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簡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簡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發布時間: 2022-05-16 17:47:39

Ⅰ 試論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的起源在馬克思主義學說誕生以前有幾種不同的見解(神啟論、天賦論、進化論、感覺慾望論)。
道德的本質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論: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
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

Ⅱ 如何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欲回望正好相反,它能答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2)簡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擴展閱讀: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Ⅲ 試述道德的起源與本質

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
道德的本質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Ⅳ 試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社會學概念)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文名:道德;外文名morality作用:增進幸福;出自《道德經》。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地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道德的事的定義】

道德的事指的是社會普遍認可的、可以增進人民幸福感、促進社會進步的事。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其他定義】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各種文化中的道德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Ⅳ 講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是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行為規范。道德的內涵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例如春秋戰國前期的國家發戰爭,不得不宣而戰,不得偷襲,老弱病殘不殺,否則就是不道德,會遭受大家的譴責,後來的戰爭,干這些事,就不是不道德了,為了戰爭的勝利,可以不計手段。道德的本質是一種社會行為規范。

Ⅵ 論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首先內,社會關系的形容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其次,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當人們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成員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或集體的不同利益關系以及產生了調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時,道德才得以產生。應該看到,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二)道德的本質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Ⅶ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產生和本質如下:

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道德的產生: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宗教神學的倫理學把道德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奧古斯丁《天國》認為人間的善惡是按「造物主法則」和「神聖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順序。

「本質」簡介:

本質,指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語出晉劉智《論天》:「言闇虛者,以為當日之沖,地體之蔭,日光不至,謂之闇虛。凡光之所照,光體小於蔽,則大於本質。」本質可使人們脫離具體的形象進行創新活動。

Ⅷ 試述道德的起源與本質

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人類最早並沒有道德規范,而是有一些風俗後成習慣,以後發展成為民約,後來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多樣化,才產生的初步的道德。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Ⅸ 道德的起源和本質是什麼思修

根據亞里士多德來的學科分類方法源將學科(或稱為:學問、學術、科學)分為三種:理論之學、實踐之學和製作之學。理論之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和第一哲學(或神學)。道德屬於實踐之學。
——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於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需要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二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
——綜上所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屬於實踐范疇的思修。

Ⅹ 試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的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版關系的反映。首權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道德的起源: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首先,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其次,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當人們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成員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或集體的不同利益關系以及產生了調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時,道德才得以產生。

(10)簡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擴展閱讀: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

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

熱點內容
電大經濟法概論第三次形成考核 發布:2024-12-25 02:04:52 瀏覽:2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關於事業單位解聘 發布:2024-12-25 01:59:05 瀏覽:794
律師個人法律服務宣傳 發布:2024-12-25 01:59:04 瀏覽:391
2018刑法分則 發布:2024-12-25 01:53:56 瀏覽:148
如何在教學工作中開展法律知識的滲透和教育 發布:2024-12-25 01:23:21 瀏覽:369
馬力律師 發布:2024-12-25 01:11:13 瀏覽:372
美女律師日本電影 發布:2024-12-25 00:23:00 瀏覽:454
201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 發布:2024-12-24 23:51:17 瀏覽:981
論述合同法的四個風險 發布:2024-12-24 23:34:54 瀏覽:252
政治委員條例 發布:2024-12-24 23:27:41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