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修正稿
㈠ 立法法修改是否與你有關系
立法法的修改 改變征稅不再「糊里糊塗」交稅這個是不是關繫到你我他。立法法的版修改開始執行限行、許可權購、限外等 規定當然具有「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的性質,今後實施這些行為必須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 據。立法法的修改使你的意見變得重要,過去在法律制定過程中,公眾也有一些參與的權利和渠道,但是深度和廣度都 不夠,立法機關對公眾參與的重視和保障不夠、反饋不及時,公眾參與立法的意見能否被吸收以及吸收的程度也沒有制 度上的保障。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明確規定要擴大公眾的參與,且途徑多樣,能使立法更接近地氣,更能夠反映人民意願
㈡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屬於行使什麼權力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屬於行使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國家基本法律的權力。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十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立民族委員會、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外事委員會、華僑委員會和其他需要設立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各專門委員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
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研究、審議和擬訂有關議案。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⑴修改憲法;
⑵監督憲法的實施;
⑶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國家基本法律;
⑷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⑹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⑺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⑻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⑼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⑽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⑾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⑿批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
⒀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
⒁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
⒂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下列人員:
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⑵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
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
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⑸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審查中央和地方預算及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批准中央預算和中央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置;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㈢ 立法法修正案進一步明確細化的稅收法定原則明確了一下哪些內容
根據稅收法定原則,將稅收一項單列出來,明確稅種、納稅人、征稅對象、計稅依據、稅率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規定。
㈣ 立法法修改後哪些地方法律法規自動失效和廢除
一、立法法抄修改後,以下地方法規規章自動失效,應予廢止:
凡屬越權設定的超越地方規范允許設定的立法許可權之外的地方法規自動失效;
凡減損公民權利或增加公民義務的地方政府規章自動失效;
凡沒有法律依據而制定政府規章後滿兩年沒有提交本級人大制定地方法規的自動失效。
凡沒有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地方法規規章,自動失效。
二、法律依據:
立法法把地方立法許可權限定在城鄉建設和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等幾類事項,同時要求必須遵守「不抵觸原則」,並在報省級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方可實施,「最後一道防線是備案審查制度,地方性法規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規定,沒有法律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權利或增加其義務的規范。「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草案允許先制定政府規章,但是滿兩年必須要提交本級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規,否則就要失效。
㈤ 立法法的具體內容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根據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修正。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六條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第二章
法律
第一節 立法許可權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一條 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第十二條 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第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第二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十四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十五條 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十六條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的有關程序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法律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可以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第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
第十八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十九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第二十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二十一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法律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主席團常務主席也可以就法律案中的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第二十二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二十三條 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
第二十四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二十五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三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
第二十六條 委員長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第二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二十八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第二十九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由分組會議進行初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由分組會議進一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三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
常務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根據需要,可以召開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對法律草案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第三十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第三十一條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根據小組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三十二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可以邀請其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三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法律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四條 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根據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派有關負責人說明情況。
第三十五條 專門委員會之間對法律草案的重要問題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向委員長會議報告。
第三十六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法律案有關問題專業性較強,需要進行可行性評價的,應當召開論證會,聽取有關專家、部門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方面的意見。論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法律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需要進行聽證的,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有關基層和群體代表、部門、人民團體、專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聽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將法律草案發送相關領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有關部門、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
第三十七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應當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後將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委員長會議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時間一般不少於三十日。徵求意見的情況應當向社會通報。
第三十八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收集整理分組審議的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分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九條 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員會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時機、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評估情況由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
第四十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委員長會議同意,並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四十一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前,委員長會議根據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情況,可以決定將個別意見分歧較大的重要條款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單獨表決。
