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立法
『壹』 關於索回已支付的預付款,有沒有相關法律條文什麼法律請指出,高分求。
預付款在合同正常履行的情況下,成為價款的一部分,在合同沒有得到履行的情況下,不管是給付一方當事人違約,還是接受方違約,預付款都要原數返回。 預付款是合同一方當事人預先支付給對方的一部分貨款,目的在於幫助對方履行合同。若收受預付款方將來違約,則應返還預付款及同期銀行利息給對方。若收受方依約履行合同,則交付方履行其餘的付款義務即可。
收受方違約、拒絕履行、無法履行合同,或者撤銷、解除合同並沒有完全履行合同主債的情形下,應當退還預付款。
相關法律條文基於定金、訂金的規定較多,而預付款與二者的區別在於①預付款不適用雙倍返還或喪失規則,並無懲罰性。②預付款本身乃主合同標的的一部分,而定金乃是於主合同款項外支付的現金、其他替代物。
附關於定金的規定:
第八十九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九十條定金應當以書面形式約定。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應當約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從實際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第九十一條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
「相關法條」《合同法》第115、116條;《擔保法解釋》第115~122條。
「意思分解」
1定金依法律性質不同可以有多種分類,如證約定金、成約定金、違約定金、解約定金、立約定金等。我國定金在《擔保法》上是債的一種擔保方式,在《合同法》上是違約責任形式之一,其基本法律性質是違約定金,並兼具證約定金的性質。應注意《擔保法解釋》第115~117條關於立約定金、成約定金、解約定金的規定。
2定金的擔保作用不同於擔保物權之處在於,後者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擔保,而定金則具有雙方擔保的功用。定金罰則是對雙方都適用的。
3定金的作用有兩種情形:
(1)合同正常履行時,定金可由當事人協議充作價款或由交付方原價收回;
(2)合同不能正常履行時,適用定金罰則:交付方違約的,無權收回;接受方違約的,雙倍返還(第89條)。
4依第90條,定金合同是:
(1)要式合同:書面合同;
(2)實踐性合同:實際交付定金時成立(《擔保法解釋》第119條);
(3)從合同。
5特別注意第91條的定金最高限額。
「不要混淆」
1定金合同(定金條款)是一實踐性合同,定金合同自當事人實際交付定金時始成立。但定金交付與否對主合同的成立與否並無任何關聯。定金合同(條款)之訂立純粹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有無定金合同(條款)並不影響主合同的成立。
2如果定金數額超過了主合同標的額的20%,其效力如何?一種意見認為該定金合同(條款)全部無效;另一種意見認為超過20%的部分無效,即此種情形下應推定為定金為主合同標的額的20%,超過的部分視作不當得利,由收受方予以原價返還。應以第二種意見為正確。(《擔保法解釋》第121條)。
3定金罰則的具體適用規則:
(1)部分履行的,按相應比例適用之(《擔保法解釋》第120條第2款)。
(2)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而致違約的,不適用之。
(3)因第三人原因而致違約金的,適用之(《擔保法解釋》第122條)。
4定金種類:
(1)訂約(立約)定金
以定金交付為訂立主合同之擔保,若其後一方拒絕訂立主合同,應承受定金罰則(《擔保法解釋》第115條)。此種訂金在商品房買賣中常見。
(2)成約定金
以定金交付作為主合同成立或生效要件,不交付定金,主合同即不成立(或不生效)(《擔保法解釋》第116條)。此種定金往往適用於收受定金方處於優勢之場合。
關於成約定金,還有以下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①雖未交付,但主合同已履行或已履行主要部分的,主合同照樣成立(生效)。
②惟成約定金之交付與主合同成立有關系,其他定金之交付與主合同成立與否並無干係,所以不要將定金合同之實踐性與成約定金交付對主合同成立之影響混為一談。
(3)解約定金
定金交付後,一方解除主合同時,須以承擔定金罰則為代價。簡而言之,此種定金情形下,雙方均可隨時行使單方約定解除權,但必須承擔定金罰則(《擔保法解釋》第117條)。此種定金只要適用於雙方都懷有精誠合作以達雙贏的願望,但又互不信任(如第一次打交道)之場合。
(4)違約定金(《擔保法》第89條、《合同法》第115條、《擔保法解釋》第115條)
即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約定,致使雙方喪失合同目的時,應承擔定金罰則。
違約定金是最常見的定金種類,也是《擔保法解釋》頒布前,我國立法(《擔保法》、《合同法》)上明文承認的定金類型。本書中,若無特別指明,也是指違約定金,而上述前三種定金乃《擔保法解釋》最新確立的定金類型。
(5)證約定金
指以定金交付作為訂立主合同的證據。此種定金並非一種獨立的定金類型,而是解約、違約定金兼具的一種證據功能。
