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道德教育
Ⅰ 日本是怎麼重視德育管理的
日本是當代發達國家中最重視德育管理的國家。日本用充足的人力物力進行道德教育,二次大戰以來形成了系統化的全國德育體系,對日本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日本學校實行統一的德育管理體制,從目標制定、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到實驗學校的選定等一系列工作,均由文部省統一安排、審定。這種管理體制保證了德育的一致性和國家意志,使學校德育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也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了消除這種危害,日本從1990年開始,進行了第五次德育改革,重新頒布了中小學德育指揮綱要,強調德育應有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個性,鼓勵教師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德育教學豐富多彩,活潑有趣。另一方面,日本還十分注重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德育管理。1988年2月,文部省在「加強道德教育全國大會」上要求校長發揮組織和領導作用,讓家庭、學校和社區各自承擔切實可行的教育任務。在日本,德育已成為朝野上下的自覺行動:家有家規,校有校章,公司有公司德行,各行各業都重視德育。可以說,日本的德育是全民德育,日本的德育管理是全民德育管理。
Ⅱ 結合德日倆國家庭教育啟示
日本道德教育對我國德育工作的啟示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特點
1.
兼顧民族傳統和外來文化,恰當把握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對傳統和現代關系的成功把握,是日本德育工作因勢利導,實現
成功轉型的關鍵。自
1968
年明治維新以來,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
神和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作為社會的意識形態,
貫穿於日本整個道德
教育的歷史進程。
「二戰」後日本的學校德育課程把西方的民主主義
思想與日本的道德傳統融為一體,同時保持了「和魂洋才」這一民族
特色。
日本對東西方思想的大量吸收引進,並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根
據國情加以改造,以適應日本社會的需要。例如,儒家的許多思想如
「忠」
、
「孝」
、
「禮」
等都被吸收消化後成為日本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對處於核心地化的「仁」
這一范疇,卻從來沒有被日本人完全接受
過,反而根據自己的需要,用「忠」代替了「仁」的地位,並重新解
釋為「對自己領主的無限忠誠」
。日本政府就利用它來為自己培養了
歷代的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忠臣良民。
2.
特別重視團體主義教育,強調同家利益至上
團體主義是日本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特徵。
團體主義在國家層面就
是國家主義,日本公民教育始終堅持培養學生的愛國心。
「日本人總
是認為日本是一個很弱和易受攻擊的國家。
」生存危機時刻激勵著日
本舉國上下把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與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聯系起來。
日本
歷來重視團隊精神,
重視團體主義教育,
要求團隊給其成員歸屬感和
安全感,同時要求對其所屬的團隊忠誠和奉獻。
3.
滲透德育於其他課程之中
在日本學校中,除了專門的德育課和特設的德育活動時間之外,
學校還把其他課程滲透於德育之中。
具體做法是:
在教學內容上與德
育聯系起來,聯系各學科教學內容.使德育生動具體,使其在潛移默
化中發揮作用。
德育,
其實存在於每一門課程和課程的每個部分之中,
其他學科的教學同樣承擔道德教育的任務。
二、日本道德教育對我固德育工作的啟示
l.
繼續弘揚傳統美德,實現傳統與現實的時代轉換
中國是一個有著輝煌歷史、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然而,遺憾的
是,
中國雖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但我們現在在很多方面竟然比不上
其他東亞國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而如今違反社會公德的
現象比比皆是。應當看到,
我們在道德領域中出現的許多同題,不是
道德文化本身的失誤,
也不是政府重視的不夠。
而是我們沒有把握好
繼承和創新的契合點,以至於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
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創造與毀滅並存的過程,
而創造與毀滅的結
果卻是人類歷史的進步。
傳統一旦形成便具有了凝同性與保守性,
所
以必須對其進行改造,
但是對於一些反映人類共性的東西仍有必要加
以保留和發揚。像中國儒家文化中提倡的「自強不息」
、
「國而忘家,
公而忘私」
等對於我們現代社會仍有指導意義的傳統美德,
在德育工
作中什麼時候都不能放棄。
當然,
對於西方文明進程中符合歷史潮流
的,
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也要勇於吸收過來。
德育的發展並不是生長在
歷史抑或現實的斷層上,它的現代化也不足以「國際性」來泯滅「民
族性」
。
2.
重視家庭教育,
實行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網
絡
將家庭、
學校和社會三位融為一體、
相互協調共同發揮道德教育
的功能是日本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
家長是孩子品德形成的第一道關
口,是孩子效仿的永恆榜樣。日本向來以出色的家庭教育為自豪,在
日本,
家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校通
常都發給家長記錄家庭德育的教育手冊和家庭教育筆記本,
家校之間
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溝通。家長在重視孩子的個性及其主體性的同
時,還要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創造性,培養孩
子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和日本的百姓相比,
我們的家長做給孩子榜樣示範性差得多,
我
們應該向日本汲取智慧,
吸收精華,
要把家長作為德育的第一大資源
來對待與開發。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
政府部門應該引起足夠的重
視,通過多樣的渠道挖掘家庭德育的潛能,在開發家庭德育的同時,
同步提高家長的素質。
3.
