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單純以立法

單純以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5-18 03:52:47

⑴ 家庭教育或將立法,此番操作有利於教父母成為合格的父母嗎

其實對我們來說,由於父母學歷教育水平以及認知的差異,所以不同的父母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及教育的質量都是不一樣的,可能也會對子女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干擾,影響孩子的接受學習能力,從而也會導致孩子的價值觀認知方面存在嚴重的差異,而家庭教育法或將立法也是為了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做法卻有利於教父母成為合格的父母,而且確實很有必要,但是是否應該執行,是否需要立法,也是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選擇,總的來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3,家庭教育也取決於一個家庭內部的多方面因素,所以單純的以立法的形式來規范父母的行為,其實是對人權的干涉。

其實不得不說的是,我們會發現家庭教育本身和家庭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也正是因為如此不同的家庭,對應不同的家庭環境和背景,而如果強制以立法的形式干預家庭教育的方式,也確實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弊端,所以對我們來說,如果通過立法的形式干預家庭教育也確實侵犯了人權。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教育的第1課,也正是因為如此對一個人成長學習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對於我們來說,有些父母確實在認知能力知識水平較低,所以在教育觀念上也非常落後,如此的家庭教育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如果確實通過立法的形式來規范家庭教育,確實能夠讓父母成為合格的父母,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帶來侵犯人權的弊端,所以更值得思考。

⑵ 美國中立法的介紹

美國中立法(NeutralityActs)是美國政府於1930年代所通過一系列法案的總稱。這些法案是用以回應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和亞洲日益混亂的局面。美國的積極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損失慘重。這間接導致美國本土孤立主義的興起,希望美國不牽涉在國際的斗爭中,從而促成了中立法的制定。中立法的影響通常是負面的。因為條文不分侵略國和受害國,單純以「交戰國(belligerents)」平等地對待她們。這些法例亦限制了美國政府協助英國對抗納粹德國的力度。1941年美國正式向軸心國宣戰使法案被廢除。

⑶ 立法機關與有立法權的機關有什麼區別國務院為什麼又可以制定法規和修改,不是人大做的事情嗎

立法機關是有立法權的機關 但有立法權的機關就不一定是立法機關

在西方傳統的三權分立的情況下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是相互分割、互相制約的(政府、議會、法院)但近代以來,尤其是上個世紀20、30年代的經濟危機以來,為了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行政權在不斷的擴張(畢竟議會要很久才召開一次,而社會的發展變化卻越來越快),這就慢慢有了行政立法一說
一般來說政府立的行政法規都是涉及行政過程的具體操作層面的 是在不違背立法機關所頒布的法律的情況下所立的下位法

我國不走西方分權的道路,實行的是馬克思設想的議行合一,不過國務院的立法實際上和西方的行政立法是一個道理。
政府是人大的執行機關,是服從於人大的 人大不僅僅是單純的立法機關更是最高權力機關
國務院的所有工作都要經過人大審議 其立法的范圍、內容也都是由人大來決定的 其制定的法規以及相應的解釋權和修改權都僅限在行政范圍內 除了國務院 各級地方政府和一些與公民人身權、財產權息息相關的機關也享有一定的行政立法權

不過立法機關所立的法始終是上位法 要優位於行政機關的立法 其實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差別 立法機關頒布的往往叫×××法 而行政機關頒布的則多叫×××條例 ××規章 ××意見等

