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母系

道德經母系

發布時間: 2022-05-16 15:28:37

1. 請問道教不是張道陵創立的嗎,為什麼說老子是道教始祖呢

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闡述了「道」,其所著的《道德經》更是道教主要經典,所以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道教於中國上古母系氏族開始出現,在演變過程中綜合納入多源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傳統、方技術數,以道家黃老之學為旗幟和理論支柱並囊括易學、儒家、墨家、道家、中醫、陰陽、神仙諸子百家學說中的修煉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分和倫理觀念。
道教初步形成於上古軒轅黃帝(前2717—前2599年)時期,正式建立於東漢末年祖天師張陵(34年—156年)立教,以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

2. 道德經的真解是什麼真的是宇宙的本源解釋嗎

道德經的真意至今眾說紛紜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還是自己常讀常思考,得出自己的道理來吧 這種意義難明的書參照《金剛經》和《楞伽經》來對照應該比較好

3. 姓氏文化起源於什麼年代,有什麼規律和由來

《道德經》有雲,「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論述的「名人」(命名之人)的難處。

所謂姓氏,姓為陰,代表母親,氏為陽,代表父親,我們說一個人的姓氏,主要就是表明他的母親是什麼部族的,他的父親來自什麼部族。

這個跟西方姓名很多也包括父母來源,甚至還包括地名來源,祖先來源基本是一個意思。

一般每個人都應該有「小名」,也應該有「大名」,比如,諸葛亮就是「氏」為「諸葛」,「名」為「亮」,「字」為「孔明」,按現在的稱呼,他的大名應該叫「諸葛孔明」,小名叫「亮亮」,又比如,漢高祖大名(字)叫「劉邦」,小名(名)叫「劉季」,按現在的稱呼就是「劉三娃兒」,再如,漢武帝劉徹,他的氏為「劉」,「名」為「彘」,字為「徹」,按現在的稱呼,他的大名叫「劉徹」,小名叫「小豬兒」,都是非常接地氣的稱呼。

這其中比較大的變數是來自於近代西方的文化入侵,為了學習西方我們認為比較簡潔的風格,我們對的名字區分重要性逐漸混同,到現在基本混用了。

但這只是學習的平民化的稱呼,對於西方的貴族姓名的稱呼復雜程度恐怕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我們當時對外文半知半解,匆忙進行文化融合的結果,卻也是歪打正著,走向文化簡約化的步調了。

4.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佔有之心,不去挑拔慾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聖人治 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欲發展。
單看老子的「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段話彷彿老子的意圖就是使人民愚昧無知的愚民統治,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是整篇聯系起來看呢?情況截然相反,這是一段典型的「無為而制」的經典論述。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
而蕭何提前拿走了秦國的法典,他要認真研究秦國的法律,以便決定今後的治國方略。
秦國的法律:完善到每畝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種子;嚴酷到飼養耕牛的人,耕牛腰圍減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嚴格規定。法律如此細致苛刻,人民有如驚弓之鳥,稍不留神就會遭到滅頂之災。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連生存都成問題了,愛國從何談起?
蕭何最終採用了黃老「無為而制」的治國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時間,中國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老子的這套「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影響非常深遠、意義非常重大。
而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崇尚賢人必然會尊崇某一種思想觀點,那麼持另一種觀點的人就會被反對、甚至被鎮壓,這樣社會就會出現爭執。同時管理者也不可能看到社會全貌,更不可能做出合理的決策。
貴重稀世珍寶造就了無數虛高無用之物,社會各個階層欺騙之風盛行,貧富差距加大,以致人們互相搶購、欺騙、爭奪、搶掠、盜竊等等。
可欲之物有著巨大誘惑力,而大多數人的意志無法之抗衡。金錢、色慾、毒品、賭博等等這些慾望幾乎亂了所有人的心。慾望只有得到滿足,人心才會安定,然而社會太崇尚奢華的話,中下層人民慾望難以滿足的時候,社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人的內心本來就有著無限的志向、無盡的慾望。如果人人都要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和志向,那麼急功近利的人就會大大增多,欺詐、巧取豪奪、吹牛拍馬成為常態,浪費地球有限資源,社會不公、動亂等等就會頻繁發生。
所以聖人的治理,就是要讓人們對慾望有正確認識。以使人們擺脫慾望的控制:
虛其心,實其腹。使人們能夠虛心的聽勸,剔除內心的雜念、邪欲,認識自身的愚蠢,以及慾望帶來的危害等等。而且要讓社會的每個人都吃的上飯、都吃的飽肚子。
弱其志,強其骨。勸戒人們,使人們的志向不再好高騖遠,而是要腳踏實地、穩步前行。同時要讓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強健的身體,畢竟身體才是事業的本錢。
知識、慾望、智謀都是雙刃劍。它們都可以促進人類生活的進步,但違背社會客觀規律的濫用知識和智謀、以及不加節制的慾望都會斷掉人類的未來。
所以聖人要永遠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知識的淺顯(無知),經常使人們徹底遠離無法擺脫的慾望誘惑,同時使那些耍計謀的人不敢胡作非為,造就公平社會。那麼社會就會回到質朴純厚的狀態。
只要做事了解人性,不違背客觀規律,不恣意妄為,天下就能大治。