直接正面教育與間接滲透教育相結合,
重視在各學科中融入道
德教育
Ⅲ 中日教育文化的差異
1、中日家庭教育方面的差異
一直覺得教育不是只管學習,家庭教育也是屬於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國,很多家庭都是唯分數論,在教育中學習成績的比例占據至高,就忽視了家庭裡面的教育。
舉個例子,很多時候吃飯的時候,家長問孩子是「今天學得怎麼樣?老師上課有沒有聽懂?」還是「今天和同學們相處得怎麼樣?」很平常的事情,可能很多家長都沒有關注到。平時上課老師講知識,在學習課堂上我們很難學會人際交往的相處,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像我小時候是留守兒童,沒有大人去普及教育知識。
在日本的教育中,日本的母親重視學前孩子的道德修養,在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與他人交往、與周圍世界交往的能力。另外,日本社區范圍的全職太太會定期組織「母親讀書會」等交流活動,共同商討「養子之道」[1] 。在日本有很多家庭都是全職太太,所以孩子受到家庭教育很充足。
所以中國在家庭教育方面與日本相比,雖然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日本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值得學習。
三、中日學校教育方面的差異
學校教育,就是在學校接受到的教育。先說學校教育經歷,從小接受的文化教育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在九年義務教育中,除了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科目,每周還會涉及到音樂、體育、美術、科學課等,這樣的好處就是讓孩子「德、智、體、美」綜合發展。
但日本不同,上課在觀看老師播放日本小孩子自己去准備飯菜的時候。日本的小孩子這么小就學會培養獨立和生活自立能力,日本的教育和核心就是「學會生活」, 有些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
教育內容就是讓孩子們學會「笑」,學會說「謝謝」等基本禮儀。在日本小學教育中筆頭作業很少,課後作業有時候僅僅是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對父母說一句「我愛你」等。
中國學校教育更加側重於知識的學習,日本的文化教育更注重實用性。相比較來說,中國學校教育可以為國家輸出大量的人才,但是由於從小就是在知識中學習,缺乏在實踐中體驗,導致缺乏創新意識。或許過去19年裡,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日本以19:1遠遠超過中國的其中一個原因。
四、中日大學教育方面的差異
從選課制度來看:基本上一學期的時間,大部門都是在修自己的專業課程,專業課程基本就是根據高考結束選擇的。
而在日本,自己選擇想要上課的課程,還有一段時間的試聽期,這樣自己有充分的選擇空間,但是如果是對於那些毫無目的或者想要混分的話,這樣的選課可能意義不會太大。
從考核制度來看:平時的話,日本的教育更偏重素質教育,老師留作業主要是要求學生提交報告(小論文),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寫論文的能力,而中國則是仍然偏重於期中,期末等應試考試,但是也會算上平時分數作為考核內容之一。
從畢業後選擇來看:日本有一種疏遠高學歷的傾向,因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大多是「企業人」,而不是高學歷的碩士博士,所以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而進修大學院的人則是少數, 在中國,本科生讀研讀博比較多,特別是近幾年來考研的趨勢上升。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
網路—日本現行教育制度
Ⅳ 日本為何將孔子哲學作為國民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
經過上千年的傳播,中國的孔子思想,已經在大和民族中紮下了根。現在從幼兒園到社會經掀起學習《論語》和中國古典的熱潮。《論語》已成為日本國民的教科書,而被文部省在全國推廣。 溫故知新,從日本的平安時代起,儒教不僅在政治領域,而且也在教育界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當時日本的各類學校,大都以孔子的《論語》作為主要教材。從源賴朝建鐮倉幕府,一直到德川幕府,日本一直是武士統治的時代。在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日本統治者大力宣揚武士道精神,要求國民「為主盡忠」,死而後已,尚武勇,寡人慾,重廉恥,守紀律。這種武士道的精神,就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理論支柱的。孔子思想中的「忠、勇、信、禮、義、廉、恥」等道德規范,也成了日本民族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 隨著儒教教育的不斷發展,日本各地的學校大多也以儒教教育為中心,並把《三注》、《四書》、《五經》、《列傳》列入官方規定的教科書,其他書籍不得作為授課的內容。 到了江戶時代,幕府正式把儒家思想作為國民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為普及儒教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儒教在日本進入了全盛時期。德川幕府制定了將軍、大將、士、農、工、商等嚴格的等級制度,要求下層人士對自己的主子必須無限忠誠、絕對服從。他們又把中國南宋時期朱熹創建的儒教新體系引入日本,把「朱子學」定為官學,大量出版、發行《論語》、《周易》等書籍,並且錄用了大批的儒學者,特別是重用了當時著名的儒學者藤原惺窩、室鳩巢等。德川幕府不僅在學術和教化上,而且在政務上都要徵求、尊重、採納這些儒學者的意見和建議。此時的日本,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從高等教育到初級教育,直至女子教育、幼兒教育,都是清一色的儒教。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封建體制瓦解了,儒教也首當其沖,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追上西歐各國,積極引進西歐的先進科學技術、政治制度和近代管理經驗。但是日本政府在短暫的實踐中很快就意識到:要鞏固新體制,光靠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制度是不行的,還必須首先征服人心,解決人心散亂的問題。而征服人心的最有效的武器,當屬國民崇尚的儒家思想。 因此,新政府又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引入新體制中,竭盡全力地加以利用。特別是在自由民權運動高漲的時候,政府為了維護天皇的權威,就利用孔子所倡導的「忠」、「孝」等觀念來控制國民的思想。為此,政府還專門制定了三條政策:其一,在國民教育中恢復儒教教育;其二,繼續舉行孔子祭祀典禮,把孔子神化;其三,大力開展儒教研究活動。這樣,儒家思想再次走進了日本的近代化建設中。
Ⅳ 日本現行教育制度的各級各類教育
日本的學前教育機構有兩種:一是幼兒園,屬於學校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招收3~6歲幼兒,由文部科學省領導;另一種是保育所,屬於福利機構,招收從出生到6歲的幼兒,由厚生勞動省領導。
《學校教育法》規定,幼兒園的教育目標;
(1)培養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需要的日常習慣,並使其身體的各種機能得到和諧的發展。
(2)讓幼兒在幼兒園內體驗集體生活,培養幼兒初步具有喜歡過集體生活和團結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
(3)培養幼兒正確理解和對待其周圍的社會生活現象的萌芽觀念。
(4)指導幼兒正確地使用語言,培養他們對童話、連環畫等的興趣。
