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整飭

道德整飭

發布時間: 2022-05-17 07:44:10

①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沒有 意思是用法制禁令來引導百姓,用刑罰來約束,百姓只是為了免於刑罰而服從,並無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② 為什麼說科學倫理與學術道德是科學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只有藉助於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才能朝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健康發展。
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復雜關系,使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共同促進、協調發展。新世紀,知識經濟的朝陽正冉冉升起,人們對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注可謂前所未有。互聯網、克隆羊、人類基因圖譜等,都提出了科技與倫理相互關系的一些尖銳的新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
科學與倫理問題不僅是科學倫理學、科學哲學等學科中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而且對於科學和技術政策的制定,對於科學家遵守科學研究的道德規范,對於端正社會對科學的態度,具有切實的現實意義。本書作者在研讀大量中外文獻的基礎上,經過縝密的思考,緊緊圍繞科學與倫理這個中心,針對其中包含的主要議題,諸如科學的善惡科學與倫理的關系、科學家對社會的道德責任、科學與軍事以及科學家與軍事研究、科學和科學家與政治、科學家的科學良心、愛因斯坦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實踐,以及基因和人工智慧技性科學中的倫理問題與道德爭端、中國學界的學術不端行為和整飭之道等,進行了比較全面、深人的剖析和探討,並且針對一些緊迫的、敏感的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具有啟發性的看法,可謂「科學與人文珠聯璧合,學術共思想相得益彰」。本書資料翔實,觀點新穎,邏輯嚴謹,結構合理,文字流暢、優美,雅俗共賞,適合不同層次的讀者閱讀或深究。

③ 是背道德經好還是菜根譚好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回世、出世的語錄答集,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鍾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④ 為政以德的齊

1、①孔子說:「當政者運用道德來治理國政,就好像北極星,安居其所,而其他眾星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②用道德來引導人民,用禮教來整飭人民,人民就會有羞心而且歸順。 2、孔子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基本原則,認為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但他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解析: 關鍵詞或采分點 1、①孔子說:「當政者運用道德來治理國政,就好像北極星,安居其所,而其他眾星井然有序地 環繞 著它。」 ②用道德來 引導 人民, 用禮教來整飭人民 ,人民就會有羞心而且歸順。 2、孔子主張道德教化,卻忽視了刑法的作用。這一點從選文中「為政以德」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不難看出來。 【譯文】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⑤ 四川隆昌的牌坊是怎麼來的啊

四川省隆昌縣是中國的「古牌坊之鄉」,現存有大小牌坊17座,遍布於隆昌城鄉,其中13座呈念珠狀由北向南一字排開。貫穿這13座牌坊的是長約一公里的千年巴蜀古驛道,這些牌坊是在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到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期間奉聖旨修建的,最久的距今已有500年歷史,分為德政坊、節孝坊、功德坊、貞節坊、孝子坊、百壽坊等。樹牌坊是古代王朝、官吏為宣揚其政治主張、道德倫理、整飭吏治、淳化民風的一種特有形式。 隆昌牌坊群內容廣泛、記載詳實,堪稱為一部「立體的史書」,而且保存完整、造型精美、雕刻細致,是集哲學、歷史、宗教、文學、美學、力學為一體的明清建築精粹,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審美價值。這些牌坊都是由當地產的青石建造,最長的石柱高過10米,且為整塊條石,500年前在沒有大型運輸機械和吊裝設備的情況下,這些石柱是如何搬運、樹立起來的,這又是如同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一般的謎。 據隆昌縣志記載,古代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以來,隆昌縣因地理環境得天獨厚,一直是商賈雲集、文人輩出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官吏或當地頗有建樹的名流,為了給後人留下「萬古美名」或「揚善除惡」的理念,紛紛豎牌立坊。一些商人名儒也極力效仿,拿出金銀立下一座座「孝道」、「善美」、「清廉」牌坊。 在明清年間,隆昌的孝子牌坊、功德牌坊、德政牌坊、百壽牌坊等個性突出的各式各類牌坊近 70座,其數量、規模、工藝、門類堪稱中國之冠。 由於牌坊修造、雕刻、撰文都極其講究,因此,牌坊的高、精、理更顯突出位置。高,指牌坊要氣勢、並有高大勝人之感;精,是雕刻工藝精到、獨特且用石講究;理,是牌坊上刻寫的文字頗具深邃的思想內涵、有高深的文化、生活哲理。 隆昌在古巴蜀也是川、陝、雲等地的陸路通道的中心,俗稱古驛道。因此,為了展現牌坊這一獨特的文化,眾多建牌立坊者便選擇了在古驛道這必經之路。也正如此,時至今日古驛道上的牌坊群成了今日的牌坊文化走廊。如今的隆昌石牌坊,大多集中在縣城南北二個地方,現存僅有十七座。為了將這中華珍貴歷史實物妥善保存,去年,隆昌牌坊已被正式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四川成都乘高速公路汽車,只要幾個小時便抵達隆昌,隆昌如今是一座繁華、熱鬧的縣城。 座座丈余高的石牌坊,多為四柱八門重檐建造。每座石牌坊的正門上面分別刻有不同的碑文。上下、左右兩側也分別刻有善長芳名、立坊年代以及象徵「善」、「福」、「壽」等浮雕。 如座落在縣城北面的節孝石牌坊,牌坊所表彰的是一名郭氏婦女,她二十三歲喪夫,為了讓九泉之下的丈夫瞑目,她辛勤操勞,將兩個兒子哺養成人。兩個兒子不負母親厚望,奮發讀書,雙雙中舉,在清朝道光十八年間(公元 1838年),縣府將郭氏婦女為夫盡孝終身的事跡奏請朝廷獲准,建郭氏節孝坊。 一座座牌坊,無論是孝子坊或是功德坊、節孝坊,上面鐫刻著神形逼真的人物、花鳥等圖案。每座牌坊左右方依照年代、人物輩份,闡述牌坊的典故和傳說。這對於研究和了解明、清時代的巴蜀文化、民俗、經濟,無疑是活史料。7座石牌坊有著 17個動人的故事。高大的牌坊,栩栩如生的雕像,在青石映襯下,令遊客心潮起伏,恍若隔世。 目前,在中國其餘省份,也偶見牌坊,但隆昌石牌坊群呈規模、分類別的出現,且建造工藝精緻、寓意深遠,這在全國是罕見的。隆昌牌坊群,使我們領略到中華智能光芒。它繼續激勵著後人,用勤勞的雙手和凝聚的力量振興中華。

