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明知道德經

明知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5-17 23:56:12

① 誰知道白話文版的道德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以被言說,但這不是常道;名可以被定名,但這不是常名。無,用來表徵天地的初始,有,用來表徵生成萬物的本體。所以對於常無,要觀察它變化的妙要;對於常有,要觀察他的結構。這兩個東西是源於同一事物而名稱不同罷了,把它們都叫做玄幻,玄幻相交迭,就是大千世界產生的原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以為美就是美,這就不好了;都以為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有無僅僅是表徵生的,難易僅僅是表徵成的,長短僅僅是表徵形的,高下僅僅是表徵傾的,音聲僅僅是表徵和的,前後僅僅是表徵隨的。一切都是恆常的阿,所以聖人無為,不言,萬物都是作而沒有初始,生發而不佔有,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為不自居所以不會有失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崇尚所謂賢能,讓人民無可爭;不以難得的物品為貴,讓人民不為偷盜之事;不突現可以挑動欲求的東西,讓民心不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使人民心中空虛無所想,得到保暖,削弱它的志欲,強健他的筋骨。是他們恆常保有無知無欲的狀態。讓那些智者不敢動作。這樣行無為就沒有什幺不可以得到治理的。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虛不可見卻不可竭盡,深遠阿好似萬物的宗祖。消挫萬物的鋒芒,消解萬物的紛擾,和萬物的光芒相追隨,和萬物的塵埃相融合,就那幺恍惚而明顯的存在著 ,我無法知道他是如何生成的,應該是在帝之前。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是沒有仁義的,只是把萬物當作芻狗;聖人也是沒有仁義的,只是把百姓當作芻狗。天地之間就好象一個大的風箱,空虛它氣也不會窮盡,拉動它就有更多的氣產生出來。 多說天數總會窮盡,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中之神是不會死的,叫做玄牝,玄牝的開合之處就是天地的根源。它綿延存在,其用永不止息。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恆長久遠,天地之所以能恆長久遠,憑借它不自我生發,所以能長久存在。所以聖人慾其身先就要置身於人後,要保存其身就要置身事外。不是因為它沒有私心,只是這樣能成就它的私心。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和水有很多相近之處。水善於馭使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總是處在大家不喜歡居處的地方,這和道很相似。善於選擇居處的地方,善於保有深遠沉靜的心態,善於用仁義的方式給予,善於使言辭有信用,善於選擇治理之法,善於選用能人行事,善於選擇時機行動,只有這樣不與萬物相爭,才能沒有憂患。

2007-6-1 18:08 回復

uuqq521
0位粉絲
2樓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保持而窮盡不如讓它消亡,時時打磨也不能長久保有銳利。資財豐厚難以守護,富貴而驕逸就會給自己造成禍患。成就而退身事外,這就是天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能魂魄與形體合一永遠不分離幺?能收斂氣息趨近柔和和嬰兒一樣幺?能除去蕪雜深察幽晦沒有遺漏幺?能愛惜百姓治理國家行無為之道幺?能象天門一樣開合像母親一樣幺?能通徹明白萬物之理而不用思辨幺?生它,養它,生發但不擁有,行為但不倚仗,使之生長而不宰割,這就是深幽的德行啊。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六根幅條共同撐起一個架子,妥當處置空虛,就有了車子的用處;團和粘土做成器皿,妥當處置空虛,就有了器皿的用處;開鑿門窗形成居室,妥當處置空虛,有了居室的用處。所以說實物是被利用的,虛空才是被使用的。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讓人視覺被蒙蔽,五音讓人聽覺被蒙蔽,五味讓人味覺被蒙蔽,馳騁田獵讓人心智迷亂,難得的財物讓人行為受到妨害。所以聖人求溫飽而不求賞心悅目,放棄那些得到這個。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什幺是寵辱若驚呢?以為下為尊,得之失之達到驚懼的程度,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幺叫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身,如果我沒有這個身,我還有什幺憂患?所以以合自我與天下者為貴,這樣的才可以將自己寄託於天下;把合自身於天下作為一生的追求的才可以託付天下給它。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看它卻看不見叫做夷,聽它卻聽不到叫做希,捉它卻捉不到叫做微。這三種都是無法窮究的,所以把它們混同在一起。它突現也不明亮,隱匿也不幽晦。綿綿不斷不可名狀,與無相勾連。這就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事物的象。這就叫做恍惚。相向而行看不到它的前部,跟在它後面看不到它的後部。秉承遠古的道來統御現有,能知道的遠古的初始,這就是道的軌跡。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時候掌握天道的人,微妙玄邃無不通識,深晦而讓別人無以辨識。因為大家不可辨識所以勉強描述一下它們的樣子。人們以為它謹慎小心彷彿在冬天穿越冰河,以為它猶豫彷徨好像懼怕所有的鄰人,以為它莊重嚴肅好像在做客,以為它散漫無形好像融化的冰。以為它敦厚純朴的象石頭,以為它心胸豁達的象山谷,看來難以辨識彷彿一條混濁的河流,恬淡廣闊象大海,幻化流動好像永無止息。誰能使混濁在靜置下逐漸清靜?誰能使安穩在撥動下逐漸化生?秉承這天道者不會讓它滿溢,只有這樣才能隱秘的造就新的事物。

