確了黨依法執政的執政理念,更重要的是將依法執政的理念具體化、法治化、可操作化。
改進黨的領導方式,依法執政不存在制度上的障礙,關鍵是黨的領導幹部必須打破思想上的障礙,自覺地把權力和個人意志置於憲法和法律的監督之下,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
8. 中國法治制度與創新
最大的創新:特權大於法
9. 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目標是什麼說說十八屆四中全會有哪些創新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創新方面有:
一、目標定位創新:對法治戰略目標確定可謂高瞻遠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實現了從法律體繫到法治體系的根本轉變,著力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二是從分散到整合的轉變,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落腳點,實現了從分散、多層次推進法治向頂層設計並統一到法治國家這一宏偉目標的飛躍轉變。
二、制度系統創新:提出了由五個體系集成的法治體系,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五個體系相互關聯、相互銜接、相互融合、連為一體,構成一個法治總系統,無論是建黨、建國以來,還是在中國法制史上,都是首次提出,旨在為未來構建了一個宏偉的藍圖。
三、指導思想創新:確保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始終堅持正確路線的三大要求是:一是政治正確,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是方向正確,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人民主體的積極性,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真統一起來;三是理論正確:堅持用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引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里特別強調了法治理論的價值功能,增強了法治實踐決策和具體行動的科學性、可預期性、合理性,既符合人類法治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又實事求是、密切契合中國歷史文化傳統與現實國情,從而克服了好高騖遠或畏縮不前的局限,擯棄了食洋不化或固步自封的弊端。
四、治理理念創新: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以法治來實現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呢?最有效、最可靠、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辦法,就是法治。法治從宏觀上講是治國方略和戰略,從微觀上又是方式、依據和手段。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最重要的是法治體系;在治理能力中,最重要的還是法治能力,也就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來深化改革、推進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這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達到天下大治的目標。
五、憲法實施創新:我們已經形成了共識,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但究竟如何克服憲法實施的障礙,一直爭論不休。此次四中全會對此終於有了定論:在模式上,中國不採用美國式的一般法院審查制度,也不用法國式的憲法法院制度,而是採用最高立法機關監督實施制度,即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在內容上,有兩點突破:不僅在實體上要健全實施機制,而且還要完善憲法實施的程序機制。
六、法治政府創新:建立行政機關的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查,這是個全新的提法。其次還要建立決策的責任追究機制,徹底改變以前都負責又都不負責的做法。最後還要建立責任倒查機制,一旦出現了事故、發現了問題、造成了損失,一定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體現了黨中央用法治管好行政權力的決心。
七、司法改革創新: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司法公正是最引人關注的問題之一, 全會提出了人民對司法的公平感、公正感的評測與實施制度與具體機制改革方案。公平感、公正感是一種精神上的表述,一定要靠制度來保障。制度保障的核心法治理念就是去行政化、去地方化,以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