(5)通過音樂、游戲、連環畫等方法,培養幼兒對創作表現發生興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和表現5個領域。 日本實施初等教育的機構是單一的六年制小學,兒童滿6周歲入學,12周歲畢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新學年從4月份開學,多數小學採用三學期體制,三學期之間分別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小學的教育目的是適應兒童的導心發展,實施初等普通教育。教育目標:
(1)以學校內外的社會生活的經驗為基礎。使學生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養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
(2)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鄉十和國家的現狀與傳統,並進而培養國際協作精神。
(3)使學生具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產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並掌握基本技。
(4)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國語,並形成使用國語的能力。
(5)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數量關系,並形成處理數量關系的能力。
(6)培養學生科學地觀察和處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能力。
(7)培養學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習慣,並力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8)使學生基本了解能夠使生活明朗、豐富的音樂、美術和文藝等,並形成相應的技能。
小學的教育課程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三部分組成。教學科目包括國語、社會、算數、理科、音樂、圖工、家政、體育,文部科學省對這些科目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小學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
(1)自己本身。
(2)理解他人。
(3)了解自然,具有高尚的情操。
(4)自己與團體、社會的關系。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尊重他人,重視生命,為創造民主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而努力,為促進國際和平做貢獻。特別活動是指班級、年級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 日本的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初中屬於義務教育的完成階段。
(1)初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初中是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實施中等普通教育,目標有三:培養學生作為國家與社會的一員所必須具備的資質;
教授社會所需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勞動的態度以及根據個性選擇出路的能力;促進校內外的社會活動,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培養公證的判斷能力。學制為三年。
教育內容由各學科課程、道德和特別活動構成。教學內容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國語、社會、數學、理科、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等八門,選修課的種類在第一學年主要是外語,第二學年為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以及外語。第三學年除在必修的八門課程中選擇外,還有外語等。
(2)高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礎上,以實施高級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為目的,實現三個目標: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初中教育的成果,培養學生成為對國家與社會有作為的建設者所必需的素質:使學生能自覺地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特點,選擇將來的出路,提高普通教養,掌握專業技能;形成對社會有深刻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形成個性。
高中學制三年,種類較多,通常按學科劃分為普通、職業和綜合二類,按授課方式分為全日制、定時制和函授制止三種形式。
高中教育內容同樣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構成,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實行學分制,畢業需要修滿80學分。一般學科課程為國語、地理公民、數學、理科、保健體育、藝術、外語及家庭。為廣適應科技和社會的變化,各科開設了與之有關的「課題研究」課,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951年,日本制定《產業教育振興法》,規定產業教育是發展產業經濟及提高國民生活的基礎,通過產業教育在確立對勞動的正確信念、傳授產業技術的同時,培養具有能力、進而對經濟自立作出貢獻的有為的國民。鼓勵地方公共團體和企業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並規定國家在該方面採取經費補助政策。
職業技術教育在日本的學校教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培養出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日本,除了幼兒園和小學以外,各級各類學校都設置職業技術學科,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方面的教育。日本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比較完整的職業技術教育網,有學校、企業和社會辦的幾大類職業技術教育;有職前教育、在職教育、轉業教育,水平高低不同、時間長短不一,靈活多樣、互為補充、互相促進。
在日本,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學校主要有初中、高中、「各種學校」、專修學校、高等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等。初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某種社會職業人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良好的勞動態度,以及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將來道路的能力」;高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一種必須完成社會使命的覺悟,使之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決定將來的道路,提高一般教養水平,掌握某種專門技能」。