2007-6-1 18:08 回復

uuqq521
0位粉絲
3樓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進入虛無達到極至,恪守純靜達到深層。 萬物都在運作,我觀察它們的本原。事物雖然眾多,都要歸附它們的本原。這種歸附就叫做靜,靜也叫做復歸它們的命。復命是恆常不變的,知道這個才可以叫做明。不知道這個,肆意妄為就會凶。知道恆常就要包容萬物,有這樣的心才能更客觀的看待事物,也就成為事物的領首,這是順乎天命的,順乎大道的,這樣才能長久,身軀消亡了也不會死去。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高明的方法讓人們不察覺,其次讓人們親近贊美,再次讓們畏懼,再次人們就會指責了,信任不足了也就有不信任了。看起來遙遠又少撥動,事業成就了,人們都以為自然如此。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被廢棄才有仁義產生,有智慧的人出現了才有了大的欺詐,六親不和睦孝慈才被推崇,國家昏亂了才有所謂的忠臣產生。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

——放棄對聖人的推崇對智慧的宣揚,人民得利百倍;放棄對仁義的推崇和宣揚,人民也就重新達到孝慈了;放棄對巧妙利益的宣揚,也就沒有盜賊了。這三點用來形成文字還不夠,所以要給他們一個規范,這就是顯現素有抱持純朴,少去妄想剋制執著。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飆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去掉象的學習也就沒有了憂慮。順從和背逆,美好和丑惡有什麼區別呢?別人畏懼你就要畏懼,這樣永遠也沒有盡頭啊。大家都愉悅的好像要分享祭品,得到什麼情景了一樣。只有我看到了那些大家察覺不到的東西,就好像嬰兒還沒有降生的景象。總是這樣啊無所歸附。眾人都覺得得到了什麼,只有我能感到在失去著,我是傻瓜么?人們都明了只有我糊塗,人們都感知大道到了只有我不言不語。大道啊象大海一樣,無有止息,大家都所預謀,只有我頑固不化,和大家不同,而只是保養著那本原。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大德的內涵從於道而已。道這東西恍恍惚惚。恍惚啊卻總是有現象,恍惚啊,卻總是有事物,寂寥啊卻總是有精髓在其中,這精髓是很真實的。其中蘊含著信息。從古到今從未銷隱而關照萬物。我怎麼知道萬物如何達到今天的樣子呢?就是憑借這個。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故。

——彎曲才能成為圓,違背原有才能直順。有坑才能被充滿,舊的才能更新。少才能夠積累,多了也就會疑惑。所以聖人只抱持大道作為天下的楷模。不抱持個人見解所以能明,不自以為是所以得到人們尊重,不自我炫耀所以成就功績,不封閉自身所以能夠長進。正因為不與天下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它爭。古人說曲則全難道是空話么?不是都被驗證了么,這是自然的真理啊。