5. 道德經闡述了老子的什麼核心思想

老子是母系文化,
以弱勝強。

邏輯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6. 老子的父親是誰

上古文獻沒有老子父親的記載,唐朝皇帝為了增加自己的權威度,讓人把老子改姓李,將老耳改成李耳,又虛構其父親的名字為李乾。我們只能用老子的出生地來推測其父親是哪裡人。

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陽,子是爵位,也是一種尊稱,相當於圖書館長一類。

歷史上出現過三個老子,一個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預測周將亡國的老子,一個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另一個是孔丘去拜見的老子。因為周代官職是世襲制,老耳的堂叔任周太史,人稱老子,也就是老館長的意思。他沒有子嗣,由老耳接替,仍稱老子。後來老耳離開周王室,過了約半個世紀,老耳的遠房堂侄老聃襲任周太史,仍稱為老子,孔丘拜見的就是他。

老子出生於公元前655-652年間,為周惠王時期,出生地為陳國苦縣厲鄉。

有關老子的出生地,有人說是楚國,有人說是陳國,爭的很厲害,其實都不算錯,只是因為大家沒有弄清楚其背景。

陳國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周朝諸侯國,建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城關一代。境地處黃河以南,潁水中游,淮水之北,轄境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陳國是個小國,在周襄王時期被楚國滅掉,後來楚國國君覺得陳國對其構不成危害,又把陳國國君立了起來。陳國國君有點得意,不免猖狂,楚國又把它給滅了。就這樣生活在陳國的人,一會兒是楚國人,一會兒是陳國人。

7.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基本同時在世,這是蹊蹺嗎三人誰貢獻大

一個維度的原因,軸心時代出現的人物在同一地球緯度附近,這塊區域的農業發達,能夠養得起大量閑人,這其中足夠產生個別頂級的智者。

聖賢怎麼可以排位。老子是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道教沒關系。《道德經》以先秦母系社會累積出來的思想,天下為母。而《周易》天下為公,以「乾卦」起,皇帝奉天承運,不同《連山易》《歸藏易》以「坤卦」起。佛陀釋迦摩尼,從國王到平民,在思想意識上跨度空間最大。傳到中國的今天,早就是以大乘明法為主。真要排,王陽明才是古今第一完人。

老子是繼承者,發揚者,之前還有真正的東方智者,真正的大神,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從上古黃帝時期,倉頡造字後就已有思想文化傳承…而上古時期所有精華和著作都被老子所繼承並發揚光大。被後人尊稱「道家思想」,這也是上古時期我們老祖先的智慧,上古時期世界上曾有過燦爛的四大文明,而我們中華文明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請問,全世界除了東方?還有第二個古明文明存在於世的嗎?

8. 三千年前,中國為母系社會之後才是父系社會母權從老子中反映,孔子反映父權

不對,母系社會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了,自從農耕出現時就開始由母系轉為父系,老子的學說並沒有反映母權,孔子強調綱常禮教 ,和父權也沒多大關系,儒家思想和父系社會的關系就像一個房子和房子下的土地,社會是什麼樣的不是一個學說能改得了的。孔學出現在母系社會就為母系社會服務,出現在父系社會就為父系社會服務。還有,我覺得,現在世界處於轉型期,正在從父系轉為兩性平衡,時代在進步!