⑥ 請教「整飭官箴」是什麼意思

整飭:整改的意思。

箴:是以規戒為主題的一種文體。

官箴:封建社會對於官員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所作的規戒。官員遵守官箴,清廉勤政,被稱為不辱官箴,反之,則稱為有玷官箴。官箴的規定,一方面使官員在做有違官箴的事時有所顧忌,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另一方面,也有大量官員無視官箴的存在,掛羊頭賣狗肉,在為政清廉的背後,干出一些有違官箴的勾當。官箴的形式很多,有皇帝親自對官員進行的訓誡;有上級官員對下級官員的勸誡;也有官員在衙署的匾額、楹聯上刻上自撰的官箴;還有在卧室案前以座右銘形式書寫的自箴等等。

⑦ 有關品德的名言警句

廿O、天凈沙六首
1. 源遠流長圖
欲求賢才棟梁,
天空陸地海洋。
半世東奔西忙,
今又遠航,
路遙山高水長。
2. 老師匡煥學
德高鴻儒博學,
望重英雄豪傑。
天時地利人和,
用筆如魔,
令人拍案叫絕。
3. 王本成
敢說敢作敢為,
無怨無恨無悔。
狂風暴雨驚雷,
吐氣揚眉,
天下舍我其誰?
4. 回瀾閣
為國為家為民,
風吹日曬雨淋。
碧海藍天白雲,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尋。
5. 管仲圖
為人堂堂正正,
做事磊落光明。
匯集四方英雄,
師出有名,
天下任我縱橫。
6. 逸仙圖
胸懷萬里世界,
放眼無限未來。
揮灑曠世奇才,
重上瑤台,
天地為之驚駭。

⑧ 袁世凱的整飭倫常令 尊孔令 祭孔令 以孔教為國教配天議 原文

  1. 整飭倫常令
    臨時大總統令:
    民國肇造以來,年少輕躁之士,誤認共和真理,以放恣為自由,以蔑倫為幸福.綱紀隳喪,流弊無窮。請講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提倡天下,挽回薄俗等情。仁人之言,聞之感喟。本大總統深惟中華立國,以孝悌忠禮義廉恥為人道之大經。政體雖更,民彝無改.蓋共和國體,惟不以國家一姓之私產,而公諸全體之國民。至於人倫道之原,初無歧異。古人以上思利民,朋友善道為忠,原非局於君臣之際。自餘七德,雖廣狹有殊,而人群大紀,包舉無遺。
    自頃以來,人心浮動,於東西各國科學之精微未能通曉,而先醉心於物質文明,以破個人道德,緣飾哲學,比附名詞,厚誣彼賢,私遂己過。抑知立國各有本末,豈能舉吾國數千年之嘉言懿行,壹掃而空。前述八德,百姓與能,乃妄者以為不便於己,棄如弁髦,造作秀言,誤人子弟,幾欲化全國人民為不孝不弟不忠不信無禮無義無廉無恥而後快。
    孟子有言,去人倫無君子,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若任其自然不為別白,則五季之/盪無法紀,復見於今,必為人類所不容,環球所共棄。
    言念及此,憂心如焚,為此申明誥誡,須知家庭倫理、國家倫理、社會倫理,凡屬文明之國,靡不殊途同歸,此八德者,乃人群秩序之常,非帝王專制之規也。當此存亡絕續之際,固不必墨守舊說,拘拘於壹家之言,亦豈可侵軼范圍,毀冠裳而隨鱗甲。惟願全國人民恪守禮法,共濟時艱。其或倡作詖詞,引人入阱,國有常刑,豈能寬縱。本大總統痛時局之阽危,怵紀綱之廢弛,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國勢而在人心。苟人心有向善之機,即國本有底安之理。
    凡我邦人父兄子弟敬而聽之。
    此令。