『貳』 關於商家讓消費者預存現金是否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總的來說,預存現金消費屬於預付費時的消費,對於這種情況,我國現行立法進展緩慢。目前,關於預付費式消費的管理規劃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只有一條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7條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如果經營者故意告知消費者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消費者購買卡(券),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則構成欺詐行為,應當返還消費者購買卡(券)的費用,並支付消費者購買卡(券)費用一倍的賠償金,經營者承諾賠償的金額高於一倍的,從其承諾。」然而,這僅有的一條規定過於籠統,在實踐中操作性差,只能起到事後救濟的作用,不具有事前預防的功能。
『叄』 如何警惕關店潮背後的預付費風險
洗車卡、健身卡、餐飲卡、美容美發卡、教育培訓卡……如今市民的錢包里總能找出幾張預付卡,在消費領域,似乎已然卡行天下。然而,預付卡在給消費者帶來優惠與便利的同時,也滋生了種種亂象。近日,全國連鎖兒童室內游樂設施品牌「悠遊堂」旗下部分親子兒童樂園門店因關店、暫停營業等原因,導致會員卡無處可用或者無法退款等問題相繼出現,再次引發公眾對預付卡風險的關注。
為了避免類似現象再次出現,首先需要消費者堅持理性消費,避免為了貪圖便宜而沖動消費。辦卡前先看店面的規模和質量,品牌連鎖店更值得信任,小店規模不大,質量不穩定,到這種店面盡量不要辦卡。消費者自己要有所判斷,對於優惠力度極大的充值返現方式要多問多想,切不可有佔便宜的心理。
而治本之道,還得依靠法律和監管。政府部門和相關部門應加強規范和管理,對商家提出要求,要有相應的檢查監督、違法處罰的措施。正如2017年年底,《上海市單用途預付消費卡管理規定(草案)》提交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審議,標志著上海單用途預付卡地方立法在全國先行一步。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全國其他地方借鑒學習的。
『肆』 關於健身卡和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問題是什麼
健身卡和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問題如下:
對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糾紛亂象的思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各類購物卡、健身卡、美容美發卡等消費方式日益走近群眾,這本是商家和消費者共贏的消費模式,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相關立法的欠缺和監管的不足,導致少數不法商家動起歪腦筋,讓預付卡消費成為一個「大坑」。
一種行業「套路」。據統計,XX年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共處理預付卡消費投訴3996件,而XX年,這個數字躍升到7635件,呈現倍增長趨勢。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糾紛亂象亂象之一。所以制訂霸王條款,商家自己說了算。如商家單方面約定過期不能退款,退款違約金約定過高等。
預付卡轉讓需付轉讓金,重大節日時期不能打折等。亂象之二:店面屢屢轉讓,承諾打折難兌現。
『伍』 國外政府對於商業預付卡的發行有哪些監管措施
美國是做如下規定的:
美國的預付卡根據卡的用途和使用范圍可分為閉環卡和開環卡兩種。前者又稱特定零售商卡,它是指只能在特定區域用於特定目的的卡,如禮品卡、預付電話卡,用完為止,不能再次充值,類似我國的單用途卡。後者又稱網路品牌卡,是指利用Visa、萬事達支付網路作為交易手段的預付卡,通常有這兩家服務提供商的標記。開環卡可以用於多種場合,包括購物、取現,並可以再次充值。
按照美聯儲相關條例,開環卡被定義為存款,發行人被看作是攬儲和存款機構。不過,只有金融機構發行預付卡才可以被看作是存款,而所有非金融機構發行的預付卡(禮品卡)都被排除在外。因此,金融機構發行的預付卡所攬入的存款受到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保險。而發卡機構和存款運營也因此要受聯邦存款保險法的約束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監管。
聯邦層面的立法和監管主要在於防止預付卡犯罪,而州法則將重心放到了消費者保護上,主要是針對發行人不公平的商業行為和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美國各州以擴大《資金匯兌法》的適用范圍來監管預付卡發行人,保障消費者資金的安全。約45個州設有此類立法,至少有16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已經明確修訂了各自的《貨幣匯兌法》,將預付卡納入該法范疇。其他州則直接認為預付卡應受《貨幣匯兌法》約束。
『陸』 如何規避預付卡風險
從商家角度講,發行預付卡,可迅速回籠資金,還能實現「錢生錢」;從消費者角度說,消費者可通過預存較大金額的資金,來獲得較大幅度的折扣優惠。然而,預付卡的風險在於,一旦發卡商家「跑路」或發卡商家出現不講誠信降低服務品質、違反承諾等情況,預付卡就成為一張「坑人卡」。消費者要想討回資金非常困難,不少消費者只能選擇忍受損失、放棄維權。