2007-6-1 18:08 回復

uuqq521
0位粉絲
4樓

第二十三章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風雨都不會整天的肆虐。誰讓她這樣的?天地啊。天地都不能長久何況於人?所以修道之人有道的性質,修德之人有德的性質,貪戀得失變化的人也就有得失的性質。同於道者容易得道,同於德者容易從德,同於失者容易有失。對它的追求不足啊它就不給予你。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翹腳站不住,跨著的走不了路,只有個人見解的不能明察,自以為是的不能得到認同,自我誇耀的人不以為有功,自我封閉的不能長進。對於道來說這就是被多餘的東西所拖累啊。事物會傷害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種東西渾然一體而成,在天地之先就生成了。傲然獨立而不改變, 循環往復而不止息。是天地生息的本原。我不知道她叫什麼,勉強把它命名為道,說它很大。大就是一直消逝而去,這種消逝就會很遙遠,遙遠到在我們身邊卻觀察不到的地方。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社會亦大。世界上有四大而社會是其中之一。社會取法於地,大地取法於天,天取法於道,道取法於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厚重是輕靈的根基,清靜是浮躁的統領。所以聖人終日出行不離輜重,雖然被人崇敬,卻能坦然對待,超然物外。何況萬乘之主,怎麼能因為自身而輕慢天下。輕慢就失去了基礎,浮躁就失去了統領。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於運作不會留下軌跡,善於言辭不會留下把柄,善於謀劃不需要籌策,善於封閉沒有鎖閉卻打不開,善於捆縛不需要繩索卻無法解開。因此說聖人總是善於救助他人,所以沒有人被遺棄,總是善於救助外物,所以沒有物被遺棄。這就叫做恆常之明。所以說與人為善者是不與人為善者的老師,不與人為善者是與人為善者的資本。不尊重老師,不愛惜資本,這樣的人雖然有一定智慧卻有大的迷惑,這就是奧妙所在。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不忒,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明知自身雄強,卻甘守雌弱,作天下的溪海,作天下的溪海,恆常保有正德而不離棄,重新回復到嬰兒的狀態。明知自身清白,甘受屈辱,作為天下的谷地,作為天下的谷地,恆常保有正德才充盈,重新回歸到渾朴得狀態。渾朴分散就成為可以被馭使的器,聖人用它作為官長,所以說高明的治理者不去割捨。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007-6-1 18:08 回復

uuqq521
0位粉絲
5樓

——想要奪取天下而有所作為,我看他是不得已的。天下這樣大的器物是不可能佔有和用來作為的。作為就要使它衰敗,去佔有就會失去。所以聖人不作為,所以不會使它衰敗,不持有,所以不失去。萬物啊,有的動作有的跟隨,有的吸納有的噴吐,有的強盛有的衰弱,有的升騰有的降落。所以聖人摒棄過分,摒棄奢華,摒棄安適。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憑借天道輔佐王者的人不會憑借軍力稱雄於天下。他所作的都是具有長遠眼光的事情。軍隊所到的地方就會荊棘遍地,大的戰爭之後就會有大的災害。恰到好處是達到了目的就可以了,而不是逞強好勝。達到目的不要沾沾自喜,不要炫耀,不要驕傲,達到目的也是不得已這么做。達到目的而不要再趨於強大。事物強大了就會衰敗,這叫做於天道相違背,這就會過早滅亡。

② 求<老子>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篇的全文及註解

為你找到這篇文章,不知道你喜不喜歡!願你看完之後也能悟出自己的道!
特祝新出快樂!
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凡是可以言說的道理,都不是永恆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稱,都不是永恆的名稱。
無任何名稱,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萬物的神母。所以:從永恆普遍的虛無,可以理解道的消隱。從永恆的存有,可以觀察道的連續。兩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稱不同。它們竟是如此玄奧。玄奧呵,玄奧!這正是洞察宇宙間一切神秘的大門。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丑惡。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並而生,難與易互相成就,長與短互相對比,高與低互相映襯,音節與旋律互相配和,前與後互相追隨。[這是永恆普遍之理。]
所以:聖者作無形跡之事,傳言無聲的教誨。讓萬物自行發生而並不創始。任其生長而不培育,任其自為而絕不把持,任其成熟而並不割劌,正是由於從不佔有,所以才永遠不丟失。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不崇尚奸詐,使老百姓不去競爭。不貴重難得的寶貨,使老百姓不去偷盜。不激發人們的慾望,使人心不被攪亂。所以聖者的統治之道是:空虛人們的心靈,填飽人們的肚子,削弱他們的抱負,強健他們的筋骨。永遠使老百姓無知識無慾望,即使聰明人也不敢有所作為。
--有為者都不敢作為,則天下就不可能不易治理。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看起來很是空洞,但使用起來卻永不窮盡。深遠呵,好似萬物之總根源。神奇呵,似不存在而又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但它似乎是上帝的祖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並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如同對待稻草狗。聖人並不仁慈,它對待百姓如同對待稻草狗。
天地之間,難道不正象那種風箱嗎--空虛但並不匱乏,風涌涌而冒出。講話太多就會窘困,不如將一切深藏於內心。

