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自私

道德自私

發布時間: 2022-05-16 13:44:31

道德是無私的還是自私的

道德是無私的,但是每個人的性格和信奉都有所不同,所以有些人就算講道德也是自私的!

Ⅱ 什麼樣的自私是道義的,什麼樣的自私是不道義的

法律支持抄的、道德許可的自私襲,是道義的。
比如,維護自己正當權益,保衛國家集體的重要利益,這些自私不算自私,甚至有美德可以談。
反之,一些違法背德、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自私自利行為,那就是需要嚴格批評抵制了。

Ⅲ 認為自己很善良,用道德綁架別人的人,為什麼被說是自私的

有人提出了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何看待道德綁架。有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道德綁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是因為在我沒有認真考慮之前,我覺得利用道德來綁架他人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而這種不道德行為的原因則是人的自私。我也經常遇到道德綁架,比如在公交上被迫讓座,但是那時候身體不舒服。或者在街上被強迫買東西等,因此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誰在綁架誰,我們討厭道德上的綁架。

但是我不了解它的其中意思,就像我只是理解一個單詞的發音一樣 但不了解其含義。當我們遇到事物時,我們很容易受到某些概念和思想的影響,因此被迫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就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不這樣做,自己將成為別人討厭的東西,甚至你討厭的東西。 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將因自己的良心而受到譴責。我追求的是什麼,現在的機會就在我眼前,是否有必要繞道而行而不違背我的意願嗎?這是道德上的綁架。 我們由於不成熟的道德體系而被自己綁架,因為我們要維護自己的道德形象,因為我們不想讓別人責備和虐待。道德上的綁架,最後的受害者是被綁架的人,是被綁架自己的受害者!

Ⅳ 自私是不道德嗎

自私不是不道德。

自私是:

1.只為自己打算;只圖個人的利益。

2.謂歸個人私有。

3.偏私。

出處

晉・潘尼《安身論》:「憂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興於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濟其欲,理之至也。」

《宋書·孝義傳·蔣恭》:「禮讓者以義為先,自厚者以利為上,末世俗薄,靡不自私。」

清・朱梅崖《樂閑圖序》:「天子以為可休,斯可休矣,故筋力得以自私,若是者,乃先生之所謂樂,先生之所謂閑也。」

宋・歐陽修《正統論》上:「蓋於其可疑之際,又挾自私之心,而溺於非聖之學也。」

Ⅳ 家裡老人無人贍養,這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自私

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弄清楚「無人贍養」的情況到底是如何的。

第一種情況是兒女為了工作無法贍養老人

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為了工作留在大城市,把老人留在鄉下,平時只有節假日才回家看望老人。這一類兒女算不上道德的淪喪或者人性的自私,只能說是現實的無奈,讓他們在父母和自我之間選擇一個,他們心中往往滿懷愧疚,只能用金錢或者多打電話回家來彌補自己不在父母身邊的遺憾。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