專家建議,作為普通的消費者,辦卡前先看店面的規模和質量,品牌連鎖店更值得信任,小店規模不大,質量不穩定,有些甚至是惡意集資,在這種店面盡量不要辦卡。消費者自己要有所判斷,對於優惠力度極大的充值返現方式要多問多想,切不可有佔便宜的心理。辦卡前詳細了解商家的信息,保存好相關的證據材料,如果是大額消費更要小心,可以要求商家提供相應擔保。出現問題可採取向消協投訴、法院訴訟,涉及詐騙或非法集資需立即報警。
『柒』 美容卡是否屬於單用途預付卡
健身卡、美容美發卡、洗車卡、教育培訓卡等都屬於單用途預付卡。預付卡立法在法學界引發了爭議。有觀點認為,經營者發行預付卡,本質上是預先收取未來合同價款的行為,屬於民事法律關系的范疇,不應有公權力介入。而另一爭議是消費者是否應該優先受償。有的企業提出,協同監管平台信息對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負擔,特別是對一些還在成長過程中的小微企業。還有人認為,「一刀切」式的嚴管,容易打擊正規企業的積極性,同時並不能完全制約違規企業。
拓展資料
最新動態
預付卡行業仍處於探底企穩過程之中
峰會上發布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行業報告(2016)》顯示:2015年零售業預付卡銷售規模為7,370.21 億元,同比下降5.39%,行業仍處於探底過程之中。預付卡消費規模約為7,328.81億元,同比下降8.49%。
預付卡個人市場大有起色
2015年,是預付卡個人市場實現爆發式增長的一年。這一年中包括貨架式禮品卡、虛擬卡規模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據統計,2015年貨架式陳列銷售的個人預付卡在一線、二線及三線城市均取得良好增長。其中一線城市貨架式禮品卡售卡規模增長80.69%,二線城市貨架式禮品卡規模增長100.82%,三線及以下貨架式禮品卡規模增長192.61%。
移動端卡券應用使得預付卡在營銷方面初露頭角
傳統實體零售企業的會員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從而影響會員的到店和消費體驗,而預付卡的虛擬化或可豐富發卡企業對會員的營銷手段,這種具有預付式現金價值的營銷工具屬性已經在部分發卡企業的營銷工作中取得較好的效果。據初步測算2015年虛擬卡銷售規模比2014年同比增長965.21%,虛擬卡銷售賬戶數比2014年同期增長268.4%。
這一功能的實現,有助於擴大發卡企業營銷客戶的基礎,實現對新客戶的引流,進而為結合消費者行為制定分層營銷策略提供幫助。
『捌』 <新消法>、<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的立法依據是什麼
【解讀】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新《消法》)對網路購物等非現場購物進行創新性的規定,即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費者定作的;(二)鮮活易腐的;(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數字化商品;(四)交付的報紙、期刊……而在網路購物等新興消費糾紛解決過程中發現,經營者以各種手段及借口規避新《消法》的「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如私設購物規定、以商品被拆封等理由拒絕消費者的退貨申請,針對這一問題,《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做了更為細化的規定。
如《辦法》第九條規定:「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承擔無理由退貨義務,不得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並超過十五日的,視為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一)對於適用無理由退貨的商品,自收到消費者退貨要求之日起未辦理退貨手續……(四)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無正當理由未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
根據上述規定可知,即將施行的《辦法》細化了新《消法》的「無因退換貨」規定,且規定經營者不依法履行「七日無理由退貨」並超過15日的,視為故意拖延和無理拒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因此,案例中王先生遇到的問題在《辦法》中有了明確規定,即經營者以商品被拆封、查驗影響商品完好為由拒絕退貨的,超過十五日,即視為經營者存在故意拖延或無理拒絕的行為,根據情節嚴重程度依法予以懲處。
解讀二:《辦法》實施後,「預付款消費」不再退費難
觀點:預付款消費有保障,違約經營者將受嚴懲
【案例】
日前,消費者張先生在一家健身房辦理了一張健身卡,並存入5000元錢。之後,健身房竟貼出「裝修通知」,裝修幾個月一直不恢復營業。後張先生聽說健身房早已停業,可卡內還存有幾千元預付款,便找經營者退款。但經營者讓張先生回家「等信兒」,一直拖延張先生,不予退款,張先生就此事多處投訴。
【解讀】