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月神不死,所以被稱作"太陰之神母"。陰母生育之門,就是天地化育之根。綿密而如長席,永遠也不會窮盡。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永恆而地無垠。天地之所以永恆無垠;因為它們並非存在於自身,因此才能得到永恆。所以:聖人藏於後反而彰顯,置身於外反而存在。正由於他無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之善彷彿水,水容納於一切容器而沒有固定之形。能存在於人們所厭惡之地,那就接近於懂得"道"了。居處適應於任何之地,心靈沉靜有如深淵。交往善於擇人,立言善於守信,執政謀求治平,作事善有耐性,舉動善擇時機。他總是不與人爭,所以永遠不招怨恨。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與其把持而經營,還不如放棄。以鍛打而使之尖銳,也不能永保其鋒利。滿堂金玉,沒有人能長久保守。富貴而驕傲,會為身家招來災禍。功成而身退,這才合於天道。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靈魂與形體相合一,能永不分離嗎?團縮氣息使之輕柔,能夠象一個嬰兒嗎?盪除雜慮而觀見深幽,能夠無所遺漏嗎?懷愛百姓而治理國家,能夠不用計謀嗎?如同天門一張一合,能夠象一個母性嗎?內心明白而通達,能夠表現得如同一無所知嗎?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一
三十根輻條拱起一個空殼。正是由於它是空殼,所以才有車的用處。團和粘土作成一個空殼。正是由於它中心是空的,所以才有容器的用處。鑿開門窗作成一個居室。正由於中間是空的,所以才有房屋的用處。總之,事物之所以有用而有利,就是由於善於利用空無。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二
色彩繽紛令人眼花,聲音喧囂令人耳聾,五味錯亂令人敗口。賓士游獵令人心狂,寶貨稀有誘人盜竊。所以,聖者只求飽腹不求悅目。有所放棄從而才有所獲取。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
愛和恨使人困擾,人們常把大害當作自身。人為什麼被愛與恨所困擾?追求愛,躲避恨,得到它困擾,失去它也困擾。所以說愛與恨都使人困擾。什麼叫把大害當作自我?為什麼我們會有憂患呢?因為我們愛顧自我。如果我們沒有自我,我們還有什麼憂患?
所以,難能的是化自我於天下,那就可以寄託於天下。真正善愛自我是以自身化及化天,那才可以將自我託付於天下。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四
看見了又看不見,它名叫"夷"(隱)。聽到了又聽不到,它名叫"希"(暗)。捉住了卻捉摸不到,它名叫"微"(無)。這三者難以窮究,卻混然而一體。它出現也不明亮,消失也不暗昧。綿綿不斷不可名狀;來來去去歸於虛無。所以它是無形態之形態,無現象之現象,它的名稱就是"恍惚"。
迎上去見不到它的頭,追上去見不到它的尾,人們只能從它的過去,而把握它的現有。必須了解古初的歷史,這也就是道的紀錄。

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五
古代那善於運用天道的人,見解微妙而能洞察幽隱,其心靈深不可測。由於深不可測,所以只能勉強為之作個形容--他謹慎小心,彷彿在嚴冬跋涉冰河;他猶猶豫豫彷彿提防所有的鄰人;他在重嚴肅,彷彿在做客;他散漫無形,彷彿一塊渙解的冰。敦厚象一塊頑石,空曠像一座山谷,混沌彷彿一道濁流。
誰能由混濁中,而靜靜地得到澄清?誰能由安祥運動中,而徐徐地化生?保持這種道術的人從不會自滿。正由於不自滿,所以總能不斷地從陳舊中創新!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六
進人虛無之境,安守於深靜厚重。讓萬物自由動作,我只觀察它們的歸復。萬物品類芸芸總總,但都要落葉歸根。歸了根就會安靜下來,這就叫歸復其命運。命運是不變的,名字叫作"恆常。"能識知這種恆常者,就是聰明人。不能識知恆常之道,胡亂來者就會遭遇凶險!識知恆常之道者是寬容的,寬容就會公平,公平就能做王者。王者順於天,天順於道。順於道則能長久,就永遠不會失敗。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七
最高的統治之道--是使老百姓不覺察其存在。其次之道是讓人民熱愛他。再次是讓人民贊美他。再其次是讓人民畏懼他。再其次是讓人民輕侮他。誠信是靠不住的,難免總有人失信呵!
悠然而慎於出言,一切舉措成就,要讓百姓感到彷彿出於自然和自願。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八
自然之大道廢失了,於是而要講仁義。由於有了智慧,所以才有大騙。
正是由於六親間不和睦,才需要推崇孝道。正是由於國政混亂,所以才需要有忠臣。

