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活板
㈠ 我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四大發明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而許多動物已經在我們之前就學會了利用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㈡ 中國四大發明都是什麼
一、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北磁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1、西漢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利用磁石的特性做了兩個棋子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
2、《管子》的數篇中早已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又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古人稱「磁」為「慈」。古人把磁石吸引鐵看做慈母對子女的吸引。
(2)道德經活板擴展閱讀
一、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個指出,中國對世界所具有影響的「三大發明」:是司南(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並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1621年,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曾在《新工具》一書中提到:「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
二、來華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最先在上述三大發明中加入造紙術,他在比較日本和中國時指出「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他們(指日本)沒有如同印刷術、造紙、指南針和火葯那種卓越的發明。這個發明清單被後來的著名英國生化學家、歷史學家和漢學家李約瑟發揚光大。
㈢ 我國文學史上詩作存留最多的詩人是______時的______.他的詩集<<______>>,存詩9300多首
文學常識
第一冊
1、 魯迅 (1881-19360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主要的作品集有:小說集(兩部):《吶喊》《彷徨》
2、 朱自清 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他的優秀的散文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綠〉〈匆匆〉。
5、劉勰 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12、《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據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訂,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燭之武退秦師》就節選自此作品。
13、《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21卷,相傳為左丘明所著,記載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貞王十六年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史實。《國語》有「春秋外傳」之稱,現存最早的《國語》注本是三國時吳國的韋昭寫的《國語解》。課文《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
14、《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篇,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的謀議或 辭說。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以重大影響。16、《論語》:是記錄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孔門弟子(包括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寫下來的。它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全書共20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17、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包含「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兩層含義。
18、《孟子》:是記載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有孟子及其弟子編成,共七篇,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其中的文章以雄辯著稱,善用排比句式,筆試咄咄逼人。《寡人之於國也》即出自此作品。
19、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他將孔子「仁」的思想發展為「仁政」的政治主張,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
20、《荀子》:是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著,一小部分出於其弟子之手,現存32篇。
21、荀子:名況,尊號「卿」,戰國時趙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性惡」論,「天行有常」「人定勝天」的思想。
22、《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又名《南華經》,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
23、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
24、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人稱老聃,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25、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品有《過秦論》《吊屈原賦》《鵩鳥賦》。
26、《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又稱《太史公書》,它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時期近三千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紀:按年代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績。表:按年代譜列各時期的重大事件。
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
世家:記述了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
列傳:記載了各種名人的生平和事跡。
27、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28、王羲之:字逸少,世稱王右軍。東晉書法家、文學家,有「書聖」之稱,他所書的《蘭亭集序》為傳世名篇。
29、陶潛:又名2,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大詩人,曾做彭澤縣令,後辭官歸家,隱居田園,寫了大量的詩作。詩歌《歸田園居》、《飲酒》,散文《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賦《五柳先生傳》皆為傳世名篇,有《陶淵明集》。
一古典文學
(一)春秋時期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輯。分風、雅、頌三個組成部分,使用賦、比、興的手法。《伐檀》《碩鼠》
《論語》,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和行動,由孔子的弟子編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六則 《侍坐》 《季氏將伐顓臾》《荷 丈人》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比較詳細的編年史,記載了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傳是左秋明所作。《曹劌論戰》《 之戰》
(二)戰國時期
《莊子》,莊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學派著作。《庖丁解牛》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言行,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齊桓晉文之事》《魚我所欲也》《庄暴見孟子》
《荀子》,作者荀況,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勸學》
《韓非子》,韓非和後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韓非,荀子的學生。《扁鵲見蔡桓公》《智子疑鄰》《五蠹》
《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輯而成,雜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傳》
《列子》,相傳是戰國時列禦寇所作。《愚公移山》
《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各國游說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漢劉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荊軻刺秦王》
《楚辭》,西漢劉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匯集而成,共17篇。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楚國浪漫主義愛國詩人,《離騷》為代表作。《涉江》
(三)漢朝
賈誼,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過秦論》《論積貯疏》 《淮南子》,西漢劉安及其門客編輯,為雜家著作。《塞翁失馬》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作者司馬遷(約前145~?年),字子長,西漢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繼承父業任太史令。《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屈原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
《漢書》,紀傳體史書,東漢史學家班固受詔編寫,未完,死於獄中,後由班昭、班彪等完成。《蘇武》
《孔雀東南飛》,是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長篇敘事詩,大約產生於漢代末,最早見於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台新詠》。《孔雀東南飛》 (四)魏晉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
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軍事家。《出師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詩人,曹操的第三子。《七步詩》
《搜神記》,筆記體志怪小說,作者是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干寶。《干將莫邪》
陶淵明(365~427年),東晉詩人,字元亮(一說字潛,字淵明),存留120多首詩,其中20多首田園詩,開辟五言詩的新境界。《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
《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是古代一部記我國河流水道的書,酈道元為之作注。《三峽》
《後漢書》,南朝史學家范曄所著,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 《張衡傳》
丘遲,南朝齊、梁間的文學家。《與陳伯之書》
《木蘭詩》,民間敘事詩,北朝樂府民歌中最傑出的作品。《木蘭詩》
吳均,南朝人。《與朱元思書》
(五)唐朝
唐初文壇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渙,詩人,歌詠邊塞的詩歌最著名。《涼州詞》《登鸛鵲樓》 孟浩然,擅長山水田園詩,與王維並稱"王孟"。 《春曉》《過故人庄》
王昌齡,擅長七絕,主要寫邊塞詩和宮怨詩。《芙蓉樓送辛漸》
王維,字摩詰,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世人稱"王右丞",其詩有詩、畫、音樂合一的特色。《觀獵》《鳥鳴澗》《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想像豐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語言瑰麗活潑,擅長樂府和絕句,許多詩成為千古絕唱。存詩近千首。
《夜靜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望天門山》《秋浦歌》《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傑出現實主義詩人。曾任工部員外郎,後世稱為"杜工部"。其詩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語言准確,存詩1400多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江畔獨步尋花》《江南逢李龜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晚唐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深刻反映現實,反映民眾的疾苦,感情充沛,語言通俗,雅俗共賞。存詩近3000首。《錢塘湖春行》《憶江南》《賣炭翁》《琵琶行(並序)》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稱韓昌黎,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積極提倡古文運動,恢復古代朴實文風,留下大量文情並茂的文章。《馬說》《師說》《原毀》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xie)州人。積極提倡古文運動,寫出大量優秀散文、游記、寓言、詩歌等作品。《小石潭記》《童區寄傳》《捕蛇者說》
杜牡,字牧之,號樊川。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江南春絕句》《阿房宮賦》
岑參,詩人,是寫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劉禹錫,字夢得,著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
崔灝,著名詩人。《黃鶴樓》 (六)宋朝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範文正公集》。《岳陽樓記》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散文、詩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均有成就。《醉翁亭記》《伶官傳序》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著作以史論、政論為主,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著有《嘉 集》《六國論》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北宋文壇領袖,詩、詞、散文有著極高的成就。倡導詩文革新運動。著有《東坡全集》《東坡志林》等。《浣溪紗》《念奴嬌•赤壁懷古》《題西林壁》《石鍾山記》《教戰守策》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提倡變法。因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人稱王文公。倡導詩文革新運動。著有《王臨川集》等。《傷仲永》《游褒禪山記》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花了19年時間主持編寫了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訓儉示康》《赤壁之戰》