預付卡消費投訴是近些年消費糾紛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而對於預付款問題,新《消法》第五十三條僅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即經營者未按照約定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只對經營者應該履行退回預付款的責任及義務進行了規定,但對於經營者拒絕履行退費等義務的情形,新《消法》未明確規定,而《辦法》對此進行了具體補充。
即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應當與消費者明確約定責任義務等內容;針對預收款消費方式中的退款難,專門規定了對退款無約定的,要按照有利於消費者的計算方式折算退款金額。經營者對消費者提出的合理退款要求,明確表示不予退款的自消費者提出退款要求之日起超過15日未退款的,視為故意拖延或無理拒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這既是對經營者拒絕履行預付款退費等義務的更為細致的規定,也是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實際且具體的保護。
解讀三:《辦法》實施後,可以對「霸王條款」堅決說「NO」
觀點:對「霸王條款」零容忍,加強懲治力度
【案例】
小王約朋友周末聚會,特意將家中藏酒拿到飯店,誰知被飯店方告知:「本店嚴禁自帶酒水,如自帶酒水需加收開瓶費」。小王認為飯店如此規定極不公平,故到消協投訴。
【解讀】
近年來,「霸王條款」一直是新聞媒體、社會公眾所關注的熱點,也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點。新《消法》將經營者的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與格式條款一起作並列表述,《辦法》則將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中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進行了細化,也加強了懲治力度。
《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使用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不得作出含有下列內容的規定:(一)免除或者部分免除經營者對其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承擔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賠償損失等責任……(四)強制或者變相強制消費者購買和使用其提供的或者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對不接受其不合理條件的消費者拒絕提供相應商品或者服務,或者提高收費標准;(五)規定經營者有權任意變更或者解除合同,限制消費者依法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權利;(六)規定經營者單方享有解釋權或者最終解釋權……
實際上,以往的消費活動中,絕大部分經營者提供的是格式條款合同,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將不必要的責任強加於消費者,遏制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辦法》對於經營者和消費者雙方地位上的平衡,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鼓勵自由平等的價值體現,對於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具有積極作用。
解讀四:《辦法》實施後,可能遭遇的「種種欺詐」都列明在內
觀點:明確欺詐情形,嚴懲欺詐行為
【案例】
消費者張女士在一家服裝店以200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件「清倉甩賣」的衣服。幾天後,張女士再去這家服裝店時發現,店內在售的同款大衣,價格是1300元,但已經沒有「清倉甩賣」的標志了。張女士認為,她當時購買這個大衣是因為當時是「清倉價」肯定便宜才購買的,誰知後期更便宜了。張女士覺得自己被商家欺騙了,故投訴到消協。
【解讀】
新《消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新《消法》雖對欺詐行為賠償數額進行了規定,但卻缺乏對欺詐種類明確界定。
《辦法》在注重對經營者銷售商品的行為進行規范的同時,還特別注重對服務欺詐的認定。不僅在多項條款里提到了服務,還在第十三條新增了對裝修、家政服務、房屋租賃等服務領域欺詐行為的認定。
解讀五:《辦法》實施後,個人信息范圍更明確
觀點: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動真格
【案例】
消費者李先生近期計劃買房結婚,在看過幾個樓盤後,他經常會接到一些其他樓盤,甚至是裝修公司、房產中介等打來的營銷電話,有的甚至把賣房信息貼到其目前居住房子的門上。種種跡象表明李先生的個人信息已被泄露,但這些個人信息是怎麼被透露出去的?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解讀】