  2. 尊孔令
    大總統通令:
    立國之本,在於政治;而政冶新舊之遞嬗,恆視學說為轉移。我中國之遵孔子,始於漢武帝之擯黜百氏,表章六經。自是,學說遂統於一遵。願孔學博大,與世推移,以正君臣為小康,以天下為公為大同,其後歷代人主,專取其小康學派,鞏固君權,傳疏諸家,變本加厲,而專制之威,能使舉世學者不敢出其范圍。
    近自國體改革,締造共和,或謂孔學言制,大一統而辨等威,疑其說與今之平等不合,淺妄者流,至悍然倡為廢祭之說。此不獨無以識孔學之精微,即於平等自由之真相亦未有當也。孔子生貴族專制時代,憫大通之不行,哀斯民之昏墊,乃退而祖述堯舜,刪訂六經。春秋撥亂之後,為昇平、太平之世,禮於小康之上,進於大同共和之義,此其導源。遠如顏、曾、思、孟,近如顧、黃、王諸儒,多能發明宗旨,擇精語詳,大義微言,久而益著,醞釀郁積,遂有今日民主之局。
    天生孔子,為萬世師表,既結皇煌帝諦之終,亦開選賢與能之始,所謂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准者。本大總統證以數千年之歷史,中外學者之論說,蓋灼然有以知日月之無傷,江河之不廢也。惟民國以人民為主體,非任其自由信仰,不足以證心理之同。前經國務院通電各省,徵集多數國民祀孔意見,現在尚未復齊。
    茲據尹昌衡電稱:請令全國學校,仍行釋奠之禮等語。所見極為正大,應俟各省壹律議復到京,即查照民國體制,根據古義,將祝孔典禮,折衷至當,詳細規定,以表尊崇,而垂久遠。值此被邪充塞,法守盪然,以不服從為平等,以無忌憚為自由,民德如斯,國何以立。本大總統維持人道,日夜兢兢。每子古今治亂之源,政學會通之故,反復研求,務得真理,以為國家強弱,存亡所系。惟此禮義廉恥之防,欲遏橫流,在循正軌。總期宗仰時聖,道不虛行,以正人心,以立民極於以祈國命於無疆,鞏共和於不