李清照,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在散文詩詞方面均有成就,後人輯有《漱玉集》。《武陵春》《如夢令》 陸游(1152~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是我國詩人當中創作數量最多的一個,存詩9300多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過小孤山大孤山》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存詞600多首。《西江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履善,自號文山,廬陵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寫了許多愛國主義的詩文,被俘不屈,壯烈殉國。著有《指南錄》等。《過零丁洋》《〈指南錄〉後序》 沈括,字存中,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所著《夢溪筆談》是綜合性學術專著。《活板》《采草葯》《雁盪山》
柳永,字耆卿,北宋婉約派詞人。《雨霖鈴》
周敦頤,字茂叔,著名哲學家。《愛蓮說》
姜夔,南宋詞人。《揚州慢》
(七)元明
關漢卿,號已齋叟,元代雜劇作家,寫了60多種雜劇,現存18種。《竇娥冤》
施耐庵,著有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小說《水滸》,是在民間傳說、說書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楊修之死》《群英會蔣干中計》 吳承恩,在民間傳說、雜劇和其他著作的基礎上創作《西遊記》,是浪漫主義的長篇神話小說。《美猴王》
馮夢龍,通俗小說作家,作品以所輯《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最著名。《灌園叟晚逢仙女》
張溥,明末文學家。《五人墓碑記》
(八)清朝
蒲松齡,字留仙、劍臣,號柳泉,代表作為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促織》
方苞,散文家,"桐城派"創始人。《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
吳敬梓,所做《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說。《范進中舉》
曹雪芹,名 ,字夢阮,好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完成了《紅樓夢》前80回,《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的最高峰。《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林黛玉進賈府》
全祖旺,文學家、史學家。《梅花嶺記》
龔自珍,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病梅館記》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改良主義思想家、宣傳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
劉鶚,著有《老殘游記》,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明湖居聽書》
㈣ 林海音在初中涉及到的重要文學常識
步》 莫頓·亨特 美國作家
2 、《紫藤蘿瀑布》 宗璞 《弦上的夢》 《三生石》獲全國優秀小說獎
3 、《童趣》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沈復 清代文學家
4 、《理想》 流沙河 原名余勛坦
5 、《論語十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 20 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6 、《春》 朱自清 現代散文家、詩人,字佩弦,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他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7 、《濟南的冬天》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名作家,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
8 、《觀滄海》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
9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字樂天,又號香山居士,唐代人著有《白氏長慶集》。《觀刈麥》表現 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0 、《西江月》《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字糼安,號稼軒,宋朝愛國詞人
11 、《風箏》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偉大 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 、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初中學過的文章有:選自《野草》的《風箏》《雪》;選自《朝花夕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選自《吶喊》的《社戲》《故鄉》《孔乙己》;選自《且介亭雜文》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12 、《〈世說新語〉兩則》劉義慶,南朝人,《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13 、《皇帝的新裝》 安徒生,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創作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丑小鴨》等大量優秀 的童話作品。
14 、《郭沫若詩兩首》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詩人、學者、主要作品:詩集《星空》《女神》歷史劇《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七年級下冊
1 、《爸爸的花兒落了》(《城南舊事》)林海音 台灣作家
2 、《傷仲永》 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先生文集》
3 、《最後一課》 法國作家 都德
4 、《木蘭詩》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是一首古代敘事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又名《木蘭辭》與《孔雀東南飛》被譽為「樂府雙璧」
5 、《鄧稼先》 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獲 1957 年諾貝爾物理獎
6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聞一多,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著作收在《聞一多全集》
7 、《口技》選自《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選的筆記體小說,林嗣環,字鐵崖,清代人
8 、《偉大的悲劇》《列夫·托爾斯泰》茨威格,奧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傳記文學和小說創作方面
9 、《荒島餘生》笛福,英國作家,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
10 、《誇父逐日》選自《山海經》 ;《兩小兒辯日》(《列子》)
11 、《珍珠鳥》馮驥才
八年級上冊
1 、《蘆花盪》作者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
2 、《中國石拱橋》茅以升,我國著名橋梁學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橋。
3 、《蘇州園林》葉聖陶,名紹鈞,字聖陶,作家、教育家、編輯家,主要作品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稻草人》等
4 、《大自然的語言》竺可楨,氣象學、地理學家。
5 、《奇妙的克隆》談家楨,中國院士
6 、《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人,著名詩人,世稱「靖節先生」著有《陶淵明集》,大部分是記敘事物的文章。
7 、《陋室銘》《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作者劉禹錫,唐代詩人,「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8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宋代理學創始人,「說」是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敘來論述道理,屬於議論文的一種。
9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 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著有《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0 、《三峽》 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所撰《水經注》,詳細記載 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11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南北朝時期,著有《陶隱居集》
13 、《使至塞上》王維,字摩詰,唐朝人。
14 、《渡荊門送別》《行路難》 李白,號「青蓮居士」
15 、《游山西村》《卜運算元·詠梅》陸游,字務觀,號放翁。
八年級下冊
1 、《我的母親》胡適,字適之,學者。
2 、《海燕》高爾基,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 的代表者」(列寧語)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3 、《敬畏自然》 嚴春友
4 、《喂——出來》星新一,日本現代小說家。
5 、《雲南的歌會》選自《沈從文散文集選》,沈從文,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6 、《端午的鴨蛋》選自《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家
7 、《吆喝》蕭乾,作家,記者,翻譯家
8 、《與朱元思書》吳均,南朝梁代文學家
9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號潛溪,明初文學家,著作《宋學士文集》,序,文體名,這是一篇贈序。
10 、《赤壁》杜牧,字牧之,唐朝文學家
11 、《過零丁洋》文天祥,宋朝文學家,有《文山先生全集》
12 、《小石潭記》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東集》
13 、《岳陽樓記》《漁家敖·秋思》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著有《範文正公集》
14 、《醉翁亭記》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謚號文忠,北宋著名文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15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唐代詩人,人稱「岑嘉州」
16 、《己亥雜詩》龔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學家,是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己亥雜詩》共 315 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
九年級上冊
1` 、《雨說》鄭愁予,台灣詩人,短詩《錯誤》廣為傳誦。
2 、《敬業與樂業》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著作《飲冰室合集》
3 、《傅雷家書》傅雷,翻譯家、文藝評論家,翻譯《人間喜劇》等作品。
4 、《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法國,選自《羊脂球》代表作《漂亮朋友》中篇小說《項鏈》《菲菲小姐》等,
5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邏迦·費·因格,美國實業家
6 、《智取生辰綱》選自《水滸》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是題材的長篇白話小說,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7 、《范進中舉》吳敬梓,字敏軒,清代小說家,選自《儒林外史》,該書是我國清代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8 、《陳涉世家》司馬遷,字子長,西漢人,史學家,文學家,他用畢生精力著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世家主要記諸侯之事。
9 、《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史書編輯而成,共 33 篇。
10 、《望江南》溫庭筠,字飛卿,晚唐人,詩詞兼工,是花澗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望江南,詞牌名,又名憶江南,夢江南
11 、《武陵春》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她擅長寫詞,南渡前大體表現閨情,南渡後,詞中充滿孤寂無依的愁苦,反映了南渡人辭鄉別土,國破家亡的感情。
九年級下冊
1 、《我愛這土地》艾青 詩人
2 、《鄉愁》餘光中,台灣詩人
3 、《我用殘損的手掌》戴望舒,詩人,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
4 、《變色龍》契訶夫,俄國作家,代表作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劇本《萬尼亞舅舅》
5 、《談生命》冰心,現代散文家,小說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
6 、《那樹》 王鼎鈞,台灣當代作家
7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 的戲劇家和詩人,這是莎士比亞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極大社會諷刺喜劇
8 、《變臉》魏明倫的戲劇和雜文都非常有名
9 、《公輸》選自《墨子》,《墨子》一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他是春秋戰國之際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10 、《〈孟子〉兩章》《魚我所欲也》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後人以「孔孟」並提,稱為亞聖
11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春秋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12 、《關雎》《蒹葭》選自《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 305 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1、 魯迅 (1881-19360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主要的作品集有:小說集(兩部):《吶喊》《彷徨》
2、 朱自清 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他的優秀的散文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綠〉〈匆匆〉。
5、劉勰 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12、《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據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訂,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燭之武退秦師》就節選自此作品。
13、《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21卷,相傳為左丘明所著,記載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貞王十六年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史實。《國語》有「春秋外傳」之稱,現存最早的《國語》注本是三國時吳國的韋昭寫的《國語解》。課文《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
14、《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篇,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的謀議或 辭說。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以重大影響。16、《論語》:是記錄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孔門弟子(包括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寫下來的。它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全書共20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17、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包含「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兩層含義。