⑷ 為什麼立法有一定滯後現象

有關立法滯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立法理念的偏差
我國立法的被動性首先體現在立法理念的偏差上。馬克思主義立法觀以立法與社會物質基礎相互關系作為我國立法的總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立法觀認為,立法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立法者不是在製造法,而僅僅是在表述法的觀點等。它強調物質的決定性和立法的客觀性,但是理論和實踐中曲解了它的內涵,在理念上產生了偏差:一方面認為一切立法行為都是因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而存在而發展,形成經濟基礎決定法的觀點,片面看待立法,以至於一切與立法有關的行為都圍繞經濟展開,忽視了與社會管理緊密相關的立法,以至於社會生活中悲劇頻發而相關立法卻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認為立法就是對社會物質的刻板寫照,否定了立法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對於社會的積極反作用。這就反映在一種具體的指導思想上,即先改革後立法的指導思想――以政策引導改革實踐,積累改革經驗,最後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從立法工作看,過去著重考慮法律確認改革成果的作用較多,而對法律指導和推動改革的作用認識不足,由此造成:一是立法不適應改革的要求,許多在改革中產生的新事物,得不到立法的及時確認;二是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推進改革,仍習慣運用軟約束的政策性文件。產生這種格局的原因是政策靈活多變,在我國建立初期,百廢待興,無法可依的時候,政策的作用不容小覷。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社會飛速發展,政策治標不治本的弊病逐漸凸顯,尤其是不具有國家強制力的特點,亟待法律的引導和監督。「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滯後立法觀對於瞬息萬變的社會管理情形已經捉襟見肘。因此這種舊的立法思想已經妨礙了社會管理相關法律的創新與完善,從而使得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找不到法律途徑來化解,政策思想得不到真正貫徹實施。
(二)立法運用的被動
特定時代的法只能是對特定階段法律關系一般性、普遍性的反映,那麼希望立法事無巨細,涵蓋一切法律關系,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可能的。而面對社會高速的轉軌,立法永遠都是滯後的,這個論斷毋庸置疑。我國法律體系具有成文法系的特點,注重法律的穩定性,所立之法一經公布確立並且生效實施,就不能朝令夕改,隨意變動。而我國的社會體制正由封閉向多元開放的社會轉型,各種社會關系大量推陳出新,而法律的穩定性面對這樣多變的社會關系所表現出來的軟弱,是任何一個快速轉軌的國家無法避免的尷尬。社會關系迅速發展,由此提出的繁重的立法任務,對我國立法者們來說也壓力不小。
(三)立法預測的輕視
社會變革與立法息息相關,也是立法的強大推動力。黨中央提出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這與我國社會所反映的重要問題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急迫程度有密切關系。社會問題主要存在於基層社會,當它們能夠引起黨中央領導高度關注的時候,證明其影響范圍較大又急需解決了。其中與立法相關的熱點問題,尤其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立法,亟待我們認真梳理、制定和完善。但是這些熱點民生問題,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存在多時,並且引發了不小的社會矛盾,直至出現重大悲劇性後果才引起立法者們的思考和關注。以食品安全為例,近年來,毒奶粉、「蘇丹紅」辣醬、石蠟火鍋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溝油……問題食品之多,涉及范圍之廣,造成惡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談「食」色變的地步,特別是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事件」,直接推動了當時正在三審中的《食品安全法(草案)》8個方面的修改。按照道理說,該制定中的法案應該將這些社會頻發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考慮進去,為什麼卻又在悲劇發生後才進行所謂的調整和修改呢?立法如此滯後於社會需求,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不論是立法學研究還是立法實踐以及立法制度的法律規定中,對立法預測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考察和測算立法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狀況,這就是立法預測。立法預測的主要任務是探尋現階段和今後一定時期內應當通過立法途徑加以解決的社會關系,同時對該社會關系進行立法預期達到的社會效果、可能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進行研究評估。它的存在主要保證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而有利於立法者作出科學適時的制定、修改、廢除和完善法律法規的決策。因此,立法預測是立法准備階段的關鍵環節。隨著社會管理活動的發展,一些重大社會矛盾應成為立法活動的重點,由於這些問題在社會管理中本來就很難解決,通過立法對這些事項進行利益博弈,自然也會給立法工作帶來極大挑戰,因此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通過嚴謹的立法准備工作,才能充分認識和把握社會矛盾的發展變化,保證立法質量,使制定出的法律、法規盡可能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然而在立法實踐中,我國立法預測非常落後,缺乏對其理論、方法、技術、條件的研究,沒有立法預測的專門機構和專業人才;在立法實踐中,很少有人涉獵立法預測問題,因此法案起草者在立法技術、社會科學研究技術、立法理論和方法論上缺乏適當的訓練。正是由於對立法預測的忽視,導致立法者不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一線問題,形成了兩種負面的立法態度和方法:(1)盲目的、隨意性的態度和方法,想到什麼法就立什麼法,喜歡立什麼法就立什麼法;(2)消極的、被動的態度和方法,哪方面出了問題就立哪方面的法,哪方面需要應付就立哪方面的法。綜上所述,一些法律的出台缺乏主動性、科學性,而令社會管理活動無法同步進行,甚至就算頒布了卻因缺乏現實性而無法執行,坐等社會矛盾的激烈爆發,以悲劇收場。可見,滯後立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與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和要求不相適應。
(四)信息溝通機制的缺失
立法是國家重大的政治活動,用來調整社會關系、緩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這一活動的過程中,立法行為不會也不應該是完全獨立的,而是通過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把各種利益訴求融入立法中。然而,就是因為兩者互動不夠,造成立法者盲目、被動。從一方面來看,立法的行為過程本應該就是需要公民積極參與的民主立法,在廣泛收集民意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立法預測。但是在立法實踐過程中,由於經常遇到一些復雜艱深的專業問題,所以法律草案起草者大多是專門的學者和專家,從法案到法的過程幾乎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立法的公開渠道不夠暢通,公眾參與的可能性較小,過多的依賴於「精英」立法,導致各種利益群體少有途徑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無法在相互交流基礎上進行利益博弈最大化。
近年來,我國立法學界已經認識到「公民參與」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公民參與立法的呼聲一波高過一波,為了能更全面地反映不同群體、不同階層民意對立法的願望和要求,立法不論在制度上和還是實踐中都有所考慮,並開通了多種渠道吸引公民參與,直接體現民主立法,但是發展相當緩慢,成效不明顯。這些都表明了立法機關和民眾之間並沒有建立一種長期、有效和直接的互動機制,這種良性循環的缺失,直接導致立法沒有以一定的科學方式和手段對民主內容進行必要的集中,也沒有從廣泛的、宏觀的、甚至是零散的和盲目的話語中提煉出能夠真正反映絕大多數人民的意願,立法與民眾意願出現鴻溝,自然容易形成立法滯後。