    敝,凡我國民同有責焉。
    此令。

  3. 康有為在《以孔教為國教配天議》中說: 「中國人不敬天亦不 敬教主,不知其留此膝以傲慢何為也?」

⑨ 道德對社會主體具有教化作用,道德教化有它自身的特點,有哪些特點

古代中國以道德立國,此誠如學者王國維所論:「古之所謂國家者,非徒政治之樞機,亦道德之樞機也」(《殷周制度論》)。也正因此,古人極為關注社會道德問題,甚至視之為國家生死存亡的生命線。所以宋代蘇軾在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時,說出了這樣一番有名的話:「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淺,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不在乎富與貧」。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中國古代,道德教化一直是個長盛不衰的主流話題,並形成了自身鮮明的歷史特點。一、「善政不如善教」在國家治理的宏觀層面上,中國古代先哲認為道德教化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與作用,孔子所謂的「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就表明了這種重教化的思想傾向。較之於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刑罰的威逼高壓,先哲以為對於構建和諧社會,道德教化起著更為持久而強大的主導作用。如管子就這樣說道:「凡牧民者,使士無邪行,女無淫事。士無邪行,教也;女無淫事,訓也。教訓成俗,而刑罰省數也。」(《管子·權修》)孟子則徑直主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他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從文意可見,「善教」能得到人民的愛戴而不是敬畏,所以它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其政治意義無疑也就更大了。其次,這也緣於先哲認為在道德和法律之間,前者在社會生活中起著更為基本和決定性的作用。中國古代法家是主張「任力」而「不任德」的,即「德厚不足以止亂」。但儒家則是力主「任德不任力」的。孔子的名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就充分顯示了對「德、禮」的倚重,對「政、刑」的疑慮。孟子則接孔子余緒進而指出,以德更能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後儒循孔、孟遺意,大都鼓吹德治的效能。如《呂氏春秋·上德》說:「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以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正。」漢儒王符也持相近的看法:「是故上聖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務厚其情而務明其義,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動思義則無姦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強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潛夫論》)儒家所謂的德治即禮治,實亦即「教化」,「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荀子·大略》)。不難看出,儒家是力主教化優先的,上引王符「乃教化之所致」之論,正明確表現了此種態度。由於後來儒家的顯學化與官學化,這種重道德教化的立場也成為古代文化中的主流意識形態。當然,儒家並不一概否認法律的意義和作用,但相對而言,儒家認為法是相對的,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貴良醫者,貴其審消息而退邪氣也,非貴其下針石而鑽肌膚也。所貴良吏者,貴其絕惡於未萌,使之不為非,非貴其拘之囹圄而刑殺之也」(《鹽鐵論·申韓》)。法只是治之具而不能成為根本的依託,「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原也」(《漢書》第90卷)。東漢崔寔還形象地形容法僅為治理亂世的「葯石」:「夫刑罰者,治亂之葯石也,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殘,是以粱肉理疾也;以刑罰理平,是以葯石供養也」(《後漢書》第52卷)。文中「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之說,生動而意味深長地揭示了古代中國對道德教化的認知與期待。二、「四行舉人」古代社會權力集中於政府,所以「善教」,亦即道德教化之職主要是由政府來承擔的。古代政府推行道德教化的一大手段,就是將官職授給那些品行傑出的人。孔子早就說過,「學而優則仕」,對此通常的理解是學業有成,則加官晉爵。這當然不錯,只是孔子所言說的「優」,可能也有道德上的含意,即仕的條件有二:智慧與卓越的品格,就如《禮記》所說的「選賢與能」。史稱早在三代時就任官以德了。據清儒顧炎武的研究,「三代之始,民之秀者乃收之鄉,序升之司徒而謂之士」(《日知錄》)。西人李約瑟在其中國科技史的研究中,曾盛贊中國的文官制度,認為它是文化精英主義,盡收天下英才於政府之內。考之史實,這固然不錯,只是這里的精英有雙重含意,即為學和做人。在科舉成制以前,人才的選擇尤重社會的推薦和公選,一般是將那些操守卓越,有較好社會聲望和口碑的人選入政府。如《冊府元龜》所載,「漢以來士有立節守正,博聞稽古,持廉崇讓,明經執法,英文煥發,至性內篤治,行尤異忠」的人,均賜以「榮官」。