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三條件

道德三條件

發布時間: 2022-05-17 21:35:52

A.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條法則是什麼

康德的道德律令體現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則之中。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善良意志作為自己的主人服從自己的立法,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



(1)道德三條件擴展閱讀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羅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等對此都作過探討。早期稱為「未寫出的法律」,主要表現為「黃金定律」,即《聖經》中耶穌的箴言:「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法國伏爾泰認為,根據道德的自然規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台灣當代學者王臣端認為:倫理生活的最大規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礎根據理智指導生活,並認為道德律的最大原則是「行善避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克思主義反對從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恆」的道德律。

B. 馬克思主義看來,道德產生的條件有哪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回。

(答1)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3)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C. 要想使一個人擁有道德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一:沉穩 ()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 (2)不要逢人就訴說你的困難和遭遇。 (3)在征詢別人的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講。 (4)不要一有機會就嘮叨你的不滿。 (5)重要的決定盡量有別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發布。 (6)講話不要有任何的慌張,走路也是。 二:細心 (1)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常思考它們的因果關系。 (2)對做不到位的執行問題,要發掘它們的根本症結。 (3)對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進或優化的建議。 (4)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 (5)經常去找幾個別人看不出來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隨時隨地對有所不足的地方補位。 三:膽識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詞句 (2)不要常常反悔,輕易已經決定的事。 (3)在眾人爭執不休時,不要沒有主見。 (4)整體氛圍低落時,你要樂觀、陽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有人在看著你。 (6)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就結束也要干凈利落。 四:大度 (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夥伴的人變成對手。 (2)對別人的小過失、小錯誤不要斤斤計較。 (3)在金錢上要大方,學習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4)不要有權力的傲慢和知識的偏見。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應和別人分享。 (6)必須有人犧牲或奉獻的時候,自己走在前面。 五:誠信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說,說了就努力做到。 (2)虛的口或標語不要常掛嘴上。 (3)針對客戶提出的「不誠信"問題,拿出改善的方法。 (4)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 (5)耍弄小聰明,要不得! (6)計算一下產品或服務的誠信代價,那就是品牌成本。 六:擔當 (1)檢討任何過失的時候,先從自身或自己人開始反省。 (2)事項結束後,先審查過錯,再列述功勞。 (3)認錯從上級開始,表功從下級啟動 (4)著手一個計劃,先將權責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當。 (5)對「怕事"的人或組織要挑明了說。 (6)因為勇於承擔責任所造成的損失,應該承擔 成大事的九種手段: 1、敢於決斷--克服猶豫不定的習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於決斷的手段,總是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從而錯失成功的最佳時機。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來時,敢於做出重大決斷,因此取得先機。 2、挑戰弱點--徹底改變自己的缺陷 人人都有弱點,不能成大事者總是固守自己的弱點,一生都不會發生重大轉變;能成大事者總是善於從自己的弱點上開刀,去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力超強的人。一個連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糾正的人,只能是失敗者! 3、突破困境--從失敗中撮成功的資本 人生總要面臨各種困境的挑戰,甚至可以說困境就是「鬼門關」。一般人會在困境面前渾身發抖,而成大事者則能把困境變為成功的有力跳板。 4、抓住機遇--善於選擇、善於創造 機遇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有些人浪費機遇輕而易舉,所以一個個有巨大潛力的機遇都悄然溜跑,成大事都是絕對不允許溜走,並且能縱身撲向機遇。 5、發揮強項--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一個能力極弱的人肯定難以打開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台上重量級選手的犧牲品;成大事者關於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寬成功之路。 6、調整心態--切忌讓情緒傷害自己 心態消極的人,無論如何都挑不起生活和重擔,因為他們無法直面一個個人生挫折,成大事者則關於高速心態,即使在毫無希望時,也能看到一線成功的亮光。 7、立即行動--只說不做,徒勞無益 一次行動勝過百遍心想。有些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所以看不到更為實際現實的事情在他身上發生;成大事者是每天都靠行動來落實自己的人生計劃的。 8、善於交往--巧妙利用人力資源 一個人不懂得交往,必然會推動人際關系的力量。成大事者的特點之一是:善於靠借力、借熱去營造成功的局勢,從而能把一件件難以辦成的事辦成,實現自己人生的規劃。 9、重新規劃--站到更高的起點上 人生是一個過程,成功也是一個過程。你如果滿足於小成功,就會推動大成功。成大事者懂得從小到大的艱辛過程,所以在實現了一個個小成功之後,能繼續拆開下一個人生的「密封袋」。 可以講任何一種手段,都可以導致一種結果,但這個結果是不是最佳的結果,恐怕就很難說了。成大事者總是選擇最佳的手段,達到最完善的結果,這就是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因此在成功之路上,你要想成大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你的手段對你推動成功的計劃是否立竿見影! 成大事必備九種能力 挑戰生存的能力:善於在現實中尋找答案 1、擺正心態,敢於面對現實 對於那些不停地抱怨現實惡劣的人來說,不能稱心如意的現實,就如同生活的牢籠,既束縛手腳,又束縛身心,因此常屈從於現實的壓力,成為懦弱者;而那些真正成大事的人,則敢於挑戰現實,在現實中磨煉自己的生存能力,這就叫強者! 在此,我們可以得出一條成大事的經驗:適應現實的變化而迅速改變自己的觀念,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有一副聰慧的頭腦和靈活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現實的壓力之下,如果你能改變觀念,適時而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的自下而上須臾離不開現實,隨著現實的變化,我們必須隨之調整自己的觀念、思想、行動及目標。這是生存的必須。 如果我們有辦法來改變現實,使之適合我們能力和慾望的發展需要,則是最難能可貴的。 2、讓你擁有過硬的能力 ,就是要克服慾望,不要因為有點壓力就心裡浮躁,遇到一點不稱心的事就大發脾氣。 一個人除非先控制了自己,否則將無法控制別人。 一個人只要有成大事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的,然後採取行動,告訴自己絕對不要放棄,成功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假使你在途中遇上了麻煩或阻礙,你就去面對它、解決它、然後再繼續前進,這樣問題才不會愈積愈多。 你在一步步向上爬時,千萬別對自己說「不」,因為「不」也許導致你決心的動搖,放棄你的目標,從而前功盡棄。 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這話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不是來自於外界是,而是自身。只有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壓力,讓壓力在你面前屈服。 3、把情感裝入理性之盒 一種抵觸情緒的產生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但它對人一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這種影響從諸多小事上體現出來。