⑸ 知識產權的立法是單獨立法好還是統一立法好

我覺得統一立法好!

參考資料:

知識產權法的立法概況
(一) 國際立法 (564)

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實際上只是利用國內法對外國的知識產權提供保護。它的基礎在於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單純對國內知識產權提供保護,已經無法解決國際間商品流轉所產生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本國應當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外國持有人的利益;二是防止外國對知識產權本國持有人的利益的侵害。
1.《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簡稱巴黎公約)。
1883年在法國首都巴黎締結,到1993年1月為止,有107個成員國。我國於1985年3月19日正式成為巴黎公約成員國。根據巴黎公約的有關規定,締約國共同組成保護公約產權聯盟,聯盟組織由大會、執行委員會和國際局組成。
巴黎公約的基本原則有:
(1)國民待遇原則。
巴黎公約的每一成員國的國民,在工業產權方面,可以享受其他成員國依據國內法已經或將要給予基本國國民同等的權利和利益,而不管他們在要求保護的國家是否有永久住所或營業所。
(2)優先權原則。
成員國國民向一個締約國提出申請後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向所有其他成員國申請保護,並以第一次申請的日期作為以後提出申請的日期。巴黎公約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的優先權期限是12個月,外觀設計和商標的優先權期限是6個月。
2.《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簡稱伯爾尼公約)。
伯爾尼公約於1886年在瑞士首都伯爾尼締結。它是著作權領域第一個世界性的多邊國際公約。我國於1992年10月15日正式成為伯爾尼公約成員國,未作任何保留。
伯爾尼公約的主要內容有五項基本原則:
(1)作者權利原則。
(2)國民待遇原則。
(3)自動保護原則。
(4)最低保護原則。
(5)獨立保護原則。
伯爾尼公約還規定了一些實質性的基本內容:受保護的作品的類型、由各成員國自己決定是否給予保護的對象、公約規定不受保護的對象、著作權的主體、著作權產生的條件、權利內容、著作許可權制、著作權的保護期、著作權保護的溯及力。
3.《世界版權公約》。
它是繼伯爾尼公約後又一個保護著作權的公約。它於1952年在日內瓦簽訂,1971年7月在巴黎作過一次修訂。我國於1992年10月30日正式成為該公約的成員國。
該公約的主要內容:
(1)保護的對象為締約各國承認的文學、科學、藝術作品的作者及其他版權所有人的權
(2)保護的權利主要規定了財產權,對作者的人格權未作規定。
(3)保護期限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後25年。
4.《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
1891年4月14日簽訂,我國1989年10月加入。協議規定只有巴黎公約的成員國才能參加馬德里協定。凡成員國的國民,在本國注冊商標後,可以向設在日內瓦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申請國際注冊。國際注冊經批准後,由國際局公布,並通知申請人要求保護的那些成員國,這些成員國可以在1年內聲明對該商標不予保護,但需說明理由;申請人可以就此向該國主管機關或法院申訴。如果該成員國1年內未提出聲明,則國際注冊在該國就具有國家注冊的效力。國際注冊效力的期限為20年,在國際注冊之日起5年內,如該商標在其所屬國已全部或者部分不再享受法律保護時,該商標國際注冊所得到的法律保護,也全部或部分不再享有權利。
5.《專利合作公約》(簡稱PCT)。
1977年6月簽署,我國於1994年1月1日成為該公約成員國。它是巴黎公約成員國間簽訂的專門條約之一,也是專利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的國際公約。專利合作公約的基本內容,主要是規定通過國際申請在幾個國家同時獲取對一項發明的法律保護的申請手續和審批程序。在自願選擇的基礎上,申請人可通過一次申請即可獲得部分成員國或全部成員國的專利,這種專利稱為國際專利。申請人在申請時應向受理局,即專利合作公約所指定的7個成員國中的任何一個專利局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交申請文件,申請文件可使用英文、法文、德文、日文、俄文和中文中的任何一種文字,申請文件中須指定申請人希望取得專利保護的成員國。