Ⅵ 自私的道德劃分

任何個人、集團同他人、另一集團的利益總是既具有現實的統一性,又具有現實的矛盾性。
之所以具有統一性是由於任何個人或集團,在與他人、另外的集團合作時,具有比他們各自單獨行動時獲取更大利益的現實可能。進一步講,獲取更大利益的現實可能是建立在分工的優越性與整體力量大於部分力量的簡單之和的客觀基礎之上的。明了這一點,是理解自私何以能夠導致人們合作,且可以達到既利己又利人(互惠)的客觀效果的關鍵所在。
之所以具有矛盾性,在於人的慾望沖動、在於人的貪婪、在於相對人的慾望(生理的、社會的)財富、利益的稀少是常數,而且,這種生理的、社會的慾望不總是能被有效的抑制。所以,矛盾沖突不可避免。聖雄甘地說:「按每個人的需要來說,東西是夠用的,但按每個人的貪欲來說,就不夠了。」(轉引自《西方社會病》「三聯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頁)他所說的「貪欲」
即是指的以生理需要為基礎的社會慾望的沖動。例如:僅就個人的生理需要而言,每個人有幾雙鞋子穿,能夠保護腳,便於行走,能夠替換,鞋子是夠了的。但如果穿鞋子是為了追求一種美的精神享受,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優越於他人,那就會像菲律賓的馬科斯夫人,擁有三千雙鞋子仍嫌不足。
人的利益既具有統一性,那麼,依據利益統一性的原則行事,從自己或本集團的利益要求出發,以利他作手段,最後達到利己的目的,兼具利己利他的客觀效果的行為及指導這種行為產生的觀念,我將其稱為「合理自私」。
人的利益既具有矛盾性,那麼,依據矛盾性原則行事,不僅從自己或本集團的利益要求出發,且以損害、犧牲他人、社會的利益為手段,最後達到損人利己的效果的行為與指導這類行為產生的觀念,我將其稱為「惡性自私」。
人的利益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分。相應的,人的自私可分為「近自私」和「遠自私」。為了個人或集團眼前利益的意識及行為,可稱為近自私;與此相對,為了個人或集團長遠利益的意識及行為,可視為遠自私。
人之聰明、狡詐,人之利益關系的復雜,極重要的原因之一,即在於人能夠為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人追求最大的利益,但這個最大的利益是從整體、長遠著眼的。而整體的、長遠的最大利益的獲取,往往需要以眼前、局部利益的犧牲為代價。所謂「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欲取之以李,需先投之以桃」。為了利己,人可以先利他,為了損人利己,人亦可以先利他,這兩類行為,從靜態的意義上,從一個行為,甚至一系列行為看,都極易與「無私的利他」相混淆。所以,遠自私的概念,對於從動態的意義上把握理解人的利益關系,十分重要。
讓我們看看「蛋糕理論」:就一個已經生產出來的蛋糕而言,必然是資本家分得愈多,工人分得愈少;反之,工人分得愈多,資本家分得愈少,這是任何人的意志都無法改變的。然而,這個定量蛋糕的分配能夠引起生產下一個蛋糕的量的變化。資本家在反復的實踐中已經明了,如果在現有蛋糕的分配上,他分得太多,工人分得太少,那就會因為這次分配挫傷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下一個蛋糕可能生產得更小,這就意味著下一次蛋糕的分配,資本家如果不是比上次分得較少,至少很難分得更多。相反,如果他這次分得相對少些,給工人分得相對多些,由於刺激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下一次蛋糕生產得更大,這樣,工人可能比上次分得更多,資本家也分得更多。人追求最大利益,資本家追求的是總產品的總利潤,他懂得「一五得五」,但他更明白「二四得八」。
因此,與其說資本家是由自私變得不那麼自私,勿寧說是由近自私變到了遠自私。
當然,上述分析捨去了一些東西,實際情況遠為復雜,但基本道理就是如此。那種認為工人與資本家的利益從根本上是對立的觀點,只能就靜態的意義上,即定量蛋糕的分配上說得通。從動態的意義上,從一系列蛋糕的分配上看,不如說工人與資本家的利益有統一性。如果資本家與工人的利益只有矛盾性而無統一性,資本主義制度是絕對不可能存在幾百年且仍在發展的。
與自私的劃分相對應的是人的道德劃分:前面提到,人的道德行為、觀念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A、損人利己,B、利己利人,C、舍己利人,我依據人在表現三種不同道德、觀念及行為的相對多寡,將人在道德上分為三種類型,A、惡性自私者;B、合理自私者;C、大公無私者。