18、《孟子》:是記載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有孟子及其弟子編成,共七篇,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其中的文章以雄辯著稱,善用排比句式,筆試咄咄逼人。《寡人之於國也》即出自此作品。
19、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他將孔子「仁」的思想發展為「仁政」的政治主張,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
20、《荀子》:是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著,一小部分出於其弟子之手,現存32篇。
21、荀子:名況,尊號「卿」,戰國時趙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性惡」論,「天行有常」「人定勝天」的思想。
22、《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又名《南華經》,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
23、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
24、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人稱老聃,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25、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品有《過秦論》《吊屈原賦》《鵩鳥賦》。
26、《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又稱《太史公書》,它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時期近三千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紀:按年代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績。表:按年代譜列各時期的重大事件。
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
世家:記述了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
列傳:記載了各種名人的生平和事跡。
27、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28、王羲之:字逸少,世稱王右軍。東晉書法家、文學家,有「書聖」之稱,他所書的《蘭亭集序》為傳世名篇。
29、陶潛:又名2,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大詩人,曾做彭澤縣令,後辭官歸家,隱居田園,寫了大量的詩作。詩歌《歸田園居》、《飲酒》,散文《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賦《五柳先生傳》皆為傳世名篇,有《陶淵明集》。
一古典文學
(一)春秋時期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輯。分風、雅、頌三個組成部分,使用賦、比、興的手法。《伐檀》《碩鼠》
《論語》,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和行動,由孔子的弟子編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六則 《侍坐》 《季氏將伐顓臾》《荷 丈人》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比較詳細的編年史,記載了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傳是左秋明所作。《曹劌論戰》《 之戰》
(二)戰國時期
《莊子》,莊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學派著作。《庖丁解牛》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言行,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齊桓晉文之事》《魚我所欲也》《庄暴見孟子》
《荀子》,作者荀況,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勸學》
《韓非子》,韓非和後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韓非,荀子的學生。《扁鵲見蔡桓公》《智子疑鄰》《五蠹》
《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輯而成,雜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傳》
《列子》,相傳是戰國時列禦寇所作。《愚公移山》
《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各國游說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漢劉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荊軻刺秦王》
《楚辭》,西漢劉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匯集而成,共17篇。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楚國浪漫主義愛國詩人,《離騷》為代表作。《涉江》
(三)漢朝
賈誼,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過秦論》《論積貯疏》 《淮南子》,西漢劉安及其門客編輯,為雜家著作。《塞翁失馬》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作者司馬遷(約前145~?年),字子長,西漢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繼承父業任太史令。《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屈原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
《漢書》,紀傳體史書,東漢史學家班固受詔編寫,未完,死於獄中,後由班昭、班彪等完成。《蘇武》
《孔雀東南飛》,是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長篇敘事詩,大約產生於漢代末,最早見於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台新詠》。《孔雀東南飛》 (四)魏晉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
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軍事家。《出師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詩人,曹操的第三子。《七步詩》
《搜神記》,筆記體志怪小說,作者是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干寶。《干將莫邪》
陶淵明(365~427年),東晉詩人,字元亮(一說字潛,字淵明),存留120多首詩,其中20多首田園詩,開辟五言詩的新境界。《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
《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是古代一部記我國河流水道的書,酈道元為之作注。《三峽》
《後漢書》,南朝史學家范曄所著,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 《張衡傳》
丘遲,南朝齊、梁間的文學家。《與陳伯之書》
《木蘭詩》,民間敘事詩,北朝樂府民歌中最傑出的作品。《木蘭詩》
吳均,南朝人。《與朱元思書》
(五)唐朝
唐初文壇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渙,詩人,歌詠邊塞的詩歌最著名。《涼州詞》《登鸛鵲樓》 孟浩然,擅長山水田園詩,與王維並稱"王孟"。 《春曉》《過故人庄》
王昌齡,擅長七絕,主要寫邊塞詩和宮怨詩。《芙蓉樓送辛漸》
王維,字摩詰,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世人稱"王右丞",其詩有詩、畫、音樂合一的特色。《觀獵》《鳥鳴澗》《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想像豐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語言瑰麗活潑,擅長樂府和絕句,許多詩成為千古絕唱。存詩近千首。
《夜靜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望天門山》《秋浦歌》《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傑出現實主義詩人。曾任工部員外郎,後世稱為"杜工部"。其詩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語言准確,存詩1400多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江畔獨步尋花》《江南逢李龜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晚唐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深刻反映現實,反映民眾的疾苦,感情充沛,語言通俗,雅俗共賞。存詩近3000首。《錢塘湖春行》《憶江南》《賣炭翁》《琵琶行(並序)》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稱韓昌黎,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積極提倡古文運動,恢復古代朴實文風,留下大量文情並茂的文章。《馬說》《師說》《原毀》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xie)州人。積極提倡古文運動,寫出大量優秀散文、游記、寓言、詩歌等作品。《小石潭記》《童區寄傳》《捕蛇者說》
杜牡,字牧之,號樊川。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江南春絕句》《阿房宮賦》
岑參,詩人,是寫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劉禹錫,字夢得,著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
崔灝,著名詩人。《黃鶴樓》 (六)宋朝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範文正公集》。《岳陽樓記》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散文、詩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均有成就。《醉翁亭記》《伶官傳序》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著作以史論、政論為主,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著有《嘉 集》《六國論》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北宋文壇領袖,詩、詞、散文有著極高的成就。倡導詩文革新運動。著有《東坡全集》《東坡志林》等。《浣溪紗》《念奴嬌•赤壁懷古》《題西林壁》《石鍾山記》《教戰守策》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提倡變法。因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人稱王文公。倡導詩文革新運動。著有《王臨川集》等。《傷仲永》《游褒禪山記》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花了19年時間主持編寫了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訓儉示康》《赤壁之戰》
李清照,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在散文詩詞方面均有成就,後人輯有《漱玉集》。《武陵春》《如夢令》 陸游(1152~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是我國詩人當中創作數量最多的一個,存詩9300多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過小孤山大孤山》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存詞600多首。《西江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履善,自號文山,廬陵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寫了許多愛國主義的詩文,被俘不屈,壯烈殉國。著有《指南錄》等。《過零丁洋》《〈指南錄〉後序》 沈括,字存中,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所著《夢溪筆談》是綜合性學術專著。《活板》《采草葯》《雁盪山》
柳永,字耆卿,北宋婉約派詞人。《雨霖鈴》
周敦頤,字茂叔,著名哲學家。《愛蓮說》
姜夔,南宋詞人。《揚州慢》
(七)元明
關漢卿,號已齋叟,元代雜劇作家,寫了60多種雜劇,現存18種。《竇娥冤》
施耐庵,著有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小說《水滸》,是在民間傳說、說書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楊修之死》《群英會蔣干中計》 吳承恩,在民間傳說、雜劇和其他著作的基礎上創作《西遊記》,是浪漫主義的長篇神話小說。《美猴王》
馮夢龍,通俗小說作家,作品以所輯《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最著名。《灌園叟晚逢仙女》
張溥,明末文學家。《五人墓碑記》
(八)清朝
蒲松齡,字留仙、劍臣,號柳泉,代表作為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促織》
方苞,散文家,"桐城派"創始人。《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
吳敬梓,所做《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說。《范進中舉》
曹雪芹,名 ,字夢阮,好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完成了《紅樓夢》前80回,《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的最高峰。《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林黛玉進賈府》
全祖旺,文學家、史學家。《梅花嶺記》
龔自珍,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病梅館記》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改良主義思想家、宣傳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
劉鶚,著有《老殘游記》,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明湖居聽書》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最給力.
㈤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
高中語文第一冊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出生於江蘇東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毛澤東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采蓮賦》:南朝皇帝蕭統著。
3.《西洲曲》:南朝樂府中的詩。
4.周瘦鵑:現代作家,翻譯家,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文學流派)代表作家。
5.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的主將,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是他在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且介亭雜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寫照。
6.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末年著名詩人,也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出自他的《輓歌》。
7.《文心雕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巨著,作者為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