(二) 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概況 (805)

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開始較晚,但是發展很快。1982年8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商標法》(1993年修訂);1984年3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專利法》(1992年修訂);1990年4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著作權法》;1993年9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反不正當競爭法》。1986年4月12日審議全國通過的《民法通法》還專節規定了知識產權。此外我國還加入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

⑹ 立法程序的立法過程

中國的立法體制存在的問題如前所述,在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系統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省、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省、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與有立法權的下級人民代表大會在立法分工方面還是比較明確的,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與自己的常務委員會在實際立法操作方面卻沒有明確的分工,同樣情況存在於政府的立法系統中,各級政府與其職能部門之間在行政立法方面也沒有明確的分工,加之授權立法的混亂,使中國當前的立法體制呈多頭並進的狀況。雖然各立法機構都在積極地履行自己的立法職責,但相互之間的交叉與不協調也大量存在,從而使有些立法重復勞動,有些立法機構內耗嚴重。立法是一項嚴密細致、科學性極強的工作,需要遵循科學的程序。但科學的程序應以科學的立法體制為前提,否則科學的程序將無法發揮作用。健全和完善中國的立法體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立法體製法律化。通過憲法或制定憲法性法律規定中國的立法體制。包括中國的立法職級,各立法機構的權利與義務,立法分工以及授權立法的范圍,時限等。中國的立法職級的確定,應以集中而不應以分散為原則。立法機構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這樣才能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時期對立法質量的需求。立法要有一定的超前性、預測性和穩定性,使所立的法律在市場經濟下有相對長一些的生命力,這樣不僅有助於保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可以減少立法的數量,減輕立法機構的壓力。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時期立法需求量大,會與上述原則發生矛盾,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提高立法的工作效率,立法機關的專門化和立法人員專業化來解決。關於各立法機關的權利與義務,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原則,立法機關在享有立法權利的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義務,例如對所立法律的解釋、修訂以及承擔錯誤責任的義務等。立法機關應改變過去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的形象,加強立法機關的責任,促進立法質量的提高。把立法機關的立法分工通過憲法性法律確立下來,其好處是可以避免立法的隨意性和免受不正常的人為干涉,同時也可以保證立法的質量。授權立法目前所暴露出的種種弊端,已迫切需要用法律加以規范。這種規范應考慮授權的范圍和時間兩個方面。有些立法的權利屬於專有,任何情況下也不能授出。如憲法與憲法性法律的立法權,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有,不可授出。國家的重要行政法規,只能由國務院制定,不能授權給其他機關。有些立法權在授權時要有范圍限制,不可任意授給任何機關。對於所授予的立法權,原則上是不能轉授出去的。在被授予立法權後,應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超過時限,授權立法應視為無效。
(2)立法機關專門化。為了保證立法的質量和效率,除授權立法外,立法應由專門的立法機關進行。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對立法機關專門化的要求只能是將立法作為這些機關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不能要求這些機關演變為單純的立法機關。但在這些機關的內部可以設立專司立法的機構。例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設立的法律工作委員會,在國務院中設立的法制工作局,主要的立法事務由這些專門機構去實施。立法機關的專門化還應包括對於沒有專門立法機構的機關的立法權的限制,對於授權立法的限制。中國的立法機關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兩個系統,中央和地方兩個級別。由人民代表大會系統負責法律的制定,由政府系統負責行政法規的制定。由中央 制定全國性的法律、行政法規,由地方制定地方性的法律、行政法規。人民代表大會系統的立法機關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省、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一些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以及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政府系統的立法機關包括國務院以及各部委,省、地(市)、縣(市)各級政府及其職能機構。如此眾多的立法機關,其中多數又沒有專門的立法機構,立法質量很難保證,立法工作效率也不能保障。從立法機關專門化的角度考慮,就應減少現有的立法機關,但同時對於保留下來的立法機關進行加強。具體的做法是:在人民代表大會系統只保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省級(包括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與民族自治地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權。這些人民代表大會系統中都要設立法制工作委員會,具體負責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系統的立法事務。如果下級人民代表大會確實需要立法權,通過授權立法方式解決。在政府系統中只保留中央和省、地、縣級政府以及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政府的立法權,中央各部委以及各級政府的職能機構的立法權應在原則上取消,如果實在需要,可以通過授權立法方式解決。此外對於授權立法也應嚴格限制,不僅要有時間、范圍的限制,而且應考察授權的必要性、被授權機關的立法能力和立法條件。 目前中國制定一部立法程序法已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法律來加以規范,而中國目前的立法狀況明顯滯後。鑒於此,中國加大了立法進度。但隨著立法進度的加快,立法中的種種缺陷也逐步暴露,如立法行為不規范,管轄混亂,法律體制不規范,導致立法質量下降。可見要提高立法的效率,保障立法質量,在立法程序方面規范化、法律化已經是非常必要的了。其次,中國目前制定一部立法程序法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國近年來在立法程序的規范化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立法程序,程序的某些方面已在立法中有所規定。例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大常委會的議事規則。但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目前所適用的立法程序,還不是立法程序法。作為一部規定立法程序的法律,還應包括更廣泛的內容。參考國外的立法經驗和中國的立法實踐,中國的立法程序法應包括如下內容:
(1)確立立法程序法的調整對象和基本原則。立法程序法的調整對象不應僅僅包括法律,還應包括各級政府(縣級以上)的行政法規的制定。但縣級以下政府、鄉村的鄉規民約以及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內部的規章制度的制定不應包括在內。法律的制定與行政法規的制定雖然同屬於立法的范疇,但二者畢竟是不同的法律規范。立法程序法應對制定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不同的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的程序要比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復雜一些,但制定行政法規決不是沒有程序,而目前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立法程序法在完善法律的立法程序的同時,應將重點放在對行政法規的立法程序的制定方面。立法程序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立法的一些基本指導思想的法律化。
(2)確立立法程序法的管轄范圍與許可權。所謂立法管轄,是指各立法機關關於立法的范圍與許可權的分工。立法管轄與立法體系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的立法體系分為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兩個系統,中央和地方兩個級別。其中人民代表大會系統又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的常務委員會;政府系統又包括中央政府(國務院)、省、地、縣政府幾個級別。立法管轄,就是要在立法程序法中確立所有立法機關各自的立法范圍與立法許可權。中國立法程序法中立法管轄的具體內容包括:
在人民代表大會系統中,由全國人民代表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法律的立法權。具體分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制定和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以及其他國家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人大委員會負責解釋憲法,制定和修改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外的其他全國性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補充和修改,解釋法律,並對國務院、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規、法律進行監督、審批,決定撤銷其與憲法、國家法律相抵觸部分。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指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包括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地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地方法律的立法權,並對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進行監督、審批,但地方法律制定後,應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或備案。在政府系統中,國務院負責制定和修改全國性的行政法規,並有權批准或撤銷下級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省級政府負責制定和修改全省(包括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性的行政法規,並有權批准和撤銷下級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地區級政府負責制定和修改全地區(包括地級市、自治州)性的行政法規,並有權批准或撤銷下級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縣級政府負責制定和修改本縣(包括縣級市、區)的行政法規。
(3)確立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具體立法程序。由於行政法規的規范內容、效力、制定的機關不同,所以在立法程序方面也不同,對此在立法程序法中應分別加以規定。中國法律的立法程序包括以下幾個階段:第一,立法議案的提出。包括提案的種類,有權提出立法議案的機構和人員,提出立法議案的限制,立法議案的撤回。第二,立法議案的審查與列入立法議程。包括立法議案的審查機關,立法議案的審查程序,立法議案列入議程,立法議程的編制與變更。第三,立法議案的討論。包括討論立法議案的程序與規則,討論立法議案所使用的語言、方法與 時間。第四,立法議案的修改。包括修改的時機,修改的限制條件,修改的技術以及對修正議案的處理。第五,立法議案的通過。包括表決的原則,表決的方式,表決的法定票數。第六,新法律的公布。包括公布法律的機關,公布法律的方法、期限,法律生效的期限。
中國行政法規的立法程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第一,編制行政立法規劃。包括中央的行政立法規劃和地方的行政立法規劃。中央的行政立法規劃首先由國務院各部委或主管部門提出立法建議,由國務院法制局協調後報請國務院批准。地方行政立法規劃由地方政府的法制機構編制立法計劃,報請地方政府和上級政府法制機構批准。第二,行政法規的起草。起草行政法規要有專門的機構、專業人員負責。對於專業性很強的行政法規,可以委託專業、技術部門起草,也可以聘請專家參與起草。起草行政法規時,應廣泛地調查和徵求意見,並及時將基本內容公告於社會。第三,行政法規草案的協商、協調與修改。行政法規草案除徵求人民群眾的意見外,還要廣泛與有關行政機關協商與協調,進行必要的修改。如果協商與協調不成,可以報請上級政府裁定。第四,審查、審議和批准。行政法規草案完成後,應先由政府的法制部門審查,如查通過,即報請政府常務會議進行審議,審議通過,應履行批准手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應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人大常委會批准,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應報請上級政府和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批准。第五,公布和備案。經批準的行政法規要由政府最高首長公布,同時公布其生效時間。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在公布的同時,應報請上級政府備案。