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是去年新《消法》的一大亮點,但缺乏較為細致、明確的規定,此問題在《辦法》中進行了補充,並對個人信息的范圍進行了明確。《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不得有下列行為:(一)未經消費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二)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三)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
消費者個人信息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活動中收集的消費者姓名、性別、職業、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住址、聯系方式、收入和財產狀況、健康狀況、消費情況等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消費者的信息。
由此可知,無論是新《消法》還是即將施行的《辦法》,也與國際上相關立法是一致的,適應了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個人信息使用條件。
解讀六:《辦法》實施後,買賣貨品將不再被騙
觀點: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公示處罰信息、記入經營者信用檔案
【案例】
李先生欲購一批貨物,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王先生,在李先生簽字、付款後,發現已經找不到王先生本人,後經調查得知,王先生在與李先生簽字之前,就已經負債累累,並多次被當地相關部門行政處罰,但由於李先生並不知曉王先生被處罰信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簽訂了合同。
【解讀】
新《消法》和《辦法》強調加強社會誠信建設,要求經營者恪守社會公德,誠信經營,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在增加經營者義務、責任的同時,強化有關行政保護力度。
《辦法》第十五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辦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規定,其他法律、法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單處或者並處警告,違法所得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及本辦法規定對經營者予以行政處罰的,應當記入經營者的信用檔案,並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及時向社會公布。」
《辦法》施行後,如果李先生可以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到王先生的處罰信息及信用檔案,再決定是否與其簽訂合同,將有利於預防合同風險,減少經濟損失。因此,《辦法》明確將行政處罰案件信息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向社會公布,有利於通過信用的約束,用社會的力量懲戒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經營者。
『玖』 中消協就共享單車等押金建議了什麼
12月20日消息,針對最近備受關注的共享單車退押金難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今天發出了《關於對共享單車等電子商務經營者收取押金、預付費的立法規制建議》。
建議全文如下:
2017年12月18日,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就小鳴單車提起公益訴訟。我會對此表示支持。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是《消法》賦予省級以上消費者協會保護眾多不特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是對經營者不法行為的有力震懾,是對中國法治進程的有力推動。中國消費者協會將積極指導和推動地方消協有關消費維權工作,並繼續採取措施,依法履行職責,更好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
目前,一些共享單車運營企業挪用押金、預付費的情況比較突出,造成大量消費者押金難以退還。在推動解決消費者現實問題的同時,我會認為,加強對電子商務經營者收取押金、預付費的立法規制,是從制度層面保護廣大消費者的治本之策。為此,我會呼籲目前正在加緊制定的《電子商務法》中,明確做出立法規制,回應、解決電子商務領域的突出問題,切實加強對消費者的保護。
【背景情況】
今年以來,連續發生多起共享單車、網約車等電子商務經營者收取消費者押金、預付費後,將所收資金挪作他用,在運營不善或停止營業時,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事件。據報道,悟空單車、町町單車、酷騎單車、小鳴單車、小藍單車等共享單車企業因資金鏈斷裂等原因相繼停止經營,未退還所收押金、預付費逾10億元,涉及消費者數百萬人;又如易到約車擁有用戶4000萬,司機600萬,收取預付費達60億元。一度因資金運營困難,拖欠司機工資,造成消費者打車難、退款難、溝通難,引發群體投訴。由於電子商務的對象廣泛性、經營跨地域性、資金易得性、監管不足性等特點,一旦所收押金、預付費發生問題,造成危害的嚴重程度、影響的廣泛程度、社會反映的強烈程度,遠超實體領域,極易引發群體事件,激化社會矛盾。
