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儒家過高道德

儒家過高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17 15:37:45

① 中庸是儒家最高道德標准嗎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標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

② 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義,禮,智,仁嗎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系、官民關系。希望能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③ 儒家把什麼看作是最高的道德

仁、恕、誠、孝。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3)儒家過高道德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沒落歷程:

儒家思想以傳統封建社會為物質承擔者,而傳統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精神承擔者,傳統社會的瓦解,致使孔子聖人權威喪失。當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時,近代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反孔運動,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派的辛亥革命以及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八十多年前,時人發憤於國之積弱,詬龜呼天。一批急欲救亡圖強的進步青年,以胡適、陳獨秀為主將,發起了一場中國近代以來「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運動"。他們抱著"打倒孔家店"的決絕姿態,否定了儒學。

眾所周知,在"五四運動"發起後至今,其間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後一劫,這場充滿強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爭"、"批林批孔"的"文革"運動,使儒學歷經空前的厄運。億萬人民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國的大地上。至此,歷五四,經文革後的儒家所有學說,被揭露出全是惡名昭著,不屑一提。

④ 儒家中庸之道有哪些道德規范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准則。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義;庸,有平常、常道等含義。「中庸」,是儒家的倫理思想,儒家以此為最高的道德標准,並作為處理問題的原則和方法。

中庸之道是我國傳統文化與儒家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孔子說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孟子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說過:「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平常也。」

公務員是為國家為群眾辦公事的人,在工作與生活過程中更需要講究一個度,也就是這里所說的中庸之道。比如有些道德境界和人生目標不高的公務員,在自己崗位上不能很好地負責任,造成民怨沸騰,或者利用職權干不該乾的事情,造成越權。

中庸思想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一以貫之的方法論,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它形成至現在,一直為民族精神構建、民族智慧繁衍、民族文化發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傳播,中庸之道也為全世界追求進步和文明的民族輸送著智慧的營養。

⑤ 儒家的道德理想是什麼

「內聖外王」說是盂子人治思想「聖人治世」和「賢能政治」的理論基礎,用現代的概念來表述,孟子的社會發展史觀是天才史觀,或曰英雄史觀。

孔孟都贊揚聖人治世。「聖人」這個概念,春秋以前指有高尚道德修養和聰明智慧的人。孔子把「聖人」理想化了,稱聖人是具有天賦的「不學而知,不慮而成」的智慧,又有極高道德的天才人物。在孔子言論中被稱許為「仁人」的已經很少,所謂「仁人」是能夠「博施濟眾仁民」的人,而聖人又比仁人高一格;他稱許的聖人只有堯、舜、禹、湯、文王、周公這幾位治世的政治領袖,稱頌他們一生自奉儉朴而全心全意致力於天下太平、萬民安樂。孔子慨嘆自己未見聖人,只能在夢中得見周公。他謙稱「若聖與仁,則我豈敢」?聖人,實際上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他把聖人神化了;用天生的非凡品德和智慧來理政,就是聖人治世。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聖人治世」論。但他把「聖人」從神座上拉下來,說「人人可為堯舜」,也就是人人可以學堯舜,成為聖人。

「內聖外王」實際上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政治思想,也是儒家信奉的價值觀。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它一方面以修身為本,引導人們提高自身的品德智慧去施行開明政治,一方面又在道義上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君權的作用。

⑥ 論語中哪一句表現了儒家高尚的道德情操

儒家的倫理傳統在中國的傳統里是最重要的一種傳統,它是中國人典型的倫理學傳統。孔子儒家開創了「內聖外王」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說,有別於孔子之前的以「儒」為職業的儒家,也有別於道家和佛家的倫理傳統,更有別於西方倫理傳統。孔子倫理 道德是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尺度,以 「天地君親師」為動力。其中,「仁」的內涵十 分豐富,從《論語》中「仁者愛人」、 「無求生 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言論可以看出, 「仁」 是一種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寶貴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種個人對於他人及群體的價值取向,所以, 「仁政」成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為政以德,取信於民,勤政愛民,節用恤民,與民共憂,等等,都可以說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

