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議論文

道德經議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5-17 15:33:32

⑴ 在道德經的《天之道》中選一個論點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議論文。急用!!!謝謝

摘要 松柏不會因為幾次雨雪的侵襲而背棄它對大地常青的諾言。

⑵ 我眼中的孔子/孟子/老子為題的議論文

我眼中的老子。 從古至今,老子的德育思想一直貫穿著我們對孩子乃至對自身的教育,老子先生通過他畢生的經歷和學識總結出的一套老子教育思想濃縮成了精華,得以傳承這么多年,同時充分的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方法中。在高中政治教學當中,老子德育思想在其中充當著一定的啟示性作用。即使我國教育已經經過了多年的改革創新,但是很多傳統的優秀教育思想依然滲透在我們的教育教學當中。老子的德育思想對現如今的高中政治教學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同時為高中政治教學的順利開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隨著古代文化悠久歷史的不斷傳承,我國文化底蘊和道德思想都具有相當深厚的歷史傳承。古代哲學家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這些道德文化底蘊深厚的偉大人物的影響,且我國對於國民的文化道德和綜合素質培養都投入了相當多的精力和時間。同時對於學生高中政治教學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的提高進行了高度的重視。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老子道德思想做到了文化的傳承。同時還要做到不能夠將我國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珍貴文化思想遺棄,因為那都是老一輩的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經過畢生的經驗總結留下來的珍貴的寶物,為我們今後的道德思想上的政治教學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來源:讀天下

⑶ 有關道德與利益的議論文,急需,萬分感謝

利益的得失與品德的好壞

古往今來,追逐利益的人往往只注重方法和手段,而不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他們以為,道德與利益是毫無關聯的。其實不然,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著利益的得失。

古人說,「信,乃立世之本也」。為什麼古人這么看重「信」呢?信,即誠信,是一個人對事對人應有的基本品德。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誠實守信的品德都不具備,那麼他又怎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呢?現代企業,無不以誠信待人為公司的第一立世准則,可見,不論是個人,還是一個企業,誠信的品德,是他獲取利益的首要條件。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什麼大海可以如此寬廣,如此波瀾壯闊?因為他有天地之間無與倫比的胸懷——包容。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高低,與他的包容心有很大關系,善於包容別人的人,別人也願意為他效力。戰國時,齊國公子孟嘗君,注重自己道德水平的修養,同時用一顆包容天下的心歡迎天下賢士,一時,群賢畢至,門客三千,孟嘗君對每個人都禮待有加,後來,當他落難時,是這些門客幫他渡過難關,重新得到了丟失的利益。試想,如果不是孟嘗君有美好的品德,那麼即使他有一時的輝煌,也終會因為品德的低下而喪失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品德能夠幫助人們獲得利益,同樣,卑劣的德行也會使人得不到利益以至喪失到手的利益。如果龐涓當上魏國軍師後善待孫臏,即使孫臏的才華掩蓋了他的光芒,他也會因為舉薦賢能而受人尊敬。可是他沒有,他用卑鄙的手段迫害孫臏,最後只落得個身死人手的下場。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有誰會願意和一個道德品質敗壞的人結交?失去了眾人的依託,又怎能握住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德行帶來利益,卑劣的德行令你喪失手中的利益。古代如此,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更應注重品德的修養,這樣才能在以後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⑷ 有關道德經的議論文

我發表的文章《解老子之道》是有關道德經的議論文。

⑸ 關干中學生將通篇字習道德經的看法議論文

道德經是先秦著作,那個時代,百家爭鳴,應該說是智慧的高度濃縮,在大學時代偶然接觸到,很感興趣,裡面的很多話在生活中經常被使用,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原文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這里舉個例子,更多的話可以網路,望採納