如西漢孝文帝時,於烈為光祿卿,他的兒子於登進入了後備官員的行列,於烈卻上表請求廢黜其子。孝文帝聞知後大為於烈的公心與謙讓所感動,說:「此乃有識之言,不謂烈能辨此」。於是特別招見登,說:我今天要破個例了,你的父親力行謙讓,而有直士之風,所以我要將你封為太子身邊的官。西漢元帝則發明「四行舉人」。所謂「四行」,即4種道德品格,具體言之即「質朴、敦厚、遜讓、有行義」。有此4種品格的人,就會受到舉薦,有機會到政府中做官。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舉人以德,蔚然成風。西漢名臣東方朔,早年為謀一職位,曾寫過一篇自薦性的文章,內稱:「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漢書·東方朔傳》)。文中所謂「廉若」、「信若」,意思都是說道德品格多麼的好。東方朔以此作籌碼,看來當時謀取公職的條件之一就是道德因素,漢代的「舉孝廉」也正是如此。所謂「孝廉」,就是孝敬父母以及行為舉止清正廉潔。西漢名臣丙吉,病危之際皇帝來看他,並問什麼人可以接替他的御史大夫的位置,丙吉推舉陳萬年,因為「太僕陳萬年事後母孝,惇厚備於行止」(《漢書·丙吉傳》)。後來陳萬年果然被任命為御史大夫。這里「官孝子」所顯示的,也無非是意在「表德」。在尚德的社會氛圍中,品德有欠缺的人則會被清除出官吏隊伍。《漢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何武想把老家的母親接來同住,不巧碰到成帝駕崩,他擔心路上有賊,就將計劃暫緩執行。於是有人譏諷何武事親不篤,孝行不好,哀帝聞知後也甚為不滿,竟下令免了何武的官,並且頒布詔書說:「孝聲不聞,惡名流行,無以率四方」(《漢書·何武傳》)。賢者在位,不肖者去職,這一用人政策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教化,它以無言的行政措施向社會表明:美化你的德行,你或許就有機會廁身廟堂之上。此誠如明儒歸有光所論:「天下之治系乎人臣之有德,而才不與焉。」(《震川先生集·別集》第1卷)總之,諸如「四行舉人」一類的「獎善」措施,其所表揚的主要是古代社會所需要的德性與品格。如古代社會需要家庭的穩固、需要養老、需要勤勞耕作,故「孝悌力田」一直作為一大德目受到誇贊和嘉獎。漢高祖重「孝悌力田」,漢成帝也「賜孝悌力田爵二級」。「獎善」的目的在於彰善揚德,所以對於那些有品節、有聲望的社會賢達,政府也會隆重地予以表揚。因為「夫賢者國之紀,人之望也。是故有方之士,天下楷模」(《冊府元龜》)。古代「獎善」的方法五花八門,一般有詔令嘉獎、封爵號、賜予物品、晉陞官爵、免賦役等。如西漢元鳳元年,昭帝下令賜郡國有品節者50匹,而對那些「修孝悌」之行、在鄉里有廣泛影響的人,則要求郡縣在正月酌給「羊酒」。西漢元始二年,平帝下詔贊揚公孫弘,賜其做官的子孫,「爵內侯,食邑三百戶」。魏晉時李密,父早亡,母改嫁他人,與祖母相依為命。晉武帝征他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李上《陳情表》,痛陳要孝養祖母之情狀,難以成行赴任。史稱帝覽表大為感動,「嘉其誠,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其祖母」。三國時的楊弘,3歲喪父,養母數十年,母活到93歲過世,時年弘75歲。史稱他悲痛異常,「哀毀過禮」。魏武帝為「樹其純孝」,為天下立榜樣,准許免去他一家勞役租賦,還給他一個「散員」的稱號。另外,「旌表」也是歷代王朝經常採用的一種表揚有德的做法。「自古帝王之治天下也,必有導迪民彝之具,使人審所趨向而樂於為善……旌褒者,非我國家導迪之具乎。」(《冊府元龜·旌表》)所謂「導迪民彝」,即激揚風化,敦率人倫。旌表的一般做法是「旌其門閭」,即在受表彰者的大門上留下特殊的標記,如掛上匾額,或者是樹起牌坊等,以示嘉獎。古代「獎善」的內容固然有其特定的歷史內涵,但表揚有德的做法本身,還是值得今人思考的,因為良好的社會風尚必須政府花大力去建設,它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三、「承流宣化」除朝廷外,地方官也扮演了道德教化的重要角色。古代中國「學而優則仕」,實行精英治理,官員大都是社會上的傑出者,故而他們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知識與品德的表率,自然也就肩負了教育民眾的責任。漢儒董仲舒的「宣化」之說,可謂真切地揭示了古代官員的道德教化義務:「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漢書·董仲舒傳》)。漢儒賈誼則認為,移風易俗並非是「俗吏」所能為的,而是英俊之士才可擔當的重任,「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漢書·賈誼傳》)。文意雖不無恃才傲物之嫌,但以教化天下為官員大任的態度還是十分明了的。可能受孟子「仁政」思想中「為民父母」觀念的影響,後世的「英俊」,不僅在道義上自覺地教民禮義,而且在責任上也有這種義務,因為為官一方,即是「為民父母」,理應「使天下回心鄉道」。漢代酷吏嚴延年母親對延年的一番呵斥,就很能說明問題:「幸得備郡守,專治千里,不聞仁愛教化,有以全安愚民。顧乘刑罰,多刑殺人,欲以立威,豈為民父母意哉」(《漢書·嚴延年傳》)。嚴母這席話也表明,「為民父母」應有「仁愛教化」,這在古代已是婦孺皆知的了。漢代地方的郡守權力很大,史稱「重於諸侯」。漢代的郡守尤為重視「教化」。如東漢李膺,「出補蜀郡太守,修庠序,設條教,明法令,恩威並行,蜀之珍玩不入於門,益州紀其政化」(《後漢書·李膺傳》)。又如韓延壽為官,「上禮義,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賢士,以禮待用,廣謀議,納諫爭,舉行喪讓財,表孝弟有行,修治學官,春秋鄉射,陳鍾鼓管弦,盛升降揖讓,及都試講武」(《漢書》第76卷)。他任潁川太守時,就厲行「教化」。