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研究報告

立法研究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5-17 11:16:37

A. 法律研究報告怎麼寫

是案情分析報告,給個真實的案例你刪減

案情分析報告

第一聯合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訴 南京分析儀器廠與南京江南光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糾紛案情分析報告

案情簡介:

1999年3月18日,貸款人中國工商銀行南京市分行(下稱南京分行)與借款人南京分析儀器廠(下稱南分廠)簽訂《人民幣短期借款合同》,合同約定:南分廠向南京分行貸款人民幣1350萬元;借款用途:購原料;借款期限:自1999年3月18日至2000年3月16日;貸款利率:月息5.856‰;同時由保證人南京江南光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江南公司)為南分廠的上述貸款提供了連帶責任擔保並與南京分行簽訂了《保證合同》,保證期限為兩年,自借款人不履行債務之日起計算。

借款合同簽訂後,南京分行向南分廠依約放貸人民幣1350萬元。南分廠借款後一直未按照合同期限償還本息。

2000年4月28日(推定日期),南京分行將截止於2000年4月28日的該1350萬元的債權連同利息2359097.29元以《債權轉讓協議》的形式轉讓給了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南京辦事處](下稱華融資產),該轉讓協議分別由南京分行、華融資產、南分廠簽字並蓋章,而江南公司卻沒有在該轉讓協議上沒有簽字蓋章。

2000年11月29日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在《江蘇法制報》上刊登了名為《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向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南京辦事處轉讓債權的公告》(下稱轉讓債權公告),該債權轉讓公告列明了債權人南分廠,貸款本金1850萬以及保證單位江南公司擔保1350萬的內容,同時作了相關聲明(聲明內容1、債權轉讓後,原借款合同內容不變。債務人應向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南京辦事處履行原借款合同項下的全部義務。2、債權轉讓後,原簽定的保證合同、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內容不變。原借款合同項下的擔保人根據原擔保合同向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南京辦事處履行擔保責任。3、債務人如對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債權有異議,應於公告之日起30日內,向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書面提出。公告期限屆滿未提出異議的視為認可債權轉讓成立。)。

2002年3月25日,華融公司在《江蘇法制報》上刊登了名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南京辦事處催收公告》(下稱催收公告),該催收公告列明了債務人南分廠,貸款本金1850萬元,保證單位江南公司的內容,同時作了相關聲明[聲明內容:1、本公告發布後,原借款合同內容不變。債務人應向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南京辦事處立即履行原借款合同項下的全部還款義務(含全部本息)。2、本公告發布後,原簽訂的保證合同、抵押合同、質押合同的內容不變。原借款合同項下的擔保人應當根據原擔保合同向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南京辦事處立即履行擔保責任(含全部本息),清償債務。]。

2003年7月7日,南京市第三公證處出具了編號為(2003)寧三證經字第13399號和13398號兩份《公證書》(13399號《公證書》下稱《公證99》,13398號《公證書》下稱《公證98》)。《公證99》的大體內容如下:申請人為華融資產,公證事項:保全行為,主要是送達名為《致[南京分析儀器廠]的轉讓通知》的全部送達過程;《公證98》的申請人為華融資產,公證事項:保全行為,主要是送達名為《致[南京江南光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轉讓通知》。上述轉讓通知的大體內容如下: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和第一聯合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第一聯合」:一家由華融和China One Financial Ltd.共同組建的中外合作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特此正式通知貴方:華融在本通知附件一中所列貸款(包括附件一中列明的相關擔保)項下的所有權利已於2003年3月13日正式轉讓給「第一聯合」。同時指明北京凱利資產服務有限公司為「貸款」經理。代為接受債務人的還款行為。

2004年3月15日(推定日期),第一聯合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原告的身份向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訴訟,本案中南分廠為第一被告,江南公司為第二被告。案由:借款合同糾紛。訴訟請求:要求被告南分廠立即償還本金1350萬元,被告江南公司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本案證據:

本案中,對上述事實,原告均提供了相應的證據材料予以證實。主要證據如下:

1、《人民幣短期借款合同》。

2、《借款借據》。

3、《保證合同》。

4、《債權轉讓協議》。

5、《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向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南京辦事處轉讓債權公告》。(下稱轉讓債權公告)

6、《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南京辦事處催收公告》。(下稱催收公告)