9. 評價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哲學思想的性質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爭論的重點之一。爭論的焦點是對老子哲學體系的「道"不同的理解。爭論的雙方各有充分的論據,一度相持不下,至今也沒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對此任繼愈先生說的較為中肯,他說:「問題的關鍵在於雙方都把老子的思想說過了頭,超出了老子時代人們的認識水平。應當把老子的哲學思想放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考察,看它在當時的思想斗爭中處在什麼地位,通過其社會歷史作用來評判老子哲學的地位和性質"。直言之,也就是要歷史地研究歷史人物的思想。因為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因而不能完全解釋「宇宙"。

究竟應該怎樣判斷老子哲學思想的性質?還是讓我們把老子的哲學思想放在春秋末期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考察、研究、判斷吧!

一、 春秋末期的社會變革和「周"人統治思想的變化

意識形態必然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這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周人取代殷政權以前,是大邦殷下面的一個小邦。由於周文王施行裕民政策,讓農家有些積蓄,進而對勞動發生興趣。自那時候起封建制度在周國已經開始萌芽,逐漸形成了一些原始的封建社會制度。武王克殷以後,按照周國的土地法分給陣上起義的殷奴隸耕地,並開始分封諸候。到了昭王、穆王以後,工商業逐漸發展,私田數量不斷擴大,公田制的勞役地租逐漸為實物地租所代替。隨後,封建社會制度逐步推廣到廣大地區,經濟基礎的改變引起了統治思想的變化。

1、「遵天"與「反天"的斗爭。
「下帝」與「上帝"的「遵天論"本來是殷人的發明創造。殷人從盤庚以後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種族奴隸制王國,由殷族人統治,奴隸生產,殷族人享受。在股族人統治層中,「國王」是國家的至高無上者,在下界來說就是下帝。「帝」字像花蒂形狀,由花蒂而得果實,果實中又孕育著無數的花蒂,延綿不絕,象徵著殷人的統治權永保長久。既然有了「下帝」就不能沒有「上帝」。殷族人為使他們的統治長久,在意識形態上就抬出了「上帝」這一至上神,「下帝」就是「上帝」的兒子,即所謂「天子」。做兒子的一切都要依照父親的命令行事,所以「國王」就要依照上天的意志行事。擔任「國王」與「天神」之間聯系任務的就是卡、史、巫、祝等文化官員。這些巫史官員的勢力也很大,得由殷族中王族系統的人擔任。凡國家政事,都要取得他們的同意,否則即使其他統治者同意了也辦不成。所以,殷族人中的卡、史、巫、祝等文化官員更了解抬出「天神上帝」的內幕。當周人繼續抬出「天神上帝"欺騙他們時說:」我小邦周並非敢取代大殷國的統治,實乃是上天的意志,由於上天的命令,我小邦周才敢取而代之的"(《周書.多士》)。殷人中有學問的人便反駁說什麼「天神上帝",組成世界的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原素。殷人從反抗周人對他們的壓迫中首次提出了樸素唯物論的真理。這些未經孟子加以神秘化之前的五行說,只是說明宇宙萬物都是由這五種物質原素生成繁殖的。周人從奴隸敢於反抗的態度和殷族文化中已經發現上天並非真的有什麼戚力,周人的統治層中雖不相信「天神"這一假面具,但仍要維持住不敢揭開。而被奴役的人們在階級斗爭實踐的教育中,從懷疑到責難「天神",展開了「遵天"與「反天"的斗爭。在周代"遵天"與"反天"的斗爭中被奴役人們的階級覺悟開始覺醒,奴隸們的反抗事件不斷發展,到春秋戰國之際便暴發了大規模的奴隸起義,狠狠打擊了當時各諸候國的奴隸制統治,私有土地和工商業新興勢力日益發展。

2、春秋末期社會的沖擊,周人繼承殷人的"德治"辦法,也日益趨向動搖局面。為奴隸主貴族服務的百官,不顧德行,私自經營工商業,只顧撈錢,激起被奴役人們的憤怒。隨著奴隸們的暴動和逃亡日益增多,統治者對"德治"的要求愈加迫切。統治者對"德治"的加強並不是真正施德於民,而是為了不激起奴隸的反抗和逃亡。但是,新興勢力和被版役的人們早已知道統治者加強「德治"是為了把他們納入舊的圈子,聽任貴族們的剝削壓迫,而他們所渴求的是推倒氏族統治,爭取和貴族們的一樣的平等合法地位。所以,不論統治者怎樣加強"德治"已無濟於事,導致天神上帝的統治地位更加動搖。