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十九
放棄聰明和智慧--百姓福利會增加百倍。放棄講仁和義--讓百姓回到天倫之愛。放棄追逐巧利--盜賊就會消失。僅僅寫成文字,還不夠。讓我再囑告人們:要堅守於樸素,減少私心與慾望,放棄游學從而減少困擾。

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
順從與違逆,相去有多遠?美善與丑惡,相去又多遠?眾人所畏懼的,我們不能不畏懼。荒唐啊看不到止境!世人都在嬉樂,好像在分享祭牛,好像春日登臨春台。我則懼怕那些未出現的預兆。好像未出生的嬰孩。惶惶呵,彷彿找不到歸宿。眾人都滿足,而我卻好像有所遺失。難道我的心靈是傻瓜嗎?愚蠢呵!世俗之人都聰明,只有我糊塗。世俗之人都明察,只有我昏昧。盪漾有如滄海,飄揚而沒有歸宿。眾人都有圖謀,只有我冥頑不化。我處處與人不同,只貴於葆養我的元氣。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一
大德的用處,只有跟從於道。道這種東西,恍恍惚惚。但雖然恍惚,其中卻有萬物。雖然恍惚,其中卻有萬象。昏昏暗暗,其中卻有精神。這精神是真實的--其中有信息。從古代到今天,它的名稱不變,卻觀照著萬物。我怎樣認知萬物的必然呢?就是根據道。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二
曲線能成為圓,彎弧能成為直,凹陷能成為滿盈,破舊能成為嶄新。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則會迷惑。所以聖人所抱持的只是一個原則。不注視自身才能明察萬物,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見是非,不自我誇耀才能得到成功,不自我封閉才能有所進取。正由於不與人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他爭。古人常說委曲求全這個道理,難道是空話嗎?這是真理呵!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三
要少說話而聽從於自然—,狂飆不會刮一整天,暴雨不會下一整天。風雨來自於誰?天地。天地都不能令其長久,何況人事呢?所以順從於道的歸化於道,追隨於德的歸化於德,追隨於亡失的則必得到亡失。歸化於德的,他的道就是德。追隨於亡失,他的道也就是亡失。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四
翹腳站立不住,跨腳走不得路。只看自己的人眼光不明亮,自以為是的人不會強大。自誇的人得不到承認,自我滿足的人不會長進。這些對幹道來說,是廢物、是惡物,所以有道的人不會以此自處。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
有一種東西渾然一團。它先於天地而生,靜靜而默默,傲然獨立而不變,反復運行而不止,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親。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麼,只能把它記作為"道"。勉強命名稱之為"大"。而大就會消逝,消逝就會疏遠,疏遠又會歸返。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世界上有此四大,而君王只是其中之一呵!君王要效法於大地,大地要效法於上天,上無效法於道,道則效法於自然。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六
重物是輕物的基礎,寧靜是運動的主宰。所以,聖人終日在外旅行,離不開輜重。雖然居處在高聳的樓觀,也沉靜超然。那身率萬乘的君主,怎能自輕於天下?輕率會喪失根基,暴躁則會喪失主動。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七
善於行動就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講話就不會留下瑕疵。善於計算者不須藉助策籌。善於封閉,無須鎖也打不開。善於捆綁,無須繩索也解不開。所以聖人善於救助人,而不會放棄任何人。善於利用一切物,而沒有丟棄的事物。這就叫暗中之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導師,而不善之人是善人利用的材料。不尊重其導師,不愛護其資材,即使是聰明人也會迷惑。這就是奧妙之所在。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二十八
明知自身的雄強,卻堅守自身的雌弱。寧作天下的疑海。寧作天下的溪海,堅守正德而不離,復歸於嬰兒形態。了解自身的清白,卻堅守自身的昧墨。甘於做天下的低谷。甘於做天下的低谷,才能永操內德的充實,而回歸於渾朴。渾朴而塑成為器物。聖者利用之作為官長,善於製作者不會生硬地切割。