7、《公證書》13399號及其所含附件。

8、《公證書》13398號及其所含附件。

證據分析:

一、證據1《人民幣短期借款合同》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不容質疑。

該證據的效力體現如下:

1、確認了南京分行與被告南分廠的借款行為。

2、確認了借款的金額。

3、確認了被告江南公司保證人的性質地位。

4、確認了保證范圍。

二、證據2《借款借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不容質疑。

該證據的效力體現如下:

1、進一步確認了價款金額。

2、表明南京分行已經履行借款義務的事實。

三、證據3《保證合同》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不容質疑。

該證據的效力體現如下:

1、進一步明確了江南公司作為連帶責任保證人的性質地位。

2、明確了江南公司所保證(擔保)南分廠債務的本息金額。

3、明確了江南公司的保證期間為自南分廠不履行債務之日起兩年。

4、明確了江南公司的其他權利義務內容。具體體現在該合同第七條和第八條的具體內容。第七條內容為:在本合同有效期間,甲、乙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本合同,任何一方需變更合同時,應經雙方協商同意,達成書面協議。

第八條內容為:在本合同履行期間,被保證方與乙方協議變更借款合同的,應徵得甲方同意;未經甲方同意,甲方只在本合同規定的保證范圍和期限內承擔責任。(註:甲方為江南公司,乙方為南京分行,被保證方為南分廠。)

四、證據4《債權轉讓協議》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一般情況下不會有虛假成分,其形成的時間根據協議有關內容可以初步推定為2000年4月28日。

該證據的效力體現如下:

1、債權轉讓具有三方性,即:南京分行、華融公司、南分廠。

2、債權轉讓日期以及本息截止日期為2000年4月28日。

3、債權轉讓本金為1350萬元,利息為2359097.29元

4、債權轉讓協議中有擔保條款但無保證人的任何簽字蓋章行為。

5、債權轉讓協議沒有保證人(擔保人)對轉讓行為的任何確認。

6、債權轉讓協議沒有保證人(擔保人)對轉讓本息金額的任何確認。

上述證據不能證明:

1、不能證明江南公司對該債權轉讓協議行為以及內容作出任何確認。

2、不能證明債權人對保證人江南公司主張權利。

五、證據5《轉讓債權公告》的真實性、合法性一般沒有問題。

該證據的效力體現如下:

1、確認公告行為系在省級有影響的報紙上發布的債權轉讓公告以及有一定的催告內容。旨在證明該行為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資產管理司法解釋)(法釋[2001]12號)第十條的規定,即該公告可以作為訴訟時效中斷證據。

2、該公告(通知)行為基本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十條第一款的規定。

3、該公告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即保證期間,債權人依法將主債權轉讓給第三人的,保證人在原保證擔保的范圍內繼續承擔保證責任。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即:保證期間債權人依法將主債權轉讓給第三人的,保證債權同時轉讓,保證人在原保證擔保的范圍內對受讓人承擔保證責任。但是,保證人與債權人事先約定僅對特定的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或者禁止轉讓債權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4、旨在證明該證據行為具有連環性(連續性)。

該證據缺陷,即公告行為在司法解釋之前發生,司法解釋不具有溯及力。

六、證據6《催收公告》的真實性、合法性一般也不存在多大問題。

該證據的效力體現如下:

1、證明華融資產(辦事處)具有訴訟主體資格。

2、該《催收公告》符合資產管理司法解釋第十條的規定,即訴訟時效中斷。

3、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十條第一款的規定,即轉讓通知的的效力及於債務人南分廠。

4、旨在證明該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二十二以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二十條的規定。

5、旨在證明該證據行為具有連環性(連續性)。

該證據缺陷;

1、不能直接證明原告第一聯合具有當然訴訟主體資格。

七、《公證書》13399號及其所含附件的真實性一般不容質疑;合法性一般也不存在問題。

該證據效力體現在:

1、旨在證明或說明原告第一聯合已經合法取得華融資產對南分廠的債權。

2、旨在原告或說明原告第一聯合的合法債權人身份。

3、旨在證明原告第一聯合已經對被告南分廠履行了通知行為並已經對該行為進行了證據保全。

4、旨在證明原告第一聯合具備資產管理司法解釋的訴訟主體資格。

5、旨在證明原告第一聯合享有原華融資產所具有的相應債權。

6旨在證明或說明人民法院應當對原告第一聯合如同華融資產一樣的司法保護。

7、旨在證明或說明訴訟時效中斷。

八、證據8《公證書》13399號及其附件真實性一般不存在問題,合法性亦然。

該證據效力體現基本如同《公證書》13399號及其附件。

本案可能存在的爭議焦點:

一、原告第一聯合的與訴訟主體相關系列問題。具體體現在原告第一聯合是否為被告江南公司的債權人。

二、原告第一聯合所主張的債權(保證債權)是否存在訴訟時效問題。

三、資產管理司法解釋能否適用於本案。

四、《擔保法》的理解與適用問題。

五、擔保法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問題。

六、江南公司是否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律師意見:

我們認為,江南公司不應承擔保證責任。理由如下:

1999年的《人民幣短期借款合同》以及《保證合同》明確了江南公司為南分廠借款的連帶責任保證人的法律性質與地位。該保證人的保證期限為南分廠不履行債務之日起兩年。也就是說,在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後兩年以內的該段時間就是保證期間。根據《擔保法》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的規定,保證期間從性質上屬於一種除斥期間,在上述情況下,本案在現階段的除斥期間即為2000年3月17日至2002年3月16日。

關於南京分行、華融資產於2000年11月29日在《江蘇法制報》刊登《轉讓債權公告》行為的性質可以有兩種理解。一、該行為具有要求主債務人和保證人承擔責任的內容,則該行為就應理解為權利主張。根據這一點理解,就會引起兩個法律後果的發生,一是原保證責任期間消滅;二是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開始起算,起算點為2000年11月30日,截止日為2002年11月29日。在此兩年的訴訟時效內,華融資產就應當在該期間內以提起訴訟的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而不是在此保證期間發什麼催收公告。這么說的理由很簡單,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三十六條第一款「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的規定即可得出結論。需要說明的是,華融資產的《催收公告》雖然可以引起主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但並不必然引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盡管本案主債權的訴訟時效也發生了多次中斷的情形,即2000年4月28日,南分廠、南京分行、華融資產簽訂的《債權轉讓協議》的行為應當視為訴訟時效司法解釋規定的訴訟時效的中斷;華融資產於2002年3月25日的《催收公告》依據資產管理司法解釋第十條的規定屬於主張權利,此時可以認定主債務訴訟時效再次中斷;再有2003年6月30日的公證保全以及通知送達轉讓通知書的行為均可以視為主債務訴訟時效的中斷,但上述情形依據均不能必然導致保證責任訴訟時效的中斷。

換言之,對於2000年11月29日的《轉讓債權公告》也會存在第二種理解,即該《轉讓債權公告》不被理解或解釋為債權人對其權利的主張。該種理解存在理由在於資產管理司法解釋是於2001年4月23日開始施行的,《轉讓債權公告》系在此之前發生,故該《轉讓債權公告》並不具有為資產管理司法解釋所規定的可以作為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的法律後果。理由非常明確,主要是因為資產管理司法解釋對該行為不具有溯及力。既然不具有溯及力,那麼《轉讓債權公告》的發布就沒有任何法律意義,也就不具有主張權利的性質。如此,本案的保證期間仍應確定為2000年3月17日至2002年3月16日,並且沒有任何引起該保證期間歸於消滅的法律事實。華融資產是在2002年3月25日發布的《催收公告》顯屬是在保證期間以外的行為,如此一來,華融資產就置於在保證期間沒有行使債權權利的行為之地。根據《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江南公司此時已經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本案原告第一聯合不適用資產管理司法解釋。因為原告第一聯合不是該司法解釋規定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理由也很簡單,根據國務院《金融資產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指經國務院決定設立的收購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和處置因收購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國有獨資非金融機構。而本案原告是中外合作公司,第一聯合肯定不屬於真正法律意義上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上述初步分析意見,僅供參考,不作為決定意見。

*******律師事務所 王迎慶 律師

2009年3月6日

B. 肖國興的主要著作與獲獎情況

1.《我國煤炭法立法基礎理論研究報告》(主持並完成原能源部國家立法研究項目),獲1990-1992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4)
2.《中國石油法立法研究報告》(主持並完成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國家立法研究項目),獲1995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河南省社科聯優秀成果一等獎。(1996)
3.《能源法》(與肖乾剛合著,執筆人),獲1996年度河南省社科聯優秀成果一等獎(1997)、1996-1997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9)
4.《自然資源法》(與肖乾剛合著,執筆人),獲1999-2000年度河南省社科聯優秀成果一等獎(2000)、1999-2000年度河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0)
5.《河南省礦業法律制度研究報告》(主持並完成河南省95規劃項目),經河南省規劃辦鑒定結項。(1999)