⑺ 家庭教育將立法,誰來教父母成為合格父母

其實不得不說是家庭教育如果一旦立法的話,確實可以通過法律的途徑來明文規定父母如何救孩子,而且也可以規范一些父母的教育行為,能夠更好的讓父母成為合格的父母,但對於我們來說,誰來教如何教,如何讓父母更好地作為合格的父母,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來思考問題。

3,家庭教育立法的出發點,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未成年人樹立更好的價值觀和認知,而教父母不能單純地依靠法律來強制執行。

其實對我們來說,家庭教育的本質就是讓父母更為高質量的教育孩子,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孩子成長各個階段教育的方式教育的質量,都是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而對於我們來說,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以何種方式來教育孩子,這些都是我們很多人需要思考的,所以對我們來說單純依靠法律強制性的執行來讓父母強制的學習都是不能夠實現的。

其實對我們來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也正是因為如此通過立法的形式來規范父母的教育方式,確實能夠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水平和認知,但對我們來說,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以法律的形式來規范父母的行為,這些都是我們全社會需要思考的。

⑻ 立法制度的地方立法

地方立法,指特定的地方國家政權機關,依法制定和變動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區域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活動的總稱。
這里所說的特定的地方國家政權機關,在中國現階段,指憲法和立法法確定的可以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地方國家機關,以及根據授權可以立法的地方國家機關。依法,指依照憲法、法律、法規和授權決定規定的立法許可權、程序和其他要求。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區域范圍,與「在本行政區域范圍」不盡相同。前者既可以指效力在本行政區域全部范圍都有效,又可以指在本行政區域范圍的部分區域有效;後者則可以被人誤解為任何法都在本行政區域全部范圍有效。由於事實上不是每個法都在本行政區域全部范圍都有效,因此前者比後者確當。規范性法律文件,是地方立法的各種法的形式的總稱,在中國現階段包括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被授權的主體制定的效力及於一定地方行政區域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地方立法是相對於中央立法而言的立法,是構成國家整個立法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少國家的地方立法本身也是個體系,由多類別、多層次的立法構成。中國地方立法由一般地方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和特區地方立法所構成。特區立法又包括經濟特區和特別行政區兩方面立法。在一般地方立法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內部,又有層次的區別。
對中國地方立法的含義,至今仍然有一些較為普遍的誤解。一是對地方立法的主體作過狹或過廣的理解,把地方立法僅看作國家權力機關進行的活動,或是把地方立法主體擴大到所有的或過多的地方國家機關。二是對地方立法的法的形式作過狹或過廣的理解,把地方立法僅看作產生和變動地方性法規的活動,或認為所有地方國家機關的規范性文件都是地方立法的法的形式。三是對地方立法的行政區域范圍、法的效力范圍作過狹或過廣的理解,或限定在省一級,或擴大到縣一級。為正確理解地方立法的含義,應當消除這些誤解。 第一,地方立法具有地方性。
地方立法的主體只能是地方國家機關。中央國家機關不能是地方立法的主體,即使中央國家機關制定專門解決地方問題的法律、法規,如全國人大制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這樣的立法活動也不屬於地方立法的范疇。地方立法的任務是解決地方問題,尤其是注重解決應當以立法解決而中央立法不能或不便解決的問題。地方立法可以有或應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基本原則之一是要從本地實際出發,保持地方特色。地方立法的效力范圍限於本地行政區域內。
第二,地方立法更具復雜性。從總體上說,地方立法比中央立法更復雜。
首先,地方立法有更多的關系需要處理。在中國,制定地方性法規,至少要處理六種關系:與憲法和法律的關系;與行政法規的關系;與部門規章的關系;與地方政府規章的關系;與上級或下級地方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地方性法規的關系;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規還要處理與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的關系。
其次,地方立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更具體,在總體上規定的事項更多,許多不宜由中央立法解決的問題便由地方立法解決,這也增加了它的復雜性。
再次,各地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在使地方立法異彩紛呈的同時,也使地方立法復雜化。當然,地方立法更具復雜性,是從地方立法的總體情況來說的,不是任何一種地方立法,都比中央立法更復雜。
第三,地方立法具有從屬與自主兩重性。
一方面,地方立法與中央立法相比,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一般要以中央法律、法規為依據,或不能與其相抵觸。在立法功能方面,地方立法一般都負有貫徹實施中央法律、法規的責任。在中國,地方立法還有補充中央法律、法規以及先行一步為中央立法積累經驗的任務。一國法制統一原則還要求地方立法的法的體系、法的形式或淵源及其他有關方面,應當與中央立法保持一定的協調性。
另一方面,地方立法作為一國立法體制的組成部分,也有相對獨立的地位,地方立法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調整地方社會關系、解決地方問題,它可以在不與中央法律、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獨立自主地立法,積極地解決應當由自己解決的問題。地方也可以根據本地情況,在堅持或顧及法制統一的前提下,在法的體系、法的形式或淵源及其他方面,自主地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有的國家,地方立法的從屬性是更主要的屬性;在另一些國家,自主性是更主要的屬性;還有些國家,這兩重屬性平分秋色。在中國現階段,地方立法對中央立法的從屬性,下級地方立法對上級地方立法的從屬性,是更主要的屬性。認清地方立法具有從屬與自主兩重性,就要防止兩種片面性:一是只看到地方立法從屬於中央立法的一面,把地方立法當作單純是為執行、補充中央立法和為中央立法積累經驗存在的,在地方立法問題上視野狹窄,認識保守,缺乏應有的主動性、積極性。一是過於強調地方的特殊性,把地方立法看成是可以脫離國家法制大局的一種純粹的地方性活動,陷入偏狹的地方主義泥坑。
第四,城市立法在地方立法中逐漸占據重要位置。城市尤其是重要城市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它們應當行使地方立法權。城市的發展狀況是社會文明發展狀況的標志。在現代社會,城市承擔著比一般地方繁重和復雜得多的組織、管理經濟文化和其他方面事項的職責,日益成為整個政治、經濟、法制、科學、文化、教育和居住的中心。城鄉融合的過程,城鄉差別消滅的過程,主要是更多鄉村實現城市化的過程。美國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英國約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這些情況,再加上城市自身的人口密度大、社會分工細、生活節奏快、矛盾和復雜問題多的特徵,決定了應當注意給予城市特別是重要城市地方立法權。西方國家的市議會一般都有地方立法權。中國雖然自古以農立國,但今天城市的發展速度也頗為可觀,居住在城市(包括市轄縣)的人口已近4億,工農業總產值佔全國總額的85%以上。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日益突出,尤其是這些年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狀況如何,漸成整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而城市地方立法也十分必要和重要。