⑹ 如果寫讀完道德經的感受作文怎麼寫

《老子》是智者的書,它給人們訴說「道」,論辯「道」,授人以「道」.從政者,老子之「道」教你回「治大國若烹小鮮」.治企答者,老子教你「無為而治」,繼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至高管理境界.
身處快節奏、高壓力下生活的現代人都在慨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企業家獲取事業與生活的雙成功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500年前的老子就為我們修築了一條真理之路,他讓我們在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優渥的心靈療養.他教會我們如何鋪設一條屬於自己勝似閑庭信步的人生達途.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著名國學大師、百家講壇主講嘉賓、老子思想研究知名學者姚淦銘多年來將自己的精力沁潤在《道德經》大道之中,渾渾然合而為一,深入淺出、進退自如,用詩化的語言、通俗的比喻,將老子的非凡智慧與百姓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為我們解決企業管理、家庭、人際關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此次他又將帶給我們什麼不同凡響的智慧啟示!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⑺ 道德經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作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氣如果用在逞強好勝上就會遭到誅殺;只有忍辱負重、收斂鋒芒、安靜謙和的勇氣才能生存。這兩種勇氣,有的得到上天的護佑,有的遭受上天的懲罰。上天的好惡,又有誰能知道它的標准呢?上天的法則就是:不用爭斗卻善於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在不言中。這種法則大到包羅萬象,好象不嚴密、不精確,卻沒有誰可以擺脫它的控制。「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這里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於敢」;一種是「勇於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可見,真正道所提倡的「勇」是來源於「慈」的,是以「慈」為根本的。那麼以「慈」為根本的「勇」又是怎樣的呢?就是「勇於不敢」。「勇於敢」一般來說就是爭強鬥狠,最終的結果不是殺傷別人就是殺傷自己。殺傷自己固然不好,殺傷別人從長遠來說也是殺傷自己,因為種下了殺機。「勇於敢」是不講「慈」的,所以是非道的行為,「勇於敢」的結果必然是遭到誅殺。「勇於不敢」就是勇於堅守「道」。「不敢」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敢觸犯「道」。這比通常意義的「勇敢」需要更多的勇氣。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有人以你的生命為要挾逼著你去殺人,你是去殺還是不殺?不殺,立刻就是死;殺,至少暫時可以活著。殺和不殺,哪一種是「敢」,哪一種又是「不敢」呢? 真正的「勇於不敢」的含義是「寧捨身命,終不作惡」。一切取捨不是以自身安危得失為依據,而是完全地遵循於道,只做從道的角度上看應該做的事情。「不敢」的本質是「敬畏天道」。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聲名素佳的高僧,一天有一群人來質問他,說他讓當地一個姑娘懷孕生子了。他當然可以不承認,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承認,姑娘、嬰兒和姑娘保護的情人有可能都要死。所以他的選擇就是承認這個嬰兒是他的孩子。結果首先是被暴打一頓,差點被活活打死,好不容易恢復過來他還必須承擔起這個嬰兒的撫養責任。於是他用了十幾年含辛茹苦、忍辱負重地把嬰兒喂養大。直到那個冤枉他的姑娘良心發現承認自己的罪過,他所做的也不過是把已經長大的孩子還給他的父母。「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光從字面上去看沒有任何意義,要明白「勇於敢」和「勇於不敢」這中間區別的實質內容才是最重要的事。「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天所給予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待遇,為什麼呢?因為「勇於不敢」才是「同於道」——符合天道的,所以「道亦樂得之」。「勇於敢」只是非道的妄為罷了。冥冥中主宰萬物的天道又是怎樣是呢?就是:「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 勉強地翻譯一下,就是:不依靠爭斗也不必去爭斗卻善於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於無聲無息之中而報應絲毫不爽;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自然順暢、天衣無縫。 天道的一切都是依循自然的。不爭而善勝,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的道理;不言而善應,就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道理;不召而自來,就是「執大象,天下往。」的道理;殫然而善謀,就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現在最常見的一句話。每當有大貪巨惡落入法網,人們都會這么說。其實天網比任何法網都要精密和嚴格。天網——大道至簡之處,其實就那麼人人皆知的幾條——真所謂「甚易知,甚易行」。但是有多少人能堅守奉行呢?總是自以為聰明,可以一手遮天,心懷僥幸,以逞私慾。自古以來,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敬天者生,逆天者死。這就是自然規律,看起來好象不起眼,誰犯了都逃不脫。兩千多年前老子的語錄至今仍舊光華燦爛。

⑻ 對老子思想的解讀作文500

我們不應該以看不懂為借口拒絕去認識「道」。

老子所說的無為,事實,是不要逞強而為,而要以輔萬物共成長以盡所能,生活中,我們不以個人得失為得失,而以宇宙萬物得失為得失,這才是真正的天道,順應天道才能求得永恆,這是無可爭議!