3.電子商務經營者收取押金的,應當採取由商業銀行或者支付機構進行「預授權」凍結的方式。所收押金額不得超過對應標的物的實際價值。用戶使用標的物造成損失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可以依據約定扣款;未造成損失的,應當依用戶申請立即解除「預授權」凍結。(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63條規定:「本法所稱動產質押,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動產移交債權人佔有,將該動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照本法規定以該動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動產的價款優先受償。前款規定的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為出質人,債權人為質權人,移交的動產為質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動產質押第85條規定:「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金錢以特戶、封金、保證金等形式特定化後,移交債權人佔有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以以該金錢優先受償。」據此,我會認為押金是消費者租用特定標的物的質押擔保,屬於擔保物權的一種,主要是擔保合同的履行。押金的所有權屬於消費者,企業任何情況下不得挪用。為有效避免企業挪用押金或者對同一標的物收取多人、多份押金帶來的資金安全問題,建議採用銀行卡「預授權」方式,消費者使用標的物時,由商業銀行或支付機構進行相應金額的「預授權」凍結。使用結束後,如未造成損失,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立即解除「預授權」,造成損失的,可以依據合同約定扣款。「預授權」凍結方式在確認扣款前不會產生現金流,又實現了收取押金的目的,有助於解決消費中的實務問題。)
4.電子商務經營者收取用戶預付資金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提供保證保險、銀行信託、第三人擔保等不可撤銷的擔保。不提供擔保的,不得收取。電子商務經營者對於用戶預付資金,應當與自有資金嚴格區分,並在注冊地開立用戶預付資金專用賬戶,專款專用於合同約定事項,接受有關行政部門監管。同時,應當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定期向社會披露收取、使用、管理預收資金信息。用戶要求查詢相關信息的,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拒絕。電子商務經營者預收資金未使用余額超過法定限額的,應當自超出之日起,將未使用余額的二分之一以上金額作為保證金存入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的銀行賬戶,非經有關行政部門許可不得動用。保證金不足未使用余額的二分之一的,應當補足缺額部分,並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保證金超過未使用余額的二分之一的,可依法取回超出部分。電子商務經營者破產的,交納預付資金的用戶有權在保證金範圍內優先受償。預收資金管理的具體辦法由有關行政部門另行制定。(理由:預付資金是消費者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預先交付給運營企業用於自身消費的資金,其使用應遵守合同約定。建議借鑒日本、我國台灣地區有關預收資金的管理辦法,引入資金擔保和保證金提存制度,一是要求電子商務經營者提供擔保,如保證保險、銀行託管、第三人擔保等;二是引入保證金提存制度,規定預收資金余額超過法定限額的,向管理機關提存,以保障消費者的資金安全;三是明確電子商務經營者破產時,消費者有權在保證金範圍內優先受償。)
5.用戶交納預付資金的,有權自交費之日起15日內要求退款,且無需說明理由。(理由:引入15日冷靜期,賦予消費者反悔權,有效防範電子商務經營者高額勸誘帶來的非理性交納預付費行為。)
6.用戶交納押金或者預付資金的,有權要求解除押金「預授權」或者退還預付資金。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保證為用戶提供及時便捷安全的解除或退費途徑,不得以技術手段、格式條款等方式進行限制、阻礙,不得收取不合理費用。(理由:消費者有權要求解除押金「預授權」或者退還預付資金,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提供及時便捷安全的途徑,不得阻礙、限制。)
(二)修改條款
7.《電子商務法(二審稿)》第十七條建議修改為:「電子商務經營者自行終止從事電子商務的,應當提前六十日在主頁顯著位置公示有關信息。電子商務經營者自公示時起,不得從事新的商品和服務交易,不得預收資金或者再行延展服務。」(理由:公布即將終止從事電子商務的信息後,相關經營者未來60天應及時處理原有訂單,不應再預收資金或再延展服務,以防問題累積,無法處理。如有些電子商務經營者在停止服務、關閉門店前最後一天還在預收費用,這種預期違約行為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應予禁止。)