3、春秋末期的社會變革,致使周人繼承殷人的"禮治"也發生了動搖。種族奴隸制王朝的群臣,本來對國君必恭必敬,謹慎從事。由於社會的沖擊,這些所謂的君子們,顯示了對"禮"的輕蔑,不但置群臣之禮於不顧,而且加重對人民的剝削,使被奴役的人們忍受不了過重的剝削和壓迫。稍有眼光的人士和新興勢力主張舍棄"禮治"走向"法治",又遭到貴族們的反對。於是,又展開了"禮治"與"法治"的斗爭。

4、社會的激變引起分化,奴隸主貴族統治走向崩潰。有的貴族走向沒落,有的向新興勢力發展。血緣的宗族關系已無法維系,致使"孝"的思想也發生了動搖,以就事論事取代忠孝的思想開始抬頭。

二、 春秋末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老子哲學的產生

春秋末期是由氏族奴隸制王國向封建制王國的轉型期。由於社會的激變分化,由原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士"(《詩經.小雅北山》),變為"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人民,汝復奪之"(《詩經.大雅瞻仰》)。工商業原來是氏族奴隸主獨家經營為王族服務的,由於負責管理工商業的"工奴"和"商奴"私自經營工商業而發財成了新興的工商業主。周族的貴族看到新勢力的成長,有的哀嘆走向沒落,有的加緊對人民的剝削壓迫,限制人民的私有權利,加劇了階級矛盾,逐漸啟發了被奴役者們的覺醒,激發了他們的反抗精神,進一步促進了社會變革。當時,社會變化最大而且促成整個社會變革的是土地所有制的變化。由奴隸主所有的土地,變為新興地主所有,大量解放了的農奴上升為自由農民,部分奴隸主下降為自耕農。解放了大批生產力,暫時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推動了天文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的相應進步。天體運行的推算,和人體自然功能的生老病死等奧秘逐步被揭開。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使周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迫使學術下移,由原來的"學在官府,官師合一",逐漸下移為民間興師講學,出現了許多學派,促進了文化的活躍,使介於貴族和庶民之間的士階層從原來的階級身分中解脫出來,形成了中國最初的知識分子隊伍。人文思潮的興起,對夏南周三代以來的巫史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促使對原始宗教文化進行理性的再認識,拓展了哲學的層次,引發了春秋時期的哲學突破。

老子出身於士大夫家庭,是史官世家的後裔,自幼好讀,學識淵博,大約在公元前550年前周靈王後期,也就是在孔子出生前後,任周王朝守藏室史(《史記.老子傳》)。當時各諸候國逐漸強大,表面上聽命於周王室,實際上由齊、秦、晉、楚、吳等國稱霸,周王室把握政權的諸公卿士也結黨營私爭奪王朝的權利,致使周王室衰微。老子看不慣這些明爭暗鬥的行為,無意中得罪了掌權的甘簡公,被兔去了史官職。

公元前530年,甘簡公已死,甘平公繼位。甘成公、甘章公從形式上把老子看作是甘筒公的對立面,又把老子召回周守藏室(《左傳.昭公十二年》)。老子在任守藏室史期間,掌管典籍史冊,熟悉夏商周社會變革的歷史和古代帝王的立身處事的經驗,又親身經歷了這一場政治事變和被罷官以後游魯顛沛,見識更多了,思想也更成熟深沉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駕崩,又因子丐之黨與王子朝爭奪王位,王子朝帶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老子蒙受了失職之責,又丟了守藏室史之職。老子生活在變革動亂社會現實中,歷經坎坷,後來被迫隱居,探求天道。

老子任守藏室史工作,給了他極好的學習機會,對他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尚書》。這本書里記載著從堯到周初歷代最高統治者的講話和文誥,其中滲透著上述各個時代的精神和許多精深的道理。《尚書?大禹漠》記載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有私心是很危險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們只有精誠專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夠處理好人生,治理好社會),可能對老子影響最深刻。老子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有無相生,正反相倚,都有兩個方面,它們也都在不停地變化轉換著,人們怎麼能把握住他們呢?人們往往認識這一點,忽略了另一點,講的道理再多,也只是在某一點上有些體會,這豈不是"道心惟微」、道心難明嗎?現在有辦法了,就要是"允執厥中",把握中正之道,破除偏執,防止片面,就可以認識無窮的宇宙。他把這個方法歸納為八個字:「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道德經》5章)。老子在隱居期間,把對現行社會制席的批判和救世方略略的思考逐步升華為對宇宙生成本原問題的探討。從《帝王世紀》中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就是用把握中正之道的辦法來管理天下。在春秋末期對巫史傳統文化的理性再認識中,老子認為"禮教"的產生是社會和人生墮落的結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禍亂之首也」(《道德經》38章)。進而把母系氏族原始宗教文化沿著理性認識的路子上升到哲學的層次,提出「道」的范疇,建立了一整套宇宙本原論的認識論和辯證思維的哲學體系。