我們應盡量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因為它不僅會給我們造成身心上的傷害,而且在我們通往成功的路途上,不良情緒有時會成為絆腳石。 為了你的成功,你必須把情感裝入理性之盒,你必須去適應別人,適應形勢,不然的話,你註定成不了大事,註定會被淘汰。 4、獨處可以激發思考的力量 如果你知道怎麼獨處的話,成大事者都是善於獨處的人--在獨處的過程中激發思考的力量。 自卑可以像一座大山把人壓倒並讓你永遠沉默,也可以像推進器產生強大的動力。 比別人先走一步,能創造一種成功的心境。 在獨處時,你應當有所思考,不要總人浮於事。 5、壓力是最好的推動力 欲成大事者,因目標高遠,壓力可能會更大。但若欲成大事,就必須能承受這種壓力,把壓力當成推進人生的動力。 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外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的。人要有所為就要有所不為。應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該做的堅決不做。 得到的並不一定就值得慶幸,失去的也並不完全是壞事情。 6、以變應變,才有出路 順應時勢,善於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方案,這是成大事者適應現實的一種方法。 一個人如果沒有和人打交道的高超技巧,沒有把各種情況都考慮周全的頭腦,靈活應變的手段,就根本無法駕馭大的局面,將很難成大事。 一個人能看清自己的現狀,心態就會平衡許多,就能以一種客觀的眼光去看待,認識這個世界,並且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7、自信心是人生的堅強支柱 自信心充足者的適應能力就高,反之則適應能力較低。 一般信心不足較嚴重的人常有一些身心症狀,比如孤僻,害怕與人交往,說話過於偏激,悲觀失望。 如果做事成功的經驗越多,那麼自信心就越強。 自我成功鍛煉的機會越少,自信心就越弱,以致產生嚴重的自卑情緒。 十九世紀的思想家愛默生說:「相信自己『能』,便會攻無不克。」拿破崙說:「在我的字典里沒有不可能。」 8、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強項上 大多數人的生活層次只停留在:為吃飯而吃、為搭公車而搭、為工作而工作、為了回家而回家。 成大事者與不成大事者只差別在一些小小的動作:每天花5分鍾閱讀、多打一個、多努力一點、在適當時機的一個表示、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實驗室中多試驗一次。 在行動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勝任這一個任務。 沒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釋你為會么長時間仍然無法勝任一項工作。 不論你想追求的是什麼,你必須強迫自己增強能力以實現目標。 勤加練習、勤加練習、最後還是勤加練習!決不放棄學習,而且一定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9、要專心地做好一件事 如果大多數人集中精力專注於一項工作,他們都能把這項工作做得很好。 最成大事者的商人是能夠迅速而果斷作出決定的人,他們總是首先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並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朝這個目標努力。 一次只專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這樣你的心裡就不會感到筋疲力盡。 把你需要做的事想像成是一大排抽屜中的一個小抽屜。不要總想著所有的抽屜,而要將精力集中於你已經打開的那個抽屜。每個人做人辦事的手段都是不一樣的,可以講,一個人就有一種手段,一個人就有一種靠自己手段獲得成功的途徑。無數事實表明,有些人就是太過於自信,想念自己確認的手段能夠解決任何問題,但不知道這種往往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他們總覺得離成功的目標不是越來越近,而實際上越來越遠。 成大事必備的9種心態 心態之一:積極向上 1.時刻想著出人頭地 2.做「小人物」時要向「大人物」看齊 3.惟有進取心,才能成大事 4.摒棄逆境的干擾,尋找向上的根源 5.放棄也是一種成功的開始 6.在平凡中做不平凡的事 7.保持年輕的心態很重要 8.永遠積極、主動、熱忱 心態之二:勤勉謙恭 1.壯志凌雲地想,腳踏實地地干 2.勤敬產業,謙恭做人 3.勤勉高於天賦 4.勤奮造就成功,懶惰摧毀天才 5.養成勤奮的習慣會終生受益 6.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 7.恆心與支持能「點石成金」 8.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心態之三:誠實守信 1.誠實是一種源自自身的本質 2.誠實守信才是大贏家 3.以誠信奠定成功基業 4.真誠的友誼會使你的事業更發達 5.做人要有正直的品行 6.誠實守信是成大事的「」 7.要成大事,擇友不可草率 8.以真誠待人,用熱忱做事 心態之四:敢於挑戰 1.敢於挑戰自我,克服貶低心理 2.挑戰無極限 3.堅持到底造靠勇氣,半途而廢是懦夫 4.用於挑戰激起成大事的信心 5.勇氣是戰勝困難的良方 6.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7.毅力與恆心是成大事的基本功 8.堅持不懈成大事,淺嘗輒止無出路 心態之五:善於合作 心態之六:知足平衡 心態之七:樂觀豁達 心態之八:寬厚容人 心態之九:永遠自信