8.金聖嘆:名人瑞,字聖嘆,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曾把《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與《西廂》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其批改《水滸》,成書於崇禎末期,將七十一回以後關於受招安、征方臘等內容刪去,增入盧俊義夢見梁山頭領全部被殺死情節,以結束全書。批語中頗有獨到之見,也表現了反對農民起義的立場。
9.顧炎武:號亭林,字寧人,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著有《日知錄》。
10.汪曾祺: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京派小說」代表。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11.列夫·托爾斯泰:俄國偉大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12.喬治·桑:法國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康素愛蘿》、《安吉堡的磨工》。
13.《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魯國國君的世系紀年,記載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後250多年的許多史料。也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是優秀的歷史散文著作。
14.《勾踐滅吳》節選自《國語》。《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貞定王十六年間的史實。
15.《戰國策》是記載西周、東周及各諸侯國歷史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說。經西漢劉向整理,共33篇。
16.《論語》是記載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二十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為語錄體。《論語》是有關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17.孟軻(約前372—前289),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儒學大師,有「亞聖」之稱。《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言行的書,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共七篇,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教育、倫理,。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認為「人性本善」。(見第五冊)
18.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時趙國人,著名思想家。主張「法後王」「性惡論」。《荀子》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莊周(約前369-前286),戰國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之一。《莊子》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學性強,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合稱「老莊」。
20.賈誼:西漢洛陽人,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著作有《新書》、《吊屈原賦》等。
21.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7),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包括12本紀(帝王傳記)、30世家(諸侯傳記)、70列傳(著名人物傳記)、10表、8書,共130篇。它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魯迅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關於《史記》見第六冊)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琅玡臨沂(現在山東省臨沂)人。他是古代著名的書法家,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有「書聖」之稱。王羲之胸懷曠達,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簡凈,韻味悠長,顯示了他的文學功底。因他作過右軍將軍,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蘭亭集序》即蘭亭會詩集的序言。
高中語文第二冊
23.《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人被釋奴隸伊索所編,搜集有古希臘民間故事,並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餘篇。
24.錢鍾書(1910――1998):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代表作品有:兩部著名的學術論著《談藝錄》《管錐編》,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人·獸·鬼》和長篇小說《圍城》。
25.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代表作有《愛彌兒》《懺悔錄》等。
26.孫犁:河北省安平縣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少年時期便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作品集為《白洋淀紀事》,其中《荷花澱》等作品是廣為流傳的名篇。散文《黃鸝》蘊涵著深刻的哲理。
27.史鐵生:北京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作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合歡樹》。
28.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學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滕王閣序》是其駢文代表作。
29.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說》是其散文代表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0.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著有《樊川文集》。
31.蘇洵:字明允,別號老泉。北宋文學家。著有《嘉佑集》。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32.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世稱王文公。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34.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提倡「文」「道」並重,反對浮靡文風。《六一詩話》開創「詩話」這一新的體裁,對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35.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世稱震川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古文家。著有《震川文集》。
36.張溥:字天如,明代文學家,天啟年間組織應社,崇禎初年又創復社,從事文學和政治活動。《五人墓碑記》選自他的《七錄齋集》。
37.姚鼐:字姬傳,一字夢古,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著有《惜抱軒詩文集》,《登泰山記》選自該書。
38.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著有《龔自珍全集》。己亥年在辭官歸途中寫了315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
高中語文第三冊
第一單元:
39.徐志摩(1896-1931) 新月詩派代表人物,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
康橋:劍橋
40.聞一多:現代著名愛國詩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重要詩集《紅燭》《死水》,「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41.穆旦:九葉詩派代表詩人之一,詩集《探險者》《九葉集》
42.舒婷: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43.普希金:俄國偉大詩人,俄國斯文學奠基人,著名的詩:《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茨岡》 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 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又叫《歐根·奧涅金》)
44.華茲華斯:英國「湖畔詩派」代表詩人。
45.裴多菲:匈牙利愛國詩人,代表詩歌《自由與愛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第二單元:
46.《詩經》和《離騷》,分別開創了我國詩歌創作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
47.《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通稱《詩》或《詩三百》到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稱《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按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合稱「詩經六義」。
48.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 「楚辭」創立者和代表作家。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浪漫主義詩歌奠基人。代表作《離騷》《九歌》《天問》。《離騷》是《楚辭》代表作,我國古代最早的抒情詩,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收集戰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等詩集,由西漢劉向編輯,東漢王逸為作章句。
49.《孔雀東南飛》原名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我國古代最早也是最長的敘事詩,與北朝《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注意:《木蘭辭》不屬漢樂府民歌) 。《玉台新詠》南朝徐陵編輯。
50.《孔雀東南飛》中的文化知識:
槌床便大怒:「床」當作「坐具」講,不作「卧具」。
初七及下九:下九,農歷每月十九日;上九:二十九日;初九:中九
奄奄黃昏後: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於現在19時至21時)
寂寂人定初:人定:十二時辰之一,是亥時(相當於21時至23時)
51.《古詩十九首》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選輯,最早見於南朝梁代蕭統《文選》,劉勰《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
鍾嶸《詩品》贊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第三單元:唐詩和宋詞
53.唐詩
①唐詩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兩種新詩體,從而擴大詩的表現范圍。
②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後人稱之為「詩仙」,詩歌風格「清新飄逸」。
③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亦稱杜工部。他的詩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他是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也被後稱尊稱為「詩聖」。詩歌風格:沉鬱頓挫。
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④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
⑤王維: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與孟浩然為同一流派詩人。
補充:邊塞詩人:王昌齡、高適、岑參
⑥劉禹錫:字夢得,中唐詩人。中學課本作品《陋室銘》《石頭城》《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其中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⑦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區別於李賀)
54.詞
①詞出現於唐、五代時期,稱曲、雜曲或曲子詞,到宋代擴為流行,被稱為詩余,後改稱詞。又稱長短句。
②宋詞習慣上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代表詩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還有秦觀(北宋),豪放派代表詩人蘇軾,辛棄疾。
③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世稱柳七,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婉約派創新者。
④蘇軾:字子贍,號東坡居士,與其文蘇洵、蘇轍、今稱「三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詞上,擴大詞的表現范圍,開宋代豪放詞先河,詞風與辛棄疾相近,合稱「蘇辛」。蘇軾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⑤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詞》
⑥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最偉大愛國詞人與蘇軾同為豪放派代表,詞集《稼軒長短句》
⑦姜夔:南宋詞人,號白石道人。(千岩老人為蕭德藻)代表作品《揚州慢》(「禾黍」常用來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⑧陸游:號放翁,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現存古詩最多一個詩人。
第四單元:
55.郁達夫:原文郁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故都的秋》
56.巴金:原名李芾甘,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長篇小說《滅亡》,中篇小說《寒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代表作《燈》。
第五單元:
57.《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間,把從《史記》《漢書》到《明史》第24部史書定為「正史」,今稱二十四史。(註:無《資治通鑒》)
58.巴爾扎克: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創作《人間喜劇》(小說總稱,共91部),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其中包括《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等。
59.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
60.其他作家代表作品:
博馬舍(法) 《費加羅的婚禮》
拉伯雷(法) 《巨人傳》
莫里哀(法) 代表作《偽君子》(又作《達爾丟弗》,主人公達爾丟弗),《吝嗇鬼》(又作《慳吝人》,主人公阿巴貢)
補充,四大吝嗇鬼: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慳吝人》中的阿巴貢,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
屠格列夫:俄國作家,著名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獵人筆記》
高中語文第四冊
61.魯迅,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前五部小說為《狂人日記》《孔乙己》《葯》《故鄉》《阿Q正傳》,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祝福》收入《彷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雜文集16部;翻譯俄國作家果戈理的《死魂靈》,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毀滅》。課文《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