單獨表決的條款經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後,委員長會議根據單獨表決的情況,可以決定將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表決,也可以決定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第四十二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委員長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法律案終止審議。
第四十三條 對多部法律中涉及同類事項的個別條款進行修改,一並提出法律案的,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合並表決,也可以分別表決。
第四十四條 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四節法律解釋
第四十五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第四十六條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
第四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研究擬訂法律解釋草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
第四十八條 法律解釋草案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審議、修改,提出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
第四十九條 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十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節其他規定
第五十一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第五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等形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編制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認真研究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論證評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確定立法項目,提高立法的及時性、針對性和系統性。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由委員長會議通過並向社會公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負責編制立法規劃和擬訂年度立法計劃,並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要求,督促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落實。
第五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律草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第五十四條 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參閱資料。修改法律的,還應當提交修改前後的對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內容,以及起草過程中對重大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第五十五條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列入會議議程前,提案人有權撤回。
第五十六條 交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未獲得通過的法律案,如果提案人認為必須制定該法律,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團、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其中,未獲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案,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決定。
第五十七條 法律應當明確規定施行日期。
第五十八條 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和中國人大網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
第五十九條 法律的修改和廢止程序,適用本章的有關規定。
法律被修改的,應當公布新的法律文本。
法律被廢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規定廢止該法律的以外,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六十條 法律草案與其他法律相關規定不一致的,提案人應當予以說明並提出處理意見,必要時應當同時提出修改或者廢止其他法律相關規定的議案。
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認為需要修改或者廢止其他法律相關規定的,應當提出處理意見。
第六十一條 法律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編、章、節、條、款、項、目。
編、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法律標題的題注應當載明制定機關、通過日期。經過修改的法律,應當依次載明修改機關、修改日期。
第六十二條 法律規定明確要求有關國家機關對專門事項作出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有關國家機關應當自法律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作出規定,法律對配套的具體規定製定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有關國家機關未能在期限內作出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說明情況。
第六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組織對有關法律或者法律中有關規定進行立法後評估。評估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第六十四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有關具體問題的法律詢問進行研究予以答復,並報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三章
行政法規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第六十六條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中的法律項目應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立法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第六十七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
第六十八條 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審查報告應當對草案主要問題作出說明。
第六十九條 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七十條 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有關國防建設的行政法規,可以由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共同簽署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令公布。
第七十一條 行政法規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行政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第四章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
第一節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七十三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一、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二、將第五條修改為:「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三、將第六條修改為:「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四、第八條增加一項,作為第六項:「(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第六項改為第七項,修改為:「(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第八項改為第九項,修改為:「(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五、將第十條改為兩條,作為第十條、第十二條,修改為:
「第十條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二條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七、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六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法律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可以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八、將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二十八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九、將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三十條,修改為:「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十、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三條,修改為:「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㈦ 《立法法》修正案對我國立法體制的完善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立法體制上,草案體現了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對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許可權進行規范。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將「稅收」的專屬立法權單列,並規定「稅種的開征、停徵和稅收徵收管理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即「稅收法定」。
草案新增明確規定: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法律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的,可以召開聽證會,聽取基層和有關群體代表、有關部門、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和有關專家等方面的意見。
草案新增規定: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較大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將審查、研究情況向提出審查建議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反饋,並可以向社會公開。
㈧ 20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正案九嗎
立法法沒有修正案的,現在經常說的修正案九是刑法修正案九。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草案)》。
㈨ 立法法與以前相比有何重要變動
一、立法法修正之前,我國立法比較隨性,主要體現在:
1、大部分法律是由主管行政部門負責起草的;
2、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起草制定的主要是基本法;
3、政府起草法律往往會把部門的利益法律法。
二、立法法修正案八大亮點:
1、全國人大及其成為匯可以決定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部分地方暫停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被授權機關應報告授權據頂實施的情況;
2、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3、明確「稅種的開征、停徵和稅收徵收管理的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規定;
4、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5、全國人大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工作機構可以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
6、對於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中個別意見分歧較大的重要法律條款設立單獨表決制度;
7、全國人大的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常委會工作機構可以對報送備案的規范性文件進行主動審查;可以將審查、研究情況向公民反饋,並可以向社會公開;
8、兩高在行使職權中遇到立法法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兩高做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㈩ 2014年《立法法》修改需解決哪些根本問題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2014年《立法法》修改需解決哪些根本問題?