「各種學校」,是實施類似學校教育的各種職業技術學校的總稱,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但也招收其他學校在校生和社會人士。
專修學校是1976年開始設立的新型職業教育機構;大都是私立的,是由「各種學校」升格改組而來的,發展迅速c專修學校可分為三種類型:設高中課程的高等專修學校(屬高中水平,可授予畢業生高中畢業資格),招收高中畢業生而設專門課程的專門學校(屬於高等教育,在專修學校中佔主要地位,可授予短期大學畢業生同等的資格),設一般課程的一般專修學校(自由入學,是終導教育的典型場所)。
在日本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構是高等專門學校、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
此外,在日本職業技術教育中,企業內職工教育人有重要地位。所謂企業內職業技術教育,是指企業對其職工進行的從錄用到退休為止的長期的教育訓練。其內容除了專門的技術教育、技能訓練外,還包括經營教育、提高辦事能力的教育以及作為企業職工的品質教育等。 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結構。按照資金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三大類,從學術水平上看,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二級結構:
第一級結構是短期大學和高等專門學校。以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和培養實際生活能力為目的。
第二級結構是4年制大學;包括綜合大學、多科大學和單科大學。
第三級結構是研究生院,包括設置在學部的研究科和研究生院大學,旨在「教授和研究學術理論及應用,深究其奧義和促進文化發展」。
日本大學的教學採取學科目制和講座制兩種形式。所謂學科目制就是按照必要的科目設置課程和安排教師上課;講座制則是根據專業設置在同專業中開設一定的專業講座,並根據講座安排教師。
日本大學有科研的傳統,主要任務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重視科研盡可能與教學結合,注重協作和開展共同研究,特別強調為產業服務,試圖建立「官、產、學三位一體」的科研體制,集中政府、企業和大學的科研力量聯合攻關,開展創造性的研究和培養高水平的開拓人才,推動大學由模仿型科研向創造型科研方向轉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封閉式師范教育改為開放型的教師養成教育。根據《教育職員許可法》的規定,一般大學畢業生如果修得所規定的學分,可獲得教師許可證。
日本教師養成教育課程有國家基準,一般是通過國家的法律及文部科學省令和通知等來規定。1985年新改定的教育職員許可法規定,教師養成教育課程要設有一般教育科目、專門科目和教育專業科目。
在日本,成為中小學教師一共要經過三次審查與考試:第一次是在大學畢業時提交畢業論文,第二次是符合規定者領取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頒布的教師許可證,第三次是參加部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舉辦的教師任用考試。公立學校教師的任用主要由各部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負責。各都道府縣舉行的教師任用選拔考試,除了教養與專業方面的筆試之外,還採用面試、技能測驗和體力測驗、作文與論文、適應性檢查以及興趣小組活動、社會服務活動的經歷和教育實習的成績等多種方法。
Ⅵ 日本的教育制度是怎麼樣的~~
日本現行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體制
日本現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則和特點由憲法和《教育基本法》所決定。憲法宣稱教育是人民的權利,規定依據民主政治的原則和地方自治的原則建構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屬於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系統,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繫上,實行中央指導下的地方分權制。
1.中央教育行政
日本現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是文部省,為日本內閣的組成部分,其最高領導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長和行政機關。法律規定文部省的職能許可權,主要是:
(1)為發展教育、學術和文化事業,進行調查研究並制定規劃。
(2)就各級學校和教育機構的設施設備、人員配置、組織與教育內容規定標准。
(3)對地方教育委員會、地方行政機關,大學和其他教育、文化與科學機構提供指導和建議。
(4)管理由文部省設立的大學和其他教育、科學與文化機構,任命縣和重要市的教育長或負責人,審定中小學教科書。
(5)對地方教育和其他教育、文化與科研機構提供經費補助。
2.地方教育行政
法律規定,地方教育由地方公共團體實行自治。日本的地方公共團體分為兩級,即都道府縣和市町村。教育的行政機關為教育委員會,行政主管為教育長。地方設立的大學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和私立學校由地方政府管理,教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發展基礎教育,在人事、經費、設施設備、教育教學、課程內容和教師進修等方面對其所轄學校負責。
市町村教育長的任命須得到都道府縣教委的認可,都道府縣教育長的任命須得到文部大臣的認可。
二、學制結構
日本戰後教育改革,建立了「六三三四制」的學校教育體制。《學校教育法》規定,「所謂學校,系指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大學、高等專門學校、盲人學校、聾啞學校、養護學校以及幼兒園。」
三、各級各類教育
1.學前教育
日本的學前教育機構有兩種:一是幼兒園,屬於學校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招收3~6歲幼兒,由文部省領導;另一種是保育所,屬於福利機構,招收從出生到6歲的幼兒,由厚生省領導。
《學校教育法》規定,幼兒園的教育目標:
(1)培養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需要的日常習慣,並使其身體的各種機能得到和諧的發展。
(2)讓幼兒在幼兒園內體驗集體生活,培養幼兒初步具有喜歡過集體生活和團結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
(3)培養幼兒正確理解和對待其周圍的社會生活現象的萌芽觀念。
(4)指導幼兒正確地使用語言,培養他們對童話、連環畫等的興趣。
(5)通過音樂、游戲、連環畫等方法,培養幼兒對創作表現發生興趣。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和表現5個領域。
2.初等教育
日本實施初等教育的機構是單一的六年制小學,兒童滿6周歲入學,12周歲畢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新學年從4月份開學,多數小學採用三學期體制,三學期之間分別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小學的教育目的是適應兒童的身心發展,實施初等普通教育。教育目標:
(1)以學校內外的社會生活的經驗為基礎。使學生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養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
(2)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鄉土和國家的現狀與傳統,並進而培養國際協作精神。
(3)使學生具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產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並掌握基本技能。