三、 老子哲學思想在當時社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集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和糟柏於一體,而又水乳交融的統一體。老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開拓者和創建者,是中國文化成熟時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所創立的宇宙本原學說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相對立,又互相滲透,互相補益,成為影響中國文化兩千多年的兩個主要理論學派。老子所創立的道家學說,不僅其餘的諸子百家學派所不能比擬,而且與完全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上的儒家學派不同,但是老子的哲學思想也帶有明顯的時代和階級的烙印。

1、 老子的宇宙本原論是中國哲學史上也是世界哲學史上最早的一次劃時代的飛躍。
老子看到周王朝的統治日衰,為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從自然現象的變化探索宇宙本原,進而探索人類社會的演變。在商周之際,我們的祖先從日常生活中已經找出了與人們生活相關的五種元素,作為宇宙萬物生成本原的思想。老子又吸收了伯陽甫的陰陽說思想,通過對自然現象的廣泛考察,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負陰抱陽"的統一體,也就是古代人常說的混元氣,混元氣之中同樣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陰陽兩種勢力的對立,在一定條件下得到統一,產生出新的物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42章)伯陽甫說:"天地之氣,不失其序",對老子的影響是很深刻的。

老子從天文歷法的推移,考察天體運行"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經》25章)的運動規律,是天地運行的道路和秩序。有規律的"道"才使得陰陽二氣均勻調和,主宰著宇宙萬物不失其序地生長變化。"可以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強曰道"(《道德經》25章)是整個宇宙萬物的本源。
老子在春秋末期天神上帝占統治主導地位,周王朝的統治層不敢公開揭露這個騙局的情況下,大膽地堅持無神論,公然否定天神上帝的存在,並且把主宰宇宙萬物的"道"提高到哲學的層次,提出以"道"為范疇的宇宙本原的認識論和辯證思維的方法論,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天神上帝"創造宇宙的神學公開地下了挑戰書。老子認為"道"是客觀世界固有的東西,是宇宙的本體,又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也是對客觀事物正確反映論述出來的道理。"道"既然是宇宙本體和普遍規律,動搖了天命觀,就必定要落實到具體的政治行為和人生過程中去,因此便有了政治、人生和認識論上的意義。

在春秋末期社會階級矛盾深化的實踐中,老子的宇宙原本論動搖了天命觀,對啟發被奴役和剝削壓迫人們的階級覺悟,誘發他們的反抗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周王朝的統治是個重大的致命打擊。以致於以後的歷代農民起義變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幟,無不與老子的道學理論影響有關。老子並且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德治"與"禮治"的虛偽性,說:上古有德之人口不言德,近人無德而口不離德,一語道破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提倡"德治"的虛偽目的,是為了攏絡勞動人民納入他們的剝削奴役的圈子裡,聽任他們的剝削奴役。近而揭露仁義禮治的內涵,"大道廢,在仁義"(《道德經》18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禍亂之首也"(《道德經38章》)。孔子則認為世風之所以日下,是因為人們淡忘了古時候的禮儀。如果把周初繁榮的禮儀恢復起來,世界就可以回到周初的興盛了。於是他千里迢迢到毫州問禮於老子。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巳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就因為那些周禮不管用了,才有今天的衰敗,也就因為那些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才把國家鬧到這個地步。