D.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德產生的主觀條件是人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客觀條件是社會關系。

E. 你覺得道德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道德必要的條件就是誠信。誠信是道德,條件中最重要的對律師都是要做到誠信這一點,不管說什麼做什麼都要講實話,對所有人都要一視同仁。

F. 道德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2.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3.生產實踐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統一的社會條件
4.社會分工是道德從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條件

G.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道德產生的條件有哪些

道德產生的條件:
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2.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3.生產實踐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統一的社會條件
4.社會分工是道德從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條件

馬克思主義道德本質說
道德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A.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社會道德體系的性質。
B.經濟關系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C.社會生活中的共同利益,決定著各階級的共同道德觀念。
D.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的社會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道德對其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B、道德通過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發生影響,從而間接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C、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D、道德對社會穩定和人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的維護和保證作用。
E、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進行階級斗爭的重要武器。

道德起源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也是倫理學史上爭議頗多的問題。目前,國內學術 界主要是從社會學的視角加以闡釋的,認為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無庸 置 疑,這種觀點抓住了人類道德起源的關鍵環節,揭示了人類道德起源最為根本的方面。但細 究起來,這種闡釋也存在著某些不足:其一,它忽視了對人類道德起源的生物學考察,未看 到人類祖先的動物合群性本能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其二,它忽視了對人類道德起 源的心理學考察,未揭示人類道德起源的心理動因。所以,我們認為,要真正全面而系統地 考察人類道德的起源必須抓住以下三個視角:?
一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
最早從生物學的視角論述人類道德起源的是達爾文。他認為,自然選擇是生物有機體進化的 基礎。在有機體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具有有益性狀的個體會生存下來並繁殖起來,而沒有這 種 性狀的,就會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人所特有的、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道德品行的自然 根 據存在於某些動物所具有的合群性本能即社會本能里(例如,在和同夥的交往中尋求快樂、 彼此提示危險、用各種方式維護和幫助同夥等)。在達爾文看來,人類的祖先類人猿也在自 然進 化中獲得了這類「社會」屬性,原始初民又繼承了人類祖先的「社會」屬性,而「種種社會 性的本能——而這是人的道德組成的最初的原則——在一些活躍的理智能力和習慣影響的 協助之下,自然而然地會引向『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一條金科玉 律,而這也就是道德的基礎了」。??〔1〕?達爾文的進化觀把人類道德說成是動物本能 的繼續,沒有看到高等動物的社會本能和勞動、思維萌芽與人類的勞動、思維及道德行為的 本質區別,從而沒有真正科學地揭示道德的起源,但卻道出了道德得以起源的生理前提— —動物的合群性本能。?
動物依靠自身的器官從自然界取得現存的東西以維持生存,它只能作為類的個體消極地適應 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客觀環境 發生了變化,動物的生存條件也就發生變化。與此相適應,動物有機體從生理結 構到生理機能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產生適應新條件的結構與機能,以與外界環境達到 新的平衡。惟有如此,動物才能生存並繁衍下去。在動物群中,彼此之間依靠生存的自然本 能聯系 在一起,其中合群性是群居動物比較突出的一種本能。 合群性本能既有基因遺傳的因素,也有個體後天在群體生活中獲得的因素。正是由於大 地和氣候條件的巨大變化,使得人類祖先這種合群性極強的動物從樹棲生活改為地面生活, 從而使合群性本能逐漸鞏 固起來。人類祖先的合群性本能雖然只有生物學的意義,但對於像人類祖先這樣的動物的生 存卻極為重要。它為由人類勞動所直接產生的社會聯系奠定了生理機能方面的基 礎。 人類的社會聯系正是從這種合群性本能中升華出來的。而勞動的發展不僅需要而且必然使人 這種 群體的社會聯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密切。「隨著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現而產生了新的因素— —社會」,??〔2〕?正是在社會及其發展進程中才產生了人類道德。?
二道德起源的心理動因?