(4)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國語,並形成使用國語的能力。
(5)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數量關系,並形成處理數量關系的能力。
(6)培養學生科學地觀察和處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能力。
(7)培養學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習慣,並力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8)使學生基本了解能夠使生活明朗、豐富的音樂、美術和文藝等,並形成相應的技能。
小學的教育課程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三部分組成。教學科目包括國語、社會、算數、理科、音樂、圖畫、家政、體育,文部省對這些科目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小學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
(1)自己本身。
(2)理解他人。
(3)了解自然,具有高尚的情操。
(4)自己與團體、社會的關系。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尊重他人,重視生命,為創造民主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而努力,為促進國際和平做貢獻。特別活動是指班級、年級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
3.中等教育
日本的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初中屬於義務教育的完成階段。
(1)初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初中是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實施中等普通教育,目標有三:培養學生作為國家與社會的一員所必須具備的資質;教授社會所需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勞動的態度以及根據個性選擇出路的能力;促進校內外的社會活動,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培養公證的判斷能力。學制為三年。
教育內容由各學科課程、道德和特別活動構成。教學內容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國語、社會、數學、理科、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等八門,選修課的種類在第一學年主要是外語,第二學年為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以及外語。第三學年除在必修的八門課程中選擇外,還有外語等。
(2)高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礎上,以實施高級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為目的,實現三個目標: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初中教育的成果,培養學生成為對國家與社會有作為的建設者所必需的素質;使學生能自覺地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特點,選擇將來的出路,提高普通教養,掌握專業技能;形成對社會有深廣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形成個性。
高中學制三年,種類較多,通常按學科劃分為普通、職業和綜合三類,按授課方式分為全日制、定時制和函授制三種形式。
高中教育內容同樣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構成,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實行學分制,畢業需要修滿80學分。一般學科課程為國語、地理公民、數學、理科、保健體育、藝術、外語及家庭。為廣適應科技和社會的變化,各科開設了與之有關的「課題研究」課,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職業技術教育
1951年,日本制定《產業教育振興法》,規定產業教育是發展產業經濟及提高國民生活的基礎,通過產業教育在確立對勞動的正確信念、傳授產業技術的同時,培養具有能力、進而對經濟自立作出貢獻的有為的國民。鼓勵地方公共團體和企業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並規定國家在該方面採取經費補助政策。
職業技術教育在日本的學校教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培養出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日本,除了幼兒園和小學以外,各級各類學校都設置職業技術學科,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方面的教育。日本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比較完整的職業技術教育網,有學校、企業和社會辦的幾大類職業技術教育;有職前教育、在職教育、轉業教育,水平高低不同、時間長短不一,靈活多樣、互為補充、互相促進。
在日本,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學校主要有初中、高中、「各種學校」、專修學校、高等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等。初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某種社會職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良好的勞動態度,以及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將來道路的能力」;高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一種必須完成社會使命的覺悟,使之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決定將來的道路,提高一般教養水平,掌握某種專門技能」。
「各種學校」,是實施類似學校教育的各種職業技術學校的總稱,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但也招收其他學校在校生和社會人士。
專修學校是1976年開始設立的新型職業教育機構;大都是私立的,是由「各種學校」升格改組而來的,發展迅速。專修學校可分為三種類型:設高中課程的高等專修學校(屬高中水平,可授予畢業生高中畢業資格),招收高中畢業生而設專門課程的專門學校(屬於高等教育,在專修學校中佔主要地位,可授予短期大學畢業生同等的資格),設一般課程的一般專修學校(自由入學,是終身教育的典型場所)。
在日本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構是高等專門學校、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
此外,在日本職業技術教育中,企業內職工教育佔有重要地位。所謂企業內職業技術教育,是指企業對其職工進行的從錄用到退休為止的長期的教育訓練。其內容除了專門的技術教育、技能訓練外,還包括經營教育、提高辦事能力的教育以及作為企業職工的品質教育等。
5.高等教育