62.契訶夫,俄國短篇小說家,代表作《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務員之死》,劇本《櫻桃園》。
63.沈從文,現代作家,代表作《邊城》。
64.孫 犁,「白洋淀派」代表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荷花澱》,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另見26條)
65.趙樹理,當代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三里灣》、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等。
66.茅 盾,現代文學旗手之一,代表作長篇小說《子夜》,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短篇小說《林家鋪子》等。
67.莫泊桑,19世紀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長篇小說《漂亮朋友》,短篇小說《羊脂球》《我的叔叔於勒》《項鏈》等。
68.高曉聲,江蘇當代作家,代表作《陳奐生上城》《李順大造屋》等。
69.施耐庵,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說《水滸傳》。《智取生辰綱》選入課文。
70.羅貫中,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失街亭》選入課文。
71.馮夢龍,明末小說家,編印過「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選自《警世通言》。
72.凌濛初,明末小說家,編著過「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73.唐代傳奇,有《柳毅傳》(李朝威著)《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
74.吳敬梓,清代小說家,著有《儒林外史》。
75.蒲松齡,清代小說家,著有《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
76.李汝珍,清代小說家,著有《鏡花緣》
77.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78.曹 禺,原名萬家寶,著名劇作家,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79.老 舍,「人民藝術家」,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龍須溝》等。
80.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著有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劇《哈姆萊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早期創作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81.關漢卿,元代戲劇作家,著有《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單刀會》等。
82.王實甫,元代戲劇作家,著有《西廂記》。該劇同《竇娥冤》代表了元雜劇最高成就。
83.湯顯祖,明代戲劇作家,著有《牡丹亭》。
84.孔尚任,清代戲劇作家,著有《桃花扇》。
85.洪 升,清代戲劇作家,著有《長生殿》。
86.傳 奇,是明代的主要戲曲樣式,並持續到清代,代表作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87.袁宏道,明代散文家,創立了「公安派」,與袁宗道、袁中道均以文學見長,時稱「三袁」。
文學體裁
88.戲曲,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近現代京劇和各種地方戲。
89.戲劇語言,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科介,是劇中關於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台指示。
90.元雜劇,是一種把歌唱、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分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角色有末(男角)、外末(老年男子)、旦(女角)、正旦(女主角)、卜兒(老婦人)、凈(花臉)、丑(小花臉)等。
91.現代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按照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按照劇情繁簡和結構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按照題材反映的時代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按照矛盾沖突的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
92.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科幻、公安、傳奇、武俠、言情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高中語文第五冊
93.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影響甚大的儒者。《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論、「性善」論以及「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等,《孟子》向以長於譬喻和雄辯著稱。《孟子》與《論語》《中庸》《大學》四部儒家經典合稱「四書」。(見17條)
94.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詩壇上兩座並列的高峰。李白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自然,他的古體詩和七絕尤為後人稱道,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將進酒》《越中覽古》,杜甫的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極其精練,尤長於古體詩和律詩,如「三吏」、「三別」,《兵車行》《登高》《客至》《詠懷古跡》《旅夜書懷》《閣夜》《登岳陽樓》等。(見53條)
95.元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並稱我國「四大」古典小說。
96.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吶喊》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記》、《葯》、《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等,其中《阿Q正傳》對國民性弱點的揭示,至今仍振聾發聵;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已經成了一個世界性話題。(見5和61條)
97.現代派或現代主義文學是對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藝流派的總稱。
意識流小說 英國的弗吉尼亞。伍爾夫 小說《牆上的斑點》,通過象徵暗示,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來表現化合物的「內心真實」。
表現主義 奧地利的弗蘭茨。卡夫卡 小說《變形記》 反對以寫實手法描寫客觀世界,而強調表現作家的主觀感受。
存在主義 薩特是當代存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薩特的名劇《死無葬身之地》《恭順的妓女》用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寫成,《蒼蠅》有濃厚的象徵色彩,《惡心》在很多地方運用意識流技巧。
荒誕派戲劇 作家貝克特的戲劇——《等待多戈》是荒誕派代表作。
魔幻現實主義小說 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形成熱潮。以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志,魔幻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第六單元:
98.韓愈:唐代文學家、詩人,「文起八代之衰」,與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99.柳宗元:唐代文學家,詩人,世稱「柳河東」
100.根據課本P164 增補:
胡適《嘗試集》 郭沫若《女神》 張愛玲《金鎖記》 戴望舒《雨巷》 丁玲《沙菲女士日記》
當代:
王蒙《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鄧友梅《在懸崖上》 宗璞《紅豆》
陸文夫《小巷深處》 劉心武《班主任》 盧新華《傷痕》
戴厚英《人啊,人》 古華《芙蓉鎮》
路遙《人生》 汪曾祺《受戒》 諶容《人到中年》
張賢亮《靈與肉》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阿城《棋王》
高中語文第六冊
101.梁思成:中國現代建築學家、建築史學家。
102.霍金: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他身殘志堅,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學理論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譽為當代的愛因斯坦。有《時間簡史》。
103.王力、呂叔湘、張志公:中國現當代語言學家。
104.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偉大的小說家,用十年時間創作了不朽名著《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後四十回為高鶚所著。《紅樓夢》,是我國古代人情小說的集大成者,古代白話小說的高峰與總結,偉大的現實主義巨著,被譽為「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在藝術上,它既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和民族特色,又有鮮明的創新精神。書中描寫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王熙鳳,憎惡「仕途經濟」的賈寶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精細處不讓鳳姐」的探春,「裝愚守拙,隨分從時」的薛寶釵,「身為下賤,心比天高」的晴雯,被人販子賣給薛蟠作妾的靈秀而薄命的女子香菱等。
105.起承轉合:舊體詩文常用的行文順序。起:開端。承:承接上文進一步加以申述。轉:轉折,從另一方面論述主題。合:全文結語。
106.《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古希臘的普魯塔克曾被稱為「世界傳記之王」,其作品《列傳》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不過,《史記》比它還早產生幾乎達兩個世紀。
107.《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和人物著作。其中人物與先秦時的文學人物相比,明顯具有鮮明的個性。此外,它的主觀色彩與抒情性,在歷朝「正史」中是最濃厚最突出的。作者自述寫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思想價值主要表現在四點上:其一是表現了進步的文學觀;其二是表現了進步的經濟思想;其三是表現了強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其四是表現了豪邁的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
108.《報任安書》是我們了解司馬遷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獻。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寫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他還為戰國四君子(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立過傳。
㈥ 求各詩人文人的簡介(字、號、朝代)為中考
1、 魯迅 (1881-19360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主要的作品集有:小說集(兩部):《吶喊》《彷徨》
2、 朱自清 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他的優秀的散文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綠〉〈匆匆〉。
5、劉勰 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12、《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據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訂,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燭之武退秦師》就節選自此作品。
13、《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21卷,相傳為左丘明所著,記載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貞王十六年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史實。《國語》有「春秋外傳」之稱,現存最早的《國語》注本是三國時吳國的韋昭寫的《國語解》。課文《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
14、《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篇,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的謀議或 辭說。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以重大影響。16、《論語》:是記錄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孔門弟子(包括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寫下來的。它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全書共20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17、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包含「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兩層含義。
18、《孟子》:是記載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有孟子及其弟子編成,共七篇,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其中的文章以雄辯著稱,善用排比句式,筆試咄咄逼人。《寡人之於國也》即出自此作品。
19、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他將孔子「仁」的思想發展為「仁政」的政治主張,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
20、《荀子》:是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著,一小部分出於其弟子之手,現存32篇。
21、荀子:名況,尊號「卿」,戰國時趙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性惡」論,「天行有常」「人定勝天」的思想。
22、《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又名《南華經》,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
23、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
24、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人稱老聃,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25、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品有《過秦論》《吊屈原賦》《鵩鳥賦》。
26、《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又稱《太史公書》,它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時期近三千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紀:按年代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績。表:按年代譜列各時期的重大事件。
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