惡性自私者較多表現損人利己的行為,持惡性自私觀念的人,不僅第一位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且常常企圖奪取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個人利益。一遇機會,他們就這么干。從小小的偷竊、詐騙,到殺人越貨、到竊國大盜。他們較少有同情心、良心,在他們的人生哲學中,人與人,恰如狼與狼,而現實世界則恰恰又是「狼多肉少」,因此,僅有一個規則:弱肉強食。所謂良心、道德、統統是糊弄人的。盡管在很多情況下,他們也將這些漂亮、美妙的詞句掛在口上,但那不過是幌子,是為了更巧妙、更方便地騙取、掠奪他人、社會的利益。如果惡自私者沒有掠奪、侵犯他人、社會的利益,則往往是因為懼怕他人、社會力量強大的結果,他們害怕「偷雞不成,反被打斷一條腳。」他們遵守道德法律,不過是驢子服從鞭子。
惡性自私者是社會的禍水災源。一般,他們只佔社會的少數。
合理自私者在社會生活中,首要考慮的也是自己的利益,「能否給我帶來利益」是他們絕大部分行為的出發點。與惡性自私者相比,合理自私者一般反對損人利己,「自己活,讓別人也活。」他們要求自身的利益,可常常願意用正當手段(即一般道德標准所允許的)來滿足。比起惡性自私者,他們較多同情心、良心,較有可能表現利他的行為;比較大公無私者,他們又較不願意為他人、社會作出犧牲。合理自私者即普通意義上的「好人」,可一般談不上「崇高」。
合理自私者是社會的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他們是社會穩定的基本因素。因為他們占的比例最大,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大力量。
大公無私者較多的表現利他的行為,具有崇高的品德。為了國家、人民的利益,他們更容易作出犧牲。他們中的許多人,為了他人、國家、民族的利益,以獻出人最寶貴的生命為代價而名垂青史,光照千秋。我深信,只要人類沒有全部發瘋,大公無私者就將永遠在人類史上佔有最高的道德席位,他們是不朽的。
不幸的是,迄今為止,大公無私者始終未能在人類社會中佔有多數,他們之所以超群拔類,從某種意義上看,正因為他們人少,雖然為號召向這類人看齊,人類消耗了無以數計的人力、物力,但仍然沒有使他們成為「多數派」,——這本身也許就足以說明問題。
關於三類人的純經驗描述,無疑是十分粗糙的,但大致的輪廓應不會錯。
應當指出,三類人都不是「純粹」的。既不存在純粹的惡自私者、亦不存在純粹的合理自私者、大公無私者。
倘若人確實能自我改造與被環境改造,那麼作為個體的人必然具備成為惡自私者、或合理自私者、或大公無私者這三種可能性。
因此,不可否認的是:三類人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相互轉化並事實上在相互轉化。一個曾是盜竊犯的人,也可以轉化為為他人、社會利益而犧牲自己的英雄;一些曾冒生命危險為人民利益奮斗的「老革命」,也可轉化為大貪污犯,或成為魚肉百姓的「官老爺」。這是無須詳盡討論的,經驗反復證明這一點。
這里,我想專門談談不存在純粹的大公無私者的觀點。
之所以要談這個問題,是因為有人過去製造並在繼續製造一個神話,說是有那麼一種人,已達到如此的道德境界,他們在任何情況下,總是以他人利益、人民利益為重,不論何時何地,他們都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以維護他人、人民的利益。他們不圖名,不圖利,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他人、人民的幸福,人類的解放,是他們人生的唯一目標。總之,這些人毫無「個人私利」可言,是純粹的大公無私者。(參照《倫理學詞典》羅國傑主編「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51頁,「大公無私」
一目。)
此種觀點,除了認為它是錯將政治鼓動口號當作一種客觀事實來陳述外,就只能認為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話——因為它既找不出任何事實來加以證明,也經不起任何的邏輯分析。持有此種觀點的理論家們,當他們翻遍人類歷史,搜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時,難道他們能找到任何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以滿足他人的需要、幸福的人嗎?人之能作為個體而存在於人與人的關系中,首先就在於人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對於個體來說,純粹的為他人而存在,實質上也就否定了人作為個體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Ⅶ 為什麼說人類道德觀念的產生來源於人類自私的本性