其餘請見
http://post..com/f?kz=97416831

③ 道德經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麼意思

了解自身的清白,卻堅守自身的昧墨。原話是: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標點是後人加的,當時的原文是沒有標點的)

意思:
明知自身的雄強,卻堅守自身的雌弱。寧作天下的疑海。寧作天下的溪海,堅守正德而不離,復歸於嬰兒形態。了解自身的清白,卻堅守自身的昧墨。甘於做天下的低谷。甘於做天下的低谷,才能永操內德的充實,而回歸於渾朴。渾朴而塑成為器物。聖者利用之作為官長,善於製作者不會生硬地切割。

④ 從現實生活中談道德經感悟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瑰寶,學習它有助於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歷史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主要經典。作為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哲學的主根、東方文化的瑰寶,被公認為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關鍵,並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推崇,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學習《道德經》,不但可以使我們對道家哲學和道家思想有一個基本了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打下基礎,而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2) 《道德經》是善人的哲學,學習《道德經》可以純潔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作為一本專門提倡和指導人們修道修德,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為目的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可以說是善人的哲學。它以大部分內容勸告人們要慈善儉朴、謙虛處下、忍讓不爭、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教導人們要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先人後己、舍己為人;鼓勵人們無為守靜、順其自然、清心寡慾、修道修德;告誡人們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干預自然;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積極地面對人生……《道德經》處處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能認真學習、正確理解、真正領會,並用其來檢討我們的思想、規范我們的言行、增強我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緊迫感,那麼必將使我們的思想更為純潔、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作出貢獻。

3) 《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學習《道德經》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為人處世能力

《道德經》盡管只有短短數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涉及宇宙起源、天體運行、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治國用兵、內政外交、為人處世、禍福進退、名利得失、勝敗智謀、自然規律、學習工作、仁義禮儀、修道養生等眾多方面。哲學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學,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國安邦,軍事家可以用它指揮戰爭,企業家可以用它指導經營管理,科學家可以從中尋求新的思維方式,藝術家可以從中吸取精神養料……《道德經》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當代人所接受,與現代科學和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將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處世能力,進而成為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

4) 《道德經》是最早的自然主義哲學經典,學習《道德經》有助於我們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經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世界觀,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的哲學依據,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贊同。學習《道德經》,可以增強我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發揮《道德經》在指導我們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做到古為今用、中為洋用。

當然,不同的人,由於學習目的、方法和深入程度不同,最後獲得的益處都不會一樣。但是,不管什麼人,只要用心去學,都會有所收獲。

學習《道德經》——確實開卷有益

⑤ 我希望各位讀《道德經》的朋友談談你們如何看待道和無為而治的

也許我只是出於自己見解而回答這個問題,言不達意請原諒。

道於我而言,是無論一樣東西有名字,沒有名字,有被想起,或是藏在暗處,它都存在。大概和我們看過的經歷過的所有事物一樣,都只是靜靜在一旁。只是我們有時經過了,沒有注意到而已罷了。

所以你是道,我也是道。謙卑是道,狂妄也是道。也就是說,是萬物的存在和方式。人並非不能出風頭,但要乘風破浪,人也不必妄自菲薄,微妙不過拈花微笑。認識清這個世界的方式,去親自看,去親自體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我覺得這就是悟道。

無為而治,也許老子有更深的一層含義,我只是膚淺地認為,貧瘠時扶持,富裕時管制,不符合客觀規律的事不去做,強加於民而具有強烈副作用反饋的政策不制定,就是統治的很高境界了。無為,非不作為,而是明知不可為者不為。所以說到底,認識清規律,賢者的統治不過是順應時勢而已。

⑥ 道德經人活著的意義

人活一世為的是什麼?有的人說是為了名,有的為了利,而有的人說不為名不為利,那麼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在《道德經》中曾這樣寫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也就是說水對於世間萬物都有功之臣,但是卻不爭不鬥,向低處流去,所以水性與道相同。那麼人如果不爭不鬥,像水一樣是否能夠得道呢?

顯然並不能,對於人來說,未得道之前,我們砍柴,了悟了之後,我們還是砍柴,只是知道得多了,了解多得多了,看清楚 的事情也多了,最後只剩下一份無欲無求的內心。

而這樣的人生顯然並不是大多數想要的。在余華的小說《活著》當中,我們看到了福貴在身邊的親人、朋友都一個個都死之後,他剩下了什麼?或許最後的福貴他悟了,但也沒悟。悟了說的是他看透了生死,沒悟則是指他最後與牛在耕地時,還不停地喊著已經去世的親人的名字,這是他放不下的。

而我們與福貴不一樣,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因為不一樣的人生才活得精彩。人是具有劣根性的,而也正是人的劣根性造就了世上少有的聖人。如果人人最終都了悟了,那麼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或者說大家一起找個茶館,品味人生?