世家:記述了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
列傳:記載了各種名人的生平和事跡。
27、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28、王羲之:字逸少,世稱王右軍。東晉書法家、文學家,有「書聖」之稱,他所書的《蘭亭集序》為傳世名篇。
29、陶潛:又名2,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大詩人,曾做彭澤縣令,後辭官歸家,隱居田園,寫了大量的詩作。詩歌《歸田園居》、《飲酒》,散文《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賦《五柳先生傳》皆為傳世名篇,有《陶淵明集》。
一古典文學
(一)春秋時期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輯。分風、雅、頌三個組成部分,使用賦、比、興的手法。《伐檀》《碩鼠》
《論語》,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和行動,由孔子的弟子編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六則 《侍坐》 《季氏將伐顓臾》《荷 丈人》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比較詳細的編年史,記載了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傳是左秋明所作。《曹劌論戰》《 之戰》
(二)戰國時期
《莊子》,莊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學派著作。《庖丁解牛》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言行,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齊桓晉文之事》《魚我所欲也》《庄暴見孟子》
《荀子》,作者荀況,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勸學》
《韓非子》,韓非和後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韓非,荀子的學生。《扁鵲見蔡桓公》《智子疑鄰》《五蠹》
《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輯而成,雜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傳》
《列子》,相傳是戰國時列禦寇所作。《愚公移山》
《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各國游說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漢劉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荊軻刺秦王》
《楚辭》,西漢劉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匯集而成,共17篇。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楚國浪漫主義愛國詩人,《離騷》為代表作。《涉江》
(三)漢朝
賈誼,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過秦論》《論積貯疏》 《淮南子》,西漢劉安及其門客編輯,為雜家著作。《塞翁失馬》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作者司馬遷(約前145~?年),字子長,西漢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繼承父業任太史令。《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屈原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
《漢書》,紀傳體史書,東漢史學家班固受詔編寫,未完,死於獄中,後由班昭、班彪等完成。《蘇武》
《孔雀東南飛》,是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長篇敘事詩,大約產生於漢代末,最早見於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台新詠》。《孔雀東南飛》 (四)魏晉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
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軍事家。《出師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詩人,曹操的第三子。《七步詩》
《搜神記》,筆記體志怪小說,作者是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干寶。《干將莫邪》
陶淵明(365~427年),東晉詩人,字元亮(一說字潛,字淵明),存留120多首詩,其中20多首田園詩,開辟五言詩的新境界。《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
《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是古代一部記我國河流水道的書,酈道元為之作注。《三峽》
《後漢書》,南朝史學家范曄所著,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 《張衡傳》
丘遲,南朝齊、梁間的文學家。《與陳伯之書》
《木蘭詩》,民間敘事詩,北朝樂府民歌中最傑出的作品。《木蘭詩》
吳均,南朝人。《與朱元思書》
(五)唐朝
唐初文壇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渙,詩人,歌詠邊塞的詩歌最著名。《涼州詞》《登鸛鵲樓》 孟浩然,擅長山水田園詩,與王維並稱"王孟"。 《春曉》《過故人庄》
王昌齡,擅長七絕,主要寫邊塞詩和宮怨詩。《芙蓉樓送辛漸》
王維,字摩詰,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世人稱"王右丞",其詩有詩、畫、音樂合一的特色。《觀獵》《鳥鳴澗》《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想像豐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語言瑰麗活潑,擅長樂府和絕句,許多詩成為千古絕唱。存詩近千首。
《夜靜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望天門山》《秋浦歌》《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傑出現實主義詩人。曾任工部員外郎,後世稱為"杜工部"。其詩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語言准確,存詩1400多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江畔獨步尋花》《江南逢李龜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晚唐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深刻反映現實,反映民眾的疾苦,感情充沛,語言通俗,雅俗共賞。存詩近3000首。《錢塘湖春行》《憶江南》《賣炭翁》《琵琶行(並序)》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稱韓昌黎,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積極提倡古文運動,恢復古代朴實文風,留下大量文情並茂的文章。《馬說》《師說》《原毀》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xie)州人。積極提倡古文運動,寫出大量優秀散文、游記、寓言、詩歌等作品。《小石潭記》《童區寄傳》《捕蛇者說》
杜牡,字牧之,號樊川。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江南春絕句》《阿房宮賦》
岑參,詩人,是寫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劉禹錫,字夢得,著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
崔灝,著名詩人。《黃鶴樓》 (六)宋朝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範文正公集》。《岳陽樓記》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散文、詩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均有成就。《醉翁亭記》《伶官傳序》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著作以史論、政論為主,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著有《嘉 集》《六國論》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北宋文壇領袖,詩、詞、散文有著極高的成就。倡導詩文革新運動。著有《東坡全集》《東坡志林》等。《浣溪紗》《念奴嬌•赤壁懷古》《題西林壁》《石鍾山記》《教戰守策》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提倡變法。因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人稱王文公。倡導詩文革新運動。著有《王臨川集》等。《傷仲永》《游褒禪山記》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花了19年時間主持編寫了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訓儉示康》《赤壁之戰》
李清照,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在散文詩詞方面均有成就,後人輯有《漱玉集》。《武陵春》《如夢令》 陸游(1152~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是我國詩人當中創作數量最多的一個,存詩9300多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過小孤山大孤山》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存詞600多首。《西江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履善,自號文山,廬陵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寫了許多愛國主義的詩文,被俘不屈,壯烈殉國。著有《指南錄》等。《過零丁洋》《〈指南錄〉後序》 沈括,字存中,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所著《夢溪筆談》是綜合性學術專著。《活板》《采草葯》《雁盪山》
柳永,字耆卿,北宋婉約派詞人。《雨霖鈴》
周敦頤,字茂叔,著名哲學家。《愛蓮說》
姜夔,南宋詞人。《揚州慢》
(七)元明
關漢卿,號已齋叟,元代雜劇作家,寫了60多種雜劇,現存18種。《竇娥冤》
施耐庵,著有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小說《水滸》,是在民間傳說、說書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楊修之死》《群英會蔣干中計》 吳承恩,在民間傳說、雜劇和其他著作的基礎上創作《西遊記》,是浪漫主義的長篇神話小說。《美猴王》
馮夢龍,通俗小說作家,作品以所輯《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最著名。《灌園叟晚逢仙女》
張溥,明末文學家。《五人墓碑記》
(八)清朝
蒲松齡,字留仙、劍臣,號柳泉,代表作為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促織》
方苞,散文家,"桐城派"創始人。《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
吳敬梓,所做《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說。《范進中舉》
曹雪芹,名 ,字夢阮,好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完成了《紅樓夢》前80回,《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的最高峰。《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林黛玉進賈府》
全祖旺,文學家、史學家。《梅花嶺記》
龔自珍,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病梅館記》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改良主義思想家、宣傳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
㈦ 中國重要發明和偉績簡要概括
殷代的甲骨文版,己能以雕刻方法,雕書畫之形於牛頭骨,鹿頭骨,人頭骨,白陶,灰陶,玉器,石器,角器等物上。且雕刻技芸,頗為精巧。大小字 ,均甚美觀。右圖為泥活字盤。
2.秦始皇凡見名山,必立石以刻其豐功偉績以誇後世。
3.秦人刻石紀功,西漢不師其制。而漢代之木刻,亦甚少傳世,石刻要待東漢才告風行,碑碣之數,不可勝數。右圖為東漢(熹平石經)拓本。
4.魏晉南北朝,為中國書法芸術最燦爛的時代,南北朝碑刻尤多。南朝雖定立碑之禁,而不能久。其時,雕刻之工程,因時劫之需求,而大有進步。右圖為中國古代木刻製作圖。
5.書籍雕板,始之時不能考究,自五代,晚唐才考究雕皮印書,其源頭與漢魏雕刻石經,六朝石刻佛像佛經,唐開元間刻道德經等,均有前因後果的關系。而五代時雕印之風,各地皆有,除長樂老人馮道雕印九經外,有蜀地母昭裔,復有和凝其人,篆板印刷,造福人群。 右圖為唐咸通九年印製,是現存最早有年代可考的雕皮印刷品。
6.北未初,雕皮印書雖已風行,但先佛藏而後傳書。未代的書藉主要有官刻書藉,家塾刻書,坊本三種。
7.雕刻木皮盛行後,對促進文化,固有甚大貢獻。但遂板雕, 費其鉅。後有未人畢升,發明活字皮。沈括(夢溪筆談)記:<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皮。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皮上,乃密布字印。>此法大大加速印刷速度,以<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右圖為木活字的製造。
8.元代王楨,將排版,檢字,造輪,鎪修以至刷墨等過程,悉心研究。右圖為王楨發明的排字輪盤,它是依據韻部將活字排列。
9.活板到明代,不僅用以印刷書籍,進而印邸報,不僅用棗梨木刻,且用銅錫鑄字。
指 南 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上圖是司南模型。
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戰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 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進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下圖是清代所使用航海羅盤。
沈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
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沈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擺不定。
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
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緣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
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粘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
比較之下,沈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下圖為沈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㈧ 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
馬克思評論:「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雖然沒有提到造紙術,但是正是它為印刷術的產生和推廣提供了必要條件。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印 刷 術
甲.雕皮印刷的發展經過: .殷商時代的書繪雕刻 秦代的雕造 漢代以石刻經 紙張的發明 魏晉南北朝書本雕刻 五代雕刻經傳 未代雕皮興盛 畢升發明活字皮 元代王楨的改良 明代邱報使用活字板 清代銅活字印刷
1.殷代的甲骨文版,己能以雕刻方法,雕書畫之形於牛頭骨,鹿頭骨,人頭骨,白陶,灰陶,玉器,石器,角器等物上。且雕刻技芸,頗為精巧。大小字 ,均甚美觀。右圖為泥活字盤。
2.秦始皇凡見名山,必立石以刻其豐功偉績以誇後世。
3.秦人刻石紀功,西漢不師其制。而漢代之木刻,亦甚少傳世,石刻要待東漢才告風行,碑碣之數,不可勝數。右圖為東漢(熹平石經)拓本。
4.魏晉南北朝,為中國書法芸術最燦爛的時代,南北朝碑刻尤多。南朝雖定立碑之禁,而不能久。其時,雕刻之工程,因時劫之需求,而大有進步。右圖為中國古代木刻製作圖。
5.書籍雕板,始之時不能考究,自五代,晚唐才考究雕皮印書,其源頭與漢魏雕刻石經,六朝石刻佛像佛經,唐開元間刻道德經等,均有前因後果的關系。而五代時雕印之風,各地皆有,除長樂老人馮道雕印九經外,有蜀地母昭裔,復有和凝其人,篆板印刷,造福人群。 右圖為唐咸通九年印製,是現存最早有年代可考的雕皮印刷品。