舉個栗子吧
比方說你是一個頭腦發達四肢簡單的天才
你可以利用健全的法律為自己謀取暴利並使之不被強盜奪取

那麼法律是不是對你而言很有利的武器?

我之所以用法律來映射 是因為法律在大多數人潛在觀念里是一個相對無情而且存在漏洞
並不十分可靠的存在

但事實上 法律是基於 甚至是遵從一定的公認道德誕生的

我們的道德是可以保護我們自身的某些「合理利益」不被侵犯的
但對這個世界來說 根本不存在人類的「合理性」
這個世界的合理性就是 適者生存 不作死就不會死
根本沒有明確的規定
就像拳擊總要分重量級 你真以為體型對拳擊不會有影響那就太天真了

但同理 一些非自由搏鬥 總有一些規定不能使用禁招
但事實上 對於真正強大的夕舞之人來講 禁招不是一種有力的保護 反而是一種限制
四兩撥千斤的前提就是用技能來彌補體能屬性上的不足

人類所追求的公平 實際上是一種符合特定人群或者說種群利益的偽正義
在這世界上 平等因先天的個體差異而不可能存在
所以要用公平的謊言來掩飾這種令人不安的現實

Ⅷ 道德對其它物種而言是自私的嗎比如說動物!

雖然沒有分數,但是您的題目很好。我回答一下。
物種不同,道德不同。這是小道德。但是說到大道德,那就是一樣的。天下眾生皆有道德。
人類的道德是以人為本,道德本身就是自私的。比如,為了敬己,必先敬人。為了取,必先予;但是這個自私如果成為了大私,那麼就會出現否極泰來的局面,私的發生了質的變化,成為大公。這就是規范。我沒有去到過外國,就中國而說中國吧!
中國的儒釋道三家之道德,成了中國的大道德。如果按照這個標准而言,如果人類真的能按照這個大道德去做事情,為人,處事,那麼,這個道德對於動物而言就不是自私的了。 不要求殺生的,殺生是有罪的,有罪是有報應的。不再今世就在來世。
中國人如果是因為飢餓而去捕殺一個動物,殺動物的人在肚子飽了之後,會這樣說:虧了這個動物,要不然我會餓死。他的心裡對動物是心懷感激的。而動物因此也轉生人道或者天道。人類的這個為了飢餓而去捕殺的行為,說的實在一點,是真正的動物行為。那麼既然這是動物行為,那麼這個動物行為下的道德就不存在人類對於動物的自私與否了。
反過來說,不餓也去捕殺,就是殺戮。殺戮不存在道德,就是道德的極其敗壞。現在的生活社會就存在殺戮的現象。道德因為這些人類的私心而蒙羞。道德是好的,只有不遵守道德的壞人。道德是大公於天下的。

Ⅸ 自私就一定是不道德的嗎

Ⅹ 自私自利的人違反了什麼道

是人都是會有點私心自利的,但做人更應有智慧有理性,不應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習慣。極度的自私自利,是萬惡之源,害人又害己,難成大事的,務必盡去自私自利之心,應先人後己,待人寬,責己嚴才對。



自私自利之人,總是只顧自己的利益,私心私慾極重,一心為己,不會顧及他人利益,為己私利,常常干損人損公的事,不考慮後果,結果形成多有先害人損人再傷己害己的。自私自利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些的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這還情有可願,嚴重的則無誠信無法理,侵吞公私財物,誣陷他人,弄虛作假,使奸玩詐,殺人越貨,鋌而走險,無惡不作,先是損人,後是害己。因為有法度有公德的社會是不允許極度自私自利人胡為胡來的。



自私自利之心性,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吝嗇,虛榮,報復等病態心理的得來,從根本上追查,都是自私自利的另一種表現。自私自利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慾望,存於人的內心深處。人有許多需求,如物質的精神的需求,還有生理需求,社會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為的原始推動力,人的許多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各種各樣的需求。大凡自私自利嚴重的人,都有一種反社會的心理,什麼都以自己為主為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公家事小,自己事大;這種種自私自利的思想在作怪,在左右自己。不懂得先付出後收獲,先舍後得的道理,只知道如何一心一意自私利己,不顧及他人,這樣最終會先損人終又被人所害而不利己的。有些兒自私自利,不過份,有理性,守法規,還是可以的,但自私自利過度了,無理性了,不守法規,不遵公德了,不顧及他人而專干損人利己的事了,就大有問題了。自私自利不損人,不違法,守公德是沒有大害的,但損害到他人,違紀犯法了,無道德人倫犯眾怒了,問題就大了,會失去他人信任,會受到社會大眾的譴責,公被繩之以法,如此,其結局必是害人又害己,成不了事。

所以,做人切莫養成極度自私自利的性格,要學會理性思考,換位思考,有理有度,有方有法。先人後己,先舍後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做人如是,便得人心,既助了人,又利了己。

熱點內容
經濟法只看輕一夠嗎 發布:2024-12-28 09:18:42 瀏覽:86
鄭州律師事務所招聘 發布:2024-12-28 09:13:53 瀏覽:427
養豬也政策法規 發布:2024-12-28 09:13:19 瀏覽:718
哈爾濱黑司法 發布:2024-12-28 09:13:06 瀏覽:330
按照勞動法離職是怎樣的 發布:2024-12-28 09:09:46 瀏覽:861
從行政法學看闖黃燈 發布:2024-12-28 08:35:22 瀏覽:121
哪些是行政法律關系 發布:2024-12-28 08:11:07 瀏覽:685
故意的刑法 發布:2024-12-28 07:58:32 瀏覽:566
法官亂判怎麼投訴 發布:2024-12-28 07:54:41 瀏覽:292
體育法學題 發布:2024-12-28 07:05:30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