C. 如何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研究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了普及法律常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與過去相比,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眾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對如何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有關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開始有了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覺悟,人們的法制觀念初步形成。但是,這些成績與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仍有相當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識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仍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
一、我國現階段公民意識欠缺的原因
公民意識在建構法治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還不是很強,還存在一些影響公民意識形成的消極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識的影響。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的基本政體形態是君主專制,維護皇帝的權力、地位和尊嚴,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獨尊地位,乃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切法律制度的出發點。而且法律的至高無上性也被皇權的絕對神聖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廢法,使古代中國形成了系統嚴密的官僚體制,這種封建專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適應封建政治文化發展的臣民意識。近代以來,中國曾經有過幾次思想啟蒙運動,但由於各種原因,大都是曇花一現。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權觀念、自由與平等、個性解放等現代價值觀念統統被視為資產階級的東西而拋棄,而許多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義的東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識卻一直存在了下來。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較大的解放,但由於缺乏系統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長制、特權思想、臣民意識在一部分人的大腦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權利意識的淡薄。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極其淡薄。這主要是由於:1.客觀上由於自然經濟、宗法家族和集權專制三位一體的社會存在形式,導致商品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與之相聯系的權利、自由、平等等觀念無法正常發育與成長。這是傳統社會民眾缺乏權利意識的客觀原因。2.主觀上由於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義輕利。受其影響,時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於言利,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居然會因打官司有貪利嫌而不願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這就不是現代公民應有的意識和行為。
(三)公民教育的滯後。市場經濟的發展證明,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實踐要求有現代法治觀念和倫理精神的支撐,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理念和運作體系。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沒有及時轉變思路。轉變到提高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水平上來。這也是導致公民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會轉型期制度的不完善。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中,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這主要表現為:1.存在著制度空場和制度沖突。所謂制度空場,就是制度的供給滯後、不到位,人們有了新的活動卻無相應的活動規則。所謂制度沖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比如在法律、法規方面,有些人鑽法律的空子,干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勾當。2.現存制度的效率不高或無效。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對人們行為的約束作用的大小。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沒有約束力,則是無效。如制度對公款吃喝、公款消費等行為的規定,基本上是無效的。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有一定約束力,但沒有達到制定製度時的預期效果,則是效率不高。如制度對假冒偽劣、偷稅漏稅等行為的規定。現階段,社會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現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現了諸如打假者被打、索賠者索不到賠、納稅人競爭不過高逃稅等現象。制度的不完善影響了國家社會的正常運轉,對公民意識的形成起著抑製作用。
二、提高法律意識的途徑及方法
培養和提高我國公民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責任,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認為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必須創造適宜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政治環境方面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民主體、政治活動程序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因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識是在民主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文化環境方面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精神文明組成部分的法律意識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體發展水平的制約,公民法律意識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完善和發展。所謂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
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法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識的體現。其創制和實施都有賴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制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點的確立,都需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從1985年開始,經過幾次普及法律常識的活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對進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嚴格執法。認識來源於實踐。社會上日常的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能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並得到他們的信任。經過長期的重復實踐,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四)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研究。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發達與否,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使者,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社會在不斷發展,法律也需要發展,人們在運用法律來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也需要及時總結、推廣,這些都離不開法學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後又通過這些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並付諸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更新和提高。
(五)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普遍性、強烈的時效性和敏感性、廣泛的普及性以及公眾教育機能等特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六)強化或樹立具體的法律觀念。1.權利觀念。樹立公民的權利觀念,是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義務本質」反思的結果,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立民主政治和法治社會的需要。強化權利觀念,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原則得以真正體現,在廣泛的經濟、社會活動中充分地適用權利,發揮其創造性,同時尊重維護他人的權利。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應當包括對權利概念、性質、來源的正確認識;行使權利的自主意識和自覺性;權利行使時的求實態度與自律觀念;建立和完善權利行使機制的使命感和創造精神等。這種權利觀首先是公民的,與以往只重視國家權力(利)是不同的,它是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在法律上的具體表現。2.契約觀念。商品經濟的交換活動是通過契約的形式連接起來的。而契約具有平等、自主、自願、互利、互相制約等特點。樹立契約觀念能夠減少交換過程中的不確定、不安全因素。其法律含義在於通過明確契約雙方的權利義務,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擔任的法律角色,從而有效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契約觀念的普遍化,是指這種觀念延伸到更廣泛的政治社會領域,使整個社會活動既充滿活力,又有必要的約束,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有序狀態。3.正確的訴訟觀念。程序法是對實體法的保護手段。訴訟是適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決矛盾和糾紛的正當途徑。由於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人們群眾對訴訟抱有一種深深的偏見。不管有理與否,都認為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並往往把訴訟與受懲罰聯系在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們不是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而是尋求法律以外的方式,這樣就不能運用法律對其權利和利益進行有力保護。社會秩序是一種法律秩序,社會矛盾和糾紛如果只通過非正當途徑解決,往往造成對正常法律秩序的破壞。因此,樹立正確的訴訟觀念,既是維護個人權益的需要,也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需要。
三、結語
人們的法律意識狀態是受其物質生活條件和其他社會意識制約和影響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引起法律意識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人們的法律意識尤其顯得復雜。因此,從實踐需要出發,深入到社會生活中,調查、了解、把握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和個體法律意識的狀況,分析、總結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提出各種有益的看法、主張,對於培養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推進現階段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D. 關於 法律專題研究報告