6.北未初,雕皮印書雖已風行,但先佛藏而後傳書。未代的書藉主要有官刻書藉,家塾刻書,坊本三種。
7.雕刻木皮盛行後,對促進文化,固有甚大貢獻。但遂板雕, 費其鉅。後有未人畢升,發明活字皮。沈括(夢溪筆談)記:<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皮。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皮上,乃密布字印。>此法大大加速印刷速度,以<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右圖為木活字的製造。
8.元代王楨,將排版,檢字,造輪,鎪修以至刷墨等過程,悉心研究。右圖為王楨發明的排字輪盤,它是依據韻部將活字排列。
9.活板到明代,不僅用以印刷書籍,進而印邸報,不僅用棗梨木刻,且用銅錫鑄字。
指 南 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上圖是司南模型。
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戰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 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進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下圖是清代所使用航海羅盤。
沈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
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沈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擺不定。
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
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緣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
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粘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
比較之下,沈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下圖為沈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火 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下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 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圖為南未突火槍和北未火葯箭。
火葯還用來製造爆仗,流星,煙火之類娛樂工具。自然也用於生產事業,不過那是後來的事了。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造 紙 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 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 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
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 覆)及(乾焙火烘 )。
最重要的是造紙事業經過蔡倫的發明創造,才由自發的階段轉入獨立自主的階段。蔡倫以前,造紙只是紡織業中附帶的一個小部分,並未形成一種獨立行業。但是到了蔡倫時期,使造紙業從紡織業中獨立出來。它有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於是就有了迅速的發展。
在蔡倫之後,紙張大大地推進了書籍抄寫和文化傳播的事業。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書法和繪畫的需要,紙張的要求慢慢提高,尤其在書法上,因為書法對紙和筆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紙張私質素是有必要提高的。
但是由於南北兩朝的文化和背景都各有不同,所以兩地所用的造紙原料都各有不同。
南朝的紙張以藤皮為主要原料,所這成的藤紙是一張質量優良的紙張,產地是剡溪。它是當時勞動人民根據蔡倫利用樹皮造紙的經驗,就地取材地製造出來的,藤紙的出現,適應了東晉偏安的地方形勢,又符合於當時所謂「江左風流」的士族的需要。北朝的造紙原料卻有所不同,主要以楮梭為主。
㈨ 假期生活園地的問題
文學:
(一)先秦文學
1.上古神話。
中國古代神話名篇有:女媧(wā)補天後羿(yì)射日,精衛填海、(盤古)開天闢地、黃帝戰蚩(chī)尤等。(劉安:《淮南子》)
2.先秦散文
A、儒家經典。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六經」又稱六藝 ,在「五經」後增加(《樂》)。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B.歷史散文。 《左傳》《戰國策》《國語》。左丘明,魯國史官。主要作品為《左傳》,《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曹劌論戰》、《曹崤論戰》、《崤之戰》、《燭之武退秦師》等選自此書。我國第1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歷史散文。記載春秋時期史實,富有文學性。
「春秋三秋」《左傳》《穀梁傳》《公羊傳》。
C.諸子百家散文。 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 字聃(dān),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主要作品為《論語》20篇,各取篇中開頭二字為篇名,如《學而》、《為政》等。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諸子哲理散文,語錄體,列為"四書"之一。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軻,宇子輿,戰國時儒家代表人物,世稱亞聖。書由其弟子編輯。主要作品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開頭兒字為篇名,如《梁惠王》、《公孫丑》、《告子》等。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諸子哲理散文,"四書"之一。孟子長於論辯,善用比喻,對後世議論性散文的發展影響較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庄暴見孟子》《魚我所欲也》。
⑤莊子。名周,世稱南華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為《莊子》,又名《南華經》現存33篇。諸子哲理散文,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庖丁解牛》
列子,名禦寇(圉寇),道家前輩。主要作品為《列子》又名《沖虛真經》《愚公移山》出於此書。諸子哲理散文。
⑥荀子, 戰國儒家,著《荀子》32篇.《勸學》
⑦韓非子,法家。著《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鄰》。
⑧《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秦相呂不韋和他的門客的集體創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諫逐客書》。
3.先秦詩歌
A.《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分風、雅、頌三類.風是民歌,雅是樂歌,頌是祭歌。詩經的表現手法是比、興、賦。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賦,直陳其事。
B.《楚辭》。西漢學者劉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國偉大愛國主義詩人.曾在楚國任左徒三閭大夫等職。代有作是《離騷》《九歌》《九章》。
(二)戰國時代
5、
6、
7、荀子、名況,字卿。避漢宣帝劉詢諱,改稱孫卿。主要作品為《荀子》其中《勸學篇》《天論》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賦篇》對漢賦的興起有所影響。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學說的思想體系。韓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繼承者。屬諸子哲理散文。
8、韓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為《韓非子》書55篇《扁鶻見蔡桓公》、《五蠹》、《南郭處士》等都出於此書。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呂不韋,秦相,集合門客編成《呂氏春秋》。主要作品為《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共160篇《察今》、《察傳》等出於此書。收入諸子哲理散文,雜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國第一個愛國主義、浪漫主義詩人,開創楚辭新詩體,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為《離騷》《九歌》包括《山鬼》《國殤》等11篇)《天問》《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頌》等9篇。西漢劉向編成《楚辭》一書,以屈作為主。因具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故稱"楚辭",後世因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騷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傳統《離騷》和《詩經》中的國風並稱"風騷",成為"文學"的代名詞。
11、《故國策》33篇《荊軻刺秦王》《鄒忌諷齊王納諫》《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於此書。西漢劉向根據史料編定。屬國別體史書,歷史散文,主要記載戰國時代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相互論辯時提出的政治見解和斗爭策略,以及他們的政治活動。對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三)兩漢
12、賈誼,又稱賈生,賈長沙,賈太傅。主要作品為《新書》58篇《過秦論》(上中下三篇)出於此書。另有《論積貯疏》等奏疏《吊屈原賦》等賦《過秦論》等開"史論"之先河,其賦上承楚辭下啟漢賦,影響很大。
13、劉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為《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於此。
14、司馬遷、字子長,別稱太史公,簡稱史遷。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班固並稱。"班馬"。主要作品為《史記》又名《太史公書》書130篇,包括12本紀、8書、10表30世家、70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毛遂自薦》《屈原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等出於此書。歷史散文。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種體例,被譽?quot;實錄、信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學"雙璧"之一,前"三史。、"四史"之首。
15、班固,字孟堅,"班馬"之一。主要作品為《漢書》《蘇武傳》出於此。開創斷代的紀傳體史書體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16、樂府,主要作品為《陌上桑》、《長歌行》《上邪》《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前四者見宋代郭茂情編的《樂府詩集》後者見南朝徐凌編的《玉台新詠》其中《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17、曹操,小名阿瞞,字孟德,追尊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等。屬樂府歌辭。開創"建安風骨"新風。魯迅稱他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
18、曹植,字子建,封陳王,謚思,後稱陳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黃雀行》《七步詩》《洛神賦》。
19、諸葛亮,字孔明,別號卧龍,封武鄉侯。有《諸葛亮集》,《出師表》出於此。
20、陳壽,字承祚。主要作品為《三國志》《隆中對》出於此。
21、干寶,字令升。主要作品為《搜神記》《干將莫邪》《東海孝婦》都出於此。是我國最早的短篇小說集之一、多為志怪故事。
22、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謚靖節,我國第一位傑出的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等。
23、范曄,著《後漢書》《樂羊子妻》、《張衡傳》等出於此。紀傳體斷代史,前"四史"之一。
24、劉義慶,襲封臨川王。主要作品為《世說》唐時稱為《世說新書》宋時稱《世說新語》《周處》《陳太丘與友人期》等出於此書。屬筆記小說,記載魏晉人物的言談鐵事,與"志怪小說"相對,可看作"志人小說"的開端。
25、劉勰,字彥和,晚年為僧、法名慧地。主要作品為《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文藝理論專著。
26、北朝樂府。主要作品有《木蘭詩》、《敕勒歌》《折揚柳歌辭》都被收入《樂府詩集》其中《木蘭詩》為"樂府雙璧"之一。
(五)唐
27、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另三位是駱賓王、盧照鄰、楊炯)。主要作品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閣序》最有名。他在"四傑"中成就最高。
28、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主要作品為《詠柳》《回鄉偶書》。
29、王之渙,字季陵。主要作品為《涼州詞》《登鶴雀樓》。絕句《涼州詞》被譽為"唐代絕句壓卷之作"。屬邊塞詩派。 30、孟浩然,襄陽人。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詩的人,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主要作品為《過故人庄》《春曉》等,結為《孟襄陽集》。
31、王昌齡,字少伯,江寧人。曾任龍標尉,世稱王龍標,七絕聖手。主要作品為《出塞》《從軍行》後人輯有《王昌齡集》善邊塞詩、宮怨詩。
32、王維,字摩潔,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詩人兼畫家。與孟浩然同為盛唐田園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門飛鳥鳴澗》《相思》《觀獵》《輛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結為《王右巫集》蘇拭贊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3、高適、字達夫,曾任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與岑參齊名,並?quot;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主要作品為《燕歌行》《別董大》等,後人輯有《高常侍集》。
34、李白,字太白,別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與杜甫齊名,人稱"李杜"。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主要作品為《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子夜吳歌》《望天門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謝跳北樓》等,結為《李太白集》屬浪漫主義豪放派,古典詩歌藝術的高蜂。韓愈稱贊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35、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拾遺、杜工部。與李白齊名,人稱"詩聖"。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主要作品為《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結為《杜工部集》。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被稱為"詩史"。首創即事名篇的樂府詩,直接推動了後來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運動。
36、岑參,曾任嘉州刺使,世稱岑嘉州。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等,結為《岑嘉州詩集》。
37、盂郊,字東野。與賈島並稱,著名苦吟詩人。主要作品為《秋懷》《貧女詞》、《遊子吟》等,結為《孟東野詩集》。"郊寒島瘦"。長於五言,多寒苦之音。