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一個過客,完成我們過客的任務,便是盡我們曾經是這個宇宙的一份子。

對於老子的階級性,其實我們也無需要去過多的猜測,他把握的是一個引導的話題,聖人,君主,統治者,管理人員,治人,事天,應該遵從的原則,愚蠢的人,總是在譏笑老子無為,無為,可誰又知道,人們的有為也不過是拆拆建建,看似有為,實似娛樂消費,並不是有為?

這是一套很通俗易懂的解讀,文東以解決個人信仰,讓自己擺脫低俗與煩惱為出發點,尋找精神的主宰,誠心靜讀,歷時二年多,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解讀。以求拯救自己的靈魂,凈化自己的靈魂,我們從純朴走向罪惡,如今也需要從罪惡走向純朴,人沌潔走向骯臟,又要從骯臟中走出來,成就自己的凈化。

願「道」的智慧,帶給人們安靜詳,慈愛與勇氣,笑對生活,堅強的面對艱難困苦!

⑼ 求一篇《道德經》中「上善若水」與現代社會做人議論文

「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話,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U第四聲)故幾於道。」
「厚德載物」是《易傳》中的話,原文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先說厚德載物,什麼是「德」,其實很簡單。幫助別人要求回報,叫做交易。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幫助,而你都不要求回報,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稱作德高望重了。
再說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但是老子認為這還不夠。老子接下去說,處眾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麼呢?是低位。所以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於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所以你不但要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以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於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於道的處世方式了

⑽ 議論文,道德是人生的必修課700字

莎士比亞說過生命是短促的,只有美德能將它流傳到遙遠的後世。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隱藏在人們的心底,散發出它那迷人的清香。
道德,是一種愛心,當別人在需要幫助時,給予最真誠的幫助。
道德,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財富,更是一種智慧。
道德有時是只是種誠信,踏踏實實地生活和做生意
道德有時是渺小的,多做一個動作,多說一句話,
你就已經獲得了道德。
俗話說言必信,行必果。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門必修課,是需要我們一生不斷去學習的。
雷鋒,相信大家都不生疏吧。一提起雷鋒,中國人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這位普通的中國士兵,在他短暫的二十二年的人生歲月中,以平凡朴實的言行,展現出一種令人震撼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一提起雷鋒,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生前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幫列車員拖地、打掃候車室,為丟失車票的大嫂買票,給困難戰友家中寄錢等。所以人們常說: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可見在他那短暫的人生中做了多少好事,給別人帶來了多少快樂和安慰。
雷鋒精神除了孝老愛親、正直勇敢、敬業奉獻、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外,還有一項,也是最重要、最簡單的一項——勤儉節約。雷鋒從小便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曾多次奪得「節約標兵」的稱號。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歷來重視節約。可是當人類文明進程步步推進的時候,「節約」這個優良傳統卻不被人們重視了。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從遙遠的孔子到今天的勞模,從古老的《道德經》到現在的道德教育,時代在變,但道德從未改變,它約束著我們,成為了人生的第一準則,仁、義、孝、忠依然是人們追求的「完美」。道德下,我們拚棄損人利己之事,道德下,我們鄙視不忠不義之人。一個有道德的人是珍惜名譽的,用一個高尚的舉動博取社會的青睞;一個有道德的人,既然索取社會就要回報社會;一個有道德的人,只需平和而又正確的處世而不是傖俗的去展示自己的卑劣。
道德會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的火花;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到的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熱點內容
立法是誰做的 發布:2024-11-02 06:47:11 瀏覽:354
簡述我國商法的淵源 發布:2024-11-02 06:32:02 瀏覽:948
按勞動法休息日加班12小時怎麼算 發布:2024-11-02 06:21:00 瀏覽:375
初級法院徇私 發布:2024-11-02 06:11:20 瀏覽:83
城建科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5:50:29 瀏覽:601
尋法律顧問上海 發布:2024-11-02 05:46:10 瀏覽:696
勞動法曠工的解釋 發布:2024-11-02 05:41:56 瀏覽:534
湛存道德經 發布:2024-11-02 04:54:19 瀏覽:661
社會學中觀察法的特點有 發布:2024-11-02 04:54:18 瀏覽:626
房屋上空邊界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02 04:44:34 瀏覽: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