⑦ 表現儒家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論語是哪一句

1、求知與躬身自省是成為明智而善良人的基礎。
「君子」是一個具有很大魅力的稱呼,能夠成為君子的人,他必定集才幹、文采、美德和微信於一身,並且為當時乃至後世人們所推崇。孔子認為,先成為一個躬身自省的君子,時時完善,而後才能去管理好一個國家。

要成為君子,首先,應該主動去獲取學問,並在獲取的同時,要去實踐,良好的學識與品行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踐行,同時產生較好的效果。倘若有遠方的朋友被你吸引而來,這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而別人沒有注意到你,不了解你,忽視你,也不必感到不開心,時刻端正恭謹,這樣才是良善與聰慧的人。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很好的傳承此種美德,他對自己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吾日三省吾身」,一個人每天堅持都在反省自己的個人言行,為他人謀劃是否盡職盡責?是否值得他人託付?對待自己的朋友是不是足夠真誠與友善?對待自己的信仰是不是時刻在親自踐行?

不斷地獲取知識並用最大的誠心去踐行,同時對自我嚴格要求,不可不謂其精神力量之強大!而當整個社會的人們都以此來規范自身時,可知是怎樣的和諧與高尚!
2、孝與仁愛決定了人發展的高度。
儒家經典文化中,孝道構成整個社會的基本框架。君子要先修身,自身足夠威嚴穩重,寬厚公正,家庭才和睦友愛,由此為同心圓不斷向外輻射,整個宗族興旺繁榮,那麼君子就有能力管理好一個諸侯國的所有事物,使百姓安居樂業,各個諸侯國太平了,最終,天下得到大治,盛世太平。

正如有子所說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個孝順、守禮的人,他有自己的行為規范,做正確的事情,很少會與權威高於他的人爭吵,他溫和、服從,並且用自身的言行去彰顯美德,這樣就能得到大家的信服與尊重,根本不必去爭吵。而不喜歡爭吵的人,他寬和、愛人、友善,絕不會去做擾亂國家和平與秩序的事情。
將孝與仁愛不斷發揚,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個社會風尚如此,人人擁有高貴的精神。

總之,儒家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源源不斷地滋養著億萬的中華兒女,即使是在今天,它的哲學性與思想依然能夠指導著人們的基本生活,而其中的道德要求、學習方法與處世哲理值得我們反復去品味。
人之為人,在於不斷地求索,向外展現自我,向內追問本心,以期成為一個有自我價值的人,因此,《論語》的適用性依舊很強。

⑧ 儒家傳統思想道德至上會帶來什麼惡果

儒家傳統思想道德至上的消極方面(惡果):

  1. 倫理本位道德至上壓制了人的個性發展:倫理本位、道德至上的價值觀是以犧牲人性為代價的。它過度地強調人的義務和責任。

  2. 倫理本位、道德為上的價值觀也影響著人們對人才的評判。儒家以道德為中心,於是道德標准成了判斷人才的唯一標准。歷代的儒家所宣揚的都是「忠孝節義,三綱八目」,對「才」則褒揚的很少, 司馬光曾對人有這樣的劃分:有德有才的是聖人,無才有德的是賢人,無德無才的是愚人,有才無德的是壞人。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也多會給那些表現的道貌岸然,莊重穩健或謙恭知禮,憨態可掬的給人以正人君子之感的人好評。如果你思想活躍,表現力極強,個性太鮮明,讓人覺得有鶴立雞群之感,恐怕你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縱然你誠心與人為善,也不免要遭他人缺乏教養或修養的指責。

  3. 儒家道德文化強調的「修身」方法是個人道德修養,認為個人只要虔心修養就會成為君子。所有社會成員都達到君子標准,國家自然就安定和諧了。可是道德修養只會告訴個人應該怎樣做,不能強制每個人必須去做。道德約束強調的是個人自覺,依靠的是個人良知。人的理性力量不可能徹底戰勝感性慾望,道德在面對誘惑的時候往往是蒼白無力的。在權力面前,這種自覺向內的非強迫性約束就更顯得脆弱。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所謂的完美人格只存在於關於古聖先賢的傳說之中。儒家道德文化對自律的德治有著過高的期望,對他律的法治則有著潛在的不信任。在儒家看來,法律等強制手段只能暫時地剋制慾望,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用道德外部教化和道德內在修養的手段才能使人們真正從內心自覺自願去約束和控制自己的行為。這種一廂情願的理論在面對手中掌握權力的專制統治者時無疑是天真和脆弱的。法律是一種強制性權力的體現,沒有法律的威懾力作為後盾,道德力量就無法發揮其功效。