38、韓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溢文,世稱韓吏部,韓文公,郡望昌黎,又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要作品為《師說》、《馬說》《原毀》、《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等,結為《昌黎先生集》。他主張恢復先秦兩漢散文傳統、掘棄南北朝以來的驕體文;主張文章內容的充實,並"唯陳言之務去"。在詩歌創作上主張"以文為詩",力求新奇。
39、劉禹錫,字夢得、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主要作品為《陋室銘》、《烏衣巷》、《竹枝詞》等,結為《劉賓客集》、《劉夢得文集》。
40、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合稱"元白"。主要作品為《秦中吟》、《新樂府》(包括《賣炭翁》等)《長恨歌》《琵琶行》等,自編為《白氏長慶集》後人又編為《白香山詩集》。他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通俗派的代表,相傳老嫗可懂。
41、柳宗元,字子厚,因系河東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使,又稱柳柳州。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與韓愈並稱"韓柳"。"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為《捕蛇者說》《三戒》(包括《黔之驢》)、"永州八記"(包括《小石潭記門《童區寄信》等散文,《漁翁》《江雪》等詩。結為《柳河東集》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的文學作品的作家,開拓了我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
42、李賀,字長吉。主要作品為《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等,結為《昌谷集》。其作品想像奇特,用詞瑰麗,有浪漫主義色彩,風格獨特。被稱為李鬼才。
43、杜牧,字牧之,別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主要作品為《阿房宮賦》《江南春絕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結為《樊川文集大他尤擅七律七絕。賦作的散文化傾向對後世影響較大。
44、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主要作品為《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樂游原》、《錦瑟》、(無題》等。結為《李義山詩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是一首長篇政治詩。《無題》詩多以愛情為題材,纏綿綉麗,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
45、李煜,字重光,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後主。主要作品為《虞美人》《相見歡》、(浪淘沙令》等,與其父李碾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六)宋
46、范仲淹,字希文,溢文正。主要作品為《岳陽樓記》、《漁家傲》等,結為《範文正公集》兼工詩詞散文,屬豪放派。
47、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別稱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為《雨霖鈴》《八聲甘州》等,有《樂章集》傳世。大量創制慢詞(長調),擴充了詞的體制容量、提高了詞的表現能力。
48、晏殊,字同叔,溢元獻。主要作品為《浣溪沙》《蝶戀花》等,存《珠玉詞》《曼元獻遺文》。尤擅小令,風調閑雅,氣象富貴。
49、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溢文忠。北宋文壇領袖,"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為與宋祁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伶官傳序》出於此)。有《醉翁亭記》《秋聲賦》、《六一詞》等,結為《歐陽文忠集》《六一詩話》是我國第一部詩話。
50、蘇詢,字明允,號老泉。"八大家"之一,與子拭、轍合稱"三蘇"。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國論》出於此)。作品以史論、政論為主。
51、曾鞏,字子固,溢文定。南豐人,又稱南豐先生。"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為《元豐類稿》(以年號命名)。
52、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溢文,世稱王荊公、王文公。"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為《游褒禪山記》《傷仲永》《元日》《泊船瓜州》等,鄉貫臨川,集為《王臨川集況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53、司馬光,字君實,封溫國公,溢文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史界"兩司馬"之一。主要作品為主編《資治通鑒》,《赤壁之戰》《泥水之戰》皆出於此。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上自戰國下至五代計1362年的史實。史書"雙璧"之一。
54、沈括、字存中。晚年居夢溪園。主要作品為《夢溪筆談》,《采草葯》《雁盪山》《活板》出於此。
55、蘇拭,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溢文忠。"八大家"之一,在書法上與蔡囊、黃庭堅、米蒂並稱"宋四家"。主要作品為《赤壁賦》《石鍾山記》《題西林壁》《水調歌頭》《念奴嬌》等,結為《東坡七集》。宋代最偉大的文人。能「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開創了豪放詞派。與韓愈並譽為"韓潮蘇海"。
56、蘇轍,字子由,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為《欒城集》。
57、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夢令》、《聲聲慢》等,結為《漱玉詞》古代最重要的女詩人,宋代婉約詞派中成就最高者。
58、陸游,字務觀,號放翁。人稱"小李白"。主要作品為《書憤》《示兒》《釵頭鳳》等。結為《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老學魔筆記》。中國古代最高產的詩人(有詩9000多首)。
59、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與蘇拭並?quot;蘇辛"。人稱"詞中之龍"。主要作品為《稼軒長短句》名篇有《摸色兒》》永遇樂》《清平樂》等。宋詞中成就卓異者,繼承並發展了蘇拭的豪放詞風,開拓了詞的表現范圍。
60、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主要作品為《白石道人歌曲》《揚州慢》等出於此。
61、文天祥,字宋瑞,履善,號文山,民族英雄。主要作品為《正氣歌》《過零丁洋》《指南錄後序》有《文山先生全集》。愛國精懷、激昂動人。
(七)元
62、關漢卿(字),名一齋,號已齋叟。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並稱"元曲四大家"。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為《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
63、王實甫,主要作品為《西廂記》元代劇本中最長的一部(21折),也是元劇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64、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為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等,結為《東籬樂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65、張養浩,字希孟。號雲庄。主要作品為《雲庄休居自道小樂府》其中《山坡羊、潼關懷古》一首最成功。
66、睢景臣,字景賢,主要作品為《哨遍、高祖還鄉》套曲。
(八)明
67、施耐庵,主要作品為《忠義水游傳》簡稱《水滸》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小說,對後世農民起義發生了巨大影響。
68、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中國第一位全力創作通俗小說的作家。主要作品有《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三國》為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
69、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主要作品為《西澇記》是著名長篇章回神魔小說,是古典文學中最輝煌的神話作品,標志著浪漫主義文學的新高峰。
70、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主要作品為《震川文集》有《項脊軒志》《先批事略》等)。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稱"唐宋派"。
71、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臨川人。主要作品為《牡丹亭》(又名《還魂記》《紫鉸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叫"臨川四夢"。是浪漫主義傑作。
72、馮夢龍,字猶龍,號墨憨齋主人,別號顧曲散人。主要作品為編輯短篇小說集"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共120篇。《灌園叟晚逢仙女》出於此。"三言"與凌檬初作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最高成就。
73、張溥、字天如,"復社"領袖。主要作品為《七錄齋集》,《五人墓碑記》出此。
(九)清
74、洪升,字防思,號稗畦。主要作品為《長生殿》(傳奇寫唐明皇、楊貴姐愛情故事。
75、孔尚任,字聘之,號東塘,又號雲亭山人。主要作為《桃花扇》(傳奇)。寫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劇。
76、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主要作品為《聊齋志異》《促織》《狼》《席方平》《勞山道士》《畫皮》等出於此。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以談鬼說狐方式反映現實。
77、方苞,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主要作品為《方望溪先生全鈔《左忠毅公逸事》等出於此。桐城派創始人,以"義法"為宗。"義"即"言育物";"法"即"言有序",語言風格追求雅潔。
78、吳敬梓,字文木,敏軒。主要作品為《儒林外史》。
79、袁枚,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主要作品為《小倉山房文集》《祭妹文》《黃生借書說》等出於此。《隨園詩話》等。論詩主張抒寫性清,創"性靈"說,不滿儒家"詩教"說。
80、曹古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芋,芹圃、芹溪。主要作品《紅樓夢》(高鶻續後40回)為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古典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發喪的高峰。
81、姚鼐,字姬傳,號惜抱先生。主要作品為《惜抱軒文集》有《登泰山記》等。"桐城派"奠基人之一。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結合。
82、李汝珍。字松石。主要作品為《鏡花緣》以浪漫主義手法寫幻想圖景,如"君子國"、"女兒國。、"兩面國"等。
83、龔自珍,字瑟人,號定安,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先驅。主要作品為《病梅館記》《己亥雜詩》近代文學的開山作家。
84、吳沃堯,字趼人。別署我佛山人。主要作品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痛史》譴責小說。
85、李寶嘉,字伯元,別稱南亭亭長。主要作品為《官場現形記》《制台見洋人》一節出於此。譴責小說。
86、劉鶚,字鐵雲,別署洪都百煉生。主要作品為《老殘游記》《明湖居聽書》是其中一節。
87、曾樸,主要作品為《孽海花》譴責小說。
88、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稱飲冰室主人。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與康有為合稱"康梁"。主要作品為《譚嗣同》《少年中國說》等。有《飲冰室合集》他是"新文體"的創造者: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僵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到不檢束。被譽為"中國近代最好的、最偉大的一位新聞記者"。
音樂:
【高山流水】
古代琴曲。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
其他的還有:
廣陵散琴曲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陽蕭鼓
漁樵問答
胡笳十八拍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陽關三疊
塞上曲
憶故人
幽蘭
瀟湘水雲
酒狂
詳細說明和下載地址: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0&topic=7891
㈩ 請詳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指南針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一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一個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一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一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准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一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所以《事林廣記》的作者,把它們當作《神仙幻術》了。
火葯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葯。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葯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葯,不容易准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准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葯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葯,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葯點著以後,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並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震天雷炮和神火飛鴉 最早的飛彈。
明朝時候,由於火葯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明了原始的兩級火箭。
根據茅元儀《武備志》一書的記載,當時有一種名叫「火龍出水」的火箭。用一根五尺長的大竹筒,做成一條龍,龍身上前後各扎兩枝大火箭,火龍出水,這就是原始的兩級火箭。這是第一級火箭,用來推動龍身飛行。在龍腹里,也裝幾支火箭,這是第二級火箭。使用的時候,先發射第一級火箭,飛到兩三里遠,引火線又燒著了裝在龍腹里的第二級火箭,它們就從龍口中直飛出去,焚燒敵人。
明朝時候,技術水平最高的火箭,發射出去還能再飛回來。這種火箭叫「飛空砂筒」。根據《武備志》記載,這種火箭是把裝上炸葯和細砂的小筒子,連在竹桿的一端;同時,再用兩個「起火」一類的東西,一正一反地綁在竹桿上。點燃正向綁著的「起火」,整個筒子就會飛走,運行到敵人的上空時,引火線點著炸葯,小筒子就下落爆炸;同時,反向綁著的「起火」也被點著,使竹桿飛回原來的地方。這種「飛空砂筒」,不但是一種兩級火箭,而且還能飛出去又飛回來,真是巧妙極了。
十四世紀末,我國還有人幻想利用火箭的力量來飛行。這件事寫在外國人赫伯特·瑟姆的書中。他寫道,十四世紀末年,有一個中國官吏,曾經在一把椅子後面,裝上四十六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兩手拿著兩個大風箏。然後叫人用火把這些火箭點著,他想借著火箭推進的力量,再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使自己飛向前方,結果沒有成功。這位官吏的幻想雖然沒有實現,但是十分可貴,它和現在噴氣式飛機的原理,是非常相近的。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