⑼ 立法是指制定法的活動 對否

「立法」(Legislation),一般又稱法律制定.立法是通常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我國當今法學中,對「立法」一詞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理解.從狹義的解釋來看,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立法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制定法律.從廣義看,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在地方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也有在制定地方行政法規規章的權力, 呵呵呵,剛學法學,顯示一下

⑽ 網路隱私權的立法保護

1.以美國為代表的行業自律模式。1996年底,美國政府發布《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一文,其中關於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觀點是:只有當個人隱私和信息流動帶來利益取得平衡時,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上的商務活動才可能興旺起來。「政府支持私人企業開發有意義、使用方法簡單的隱私權自律機制。對於自律機制不能解決的問題,政府將與產業合作,共同研討解決策略。」該文表明了美國政府對互聯網商業活動中隱私權保護主要採取行業自律、減少法律限制的態度。美國之所以這樣規定,是為了為了鼓勵和促進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避免給網路服務商施加過多壓力。
2.軟體保護模式。這主要是採用技術的手段,,由互聯網消費者自己選擇、自我控制為主的模式。該模式是將保護消費者隱私的希望寄託於消費者自己手中,通過某些隱私保護的軟體,來實現網上用戶個人隱私材料的自我保護。
3.以歐盟為代表的立法規制模式。這種模式由國家通過立法從法律上確立網路隱私保護的各項基本原則與各項具體的法律規定、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司法或者行政救濟措施。如歐盟1995年10月通過的《個人數據保護指令》,要求歐盟各國根據該指令調整制定本國的個人數據保護法。
以上三種保護模式各有利弊,行業自律模式表明以美國為代表的有關國家的隱私權觀念是建立在自由基礎之上的,其有利於促進該行業的發展,但在發生利益沖突時卻容易引發侵犯網路隱私權的行為;而軟體保護模式依賴相關技術的發展,其安全性和可信度有待考察;立法規制使網上用戶的個人隱私更容易得到保護,但另一方面增加了網路服務提供商的法定義務,有可能傷害其進行網路服務的積極性,從而阻礙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學者認為可以採取三者相結合的保護模式:以立法規制為主導,輔之以行業自律和技術。 從目前我國隱私權保護的立法來看,隱私權並未成為我國法律體系中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
護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依據僅是《憲法》所確立的保護公民人身權的基本原則和《民法通則》中所規定的個別條款。最高人民法院於1988年頒布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以及1993年頒布的《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法通則》未直接規定隱私權的不足,但其所採用間接保護的方式明顯不能全面保護個人隱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頒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隱含關於隱私權保護的內容,這不失為一種立法的進步,但仍未從法律上明確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民事權利的地位,這又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關於我國網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1997年12月8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審定通過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不得在網路上散發惡意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發布施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7條規定:「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000年10月8日信息產業部第4次部務會議通過的《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辦法》 第12條規定:「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應當對上網用戶的個人信息保密,未經上網用戶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可見,在我國現階段還沒有關於網路隱私權比較成形的法律,僅是在一些部門規章中有所涉及。因此,目前我國對網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基本處於一種無法可依的狀態。
學界對我國網路隱私權的立法完善的建議:
1、採用綜合模式,制定一些行業標准