二、電子商務爭議解決部分
8.因原電子商務經營者分立、合並的,用戶可以向變更後承受其權利義務的企業要求解除押金「預授權」、退還預付費。(理由:明確電子商務經營者分立、合並的,消費者主張相應權利的對象。)
三、法律責任部分
9.電子商務經營者違反本法上述規定的,由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吊銷營業執照,並處五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款;並可對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禁止十年內從事電子商務活動。(理由:明確電子商務經營者違反法律規定所應承擔的責任。由於擅自挪用、處置預收資金可能引發巨大社會風險,建議同時追究電子商務經營者的法定代表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以形成有效震懾。)
【地方消協意見】
青島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建議增加一條「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
遼寧省消費者協會:建議新增一條「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通過預收款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在平台主頁顯著位置持續公示資金管理條件、動用比例限制、信息披露義務等信息,資金存在有關銀行的,應明確公示並向有關部門備案。」
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山西省消費者協會、鄭州市消費者協會、黑龍江省杜爾伯特縣消費者協會:建議對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收取預付款作出資質限定、資金管理和提供擔保要求、信息披露義務、合同約定規定、退還預付款情形、動用比例限制、嚴厲制裁措施等規定,以保障消費者財產安全。
【專家意見】
吳景明(中國政法大學開放教育辦公室主任):押金是一種債務擔保,預付費是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提前支付的款項,二者性質不同。目前,押金、預付費在資金管理方面存在較多問題。比較突出的有不按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挪用資金、捲款潛逃等。對此,應有一套制度設計。首先,應該第三方託管,第三方託管賬戶資金必須有條件、憑單據才可提取。第二,責令收取預付費的電子商務經營者購買相應保險,保證預付款安全。第三,如果不能正常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應退還預付款。第四,收預付款應該設定門檻,規定達到一定資質的經營者才可以收取預付款。
曾筱清(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證券法學研究會會長):應當明確對於押金、預付費的管理。要建立專用賬戶,實施專款專用,要明確預收資金託管機構、第三方存管機構監督管理的具體規定。要有風險保證金、投資限制比例,資金安全情況要做信息披露,對於預收資金要由政府委託第三方進行審計,防止非法移轉。押金應當是自物權,在破產的時候可以行使取回權。
曹三明(原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應當加強對押金、預付費的管理。從媒體報道來看,共享單車企業在收取押金之後,並沒有實行第三方監管。他們收取的押金數額非常大,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制定有效的實行第三方監管、託管的法律制度,具體模式可參考其他國家成熟的經驗。
張嚴方(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目前,共享單車企業對於收取押金問題,只有押金說明文件,在服務協議、充值協議中都沒有對押金相關內容的約定,更沒有對押金的使用、託管、監管、退還,押金的利息或者收益的歸屬進行明確約定。平台押金的交付屬《消法》中的格式條款,消費者不交押金就無法使用共享單車,對押金規則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而共享單車出租方可隨時修改平台押金的說明文件來改變押金的使用規則。應當適用《消法》有關格式合同的規定作出相應規制。
目前,預付費問題缺乏有效規制。《電子商務法》完全可以將預付費問題納入。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對預收資金進行存管,確定商業銀行賬戶作為資金存管賬戶,與存管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存管資金比例為預收資金的20%-25%,經營者為主營業務發展可申請支取存管資金。消費者要求提供預收資金存管相關信息的經營者不得拒絕。
朱巍(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此次共享單車的押金危機揭示出消費者保護亟待加強。消費者所交押金被企業挪用,一旦企業進入破產清算,消費者權益很難得到維護。建議《電子商務法》中明確消費者押金不屬於破產財產,消費者有權取回。