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結構。按照資金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三大類,從學術水平上看,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三級結構:
第一級結構是短期大學和高等專門學校。以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和培養實際生活能力為目的。
第二級結構是4年制大學,包括綜合大學、多科大學和單科大學。
第三級結構是研究生院,包括設置在學部的研究科和研究生院大學,旨在「教授和研究學術理論及應用,深究其奧義和促進文化發展」。
日本大學的教學採取學科目制和講座制兩種形式。所謂學科目制就是按照必要的科目設置課程和安排教師上課;講座制則是根據專業設置在同專業中開設一定的專業講座,並根據講座安排教師。
日本大學有科研的傳統,主要任務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重視科研盡可能與教學結合,注重協作和開展共同研究,特別強調為產業服務,試圖建立「官、產、學三位一體」的科研體制,集中政府、企業和大學的科研力量聯合攻關,開展創造性的研究和培養高水平的開拓人才,推動大學由模仿型科研向創造型科研方向轉變。
6.師范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封閉式師范教育改為開放型的教師養成教育。根據《教育職員許可法》的規定,一般大學畢業生如果修得所規定的學分,可獲得教師許可證。
日本教師養成教育課程有國家基準,一般是通過國家的法律及文部省令和通知等來規定。1988年新改定的教育職員許可法規定,教師養成教育課程要設有一般教育科目、專門科目和教育專業科目。
在日本,成為中小學教師一般要經過三次審查與考試:第一次是在大學畢業時提交畢業論文,第二次是符合規定者領取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頒布的教師許可證,第三次是參加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舉辦的教師任用考試。公立學校教師的任用主要由各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負責。各都道府縣舉行的教師任用選拔考試,除了教養與專業方面的筆試之外,還採用面試、技能測驗和體力測驗、作文與論文、適應性檢查以及興趣小組活動、社會服務活動的經歷和教育實習的成績等多種方法。
Ⅶ 日本對教育的重視值得中國人學習對嗎
無論是哪個國家好的方法我們都是需要借鑒的
日本教育值得中國學習,使我對中日兩國教育的差距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我甚至認為:中國人有必要向日本學習,首先應學習的就是教育,一.日本教育值得中國學習,日本現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則和特點由憲法和《教育基本法》所決定,憲法宣稱教育是人民的權利,規定依據民主政治的原則和地方自治的原則建構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屬於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合作型,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為現如今世界一流發達國家,教日本教育值得中國學習
2014年12月14日,我有幸參加了北京新東方2014年度日語年會。這次年會,使我對中日兩國教育的差距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我甚至認為:中國人有必要向日本學習,首先應學習的就是教育。
一.日本教育值得中國學習
日本現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則和特點由憲法和《教育基本法》所決定。憲法宣稱教育是人民的權利,規定依據民主政治的原則和地方自治的原則建構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屬於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系統,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繫上,實行中央指導下的地方分權制。拋去歷史的原因,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為現如今世界一流發達國家,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教育是決定一個現代國家和民族發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這一點毋庸置疑已經得到了歷史的證明。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對其理解和實踐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現出的結果也有分別。被認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國與日本,在這方面的差別就相當明顯。甚至可以說,中國與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導致兩國近現代發展歷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中日教育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呢?中國的教育更具功利主義性質,而日本的教育則更強調人的素質提高。日本教育理念值得中國學習,中國應向日本好好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
二.日本幼兒教育值得中國學習
中日兩國都提出幼兒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但日本在此基礎上比我國更早重視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早在30年前的1985年,日本就在東京組織召開了「日、美、歐幼兒教育與保育會議」,強調要將幼兒教育的重心從智育轉向個性的培養,我國則於1996年在上海召開了「海峽兩岸嬰幼兒人格建構研討會」,標志著我國幼教工作者已把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提到重要的地位。 比較而言,就兒童身心兩方面的發展來說,我國更重視兒童身體的成長,日本更重視兒童心理的發展;就兒童能力的發展來論,兩國都重視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環境的認識能力,但我國更注重提高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日本則更注重提高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幼兒教師資隊伍中男女兩性性別比例合理調配才有利於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日本的這一認識先於我國許多年。我國幼教師資隊伍基本上是女性一統天下,不足教師總體的1%。而日本早在1990年男教師就占教師總數的6.3%,其中任校長的占校長總數的48.6%。
三.日本的「生存方式」教育值得中國學習
日本中小學教育中十分重視生存方式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生活習慣、自我控制能力和遵守日常社會規范的態度。這種道德教育是採用兩種方式進行,一是課堂教學,開設道德課,二是開展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中。日本小學教育十分強調勞動教育,往往鼓勵孩子們親手栽種各種花草,讓學生自己管理。他們還十分重視公益勞動,學校的環境衛生都是學生包干打掃。日本的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很有特色,注重師生交往,教師與學生的交談、溝通十分頻繁。師生交往中洋溢著民主和諧的氣氛。日本中小學生每年暑假從7月底至9月初。孩子們的選擇很豐富,既可以選擇補習班、夏令營、旅遊、也可以選擇參加政 府有關部門或一些非政府組織舉辦的一些社會活動。日本的暑期活動形式多樣,但總體的宗旨是讓孩子體驗生活、適應社會,重視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日本政府對學生的暑期生活很重視,會