我國目前存在五種立法權:國家立法權、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軍事立法權和授權立法。但是,關於不同立法權之間的許可權劃分,尤其是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之間的許可權劃分仍然存在不夠明確的問題。
2014年8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這是該法自2000年頒布施行14年來的首次修正。該草案有很多亮點,但從理論上看,應該釐清幾個根本性問題。
「立法」中「法」的范圍
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地方最低只到較大的市,較大的市以下的地方(比如縣級、鄉級)沒有立法權,但是這些地方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仍然可以針對不特定對象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能夠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俗稱「紅頭文件」)。同時,即使那些享有立法權的機關也可以在立法之外製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那麼,這些規范性文件與立法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由於《立法法》並未對「什麼是立法」以及「授予立法權的標準是什麼」給出一個答案,這就導致在實踐中對各類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的認定出現了困難。雖然2007年的《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第五章規定了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規定了「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對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適當進行評述」,但現實中規范性文件的數量遠遠超過立法,如果《立法法》不解決「立法與非立法」的實質區別問題,「依法治國」還是「依文件治國」的困惑勢必長期存在。
准確劃分立法許可權
我國目前存在五種立法權:國家立法權、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軍事立法權和授權立法。但是,關於不同立法權之間的許可權劃分,尤其是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之間的許可權劃分仍然存在不夠明確的問題。
根據立法部門的觀點,解決上述兩種立法許可權劃分的主要依據是《立法法》第8條。學界普遍將本條規定稱為法律保留,即它主要用來橫向劃分國家立法權與行政立法權,而非用來縱向劃分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因為後者涉及中央與地方的許可權劃分問題。從理論上分析,中央與地方的許可權並非「管轄范圍」的大小不同——涉及全國范圍的中央管、涉及地方范圍的地方管,而是「管轄事務」的內容不同——某些需要統籌規劃的事務,比如外交、國防只能由中央管轄,而某些需要因地制宜的事務,比如教育福利、環境衛生只能由地方管轄,當然,也還存在中央與地方共管的事務,比如《立法法》第64條第2款的規定。
此次《立法法》修改草案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作了具體規定,但問題在於,國務院根據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數量很少(目前主要在稅收領域),而現實中大量存在的是國務院違反法律保留的情形。另外,較大的市地方性法規的內容限於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項。這雖然具有了事務劃分的意味,但范圍未免太小,而且與《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8條的「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三)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以及第44條的「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四)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也不盡一致。所以,當務之急是對《立法法》第64條第1款第2項的「地方性事務」作出具體規定。
立法效力位階影響立法沖突
由於我國立法種類眾多,立法之間的效力位階對於民眾守法、國家機關執法、司法都可能產生重要的影響。現行《立法法》第78—82條雖然規定了部分立法之間的效力關系,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明確之處,比如省級的地方性法規與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之間、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與省級的地方政府規章之間,以及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之間等的效力位階關系。同時,也缺乏判斷立法效力位階的實質標准,從而給立法沖突的認定帶來很大困難。
目前,立法沖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縱向的上下位階的立法沖突,另一個是橫向的同一位階的立法沖突。對於前者,我國通過改變或撤銷制度(《立法法》第88條)予以解決;對於後者,則通過裁決制度(《立法法》第86條)予以解決。
前者的問題在於,2000年以前,改變或撤銷以審查機關主動審查為主,但審查機關發現下位法存在問題的幾率較小,所以主動審查往往處於閑置狀態。《立法法》第90、91條規定了被動審查方式,即由某些主體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申請對違反上位法的下位法進行審查。
但是,被動審查的范圍僅限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且根據《立法法》第88條第1項,有權審查自治區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是全國人大,而非全國人大常委會),其他一些立法,比如法律、規章並沒有被納入被動審查的范圍。該兩條規定在《立法法》第五章「適用與備案」中,尤其是規定在第89條的備案制度之後,似乎被動式的審查要以該立法提請備案為前提,但實際上,《立法法》並未將備案作為立法機關的一項義務也未規定不備案的後果,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並非自治區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備案機關。
被動審查雖然部分解決了審查機關動力不足的問題,但也產生了申請主體過泛、申請條件過寬的問題。《立法法》第90條規定的申請主體幾乎涵蓋了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另外,《立法法》第90條第1款雖然規定「一府兩院兩委」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立法審查要求,但實踐中「一府兩院兩委」申請的情形幾乎沒有。這些問題亟待在本次《立法法》修改中予以解決。
當前,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在這一大背景下,《立法法》修改不宜局限於小問題,而要著力解決那些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
更多關於財經資訊,可以點擊高頓網校財經資訊查看詳情。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