2、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根本存在的運動實體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宇宙本體雖然無形、無聲、無名,不能為我們的感覺所感知,但它是真實存在的,可以為我們的思維所把握。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經》38章)。在2500多年前,自然科學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老子通過觀察天象和考察天體運行的規律,肯定了宇宙本原的客觀實在性,並且斷言:"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21章)。老子說,我怎麼知道萬物始初的所以然呢?就是根據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始"(《道德經》21章)的運動規律,斷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德經》25章)。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證實了老子的預言,"地球和太陽系表現為某種在時間進程中逐漸生成的東西"(《自然辯證法》第12頁)。老子是一位非常敏銳深邃的思想家,他並不滿足於「宇宙是物質的自然現象,而不是上帝創造」的飛躍性的認識,進而探索宇宙萬物是如何生成的問題。在當E時根本沒有生物學、細胞學等自然科學很不發達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老子天才地預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40章)此「無」並非「純無"、"空無",而是從無形到有形,從無到有的進化思想和辯證思維的認識。"穀神不死,是謂玄牡,玄牡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兮,其名存,用之不勤。"(《道德經》6章)老子所說的穀神可能是陰陽對立的元氣,內涵著創生萬物始基,是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42章),老子以數字的方式表述了宇宙萬物逐漸生成的過程。恩格斯說:"拉普拉斯以一種至今還沒有人超過的方式詳細地證明了,一個太陽系如何從一個單獨的氣團中發展起來;以後的科學愈來愈證實了他的觀點。"(《自然辯證法》第17頁),老子所說的「道生一」可能是指陰陽二氣的統一體,"其上不潔,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道德經》14章)在一定條件下分為天地,天地之氣均勻調和逐漸生萬物。"人也是由分化產生出來的"。老子說,我怎麼能知道天地沒有生成以前的情況呢?"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經》14章),只能根據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駕馭現實存在的宇宙萬物。

3、老子在探索宇宙是如何生成的基礎上,更深一層地探索自然界物質運動的形式。"因為除了運動和物質以外,世界上什麼也沒有,而物質的運動則必取一定的形式。"(矛盾論)"除永恆變化著,永恆運動著的物質以及這一物質運動和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外再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自然辯證法》24頁),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有名萬物之始,元名萬物之母。首先把"道"看作是抽象的物質概念,並且指出: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的。老子認為"道"雖幼小,不可見,但它像是萬物的宗主,是支配一切事物存在和發展所需要依賴的力量,"道"是能夠從紛繁的現象裡面掌握統一的關系,"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道德經》4章),把對立面都統一起來了。老子認識到對立面的現象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以統一道理掌握錯綜復雜的對立事物,"湛兮似或存"(《道德經》4章),這些隱隱約約的道理,好像存在於一切事物中。我不知道"道"是由什麼產生出來的,"像帝之先",好像是上帝的老祖先。老子以渺視的口氣,提出了無神論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把抽象的物質概念和物質世界運動變化規律的"道"看作是客觀實際存在在人類思維活動中的反映。因為「頭腦里的辯證法只是現實世界自然和歷史的運動形式的反映」(《自然辯證法》18頁),老子在探索宇宙是如何逐漸生成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具有矛盾性,在事物的內部各有其對立面,各自的對立面又是相輔相成的,經常互相轉化形成事物的運動變化。老子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42章),這就揭示了辯證法的重要原則,追溯到事物運動變化的總根源,接觸到哲學的根本問題。恩格斯說:"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終級原因,如果我們認識了物質的運動形式,我們也就認識了物質本身。"(《自然辯證法》209頁),老子並且把事物相互作用的終極原因,概括為「反者道之動」(《道德經》40章),是老子對物質運動形式的總概括。

4、老子哲學體系的"道"是宇宙的總根源、總規律,是最高存在的真理。老子認為"道"是世界的物質基礎及其變化法則的統一,是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道"是宇宙存在的運動實體,也暗宇宙運行的道路和規律,是主客觀的統一。老子把天地看作是物質運動的一定形態,是無限宇宙的一個有限的區域,而沒有把天地看作是物質的同義語,"天地尚不能長久,而況人乎"。老子認識了矛盾的普遍性,他認識了矛盾的對立和相輔相成的轉化。老子承認發展,他把宇宙看作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經》里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從總體上說老子哲學思想的性質是樸素唯物論自發辯證法。"凡是在樸素唯物論自發辯證法基礎上所有做到的他都做到了"。但是老子把"道"與物質實體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聯系在一起,有時指"道"是物質實體,有時指"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規律。把"道"的屬性和"道"的作用兩個不同的概念混同起一使用,可能是當時認識水平的限制,也可能是認為物質及其運動的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他認識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但不曾看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認識了相反相成的矛盾對立轉化,但不曾認識到矛盾轉化的相對性和對立面斗爭的絕對性;特別是老子以天道推論人道,否定了人類社會矛盾的特殊性,貶低了人的創造性和斗爭性,不曾看到根據事物矛盾的性質,採取不同的斗爭方式,不曾看到根據事物矛盾的性質,採取不同的斗爭方式,即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矛盾 ,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片面地以"柔勝剛"、"曲則全"、"弱者道之用"(《道德經》40章)的局部真理當作普遍規律和"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道德經》26章),導致迴避斗爭,及其社會發展觀的循環論等,都帶有形而上學的因素,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樸素唯物論自發辯證法不徹底性的表現。從總體上說老子哲學思想的性質絕不是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