熊丙萬(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押金是在租賃過程當中的使用保證金。從未來防控的角度來說,應當採用專款專用的資金監管方式。
曹守曄(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所長):贊成將預付費納入《電子商務法》規制范圍,因其和電子商務關系密切,應該規定。
李明(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收取押金屬於擔保物權的一種,質押擔保,主要是擔保合同的履行。押金永遠是客戶的,是支付人的。對於預付費管理,應當實行風險抵押金,或者要求投保專門的險種。
湯浩(北京市漢鼎聯合律師事務所律師):目前,共享單車領域一車收取多人多份押金的情況較為突出,為防範有關風險,可以設定類似於銀行卡「預授權」方式,租車的時候,進行相應金額的「預授權」凍結,以該凍結額度作為押金以確保車輛安全,結束後結算扣款,並操作解除「預授權」。
王惠娟(北京市華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對於電子商務經營者收取預付費的,建議建立類似發行債券的准入機制,經核准後才可以收取預付款;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向社會披露有關預付款收取、使用信息;建立資金監管賬戶,要求其投保保證保險,作為收取預付款的條件。
楊曙光(北京大悅律師事務所律師):互聯網這種新興的行業特別需要進行規范。押金的所有權人是消費者,共享單車企業收取押金不能用於企業經營。如果允許企業收取押金,就應當從法律上作出規定,最大程度地降低消費者的風險。
『拾』 如何審理原告只請求返還預付款的案件
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八條、第九十七條的規定,返還預付款的前提條件為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或被解除。法院如果判決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必須先認定合同無效或該案具備解除合同或撤銷合同的條件。然而根據不告不理的原則,原告沒有提出確認合同無效或要求解除合同、撤銷合同的訴訟請求,法院是不能徑行認定或判決該合同無效或解除合同的。同時,法院也不能認為當事人提出返還預付款的訴訟請求,就意味著包含解除合同等訴訟請求,因為也存在著原告希望被告返還預付款,但又願意與被告保持合同關系的可能。因此,如果法院判決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則與不告不理原則相違背;如果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則難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原告要實現其訴請必須再次起訴,這有增加原告的訴訟成本、浪費司法資源之虞。
如何避免出現以上的兩難處境呢?首先,在立案階段應加強對此類案件的審查。若原告只提出返還預付款的訴訟請求,法官可以告知增加解除合同、請求確認合同無效或撤銷合同的訴訟請求。否則,原告的訴訟請求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據。如果原告執意不增加訴訟請求,法官亦不可駁回起訴,因為受理的條件是民訴法規定的,只要滿足法定起訴條件的,法院就必須受理。原告不增加其訴訟請求則是在其訴訟權利行使的范圍之內,原告有獨立處分其訴訟權利的自由。
其次,根據民事證據規則的規定,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應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承辦法官若在原告的舉證期限內發現此問題,可以告知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
最後,若法官在原告舉證期限後發現此問題,法官可以告知當事人有撤訴的權利。當事人撤訴,訴訟費減半收取,這最大限度減少了當事人的損失。若當事人不撤訴,筆者認為,法官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因為原告的訴訟請求只有事實依據,而無直接的法律依據,而恪守法律規范作出判決是法官的職責,超越法律規定作出判決則有侵犯立法權之嫌。
或許有人認為上述意見有違法官的中立原則、被動原則。若法官發現某方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有瑕疵,而主動告知其更正,則對另一方當事人不公,法院的天平也就發生了傾斜。筆者認為,現階段國民的法律意識淡薄,法律教育體制落後,法律共同體成員的素質又不高,法官的中立性和被動性應有其相應合理的范圍。如果在訴訟的實體問題上僅依靠當事人的行為,往往無法達到訴訟制度設置的目的,訴訟的效率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或陳述的意思不明確、不充分、不適當的情況下,法院應對當事人進行詢問、提醒,啟發當事人把不明確的予以澄清,把不充分的予以補充,把不合理的予以排除、更正。故筆者認為法官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應告知當事人補正其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