這是由一次聽政法人文講座做的筆記整理來的,僅做參考,你還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關於傳統知識資源國際法保護的研究
自1998年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已經為傳統知識、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及遺傳資源的保護召集了一系列國際會議與研討。200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大會決定成立一個專門的政府間委員會,即「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政府間委員會」。 保護傳統知識、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及遺傳資源,就是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也要為那些作為創新基礎的資源及其擁有者提供適當的保護。
「傳統知識」 包括土著知識、土著群落、人種與種族、傳統醫葯、傳統知識、革新與習慣、傳統與地方知識、技術、訣竅與慣例等,基本上可以分為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三類。這三種共同遺產中核心的要素都已處於公有領域,屬於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對象,成為新的創造性成果賴以產生的基礎,從而給使用這些要素者帶來「知識產權」問題。
傳統知識是現代技術與知識創新的基礎和源泉,保護傳統知識就是要為那些作為創新基礎的傳統資源及其擁有者提供適當的保護。通過完善知識產權的授權體系,防止那些本應屬於全體社會公眾的知識與資源被少數人通過知識產權而壟斷。這樣既可以維持人類傳統資源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又能使作為傳統資源保有者的弱者和其他利用傳統資源者之間的利益安排和分配。在這方面的國際法律文件主要有:保護生物資源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具體規定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制度的《關於獲取遺傳資源並公正和公平分享通過其利用所產生的惠益的波恩准則》等國際法律文件。
由於傳統知識的地域性和客體的不確定性,應對傳統知識進行登記和注冊。由於其具有地域性,和一定社區、民族和群體的生存方式、文化習慣、傳統風俗等具有歷史的緊密聯系,這是其他的地區和群體所不具有的,因此可以對其進行確認和登記。傳統知識還具有不確定性,所保護的資源散布於各個地區,並且不具有一定的物質載體和流傳形式,有效的登記、保存、注冊有利於對這些傳統資源的確定化和規范化;同時也有利於實現權利主體上的確定性。對傳統資源的登記和確認是其進行法律上的保護、進而實現其資源擁有者權益的前提,是實現法律定份止爭、防止和減少權利沖突、發揮資源保護激勵機制的功能。
由於傳統知識資源不具有時間性,因而對其所確定的法律權利也是無期限限制的,法律應致力於保護該權利的永續性和價值性,而不能規定一定的保護期。但是對這些權利的實施及監督狀況、資源的適當保護和利用的法律措施,應當按期限、事項等經常的進行。
由於傳統知識資源具有壟斷性和地域性,這就決定了基於傳統知識資源的權利的專有性。因而在權利的保護和防止侵犯時,在歸責原則上應採取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在權利主體主張其對傳統知識所具有的權利在不知情或保護不利的情況下被侵害時,應當由被控告的一方負責舉證,證明其對所使用的知識資源具有合法、有效的權利,其權利來源和權利本身是沒有法律瑕疵的。否則就構成了對傳統知識資源權利的侵犯,應當承擔法律上的侵權責任。
傳統知識的權利主體和客體具有不確定性,這就決定了其在維持、保護、利用和發展方面,具有任意性,這和法律保護權利的確定性是不符的。這就要求權利的主體、實施者、授權利用者等承擔相應的傳統知識資源的保護義務。同時對傳統資源的利用而獲得的收益,應當首先運用到傳統知識資源的保護、維持和發展方面,傳統知識資源的權利收益也屬於特定的群體、組織、民族和社區等,而非由某個人或組織機構所有。因而應對某項傳統知識資源的利用所得的收益建立相應的基金,以促使對傳統知識保護功能的實現,尤其是對傳統知識資源為群體外的其他人所獲取、進行惠益分享的制度安排、實現傳統知識資源的產業化和技術化應用等方面,是良好的制度保障。
縱然傳統知識資源是屬於某特定的群體、社區、民族和地區的,也是有相應的制度進行保障的。但是對傳統知識的保護、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措施是需要由相關部門來監督的。而在對外方面,傳統知識資源的利用和與國外相關機構、法人組織的建立和具體實施惠益分享制度時,所確定的制度安排、具體的分享機制、教育培訓、資金和技術支持等方面,也是需要相關部門的批准、認可的。因此,還必須確立的相關的政府機構,來履行相應的保戶傳統知識資源的職能。
目前國際條約及協定所側重的都是關於傳統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即使關於傳統資源的保護和維持方面的規定,也都非常的原則和寬泛,缺乏具體的執行措施和保護方法,因而這些具體管理和執行方面的計劃、方法和步驟不僅成了相關國際組織及各國繼續進行開展工作的事項,也成了作為傳統資源國的發展中國家和利用傳統資源進行產業化應用的技術發達國家之間爭論話題。
我國擁有相對豐富的傳統資源。強調傳統資源的保護,不僅可以延緩甚至阻止各種傳統資源的消逝,而且可以使那些弱勢人群在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獲得合理的利益。為此,我國應當建立自己的傳統知識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機制,並積極地通過傳統資源的惠益分享制度與更多的用於傳統知識資源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先進技術的發達國家建立相應的傳統知識的保護和利用協議。我國應當積極應對當今一些發達國家無視資源國主權的情勢,在傳統知識資源的對內對外保護方面,都應當加強立法和技術措施,主動行使自己的資源主權和對傳統知識資源的管理和支配權。

