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知識是道德

知識是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16 15:18:09

道德就是知識

(1)蘇格拉底重視發展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質修養,提 出「美德就是知識」的命題,並認專為教育的目屬的就是要發展人的智慧,完善人的道德。 (2)美德不是天生的,知識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要實現人的美德,必須使人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而人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離不開教育。

⑵ 有關知識的格言

1、知識是抵禦一切災禍的盾牌。——魯達基
2、任何人的知識不可能超過他自己的經驗。——洛克
3、我的知識和成功,全是靠勤奮學習取得的。——卡·高斯
4、智慧是生成的,知識是學來的。——陶行知
5、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借知識和洞察獲得的。——羅素
6、知識是有學問的人的第二個太陽。——德謨克利特
7、我認為知識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力量。——柏拉圖
8、知識相當於存在,以認識存在為目的。知識貧乏最能讓人生出許多懷疑。有學問的人是個閑散的人,他用學習來消磨時間。但要警惕他這虛假的知識,它比愚昧無知還要危險。——蕭伯納
9、知識能改變命運——愛默生
10、認識到自己無知是知識進步的重要階段。——迪斯累里
11、真正的知識是道德。——蘇格拉底
12、榮譽和財富,若沒有聰明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財產。——德謨克利特
13、知識是取之不盡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財富。——薩迪
14、好人的天生慾望是知識。——達·芬奇
15、知識是種子,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培根
16、知識,只有知識,才能使人成為自由的人和偉大的人。——皮薩列夫

⑶ 「知識就是道德」這句話出自() A.安提豐 B.伯利克里 C.蘇格拉底 D.普羅泰戈拉

答案:C 解析: 答案:C

⑷ 你覺得知識與道德有關系嗎

知識的修養與知識的它所有關聯有區別,道德素養是一種心態,維護與升華是一種境界,而專知識探索屬是人們對自然世界感性的一種在認識,一種是心靈的堅守,一種是對感官世界的認識,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個智者,有知識的人不一定要道德。

⑸ 知識即道德,德行可教

D 「不同之處不包括」即「相同之處包括」,盡管在方式方法上的見解不同,但都主張「德行可教」。

⑹ 知識越高道德就越高嗎

道德高低與文化高低不相關。知識越高不一定道德越高。相反,知識低的人不代表道德低。我們不應該用文化高低來評判一個人的道德。

⑺ 知識與道德的辯證關系

中國古代哲學對道德與知識的關系辨析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根本不相信道德的存在。典型的就是「楊朱哲學」。《孟子·盡心上》曾說它「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一則是信仰道德的。孔子和莊子都屬此類。他們的本義雖有出入,但對生命本身都是持有道德觀的。其不同處在於,孔子將道德根源置於人的經驗領域(血緣和心理)中;而莊子則將之賦予超驗的「道」的地位。

對於不信仰道德一派,筆者不予討論。因為沒有討論的基礎。

對於孔子,顯然是持「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的。道德屬於人的精神領域,崇高的道德是排斥功利和實用價值的。而知識,作為人類種族維持生存和尋求發展的文化工具,它的目的恰是純粹的功利效益。因此,道德與知識產生矛盾具有必然性。

社會發展依靠知識的積累和增長,依靠「物」與「利」對人本能的刺激和獎勵。從某一角度來講,「惡」往往成為歷史進步的杠桿。這種進步也必然要以犧牲人類純潔的童年、美好的人性、道德感和對善的追求為代價。這就是歷史與道德、理性與人性、真與美的二律背反。

孔子解決此兩難處境時,是以保護道德,限制、否定知識來進行的。如在《論語》中我們可以見到,他反復闡釋的就是「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有徳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子路》)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知德者鮮矣。(《衛靈公》)

巧言亂德。(《衛靈公》)

這些記載都鮮明地表達出孔子對知識(「言」、「巧言」、「利口」)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立法。他要求的是言行一致,且合於禮(道德規范)。雖然儒家(尤其是理學)能在理論體繫上統一道德與知識,但一落到實踐上,全然就走了模樣。掛道德之羊頭,賣私慾之狗肉。

道德的價值與功利、知識毫不相干。事實上,從功利、知識角度探尋道德,結果總是為「惡」披上道德的外衣,或者成為一種烏托邦。儒家將道德植根於人性心理(孟子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和對經驗典範的追求模仿(孔子的「吾從周」),實際上就失掉了道德根源,為不道德、偽道德實踐大開方便之門。而且越有知識,就會偽裝的越隱蔽,危害也越大。

⑻ 道德指什麼

道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dé。一指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二指合乎道德的;三指老子《道德經》的省稱;四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詳細解釋
1.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准則、標准和規范的總和。道德規范的調控作用幾乎體現於人們的所有活動領域,既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中。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2.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⑼ 知識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的修養與知識的探素有關聯,也有區別。
道德修養是一種心態的維護與升華是一種境界,而知識的探索是人們對自然世界感性的一種再認識。
一種是心靈的堅守,一種是對感官世界的認識。
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個智者,有知識的人不一定道德。
道德比知識更高尚,更具智慧和覺悟。
道德是先天具備和後天堅守的,而知識是後灌輸學習或生活體驗中得來的,道德比知識更具自我約束力。

⑽ 道德是什麼道德的重要性是什麼為什麼道德比知識重要

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

道德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意識形態,是由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並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以善惡為評價形式,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用以調節人際關系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行為活動的總和。它由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實踐(道德活動)三個部分構成。

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利用前人傳授的知識造福人類;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憑借人類已有的知識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學知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無知、既損人又害己。


(10)知識是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熱點內容
東奧中級經濟法第二章 發布:2024-11-02 12:31:58 瀏覽:453
法治文化手抄報內容 發布:2024-11-02 12:03:19 瀏覽:333
2016期貨法律法規重點 發布:2024-11-02 11:41:03 瀏覽:376
教育政策法規填空題 發布:2024-11-02 10:43:02 瀏覽:1
美女刑法視頻 發布:2024-11-02 10:11:34 瀏覽:870
合同法探親假 發布:2024-11-02 08:26:53 瀏覽:979
司法部疫情令 發布:2024-11-02 08:26:50 瀏覽:885
立法是誰做的 發布:2024-11-02 06:47:11 瀏覽:354
簡述我國商法的淵源 發布:2024-11-02 06:32:02 瀏覽:948
按勞動法休息日加班12小時怎麼算 發布:2024-11-02 06:21:00 瀏覽: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