10. 據說老子的出生很特別,有無完整故事

老子出生的傳說

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絡腮鬍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的歷史考證

老子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但可惜有關他的平生事跡已難詳考,就連他確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
司馬遷在《史記》里為他作傳的時候,已然搞不大清楚,只是列舉了可能與老子有關的幾個傳說人物,算是「以疑傳疑」最後只好這樣寫道:「老子,隱君子也」。我們只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後來的人都尊稱他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美稱,大概凡是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這個稱號。

老子的仕途之路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有著滿腹學問,至於活了多少歲也說不清,只知道200年後,被廣納賢才的周文王請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於國家圖書館)。
武王繼位後,老子負責記錄朝廷朝政議論。當時等級森嚴,除武王可伏幾而座外,朝臣們只能無依無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卻被特封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記錄政事。
成王執政的時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
由於這位仙風道骨的長者,學識淵博,今人欽敬,所以,各國的君主朝臣都尊稱他為「古先生」。
輪到昭王執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將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這爾虞我詐的爭斗,於是,他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昆侖山隱德修行。
老子經過函谷關時,函谷關關令尹喜知道他即將隱去,請老子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給後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顯赫的人物。在《封神演義》中,洪均老祖親傳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別創立闡、道、截三教,老子為道教教主。當時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後來通天教主大擺誅仙陣,老子應邀闖陣,在陣中與通天教主一場大戰,酣戰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來,把魚尾冠一推,只見頭頂上三道氣出,化為三清,少頃,從東、南、北方向來了上清、玉清、太清三個道人,俱各霞光萬道、鶴發童顏,將通天教主團團圍住,混戰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幾扁拐,落荒而逃。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氣化三清」的故事。後人有詩贊曰:
「函關初出至昆侖,一統華夷屬道門;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弭山倒性還存。」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當時無人知曉,因其留下的《道德經》太過玄妙,後世眾人景仰之餘,相互傳誦,越傳越奇,遂將老子捧為壽與天齊的神仙,並以神話的方式描述。
在《西遊記》中,老子又被稱為太上老君,連玉皇大帝也讓他三分,當初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太上老君擲出金圈,將孫悟空打暈。後來唐僧西天取經時,太上老君的煉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橫行無忌,孫悟空雖然自稱齊天大聖也奈何他們不得。

「引車買漿之流」有雲:「好話不在言多」。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流傳下來的遺產,盡管汗牛充棟,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無容質疑,當首數老子的《道德經》〔亦或直呼為《老子》〕。其精煉的九九八十一章,僅以簡潔優美的五千文字,洋洋灑灑深邃博大地,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影響所及,不但融匯於儒、釋鑄成三位一體的華夏文明基本肌骨,隨著中華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所推崇。若比《老子》為我們的《聖經》,想必絕無過譽之嫌。

老子出身於士大夫家庭,是史官世家的後裔,自幼好讀,學識淵博,大約在公元前550年前周靈王後期,也就是在孔子出生前後,任周王朝守藏室史(《史記.老子傳》)。當時各諸候國逐漸強大,表面上聽命於周王室,實際上由齊、秦、晉、楚、吳等國稱霸,周王室把握政權的諸公卿士也結黨營私爭奪王朝的權利,致使周王室衰微。老子看不慣這些明爭暗鬥的行為,無意中得罪了掌權的甘簡公,被兔去了史官職。
公元前530年,甘簡公已死,甘平公繼位。甘成公、甘章公從形式上把老子看作是甘筒公的對立面,又把老子召回周守藏室(《左傳.昭公十二年》)。老子在任守藏室史期間,掌管典籍史冊,熟悉夏商周社會變革的歷史和古代帝王的立身處事的經驗,又親身經歷了這一場政治事變和被罷官以後游魯顛沛,見識更多了,思想也更成熟深沉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駕崩,又因子丐之黨與王子朝爭奪王位,王子朝帶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老子蒙受了失職之責,又丟了守藏室史之職。老子生活在變革動亂社會現實中,歷經坎坷,後來被迫隱居,探求天道。