E.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作品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立法研究報告第一,關於法律的名稱第二,關於歐盟與美國兩種立法模式問題第三,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意義與必要性第四,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的現狀第五,關於權利的性質與立法的依據第六,關於法律的適用范圍第七,關於法律的適用例外及其規定方式第八,關於個人信息處理的基本原則第九,關於本法與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關系第十,關於對政府機關與其他個人信息處理者的不同規制方式及其效果第十一,關於協調個人信息保護與促進信息自由流動的關系第十二,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法在特定行業的法律適用問題第十三,關於敏感個人信息問題

F. 李欲曉的主要成就

社會職務包括科技部國際合作同行專家、文化部網路游戲審查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教育網路聯盟顧問、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網路治理負責人、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叢書總負責人、北京市通信法制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數字娛樂產業基地顧問、海淀區科技委評審專家等。
李欲曉教授長期從事互聯網行業工作,於2000-2001年參與組建成立了中國互聯網協會,並長期擔任協會秘書處的領導工作,起草公布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2002-2005年負責組織編撰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04年主持起草了《中國互聯網協會公共電子郵件服務規范》,成為國內互聯網應用領域的第一個行業規范;主持撰寫的「反垃圾郵件立法研究報告」推動了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的出台。2005-2006年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做網路法、知識產權與網路治理方面的研究,回國後負責網站備案管理系統的建設。
2008年到北京郵電大學工作,擔任人文學院院長,2009年成立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四十餘項,涉及網路治理、網路法律、網路空間戰略研究以及網路輿情、社交網路、新媒體、網路融合、網路應用與創新等多個領域;主持網路治理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的建設。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建設了一支覆蓋法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的多學科、多領域的復合型研究隊伍,在網路法律與公共政策及新媒體的研究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李欲曉教授長期從事於互聯網治理和網路法律的研究,對互聯網的發展和服務社會有著深刻而敏銳的感觸,他的科研成果為國家有關部門的互聯網治理和法律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在打造開放式的學術研究平台同時,他也著力於構建中外網路安全與法律方面的民間溝通平台,並先後在2009-2011年召開三次互聯網治理與法律論壇,邀請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熱點問題,其中2011年10月18日,由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辦,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政策所、國家網路信息安全技術研究所協辦,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理事會支持的「第一屆網路空間國際化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互聯網治理與法律論壇」召開,到會嘉賓120多人,其中來自國外的專家學者就將近50人。他還開展了和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研究,多次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來華交流獎學,對提升我國互聯網法律研究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李欲曉教授注重教學與科研的結合,積極支持大學英語的改革和對外漢語教學的擴展。在他的推動下,人文學院語言實驗室申報成為國家級語言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郵電大學與斐濟南太平洋大學共同建設的斐濟南太平洋大學孔子學院也成功創辦;他還牽頭組建了北京郵電大學孔子學院學術委員會,支持南太平洋大學成功將漢語設為學分課程。擔任國際學院院長以來,他重視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先後與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和兄弟院校就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和未來發展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並結合國際學院的特點組織召開了教學質量研討會,設立了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教改項目,為保持和提升北郵的國際合作辦學水平和未來發展空間發動全院力量進行全方位的籌劃和准備。