原來當時潁川一帶,民風剽悍,小有利害,即冤冤相報,衍為沖突,化為仇敵。韓延壽欲改變這種凶暴的民風,就特別推行「敬讓」之道,想讓他們學會禮讓,但又擔心老百姓不聽。於是他想辦法將當地數十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請來,設宴款待,他親自作陪,執禮相敬,還向他們請教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民的疾苦,並乘機向諸老宣講和睦親愛的好處,以及消除仇恨的方法。諸老都以為很好,他的方法也可行,「因與議定嫁娶喪祭儀品,略依古禮,不得過法。延壽於是令文學校官諸生,皮弁執俎豆,為吏民行喪嫁娶禮,百姓遵用其教」(《漢書》第76卷)。由於延壽的努力,潁川的風俗為之一變。後來黃霸為官潁川時,繼續推進。他一是選擇一些品性較好的人為吏,再加上府縣學生,讓他們廣泛宣傳政府的政策,以使老百姓家喻戶曉。二是下令郵亭之吏養雞養豬,「以贍鰥寡貧窮者」。把這兩件事辦好了,然後他再推行道德教化。史稱他「置父老師帥伍長,班行之於民間,勸以為善防奸之意,及務耕桑,節用殖財,種樹畜養,去食谷馬」。黃霸的教化工作非常細密,常涉及柴米油鹽之類的俗務,而且「教令」都傳入了「閨閣」(《漢書·黃霸傳》)。在韓延壽和黃霸兩任郡守的努力下,結果這里「教化大行」,成為文明禮儀之鄉。道德教化之力,由此可見一斑。歷史上重道德教化的郡守,自然遠不止上述幾位,東漢的秦彭也頗為典型。他為山陽太守時,很重視禮儀之教。史稱他「以禮訓人,不任刑罰,崇好儒雅,敦明庠序」。每年春秋行饗、射之禮時,他都注重「修升降揖讓之儀」。凡在教化方面做得好的,他升之為「鄉三老」,「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勸勉之」。屬吏有過錯,只是罷遣而已,並不多加指責。所以「百姓懷愛,莫有欺犯」(《後漢書·秦彭傳》)。東漢仇覽,在道德教化方面也堪稱模範。他任蒲亭長時,在農事之餘,辦學授徒。村民有喪事,他盡力相助,又賑恤窮寡,「期年稱大化」。他在任上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鄉民陳元與寡母合居,母親呈堂告他不孝。仇讀罷狀紙很驚訝,說:前幾天剛到你家去過,見房屋修整,又「耕耘以時」,你兒子不像個壞人呀,肯定是我「教化未及至耳」。你守寡養孤,苦了一輩子,怎麼能一時氣憤而將兒子告上法庭,使他背上不孝的惡名呢?「母聞感悔,涕泣而去。覽乃親到元家,與其母子飲。因為陳人倫孝行,譬以禍福之言,元卒成孝子。鄉邑為之諺曰: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鳲梟哺所生。」仇覽的教化,不僅感化了一家,也陶冶了一鄉,果然是移風易俗了。東漢任延在道德教化方面,也很傑出。他曾為九真太守,而九真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任氏到任後,教民耕作,實即使當地人民進入農業文明。當初,當地之民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任氏於是移書屬縣,下令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才可以「年齒相配」。任氏的努力使婚姻有序,人口也快速增殖,九真人民十分感激他,「民咸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史稱他推動了華夏文明的南傳,即「嶺南華風,始於二守焉(另一人指漢中錫光)」(《後漢書·任延傳》)。中國古代一直有華夷之辨,而華夏文明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故到邊關任職的官員,在實施華夏禮儀治理的同時,也就傳播了中華文明。當然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種教化,即以文明代替野蠻。後世的「吏治」也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如王陽明堪稱典型。王陽明為明代著名哲學家,也是一代心學大師,從其文集中可見,他在江西為官時,十分留意社會的道德教化。他專門寫有《興舉社學牌》(《王陽明全集》第16卷),要求家長教育好子弟,「務在隆師重道,毋得因仍舊染,習為偷薄,自取愆咎」。對於民風民俗,王陽明也非常注意予以整飭,以期人們「朝夕聚合,考德問業」。在《十家牌法告喻各府父老子弟》一文中他就指出:我奉命在此任職,宗旨是「惟欲剪除盜賊,安養小民」(《王陽明全集》第16卷)。因此他希望「各家務要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隨,長惠幼順,小心以奉官法,勤謹以辦國課,恭儉以守家業,謙和以處鄉里」(《王陽明全集》第18卷)。在《告諭各府父老子弟》一文中,王陽明更顯得苦口婆心:「告諭父老子弟,今兵荒之餘,困苦良甚,其各休養生息,相勉於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從,長惠幼順,勤儉以守家業,謙和以處鄉里……故吾言懇於此,吾愧無德政,而徒以言教,父老其勉聽吾言,各訓戒其子弟」(《王陽明全集》第16卷)。文中的語氣之懇切而近於祈求,可見王陽明對鄉里教化的傾心;而內中「德政」雲雲,則表明移風易俗的教化是古代官吏為政的一種理想性的追求。先人重視鄉村社區的道德自治的做法,在今天仍是值得借鑒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官員的做法固有差異,但在其轄區內努力推行道德教化,構建道德文明則是一致的。常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古代官吏固然也有守土安民以及完糧完賦的任務,但移風易俗,宣揚道義,文明一方,也是其職責所在。中國古代文明之所以歷久彌堅,之所以生生不息,之所以廣被天南海北,與古代「循吏」的前赴後繼地著意推行文明教化,也是密不可分的。