老子任守藏室史工作,給了他極好的學習機會,對他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尚書》。這本書里記載著從堯到周初歷代最高統治者的講話和文誥,其中滲透著上述各個時代的精神和許多精深的道理。《尚書?大禹漠》記載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有私心是很危險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們只有精誠專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夠處理好人生,治理好社會),可能對老子影響最深刻。老子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有無相生,正反相倚,都有兩個方面,它們也都在不停地變化轉換著,人們怎麼能把握住他們呢?人們往往認識這一點,忽略了另一點,講的道理再多,也只是在某一點上有些體會,這豈不是"道心惟微」、道心難明嗎?現在有辦法了,就要是"允執厥中",把握中正之道,破除偏執,防止片面,就可以認識無窮的宇宙。他把這個方法歸納為八個字:「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道德經》5章)。老子在隱居期間,把對現行社會制席的批判和救世方略略的思考逐步升華為對宇宙生成本原問題的探討。從《帝王世紀》中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就是用把握中正之道的辦法來管理天下。在春秋末期對巫史傳統文化的理性再認識中,老子認為"禮教"的產生是社會和人生墮落的結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禍亂之首也」(《道德經》38章)。進而把母系氏族原始宗教文化沿著理性認識的路子上升到哲學的層次,提出「道」的范疇,建立了一整套宇宙本原論的認識論和辯證思維的哲學體系。

《道德經》的核心

「道」是老子宇宙觀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觀的基礎。老子有時指「道」是物質實體,有時指「道」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老子「道」的物質屬性及運行法則都屬於自然的范疇,故老子哲學體系「道」的本性是自然。

老子宇宙觀的核心是他哲學體系中的「道」。「道」的本體是自然,是無意志、無目的的自然現象。「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觀的基礎,也是宇宙如何生成演化的過程。老子有時指「道」是物質實體,有時指「道」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究竟是老子把道的屬性和道的作用沒有說清楚,還是老子認為物質與運動是不可分割的同一體,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老子在《道德經》第42章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道生萬物」的學說。此學說將「道生萬物」的全過程分為四大層次,這四大層次與現代科學闡明的物質結構主要層次基本吻合。
《道德經》是一部曠世奇書。雖僅五千言,卻縱論三界、飽含哲理,集中體現了中華先人認識世界的超前水平。尤其是《道德經》第42章中的一段文字,為我們揭示了物質運動的一個重要原理——層次運動原理。原文是這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在這短短的25個字里提出他的「道生萬物」的學說:天地萬物源於「道」,「道」生萬物必須經過四個大層次。先是「道」自生出「一」的層次,再由「一」生出「二」的層次,再由「二」生出「三」的層次,最後由「三」生出萬物。這是一個從「道」到「天」,從「天」到「地」,又從「地」到萬物,從萬物到人的過程。「道」所以能生成天地萬物,因為「道」從「一」可生化出陰陽二氣,萬物皆因沖盈陰陽二氣而生成。用現代科學觀點來看待老子的學說,「道生萬物」的過程,也就是物質層次運動的過程,「天」、「地」、人、萬物都是物質層次運動中的重要環節。那麼老子的「道生萬物」學說正確嗎?由其揭示的物質層次運動原理成立嗎?老子說過:「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道德經》第70章)。古來注釋《道德經》者甚多,但局限於時代背景,注釋者多從字面上或個人理解上去抽象虛泛地解釋,而未能把老子的學說與實驗科學相結合,往往不解其義。筆者以為,老子在「道生萬物」學說中揭示的物質層次運動原理具有高度的科學預見,我們只有結合現代科學才能釋其真義,獲其真諦。偉哉老子!神哉老子!

不知符不符合你的要求?

熱點內容
從行政法學看闖黃燈 發布:2024-12-28 08:35:22 瀏覽:121
哪些是行政法律關系 發布:2024-12-28 08:11:07 瀏覽:685
故意的刑法 發布:2024-12-28 07:58:32 瀏覽:566
法官亂判怎麼投訴 發布:2024-12-28 07:54:41 瀏覽:292
體育法學題 發布:2024-12-28 07:05:30 瀏覽:745
刑事訴訟法279條解釋 發布:2024-12-28 06:33:07 瀏覽:967
司考筆記民法 發布:2024-12-28 06:28:50 瀏覽:887
貴大復試經濟法 發布:2024-12-28 06:21:42 瀏覽:789
罪惡與道德 發布:2024-12-28 06:19:23 瀏覽:533
浦東法院萬里 發布:2024-12-28 06:13:45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