在老子不爭不鬥的世界觀中,並不是指真的放下,而要取之有道,要有舍才有得。當我們的眼中只有名利的時候,會失去身邊所擁有的,這是道的所在,也是道公平的所在。

正如很多人問你想要健康還是財富或是幸福,可是真正能夠三樣都得到的人少之又少,因為人是貪婪的,有一就想有二,但如果適可而止,那麼幸福就是健康、健康就是財富。

而活著的意義不在於我們應該怎樣怎樣,而是過好每一天,當然,這里並不是說「何不食肉糜。」而是在明知困難的條件,也不要沮喪,而是需要我們以同樣美好的心情過好每一天。

試想整日愁眉與整日笑容,在不能快速改變當前條件的前提下,你會選擇哪一種方式?

⑦ 《道德經》中:和大怨,必有餘怨,「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如何解釋

釋義: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妥善的辦法呢?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人。

(7)明知道德經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二、賞析

本章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會構怨於民。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道德經》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形成諸多成語、格言、座右銘。其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准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

⑧ 跪求道德經對儒家思想的評論!!!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之為教父」:這是說孔子固執,明知不可為而內為之。(無為方面的)容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孔子明顯是想執「大象」(政治成就),所以說儒家思想成不了宗教,這是根本原因,選錯了「器」,神器和朴器有很大的區別。聖人選神器,神仙選朴器,我們在傳說中也能知道,一般得道的神仙都是拿雞毛撣子,拖把、車輪胎之類的「器」,但是聖人會選鼎、樽、玉器這樣的「器」,孔子選「神器」,他的層次就低了。(德方面的)
孔子是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個一他是抱住了,也就是成全而歸之,他成全了後人對《道德經》的更多的理解。
至於禮方面,孔子說恢復的是周禮,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封建制的禮,但我認為是「品格之禮」,這是第三十八章描述的內容。並不是等級制度,每個人的品格不一樣,表現自然也不一樣,孔子希望通過禮制來讓人們更好的認清自己的品格,以此來激勵人們向更高的品格修為。
一點淺薄的認知,希望對你有幫助。