人類祖先的合群性本能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生理前提,而原始初民在與自然抗爭過程中所產 生的恐懼感,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社會共同體的歸屬感和敬畏感乃是人類道德得以產生的 心理動因。?
原始社會初期,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科技水平和智力水平,使得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只是 一種渾然一體的原始意識。在他們的意識中,個體與氏族是連結為一體的,個體不是作為氏 族的獨立成員,而是作為有機整體的一個「粒子」而存在的。這種原始意識的對象只是外在 事物,是自然界。面對自然界,原始初民不可能認識其中的奧秘;特別是在自然災害面前, 他們總是感到無能為力。於是,自然界被他們想像成為一種神秘的力量,時時刻刻在威脅著 人類。原始初民對此感到恐懼和憂慮,從而將一些自然物作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親族加以崇拜 , 即圖騰崇拜。根據人類學家的分析,建立圖騰崇拜的目的是試圖藉此抵抗和控制自然,並力 圖使自然秩序化。然而,圖騰崇拜產生後,它往往以巫術、祭禮等神秘的方式引發初民的懼 怕心理,增強初民的敬畏感,並由此控制了人類,使人類自身秩序化。因為隨著圖騰崇拜的 產生,出現了諸多禁忌。通過這些禁忌限制了初民的那些危及種族、部落生存的盲目慾念 和沖動,強化了行動的一致性,從而為基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保證。圖騰崇拜又是通過各種 祭 禮儀式進行的,而各種祭禮儀式則強化了個體與氏族之間的聯系,使人類祖先的動物合群性 本能蒙上了社會性很強的色彩,從而使人類祖先在獲得食物和抵禦猛獸的過程中,群體成員 之間在行動上的互相配合越來越完善,最終導致開始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 勞動。在生產勞動中,人和客觀世界發生了復雜的聯系,尤其是產生了動物界所沒有的也不 可能有的人和人的聯系。這就根本改造了人類祖先的自然群體,而代之以勞動為基礎的人類 社會。?
集體勞動必須有分工協作,彼此要相互了解,個人的活動必須服從集體的目的。這就要求個 體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同他人、集體的關系,並反思自己的行動及其結果是否有利於群 體的 協作。可以這樣說,反思就是自我意識的開始,它是在分工協作的社會集體勞動中發展起來 的。自我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使人從動物界分離出來並使人越來越遠離動物界,也使得人改造 客 觀世界的勞動建立在人對自然界的了解、意識到人對自然界的力量、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的 關系的基礎上。然而,由於原始初民剛剛從動物界脫離出來,他們在體力,尤其是智 力方面與現代人不可同日而語,因而他們在控制和利用自然方面,也遠遠不及現代人;再加 上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原始初民無法依靠個人的能力來獲得相對較好的個人生存和發 展的條 件。這就必然使個體對他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共同體產生某種依賴並導致對社會共同體的認同 或曰自我意識。這種對社會共同體的認同與自我意識使人形成某種程度的歸屬感。?
所謂歸屬感是指個體將自己歸屬於某一群體,並對其產生一定依存心理的情感體驗。歸屬的 實質在於個體對某一團體的價值認同。 歸屬感的原始表現是法國人類學家凱姆所稱的「集體精神。」早先,在原始初民那裡,這種 「集體精神」為整體氏族群體所共有,但它不是來自個體意識的總和,也不是從直接經驗中 取得的,而是個體與氏族群體渾然一體的原始意識。「集體精 神」的存在不以社會成員個體的存在為條件,氏族群體先於個體而存在,當個體死亡時,氏 族群體依然存在,「集體精神」也依然存在。隨著社會勞動的發展和人類自我意識的增強 , 這種整體先於個體的「集體精神」逐漸被整體基於個體的自我意識所取代。整體基於個體而 存在,並不意味著個體能夠脫離整體而存在;恰恰相反,人類勞動的本質特性決定了個體必 須依賴於整體,決定了個體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歸屬感。歸屬感形成的前提如前所述,是人 類社會須從自然界中獲取生活資料的同時,面對自然界的威脅所形成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 對立。一方面,沒有自然界,人類社會無法生存,人類必須通過改造自然才能滿足自己的需 要。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人類面前又經常表現為強大的外在力量,這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蒙 昧時期表現得特別突出。這就使得人類不得不聯合起來與自然抗爭。?
「個體作為聯合起來所組成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所具有的歸屬感中勢必包含著一種敬畏感。 」??〔3〕?本質地看,敬畏感既是對個體利益的肯定,又是對社會共同體的根本利益的 肯定。敬畏感是在個體知覺到外在誡律對種族以及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性後而引發的一種 道 德情感。當個體使用「我們」一詞來代表一個社會共同體時,這中間至少包含著兩層含義( 不論使用這一詞的人是否意識到):其一是我屬於這個共同體,我個人的某種利益是與這個 共同體聯系在一起的;其二是以我個人的力量難以把握或抗衡某一對象,而只能依靠「我們 」這個共同體的力量才能實現。共同體既是個體成員的利益所系,又是個體消除或減少恐懼 感、形成歸屬感所依賴的對象,因而個體對這一共同體必然產生敬畏之情。正是這種歸屬 感和 敬畏感,使原始初民必然把個人需要視為原始集體的共同需要,或者把原始集體的需要視為 自己的需要,從而把個人同社會(集體)不可分割地聯系起來,這樣就必然地產生原 始集體主義性質的道德,必然使這種原始集體主義性質的道德成為調節原始社會關系(原始 個人與原始集體的關系,原始個人與原始個人的關系等等)的必要手段,並必然地使其成為 原始初民的真誠的道德需要。?
三道德起源的社會基礎?