從網路隱私權的立法趨勢上來看,現今主要有立法模式和行業自律模式兩種。立法模式可以較好地保護公民的網路隱私權,但單純的立法模式又可能束縛網路經濟的發展。我國網路經濟還處於起步階段,尚不成熟同時考慮到我國的法治體制和一貫的法律傳統,應採用綜合模式兼采兩種模式之長處。可以先由行業自律組織制定一些行業標准。
2、制定網路隱私權保護的專門法律
將隱私權作為公民的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利由法律明文確定下來,由於各種原因,我國立法一直忽視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憲法》也只是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權受保護。《民法通則》也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司法實踐中侵犯隱私權的案件也是侵犯名譽案件處理,公民不能單獨以自己的隱私權受到侵犯為由進行起訴。應加強針對網路隱私權的專門立法,我國現有的法規都是國務院下屬的部委制定的,法律位階較低,不能有力的保護公民的網路隱私權。另外全國各地方也大都有地方性的保護網路隱私安全的法規或規章制度,但我們知道網路是沒有區域限制的,很多網路侵權案件甚至是跨國界的,這些地方性法規、規章對公民的網路隱私權的保護根本起不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所以在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路與人們的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急需一部全國性的針對網路隱私權保護的專門立法,使得網路隱私權的保護有法可依,同時也使得侵犯網路隱私權的行為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使受害者得到應有的補償。
3、完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使網路隱私權的保護切實可行
首先,在侵權法律責任中增加相關條文,規定侵害公民個人隱私權的民事責任,任意或者不法侵害公民的隱私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特別要規定對受害人精神損害的賠償。其次,建議在我國刑法中增設「侵犯隱私權罪」這一罪名,使嚴重侵犯公民隱私的行為受到刑法的制裁以增強其威懾力。最後,行政法律法規應強化工作人員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工作的原因,行政機關很容易收到公民相關的個人信息,所以強化行政人員對公民隱私的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對其侵犯公民隱私的行為應予嚴懲。
4、加強行業自律和政府管理。由於網路信息的虛擬性,以法律法規的剛性去管理必然會影響到網路的順利發展,所以,在世界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對於網路隱私權的保護,以政府的管理促成行業自律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共識。一方面,經營者對於隱私權的保護負有絕對的義務,其內容應該包括信息收集者的告知義務,合法收集義務,依法使用義務和防範泄密義務。經營者應切實貫徹實施,即一旦違反,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樣從制度上保證網路用戶的利益不受到侵犯,建立一種真正的互信關系。另一方面,明確政府角色定位,構架促成市場自治和行業自律的主導型與服務型相結合起來的政府。從政府管理的性質和方式講,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生活是管理而不是干預,是作為一種內部力量,且是作為一種內部領導力量進行管理的,而不是從外部介入干預的,所以,政府重在引導,培育和規范,是站在經濟全球化的高度看待中國的網路行業的,以網路的方式管理網路,從而實現科學的,經濟的,互動的和可操作的管理,實現合法自律。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013年11月26日一致通過了一項保護網路隱私權的決議。這項決議由巴西和德國發起,在美國被曝大規模監聽各國的背景下提出。
巴西大使表示,該決議第一次確立了人權在網路上也需要保護。德國大使則反問道:「在數字技術的世界裡人類隱私權還受到保護嗎?技術上可行的事情就應該被允許嗎?」 德國與巴西稍早前共同向聯合國提交有關反對大規模監控的決議草案,要求結束大規模監控行為,同時保障民眾享有通信的隱私權。草案呼籲聯合國的所有成員國對大規模監控造成的侵害予以關注。
這份決議草案沒有指明針對任何國家,但外界普遍認為,該決議草案是針對美國近來被不斷揭發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監控行為的憤怒回應。

熱點內容
他人代簽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6 13:19:42 瀏覽:487
醉駕撞死人同車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6 12:28:10 瀏覽:193
和平法治公正 發布:2024-12-26 12:05:35 瀏覽:841
新源公司法人 發布:2024-12-26 12:02:41 瀏覽:561
電子版offer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6 11:56:54 瀏覽:593
有關於經濟法搜題的公眾號 發布:2024-12-26 11:47:20 瀏覽:386
自治區教育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6:02 瀏覽:19
湖南水務行業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3:39 瀏覽:731
公司解僱懷孕員工最新勞動法如何賠償 發布:2024-12-26 11:13:28 瀏覽:376
援額法官 發布:2024-12-26 10:31:27 瀏覽:861