⑩ 結合自身經歷談談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哪個更重要

一、道德修養的含義

什麼叫修養?從詞義上看,「修」是指整治、提高,「養」是指培養、陶冶。所謂「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養熏陶」,就是這個意思。「修養」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可用來表示人們思想意識方面的陶冶,德行舉止方面的整飭,理論知識、工藝技能的造就,等等。所謂道德修養,是指人們為了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而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過程和功夫。

如果說道德教育是道德內化為良心和品質的外在要素,那麼,道德修養就是道德內化為良心和品質的內在要素。道德修養主要是指行為者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陶冶以及由此而達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道德修養是道德品質形成和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道德修養是道德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提高自我道德素養,鑄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培養優秀的道德個性的必由之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道德修養是一個人自我品質鍛煉和人格升華的階梯。

道德修養的實質是作為修養者的個體對自我不道德的思想和行為自覺地開展斗爭的過程,尤其表現為個體的道德理性對其本能情慾的斗爭過程。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要自覺地以理導欲,解決理欲矛盾。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抹殺、消滅自然情慾,而是要以道德理性駕馭自然情慾,使自然情慾得到升華和超越,使理性的自我對感性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對現實的自我進行合理調節和控制。道德修養的重大意義在於,它推動個體實現從「自然人」向「道德人」轉化,鼓舞個體不斷地超越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實現個人和社會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人的道德品質的善惡優劣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養成的。人的道德品質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社會性和可變性。一個人在道德品質上的向善向惡的能力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形成的,與個人的自我道德修養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沒有自己的主觀努力,要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是不可能的。在社會主義道德實踐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有些人的出身、學歷、經歷和所處的環境大致相同,但有的人進步很快,道德品質高尚;而有的人卻進步很慢,缺乏起碼的道德品質,甚至頹廢、墮落,究其原因,往往與他們個人的主觀努力和自我修養分不開。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個自覺進行道德修養的人。

在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中,有著重視個人道德修養的優良傳統。古人把修身、養性看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重視道德修養,而且要求人們每天問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號召人們重視「公德」和「私德」的修養,「建築人格長城」。今天,我們肩負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神聖使命,因此,更應注重道德修養,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二、道德修養的方法

在倫理思想史上,許多倫理思想家都曾探討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有的甚至還親身進行過實驗。在中國古代,人們尤其重視道德修養的研究,許多思想家提出過不少有價值的道德修養方法,概括起來,大體上就是學、思、行三條。所謂「學」,就是學習和掌握道德知識。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要「學而時習之」,在他看來「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也就是說,如果不學習,那麼,率直就成了尖刻,勇敢會變成犯上作亂,剛強就會變成狂妄。因此,他主張通過學習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所謂「思」,就是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惘」,也就是說,學了之後,不加思考,就會迷惘不解。孟子主張「存心」、「寡慾」、「養氣」。所謂「行」,就是踐履、運用道德知識。荀子認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至矣」。這些道德修養的方法,雖然有某些積極、合理的因素,但從總體上看,大都是唯心的、形式化的、抽象的、脫離社會實踐的,片面誇大了主觀的作用,以為只要保持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變現實、改變社會和改變自己,因而是虛妄的。

批判地繼承歷史上倫理學家道德修養中的有價值的東西,並加以改造,使之納入科學的道德修養體系,可以使道德修養不是成為以往倫理學家所說的閉門思過,修心養性,而是成為與社會實踐相聯系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因此,道德修養不能脫離社會實踐,而是要在實踐中,自覺地進行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的修養與鍛煉。道德修養主要掌握以下幾種方法:

1、學思結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識是形成道德品質的前提。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出於有知,知識是一切德行之母。道德修養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學習和掌握各種道德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並對各種所學的道德知識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這樣才能在自己的心靈深處培養趨善避惡的道德意向和情感,從而擇善而為。道德修養的過程不僅是掌握道德知識的過程,也是同各種落後、錯誤的道德觀念相鬥爭的過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於種種原因,每個人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都會受落後、錯誤、腐朽道德思想的侵蝕和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掌握正確道德知識的同時,認真開展自我批評,不文過飾非,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解剖自己,像「洗臉」和「掃地」一樣,經常打掃和清除自己身上的不良習慣和灰塵,不斷抵制和消除外在各種誘惑的侵蝕,保持清醒的思想。

道德修養中,學習道德知識、道德典範和他人的道德經驗是非常必要的。事實表明,一個人文明和高尚與否,與他的知識、文化素養密切相關;粗俗、野蠻、不講道理,往往同愚昧無知、不學無術有不解之緣。在道德生活中,道德之知不僅是道德行為的先導,而且對整個道德行為起指導作用。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德性」,我國古代儒家把「尊德性」與「道問學」聯在一起,強調「格物致知」在道德修養中的基礎地位,皮亞傑強調道德認知對於道德自律的意義等,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道德之知與道德之行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另外,道德之知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它不只是見之於書本,而且見之於他人的示範式的行為。所以,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學習道德典範和他人的道德經驗。學習中,必須結合自身的道德經驗,進行理性思考,以理解和把握道德必然,使學習所得發生內在性的主體轉化和升華。

提問:「德性即知識」如何理解?

2、慎獨。「慎獨」一詞出於《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做人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因而,品行高尚的人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總是非常謹慎的,在別人聽不到的情況下,也總是十分警惕的。最隱蔽的東西最能反映出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顯示人的靈魂。所以,品行高尚的人,當他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也總是非常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獨」作為修養方法,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其特點在於強調要從「微」處和「隱」處下功夫。一方面,「不因小善而不為,不因小過而為之」,防微杜漸,避免出現「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情況;另一方面,在那些人們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嚴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行事。慎獨雖然著眼於「隱」和「微」,但卻能因小見大,因微見著。一般說來,在眾目睽睽之下,除那些惡行昭彰的人外,人們一般會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但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做了壞事也不可能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不少人會對自己的要求有所放鬆,甚至肆無忌憚。慎獨的修養方法,訴諸人們高度的道德覺悟和自覺精神,因此,能夠做到「慎獨」,表明道德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堅持「慎獨」則是一種有相當難度的道德修養方法。正是這種修養方法,使修養者成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真正具有自律精神的有德之人。能夠很好地實踐慎獨的修養方法,就能鍛煉人們在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養成為為我的而不是為人的,從而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