⑨ 明知心中有,何必執於恨什麼意思

就像兩個人談戀愛,始於喜歡,後來即便分手了,也不必把怨恨、遺憾埋在自己心裡,化為執念。畢竟過去的已然過去了,「恨」究其本質而言,也是愛的一種體現。

⑩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哪些名言

建議你看《增廣賢文》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文,多見多聞。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兩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紅粉佳人休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黃金無假,阿魏無真。
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痴人。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鬧里有錢,靜處安身。
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平生莫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士者國之寶,儒為席上珍。
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出家如初,成佛有餘。
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
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人不通今古,馬牛如襟裾。
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
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敗之有餘。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善化不足,惡化有餘。
水太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在家由父,出家從夫。
痴人畏婦,賢女敬夫。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竹籬茅舍風光好,道院僧堂終不如。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
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
會說說都是,不會說無禮。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
求財恨不得,財多害自己。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有福傷財,無福傷己。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
妒財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
牆有逢,壁有耳。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賊是小人,知過君子。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
不以我為德,反以我為仇。
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頭。
成事莫說,覆水難收。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發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路逢險處難迴避,事到頭來不自由。
葯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人貧不語,水平不流。
一家有女百家求,一馬不行百馬憂。
有花方酌酒,無月不登樓。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
惜花須檢點,愛月不梳頭。
大抵選他肌骨好,不擦紅粉也風流。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為仇。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休別有魚處,莫戀淺灘頭。
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
生不論魂,死不認屍。
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得寵思辱,安居慮危。
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
英雄行險道,富貴似花枝。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來有冷時。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但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見事莫說,問事不知。
閑事休管,無事早歸。
假緞染就真紅色,也被旁人說是非。
善事可作,惡事莫為。
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龍生龍子,虎生豹兒。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風凰池。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養兒待老,積谷防飢。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數家之口,可以無飢矣。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
時來風送騰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
官清書吏瘦,神靈廟祝肥。
息卻雷霆之怒,罷卻虎狼之威。
饒人算人之本,輸人算人之機。
好言難得,惡語易施。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路逢俠客須呈劍,不是才人莫獻詩。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
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凄。
種麻得麻,種豆得豆。
天眼恢恢,疏而不漏。
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後。
寧添一斗,莫添一口。
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一日夫妻,百世姻緣。
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
殺人一萬,自損三千。
傷人一語,利如刀割。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將相胸前堪走馬,公候肚裡好撐船。
富人思來年,窮人思眼前。
世上若要人情好,賒去物件莫取錢。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擊石原有火,不擊乃無煙。
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
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老。
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日子不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人道好,千人傳實。
凡事要好,須問三老。
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年年防飢,夜夜防盜。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
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
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須用惡人磨。
會使不在家豪富,風流不用著衣多。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
為善最樂,為惡難逃。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你急他未急,人閑心不閑。
隱惡揚善,執其兩端。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既墜釜甑,反顧無益。
翻覆之水,收之實難。
人生知足何時足,人老偷閑且是閑。
但有綠楊堪系馬,處處有路透長安。
見者易,學者難。
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
道路各別,養家一般。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彈。
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
信了肚,賣了屋。
他人觀花,不涉你目。
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鍾粟。
莫把真心空計較,五行不是這題目。
與人不和,勸人養鵝。
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河狹水急,人急計生。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路不行不到,事不為不成。
人不勸不善,鍾不打不鳴。
無錢方斷酒,臨老始看經。
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但存方寸土,留與子孫耕。
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惺惺常不足,懵懵作公卿。
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
兄弟相害,不如自生。
合理可作,小利莫爭。
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
欺老莫欺小,欺人心不明。
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滿謝蒼天。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相論逞英雄,家計漸漸退。
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
一人有慶,兆民咸賴。
人老心未老,人窮志莫窮。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殺人可恕,情理難容。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難改舊家風。
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屋漏更遭連年雨,行船又遇打頭風。
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
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
禮義生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
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
君子安平,達人知命。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夫妻相合好,琴瑟與笙簧。
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
善必壽老,惡必早亡。
爽口食多偏作葯,快心事過恐生殃。
富貴定要安本分,貧窮不必枉思量。
畫水無風空作浪,綉花雖好不聞香。
貪他一斗米,失卻半年糧。
爭他一腳豚,反失一肘羊。
龍歸晚洞雲猶濕,麝過春山草木香。
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
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人貧志短,馬瘦毛長。
自家心裡急,他人未知忙。
貧無達士將金贈,病有高人說葯方。
觸來莫與說,事過心清涼。
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清清之水,為土所防。
濟濟之士,為酒所傷。
蒿草之下,或有蘭香。
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卿。
醉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萬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
千里送毫毛,禮輕仁義重。
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世事明如鏡,前程暗似漆。
光陰黃金難買,一世如駒過隙。
良田萬傾,日食一升。
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千經萬典,孝義為先。
一字入公門,九牛拖不出。
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富從升合起,貧因不算來。
家中無才子,官從何處來。
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急行慢行,前程只有多少路。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天眼恢恢,報應甚速。
聖賢言語,神欽鬼伏。
人各有心,心各有見。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
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不消。
公道世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
有錢堪出眾,無衣懶出門。
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
苗從地發,樹向枝分。
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官有正條,民有和約。
閑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幸生太平無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時。
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
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勤耕足養家。
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無愁月影斜。
奉勸君子,各宜守己。
只此程式,萬無一失。

熱點內容
按勞動法休息日加班12小時怎麼算 發布:2024-11-02 06:21:00 瀏覽:375
初級法院徇私 發布:2024-11-02 06:11:20 瀏覽:83
城建科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5:50:29 瀏覽:601
尋法律顧問上海 發布:2024-11-02 05:46:10 瀏覽:696
勞動法曠工的解釋 發布:2024-11-02 05:41:56 瀏覽:534
湛存道德經 發布:2024-11-02 04:54:19 瀏覽:661
社會學中觀察法的特點有 發布:2024-11-02 04:54:18 瀏覽:626
房屋上空邊界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02 04:44:34 瀏覽:944
司法鑒定執業證 發布:2024-11-02 03:41:30 瀏覽:433
法律顧問管理規范 發布:2024-11-02 03:32:50 瀏覽: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