恐懼感以及由它產生的歸屬感和敬畏感雖然是道德得以產生的心理動因,但是它們本身卻是 在 人類的生產活動中萌發和發展的。因此,歸根到底,正是勞動使人成為道德的主體,促成了 人的道德需要,創造了道德產生的必要性和動力。生產勞動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會基礎和決 定因素。?
第一,生產勞動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創造了道德的主體。從人類祖先利用自己加工製作 的第一件工具來獲取生產資料,滿足自己生存需要時起,人就開始脫離動物,從而以人類的 名義進行活動。誠如馬克思所說:「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 這一步是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分開來。」??〔4〕? 在生產勞動中,人不僅使自己的形體、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腦和感覺 器官,為人成為道德的主體創造了自然條件;而且由於在生產勞動中經常使用工具作用於對 象,使本來是外在的東西變成了內在的影象。影象在量上的不斷積累和在質上的不斷提高, 逐漸萌發出人類最初的意識。人類意識的產生不僅使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活動的環境和對象, 而且給人類滿足需要的活動注入了一種意圖和目的,給活動的天然節奏和秩序加進了自覺自 為的成分,從而使得人不僅了解自然界,而且了解自己的需要,並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安排自 己的活動。而滿足人類需要的目的性活動,一方面使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得以掌握「 兩種尺度」:人既按照他的本性即他的需要的主體尺度來對待自然界,同時又以對象的客觀 尺度即自然規律來改造自然界;另一方面,又使個人不僅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 意識到他人和群體的存在和利益。於是,在原始氏族內部便逐步形成了比較明確的 調整個人與群體關系的要求,即個人對群體利益應當怎樣不應當怎樣的行為准則,並通過群 體的輿論使之趨於穩定。此外,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如果不按這些共同生活的行為准則辦 事,原始氏族或部落整體就不能維持,個人也無法生存,因而在自己的內心產生了維護群體 利益的義務感和榮辱觀念,從而使自己成為道德的主體。?
第二,生產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性和動力。馬克思說:「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 之外進行生產……就像許多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 。」??〔5〕?在人們進行物質生產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的交往、協作和幫助 , 以及人的生產帶來的交換和分配,使人與人之間必然形成一種社會關系。隨著勞動分工的產 生和剩餘產品的出現,個人在勞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地被凸現出來,個人的利益觀念和 追求也逐漸產生了。利益的追求造成了人與人的差別,導致了原始初民作為「類個體」存在 的分解。於是,原始初民那種個人同群體的直接同一也遭到沖擊,產生了個人同與之相互交 往的他人和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當這種矛盾關系不斷地打破原來那種「天然秩序」而上升 為社會的主導關系時,調整這種關系就成了社會的必然要求,它從兩個方面促成了道德的產 生:一方面,勞動活動必然使原始群體為了維持自身的存在而需要保持以前那種群體的和諧 統一;另一方面,勞動活動又使個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發展而不得不依賴於這一群體的 存在和統一。道德調整就是基於利益矛盾而發生的個人和社會群體這兩種相互聯系又相互區 別的需要的產物。這就是道德得以產生的必要性。?
勞動不僅創造了道德產生的必要性,而且也創造了道德產生與發展的動力。因為勞動不僅帶 來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帶來了利益的矛盾和沖突,而且還使人們產生了對自己的全面意識和 全 面發展的要求。盡管這種意識和要求在最初很不完善,還沒有成為道德的主要動力和基本內 容,但它一旦形成,就孕育著強大的生命力,成為道德發生中的積極的肯定的動因,推動著 道德的產生和發展。人們通過勞動不僅滿足生存需要,而且在勞動中體驗到人的本質、人的 力量,萌發出對前景的想像和展望,從而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使人將處理好自己與他人、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作為全面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於是,道德不僅成了社會和諧、發 展的保證,而且也成了社會成員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追求。

H. 簡述道德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條件是:

一、勞動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的主要條件,也形成了道德產生主觀統一的重要條件,提供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動力。勞動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勞動創造了人的本身,創造了人類的社會關系,創造了人類的自我意識。

二、社會關系的形成

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產生道德。社會關系的構建會推動道德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並在整個社會中推展開來。

三、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是一種調節關系的方式,以人的意識發生為前提。人類的自我意識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默契的道德調節關系,從而推動道德的快速發展和完善。

(8)道德三條件擴展閱讀:

道德的分類有:

一、一般慾望部分

行動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魯莽,遲鈍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節制和自製,不道德有放縱和冷漠,病態和變態等。

二、特殊慾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節儉,不道德有揮霍,浪費和吝嗇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嚴肅和溫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談方面的道德有風趣和誠實,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誇張和刻板等。交際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謙遜,不道德有驕傲,虛榮和虛偽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愛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戀和諂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慮方面的道德有周詳和謹慎,不道德有繁瑣,沖動和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廣博,不道德有膚淺和狹隘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社會學概念)

熱點內容
按勞動法休息日加班12小時怎麼算 發布:2024-11-02 06:21:00 瀏覽:375
初級法院徇私 發布:2024-11-02 06:11:20 瀏覽:83
城建科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5:50:29 瀏覽:601
尋法律顧問上海 發布:2024-11-02 05:46:10 瀏覽:696
勞動法曠工的解釋 發布:2024-11-02 05:41:56 瀏覽:534
湛存道德經 發布:2024-11-02 04:54:19 瀏覽:661
社會學中觀察法的特點有 發布:2024-11-02 04:54:18 瀏覽:626
房屋上空邊界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02 04:44:34 瀏覽:944
司法鑒定執業證 發布:2024-11-02 03:41:30 瀏覽:433
法律顧問管理規范 發布:2024-11-02 03:32:50 瀏覽: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