組織很多的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回收垃圾等環保活動,讓孩子去鄉下農民家庭參觀或者種菜、插秧,讓他們了解糧食是怎麼來的,還會組織學生參觀工廠、科學館等地方,進行社會現象和環境觀察調查等等。為了磨練孩子們的意志,政府相關部門還會組織登山類的一些活動,讓孩子們從小知道什麼事情需要耐力。
四.日本的外語教育值得中國學習
俄國人梅契尼科夫在經過長年客居歐美的生活後,於1874年來日本教授外語,後來寫有《回憶明治維新》。他在書中寫到,日本的苦力、女傭、馬夫等社會底層人民也常常拿著書看,盡管那些小冊子多是通俗小說,但這樣高的識字率還是令他吃驚。和西方國家的經驗相比,他不吝稱之為異常。類似的觀感,其他明治時代來日的外國人也曾有過。事實上,在此前的1872年,日本就開始實施了義務教育制。日本在沒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提高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外語教育在中日兩國的狀況最能夠說明問題。中國的外語教育是和應試、升遷、評定職稱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連的,有些時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日本則更注重外語教育對於個人素質的裨益,雖然也有一些資格考試,但僅限於有必要的相關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業餘外語學校NOVA和中國的新東方學校。後者把應試型外語教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而前者的學員是社會各界對某種外語感興趣的男女老少;後者的終極夢想是能夠輕松應對外國的偏狹的語言測試,前者的宣傳材料上寫著最高目標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國電影」。近年來,日本正在進行的是推進外語「終身教育」。 但這種外語素質教育的完善,足以令中國人汗顏。
一種功利當先的教育理念,一種素養至上的教育理念,其分歧表現林林總總,每一種都恰好是中國的弱點和日本的長處。即使當前中日關系處於低谷,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還是從內心感受到,中國人有很多方面真的有必要向日本學習學習,特別是學校教育。
Ⅷ 近20年來日本政界變革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摘要 1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由國家全面干預
Ⅸ 日本如何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
「修養」原意指個人培養自身,陶冶品行的能力及正確待人處事的態度。從廣義上看,「修養」是指人們在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經過長期努力所達到的一定水平;從狹義上看,它通常指的是思想品德修養。而事實上,不管是從廣義上還是從狹義上討論,修養的本質如同一個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思想道德這個問題上來,因為思想是人們行動的向導,指引著個人發展的方向。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其他一切吸引人的長處均來源於此。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特別是大學生,作為從眾多中學生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作為一個民族的素質的直接反映者,培養和完善個人修養,已經成為社會對每個大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每個大學生獲得源源不斷的個人發展動力的重要途徑。為什麼說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呢?也就是說,究竟一個「有修養」的人,會具備什麼樣的素質,使得他如此的優秀、與眾不同?我認為,就大學生而言,高尚的人格修養,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點: 一、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實現人生理想和成長目標的前提,是大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必備條件。大學生正處於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心理的健康對他們尤為重要。面對錯綜復雜的校園生活,大學生能否迅速地對新情況作出正確反應,能否運用正確推理有效地解決問題,能否協調好學習和生活、自身和他人之間的關系,關鍵就在於其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則表現為,當遭遇挫折時,仍能以樂觀開朗,朝氣蓬勃的姿態去面對;當取得成功時,不會因自身的狂喜而不顧及旁人的感受;不會放任情緒隨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大起大落。總的說來,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當一個人以此種形態呈現在別人眼前時,其來自自身修養的人格魅力將無可掩蓋。 二、科學的人生目的和價值取向。當我們發現某人「一切向錢看」,或者以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為人生目的時,我們都會想到,「這個人的修養有問題」。的確,我們大學生是青年中有較多機會接受現代科學技術的一部分人,是「科教興國」戰略的受益者,同時也是「科教興國」的實踐者和完成者,時代賦予我們振興祖國科技事業的重任。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是大學生肩負的歷史使命。現階段日本右翼勢力活動猖獗,南海島嶼及資源被侵佔,台灣、西藏問題仍待解決……內憂外患,振興祖國大學生們責無旁貸。所以,建設祖國,讓祖國繁榮富強,才是人生奮斗的真正目的。大學生應該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責任感,時時為我們的國家著想,一切以祖國利益為重,也就會有較大的熱忱去學習和工作,讓思想修養帶動能力修養,實現自我增值。 三、良好的個人表現和人際交往。對一個人的認識,是從他的表現開始的。我們不會認為一個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滿口粗言的人會有很高的修養,修養好比地里的種子,外在表現好比破土後的樹苗,當樹苗已經枯死時,我們不會再對種子進行深究。當然,正如再好看的蘋果也可能已被蟲蛀一樣,好的表象還不一定有好的修養。但是一個富有修養的人,不管對什麼身份的人,都始終彬彬有禮;樂於贊美別人優點的同時,也善於接受別人的贊美,或是批評;懂得分擔別人的哀愁,也誠意分享別人的喜悅;關心、體貼別人,從不對別人生氣。自然而然地,他就獲得極好的人際交往。因為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做什麼,它就對你做什麼。再者,修養給一個人帶來良好人際交往的同時,也趕走了許多不必要的東西,例如猜忌、嫉妒、怨恨等。對於大學生而言,良好的人際交往能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和大學生自我認識的深化,為大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完善創造條件。更重要的是,它側面反映了大學生的個人修養是否高尚。 四、成熟的道德。