李欲曉院長曾多次代表中國互聯網行業參與國際互聯網會議,闡述中國的互聯網政策和治理理念,受到中外互聯網學術界所關注。他是中美互聯網論壇、中英互聯網圓桌會議、新型國家互聯網圓桌會議和中韓互聯網圓桌會議以及中德法制國家對話的中國代表團成員。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青年報等國內主要媒體均對其進行過專訪。2012年12月19-20日,李欲曉教授接受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欄目組采訪,對我國互聯網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及立法進行了重點分析,並撰寫文章,闡述中國網路立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16年3月25日,李欲曉教授當選為中國網路空間安全協會秘書長。

G. 高富平的近期著作

物權法 高富平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年04月
英美不動產法:兼與大陸法比較 高富平,吳一鳴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年02月
物權法專論 高富平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公民自助法律指南 高富平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08月
民法學 高富平 主編 法律出版社 2005年07月
電子合同與電子簽名法研究報告——電子商務法論叢 高富平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04月
在線交易法律規制研究報告——電子商務法論叢 高富平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04月
中國物權法:制度設計和創新 高富平 著 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03月
電子商務法:第2版——21世紀電子商務專業核心課程系列教材 高富平,張楚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10月
房地產法新論——現代法學教材 高富平,黃武雙 著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4年07月
網路對社會的挑戰與立法政策選擇:電子商務立法研究報告——網路?商務?法律 高富平 主編 法律出版社 2004年03月
電子商務法律指南 高富平 著 法律出版社 2003年 03月
房地產法學 高富平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電子商務法 高富平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物業權屬與物業管理 高富平,黃武雙 著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2年09月
土地使用權和用益物權:我國不動產物權體系研究——法學研究文集 高富平 著 法律出版社 2001年12月
物權法原論:中國物權立法基本問題研究(上、中、下卷) 高富平 著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1年09月

H.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及立法研究報告》是社專科院法學所「個屬人信息保護研究叢書」(三卷本)項目中的第三本。2003年初,國務院信息辦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個人數據保護法研究課題組承擔《個人數據保護法》比較研究課題及草擬一份專家建議稿,由周漢華研究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經過課題組成員近2年的工作,分別形成了中期與最終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也就是整個項目的精華。

熱點內容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案例教程 發布:2024-12-27 00:24:58 瀏覽:459
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7 00:00:18 瀏覽:832
佛法治癒癌症晚期病例 發布:2024-12-26 23:19:22 瀏覽:469
民法典想法 發布:2024-12-26 23:17:47 瀏覽:89
合同法解釋二26條 發布:2024-12-26 23:02:32 瀏覽:451
流浪人員法律援助 發布:2024-12-26 22:18:05 瀏覽:568
新合同法質保金2017 發布:2024-12-26 22:10:01 瀏覽:808
動遷具結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6 21:57:01 瀏覽:688
勞動合同法中中午休息時間算不算工作時間 發布:2024-12-26 21:55:54 瀏覽:177
2014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計劃 發布:2024-12-26 21:54:44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