講道德修養,一定要「慎獨」,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人離開了「慎獨」,也就無所謂道德修養。每個具有起碼道德覺悟的人,都要「慎獨」,堅決糾正和克服表裡不一、「雙重人格」的現象,同違背道德的缺德行為展開堅決斗爭。

我們知道,社會道德作為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和准則,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對人們的行為起監督和指導作用的。一般地說,當一個人的行為處在社會集體眾目睽睽的監督下,有「社會輿論」起作用,他就會比較注意自己的外在行為的道德修養。但是,當一個人在獨立進行職業活動時,他的行為為他人、集體所「不睹」、「不聞」、「莫見」、「莫顯」,沒有「社會輿論」的監督,可能「永遠」不會為人們所察覺,這時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就更加重要,也更加不易,完全要依靠個人的「內心信念」和自覺性。愈是在這種情況下,愈要求一個人自珍自愛,用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進行自我約束,好自為之。如果不注意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自我道德修養,不養成「慎獨」的品質,在自己內心深處有不可告人的「隱私」,天長日久,益發滋長,必然害己又害人,對他人、社會和集體的利益造成嚴重危害。

一個人應該怎樣進行「慎獨」?實踐告訴我們,講「慎獨」,首先要在「隱蔽」處下功夫,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是一個人鍛煉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場所。中國戰國時期的進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頌》中說:「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古希臘的哲學家德漠克利特也說過:「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即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所言:隔牆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要做到「慎獨」,還要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積小善而成大德。進行師德修養,要從小處起步,防微杜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慎獨」是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要做到是極不容易的,需經過一個由不自覺到完全自覺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能進行自省,面對自己的良心進行自白,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一個道德品行高尚的人,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向「慎獨」的道德境界邁進。

3、省察克治。省察,就是通過反復檢查以發現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頭和行為上的不良習慣。克治,便是克服和整治,即去掉所發現的那些不良念頭和習慣。省察克治構成了道德修養的認識前提,它是道德主體自覺地棄惡從善的一種願望和沖動,離開了這個願望和沖動,道德修養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一方法是針對「惡」的,是從「抑惡」的角度提出並用於改變「惡」的品行的。我們要在掌握道德知識的同時,認真開展自我批評,嚴格要求自己,自覺解剖自己,像「洗臉」和「掃地」一樣,經常打掃和清潔自己身上的不良念頭和習慣,不斷抵制和消除外在各種誘惑的侵蝕,保持良好的品行。這不僅適用於那些誤入歧途、陷入墮落之中的人,也適用於一般人。事實證明,一個人要完善其德行,必須在「省察克治」上下功夫。

4、積善成德。所謂「積善」,就是積累善行,使之連成一體,進而鞏固、強化、擴張、升華,逐漸凝結成優良的品德。個體某種善行和善德的幼芽,需要精心地保持、培植和發揚,使其不斷積累壯大,由一時的善行變成長久穩固的善德,由小善變成大善,由小德變成大德。這一修養方法與「省察克治」重在改過遷善不同,它著眼於「善」的培養和涵育。個體按照這種方法來修養,既可以長養其善德或美德,又可以防止其德性的退化。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不是一夜之間能夠養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積善過程。只有不棄小善,才能積成大善;只有廣積眾善,才能養成高尚的德性。平時不檢點,不積善,有朝一日碰上一個緊要關頭時,是根本不可能義以為上、挺身而出的。

5、身體力行。宋明理學代表人物朱熹認為,道德修養「只有兩件事,理會、踐行」,要使道德修養達到目標,「功夫全在行上」。由於道德修養的過程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過程,無論是開展自我批評,還是努力做到「慎獨」,都依賴於道德主體的「自覺」,自覺性是道德修養的關鍵環節。只有建立在自覺性的基礎之上,道德主體才能在社會實踐中利用各種機會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

熱點內容
民法總則與合同法沖突 發布:2024-12-27 16:05:48 瀏覽:523
勞動合同法的立憲宗旨 發布:2024-12-27 15:17:50 瀏覽:466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政審表 發布:2024-12-27 15:07:30 瀏覽:535
法院分判決和 發布:2024-12-27 13:53:08 瀏覽:637
旌陽法院招聘 發布:2024-12-27 13:35:46 瀏覽:605
二建經濟法口訣 發布:2024-12-27 13:35:05 瀏覽:491
法官陳朝暉 發布:2024-12-27 13:23:40 瀏覽:860
政府案例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2024-12-27 13:22:18 瀏覽:283
車撞人法律責任劃分 發布:2024-12-27 13:00:54 瀏覽:545
高校法律援助站工作 發布:2024-12-27 13:00:49 瀏覽: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