成熟的道德包括孝悌知禮、勤儉節約、獨立自強等傳統美德,以及誠實、信用、合群等的優秀品格。這是體現個人修養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個人成熟的最基本條件。品德品行決定了一個人有沒有發展空間,中國自古既有「以德立生,以誠信得天下」的說法。大學生僅僅擁有知識是不夠的,只有做到知識豐富及道德成熟,大學生才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人。一個人道德品質不好,與社會格格不入,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難對社會作出貢獻。當年掌管奧斯維辛集中營焚化爐的一批希特勒信徒中,就有戴著醫學博士耀眼頭銜的出色科學家。宋朝司馬光在總結前人用人經驗的基礎上,特別強調了「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的人才判斷標准,而在「聖人、君子、愚人、小人」的用人選擇中,特別強調了使用「小人」(才勝於德者)的潛在危害性。作為大學生,要給自己找一個好的崗位,以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當然要爭當用人首選的「聖人」(德才兼備者)。然而,大學生的「才」並非我們所擔憂的,我們擔心的是大學生的「德」。通常大學教育多偏重於學術教育,往往忽視了道德教育,因而部分大學生可能會忽視了個人道德的培養。道德成熟是個人修養完善的重要標志,大學生應該努力促進自身的道德成熟,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備的合格社會人。 由以上對修養的探討看來,培養和完善個人修養,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 就個人而言,人的一生活得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他的個人修養。意識決定行動,良好的道德行為指引一個人做出有意義的事,有益身心,有益社會健康發展。此外,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自己的選擇能力,鑒別能力,以及最終的實踐能力,不僅對完善自我人格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而且也是當即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順應世界潮流的必然舉措。 就國家和民族而言,個人是民族的一分子,一個民族總體素質的好壞,在其個人——特別是大學生身上,可見一斑。而個人修養,則是個人素質的最佳反映。一個高素質的民族,其他民族對他有的只是敬畏,決不會輕易侵犯。可悲的是,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經濟基礎不太壯大的情況下,我國的民族素質總體來說還是比較低下。大學生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和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應該時刻牢記自己所處的地位,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利用自身的先進性帶動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使中華民族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源凈則流清,本固則葉茂」,道德是修養的「源」和「本」,故提高個人修養,主要靠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提高自我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合乎社會發展的優秀品格,砥礪頑強的意志,鑄造積極健康、努力進取的精神,它主要靠個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求個人的思想和行動要一致,時刻提醒自己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諸惡莫為,諸善奉行,使自己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此外,經常開展自我反省,自我批評和自我總結,不斷積累經驗,能幫助個人修養穩步提高。 通過不斷學習和社會實踐,能培養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個人可以對社會上的種種道德現象進行加工分析,使對道德的感性認識上升為對道德本質的認識,學會透過現象分清道德現象的好壞、善惡、美醜,從而提高道德判斷力,以便更好地讓道德指導自己的行為。其次,不僅僅是道德方面,還要從各種渠道了解各種領域,以提高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學會體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積累生活經驗,積累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過程,實際上就是修養提高的過程。 多閱讀好書,是提高修養最簡便的方法。一本好書,就是一個有修養的人的精神和知識的精華所在,與其作精神上的對話,在吸收它的知識的同時,自身修養也會得升華。 多結交有修養的朋友。一個益友帶來的裨益不僅僅是多了一個聊天的夥伴,而是在和他相處的過程中,你的生活方式會在他高尚的個人修養的影響下,漸漸向更高層次轉化,從而使你的修養在潛移默化中日益提高。修養是一個人的靈魂的真實寫照,要塑造一個完美的靈魂,提高個人修養為必要前提.
Ⅹ 為什麼日本6到12歲的小孩那麼懂禮貌日本教育小孩的方式是什麼
日本對小學和中學的道德教育注重行為指導,主要表現在教育內容的分類和教育內容的項目上。現行的日 本小學、中學道德大綱內容部分按個人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的關繫上的行為方式分類如下: (1)與自己自身的關系; (2)與他人的關系; (3)與自然的關系; (4)與集體和社會的關系。 我們知道,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表現為道德品質,也稱品德。品德具有外在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 ,只有道德行為才使道德品質具有社會價值。道德教育,是把一定社會思想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 想品德。道德規范主要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道德行為的准則。它是通過受教育者形成內心信念的基礎上,對人與 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的態度和行為的限制。人們生活在自然與社會中,必然要與之發生各種關系,並會表 現在受思想支配的行為上。人與人之間的品德差異,首先反映在個人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的關繫上。日本 中小學的道德教育,抓住了道德教育的本質特徵,將道德教育的內容從行為方面給予考慮,按道德規范中的關 系分類,使其內容範疇既合理又簡明,並易於理解和檢查。 我們認為,道德概念對學生來說,尤其對小學生來講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從以上四種關繫上的表現來劃 分,易使學生將較抽象的概念,從較具體的行為方式去認識和理解。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道德概念 ,而且,也有利於引導學生從曉之於理,去見之於行。另外,品德差異也常以行為方式在以上四種關繫上表現 出來。由於行為是可觀察的,那麼,就可依一定的標准,對可觀察的行為進行評判。行為的可顯性,易使評價 比較客觀,並容易被評價者所接受,進而使被評價者的認識更為自覺。這種良性引導與循環,無疑,也有助於 不斷地強化學生的道德認識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