  4. 倫理本位、道德為上的價值觀忽略競技運動的價值,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障礙

⑨ 儒家虛偽還是理學

為何社會上普遍有這種認為學儒學的人都是偽君子的看法呢?其實依我看來原因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太高了,比如張載橫渠先生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簡言之也就是說:我要為天地宇宙立一個中心思想,這句話大不大?古今中外可能很少見這樣的大話了,我要為天地宇宙立個指導理論,不光人類還要給無數個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立一個指導思想。為生民立命,要為了所有生生不息的子孫後代立個命題和未來。為過去所有的聖賢繼承已經快要失傳的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說儒家的理想非常的高!

人們對儒家要求過高,過於苛責
儒家所講的仁義禮智信,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實際上都是讓人覺得這個人太完美了,所以一個如此完美的人,隨之人們對這樣的人會有更多的苛求,比如說調皮的孩子做一點好事,大家都會說這個孩子很不錯!但是平時非常好的孩子,只要有一點小毛病,大家就會拿著放大鏡去看他!所以說儒家的形象太完美,故而人們對他們有過高的要求了!另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苟大意得,不以小缺為傷
對於是否應該談理想,談崇高理想,是否說出了崇高理想,就必須做到!我有以下的理解:我認為儒家所說的崇高理想,再說出來的那一刻就知道他們很難做到!但是為何還要去說?因為人無志不立,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那踐行者就沒有為之奮斗的動力。並且也是指明了他們儒家自己要子子孫孫一代代去接力完成的崇高理想和偉大藍圖。古語有言:雖遠必近,行則必至,雖難必易,始於足下!

不該拿放大鏡去看儒家
另外對於崇高理想如果做不到是不是就是虛偽的偽君子了呢?我認為應該如此分析,所謂的偽君子是言行相悖 ,說的話和行為完全相反的人。但並不是有崇高理想但努力做卻做不到的人,有崇高理想,有遠大抱負,但是人有材質之不足,雖然他最終沒有實現他的話,但是他是和理想的方向同向而行,一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的,這樣說並不能說這個人虛偽。比如一個人提倡忠孝仁義,但是他並沒有做到大忠,大仁,大義。但是也沒有做出不仁,不忠,不義之事!並且方向是對的,盡過力了,但是沒有足夠的修養和能力踐行。這樣就不該過度苛責儒家的人!

並不是儒家才產出偽君子,實際上只是因為理想崇高而凸顯出了儒家
另外還有一點,並不是儒家才出產偽君子,社會上有無數不學儒家也是偽君子的人。之所以把儒家當做一個偽君子的焦點的原因就是過度的苛責學儒學的人了,認為學儒學就一定得大

⑩ 「仁」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規范,它立足的根本點是什麼

要理解這個來問題,首先孔源子為什麼要提出「仁」? 是因為孔子那個年代紛繁亂,而問題的根源,孔子歸結於缺乏愛。那麼如何喚起愛,於是就提出了「仁」。
什麼是「仁」,仁是「人」加個「二」。「二」也就是哲學的辯證法。就是說人要運用辯證法的去愛人。因此孟子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先愛自己家人,然後同理去愛別人。最終去平等的愛所有人。

熱點內容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案例教程 發布:2024-12-27 00:24:58 瀏覽:459
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7 00:00:18 瀏覽:832
佛法治癒癌症晚期病例 發布:2024-12-26 23:19:22 瀏覽:469
民法典想法 發布:2024-12-26 23:17:47 瀏覽:89
合同法解釋二26條 發布:2024-12-26 23:02:32 瀏覽:451
流浪人員法律援助 發布:2024-12-26 22:18:05 瀏覽:568
新合同法質保金2017 發布:2024-12-26 22:10:01 瀏覽:808
動遷具結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6 21:57:01 瀏覽:688
勞動合同法中中午休息時間算不算工作時間 發布:2024-12-26 21:55:54 瀏覽:177
2014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計劃 發布:2024-12-26 21:54:44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